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敌人的爱到底意义何在?
耶稣被世俗和愚昧从肉体上消灭的时候,他一味退让,不挣扎,贯彻自己宽容的信仰,不出一句怨言,任凭群众虐待。
我只能赞赏这场伟大的实验,你知道,当面对集体癫狂的时候,清醒的人很容易失望灰心。
那些愚昧平庸的人,对真理闭目塞听,对舆论怯懦退缩,对着血腥和屠杀的表演却欢声雷动。
很想问,到底哪一点值得你的善良?
为什么低下头,为什么不逃不避让侮辱,为什么承受这些无谓的卑微的人肆无忌惮的伤害,为什么让步给那些有损文明和进步的东西,为什么不去矫正错误的使它们正确起来,为什么给嚣张狂妄逞能的空间。
对于耶稣来说,“问题不在于公正,而在于仁慈。
”他至死都相信,人性不会恶毒到底。
他认为恶是蒙昧的结果,是裹在璞玉上的粗粝的顽石,他无视恶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客观存在,一味地拥护其内在稀有的价值。
我会以为耶稣对待世人的态度,如生身父母对待孩子,娇宠溺爱,我怀疑这样的结果只是纵容恶,并不能真正带领人们走向他所信仰的美好世界。
然而他以自己的宽容挑战人性残暴嗜血的底线,我只知道,他的牺牲使得我们永远的输给了他。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不能洗净我的双手把他交给别人,我也不能在围观的人群中怯懦地转身。
对于不是基督徒的我来说,耶稣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比他作为基督教的神,更有力量。
如果曾经有一个人,经受了这样极端的事情仍然原谅一切,你就可以相信,宽容和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因为真的发生过。
在耶稣作为历史人物死去以后,基督徒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受了不公平的歧视和迫害,但是他们“以闻所未闻的勇气经受了这些痛苦,并成为这一新的信仰力量的见证人……这些殉道者后来被敬奉为第一批圣徒。
”“夜晚,基督徒们……在这些地下通道里聚会并讨论耶稣的学说,分发圣餐,在眼看要遭受新的迫害时互相鼓励……(他们)信仰福音并为了它而甘愿忍受基督忍受过的一切苦难。
”他们的导师耶稣基督曾教导: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自有其意义,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勇敢的心》《血战钢锯岭》同一导演!
很压抑的一部电影,鲜血淋漓,有点让人不适。
最近一直在看宗教类型的电影,之前看了记录妙祥僧团的《古道清凉》领略了清净淡薄又法相庄严的佛家文化,紧接着看了这部基督文化的《耶稣受难记》,耶稣尽管受尽折磨,但是仍然为凡人祈福,主张爱与和平,把“博爱”贯彻到底。
电影讲述了耶稣生命的最后12小时,从犹太教徒通过给犹大30个银币(在当时根本不能购买一个奴隶)去策反耶稣,到耶稣被捕后承受的各种酷刑,最后到最终复活的故事。
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仿佛一下子看懂了为什么希特勒要去杀害犹太人了。
我也渐渐明白,以“高智商”,“被迫害”的犹太人,也许并不只有单纯的惨,民族主义在之前的我是不能被理解的,更不要说民族歧视了,可能是受到的教育的原因,也可能是大同后汉化严重的原因,我觉得民族间的分别距离我如此遥远,以至于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除了以上思考,就是这部影片勾起了我对基督文化的兴趣,为什么要逮捕耶稣?
因为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在凯撒大帝(世俗君主)的统治下仅仅传了3天教就收获无数信徒,直接威胁到世俗阶级的统治,所以犹太人才反对耶稣,这算是因为政治引发的宗教斗争。
《既是十字架,也是王座》——耶酥受难记 观后感
作为了解基督文化的第一部影片来观看,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并不是惊艳或者感动,而是灵魂深处的共鸣与反思。
影片最精彩的一点在于,他没有将耶稣作为一个形式化的圣人去处理,而是作为人性的耶稣去经历一切审问以及考核。
从最开始,耶稣在流浪荒野的时刻,第一个与其对话的并不是门徒,而是魔鬼,耶稣的考核正是与魔的对话开始。
魔鬼对其释放出诱惑的毒蛇,试图摧毁他的信仰,而耶稣在痛苦挣扎中倒地,当他立起来的时候,将毒蛇踩到了脚下。
那一刻他彻底战胜了自己的心魔,这心魔是什么影片并没有讲述,它可能是恐惧,愤怒,也可能是怀疑,懊悔,但是我们不妨将自己的心带入其中去理解,当一个人独自面对权威(那代表王权与宗教的庞大势力)以及自己门徒的背叛之时,他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在他立起来的那一刻,他已经完全战胜了这些,那一刻他也就选择接受了今后所有审判、辱骂、污蔑与死亡。
于是故事开始徐徐展开,正如标题所述,这是他受难的全部历程。
从被士兵绑走、被主教污蔑、被处以鞭笞之行、到冠以荆棘之冠、背负十字架走向荒野的,他的受难是一步步完成的,整个影片用缓慢的调子去表现每一处细节,通过拉长时间去将这种痛苦延展开。
而在这种痛苦之中,又存在一种极致的信仰之喜悦。
当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会感受到什么?
我们常人最直接感受的是恐惧,因为那是一种人性的本能,要克服这种本能除非有牢不可摧的信仰。
在这部影片中,有为了金钱而背叛主的犹大、有一心想置其于死地的主教,还有一些黑板混淆、受愤怒驱使的暴民,以及一些受私性诱导、趋炎附势的愚民,众生百态、淋漓尽致。
也许他一直以来都明白,若他的语言以及神迹无法打动世人,那么他会选择受难以死殉道,这一点作为先知的他早有预料。
在一些插叙的回忆中,他将面包与葡萄酒分与众人,并且说道,这是我的血与肉。
正如他在刑场上所受的鞭笞一样,通过这种献出自己血与肉的形式,来完成对众生的救赎以及对天父的信仰。
我们既称之为神子,又称之为“主”的这个男人,实实在在是一个木匠出身的青年,他面容俊美,心态柔顺,目光坚毅,在母亲玛利亚的眼里,他实在是一个孩子。
那么他如何用信仰抵抗住这种痛苦?
仅仅凭借那脆弱的肉身,他与那平凡的人没什么两样,而且他的治愈之能几乎不可能施展在自己身上。
我想,在那一刻,他并不以为自己苦,而是在替千千万万人承受苦难。
因为他的心实在是与千千万万的民链接在一起,他是在替自己的兄弟姐妹承担痛苦,通过他们旁观他们的眼睛,试图换回他们的良心与爱。
有一些暴民仍然在殴打他,有一些妇女为她哭泣,有一位不愿意牵连自己的、最终选择与他一起背负起了十字架,而对于这些人,他的灵一直注视他们,尽管他的身体血肉模糊,一只眼睛已经瞎掉,但是他实实在在地在凝视他们。
因为他眼见着恶魔从那些人身上掠过,从那些好弄权术的主教、趋炎附势的人以及被愤怒俘获的暴民身上经过,他明明白白看见自己的天国,也明明白白看见这些被恶魔诱惑的人心是如何堕入地狱。
正是因为他明明白白看见这一切,所以他选择原谅,因为他的苦是暂时的,而受恶魔诱惑而堕落的苦是永生永世的。
在影片的前期,我还在为耶稣的受刑而倍觉悲凉,而我突然明白了,对于观看者来说那是一场刑罚与审判,对于耶稣本人来说,那是他作为神子的试炼与考核,十字架既是他的刑场也是他的王座。
世人以为王座意味着权力、荣耀与富贵,而圣人的王座是充满荆棘的,他通过受苦的形式完成这种考核,并一步步走向他的王座。
当耶稣被订上十字架的那一刻,他感叹:“我完成了,”而后他又说:“父啊,请原谅他们。
”至此,他的精神永存,他在刑场上留下的每一滴血,都会化成后世之人千万滴感动的泪水。
他们将信仰并且追寻他,祈求并且呼唤他,因为他的灵与他们同在。
最后用我喜欢的一段经典结尾。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念,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不算的什么。
我若将所有的赈济穷人,又舍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出自《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13章
要写这片感想我也不敢说是关于这部影片还是关于宗教,或者这部影片就是期望通过耶稣受难这个细节来表现宗教。
我实在感觉在这方面的知识实在贫乏让各位窃笑,还是不说太大范围的东西了,具体到个人,我认为每一位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可以从中深深的被耶稣同学的举动和他所表现出来的博爱精神所感动,仿佛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被他所救赎,已经和他一样原谅了对他行刑的残忍的,兽行的人们。
这种感觉对于我们这些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的孩子们应该是很陌生的,但我们感觉到了。
爱。
爱你的亲人,爱你的敌人,爱每一个和你擦肩而过的人,爱那些做过可怕事情的城管,爱曾经偷过你钱包手机的扒手。
我想这是否是西方人都普遍对人比较和善的原因,是否因为他们听从耶稣的旨意。
我对宗教的认识非常浅薄,但凭我所学到的,宗教使人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的约束,虽然被约束并不是件好事,可是它毕竟是从“善”的起点出发的,对于绝大多数并不勤于思考又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民众,这未尝不是件好事,无论对谁而言。
再看看我们今天,大家彼此充满敌意,相互提防,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们变得这么功利,市侩?
这些的改变需要多长时间,是在大家都都把钱挣够的那一天吗?作为一个坚定的科学主义者,我完全理解信徒对于上帝的虔诚,就好像是奋力游向上游,越过浅滩,躲过狗熊、野狼、水鸟等等天敌,寻找一片安全的石堆的豚鱼,然后在配偶的一生一次的临死前的交配下产下受精卵后对他们的后代的感情一样,因为他们为了后代的诞生付出了生命。
也好像是我家的小狗在跟我玩球时所表现的天真的欢快,还有对我的爱,因为他甚至会放下任何他所最钟爱的东西而飞奔去向院子外的陌生人吼叫。
那情感未经雕琢,至纯至真,感人肺腑,虽然没有多少理性的成分,但他们的爱一样高贵。
还是说说电影吧,全片在我看来就讲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耶稣的受难,因为语言的难以表现(因为没人听得懂),所以只是花大篇幅在被折磨的过程上,导演也希望达到折磨我们的目的,那个词怎么说来这?
通感。
大家就也都藉次让我们也体验一把成仙的过程。
但我想但我们都冷静思考了之后,这感觉还能持续多久?
我的意思是:比他苦的人多得是,而且他都还不一定存在过(没有冒犯的意思)。
当一部电影的整体只是一个细节时,即使这细节再震撼,也还是让我脑袋里留不下什么。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期待已久的電影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終於看了。
當我一邊看著電影中的主耶穌如何為我們受苦時,我便一直想起聖經以賽亞書53章所說的:"Surely he took up our infirmities and carried our sorrows, yet we considered him stricken by God, smitten by him, and afflicted. But he was pierc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he wa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the punishment that brought us peace was upon him, and by his wounds we are healed."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
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同時地,我也想起了那些歌詞:"I'll never know how much it cost, to see my sin upon that cross" (Here I Am To Worship)"Amazing love, how can it be, that You, my King, would die for me?" (You Are My King)許多人認為電影中的片段過份血腥暴力,然而原來主耶穌當日所遭受到的殘害比影片中所看到的更加令人震驚。
這齣電影所述說的不過是歷史的事實。
祂對父神的順服、對我們的愛、祂的救恩和醫治大能,都在每個真實的片段中流露了出來。
祂確實地為了完成父神的旨意,而默然為我們承擔了一切。
因著祂的愛和犧牲,我們可以得到真正的生命、平安和醫治。
原文連結:http://www.queeniesky.com
看前有点犹豫,因为那是个演员,他不是耶稣。
甚至想:若以后祈祷都记着演员的样子怎么办?
现在看来,没有问题。
一路捏着手,有些地方实在看不下去,避开眼睛。
鲜血淋漓的人背上压着那么沉重的十字架,我替他望望目的地,真远,真远啊。
据说这片儿遭到美国各大教会抵制,可以理解。
起初我想,拍得那么肉感,岂不落入“字句”而远离了精义?
怎么能拍耶稣的脸,怎么能拍撒旦游走的样式,为什么耶稣说了四福音里的这句话,却不说那一句?
拍片儿的人又怎么知道耶稣的痛是怎样的痛,他的背上要落下多少道鞭痕?
若从一百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角度看,教会的抵制完全有理由。
正如人问我:你说信,你怎么知道你信得真?
问得好。
当时我想,这片儿一般,血腥得过分,简直像个噱头,连个联想余地都没了,不高级,好莱坞场面啊,看了就算了吧。
退碟时眼泪却流了下来。
祷告只能反反复复念一句:主啊,多痛啊。
多痛啊。
那一刻我算是真正明白了,为什么祂叫我们不要忧伤——不仅是不要,也是不该,不能。
有什么伤痛大得过那第一个背十字架的人呢?
难道那只是皮肉之痛吗?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门徒说,你们就不能警醒片刻吗?
是怎样的忧伤和孤单啊。
祂知道他们要睡去,逃跑,背叛,祂知道因为深深了解他们的软弱。
祂向父祈祷:若可以,叫这杯离开我,是出于怎样的恐惧啊。
受难是祂唯一的路,是祂非完成不可的工。
于是祂立刻说:然而只要照你的旨意,不要照我的旨意。
客西马尼园之夜是前所未有的黑夜,耶稣一旦软弱屈服,世界即会随之沉沦。
Gibson拍撒旦在耶稣周围游走,我能体会他想拍出暗夜的苦心。
耶稣以人的肉身来经受这一切,是人痛苦的极限,忧伤的极限,孤单的极限,恐惧的极限。
而祂是个无辜者。
好比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其上有整个世界的血和土倾泻下来。
以前我不能切身体会,主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恩典有多么大。
我知道祂是毫无罪愆,我知道所谓担罪是所有人类的罪,正如路德说,祂就是那小偷,盗贼,杀人的,奸淫的,但我不能感受这罪有多么浩大。
当祂被挂在十字架上缓缓竖起,那一刻惊心动魄。
在一颗并不比任何人更大更强壮的心脏里,汇聚了最深、最黑、最苦、最可怖的东西。
杀人者和被杀者的血和灵魂在那里;抢夺者和被抢夺者的失丧之痛在那里;死了儿子的母亲的泪在那里;因爱而碎的心在那里;被撕裂的处女的子宫在那里;甚至,一个不怀好意的眼神、一句恶言、一个脚印、一道最小的伤痕——都在那里。
我也在那里。
最后耶稣的心房破裂,是被自己的血冲破的吗——你知道是被什么冲破的吗?
主啊,请原谅我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起初我掩眼不看祂被鞭打的段落,不仅因为太血腥,还因为觉得没有必要。
血腥不就是为了刺激人的感观吗?
写实能真正表达出主的痛楚吗?
可一鞭一鞭下去,一鞭,是一鞭。
一步一步朝受难的山上走去,一步,是一步。
十字架很沉,真的很沉,沉到我的背靠在墙上,都不能直起来。
马太福音写耶稣诞生,说祂是头生的儿子。
什么叫头生的儿子?
那就是,祂亲身经过了每一道鞭打,祂亲身经受了每一块肌肉的破裂,祂亲身背起那架子,从山底走到了山顶,被挂,被铁钉穿透手掌和脚掌,被虐待、耻笑、背叛、伤害、杀死。
每一个鞭打他的人都是祂的孩子,每一个朝祂吐唾沫的人都是祂亲手造的,每一个离弃祂的人都是祂的挚爱——而祂为他们祷告说:父啊求祢赦免,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最后祂心脏迸裂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从阴间深处胜了撒旦和死亡的权柄,带着永生的灵魂回到父的身边。
——而祂是所有被生者中,头生的儿子,祂胜了,也就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叫其他的孩子被虐待、耻笑、背叛、伤害,没有什么能成为撒旦的谎言说——“你不能担当”;没有什么能叫人中途跌倒;没有什么能叫人被阴间吞噬与永生隔绝。
祂是头生的儿子,我是其后的,主啊,我跟随祢。
《耶稣受难记》描述的正是一名决心追随主路的信徒,他个人的受难记。
他那样实在地描画鞭打,因为这些鞭子也曾落在他身上;他毫不避讳地拍一场又一场皮开肉绽体无完肤的画面,因为他的心也曾像这样被撕裂;他从底下远远地拍各各他,每一步都艰难,因为那正是每一个信徒的信仰之路。
那么十字架是什么?
布道者常说:追随主的,各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这确实是主所吩咐的。
然而何为十字架,许多信徒并不真正明白。
有人以为是要摒弃一切拥有的,有人以为是要在生活中苦行,有人以为是要在患难中不弃善道——这都不是根本。
十字架上挂着的,是我们自己,我的“自我”。
耶稣说:“若可以,叫这杯离开我。
”一旁的撒旦简直要眼前一亮。
而从“只要照父的旨意,不要照我的旨意”起,祂就将自己完全地交给了上帝。
每一道鞭子都是在抽打自我,体无完肤指的是——主要拆毁我们自筑的城墙,从新造一个完美的殿,这殿被生命充满。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血,为什么有那样直观的惨烈和痛楚,因为真正的信仰之路是——那充满了恶毒、嫉妒、纷争、淫荡、谎言、死亡和黑暗的“自我”,被一块一块地拆开,被挂、被钉、血流尽而死,我们得以从阴间脱离,带着永生的灵魂回到父的身边。
这条路是漫长的,艰难的,充满了血和泪。
人心的黑暗比一切的暗更大,人心的痛比一切的痛更大,人灵魂的活和死,比一切肉体的活和死更沉重。
影片的结尾非常简洁,没有一句废话。
基督脱去缠在旧体上的裹尸布,完好洁净一如初生。
有光像温柔的吻落在祂身上,又像无边的水。
祂安静、沉着、有力,就站了起来。
过往的一切磨难毫无痕迹,就像未曾发生,因为祂是全新的了。
祂从坟墓里走出去。
我的长兄,祂痛过最痛的,走过最艰难的,胜了最可怖的,从此往后祂与我同在了。
祂背十字架时,与祂同背的是一个战兢、无力、不知情并且随时要逃跑的人;然而我背上的十字架祂亲自托在手里。
那落在坟墓里的吻和光也同样落在我身上。
从此往后,这世界还有什么资格叫我忧伤?
Jesus: You have heard it said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nd hate your enemy. But I say to you, love your enemies and pray for those who persecute you. For if you love only those who love you, what reward is there in that?拉丁语充斥着所有的镜头,有几处都没有字幕。
效果确实如梅尔所言,这部电影根本不需要字幕,不需要对白,视觉的冲击和宗教切入点带来的压迫感已经足够。
影片拍摄于一个意大利郊外的小村庄。
制片组花费十个礼拜探索洞穴,研究犹太人罗马人的穿衣住行,力求最大限度还原真实。
梅尔称他为这个片子准备了十年。
视之如信仰。
当信仰具体化,并以供观赏,难免遭人亵渎。
观者的第一感受亦是如此。
这也许是人们刚得知受难记要被摄制成电影时顾虑的初衷。
各大院线并不愿意同梅尔一起冒险。
犹太人各自心照不宣。
种族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摩拳擦掌。
从手稿,剧本,到筹备资金,各种社会攻击和艰难。
如果只是勇气与冲动,我不相信能有如此巨制。
梅尔的信仰灌注在这127分钟里,至少是真挚的。
感情往往最单纯的部分最能引起共鸣。
故事描述了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作为人类在世间最痛苦的24个小时。
耶和华在耶路撒冷的城内,如何被犹大背叛,面对撒旦和人类对他左右夹击,他如何独担酷刑,而最终被罗马人,他的对立法利赛教派钉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片中没有大篇幅恢弘的音乐衬托,或者说詹姆斯身上各种皮开肉绽的风景,和面部淡定掩盖了不少其他元素的光芒。
莫妮卡酱油打得几分俏皮但实在让人有点不过瘾,通篇只有在顺服于主的小版面上来了些婀娜娇媚,梅尔这噱头居心叵测。
受难记因为蒙恩宗教的光环打了一场胜利的心灵战。
这种先天优越性也实在成为了后天发育的枷锁。
好比生下来就一米二的婴儿,人家发育不发育你看着都觉得别扭。
从《无脸的男人》《勇敢的心》到《耶稣受难记》,梅尔算个保守派,永远在舆论主义的圆圈内撒泼,比如耶稣的各种血腥画面和温馨回忆的穿插,还有小罗马的变态主义,说到重点又不刺到痛处,一定不能淋漓尽致,这也成就了他的客观度。
但不疯狂不成魔,退一步不成功便成仁,梅尔深喑此道。
丢开大背景的话,用好莱坞三个字基本可以概括所有了。
叙事方法,点线式的穿插,以24小时受难为主,设置同样的场景让耶稣的记忆带领故事倒转。
血腥残忍的大环境把温馨搞得更温馨。
镜头其实比较简单,史诗传记,各种大角度拍摄,全景特写玩命切。
要的就是这种严肃坚忍看完大伙都很晃神不要说话的气氛。
对场景的设置有着十分敬业的态度。
抒情音乐和暴力的结合很打动人。
相比之下回忆录的部分观后印象更为深刻,也许是暴力视觉疲劳所致。
比如最后的晚餐时,光影效果里干净的耶和华,将自己所谓的身体分给他的朋友们食用。
侧面镜头里穿透的光线给人压抑的希望。
耶稣是道路,他的血水为朋友们洗刷罪孽。
还有耶稣几度昏迷状态下的主观空镜头,放肆的笑声淡出,低沉的大提琴或者空灵的音乐响起来,耶和华疲惫的呼吸有如节奏,片子暗淡的主色调,几组空镜头过去仿佛欲言又止的智者,然后全景切回来,暴民的杂乱还有罗马人的笑声回响,这样强烈的对比被反复使用。
拿回大背景的话,本片对历史的客观性让人舒服。
看多了穿越,野史之后再看片很有和导演编剧较劲的感觉。
历史片还是不带评判性的好,能用声画的方式还原一段时间,这最单纯的事件本身才更令人敬畏。
过分的渲染或者个人主义总要引起各种分歧。
受难记中,神化身成人类,而人类却杀了神。
犹大的背叛和畏罪,罗马人最后的定夺,法利赛教派因恐惧而生的愤怒,耶稣的祷告……那24个小时放到2004年的当下谁也无法切身再感受一次。
所以梅尔给我们的是一个作品,而不是一次带领。
受难记回顾了一个英雄故事,而不是塑造了一个英雄。
这让人高兴。
其他愚荐的只剩下各种血肉横飞的暴力镜头了,重口指数四颗星。
神圣阴影之下的暴力虽然不能和禁片相提并论,确实能带来欲舍还休的刺激。
最后的快感来源于三处穿帮镜头,比如血迹的瞬移还有演员的真手什么的,如跳梁小丑小调皮一下作罢。
关于宗教立意不必多言了,信仰于当下的自己必然是神圣不可侵犯,无论你信奉的是什么。
好比有人说这是梅尔拍给自己的片子。
那又怎么样呢。
梅尔·吉布森为什么要渲染血腥?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轨迹。
血腥代表着暴力,暴力产生了权力(不是权利)。
梅尔·吉布森不停的渲染血腥其实就是在强调权力。
也许你会说,片中的耶稣不正是象征着反暴力吗?
我想梅尔·吉布森主观上也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他创作的方向。
可是从他的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出,在他的潜意识中是多么信服这一逻辑,暴力即权力。
在加上他对民众愚昧的描写,对罗马长官虽仁慈却迫于权力(来自他的上级和愚民)的无奈,还有有意无意提及的犹太人属性。
不难看出梅尔·吉布森实际上是一个拥有着强烈的英雄主义(已经不能说是精英了,他连大祭司都视为愚蒙,这其实是在挑战程序正义),崇拜权力,崇尚集权,反民粹(当然民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的基督徒。
再加上他当年酒后辱骂犹太人的言行。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素描。
崇拜权力,崇尚暴力,喜欢集权,反犹。
像谁呢?
我不能想想如果他不信仰基督教,他会成为一个什么人。
(一)儒家的观点中国文化主要有两条脉络,一条是儒家的,一条是道家的。
林语堂说中国的瓷器瓶子一般是一对,一只画着大家庭众多成员其乐融融的画面,体现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另一个画着一个人在山水之间悠闲自得的画面,体现的主要是道家思想。
儒家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个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中庸平和”。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体现的都是中庸的思想。
乐、哀、怨诽,这些是人的感情,好色、(相)思,这些是人的欲望。
而人能够调和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使它不至于达到过分的程度。
孔子的一个学生在谈论《诗经》里的句子时说“礼后乎?
”孔子就很高兴,这个“礼”正是儒家用来调节人的行为,使人达到中庸平和的境地的工具。
这里的中庸平和并不是“心如古井”,没有任何感情波动,也不是按照理性去行事,它是一种感情上的调和节制,是介于无动于衷和歇斯底里之间的。
莎士比亚说“过分的喜乐,剧烈的哀伤, 反会毁害了感情的本常。
”在各种极端之间采取的适中的状态,就是中庸的状态。
从这方面说,《耶稣受难记》显得有些过分。
影片超过一半的内容,都是在讲耶稣受到的各种折磨。
导演的用意是希望体现耶稣的受苦,但是我以为这种受苦可以用中庸平和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必非要惊心动魄不可。
这里的中庸平和并不是无视或抹煞事实。
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耶稣的受苦,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同样经历过肉体上的痛苦,对于耶稣受难的事实,只要说“钉十字架是用钉子穿透手脚,把人钉在十字形的木头上。
”我们马上就能体会这种刑罚的残酷,而不必把受刑的人所流的每一滴血都展示给人看。
比如砍头,只要拍下影子的动作,所有的人就会知道“人被砍头了”这个事实;如果对着被砍下来的头拍个不停,这样的一种事实,观众并不想知道。
明朝时期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中国的反基督教人士控告基督教的一条罪状就是,耶稣在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有伤风化。
如果把耶稣受难的雕像或图画拿给中国人看的话,很多士大夫恐怕都是要捂住眼睛躲开的。
这个故事今天看来有点好笑,但是我以为,《耶稣受难记》的一些镜头过于恐怖残酷,并不于身心有益。
我在这里谈的只是影片的表现手法,不涉及耶稣的事迹本身。
事实上,彼得、保罗据说后来都被钉了十字架,如果耶稣因为被钉而受苦的话,那么彼得、保罗,以及历史上千千万万因为各种原因被钉十字架的人,也都受了与耶稣相似的折磨。
(二)道家的观点中国艺术的另外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可能来源于道家,它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负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用在哲学方面,也被艺术创作者所使用。
西方的方法,在冯先生看来,是“正的方法”。
西方的画家画月亮,可能会以线条描一月,或者用颜色涂一月;中国的画家采取的可能是“烘云托月”式,在纸上烘云,于烘云中留一圆的或半圆的空白,其空白即是月。
画家的意思,本在画月,但其所画之月,正在他所未画的地方。
中国的哲学、文学或美术往往是朦胧的,《庄子》里的篇章,都是诗。
因为朦胧,所以没有固定的解释;又因为没有固定的解释,它的解释几乎是无限的。
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正在于它的“弦外之音”,“画外之意”,“不言之教”,一副人物或者山水画,可能只有寥寥数笔,在它空缺的地方,它给我们带来的想象也是无限的。
陈凯歌在拍摄《黄土地》时引用的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作为自己的指导方针,认为自己的影片的特点就是“隐”,在那些藏而不露的地方,就为想象力留下了空间。
与此相比,《耶稣受难记》的一个缺点,可能于在太“实”。
它的表达太露骨,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要说什么,与《圣经》哪一段的经文是对应的,而留下的余地不多。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总觉得电影少了点什么,但是又说不出来。
对于基督徒来说,神是“无限”的存在(全爱、全知、全能),即使道成了肉身,这种“无限性”也必然在他身上表现出来。
一拍成电影,这种“无限”就成为了“有限”,我心中别扭的感觉,很可能来自于电影中“有限”的耶稣与自己心目中(应该是)“无限”的耶稣的形象的错位。
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想要极力抓住什么,但是抓住的再多,手中毕竟是“有限”,只有学会“留出空白”来,这种空白才会通往“无限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越是追求细腻和完美,它的一点瑕疵就反而越是致命,比如耶稣有点鹰沟鼻子,笑起来嘴有点歪等等。
我对于《旧约》不熟悉,据说《旧约》中预言的耶稣相貌很普通,如果干脆找一个其貌不扬的人来演耶稣,或者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耶稣看上去应该像一个干瘦但是结实的农民,那么也许我反而会没有别扭的感觉亦未可知。
(三)对于宗教的一点看法宗教和艺术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宣称它讲的全部都是真的。
这意味着,我们没法把《圣经》当成《西游记》。
鲁迅说《西游记》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使人“忘却得失,唯余赏鉴”,在读《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恐怕就不会那么单纯。
一面看《耶稣受难记》,一面检查电影内容是否离经叛道的基督徒,我不知道有多少。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神和人的二元论(dualism),这种二元论在神和人之间划下了一条河流,我们在此岸,上帝在彼岸。
基督教所讲的信、望、爱,都是“自我”与“自我”之外的一个存在的关系。
人与上帝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界限。
而道家是一元论(monism),宣称万物一体。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把自己的财宝往箱子里装,装到最后,来了一个力士,扛起整个箱子就走,这个人什么也没有剩下。
所以道家想出来的方法就是“藏天下于天下”,人手里握住的再多,也只是一部分,松开手,你在天地之中是无失无得的,也就“无为而无不为”。
“为道日损”也就是逐步放下的过程。
可以想象,如果耶稣并没有钉十字架,甚至根本没有耶稣这个人,那么整个基督教信仰恐怕就会失去根基,但是如果老子或者庄子不存在,《道德经》或《庄子》是他人所作的伪书,我们对于道家思想的看法并不会因此有所改变。
你涂抹、修改、创新道家的作品,老子和庄子地下有知(如果真的有知的话),大概也不会介意。
从这方面说,老子和庄子注定只是哲学家。
《耶稣受难记》在我看来,拍得太累、太辛苦、太谨慎,着力过多反而不见得好。
不知道这样的一种辛苦,是否也是宗教的辛苦呢?
2011年3月16日
因为POI无限热爱JC叔,于是下了这部片子,昨天晚上终于看了,结果是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
太过震撼人心。
无所谓宗教情结,片子本身就足够震撼人心。
我不信教,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
我相信神明的存在,但仅仅是相信而已,我的信仰不在他们身上。
却也毫不妨碍我感喟于耶稣那圣人的光辉。
其实照我本性来说,我是会讨厌这种人的,大概是因为我无法理解包容一切的大爱。
而当耶稣奄奄一息时依然用尽全力叫喊道“天父,宽恕他们。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为了藏起哭泣的声音浑身发抖。
全片第一个戳我泪点的地方是耶稣受鞭刑那里,他本来已经快支撑不住跪在地上了,扭头看到母亲,又坚持着站了起来。
那一刻不知什么东西突然击中了心脏,胸腔一阵紧缩,泪水再也无法抑制地流了出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圣人耶稣,习惯了他似乎高高在上的形象,而在那一刻,他不过是一个希望母亲为他骄傲的儿子。
众人的口水和唾骂。
皮鞭一次又一次撕碎割裂皮肉。
他没有妥协退缩。
到底要有多强大的信念,到底要有多少的包容和爱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不知道,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从耶稣背着十字架朝向山顶那里开始的高潮部分,我几乎没有停止哭过。
他不止一次累到倒下,十字架重重地压在他身上,十足的讽刺意味。
他们以为是耶稣的信仰最终害了他,却不知道,他的信仰最终让全世界得到了升华。
他们以为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是一种极端的责罚,却不知道,这一幕将永世流传。
后世人们的记忆里的罗马教廷,是迫害,是腐朽,是挟制王权。
而耶稣,是永恒的圣人。
当尖锐的铁钉凿穿他的皮肉,淋漓的鲜血看得我心痛,已然哭到无法自持。
用暴力和血腥反衬出崇高和神圣,这不是普通大众所能轻易接受的概念,用在这里却意外地不能更合适,即使这是本片的争议点之一。
我没有看过其他任何宗教性的影片,我不知道其他描写耶稣的影片是怎样进行构建的,是否会花更大的比重去展现他被迫害前的讲学,是否会花更大的比重去展现他对全社会的爱。
其实又有什么比他在死亡迫近时依旧请求天父宽恕愚昧的人民更能展现大爱呢?
爱所有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片子一开始就说了。
耶稣不惧怕。
只要能让所有人心里都留有大爱,他甘愿舍身。
将人类社会带向一个更文明的层面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
全身上下布满血痕,我看不清耶稣的脸,而他琥珀黄的瞳孔,仍在熠熠发亮。
JC叔的表演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
且不说全片的古代语言,他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让我在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耶稣。
我甚至完全没有出戏过(考虑到李四和耶稣是两个各方各面都搭不上边的人物)。
想起刚见到JC叔的时候差点以为是老爷,现在想来,这两人全都是那种可以把任何角色演活的演员,也难怪都能达到男神的高度了。
一不小心扯了点题外话。
当然了,既然是宗教性的电影,就避免不了争议。
梅尔·吉布森过多的血腥镜头上面已经提到过,还有对于犹太人过于赤裸的批判,将耶稣的死完全归结于他们身上。
包括不管怎么美化也改变不了基督教义服务于奴隶社会的本质(其实我不觉得这算什么大问题,毕竟儒教也是同样的功能,只批评基督不批评儒教总还是有失偏颇)。
可是刨去这些,我仍然觉得这是部好片。
非常喜欢影片的结尾,耶稣在另一个世界里获得了重生。
就像他生前在十字架上说的,他不是死,而是去向乐园,paradise。
他并不觉得自己受了难,他把这一切都当成是一种试炼,是必经之路。
他最后赤身裸体走向洞穴外的一片光明,镜头晃过手掌上受难的证据,在痛的同时,莫名地,有种积极的能量释放了出来。
耶稣虽受了难,但他被永久铭记。
以汝苦难,成吾荣光。
PS:JC叔的声音真是各种好听啊啊啊>//<
化妆很好,视觉效果大于宗教意义
无知愚昧的民众即可怕又可悲
请饶恕他们...
太残暴了!
不好看,前有耶稣最后的诱惑,这片当然比不过。表达的非常直白,人物,对话都非常粗俗,剧情也没拍出来了什么东西,折磨耶稣是真的狠下功夫,但是个人也都知道电影是假的,打的都快去世了还能抬十字架也是扯。后作的启示更好。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这个看过啊,当初怎么没mark呢
太血腥暴力...梅尔.吉普森真是敢拍,闯宗教这个禁区.
不疯魔,不成活;太疯魔,亦不成活
很不错,场面比较突出
不喜欢这种类型,没看完~
某次在教堂(我以前还真是常客。。。)里在成为atheist之前看的。 唯一印象是订上架子时好疼的样子,木有了~
没有这种信仰,无法共鸣。
初中看的 恐怖片
宗教最好还是别碰
血腥,问题是,对我毫无意义。
洗脑片。回忆镜头穿插颇为生硬,2个小时讲个人尽皆知的故事,还没揭露什么深刻道理,真是极度坑爹。
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仰才能拍出如此虔诚的电影啊!
让我非常痛苦的电影
如果这样都能饶恕世人……虽然是真的震撼,但也真的血腥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