最喜欢的罗宾!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黑暗中的一团温暖的火苗。
红色的头发也深得我心。
这样的女孩,这样的罗宾站在迟暮的蝙蝠侠身边再合适不过了!
黑归从故事整个大背景到各个正反面人物都透露着浓浓的绝望感,美苏冷战。
局长退休,双面人完全崩溃,萨琳娜红颜老去,小丑的死。
超人和蝙蝠侠的最后对决。
只有她,年轻,勇敢。
她应该和老爷在那个漫画的平行世界里一直这样生活着吧,即使没有欢天喜地但依然有足够勇气面对黑暗。
p.s. 只可惜她的戏份太少了,在主世界里就没有!
只能看看二桶温暖一下自己了,虽然桶哥更是让人心疼。。。。。。
这部蝙蝠侠基本没有高潮部分,而选择了很多的新闻播报和非主线剧情混杂其中,壮年蝙蝠侠有点儿不太适应快节奏的战斗,但仍老当益壮,把一部拳拳到肉而非高科技科幻的影片展现给大家。
虽然是以动画形式展现,却是充斥了成人的东西,整体格调都非常黑暗,战车独占变异帮颇有黑吃黑的感觉,而被发现是橡皮子弹的时候,又有反差萌的感觉。
当引入政府黑幕和舆论的时候,就不再是一部动画了,硬汉蝙蝠侠竟能从舆论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实在证明其头脑的厉害(虽然解决方式/结局略显牵强)。
黑暗的哥谭市总有不一样的声音,对蝙蝠侠的态度也不是一味崇拜,而是更加真实的百家争鸣。
首先,我不是漫画党,但我看过大部分的DC动画电影。
这两部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有思想和灵魂的DC动画电影。
这是一个我非常想写下感想的的蝙蝠侠系列作品。
上半部分主要是交代背景和起因。
在蝙蝠侠已经退休的高森市,人们失去希望和信仰,城市充斥着暴力和悲剧。
双面人就是典型的悲剧代表,他恢复了对称且正常的容貌,但他却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因为他的人生就是矛盾的双面,有善有恶。
恶的一面让他随心所欲,无视世间的规则,为所欲为;善的一面提醒他还活在人世间,并非脱离现实而活在自己的世界是他保持人性地方。
双面人的双面脸实际上是告诉世人和他自己,他的内心一半是人,一般是魔。
恢复的对称的正常面容宣告世人他变成了一个正常人,但他并不是,他也不希望是,他希望世人和他自己知道他还是那个亦正亦邪的双面人。
但平衡被打破就很难恢复,他无奈的在邪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完全入魔。
双面的故事只是分支,主线是一群迷茫而绝望的年轻人组成的变种人帮,他们失去生活的动力和目标,在堕落的高森市崇尚暴力和破坏成为他们生活的乐趣。
这也就是健壮无脑的变种人头目可以领导的缘由。
而蝙蝠侠的复出一方面是他个人英雄情怀的爆发,更重要的是他希望用蝙蝠侠作为一个符号重燃高森市民的希望,给予他们斗争的勇气。
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由这部漫画启发看来是所言非虚。
全片弥漫着英雄迟暮壮志依旧的氛围,年迈的身躯、不再矫健的身手反衬出布鲁斯韦恩对复出的坚定信念。
在对战变种人头领时,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熟悉的蝙蝠侠用头脑战斗。
廉颇虽老,尚能饭。
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上),看完了。
开头第一段追车就2d3d混用…作画真的不太行,节奏有点不对…比如珍珠项链那段闪回衔接的不好,更应该慢一点。
俩劫匪撤退也太草率了…这配音毫无说服力啊…蝙蝠侠非常明显但一直被很多人选择性忽视的就是他无比自恋无可救药的自我悲壮。
不过我实在是无法与极左共情,在罪恶之都还谈程序正义与人权,这比本拉登死后跳出来说为什么不生擒,为什么要刑讯逼供荒唐多了。
正义与私刑,本就一体两面,区分他们取决于语境,这不是双标也无关动机立场,完美的程序正义固然好,但这不可能,蝙蝠侠其实代表着完美的私刑,加之一个程序正义完全失效彻底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背景,某种意义上贴近于正义,而罗夏虽然代表着正义的本性,可在他的环境里这就更类似于私刑。
自由意志可以让他人承担道德,同时证明惩罚罪犯是合理的。
这个罗宾前一秒还是垃圾,后一秒就成战神了?
满满的对电视时代娱乐至死得批判。
蝙蝠侠作品里的观点其实一直都挺右的,甚至靠近极右…3分。
大量的毛病源自于动画这个媒介本身的问题,但也有很多毛病来自于剧本,例如罗斯福那段,傻逼的不要。
说实话,这部电影令人失望。
无论改编还是动画制作都无圈点之处,也就音效还挺震撼。
作为一部改编自经典的作品,《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第一部》相较于诸如《蝙蝠侠:致命玩笑》以及《超人:红色之子》等同类改编动画可以算作鹤立鸡群了。
然而对于原著来说,这部改编之作没能超越也无法平起平坐。
弗兰克·米勒独树一帜的粗粝线条已经为改编动画作品的画风设置了障碍,再加上他为角色撰写的大量内心独白也无法直接放上银幕。
于是本片的处理方式是,在继承了DC动画一贯的单薄扁平的简陋画面上模仿米勒的画风,并完全删去了各种角色的内心独白。
前者没有什么好讨论的,DC动画的画面从来与华丽或者恢宏没有关系,因此单单讨论后者。
举一例,蝙蝠侠拆除直升机中的炸弹。
动画中,蝙蝠侠没有多想直接冷冻了炸弹,而原著中有一段独白:“······有人不辞辛苦地将它伪装起来,但为什么?
是谁?
······我不熟悉这些数码玩意,······——我会祈祷的。
”在第一句话中,表明了蝙蝠侠开始怀疑背后有更大的阴谋,铺垫下文小丑出现;第二句中,一句话就表明了蝙蝠侠现在已经老了,老到已经不熟悉在当年算新兴事物的“数码玩意”了,可见其隐退时间之长(隐退十年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能像具体的一件例子一样更能说服观众);最后一句简单的话表露出蝙蝠侠已经不是鼎盛时期时势不可挡万无一失的那个“超级”英雄了,他现在就是一个壮心不已的暮年烈士,他的反应以及体力大不如前了,他终究是凡人,他会失误,因此他才会祈祷。
简单三句话,就有两次点名了“归来”的主题,不可谓不精妙。
尽管动画碍于创作形式的限制,无法将这些情愫直接表达出来,但直接简单粗暴地全部删除,并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动画应该用动画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内容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存在各种莫名其妙的和谐。
原著的定位很清晰,成人动漫绘本,其中毫不避讳大量性与暴力的内容。
而动画中,依然有大量暴力内容,出血量也尚可,但却把“双子塔”和谐成“哥谭生活大厦”(这一点可能是因为911事件,毕竟属于其他民族的苦难史,可以理解),甚至把烟和谐成口香糖,以及各种“bull”和“shiv”的和谐粗口,这令我大惑不解。
这导演究竟想把它拍成一部成人专享还是老少皆宜?
不过对于《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显然改编成成人专享才更为合适。
看了那么多DC动画,也没有兴趣去了解蝙蝠侠背后的配音演员。
不管是不是同一个演员,这些蝙蝠侠的声音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毫无感情且空洞,就像高考英语听力中的对白。
这部动画电影中的蝙蝠侠亦然,实在可惜。
不小心说了这么多《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第一部》的坏话,其实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那些“出血量尚可”的打斗特别是最后的泥潭之战确实比较精彩。
一句话:它是一部好的DC动画,但不是一部好的经典改编。
这幅电闪雷鸣中的黑暗骑士已然成为众多粉丝心中的经典形象
DC在真人电影上一直不太顺,不过在动画版本上还是能压MARVEL一头的。
故事风格上走的还是诺兰奠定的写实路线,老年的蝙蝠侠如何面对新的恶势力。
画面效果以及音效等都完全是电影级别,而剧情上也有不少可挖掘的地方,对2013年推出的(下)半部分非常期待啊!!
今天沉浸在漫画里,先是《第一年》、后是《致命玩笑》、、、再到《黑暗骑士归来》。
蝙蝠侠作为一个孤独的英雄,他属于这份孤独,也享受这份孤独。
高登已经离任、罗宾已经死去,身体已经衰弱,最擅用的武器(铝热剂等)已沦为陈旧的把戏,此时此刻,蝙蝠侠只剩下一颗黑暗骑士的心,曾经的英雄只能用这一颗心面对这一切,这是一颗孤独的心,也是一颗空洞的心。
最后和超人决战时:“我们曾经能改变着一切,但是我成了一个政治抱负,而你,成了一个笑话。
”蝙蝠侠这时意志已经被岁月消磨,肉体已经不复当年,拳脚之中夹带的是遗憾也是悲伤。
“我要让你永远记住,在你的漫漫人生路,在你的内心的深处,你要记住这个打败你的男人。
”然而在挥出最后一拳时心脏已经停止,从6岁的布鲁斯决定成为蝙蝠侠开始,或许已经料到这个结局,然而空气依然显得悲壮,这是一个孤独的英雄渴求的,也是他应有的。
10年后他决定复出,小丑的每一个细胞也为他复活,似乎一定要给一切画上句号,这是想到小丑曾对蝙蝠侠说的:“我们最后的结局,要么是你杀了我,要么是我杀了你,不是吗?
”蝙蝠侠或许不一定需要罗宾,但是罗宾却找到了蝙蝠侠。
在他最绝望的时候他曾想过:“夜翼你在哪?
”想到了杰森的制服,这是最孤独灵魂的最孤独的语言,不需要人懂。
高登退休了,后继者却不会践行他的信条,转而将矛头对准自己的挚友,“这种百无一用的感觉本该持续好几个月后消失”,高登没有蝙蝠侠的能力,但他们的灵魂是一样的。
莎拉老了,总是忘了买牛奶,自己也一样,漫长的路,永远也走不完了,只好停下,远望吧。
望着火海中的那个人时,“她和莎拉一样高,裙子——也一样,她不是莎拉,我不认识她。
”在《哥谭》里一步步肃清警局,慢慢走到局长的那个人,此刻只剩下他老去的家人。
同样也有阿尔弗雷德、有猫女、还有很多人。
至于蝙蝠侠的心跳恢复,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和原作的话一样“布鲁斯韦恩死了,黑暗骑士还活着。
”最后还是用老爷的话作结:“我们曾经能改变着一切,但是我成了一个政治抱负,而你,成了一个笑话。
”
当戈登交出手枪和证件,伴随局长室新的标语,哥谭市彻底变天了。
一切都转变了,新的局长会打击蝙蝠侠,维护正当司法程序;一切都不会变,蝙蝠侠仍然会在黑夜中归来,一如既往。
哪怕这一次,他孤立无援,腹背受敌。
老迈的步伐依旧坚定,蝙蝠侠不会停止战斗,正如这个世界的罪恶不会终结。
蝙蝠侠不会退休,他必将以死收场,但不是现在。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蝙蝠侠是个英雄,而且相对于其他的超级英雄而言,他给我们的感觉更加真切,因为他是个普通人(钱不钱的咱先不说,最起码蝙蝠侠在生理结构上是)。
而他走上行侠仗义这条不归路的原因我一直不认为是什么匡扶正义,我老觉得他就是因为爹妈被害。
多么真切的一个理由啊,这就和我妈被骗子骗走过几千块钱我一直很憎恨骗子一样。
所以要我是韦少爷,我早大开杀戒了。
人权?
不好意思,我的字典里有“人魈”这个概念,因此,我杀的那些人魈不具备人权。
而韦少爷也许本就不是个热心肠的大好人,好人好事砸头上了才做一下,要是没有,那就没有吧。
但是,爹妈被害以后,所有的恶势力都成了摧毁韦少爷幸福家庭生活的源头,潜意识中他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抵触,摧毁他们,谋求心灵的平静就是韦少爷后来做的。
然后,做着做着就习惯了。
蝙蝠侠是在美国,在人权的重压下惩恶扬善也会被人权束手束脚。
这怎么着得算是人权两面性的具体体现吧。
而这也是让这个大侠更加深刻的地方。
因为,他在行侠仗义的同时,讨论了一种社会体制的弊端,他提出了反思。
我以前当过一段时间美分,然后,我看了一部电影,叫《监守自盗》,也就是江湖上流传已久的《inside job》,(完全是因为马特.达蒙旁白我才去看的。。。。。
),让当时那个喜欢指点江山,点评中外大事的,傻逼气息浓郁的我清醒了许多。
我开始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参与到政府的决策当中去,那是大人物的事情,只有那些掌握了更多的大人物,才能更全面的去看待一些问题,从而做出更好的决断,而我们,要么去成为大人物,要么就要努力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在必要的时候,或许要成为某位大人物中的剑,以众多人之势去斩开一个新的天地。
举个例子就是,本片中戈登警长提到的珍珠港事件。
若是没珍珠港,2战必然和美国毛关系没有,国内的人民应该不会同意他们的子弟去参加那场战争。
而若要强行参战,反对党几乎有了攻讦理由,即使历史已经证明了美国参与这场战斗是正确的。
这时候,民意成为了政治家的枷锁,成为了政客的手段。
所以啊,不论美分也好,五毛也罢,咱们不过都是斗升小民,停下来政治上的分歧,咱们好好过日子吧。
当然,我们现在确实有很多,可以说非常多的不如意的地方阻止我们去好好的过日子,但是在发展的途中难免会有苦难,至于我们是默默忍受这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而出结束那无涯的苦难,我们只能走着瞧了。
我叫墨色缠绕,意为黑暗降临,苦难缠身,也要试着把他们当做缭绕在身边的云裳,他们,是我起舞的点缀。
谢谢。
诺兰就是根据这个的灵感拍的3啊
这才是Batman,1986年的故事情节啊!!!DC加油~~~~
非常讨厌的漫改
情节一般,大楼刚被炸又好,哈维的心态也不科学...新罗宾很突兀,反派没个性..总之各种一般
恕给不了更高了,应该还能拍得更好…因为分上下部之故,把原本不能分的剧情分开了,所以收尾得不理想…对布鲁斯变回蝙蝠侠那段改编不是很到位,电视里那些争论和暗示也不够精彩,整部片子节奏都有点温吞水…最后两场打戏虽过瘾,但笔墨着得过多,变成了你来我往的纯粹肉搏,背离蝙蝠侠这系列该有的风格
这才是我想看到的DARK KNIGHT RISES!!比诺兰那部好太多鸟!FRANK MILLER的风格难得还原的那么精彩
Batman nasty.
不科学之处略多……就算是科幻片也不能假装观众是傻子
英雄迟暮,尚能战否。和Year One对应,已经70岁的戈登局长邻近退休,暮年的布鲁斯已经退隐10年,而哥谭又陷入被犯罪笼罩的泥沼,曾经的蝙蝠侠重新回归。几次和大块头反派肉搏的场景,不禁想起同年诺兰的真人电影「黑暗骑士崛起」,童年痛苦的梦魇,始终放不下的正义职责,支撑衰老肉身的唯有信念。这部里电视新闻和访谈用的多,想是探讨下平民对超级英雄的态度想法,只是把节奏拖慢了些。
陈腔滥调的讨论显得很蹩脚,小弟围观老大被吊打估计也就二次元里才会出现吧。
我不喜欢看
吊B得无以伦比!!!
流水账,快餐电影。情节设置非常刻板,基本是打五分钟播五分钟新闻,而且对于老爷为何重新穿上蝙蝠衣、普通人为何穿上罗宾的衣服等问题含糊其辞,人物塑造也很平面化(民众的态度、双面人的转变)。如果仅仅遵从了原作漫画,而没有足够的品质来吸引观众,我宁愿多看几遍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
一部不如一部了呢
3分。
唯一的办法是从心理上打败他们,羞辱他们。
看睡着了。。。。
上集就是简单不能再简单的英雄打怪的故事,太普通了,把蝙蝠侠换成任何其他人都一样。
刘亚波那么喜欢蝙蝠侠给我强烈推荐这个原版看,我看了,真难看,比真人版还难看:棒读的配音、时不时走形崩坏的人物形象、跳跃不连贯的堆砌剧情、中二到爆的剧情台词,看得满脸尴尬。蝙蝠侠老了,还有个小女助手。不愧是我最讨厌的美国超级英雄没有之一。
老啦老啦 ,超人怎么不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