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寻找能代表下一代精神和独特风格的作品,结果看到下一代以上一代口吻为自己的堕落找借口和安抚的作品,非常遗憾。
电影角度来看,故事线太少、人物关系太粗糙、感情太单一、层次不丰富,缺乏控制与含蓄,故事主人公主角人格不完善(似乎对环境只有被动反应的能力,没有自省自律的习惯和内心更丰富的感受力,镜头也是对他非常的spoil),朋友说镜头剪辑不错,不过我感觉到的是节奏的拖沓,一如过分抒情的主流作品,商业赞助的命题感明显,遗憾未看到走向世界的潜力。
写于2011年12月24日(曾经写的渣渣文)可以不记得那对老男孩的模样,但是忘不掉那歌的旋律还有刺痛心肠的歌词,此次电影作品依旧和那如烟的回忆有关,谈未来,不一定谁都有感觉,但是如果谈过去,谁都会有千丝万缕涌上心头。
当个赢家不是要赢得全世界,不是要打败很多人,不是要战胜很多挫折,而是能够拥有最平凡的幸福,这往往却是最实现的。
回忆是一剂药,在很多问题面前,医生或许救不回,神父或许开导不了,父母或许化解不了,爱人或许挽回不了,但是回忆却可以办到,珍惜,你我的回忆,珍惜此刻的幸福,一辈子勿忘
每个人都是幻想家,幻想自己开上多漂亮的车子,住上多大的房子,有多漂亮或者英俊的老婆或老公,过上怎样潇洒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当你不曾拥有时,它一定是美好的.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不到以上的条件,很多人比那拥有的更多,但他还是在幻想,只是他幻想的更多,要的更广,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需求。
人总是喜欢追逐自己难以得到的东西,没钱的人想有钱,没女人的想有女人,没啥想啥。
其实物质所求是低俗的,一旦拥有后,它并不足以支撑人的占有欲。
比如在心理空虚的人面前,钱只能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所以,一个富有的人不见得幸福,一个贫穷的人也不一定不快乐。
当然,物质不免的可以弥补心理上的一部分空缺,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代替!
回到原点,不过还是那句老话,人永远都不懂得满足。
但话又说回来,懂得满足的人是懈怠的人,是不敢前进的小胆鬼,或是无所求的和尚....你要做吗?
人生的道理往往是矛盾的,不懂得满足的人、痛苦,懂得知足的人、可怜。
于是又回到了另外一句老话,做人真难.缤纷是一个梦,美丽的梦想永远是缤纷的,你为之努力,为此付出,渐渐的,或许梦离你越来越远,在你面前展现的光芒却越来越缤纷美丽,也或许离你越来越近,甚至近的被你抓住,而当那时,你会对着它说,原来不过如此。
人是矛盾的,是复杂的,想要过的简单美好,并不是那么简单。
生活是道简单的选择题,二选一,不能多选,问你是想活在缤纷的梦里,还是活在不堪的现实中。
筷子兄弟继《老男孩》之后又推出了新的作品《赢家》,看完后我想起前几天看的一本绘本,我觉得那个短片题目改成《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会更好。
这本绘本是我迄今为止看得最快的一本书,只用了一分钟左右,因为整本书就18张图,文字内容不足一百字,但是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它在适时的时候出现,让我来个急刹车,停下来想一想:我在干些什么玩意儿?
《赢家》和《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都是在讲述一个男人的一生,好像以前总是比较快乐。
绘本里的小男孩从小住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里,他却认为那是一座巨大城堡;城市淹没在一片工业污染中,他却觉得这个城市像是一座奇妙的森林;关于儿时的的一切,每个阴雨天都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常一个人坐在角落却从不觉得孤独,树上落下的榛果就是他数不清的宝贝,瘦骨嶙峋尖鼻龅牙却自认为英俊无比,数学奇烂却得意于自己的聪明盖世......可是一切都改变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长大了或只是被告知如此。
他拿到了大学学位,却觉得愚蠢;他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却觉得这是一场谎言;他有了孩子,却觉得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他拥有了豪宅,却觉得庸俗;他所持的股票飙升,却觉得自己一贫如洗;他整容过后衣着光鲜,却觉得自己丑陋无比;他左拥右抱美女入怀,却没有人爱;他左右逢源社交广泛,却没有朋友;最后他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头发花白,皱纹满面,眼神空洞,自此他觉得自己亲手把自己的一生毁了。
绘本的最后一页是,那个迟暮老人蹲在家乡被砍伐破坏后的树林里,手里捧着儿时的玩具,眼神露出了童真的喜悦和死神发出召唤的光。
一切都是反其向而行,一切都是对立面,一切成功爱情友情金钱荣誉快乐都被解读成了失败谎言虚荣愚蠢丑陋绝望,就像是一则简练的人生寓言。
然而我们在追逐那些的时候,谁曾能清醒地意识到呢?
看了《赢家》之后,我忽然明白过来了,其实这一切都是一个老人临死前的回忆,他追忆逝水年,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觉得自己把它给糟蹋了。
看了简介得知原来这本绘本的作者同时就是动画导演,所以正本书的画面就像是剪辑好的蒙太奇。
《赢家》里的那个中年男人王大利,在一次车祸之后,倏然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
我不知道人死前是不是都会在意识里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些快乐的时光,和那些懊悔的瞬间都一一重现,你作为一个旁观者,或欢乐或悲伤你都只是一个旁观者,抓不住留不住。
可能人要经历一次与死神的擦肩才算完整。
前两天看电影《更好的世界》,小男孩的母亲死于癌症,他一直活在缺爱的阴影里,他说:“大人死的时候,看起来就像孩子。
我妈妈就是这样,她看起来像一个小女孩,好像从未长大。
”那个一直用爱抵抗着这个世界的暴力的医生对小男孩说:“有时你会觉得,你与死亡隔着一层纱,而当你失去挚爱或亲人时,那层纱就会消失不见,然后你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死亡的样子。
”死亡是什么样子呢?
据说,那些从死亡边缘回来的人描述,他们会来到一扇大门前,前面是无量的光明和温暖,指引你向前推开大门。
还有或许会像《死神与老太》那样,死亡变成一场充满滑稽的告别舞会。
这时一生的画面再现一遍。
作为死神的恩赐或是玩笑,会有那么几个人又被放回去,这时候隔在生与死之间的那层纱又会慢慢长回去,但总会留下点什么,比如最后王大利手中拽着的那颗具有象征意味的弹珠。
《赢家》的结尾说:“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
”这句话我认同前半句,而这半句话在我看来是一个多余的出于励志的人类自大臆想,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因果关系。
谁能做人生的赢家?
人生分输赢吗?
谁又是那个大法官呢?
在参悟这些之前,做一个幸福的人,相对并不是很难。
我知道我比较贪心,我想我临死的时候给我播放我一生的精彩画面,不管我拥有过什么,我届时一定会把一生的后悔全部忏悔吐出来,我铁定会觉得我把自己的人生给毁了,但即使这样我那时也会认了,我活过,我把生活毁得像是一件无双的艺术品,在最后,我署上自己的签名。
——————————————————————————————《赢家》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wNDA0ODY0.html《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绘本: http://photo.renren.com/photo/ap/QgNsrfP_--
怎么说呢,我看的出来 他们想表达点东西……但表达的七零八散的。
乱七八糟间表达出了人到中年的混乱混乱后的失控失控后的崩溃崩溃后的觉悟,珍惜平凡的幸福呗.电影的开头使用了特效,如果是陈凯歌之辈的电影我无话可说,恰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 "对不起先生 我们这是高档餐厅 没有筷子。
人贵在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做筷子不会死挺好的 上什么高档餐厅啊。
人类最痛苦的莫过于性别不详 阴阳胡窜。
电影最痛苦的莫过于定位不准 漂浮不定。
影片中掺杂着口交 三级片 感情危机 拆迁战争 初恋 童年 儿戏 我想筷子兄弟是迫于广电总局的鸭梨 成人内容仅以声音媒介传递给了观众。
老男孩整哭了我,我是抱着男人哭吧不是罪的心态去看赢家的, 可结果是苦笑都没得……唯有办公室的小吕给我印象深刻。
有时候想啊做电影的挺可怜的,按摩小姐似的 自己辛苦的同时还要察言观色别人的感受,哎……可话又说回来了 谁叫你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呢。
说实在话,肖大宝同学这次处理画面的水平大有长进,画面流畅,看来很舒服。
但是整体的线条是追忆,通过回忆过去的单纯岁月来感慨中年危机,感叹应该珍惜一切。
只是这样的话题情景还用老男孩的方式来解读似乎不那么妥当,王大利得面目狰狞加扭曲,看得真让人伤神,咆哮声,这种演绎方式太流于表面,真正内心的忏悔反而不那么明显了。
P.S.肖大宝同学要点煤气自焚时很好笑,跟下面的人博弈时的状态很到位
一直看到片尾曲的最后一句:“幸福从来就是不经意。
”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谁才是生活的赢家,谁都不可能是,你只有可能做你自己的赢家。
片中的主角王大利1997年在一个串烧摊上对自己未来的老婆霍晓燕许下了这样的诺言,我要努力成为大款,然后天天带着小燕去看电影。
14年后,他成了大款,有房有车,但是成为大款的过程的确是惨不忍睹的,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卖了自己最好的兄弟……然而,成为了大款之后,他却即将失去自己的家庭。
总是以为在这个社会上,有钱就能成为赢家,片中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有钱人?
有钱才是人。
到头来,一场车祸,什么都没了,昏迷的这段时间里,王大利想起了从小到大的种种,看到了如此恶劣的自己,他几乎是崩溃的醒来,眼里沁满了泪花,看到妻子霍晓燕依旧坐在病床旁边,那一刻,什么都不再重要,他只想重新生活,珍惜自己身边的幸福。
珍惜平凡的幸福,这无疑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但是看了这部片子,我倒是想起今天我们的老师在点评某一个同学作品的时候说的:最痛苦的莫过于你本质上并不认同,但是生活裹挟着你去做。
就比如说片子里王大利和他的兄弟肖大宝,肖大宝是钉子户,而拆掉他的房子是王大利的工作,那怎么办?
这就是一个道义和现实的选择,选择任何一方都会失去自己很珍贵的东西,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究竟是会有多少人选择道义?
其实这真的挺可悲的。
我只想说,不要事事屈从,在社会现实的面前,头该昂的时候还是要昂起来。
好了,讲完了道理,开始讲片子。
这是筷子兄弟继《老男孩》之后的第二部作品,依旧走的是短片的路线,31分钟的影片。
倒是避免了太过于冗长的问题。
但是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空对空。
我觉得这是他们相较于《老男孩》最大的退步。
片子里的主角王大利在经历了车祸之后各种回忆,各种穿越,然后每次穿越回来之后都会特别的痛苦,我想说,你这样拍,那干嘛不拍成一个MV?
比如,在片子的一开始就提出王大利和他的老婆霍晓燕的感情出现了问题?
那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导演不解释,反而开始拍这俩人是怎么认识的,怎么结婚的?
好吧,那这俩人的问题到最后到底有没有解决呢?
导演依旧没有拍,最后的镜头,王大利从昏迷中醒来,可是霍晓燕睡着了……作为一个观众,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嘛!
电影和MV不一样,MV可以东一榔头西一棒,但是电影,你丢的包袱你最后是要拾起来的,你在叙事啊,你并不是在玩浪漫。
观众看你的电影看什么?
不是听你给我们讲一遍道理再看你用字幕打出一行中心思想,人物最真实的情感,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总是要说清楚的吧。
如果没有这个,试问,我们为什么不去看《读者》或者是《心灵鸡汤》?
再提出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影片中显示1997年,王大利向霍晓燕告白,播放着《泰坦尼克号》的背景音乐,可是有一个问题是,《泰坦尼克号》是1998年上映的……好吧,就当是预见好了。
从《老男孩》到《赢家》,筷子兄弟一直走着华丽的怀旧路线,《老男孩》还好,看了《赢家》里面的肖央,我必须要说,你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在镜头里面把自己搞得那么丑呢,《赢家》里面肖央饰演的肖大宝,带起牙套,变成了龅牙哥,还把脸涂的脏兮兮的,我想问的是,您用自己本人的形象上镜难道不行吗?
是您觉得自己长得太帅还是在您的心目中那个年代的人都是这个样子?
包括王大利极度夸张的表情,我们看的时候会觉得很爽,但是后来想想,做这些到底是为了干什么?
我觉得这个如果想不清楚,那真的只能解释成取悦观众,而恰恰现在的观众最烦的就是这个,所以我想,华丽丽的变装风潮,在这个时代,已经落伍了。
刚看完,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想,再此声明。
导演想说,过平凡人的生活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表述方法太过老套了。。
母亲离去,孩子夭折,背叛朋友,这一切放佛都不那么给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王大力的经历已经无法打动当代人麻木的内心。
影片情节比较生硬:青梅竹马的妻子为何成为心中的怨妇,婚后生活交代的并不清楚;片尾部分看到孩童时代的自己,开始咆哮,感觉很突兀 或许是我理解力不够,总之我感觉这片子欠点火后。
在伏旱的天气里去卖一件棉衣——论《赢家》的导演创作构思在看《赢家》之前,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抱着很高的期待。
因为大半年前筷子兄弟给我们最为真挚和纯粹的感动。
虽然在看这片子的同时,我尽力不去拿它和《老男孩》对比,想要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观影态度,可是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想对于《赢家》的初步定义大家基本有了一个共识:技术性层次,比如画面,剪辑,音效,特效,叙事方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却没有《老男孩》带来的那种直接的感情宣泄。
当然,不可否认《赢家》也表述了它想表述的东西: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态度。
关于主题种种,说的条条是道的人大有人在。
同时,这片子也肯定会遭受一大票质疑和拍砖,例如文艺小青年和学院派,前者因为不屑这种片子的草根性,而后者,就是学院派,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能把自家学院出来的导演和作品贬低的一无是处。
其实冷静分析,肖央的确不如他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广告导演专业的同班同学做的强大,李蔚然拍了《决战刹马镇》,乌尔善拍了《刀剑笑》,即使这俩哥们拍的东西很让人匪夷所思,但是人家的确是拍出了电影味道……好吧,扯远了。
从《老男孩》横空出世后,肖央就已经确立,或者被确立为草根阶级,平民的导演代表。
所以甭管什么片子艺术与否商业与否,观众看着喜欢就成。
这本是一个正确的定位,但是这个定位无疑带来了自身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表现为刻意主动的去迎合观众,关注当下生活。
可这同时也会使片子显得过于轻浮,导致观众没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老男孩》片尾的一句话让人觉得感同身受,可是《赢家》片尾的那句话让人觉得苍白无力。
当然,谁也没说一电影必须就得让观众看完往死了琢磨,但是起码,不该是主动地,直接的,赤裸裸的告诉观众影片想说什么,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最主要的,导演把影片主题直接告诉了观众,那么就等于观众被剥夺了观影的思考权。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文学或者电影,优秀的一部作品,仅仅表达了某种价值观,或者阐述了某思想,是不足以称为优秀的。
优秀,是人们在看完这样一部作品之后,能被这个作品刺激那么一下,从而思考到了除了影片之外的其他方面,或者,看完某作品后,能从作品里的人物或者事件中找到和自己的交集,哪怕时代环境社会背景不尽相同,但是优秀的作品,总是能让人们看完后觉得和自己有关,自己是主动感动,而不是被感动。
以自身为例,我是90后,在看完《老男孩》后,我想起了自己初中的兄弟们,我的哥哥(80后)看完后想到了自己年少曾经有一个漫画家的梦想,而我的父辈(70后)看完觉得一下想起了很长时间没有想到的自己年轻的那会儿,我们都被它感动。
所以,从受众群体上来说,《老男孩》是一个巅峰。
在比较《赢家》,我看完后虽然能感觉出肖央想表达什么,也能感受得到肖央作为导演在这个片子里所加进的自身的情感诉求,但是我完全没有撼动感。
而我联系我的哥哥,我哥哥说,《赢家》让他觉得对未来(工作,爱情,亲人)这些方面有了一些触动,可是结果很消极。
而我的父亲,看《赢家》只看了一半就回屋睡觉了。
我想我很能理解我的父亲,他经历的感情生活,事业矛盾,生活周遭都和《赢家》有一定交集,但可能这些事表现在影像上就显得相形见绌,或者说,人们往往都不愿意面对现实,更喜欢沉浸于没有烦恼简简单单的往事。
我只能说,《赢家》像是一件棉衣,能够给人温暖。
可是现在是很热的夏天,穿上它只会让人觉得烦躁和苦闷。
任贤齐有一句歌词:赢得了天下输了她。
这也许是筷子兄弟最新短片《赢家》的最好注释,虽然赢家说的是我们要珍惜平凡的幸福。
世界本没有输赢,就如本没有得失。
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任何人的一天也只有24小时,做什么事情都是由你。
各自有各自的精彩,不必要用你的精彩衡量别人的精彩,更无须用你的幸福去断定别人是否幸福。
做好你自己,活出精彩,你便是赢家。
伴奏很搭调,构思也精巧,同时又一次给了八零后集体回忆的机会。这次催泪效果没《老男孩》猛,不过应该还是会使一部分人泪流满面吧,但不包括我。
大家应该多思考挣钱以外的东西。”
人鬼情未了+神奇遥控器
拆迁户、婚外恋、车祸、文化产业园,尼玛这些都是符号化啊,为了符号而符号,说出来有毛意思啊!
诺言都会变么
其实这样的片子走的路线都差不多,即回忆童年,感伤现在。人生大抵如此无附多言,道尽了人生也乏善可陈。
被技术冲昏头脑加卖弄情怀的结果就是空洞的不可救药。。。看完此片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什么要和移动合作,明明平安保险就更切题啊!
出名后的典范
还可以吧~
这部一般
不喜欢筷子兄弟的东西,表演做作得要死。
觉得这个没有老男孩那么朴实
老男孩都是一星 这片怎么给啊
期末考!!!!!
远不如老男孩 就强拆那段给点力
幸福,简单点。霍思燕还是很漂亮呀!
很好,让我更加确定这两个投机取巧卖弄情怀的家伙
那个成长中改变的自己,那些无奈悲伤的问题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表演依旧业余、幼稚、浮夸做作;故事依然媚俗、煽情、了无新意。这两个人只适合拍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