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的声音,带有一种娇嫩的小女孩质地。
然而小慧已经不是当年那个21岁,围着彩色毛线围巾,一脸懵懂四处好奇张望的小慧。
她疲倦而焦灼地问对面的男人,你还爱我吗?
他用力地咀嚼,用力地咽下最后一口饭菜。
像是要吞下所有明知自己无法消化的苦果。
他同样伤恸地看着她。
“你还爱我吗?
”他也这样问。
少年拍了一卷胶片,上面记录着所有他对她的爱意。
我知道你叫天爱,我很喜欢你。
你愿意来见我吗?
他青涩鼓起勇气的发问。
高圆圆对着阳光的脸,有一种鲜艳而清朗的懵懂。
她再次出现在空旷的列车上,手指沿着一排吊环抚摸过去,在地铁和谐规律的轻微晃动中点亮奇特的音乐。
她走到他面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来见我?
那么天真,直接,真诚,爽朗的脸。
她下车,顺理成章地以为他会跟下来。
但是他没有。
他打手语的姿势被呼啸的地铁带走。
留下她一个人,依然站在正对车门的地方,痴痴地涨红了眼眶。
他说,我不是你等的人。
明明再勇敢一点,就可以说出口。
再靠近一点,就可以牵手。
却都做不到。
最终还是承认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很多时候,世界其实真的不是想象中那般复杂。
所有的人,都有血有肉,有心有肺。
爱这个东西,始终存在。
所有的爱,都是用来珍惜和共勉的。
不是用来彼此伤害和质疑的。
没有一份感情该这样。
能理解,却未必就能接受或原谅。
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并不傻,他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
既然能做,为什么不做?
然而的确是这样。
我们总是有很多话,很多事,说不出,做不得。
在漫漫的长夜里,举着火把执意前行。
其实没有人知道出路在哪儿,甚至不会知道有没有尽头。
但是还是要往前走。
直至最后,火焰熄灭,发现自己手上只剩一簇灰烬,才惊觉这一路,急于前进,都忘记要给它添加柴火。
没有了照明,能走下去吗?
也许也能。
但是情况已经不一样。
世界的能量是守恒的。
没有一样东西,能在不摄取能量的情况下,无止境地发光发热。
感情也是一样。
整个电影里,最喜欢的是老虎和天爱。
两个真诚而勇敢的人。
并没有什么不合适。
感情不是偷来的,自然更无关是非对错。
徐静蕾和高圆圆的年轻,仿佛树枝梢头鲜嫩清脆的苹果。
饱满,健康,明亮。
而正因为要述说的是一个这样惆怅的故事,这些年轻润泽的面容,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他们都还年轻。
正是生命的春天。
一切在蓬勃展望。
一部好电影。
放到今天来看,依然让人心动。
一开始只是听到羽泉的这首歌。
如泣如诉的二胡加上了清澈流转的钢琴,以及两个男人激越隐忍的声线。
电影。
2002年的北京地铁。
然而我是记得的,记得每次坐车去学校,路过省艺术剧院,看见的大幅海报。
2002年的电影。
和人一样,因为年轻,所以一切都可以原谅。
没有硬伤,没有噱头,只有那些年轻的容颜,在时光的彼端闪烁着温柔动人的光泽。
我不怕受任何惩罚。
只是我害怕,有天你不和我说话。
年华不再。
春天还是一样的来。
第二次看这个电影了,看到凌晨。
第一次看的时候,给她讲过,七年之痒,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而且我们都不会放弃,尤其是我,白羊座,不会放弃。
第二次看的时候,却是在发生完了比电影里更惨烈的故事之后。
故事的背景是北京的地铁,正如我那天和朋友一起乘坐地铁,谈到了北京的地铁上,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爱情故事一样。
喜欢里面的人物独白,喜欢主题曲,甚至喜欢里面的每一个场景及对话。
““现在是1993年11月20日下午6点,我们,刘建斌和陈小慧来到北京了”,七年后的建斌看着时光中倒映出七年前的自己:“小慧,我会让你幸福的。
”尚是青涩的小慧先是小性地转身,继而莞尔一笑。
七年前的小慧建斌在耳边甜甜地说“我爱你”,七年后的小慧在酒吧面对老虎暧昧的神色,不知所措。
七年前说着海枯石烂我心不变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已然是满面人间烟火。
”是的,人变了,都变得现实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值得看十遍,才能深入理解电影中的情节,可我,已经不能再看第三遍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是电影,甚至比电影还精彩。
几年前吧,第一次看《开往春天的地铁》,估计那会我还是一对爱情和生活全然没有概念的傻妞,所以更谈不上理解电影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就当作一沉闷的爱情悲剧看看。
唯一记得的,是小惠大喊:建斌!
我要和你一起死!
然后两个人抱在一起跳下悬崖。
那时候,我说一定要跟相爱的人去蹦极,体味一下生死相依的感觉。
几年后,再次翻出这部电影来看,这里的尴尬、无助、痛苦和快乐,是感同身受了,想不到,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阶段真的可以品出越来越浓的醇香,那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将我们扔进去的若干年。
建斌在门外一根一根地吸烟,然后对自己说:我爱里面那女的,我想让她幸福,我失败了,可我爱的人找到了她想要的……临走前,建斌修好了家里坏了好久的水龙头,然后提着行李箱,轻轻关上房门,站在楼下,他看见窗里的灯亮了,他知道,小惠没睡。
他以为,小惠找到了她的幸福,他以为错了,七年了,小惠爱的仍然是他。
在我眼里,这是个有些木讷甚至懦弱的男人,面对事业的失败、生活的压力和感情的背叛,将所有的一切消化在一列列疾驰的地铁中,他想要的是让她快乐。
很多事发展下去就是这样的,我爱你你爱我,每天说几遍,过了好多年,却不知道爱是什么了,在一起那么多年也不是没有默契,也不是不再信任,实在是生活太无趣了,都被淹没了,就开始动摇,开始怀疑了,我爱你吗你爱我吗。
肯定句便成了疑问句,没有热情如火,没有耳摩私语,只有并排坐在沙发上不停的按着遥控器换台,各自揣测对方的心思。
我们都变了,没有当初要闯荡江湖的雄心壮志,没有对未来信誓旦旦的笃定,没有了那单纯的眼神和对爱情的坚定,忧郁和游离取代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当明天的房租和面包没有着落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悠闲的泡在浴缸里,满脸甜蜜和幸福的说:我们怎么一直都这么好啊!
这已经在千千万万的人身上应验了,或许这就是我们被时间和生活湮没了。
可是,我们说好的,对感情永远都要诚实,我们没做错什么,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肯对对方说呢?
说我现在糟糕的状况,说我其实很害怕你离开,说一切都是误会我最爱的仍然是你,我现在想要的只是让你紧紧抱着我,为什么我们不敢?
闭嘴不要紧,关上了心对感情才是致命的。
耿乐这段戏演得真好啊,把嘴塞得鼓鼓的,咔嚓咔嚓地使劲嚼着菜叶子,虽然面对面坐着,却能让人感觉心逃避的远远的了,这大概就是貌合神离吧。
小惠几次努力,欲言又止,他们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出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又不知道怎样去改变现在的样子,各自在自己的心里给这段七年的感情判了死刑,有多么悲凉可想而知。
男人在面对这样的境遇却还是不肯尝试做任何努力,再多的爱也不会支撑到底。
就像有段话说的,我们之间距离一百步,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我愿意迈出剩下的九十九步去拥抱你。
可是你转身离开了。
“能告诉我你怕的是什么么?
”“我最害怕的是我不会哭了。
”我哭了,说明我还在乎,我还爱你,你懂吗?
还好,还好,无论怎么变,最初那颗纯净的心没有变,最终都会明白,那不过就是漫长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考验。
最后相遇的那列地铁,应该会载他们从冬天走向春天了。
爱情会回来,或者说爱情从未离开过,那我们还怕什么呢?
其实,我爱你,不是想要你给我快乐,而是想要你给我你的快乐。
第一次看开往春天的地铁,好像是八、九年前的电影,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八九年后的今天晚上 再看时,依然能触动人的心灵,都市青春男女爱情,四个词无论怎么组合怎么分开都可以给一个导演和演员无穷尽的想象和演绎。
两个人都相互爱着对方,男主人公内敛忧伤,还有些许的自尊,纯属男人的那点自尊,但也就因为这点自尊和性格中固有的内敛,他没能坦然面对这份感情,没能勇敢地把三个月没找到工作和自己依然还深爱对方的事实告诉小慧,而女主人公小慧,是心虚?
抑或其他,始终没有完全澄清被建斌误会的事实。
就这样,两个深爱对方的恋人渐行渐远。。。。。
一个男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所许下的诺言是最不可信的,我会让你幸福的,七年了,或许曾经有过,但失去工作之后建斌想起七年前自己的诺言时应该感觉到惭愧。
还好小慧不在乎,小慧还是很珍惜七年的感情,不想因为这点挫折就放弃了,她决定给自己也给建斌给他们七年的感情一次机会,她在赌,并深信自己会赢。
当小慧得知建斌已有三月没有工作的事实时,她明白了,明白了建斌这些天来那么多次欲言又止的原因了,她很想知道他怎么过的,在地铁里来来往往,无力地旁观着同样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这些人,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酸甜苦辣。。。。。。
天爱和大明是另一种爱情,朦胧而又清新的,大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天爱的喜欢,天爱收到了爱的讯息,却被放了鸽子,不罢休,在地铁里质问大明,大明不言,直到天爱下了地铁,内向的大明才用哑语告诉天爱,他是聋哑人,天爱的眼睛潮了。
王要和女推销员是很实在的爱情,相互需要,无须赘言的那种,这种人缺乏的只是机会,不需要太多用心,只要见上几面,爱情就成了,而且还很牢靠。
职业稳定为人老实的男人和出外打拼感情受挫职业不稳定的女人。
02年上映的时候,真的是在电影院里面看的,刚好一段3年的感情落下帷幕,似乎电影就成了感情最好的写照。
其实无论故事再怎么讲,最记得,应该还是那些地铁前进的镜头吧。
在这座没有地铁的城市,我只是看着银幕上那些飞驰而过的站台,幻想有多少故事在那里发生。
许多年之后,这座城市大修地铁弄得尘土漫天,我又来了场不合时宜的分手。
只是这次,真的察觉到自己的衰老,无法再徒步一座城市来消散自己内心的悲伤。
只是怔怔的,就和上流了泪的眼睛,从此冷漠如常。
其实何需7年,2个亲密的人,天天朝夕相对,只要年把,就会把对方的存在变成一种习惯,一种内心的依赖,但是却正是这样的距离,却无法对对方说出任何自己内心想对对方说的话。
明明是一起生活,但是却独独不对对方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和任何陌生人说起彼此的种种,但却无法对对方坦白,因为害怕失望。
我们都害怕,真的说出来了,会让对方失望,会让自己失望,会因为自己其实达不到对方的要求而失望,会因为对方没有达到你的想法而失望。
我们如此害怕失望,所以宁可咬碎牙关,也无法对对方说出“我爱你”3个字,就好像随时要脱口而出,但是却腐烂在了喉咙那里,再咳嗽,再挣扎,最后只是逃避。
逃避对我们自身的失望,对爱情的失望。
所以其实爱情的坚强者是不存在的,因为爱,所以我们才害怕。
本片耿乐确实贡献了他最好的演出,来来回回,这个爱情的软弱者。
高圆圆则贡献了那段忧伤的少年爱情故事作为一抹亮色。
愿你们都不成为爱情的软弱者,有些话,比起腐烂,还是应该说出口来的好,不是吗?
GOOD LUCK.
徐静蕾大喊着"建斌,我想和你一起死!"然后两人飞速蹦极而下.这是心灵的蹦极,维系的那条纽带:婚姻,七年感情. 他们迅速下滑.然后他们终于停下."现在我要你说你爱我!" 鱼翅和燕窝,虽然珍贵但是吃久了也会腻.如果这时候遇到一个大白菜,就是忍住不吃一口,忍住了,就过去了. 我想知道这三个月他是如何在地铁里过去的.当孩子的肥皂泡在车厢里漫天飞舞时,女主角这么对自己说着.她伸手去触摸那些泡泡,然后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了. 同乘地铁的人,有的相爱了,有的结婚了.大家都不说话,大家彼此陌生,有好消息时大家互相通知. "我只怕我不会哭了." 很经典的一句话. 很喜欢我一位朋友对感情的描述."那种比微醺重一点的感觉."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很贴切,也很别致.喝酒的人会有的感觉.大概指的是深深沉浸的当局者迷吧. 于是,作为旁观者的我,被情节中的他,她一次又一次带到微醺的边缘.他们站在地铁站,然后他们想起七年前的他们,会说"我会给你幸福"和"我爱你"的他们,坦诚得没有心理游戏的他们. 于是他们相遇了. 于是张亚东惊世骇俗的配乐响起,夹杂着地铁呼啸的速度感.到站了.
感情的严冬,猜疑的寒冷,摧毁不了的坚冰,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潺潺激流,仿佛,春天再也不会到来了。
这个冬天没完没了,纠缠不休。
两个人在一起七年,却越来越无法沟通,只是因为越爱,心的封口就越无法打开,怕一打开,那郁积的祸水便会喷涌而出,无法收拾。
爱你,所以不愿意让这些淹没你。
我在地铁里来来回回,我只是在想它能不能载着我驶向春天。
你看见我在地铁里茫然的脸了吗?
你看见站在ATM钱不知所措的我了吗?
你看见我在接了那通电话后内心的波涛汹涌了吗?
你看见躺在阳光下青草上笑着却内心枯寒的我了吗?
不,你没有看见,你只看见了一个见死不救,任我们的感情淹死的我。
心如刀绞。
爱你,可你却看不见,你在那个雨天接了我的电话,我却只字未说,那一刻,我只是强烈地想念你。
我那不是怦然心动,对你早已不用再怦然心动,因为,你已是我的心跳。
离开,放你去翻开你生命新的一页。
请给我留下最后一点尊严,让我离开你。
我不要你再说什么,也不要你再看出我爱你,你不会知道,离开的那一刻,过去的七年在我心里碎成一片一片的,割的我血流不止。
最后,熙熙攘攘的地铁站里,我再看不见你。
呼啸而过的地铁似穿心而过,而你,会和我一起搭上那辆开往春天的地铁吗?
去年写的。
突然想起。
粘贴过来了。
现在再回首看看它的阵容:导演:张一白(《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导演)编剧:刘奋斗女:徐静蕾、柯蓝、高OO 老徐现在都才女了,其它的都不用说了。
男:耿乐、范伟、张扬。
那时候我眼里,耿乐就是第一型男了,现在也是。
我到现在也想不通为何当年张一白会导这么一部电影,只是记得在那一年这电影出现的很不协调,也没多少人注意。
我是出于对耿乐的喜爱才租来看的。
羽泉那激情暗涌的音乐,飞驰来去于地下的火车,忽然熙熙攘攘又忽然空空荡荡车站,当然,还有『北漂』的小资儿生活都深深的迷住了我。
当时,我处于看电影的『索隐期』(注:以周汝昌为代表的红学流派),以寻觅电影里许多的暗示为乐,然后觉得自己很厉害,比如:这个故事发生在二人结识七年的时候,中!
七年之痒。
耿乐表情痛苦的咀嚼一口芥兰,中!
生活的滋味,就象每天都吃的青菜。
结尾处耿乐拿起扳子修好自来水管,中!
暗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这样的索隐工作我还做了很多,现在回头想,真JB无聊啊。
2002年,那是什么年代?
我正在拷问大学恋爱是否会有结果的年代,这样我就不难理解为何这部小资儿文艺片会轻轻拨动我的心弦,叫我记忆到如今。
当他们刚从大学校园出来,在北京西下火车时,建斌是多么的乐观、生机勃勃的一个楞头青啊,下车伊始丫就大声宣布:现在是1993年11月20号下午六点,我们,刘建斌和陈小慧来到北京了,小慧,我会让你幸福的!
”而小慧多么的淑女,一脸幸福的笑啊,嘟着嘴儿扭头向另一个方向走去,建斌快步追了上去,二人挽手走进了冬天的北京,徐静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带着可爱的耳暖。
七年,社会把一个满怀雄心壮志的生龙活虎的小伙折腾成一个『忧郁无奈的成年人』,而且,更要命的是,他失业了,比失业更可怕的是,他还失去了一个男人最宝贵的东西--做人的信心,男人应有的雄心壮志!!
小慧也好不到哪去,你再也看不到她脸上纯真的笑,看不到她分开两边的可爱发辫,她每天穿着死板的职业装,忧心忡忡的去上班,做一些复印扫描之类的烂工作。
我靠啊,怎么能这样?
怎么会是这样?
小资电影自然少不了小资的出现,作为张一白的老友,张扬客串了一个人嫌狗不爱的小资儿,丫名叫Tiger,老虎。
“你这样急急忙忙,品尝不了咖啡的好”,你瞧瞧,小资就是这么气人,丫自己开着一间咖啡馆还有钱请人设计广告,可见是个钻石王老五,丫在动物园里领养动物,又多么的有爱心。
同人不同命,都是这个岁数,建斌怎么就混得那么差呢?
失去信心的男人就失去了一切,还硬挺着就更可怜,他害怕小慧说出分手的话,皱着眉头,咬牙切齿的嚼那一口炒芥兰时,真是演技出色意蕴丰富,看的我恨不能走上前去拍拍丫的肩告诉丫,不要这么紧张,她不会嫌弃你,还是爱你的,一切都会好的。
爱情将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事业的挫败而失去时,小慧的纯真的本性就表现出巨大的力量,可是,她不知道如何安慰失败男人脆弱的一碰就崩溃的心,她企图和建斌一起回忆大学时的一次郊游,唤醒沉睡已久的爱情,给自己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众所周知,在这个时候,男人和女人的反应真是九不搭八一點也不默契,男人是急着找钱找地位来维持自己的爱情—所以建斌就拿仅有的钱偏小慧说涨工资了要来个烛光晚餐,女人就很高尚,她们会找到回忆这根稻草,Good Old Days。
所以,阴差阳错,他们的烛光晚餐也因为老虎的一个电话而吃的意兴阑珊,这一段,张一白用慢镜头到放的建斌掀桌子的动作来表达丫内心的羞辱和愤怒,同样很诗意很优雅很巧妙很不瘟不火。
失去信心的男人真是什么都做得出来,当然也包括跟踪这样令人不齿的龌龊事。
他凭第六感找到了在地铁出口广场等候小慧的老虎 ,丫举着一份儿报纸(我猜应该是《经济观察报》这样的小资报纸吧)遮挡自己,建斌掏出火机点燃了报纸,报纸从中间燃起,断作两半儿,撕开小资极其恶心的『犹拿报纸半遮面』嘴脸,丫(张扬饰演)居然很镇定---小资在勾引别人老婆时也是很镇定的,因为在丫们心里,美丽的女人应该获得精致时尚的生活,最好是和他一起生活--至少每天得弄一杯磨制的咖啡喝喝吧。
这个镜头设计倒是挺有独创性的,没见过其它的人玩过。
而小慧并没有来赴约,怀着自找的失恋的心伤,老虎卖掉了咖啡馆,并且表示要去种地,换个地方,换换心情(要搁现在,又该去西藏了),并且和小慧一起最后一次到动物园看望了丫收养的动物,企图做最后打动别人老婆的努力,可惜,丫失败了,丫有情,人家『流水无心恋落花』。
影片最后宣布了传统爱情的胜利,旁敲侧击的表达了对勾引人家老婆的小资儿的鄙视,咖啡虽好,不可贪杯,想要饮一辈子,还是自家那杯归于平淡的自来水,所謂『有情飲水飽』嘛。
一个特写镜头,建斌拿板子修好了滴滴答答漏水的自来水管--小慧已经抱怨过好几次了。
这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当一个象建斌一样粗犷的男人开始照料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时,说明他内心已经有足够强大的信心面对生活,他已经跨过人生又一道成长之门。
二人用蹦极这样极端的运动、濒死的體驗,度过了人生中的第×次情感危机。
经此次波折,感情弥坚,又找回往日的激情,爱情真好。
虽然,等待他们的是继续拮据的生活和前路不明的人生,然而,只要爱情还在,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前两天周末下雨无事可做,在无聊之极的时候找到一些老的文艺片来消磨时间,其中有一部片子叫《开往春天的地铁》,一部还算不错的片子,反正就是讲城市男女的爱情故事,主要以地铁为线索串起三个爱情故事,其中建斌和小慧的爱情在经历了7年之痒后出现了一丝丝的问题,特别是在建斌失业3个月后更是如此,建斌背负的爱情诺言越来越沉重,甚至于有点想逃避,同时小慧的生活中也出现了另外的一个男孩,建斌对于他们之间有一些误会在里面,沉闷的他们把各自的心事放在心里,两个人虽然住在同一个房间,心灵却都能感觉得到越走越远。。。
终于有一天徐静蕾忍不住,想把她与另外一个男孩之间的事告诉建斌,告诉他,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她看到她与建斌的照片沉思了半天,然后在相框附近有一只蟑螂在慢慢的爬向相框,于是徐静蕾默默的对自己说“如果它爬向相框,我就告诉建斌,我跟另外一个男孩根本没有什么,我还是爱着建斌”。
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有一种窥探她内心活动的欲望,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某些时候在决定是否进行一件事时,会借助于一件完全不相关或者随机性很强的事件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这一事件,比如选择抛硬币猜正反面以决定是否做某件事,在电影中徐静蕾就以那只蟑螂爬向相框的结果做为开口的前提条件。
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来讲肯定是有一件事摆在面前,现在这件事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在这件事从脑中从构思并形成时,在心理中已经有一个心理趋向,就是说这件事已经趋向于做,但是碍于种种原因不做的理由或影响条件太多,这时就形成了一种思想冲突,心理趋向于做,但某些条件限制又不能做,这个时候解决这种矛盾冲突的解决就是选择一件随机性比较强的事件结果来决定做与不做,归结下来就是为自己的行为在心理上找一种借口与安慰,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强迫症的表现,就是心理认定要做这件事,但随机性结果根本不是自己心理意识想要的结果,就会不断的重复随机性事件直到得到自己预想要的结果,从而继续自己的心理趋向,这种事件在一些电影中也有反映的。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上面的分析就是对意识的一种分析,因为我们察觉到了我们的心理趋向,我们察觉到了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随机性事件,这就捕捉到了意识,可以说在选择随机性事件上我们从表面走向到了意识层面。
意识之外还有一种叫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那潜意识什么时候能被我们察觉或者表现出来呢?
梦境!
在睡眠时,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关于这部分一直是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对像,在1900年他就出版有《梦的解析》这一本书,其中专门就是讲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以怎么样的伪装的方式出现,他的很多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在他分析到病人潜意识的根源后通过他的方法得到了根治。
意识除了分为意识,潜意识外还有一种意识叫做下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下意识很容易解释中国古语”借酒消愁愁更愁“这句话,因为愁在下意识层面被释放到意识展面,再次被强化,在清醒后又不得不压抑到下意识里面。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危险时,我们做出一些本能的规避危险的反应,这些反应也属于下意识里面的,只不过这种意识不是被个体主观压抑到下意识层面,而是这种下意识是我们人类与生具来的本能,只是这种下意识的触发条件与主动压抑到下意识层面的触发条件不一样。
也就是说下意识层面可以归类为主观压抑到该层面的意识与客观一直存在的于该层面的意识,前者如我们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这一系列都被个体主观的压抑到下意识层面,它们多数是后天形成的,触发它们需要弱化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才能实现,如酒精或者事件的发生地,总之得有一个索引,这个索引有可能是个体本身心理防御机制的松懈,也有可能是外部场景或者环境的重现从而导致个体本身心理防御机制的松懈;后者如我们求生的本能,对性的渴望,这两种是与生具来的意识都被归入下意识层面,同时这种客观一直存在的下意识触发条件不需要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客观下意识多数由直接事件触发,如危险,诱惑,它们导致了身体机能方面做出回应从而触发客观下意识。
对于心理机制,意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对像,其中有几部电影值得一看《沉默的羔羊》《红龙》《汉尼拔》这三部曲,可以说在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心理学的表现片段,值得一看。
对于意识的研究一直是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对像,但心理学界还有另外一个人对于心理学研究也很有造诣,这个就是华生,他的对心理学的研究的对像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华生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由此心理学形成了两个学派:意识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学,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与华生。
华生有一段很著名的话:"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
",华生崇尚的是行为主义,崇尚的是刺激―反应(S-R),他想像化学与物理一样来研究心理学,让心理学像物理与化学一样量化与公式化,就如关于前面一打婴儿的说法就是,他能通过刺激与反应让婴儿变成想塑造的类型,他与另外一个科学家为了验证刺激与反应,在婴儿身上进行了现代备受争议的恐惧习得实验--小艾伯特实验。
华生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
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小艾伯特实验遭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最后华生准备对小艾伯特进行恢复实验时,小艾伯特被人认养,华生计划的恢复实验没有得以进行,但他的恢复理论还是得到了证实,他指导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琼斯完成了这个实验,琼斯是华生的第二个妻子罗莎莉的同学和朋友,因此当琼斯着手消除彼得的恐惧症时得到了华生的指教。
被试是一个名叫彼得的小男孩,他特别害怕兔子、白鼠等,甚至皮毛和棉绒也非常害怕。
琼斯完全没有考虑男孩的父亲是否对他产生了什么俄狄浦斯式的精神影响,而只是采用了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案。
首先创造一个能使小彼得与其他三个小孩儿一起玩的环境,并给他食物。
当他玩得高兴时,琼斯就给他们看一只兔子,她天天坚持这样做。
开始时,彼得对兔子仍然害怕,但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他的恐惧开始减弱。
慢慢地,他能够容忍兔子跟自己越来越靠近,到了第 45 次时,他可以将兔子抱在怀里抚摸,并让它轻轻地咬自己的手指头,彼得病症的治疗变相验证了华生的恢复实验。
前面提到的俄狄浦斯式的精神影响这个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理论,不考虑俄狄浦斯式的精神影响可以看出两派心理学分支的分歧。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在我看来,很多方面是从人体生理结构与反应方面进行解释心理活动,我不是很赞同这种理论,因为这种理论就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只不过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而已,基于刺激―反应(S-R)理论基础有很多不能解释的东西。
也许是我对行为心理学的了解不够多的原因,一直不是很赞同行为心理学,不过从行为心理学的发展来看,现在形式也不是很乐观,也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或者没有基于行为心理学诞生新的分支学说,反观意识心理学则完全不同,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现在很多理论已经证明弗洛伊德某些理论不够正确,不过基于弗洛伊德的意识心理学框架没有得到动摇的,仍然是整个意识心理学的架构。
弗洛伊德在晚年的自传中写到:“那么,回过头来,看看我这一辈子所做的些杂碎工作,我可以说,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也提出了许多建议。
将来,某些东西会从中诞生出来,不过,我自己还不能够说这东西是大是小。
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个通道,我们的知识会有长足的进步。
”,这不得不说是对他最中肯与谦虚的评价,他也预见到今天意识心理学的发展
九十年代的北京,地铁,以及地铁里人们的爱情。
那个时候,对物质的需求程度远没有现在这么的强烈。
就好像当年地铁里的人没有现在一样拥挤。
相爱七年的人,在现实洪流里渐渐没有了热情没有了当初完完全全的信任。
面对现实考验,两个人的脑子里总是当年甜蜜的片段,每一次面对自己内心质问,脑海里满满当当的记忆蹦出来与怀疑和忐忑对抗,仿佛一只气球,在瘪的快要失去形状,奄奄一息时候,总是能被某种微弱气息充斥,可以再次鼓起来。
初到北京。
男人说,我会让你幸福。
女人在男人耳边俏皮的说,我爱你。
没有丝毫理由怀疑这一切的真实。
那是对爱情坚贞的表白,是内心最深处切实感受的外在美妙。
但,爱只是开始,不是长久,长久是需要经营的。
悲观主义者会说,不长久才是爱情的本来面目。
就像片中女人问男人的选择题,一头甜一头苦的甘蔗会先吃哪一头。
男人选择先吃苦的,就好像他对爱情的态度,感觉不对的时候,不去追问,不给彼此机会,总是固执的想,一个连收入都没有的男人,是给不起爱的女人幸福的,甚至连谈论幸福的资格都没有。
他选择逃避,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安全的方式藏起来。
在阳光下和一棵树亲近,和一个暂时失明的人谈心,却无法告诉爱人自己已经失业许久。
是男人的自尊心作祟,还是害怕对方知道真相失去依靠他的信心。
女人的世界里出现爱慕者,而她坚守心中那份持续七年的感情,可以暧昧,却无法靠近,可以跟爱慕者谈心,说自己的爱情出现了问题,却无法改变勇气去爱上别人。
七年,对两个打算相伴一生的人来说,不久,只是漫漫长路的一小节;七年,对短暂的人生来说,又很长,长的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约会的时间地点,长得可以蒙着眼睛摸着手都可以知道对方是不是自己的他。
有几个七年可以跟一个人相濡以沫,朝朝暮暮。
得有多大的信心把人生最美好的七年心无旁骛的托付给一个人。
他和她,被现实冲刷的没了当初的单纯,年华不再,连说话都变成奢侈。
这个世界还是继续纷纷扰扰。
也许已经忘记了当初为何坚守。
多了的是猜忌和怀疑。
却还可以在感情面临崩溃时候想起一起的点点滴滴,那是一份感情茁壮生长过的最好证明。
美好的东西总是可以在内心长久,总是有更加强大的力量提醒没了信心的恋人回忆往昔憧憬未来。
导演让过去现在反复穿插,大部分时候让观影的人模糊的以为他们和好了,他说出真相了,她把误会解释清楚了。
是的,我们期待美好的心思大大的超过了观看悲剧的期望。
地铁站里,列车疾驰而过,带来呼啸的风,就好像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种种残忍。
无论多么不愿意迎接,它还是不可抗拒的来来回回。
一转身又一转身,风是不是可以让情绪混沌的人变得清醒。
故事的最后,她知道了男人失业的真相,怨恨委屈再没办法继续 遮掩,眼泪决堤。。。
有无数理由相信,他们继续在一起了。
不需要你我去给这部电影补充自己幻想的结局,七年,同甘共苦的七年是最好的注脚。
当初坚定的坚守不就是为了守得云开见到月明么。
台词说:爱情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是因为单纯还是那个不太残忍的年代,所有的人把希望,未来都和爱情绑在了一起。
也许吧,那时候物质匮乏,可是有爱情让每个有爱的人变得饱满丰盈。
而如今,有哪一个人能够洒脱的说,爱情是唯一。
即使有人说的出来,只怕也会引来嘲笑吧。
我们在现实的泥沼里越陷越深,对爱情的信任和依靠被冲的越来越淡,剩下什么呢,剩下的是坚硬无比的心和对爱情的藐视。
可是除了日益宽裕的物质,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如果失去爱情,或者追寻爱的心,是不是活着的意义也会减掉大半?
而爱情究竟是什么,是需要,还是信仰?追寻幸福的人满街游走,苦苦追寻,没有答案。
你我需要的是一个爱人,还是渴望拥有爱情的感觉,是因为太过孤单还是羞于告诉别人我们未曾拥有神圣的爱情。
弗洛姆说,爱情是对我们的生命以及一切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关心。
所以,最实际最简单的,不过一颗充满爱的心。
回首过去,都会无比怀念当时纯真美好,是因为简单,是因为对物质的需求还未像如今这般汹涌。
比较之后,又有几个人会因为变得这样世俗而羞愧不堪。
然而我相信,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爱的追寻是不会变的,加进去再多俗世味道,爱的本质不会变。
不管你现在一个人游荡在空荡的大街,还是受过伤害之后对爱情嗤之以鼻,或者正在满怀期待苦苦寻觅一份值得用一生守候的感情,这些无疑都是人生要经历的经历。
孤寂的状态会结束,受过的伤会被时间治愈,甜蜜的感情会变淡。
不要彷徨,当你我看惯世间各种风景,当锋芒被岁月收敛,最好的爱情会在最恰当的时机来到身边。
悲伤的,彷徨的,犹豫的,纠结的,愤怒的,难过的,混沌的,迷茫的,不要紧,想想爱情的美妙,想想爱情是你一生的追求,深呼吸,在春日清晨整装出发,搭一班地铁,去和爱情不期而遇吧,那是最浪漫的浪漫。
她用手指拨过一个个拉环,她走到他跟前,她故作镇定、大方、无谓、洒脱地捉住他躲闪的视线,她问道:你为什么没来?她以为试探了,得先手,棋胜一招,看他怎么下台。
烂。
虽然我不喜欢徐静蕾,但我喜欢电影里的地铁,还有羽泉这首歌.
2003.5.11 cctv6
有几处拍得十分出彩,配乐镜头都恰到好处,可惜某些形式与情节表现得太过了,破坏了原来营造的氛围,因此这电影未能再上一个档次,三星半。
什么垃圾玩意
这样讲故事的方法真的好吗?MV电影,小时代的前辈。
很多时候把煎熬和难受表现得像是在自虐和享受,然而《开往春天的地铁》猝不及防响起之际,除了跟着电影中的两人心潮澎湃,别无选择。
让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提早感受到即使爱也因现实而无奈的无力感
It can be better.1.不激情不快乐,导演问题2.主演确实演得不够好,尤其耿同学3.配角也有缺陷,范伟那时很嫩
觉得张一白是个很懂感情的导演,除了那些小细节都把握得相当好,更擅长描述长时间感情的变化
如果年轻时看到这种片子也许会感动?反正现在看就是一个字:作。不知道在北京谁见过一个大姑娘穿着吊带满大街跑的
因为爱你 我自卑懦弱多疑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知道我们还是会继续在一起
近年来看过最烂的片. 张一白真是烂到体系外去了,没办法评价, 我也不想说服谁.
没印象代表。一部电影让人没记忆就代表它真的无法给你感动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那个男人为什么不把心里话全说出来呢?我想后来我明白了,因为太在乎,所以怕听到的结果会让自己失望。因为太在乎,所以怕说出来就回不到从前了。因为太在乎。一切都是因为在乎你,所以两个亲密无间的恋人都开始影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们总是这样患得患失。好讽刺。
换个女主角可能比较好
只是想起了那首歌,电影确实很平淡
很早以前看过,只记得片尾曲了……= =
脑残啊,好好的日子不会好好过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