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想写成剧评的,就当是个超长了的短评好了。
其实也不是评,只是想法。
勿喷。
2024四月季的番,许多都围绕着“未来”这一问题作答。
GBC给出的答卷,几乎是最佳地糅合了现实感与希冀。
无论是486在自我与祖母间找寻方向、nina与父母的和解、mmk对昔日乐队的看法,以及最重要的本季并不成功但继续前行的结局,都体现出花田十辉对本剧基本色彩的把控——在现实中依然露出针刺,握住荆棘却仍生活于现实。
但也许这样的色调,也同时是对本作令人尴尬的矛盾感的一种隐喻。
从本身作为偶像乐队企划的gbc打出“不要成为钻石星尘”这一主要戏剧冲突点开始,刻板化的摇滚“叛逆”标签与商业化的本质内容就形成了经典的充满虚伪感的矛盾。
当观众享受着“叛逆的”“非主流的”“抒发自我的”主题时,实际上却正落入了“大众的”“迎合的”“随波逐流的”预制菜窠臼。
本作本应以音乐为核心武器,但涉及到音乐的所有台词(比如乐队成员间关于音乐的交谈)却充满了没有任何内容的车轱辘感,令人尴尬地认识到,花田十辉对音乐完全没有认识,且并不想着墨于此(当然,单从第一集那个惊心动魄的摔吉他以及奇特的街头表演就可以看出了)。
3d是顶级的,但如此长期的员工压榨下,倒也没什么值得评价的。
美术是真的好 剧情是真的烂 女主退学逃家心理阴影 还以为多大的事情 结果和家人也轻松和解 和绝交的朋友也轻松和解那那些黑白滤镜呢?
那些青春伤痛呢?
算什么?
就像翻山涉水苦苦讨债 最后发现欠债的人早就死了乐队人人有饭吃有地方住 尤其是还有钱住大房子和养爬宠 有钱买乐器 录音设备 电脑 比我住的都好 根本感觉不到任何实际的矛盾 和孤独摇滚一样人物动机极其虚浮 感情戏尴尬的要死 只能用美术很好说服自己 建议编剧给美术磕头 而且介绍事务所工作人员的时候一水的丑男胖子 女主角团还没有人家一半身形 小日子的男女外貌标准可真是两极分化啊
制作好强,这么美型又流畅的三渲二不多见诶,看爽了,人物形象也设计得很好,衣服都好看。
但也有很多不足,导演水平一般,live的演出很平,可惜了这么好的制作,不够嗨。
live歌曲质量也很一般,这个太可惜了,没有能真的炸场的歌,比不上孤独摇滚和mygo,但配乐倒是意外地有风格,还可以。
剧本比较平庸,有佳句无佳章,整个故事结构有潜力但没hold住炸不起来,校园霸凌的题材选得好,非常适合摇滚,但对这份压抑的释放编剧并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使得最终的呐喊只能说平平淡淡,当然我还是有些被打动了,作为一名姑且算是被校园霸凌过的人,我对校园生活也没什么好印象,那句歌词“怪我未曾抗争,只顾着胆怯”着实打动到了我。
剧情偶尔的野性表达还算有特点的。
后两个入伙的角色塑造好单薄无趣,五个人的人设和塑造其实都一般,甚至有些套路,她们之间的关系塑造在我看来比较浅薄,还有硬卖百合的既视感,真是太商业流水线了花田的剧本。
女主还是个不讨喜的钻牛角尖小孩,很多地方就是青春期想不开的味道,不过这种别扭感刻画得还算细致,就是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她太较劲要强了,其实只是自找不快,有种没冲突硬扭点冲突的感觉,相比较来mygo的冲突就自然有张力得多。
导读:本资讯为缘叶二次元官方独家简体译版。
由东映动画制作的原创动画《Girls Band Cry》(中译:《哭泣少女乐队》)在4 月 5 日至 6 月 28 日播出,共 13 集。
剧中的女子乐队 Togenashi Togeari 将于 9 月 13 日举行第二次个人现场表演,名为 "RINNE NO KOTOWARI"。
该活动将在 Beyond LIVE 上进行全球独家直播。
这是 Togenashi Togeari 继今年 3 月的首场现场表演 "HAKUMEI NO JOSOU "之后的第二场个人现场表演,也是动画播出后的首场演出。
由于空前盛况,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因此决定首次对她们的演出进行现场直播。
(有关现场直播的详细信息,请访问 Beyond LIVE。
)一、关于Togenashi TogeariTogenashi Togeari 是一支五人摇滚乐队,以打破常规的情感表演而闻名。
乐队由 Rina(Vo.)、Yuri(Gt.)、Mirei(Dr.)、Natsu(Key.)和 Shuri(Ba.)组成,她们都个性腼腆。
她们是在 "少女摇滚选拔赛 "中从一千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的。
"少女摇滚选拔赛 "是从 2021 年 6 月开始举办的,历时一年半,目的是为电视动画片《哭泣少女乐队》选拔乐队成员。
动画中的角色为:井芹仁菜 (理名 (Vo.));河原木桃香 (夕莉 (Gt.));安和昴 (美怜 (Dr.));海老冢智 (凪都 (Key.));RUPA (朱李 (Ba.))。
二、Togenashi Togeari成员介绍理名,主唱,饰演井芹仁菜。
夕莉,吉他手,饰演河原木桃香。
美怜,鼓手,饰演安和昴。
凪都,键盘手,饰演海老冢智。
朱李,贝斯手,饰演RUPA。
三、演出信息Togenashi Togeari 第 2 次独唱现场表演 "RINNE NO KOTOWARI":流媒体开始时间:2024 年 9 月 13 日下午 5 时 30 分(日本时间)。
直播开始时间:2024 年 9 月 13 日下午 5:30(日本时间)。
演出开始时间:2024 年 9 月 13 日下午 6:00(日本时间)。
票价:4,400 日元(含税)。
国际观众票价:https://beyondlive.com/contents/434售票时间: 日本时间 2024 年 8 月 17 日 7:00 至 9 月 13 日 6:00。
之后将无法提供录音结尾:和官方合作的一手资讯,后续请继续关注本站。
作为今年最棒的音乐番之一,《哭泣少女乐队》确实是2024年最好看的动画之一。
角色之间的吵闹、互动以及拌嘴(打斗)等看得令人激动不已,可以说里面的角色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其中,和事老女生安和昴给人的感觉就是完美的超人,当然,除了打鼓(爱好)。
一、近乎完美对于安和昴这个角色,花田十辉老贼在写这个角色的时候,估计是把能用的词都用在了她的身上了?
什么演员(演技)、完美笑容、随处都能使用的温柔(女性特有)表情包以及刻意远离他人都做得特别出色,这就是近乎(注意:近乎这个关键词!
)完美的超人。
“双面”人比如一出场的端庄、主动和井芹仁菜(差不多有抑郁症)交流并且还懂得适可而止、演技(骗子的原因)以及和几乎和任何人都能拉近距离感的她来说,几乎就不存在什么明显的缺点。
对陌生人很主动交流
一连串的小动作好可爱就拿缘叶这种老阿宅来说,身为巨婴的我能明显感受到自身的“压抑”、“无能”、“自卑”等情绪,就算要改也很难改变自己的“古怪性格”。
而反观486呢?
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她对于任何人都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而且每次看到他人的时候都能露出完美的笑容,你们说,这是不是就是较好的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富裕的环境从缘叶的角度(性格)出发,能看得出来对于自己性格大部分都是由自身所处的环境。
而从486的所处环境来说,她这个角色的生活的很富裕的,并且还有超级红的演员奶奶安和天童。
奶奶年轻的时候很可爱
几乎一模一样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生活富裕外,对于她自身的性格塑造以及环境(注意:别人对她和善!
的环境)、社会人际关系等都处理得得心应手。
这也是我们在看到她的第一眼的时候就觉得她特别可爱的终极原因——一直都在演。
处理人际关系和意外得心应手
缘叶拿自己的性格和她的性格做对比是想要表达:她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好的环境,能明显感受到身边的人非常优秀或者都是好人(可能是装得,但装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善意!
)。
这样的情况下,能最大的限度模仿对方的优点和能力。
玩得很开心
(^U^)ノYO但同时她也缺乏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快乐。
这才有了可以随处奔放、吵闹(这个年纪需要的情感表达)、隐藏自己的真心的一种“演技性格”和“演技情感”。
三、打鼓对于阿宅来说,我们对486的性格用近乎“伟大”、“完美”以及“有趣的灵魂”等关键词来表达。
这说明486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很完美的存在,她不仅仅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临时危机的事情上,更多的是一种能在她这个年纪就见过大世面的“成年人”心态。
但,问题也是出在这里,她太过于完美了,给人一种什么都会的既视感。
而唯独:打架子鼓,她是真的算爱好了。
这就导致了《哭泣少女乐队》所要面对的一个终极问题:486是打架子鼓的天才吗?
还是说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和钻石星尘打擂台的、近乎职业级别的鼓手吗?
这种近乎完美的超人目前在动画中还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动画才8话),但如果是的话,从缘叶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败笔。
因为太过于完美的人注定要悲剧,缘叶觉得486慢一点的练习或许才是正道吧?
四、第78话出现的问题第78话出现的问题就是:486在打鼓的技术层面上属于爱好者,算是能打但频繁的组合起来后就能听到“刺耳”的音乐。
不管是明示也好,还是暗示也好,希望后面在打擂台的时候会有一个好结果吧,毕竟奶奶可是红人啊,随便找几个高手指点一点也不是不可能的。
嘛,不管怎么说,486这种看上去“嘛嘛嘛什么都好的性格”,估计最后也会演变成“别捏”的性格呢?
毕竟她们4个都是麻烦的女人,她不麻烦的话那就没意思了呀。
你说呢?
首先说一下观感吧,个人认为这部番是四月最好的一部番,没有之一。
开播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期待,但随着故事渐入家境,这部番的讨论突然广了,看的人也突然多了。
话说回来,本作最大的特色还属于其充满爆点又不失逻辑的角色冲突的刻画。
从最开始的女主的心结,桃香自己的心结。
还有妮娜对于音乐这条道路的归属感。
以及nina和家庭之间的矛盾。
当然这之中还有穿一点小智的个人戏跟斯巴鲁的个人戏。
然后所有的问题解决完之后就开始比拼了跟钻石星团。
然后最后又来了一个潦草但又不失风趣,给人一种啊,这就出完了的感觉的结尾。
归根结底,这部番主线上是一堆有青春期烦恼的少女抱团取暖,最终组成乐队的故事。
但其本质还是对于成长的描写,对于青春的刻画,该说不说花田十辉这位编剧确实是在gb c这部番中展示出了自己的实力。
作品整体上给人一种很实的感觉,非常充实。
还有就是在人物情感的铺垫上以及主线穿插过程中的独特叙事手法。
比如说nina跟陶香之间的矛盾是一级铺着一级,然后最终在第八集爆发。
感觉就像一颗长满了脓的痘痘,然后你把它抠爆了的感觉非常的爽快。
其次就是一些角色塑造上的事。
本座将大部分的重心放在女主妮娜的身上。
而随着这部番的完结,监督亦或是编剧的这种手法。
取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的。
观众通过带入nina这位小孩哥的心里,体会他的成长。
最终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nina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个体。
它相当于一个主电路的作用,有nina,然后分出竖条直线跟桃香啊,跟小志啊跟a之间的几乎所有事情都是由nina串起来的,所以nina这个角色塑造的成功恰好体现了本座在剧情上的成功剧情聊完了,然后,本座的演出也是非常一流的,比如说第五集的live跟第11级的live。
这两个live表现的真的是超级强,尤其是第11集的各种转场,大钱小镜头切换,然后2D跟3D的转换,然后再还有人物经历的代入。
都是非常出色的,还有演出,还有一部分是体现在人物情感的爆发上,比如说妮娜每次激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那一部分的演出也是非常到位的,包括说配音演员的出色发挥啊,配乐啊,整个演出的节奏啊。
最后的最后就是最后一集了,说实话,给人一种有种不够看的感觉,尤其是最后的live结束之后,主角团有四五次乐队跟大家告别,然后直接转ed,感觉说非常突然。
但是,这并不妨碍本作的优秀,唉,好希望第二季啊啊啊啊啊。
如果把作品分为很棒的作品和带给我影响的作品,那么GBC会是后者。
作品制作堪称顶尖,如此高质量的3D前所未见,非常棒,相较传统制作更好地刻画了人物表情,立体鲜活地展现了角色的萌点。
不过听说耗费了过多的人力,持续性堪忧,但还是希望能在以后作品中看到这样的画面。
剧情方面,“摇滚”一词无疑是本作剧情基调的诠释,剧中也多次提及。
nina对现实的反叛,不想认输的想法和种种行动,都与摇滚的主题紧密相连。
这一主题在live演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很明显演出相当了解摇滚文化,无论是舞台上的动作、台词、服装,还是观众的反应和现场氛围,都可以说打动了乐迷的心。
整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始终没有试图逃离现实。
摇滚文化中从来不缺少逃离现实的元素。
作品将Nina与家庭,昴与她奶奶这两段关系作为连接现实的桥梁。
但在这两部分的处理上非常平淡,甚至我认为在昴与她奶奶的关系上做了逃避,仅用了live中奶奶的一个镜头来作收尾。
但作品最终还是找到了很好的落脚点,我们始终无法逃离现实,现实中也不只有糟糕的事。
作品通过城市落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上。
最终话,nina说这座城市让她遇到了能一起欢笑,一起哭泣的同伴。
这也是本作与同类作品最大的不同,作品不再局限于高中生视角,拓展到了整个城市中的年轻人。
Nina从高中退学独自来到一座新的大城市生活,这种与传统东亚主流叙事(尤其是中国现状)完全相悖的行为,最终却收获了很好的结局。
因为在这里,有着很多和她相似的人,她们能够在这里建立起羁绊。
作品虽然没有着重提及这点,但其实momoka,智,卢帕和钻石星辰也和她做出了一样的选择。
她们虽然当初做决定时相比nina有一些更好的基础,但这也意味着她们对行业和现实有更深的了解,下这样的决心可能更需要勇气。
而nina当初只是因为一时逆反和感情驱使才来到这里,对她来说可能反而没有那么困难。
本作在这个视角上再向后退了一步。
与那些带着梦想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不同,Nina当初来到这里时可以说对未来一片茫然,只有考大学这个为了给家里人好看的目标。
然而她在这里,经历了新的邂逅,并逐渐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喜欢做的事。
这座城市,也可以说是这样的社会,给了Nina这样的人一个容身之处。
换句话说,这样的选择也是可以被允许的,也是可以被承认的。
这就是作品最大的摇滚之处:对于传统主流叙事的反叛。
可能我的想法有些天真,但现实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苦海。
剧中的“现实”或许轻浮,但真正的现实中也有很多可能性,现在,在东京,在川崎,一定也有很多像nina一样的人在生活着。
最后多嘴一句,我相信不仅在日本,在中国也是可以这样的,我们要相信自己有选择,也可以做这样的选择。
总评:7.0 / 10.0 这两个月比较高强度地补了下近年来的一系列少女乐队番,从mygo入坑到bangbang系列,然后是《孤独摇滚》,再到这部以k帧级3D、抓耳旋律、众多表情包出圈的《少女乐队的呐喊》(以下简称GBC)。
每次看剧后心潮澎湃,回过头要作什么评论时,总是无法避免与先前看过的作品产生对比。
希望以下对GBC的观后感不会带有太多先入为主的倾向。
刺有刺无乐队;名字读起来怪怪的,但简单理解来说就是野生刺猬的习性在个人的观感看来,GBC在脚本叙事与章节结构上的技巧性是弱于mygo和孤独摇滚的,在主要角色的五人中,也只有主唱nina和吉他手mmk铺设了较长的矛盾主线,其余三人最早出场,戏份也相对较多的鼓手昴,居然仅在最后用了几幅画面,就草草收尾了从第四集就抛出的心结。
这点甚至不如为智智打造的角色单集,在ep9中至少用了比较多的意象(比如智智的宠物蛇、月盈则亏等)来影射智智外冷内热、敏感多疑的人格特点,用月相的变化来隐喻团队的不稳定。
所以当看到昴只是用一条短信就达成了跟家族期望的大和解,这种所谓的“事情必然引向我所期望的结果”的盲目乐观与自信,一开始只是涉世未深且高度理想主义的nina才有的人格专利,没想到最后连昴也被传染,犹如自我人格的临时出走,为了达成目的强硬粗暴地绕开了现实的种种可能性。
此类“逃避现实”的问题在番剧第十集之后频频呈现,主唱nina本是从家规森严的原生家庭环境中逃离出来的,当她带着“我正在玩乐队”这个身份重新回到那个传统的空间,重新面对父母“望女成凤”的期盼时,想象中两种对立观念相互碰撞的爆发桥段并未出现,当然矛盾的解决不一定得热处理,也可以冷处理,像“你们不理解我也要继续玩”、“做自己不需要多作解释”也许更能把nina带刺的一面补充得更加丰满。
这都要比家庭成员仅靠着对乐队生态的片面认识,就重新为nina建构起一种虚幻的包容要合理得多。
到ep13好不容易成为半职业乐队的五人,因为原创歌曲成绩失利,集体得出退所的决定更令人瞠目结舌,这使得前半段中烘托的起来的核心动机——组成乐队是为了冲击职业的宏愿,在职业的道路上确定自己当初的正确。
彻底变成心血来潮的玩笑话。
当然还有最后的演出,只演奏半曲真的加强了本作终章戛然而止的断裂感,以五人如花儿般的灿烂笑容作为最后的镜头,似乎仓促转成地下乐队的前途和命运都被置于当下的欢愉上,仅仅在当下,仍然受到瞩目的一刻,被舞台五彩射灯映照得熠熠生辉。
未来会如何呢?
是否日复一日乏味的打工生活,凑出一点小钱断断续续地开live,离开了事务所的宣发,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为风格的坚守买单?
也许只是我的悲观情绪在作祟。
ep10;矛盾大解决!
日莱重回东京。
队友都担心她不能回来……其实日莱的家庭相当开明了。
ep13;rupa和智智一开始是想进军武道馆才和nina组队的,她们在最终话选择放弃自己坚守多年的理想,与队伍的价值观对齐,其转变动机在动画文本中实在描写太弱但我认为,GBC作为一部写实感和社会气息都远高于mygo和孤独摇滚的女子乐队番,本质风格上是有其出挑之处的,乐队成员都是问题少女组成(或价值观背离主流的社会边缘人),磨合过程中充斥着各种追求的碰撞,到商业化和坚持自我的创作风格选择,是否迎合市场等等,实际上编剧花田十辉做出了很多着眼现实的讨论,但令人遗憾的是,到剧尾一切矛盾都将汇聚在观众眼前,到了揭晓答案的一刻,理应存在的解题步骤却都被大大省略掉了,致使整部作品看起来有一种尴尬的不协调感——披着对现实张牙舞爪的凶悍外壳,却令人意外地有一颗“相信童话”的内核。
其实抛去上面提到的剧作完成度的问题。
GBC还是给我带来很多触动。
在两位主角,nina和mmk身上我实际看到了很多我个人从前、乃至现在的影子。
曾经我也跟家里人争执过,见义勇为是否有必要;曾经走出大学校园的我,面临市场选择的时候,也怀抱过更加纯洁的理想;然后可能一直到前几个月,我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像mmk在第一集要离开东京那样,“不玩乐队了,因为我的歌没人听”、“他们干商业很成功,我觉得很好啊”,用一些模糊过程、结论正确的借口来掩盖自己日渐消磨的意志。
去年查询社保年限的时候我发现,哇,已经过去五年了……这期间换了好几个大城市,做了十几个各个地方的项目,居然只有五年,漫长的五年……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做自己没法认可的东西。
说白了,我应该是缺乏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勇气。
看过整部番剧的观众应该知道,nina发表的正论大多都有典型的立场意味,就是站在nina的经历、立场来解释当然是对的,但是别人同样可以以自己的正论反驳回去(不过毕竟要推动剧情,nina 才能永远嘴遁成功),陷入一种两小儿辩日的无解循环中。
而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点是不是与主题曲《空之箱》中 “所谓的答案,大概也只是形式上的常识罢了” 能相互呼应上,回想nina在竞演的舞台上看到曾经的挚友hina在注视着自己,那个时候她说出口如果是 “曾经的我在乎输赢,直到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珍重之物。
胜负已是云淡风轻,现在的我只想陪着这支乐队完成人生的长跑” 这样的话,不追求形式与口头上的答案,态度和怎么去做就是答案。
是否会比单纯的一直说 “我想证明我没有输” 观感更好。
一时想入非非,不得而知。
动画中《空之箱》由mmk原创,这首歌成功让砖石星辰走上职业道路。
mmk因故退出乐队后却再也没有写出能爆火的歌虽然nina的性格有点非主流、不讨喜,对那些站在自己对立面的人事物总是习惯用尖刺相迎,对待现实和规则总是处在“非黑即白”的态度中,恨不得划出血淋淋的爪痕来保护自己的脆弱的理想,我依然钦佩她屡屡碰壁时表现出来的不服输的韧劲,会希望自己再次感受到这种“脑袋一热,就冲动一把”的瞬间。
我还是蛮喜欢这个自我纠结的矛盾体的。
最后以她对mmk说出的一句日常作为这篇短评的结尾吧,也是让剧外的我也非常受用一句话。
“我想我们有点太瞻前顾后了,感觉离一开始的想法越来越远了。
这还是我们刺刺乐队,还是桃香小姐的歌对吧。
我想这也许就够了,不是吗?
”
小孩姐这个称呼真的是太对日莱了
花田十辉,我觉得在信你一次。
《哭泣少女乐队》已经更新到第五话了,内容上也算是走入正轨。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这番就是一个挂着音乐的皮,做着“故事”的音乐番。
本质上来讲,故事比音乐本身更有趣,这就导致它大受欢迎的原因,也是花田十辉,我觉得再信你一次的原因。
一、表情包很多《哭泣少女乐队》动画更新到第五话了,缘叶一直都在想它为什么大受欢迎,后来想了一下后发现:表情包的使用,让它变得很喜感。
让原本暴躁、抑郁、压抑的气氛变得很可爱,有一种看喜剧的感觉。
当井芹仁菜使用发出“恶意”的感情时,旁边总有相信她、帮助她、拯救她的朋友,而这些都是故事性大于“音乐”本身的乐趣点。
再加上有意无意中加入的各种表情包,让本作在观看之余能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的美。
这都是花田十辉这位编剧的常用手法,尤其是在《Love Live》系列中也是可见一斑。
让你在看着这些表情包的时候,是不是也和缘叶一样觉得开心得很呢?
这就是本作最有趣的地方。
二、音乐很多本文虽然重点放在故事性本身,但到目前的五话为止共计7首单曲(1张专辑),就动画中的演奏来看也属于大场面,看着效果还不错。
比如在每一话中总会来一场小型演唱会,看着经费在燃烧。
就拿销量上来说,平均初始有100多张算小众了,但大部分都是属于高中生的“叛逆期”,给人一种以后一定会成为黑历史的既视感。
就拿第五话中的歌词来说,明显是有一种“中二病”的情感。
这些无法表达出来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呐喊(仁菜的各种表情包)表达了出来,也说出了她们(目前三人)的情感状态,给人一种滑稽的小丑感。
但这种中二病式的滑稽感,通过各种表情包、歌词表达了出来后,让人觉得特别开心,似乎找到了当年的自己。
就缘叶本身来说,现在给你们写文不也是一种中二病么?
三、黑历史很多《哭泣少女乐队》最令人喜欢看的点是什么?
那必然是互相吵架后变身假面骑士的这种了吧?
2333
你们看,这毫不掩饰自己“弱点”的黑骑士三人组,是不是随时都有一种可以变身的既视感。
不上学
大骗子
退队再比如“大骗子、退队、不上学”来看,这不就是典型的黑历史么?
这直接在大庭广众下(会有人直播)说出来,虽然给人一种很真诚的感觉,但这个乐队多年组合后,就会想把这些黑历史给“抹去”吧。
这确实太摇滚了!
你实在找不到比这更摇滚的乐队了23333。
再比如T恤背面写得是“27”这个数字(以后加入27岁俱乐部好了,自己搜索下!
),给人一种27岁没有被干掉的话,会不会也会成为黑历史的小丑感?
各种各样的滑稽感,通过大量的文本(剧情)展开后,让原本的音乐番变得拥有了很多的魅力。
可以说,《哭泣少女乐队》的剧情是大于音乐本身的,这样的写法能让故事变得更感动观众,角色表达得更加鲜明。
这就是《哭泣少女乐队》本身的魅力之处,最后我们来玩一个选女儿的游戏吧,你的选择是?
我到底要如何形容第十话的恶心呢?
我看第十话的感觉就好像一个被强奸的人被强奸自己的人按着头看自己被强奸过程的录影。
大团圆这么重要么?
只要事后给甜枣就可以随便打巴掌么?
妈的我花了三年时间还没疗愈完的伤口,我一边看前九话一边在努力继续自我疗愈,结果最后塞给我一句“不论如何你都是被爱着的”?
被爱着,意味着应当心甘情愿地受凌辱;因为别人给了你甜枣,所以它就理所当然地拥有了扇你巴掌的权利。
多么对等,多么公平的权利义务关系。
被爱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我的【身体】吗?
我时刻能够在你眼前出现,让你如此有成就感地看到自己的投射。
是我的【角色】吗?
我能够配合地让你在外人看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是我的【身份】吗?
我是你的子女,我能够配合地实现你生儿育女的期望,配合地延续家庭和血缘的传统。
那我的【人格】呢?
你爱我的人格吗?
在校园暴力,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暴力中,我想没有任何身体或心理上的创伤真正比得上人格所受的欺辱。
如果你爱我的人格,为什么可以注视着我站在那里变得破碎、变得肮脏、变得自我厌恶呢?
如果你不爱我的人格,那么在你的眼里,我的身体、我的角色、我的身份,拼起来就是你的子女,是这样吗?
所以我说未成年其实是最可怜的。
被“管理”,呵。
什么叫真正的“管理”?
真正的“管理”是管理事情。
人可以被管理吗?
也许吧。
但是未成年仅仅是事情被管理,仅仅是人被管理吗?
不是,是【人格】都在被管理。
姐姐把钥匙抛给仁菜那一幕是不是很感动?
我只感到脊背发凉,感受到如路边野狗被抛来骨头的耻辱。
你做的事情不受认可,你的住宿的权利都被剥夺,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轻巧地收回你的安身之所,让你在世界上没有容身之地。
所谓梦想获得支持,努力获得认可,也是建立在如同主奴关系的身份之下:你的存在价值由我所赋予;如果我不认可,你没有价值;如果我认可,我赋予你价值,你的价值不是你自身就有的,而是我觉得你配有才给你的;这时候,你应当做的就是感激地收下。
是的。
我就是这么做的。
流下几滴眼泪,冲上去抱住我的【主人】,就像野狗冲过去舔舐人的鞋子一样。
去死吧这个世界。
如果血缘意味着理所当然被凌虐的话,我给这个世界看看我如何放尽自己身上的血。
而gbc?
我来看番是渴望被治愈的,不是有自虐倾向找人指着自己鼻子骂自己做错了什么。
热知识:[宣泄真情]与[脑 残]也并不冲突,望周知。因过往创伤“自立”的仁菜被花田异化成霸道总裁式的热血钕神经,对原生家庭和过往云烟的面对只能通过极端的主观情绪来强上自己那放荡不羁的价值观输出。为了掩饰自己的小气不惜模糊两者的事件细节来给自己添色,结果你告诉我父母/朋友其实没迫害你只是你自己自作多情添麻烦?敢请你一个伪内向的,跟队友训练聊日常既要“温水煮青蛙”又要“装黑装白”,见到不喜欢的人与事不是用创伤掩盖恶意就是自制冲突宣扬恶趣味,挺好奇花田是不是偷师曹保平啊?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的事被大孝 丑挂成原生家庭“悲哀”只为装可怜求共情,事实证明,装的没用!正如这个乐队始终就不是GIRLS BAND CRY而是照抄观众的T洫来起名的唯心主义,就这种创作态度也别对标MyGO了真不配哇
好久没有这么好的看番体验了,追梦少女乐队永不过时,狠狠追番,启动!
这种质量rwby几年前就做到了,不知道有什么吹的
剧情编排稀烂,用屁股都能猜到是什么剧情,但看的时候还是会感动,这就是乐队番的意义所在吧。放到现实里,我真的很讨厌talking很多的乐队。
你的下一部Mygo何必是Mygo
…第八集,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不配得到尊重。活该你被校园欺凌。怎么,被欺凌很了不起?是不是觉得只有你经历过呢?很不巧关于欺凌和车祸我都经历过,这种不珍爱自己生命的人,事前还给了ももか一巴掌,你真的关心其他人么?2024-07-07 看完了,好无聊好老套的说教。觉得别人在对你喋喋不休的说教,你一个梦想动漫何尝不还是在对着观众喋喋不休呢?女人搞音乐果然是丑陋无比的动漫剧情。
不得不承认花田的三分钟热度写法的确造就了本作的讨喜之处,但一阵吵闹嬉笑之后非常容易导致这股情绪流的寸止,同时这样如铺张地雷般的踩到哪里爆哪里的写法太过随意,就连重要的乐队起名也只是随口而出并随之决定,其与“cry”的联系随着剧情发展愈来愈淡,这太过讨巧,也太过廉价。当然个人也无法做到去欣赏本作的任何一场live,如同播AMV般的播放录音室音频,观众起到一个鼓掌的作用,live过程中未来的未知所带来的激动情绪无法呈现(唯一的未知在开始前全靠嘴炮说出来了),那还不如直接在场下摆扬声器,把观众淘汰了吧,这是创作者完全不将另一维度的观众当作体认对象的行为。最后吐槽一下这演出,有想法没能力的典型,但凡小孩姐少冒点红黑线,少在宇宙里飞来飞去,视觉观感上也不会如此别扭。
花田九辉?OK!
鉴定为莉可丽丝二代目,找不出一点优点,屁大点事闹麻了/炒作动画,堆噱头包饺子,比水星魔女更没下限的剧情编排,花田大老师星团之后又将飞跃巅峰,gbc完结包饺子之日便是花田大老师的成神之日/比水母还烂,人是高拿轻放,你是高拿不放。自第八集开始这片就进入了非常和谐的包饺子环节,人物性格大变剧情逻辑不顾直奔和解,从来没见过功利性这么强的剧本,细节上的刻意很容易导致整体没有说服力。最后一集台词比歌词还烫嘴,故事都讲不完整花田十辉你编剧失格啊
怎么编剧这10年没进步反而退步了。东映这么有钱这3d做的是什么鬼,音乐是什么鬼,罐头音乐,音乐番歌得好好写吧,还不如凉宫春日,剧情吧还不如ll,总体来说感觉是孤独摇滚的废案被拿出来塞时间
故事整挺好,人设也挺美,就是3D动捕做得太过了,感觉画面很闹腾,很多动作多余且刻意
不喜欢也并不觉得好看,nina非黑即白地一股脑创人和每一话模棱两可且非必要的和解让这个girls band(以及之外)的任何其他角色除发挥功能性外都完全立不住脚。身周冒出的红线究竟为何物? 究竟是发于真正不公之事之人的义愤还是仅仅对商业框架之概念的无能狂怒? 至少片中对个人历史与其框定的"现实"贯穿过于便乘,我只觉得埋汰了这些蛮精彩的日剧式3D演出。
冲着摇滚来的就没必要了。还以为是写实系乐队摇滚番,实际也只是把乐队和摇滚当时尚元素的轻百合番。只要乐队元素加上相对边缘的人设,阿宅就会无条件支持,“天哪这简直就是我”的套路玩明白了。音乐无聊透顶,几乎流行乐了。对乐器内容也毫无讲究,第一集最后居然没有贝斯情况下有贝斯声。你们演的就是个流行歌就别标榜独立音乐和摇滚了。真的有必要是“乐队”吗?换成任何东西做主题都能讲这个无聊的故事
癫癫的很安心,两星扣给花田十辉
这种搞笑方式天天被国产动漫抄,看着很烦。背着吉他在歌声中大骂东京王八犊子的那个人,在蜻蜓扇动的翅膀上找到了梦中的幸福。
感觉受众是那种,尤指在邦乐邦摇影响下对歌单报菜名,去音乐节摇旗呐喊,拍提词器当朋友圈背景,每天深夜要在朋友圈嚎一声摇滚不死的小众人士。2.5D作画太搞笑了,多扣一星。
10/10 杰作
不太喜欢女主,剧情过程搞得炸呼呼的。喜欢斯巴鲁,斯巴鲁可爱捏。
b小孩无病呻吟的过家家样板戏
真的get不到近年来的这些轻百乐队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