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在喊叫中竭力记忆着她的失语,没有一个人清楚她的伤感是抵达心脏的。
她的喊叫撕裂了浓黑的夜空,月亮失措的走着、颠着,跌落在云团里,她的喊叫爬上太行山大峡谷的山骨,令山上的植被毛骨悚然起来。
直到脸盆被敲出了一个洞,敲出洞的脸盆儿暗哑下来,一切才暗哑下来。
”——原著《喊山》文本 喊叫——无言——喊叫,影片在升——落——升的叙事节奏中娓娓道来。
从最开始山里男人的原始性吼叫(朝向女人学狼叫)到哑巴女人遭受瘸腿男人凌辱时的无声反抗,再到幼小婴儿的撕心哭叫,在这种强烈的人物情绪对比中,观众也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紧凑的叙事节奏没有留给观众回神的时间,镜头便引领着观众一步步的走进了那座大山,走近了那几个山里的人。
失语境遇俗言道“母子连心”,失语的女人在瘸腿男人身下挣扎的每一秒,画外音伴随的都是婴儿的哭声,此番设定使画面更加具备戏剧张力,一针针的刺扎观众的心脏,在一种急促又紧张的心理反应中迸发出叙事节奏。
不同于纯商业片中大家偏爱的热开场方式,《喊·山》中相对沉默克制的“冷”开场也决定了影片的表层风格。
似是随意实则故意的极具呼应性的“哑巴”式的电影开场,也在解构着一种无言叙事中流溢出的“失语隐喻”。
深层面分析哑女红霞在开场中的人物动作段落,衍生出的是演员本体在“自我”与“角色”之间来回游荡的交互选择影响。
然而,在情节所需的戏剧性状态下,演员所塑角色的“第一自我”又通过不可控的“第二自我”的无畏、不具所以的哭泣来引流“第一自我”失语状态下的苦闷、恐惧、绝望的心理状态,情绪反应与戏剧张力层层交叠又层次分明,纹理清晰又自然抖露。
一种想说却说不出的失语状态下的挣扎感力透而出。
小说式叙事化镜头语言的运用为影片的结构增添了几许朦胧美与意境美。
岸山坪——太行山——1984,最后出现顺序的“1984,太行山,岸山坪”,景别同步渐次由小及大,像正发生着挣扎一幕的人家,一户一隅,在漫漫的太行山峡谷的包围笼罩中,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偃旗息鼓,所有的歇斯底里也都变得悄无声息,渺小无踪。
破乱的砖瓦房内,无声的挣扎无声的发生,继而无声的消失。
大山深处的落后农村,交流方式除了说话还是说话。
为了凸显“话语”在一个特殊地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韩冲与寡妇琴花在山的两端喊话的叙事段落,直接明了的压住了影片的主体意象——“山头”,一声声呼喊高昂又充满原始气息,激动又隐露出不自知的疲惫。
弗洛伊德曾说:“本能冲动的本身一定是爱欲和毁灭性的混合。
”韩冲、琴花两人的喊话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话语”在影片中的重要性,也触及了深层次的隐喻。
两人对话的内容围绕着“雷管炸獾子”一个事件展开,“雷管”、“獾子”这两个“所指”直接引发了故事线的前史与后续。
贫穷落后的山村,对于獾肉的寻索揭示了这对男女生理层面上的一种欲望,也透露着一对年轻男女彼此吸引的人之原始欲望;雷管,自身就隐藏着危险,涵盖着危险性、威胁性元素,也为后面讨吃的外来户腊宏之死埋下了警示性伏笔。
此事件也直接指向了韩冲与韩冲爹父子二人的隔阂关系:韩冲爹捡地上破碎的盛有粉浆糊糊的碗片,不屑的吐痰,点蜡等一系列动作,都在解释着这个破碎的母系缺失的两口之家,如碗碎一般破碎的父子关系,以及父亲对于韩冲与琴花二人关系抱有的羞耻与隐忍。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法)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提出:“群众容易为一时的情绪所左右;领导群众最重要的不是理论论证而是简单的断言、重复和渲染。
由于群众是情绪性的,因此他们对于英雄的支持和反叛可以在一夕之间转换。
”腊宏之死,葬礼上村民们看到红霞的反应以为红霞舍不得男人,一群女人挽着袖子擦着泪,为这一幕情节痛哭流涕,实则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怜悯心的“自我感动行为”。
然而,在得知自己村里的人——韩冲,要因为一个有着杀人前史的外来户的女人去警局自首,保全一个不知来路的哑巴女人跟两个孩子时,人情、自我感动的戏码顿时消匿。
为了给即将上任的未谋面的新领导留下好印象,为了村子的历史清白、身份清白,为了一群山里人那自诩的善良纯洁,他们不自知的成为“庸众”。
趋利避害、变味儿的朴实本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站出来的勇气,乌合随大流成了村民们新的戏码。
这是落后人性存在的诟病,也是历史遗留下的人性创痕,也是鲁迅先生口中所言的“中国人的劣根性”。
在人云亦云的环境中,人性的弱点在一瞬间分崩离析,土崩瓦解。
他们在一个有实权的领导人(村长)缺失的情境下,在王胖孩暂时充当领导者,旗六姥爷拿主意做后盾,以及王瘸子等人的拥簇下,做出驱赶红霞,阻止本村人韩冲自首的坚决决定,他们的行为就像是狼的利爪,在领土话语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将其伸向了手无寸铁、话语缺失,毫无反制能力的哑女红霞。
封闭的山区在以往发生的相似的案例中——韩老五杀人案,通过两万块钱的赔偿双方私了,不投案。
在山区人的嘴里,死了的人就是死了,而活着的人还要活下去。
这也透露出山区人历史性的失语身份,以及他们传统式的价值观道德观。
黎明来临之前喊山,在晨雾缭绕的山谷中,在太阳出来之前,在黎明到来之前,在黑与白的交替之间。
一个在黑暗中压抑太久的女人,歇斯底里的敲打着脸盆,一声声无言的喊叫,都在叫嚣着过去的不堪,都在呼唤着太阳的到来。
画面每次出现人大声喊叫时,声音都是失真的,都带着杂音,像是红霞喊山的段落。
或许,只有分贝高到失真才能凸显出喊叫的声嘶力竭,才能凸显出喊山这一颇具原始性的、来自灵魂深处的吼叫行为是多么的疯狂、多么的充满力量。
红霞在与韩冲的爱情中,看到了阳光,感受到了温度,最后她的认罪可以说为了爱情,更可以说深层上她也为了孩子。
一个被拐卖的女人,生命走向早就不被自己把握了,而这次她却做出了自我选择,等待她的或者她所希望的是有着盼头的明天。
前前后后,虽触及现实灰色地带,却没有现实主义的辛辣讽刺;虽是农村题材,却没有风格化明显的痕迹。
影片就像是个寓言,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韩冲跟哑巴的爱情故事,仿佛就是在说,忍受着,忍受这黎明来临前的黑暗,黎明终将到来。
然而,哑巴走了,岸山坪这里的人们,生活还在继续——不堪,无言,亦或疯狂。
导演经验性影射表达表演出身的导演杨子怀着炽热的心踏入导演行列,生活的残酷,找投资的磕绊使他那可滚烫的原初之心渐渐地降温。
他坦言,在陌生环境里他也是个失语者,没有理解与支持,他也失去了表达想法的勇气与意愿。
所以,影片往往都是带有着导演个人的戏剧性表达,人生经验影射的产物。
故事环境山村与世隔绝,封闭,鲜有人至,鲜有人出。
根据导演杨子所言,片子在各地点映了一圈儿,落下了诟病。
因为,认为《喊·山》应该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影评人会觉得有些地方不准确。
导演原本逻辑上就是放空了一个空间,希望是一个山,一个时间静止的世外桃源,一个封闭的山村发生的故事。
不想特定在哪个年份,整个影片扣中的是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
有个细节是,当时送审时,广电总局要求必须放年份,就落下了1984年的年份,成了一个为人诟病的证据。
影片用了原作的故事背景、故事环境和人物原型,却没有在这个环境中周转运作,放空了环境的影响力,转战故事的套路,那么就是说这个故事放到任何一个环境中都能够施展开来,因此弱化了环境背景的作用力,这是其弊端之一。
其次是导演的取舍选择问题。
农村题材“村”味儿不浓郁,即题材身份性不明确,也不具标志性。
哑女与农女是格格不入的,导演思想与现实也是如此,这亦是其个人的经验影射。
他把影片架构在农村题材之上进行了一场浪漫主义的渲染表达,没有明面上的肮脏丑陋,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遗世而独立。
所以在某种层面上,哑女就是导演。
这也跟导演的人生经验有关,留学经历与价值认同的规约,导致其对于农村的把握度与认识深刻度停留在不深不浅的位置上,且影片的摄像团队、制作团队等都是外国人,影片便像是半土不洋的产物。
最后是农村题材的文艺片深度问题。
如若不是为了宣传造势,农村二字并没有什么大作用,当然这也是题材选择后的施展局限,不能苛求完美,却也为后来者敲响前钟。
杨子说这并不是向农村题材影片致敬,而是希望给这个老的题材注入一份属于年轻创作者新的尝试,显然,他的尝试还算是有回声的,他在尽可能地架空时代地域背景下,令《喊·山》像是农村题材的一股清泉,进行了可能性的尝试,敲开了一些人的心门,也为此类题材开了新路。
虽与8分只有0.1分之差,但它在这份尝试的担当上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八分电影。
路漫漫其修远兮,不问来路,不求过往,农村题材尚属于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怎么开发,怎么创新,怎么讲好故事,是创作人员当下、未来不断求索的歧路难题。
在此之前,除了思考与创作,剩下的只能静待黎明来临。
我知道这片有缺点,比如某老师说的什么十三问。
大叫着什么烂片。
说比爵迹没特效,呵呵,大师拿一部幻想电影和小清新比特效。
你也是强大。
不然就是我欣赏水平不行喽!
大师说什么伪文艺,那就算了伪了吧。
人家说过这是文艺片了吗?
还是我不知道片方说过?
呵呵,是我消息不够灵通吧……
你说什么镜头,我觉着镜头挺好的啊!
这个画面很美,你又想拿出专业什么的?
呵呵,不好意思大师,我是学美术的。
这点儿,是你水平不行。
最关键啊!
你说电影烂……你说呗,你说导演洗票房,还扯上人家媳妇。
你是不是没读书啊!
老师没教你尊重别人名誉啊!
抹黑造谣现在是能判刑的大师知道吗?
人家媳妇有能力有财力关你什么事?
你是觉得女方不能比男方出色?
还是觉得导演吃软饭?
你和性别歧视有什么区别?
连男女平等的观念都不够的大师,你到底有没有读书啊!
你说聒噪是水军,呵呵,我怎么觉得人家比你有诚意多了!
大概我又成了水军了吧!
呵呵……意见相左就算水军。
那我到怀疑你是大水军呢!
什么买通……我脑补出来30集狗血剧。
这电影很不错,值三星半。
与同期烂片比值四星。
又因为分数太低,平衡下,五星。
电影《喊.山》由杨子导演,改编自葛水平的同名小说,在保留其原著的文化底蕴和结构细节之下,融入了犯罪悬疑的因素,作为文艺片和悬疑片的结合,题材非常新颖抓人,看过原著的朋友也不难发现,导演深入刻画、放大了“红霞”这个女性角色,作为一名男性导演,在女性角色的雕刻中如此细腻而层次分明实属不易。
朗月婷饰演的红霞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凭着一双眼神硬是演出了坚韧、温柔、乐观、果敢等多重人物特色,俘获了观众的心,导演在描绘时用了大量的闪回镜头,让人不自觉随着红霞在现实的温暖和回忆的战栗中来回穿梭,虽然已经摆脱了地狱般的生活,但是过往像是一根断在心里的刺,表面上已经愈合,却总在不经意间触发,把自己扎的生疼。
经历过拐卖、家庭暴力和流离失所,红霞的过去风霜催折,伤痕累累,但女主凭着一腔敢爱敢恨的坚韧一步步从绝望的泥沼里迈出来,散发着自我救赎的光辉和中国女性特有的母性之美。
从拒不收取赔偿费开始,她签下协议,缔结了与韩冲的不解承诺;玉米地里,小女人的胆怯与柔弱点醒了爱情的萌芽;冲进韩冲家与其父执拗的比划,表达心意守护爱情;大胆主动地关上了门,然后不可描述。
回想起来,在剧情的各个关键节点,红霞这个角色都起到了引导甚至主导故事情节走向的作用,结局到底是女主真的闷声放了大招还是凭着一腔爱意以自我牺牲了结了一切,开放式的结局相信大家心中也各有解读。
同样的,电影呈现给我们的还有互相救赎、相濡以沫的动人爱情,不是我依附你,或者功利地各取所需,而是一场心灵之间碰撞,是破碎彼此的互相成全,红霞在遇到韩冲之后,阴暗的生活慢慢洒进了阳光,让她尝试着去感受,去呐喊,去爱;而男主亦是如此,从一个家徒四壁、和寡妇不清不楚的登徒浪子,慢慢长出了坚毅和担当,就像男主在电影中说的,我们两个互相不嫌弃,我们就该在一起,又或者换一个文艺说法,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作为一部带着文艺色彩的电影,导演在社会现实问题的描绘中,也显得比较温柔,不像同题材电影那样暴力直接,而是保留了残酷、自私人性的最后遮羞布,在不那么文艺的现实中,有多少“被失声”的红霞,有多少被九曲山峦掩盖的歇斯底里的呐喊,只留下一片粉饰太平的虚伪表象和所谓“美丽”,正如电影中群峰竞秀、五彩斑斓的太行山。
原著中说喊山是为了吓唬山中野兽,给夜游的人壮壮胆气。
女主在结尾借着配乐发出竭嘶底里的“无声”呐喊也象征着像红霞一样被碾压、被奴役的女性,打破桎梏、自我救赎的大胆宣言。
一声呐喊动雷霆,豺狼虎豹掩行迹,喊山吧,别害怕,愿你在绝望的谷底也能站起身来,迎接阳光。
<图片1>
可以给到三点五分,镜头语言很棒,女主因为后天原因所以不太能发声,应该被关了有几年了吧。
原来的小女娃也没有长太大,女主这么多年不写字,上来就写的这么好,有点出戏……如果是被拐走了一两年倒是可以接受,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几天要是不写字,手就有点生了。
影片有的地方略微刻意,感觉在顶气氛,韩冲向全村人大声表白红霞那里。。
气氛确实顶到那了。
整体观感上感觉还是可以的,到了最后就觉得,给了女主一种幸运,在腊宏的魔爪下能生存这么久,顺利生下孩子很不容易,身材还这么好,有种健康的美……我觉得他们这个村还挺干净的。
韩冲说你干嘛打女人那里,个人觉得也比较理想化,不知道时代设定具体在哪,现在可能还会有男人觉得打女人很正常吧,冲子没少挨爸爸揍,还能这么护着红霞,泪目了。
理想是美好的,救出来的是红霞,救不出来的是大山里的更多人。
开头韩冲和小寡妇的山头上对话还是很有感觉的,一下子就给我带入进去了,这个想法很棒!
第一遍觉得哑巴男人死的真活该,心想如果真是她蓄意所为也是痛快,看第二遍发现并不是这样。
看第二遍的时候才开始有疑惑,一直穿补丁衣服的哑巴得知男人死了,看着他半残的躺在床上,我怎么觉得是小丫头设计让父亲去山楂树旁的呢。
然后哑巴找镜子找肥皂洗头,第二天穿上的衣服就开始像正常姑娘了,埋葬的那段哭泣是又解恨又神经质,死了一个外来户的村民哭什么呢,也难怪哑巴捂嘴了。
很长时间之后她去捡纸钱,路过的村妇说没看过她出门,还怀疑她哑巴是装的。
等等一些跟韩冲相处的小细节,直到最后爆发亲吻那段,为了救韩冲,写下人是我杀的字,被韩冲一手抓进塞进嘴里,你干嘛啊。。
无助。。。
然后她写笔录,明明腊宏是在六姥爷和其他人面前去世的都有人证,可就是没人站出来说,毕竟他们把哑巴当丧门星要把她赶走,笔录回忆里她写的是捂死的穿的是正常姑娘的衣服,心想她应该是内心深处也想反抗去拯救她自己,阿大还摇着韩冲给做的拨浪鼓,说明一切都是她自己臆想出来事情连贯编出来就韩冲的,甚至是整个村子的人。
韩冲这个角色一开始要不是长得帅,细节处理的好啊,拒收他钱的时候,想给哑巴碗里放菜那小举动真是可爱爆了,为了惩罚他让他蹲着吃饭还满满一大碗米饭,最后激发他的男子气概就是有人要动他的妞,护犊子心超强。
哭点啊
在我看来,喊就是呐喊,有需要发声,勇敢表达之意。
其一,女主在遭受被拐、虐待、家暴甚至电影中没有明显袒露却一定存在的强奸等厄运时,她有勇敢的反抗,并不是做一只逆来顺受的沉默的羔羊,尽管招致更狠毒的对待。
其二,即使历尽磨难,女主仍能勇敢表达爱。
其三,也是最关键一点,在看到听到身边有人遭受不公对待时,我们需要勇敢站出来为他发声,而不应该做沉默的旁观者,纵容罪恶。
山,有质朴纯粹之意,比如男主的单纯、父亲的敦厚,比如男主女主在油米柴盐相处中纯朴的爱情,比如女主丧夫后村民对她的同情与照顾。
山,也有落后、封闭之意,像极了村民的愚昧无知与自私自利,比如炸伤了人不立即送医院,死了人不马上报警,这是缺乏知识漠视法律的表现。
又比如知晓女主死去丈夫是杀人犯时,村民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想方设法轰走女主,以免连累他们,昔时的同情转眼变成翻脸无情。
这让我想到,根本没有什么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之说,人性的善恶从来都不会单独出现在某个人身上。
人只有在遇见真正的弱者或是比自己弱时才会表现出善良,人的恶往往也就藏在这善的后面等待随时亮剑。
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影片的,越是情节简单、少用或不用特技特效、演员普通的片子越体现水平。
在看到这部电影前,我是持着一种矛盾的态度观望的。
一方面,导演杨子(并不是黄圣依老公)之前的几部导演作品《对不起,我爱你》《恋爱三万英尺》《宅男总动员》在豆瓣的评分都只有3点几,怎么看都无法让人对这部《喊•山》抱有多大的期待。
低配版景甜 朗月婷 影片的女主角朗月婷同样是不靠谱因素。
这位无论在颜值还是演技上都有些令人尴尬的女演员是银河映像近年来力捧的新人,出道作品便是杜琪峰的《盲探》,之后又在杜琪峰的《华丽上班族》和中韩合拍的《惊天大逆转》中饰演女主角,她在几部电影中的面瘫表演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手握着惹同侪眼红的资源,很难不让人把她与另一位同样资源逆天却演技捉急的女演员——景甜相比较,但挂着张艺谋《长城》第一女主又和新任奥斯卡影后Brie Larson共演《金刚:骷髅岛》的景甜显然已经是“国际巨星”,那么拿“低配版景甜”来形容朗月婷倒也合适,不过朗月婷参演的影片的质量还是比景甜的好过不少。
黄金配角 余皑磊 另一方面,《喊•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影展上收获了尚算不错的口碑。
电影又是根据山西女作家葛水平斩获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改编,有原著小说扎实的文本打底,应该也不会差不到哪去。
再加上在影片的卡司里看到了这些年出演过不少黄金配角的余皑磊(《解救吾先生》《白日焰火》《亲爱的》《老炮儿》)和老戏骨徐才根(《团圆》《城南旧事》),也算是给我吃了颗定心丸。
而看完《喊•山》之后,没想到原著小说中一个关于女性解放的故事,竟被改编成了拙劣粗糙的、被包装成伪文艺片的、充满了对乡土文化杜撰和曲解的乡村爱情故事。
影片把一个悬疑凶杀故事放在乡村背景下,类似的题材在近年也涌现出了《心迷宫》《东北偏北》等佳作,放眼国际视野更可以找到《杀人回忆》这样的经典之作。
然而导演杨子的处理方式,却是蹩脚地模仿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的乡土故事,弱化了片中悬疑、拐卖等现实元素,放大两位主角之间的爱情线——如此一来,导演对八十年代的山西农村缺乏常识性了解的问题也被放大了。
由于导演功课做得不到位所造成的剧情漏洞比比皆是: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4年,直接搬用小说中的两万元赔偿金显然是不符合常识的;片中人死之后先下葬再和家属谈判,也是不符合逻辑的;八十年代的山西农村吃米饭、炒鸡蛋和养猫的剧情,同样是导演缺乏生活体验所造成的剧情bug。
《喊·山》中郭敬明式的抒情 导演对于片中人物的刻画同样是闭门造车。
影片开场哑女红霞被丈夫强奸的一场戏便暴露出导演对原著小说的理解问题,在这场小说中并不存在的戏中,一个因为惧怕丈夫的虐待而多年来不敢开口的女人,竟然还有勇气还手厮打。
在丈夫死后,红霞也从不需要照看两个孩子,不是站在山头迎着风作陶醉状,就是边45度角仰望天空边伸手遮挡阳光,这种郭敬明式的抒情方式让主角之间的情感演进显得格外蹩脚。
最为糟糕的是,在改编剧本的取舍上,身兼导演和编剧的杨子不光删减了原著小说中许多非常出彩的人物的戏份,更彻底扭曲了小说的主旨。
葛水平的《喊山》讲述了一个被拐卖被虐待的女人因为压抑成为哑巴,最后又重新发出声音,呐喊出自己名字的故事。
而哑巴重新发声的情节在电影版中被完全删去了,一个带着女权主义色彩的故事也被导演处理成了一出乡村爱情。
李彦廷版《喊山》 其实《喊山》在2012年还有一个电影版,由李彦廷导演。
当然两个版本算是各有所长: 相较于杨子版《喊•山》中演员怎么看都是城里人演农村人的违和感,李彦廷版《喊山》的选角更真实更乡土化,在剧本的改编上也更贴近原著,对乡村风土人情的表现也更到位,然而这一版的《喊山》缺少电影镜头语言,因而呈现出较为浓烈的电视电影质感。
而杨子版《喊•山》在制作上更精良,浓墨重彩的摄影、红霞回忆的闪回剪辑和塞得满满当当却还算有电影厚重感的配乐,也让它同电视电影区别开来。
浓墨重彩的摄影 当然,对于不了解原著的观众,《喊•山》中的煽情还是有感染力的,相比较许多向钱看的院线影片,《喊•山》要诚恳得多。
可惜这份诚恳背后却是经不起推敲的空中楼阁,看不到山西乡村的真实风貌,也看不到女性解放的抗争,只留下一个乏善可陈的爱情故事,算不上是高明的改编。
毕竟,这都什么年代了,早就没有人还想看这样苦大仇深的乡村爱情了,更何况还是一个带着意淫和曲解的伪文艺故事。
(文/凹凸)转自1905电影网原文地址:http://www.1905.com/news/20160826/1069670.shtml?fr=home_jrtt_news_02
在中国目前的电影行业形式中,敢拍这种类型电影的导演不多。
有人评论这是升级版的乡村爱情,或者降级版的乡村爱情。
表示乡村爱情没看过,这样说的,估计也没几个看过乡村爱情。
这部电影绝对是值得一看的电影,如果从细节而言,可能正如一些人说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撇开这些,电影中该打动你的东西绝对能打动你。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主题,《喊山》做到了,所以《喊山》是值得一看的。
如果只能用专业的眼光去看一部电影,就容易对电影失去一份感性情怀。
儿时被拐卖并拔去了舌头、被性虐待奴役长达数年的女孩儿于影片开始便设计了一场精密的复仇,利用数个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事件一步步杀死了施虐者。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细节完美无缺,杀人犯的罪名轻轻松松地落到了“为了隔壁村小寡妇放地雷捕猎獾子”的青年韩冲头上。
可是这看似完美的一切却输给了她与韩冲的爱情。
哑女与韩冲的爱情从剧情的铺垫和发展上来看是顺理成章的。
哑女心里有着对诬陷韩冲的愧疚,以及韩冲日久天长照顾之情的感激,加之常年来自施虐者恶行的对比让她很快就对心地善良又有责任心的韩冲产生了感情。
而对韩冲来说,哑女与风情万种的隔壁村小寡妇完全不同,羸弱又不世俗,虽然已生育过却因长久被拘禁在家中,保留了如孩童般的纯净与朴实,让人充满保护欲。
俩人的爱情虽然建立在哑女的复仇与村民愚昧的想私了此事的基础上,却似乎也因为这些阻力而越来越坚固。
可纸包不住火,真相总会以某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施虐者本身就是潜逃的杀人犯,而一路追查他的警察们也终于找到了村子里面来。
无论是企图以赶走哑女而继续遮盖真相的村民们,还是打算自首来保护哑女的韩冲,都还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电影的结尾并不出乎意料,哑女为了爱情坦白了一切,道出了真相,让一切回归到了平静,只是平静下波涛汹涌。
本该在一切悲剧开始之前就伏法的杀人犯,却一边虐待女孩儿一边潜逃,从容地活了很多年,而“迟到的”正义最后抓的却不是滔天的罪人,而是在罪人数年非人折磨下不得已奋起复仇的无助哑女。
虽然自古以来法律虽为维护正义而存在,却从不赞成以暴制暴,对暴力压迫下以暴力反抗的“违法者”也只是按情况从轻处罚,而这中间产生的人间悲剧却往往让人感叹,唯苍天与铁律二者最无情。
看完了影片,还是会忍不住地想,如果这样一出人间悲剧没有红霞与韩冲的爱情做点缀,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替罪羊锒铛入狱?
不,在那之前应该是村民集体赶走了红霞,哑女和孩子们于寒冬中冻死荒野吧。
作为一个20岁的年轻人看完电影《喊·山》后,我心里滋生出了一个人,一个现代人心里最原始的感动与压抑。
首先,我听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没有选用方言而且时代背景也不够突出鲜明。
我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越发的将国产的优质电影和方言结合起来了。
其实,语言只是一种让电影方便传递导演内心想法的方式。
若真一板一眼的较真起来,艺术本就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没法儿按部就班的。
我并不多诟病什么。
其次电影中男主韩冲女主红霞的长相好多人觉得太过美丽,没有展现出山西山民的“朴实”,其实21世纪了对于这种小成本电影在故事情节与演员演技上我觉得已经相当成功了,你若实在想看乡村爱情我们也没办法。
我并不是想吹这部电影较比原著拍的有多好。
但是,我内心在观影结束以后萌生出的感动是真的难以言表。
红霞被拐当童养媳,身边的女儿也不过是人贩子打死的“前妻”的孩子。
我们可以发现人贩子死后,红霞对女儿依旧展现出母爱,这表明红霞骨子里就是个善良的人。
这部电影真正打动我的就是作者对爱情和亲情交织的细腻。
韩冲误以为是自己炸獾子的雷管炸死了人贩子,在照顾红霞母女的日子里,两个人产生情愫。
即使红霞内心依旧摆脱不了那个恶魔种下的深深的恐惧,但她接受了这份爱。
那种不考虑钱财,未来,单纯的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的爱情,它几乎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对于心里最初善良与疼爱之人的面庞。
尽管在电影后半段,人们发现红霞的丈夫是杀人犯以后,韩冲依然奋不顾身的保护她,那种看着心爱的人被村民唾骂与世界为敌的无奈和孤勇,我明白现在好多人做不到。
但是,我们都想保护我们爱的人,不是吗?
电影最后,韩冲想去自首,换来红霞自由,但是红霞还是主动和警察承认了自己杀死人贩子的过程。
在这里我看见了两个人互相保护对方的痴蠢与英勇。
导演对于两个人情感的把控可以说拿捏的十分恰当。
有那么一瞬间,你不再是那个自私自利的上班族了,你真的也会爱别人了 ,因为我们爱的人爱我们啊!
红霞的表演者将一个被逼哑的女孩到沉默善良的女人形象过程演绎的淋漓尽致。
电影的最后,红霞刑满释放,在山上敲打盆 ,发出呐喊,重新获得自由,获得声音,不在失声。
而屏幕前的我已经泣不成声。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见了人性最恶毒的一面,但是,我依旧明白,善良活在每个人心里。
我从来不愿意说一个杀人犯就是十恶不赦之徒,我也不愿意说一个瘸子就值得人去可怜。
我只明白,在我们往后的岁月,我们都想像韩冲红霞那样深爱着我们深爱的人。
因为,我们都渴望被爱。
山村悲情故事,片子表现出的力量还是弱了些。
作为文艺片 拍的比较委婉 结尾很震撼 不过让我最纠结的还是男主的刘海 真的不是接发吗
通过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一场充满悬念的意外与一段让人心碎的爱情。在严酷的现实中展现了人性的温情,在喧嚣的闹剧中刻画了现实的无奈,看后让人深思。
作为一部社会批评作品,矛头指向何处?结尾来个文艺青年自虐营救的安排,令人失望。
比较文艺,爱情故事不错!
完全不和人性!最关键是太不接底气!1984年的深山里!你看看那些人的嘴脸!
服装环境场景有点太干净,跟那个年代大农村不搭配。剧情过于文艺煽情,哑巴太悠闲,细皮嫩肉,不带娃。比盲山逊色一截。
不大懂这评分哪来的,故事很陈腐,演技非常普通,村民说着标准的普通话,里面的人穿着不符合身份的衣着。煽情极多,最后一行字和女性的献身,更是让人非常不适。
这个故事能把人吸引住,我喜欢
前30分钟故事缘起以及山村爱情比较好看,小伙角色讨喜表情到位,观众都懂了,剧中人偏糊涂。后面剧情就逐渐走低了,刻意营造冲突,野夫们愚钝点也就罢了,还十分无良。拍摄手法陈旧,演技出戏,不知道怎么交代哑巴的悲惨身世,拍了几段极其难看的闪回,郎月婷的苦瓜脸演哑巴还算合格,但演技基准线太低。影片涉及拐卖妇女的现实题材,几乎无声的哑女角色,象征着山村里的黑暗,而最后的喊山,是对重燃生活希望的呐喊。
挺好一个题材,结果怎么拍得这么不痛不痒的…犯罪成分不够悬疑,结尾的反转也挺不给力;爱情元素吧…莫名其妙,两个人完全擦不出火花来,既没有情也没有欲;各种回忆的情节也都不够真实,没有个确切的时代感。总体来说格局太小了,也太浅了,没有矛盾和冲突,也没正面问题,就像结尾哑巴喊山一样无力。
如果韩冲再恶一点,腊宏再善一点,这就是现代版的潘金莲与西门庆了……
我觉得蛮好的,可以看一看。
诚意之作,颇有瑕疵。
把皮子拿来了,没有一点里子。
腊宏打死老婆的时候警察不知道在干什么,红霞被拐卖的时候警察不知道在干什么,腊宏家暴虐待红霞的时候警察不知道在干什么,坏人死了警察来了,为坏人伸张正义来了,真棒
男女主本身还算基本完成表演任务,但是一众配角,和戏中多处不合理的设置,实在让人分分钟出戏啊。
朴实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一直觉得,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是你有没有快进的冲动。这种农村题材,宣扬真善美(非主旋律)的电影是我比较偏爱的,何况故事还是以我老家山西为背景。
题材不错,却因为导演编剧的束手束脚瞻前顾后流于表面,全片不过是包装粗糙打造文艺感的一个空心花瓶。两位演员从表演到气质都游离于真实的乡村之外,令人遗憾。
按照盲山路线走的故事应该是很感人的,但是这部看得我这个尴尬,演员没有把观众带入到那种悲伤的情境中,郎月婷生硬的表演让我觉得如鲠在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没有一句台词对演员演技要求颇高,显然郎月婷不能胜任。山上敲盆的那场戏……我,我他妈想把她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