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女主到达目的地时间是随机的,“小偷”是如何确保把他们引到这列经过改装的、刚好靠站的地铁的?
2、如何确保其他的获胜者出现在同一节车箱,且刚好没有其他乘客的?
3、银行柜台最内侧,到金库台阶的距离,似乎一个跨步就上去了。
即使跨不过去,这么多柜子、凳子垫着都过去了。
非要去解谜从最外侧开始走象棋🤣,而且感觉解谜的过程也是连蒙带猜…
看到这里,满脑子都是这几个问题,后面就入不了戏了🤯
在B站看到有片源,立刻付费观看了。
通电的地铁车厢、银行保险柜、流动沙滩、腐蚀酸雨四大关卡,每一关都是生存游戏,稍有不慎就会没命。
全程无尿点,值得二刷。
作为一名密室逃脱爱好者,我喜欢各种解密游戏。
但是看完《密室逃生2》,我怂了。
稍有迟疑、踩错或踏空,会直接没命。
好期待《密室逃命3》。
密室逃生2 (2021)6.22021 / 美国 南非 / 悬疑 惊悚 / 亚当·罗比特尔 / 泰勒·拉塞尔 洛根·米勒大部分系列电影的第二部都不如第一部!
《密室逃生2》总体来说也不如第一部,但是,本片竟然有2个不同的版本,关键2个版本作为独立的版本都还过得去,那2个版本加一起算不算超越第一部了呢?
一部电影有两个版本的案例也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删减版、导演剪辑版之类的。
除了《正义联盟》的扎克施耐德版和韦登版的两个不同导演的版本差异比较大,别的都是同一个导演通过自己的剪辑把影片按照自己不同的意向展示出来!
当然还有小时候录像厅天天打出来的“无删减版”,这个你懂滴!
本片的2个不同的版本差异也比较大!
主要是首尾完全不同!
中间部分是一样的,倒也不影响剧情!
一部更像是前传+完结篇,从一开始就交代了游戏创作者的家庭变故导致了如何开始的这种极端游戏,而结尾最终也让游戏创作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gameover,完结!
而第二个版本却是典型的再为第三部做铺垫,从开始对女主的切入点到最后女主终于坐上了飞机,又和开始首尾呼应,为了第三部展开了铺垫!
当然,2个版本的中间部分还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也对2部不同的版本没有本质的影响!
当然这也是本片的精彩之处,毕竟,没有密室逃生的剧情哪来的《密室逃生2》呢!
但是就本片来说,不管是2个版本的不同,还是中间部分的密室闯关,总体都还是很优秀的!
惊险刺激,肾上腺素飙升,一关接着一关,无缝衔接!
具体情节就不剧透了,值得一看!
演员就不谈了,我都不熟悉,没有评价的资格!
推荐指数⭐️⭐️⭐️⭐️
当我和朋友讨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她和大部分影评一样,认为密2的设计师有两个版本:院线版是阿曼达,网络版是克莱尔。
但是!
注意⚠️院线版观众听到的设计师,是佐伊视角的。
也就是说,佐伊听到密2设计师是阿曼达。
但这是事实吗?
🤔从米诺斯的目的,和阿曼达的表现两点来看,我个人认为,并不是。
(院线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听到的只是米诺斯让你听到的啊喂)先单从院线版本来看,密2更像是,飞机密室的前传,伴随着佐伊的恐飞机症状的心理治疗。
来分一下结构:整个电影分为4阶段,分别是“问诊”、“刺激”、“治疗”、“康复”😂
那么,已经知道佐伊克服心理阴影后上的飞机是第一部结尾测试的密室的我们😂倒推一下呢?
“问诊”=“米诺斯得到让佐伊上飞机的两个条件,米诺斯得到制裁,佐伊他们不再被伤害”;而“刺激”=“冠军赛”(仅在院线版本视角来看);“治疗”=“米诺斯给佐伊专属的专属表演”,这个阶段中,先是把人证阿曼达送上门(物证佐伊用手机拍了),然后送邀请函让佐伊答应设计密室(这是一个“密室已经结束”的暗示),接下来在警察局满足佐伊的要求:从电视的视觉新闻报道,警察说逮捕他们的“官方消息”,本说 一起逃出来的、人证阿曼达招供了,三个方面,让佐伊安心。
“你举报成功啦!
新闻报道了公之于众了!
警方去追捕了!
员工和客户信息又有!
已经“死亡”的人证也招供了,多么强有力的证据!
”所以经历了一场逃杀的佐伊,一口气松下来了,释怀了,决定坐飞机回去了。
米诺斯的目标就此达成。
🤪第三部可以拍飞机了。
那么,在大背景中,被当作“送给佐伊的人证”的阿曼达,她真的会是设计师吗?
😂还是说,她被教着说出“我女儿被绑架了,她们威胁我设计密室”这一个信息而已。
实际上她只是被威胁来找佐伊说这件事?
🤔前者需要专业素养和扭曲的人格,而后者,说几句话就行。
😂哪个可能性大呢?
且不说经历过密逃1的退伍女兵,很清楚设计密室的人就是杀人凶手之一,她的道德和能力是否允许她这么做。
单看她在佐伊“我拒绝”之后的表现:跑到墙边,“放我出去!
我都按照你们要求的做了!
放我出去!
”儿童卧室与水牢是同一个场景,如果她设计了密室,会不知道怎么出去吗🤔可能有人会说,米诺斯增加水牢后她就不知道了,但是,密2设计师已经害死好几个人了,和米诺斯是一条船上的,她在害怕什么?
她在恐惧什么?
再者,已知邀请佐伊当设计师不是真心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让她成为飞机密室的玩家,那阿曼达作为一个输家,凭什么被邀请成为设计师?
所以,院线版本的密2,并没有对设计师人物画像进行刻画,而是口述了一个“阿曼达是设计师”。
密1结尾就已经刻画了米诺斯的设计师和测试人员,那密2为什么没刻画?
因为她不是啊😂😂当然,其实网络版本的密逃2刻画设计师了,是克莱尔!
😂“刺激”那一阶段也被赋予了找人救自己的其他意义。
题外话,比起一些豆友关于电影拿“已经在第一部死亡的阿曼达出来救场改剧情”这样的说法。
我个人更相信,网路版和院线版,在由于上映时间差被分割前,是一个版本。
我更认为,阿曼达本来就没有死😂而这个设定涉及到两点:1、密室比赛的可看性需要控制人数,2、下坠陷阱并非致死。
我先从密2本身说:1地铁,2银行,3沙海,4酸雨,5童年从米诺斯的客户群来看,最精彩的结局,当然是经过五个密室后,得到最后的赢家啦🥰6个玩家,5个密室,但这个比赛精彩之处就在于,你无法预料结果。
那么,米诺斯怎么能保证后面的密室有玩家呢?
答案是非致死性的下坠陷阱。
为什么这么说?
从密逃2的沙海密室可以看到,瑞秋陷下去之后,内特去救她且成功了。
这说明,沙海下有一个不会立刻致死的下坠通道。
由于其他玩家视觉的局限,或者说影片蒙太奇的剪辑,我们观众和主角一样,会认为,掉下去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可事实上地铁上的小哥,和酸雨中拥抱的两位女配,都是不可拟的死亡。
而下坠通道下面是什么?
主角猜测的死亡不等于真的死亡。
你看到的只是米诺斯想让你看到的🤪我认为这个下坠通道的作用,是暂存玩家,用来填补后几个房间中可能出现的人数缺失。
来理一遍人数变化:1、地铁(死1,存5,合理),2、银行(死0,存5,不合理),3、沙海(应该进4,存3)就开始调控人数了,先是通过下坠通道挪走一人,让四人开始游戏,这就是为什么瑞秋忽然陷进去了,明明离后面的沙漫上来还有好久。
当内特救瑞秋后,😂😂😂不知道眼尖的小伙伴有没有看到,拉内特的绳子,是被抢打断的!
有火花!
拉两个人都可以拉上来!
不是拉断的⚠️。
所以结果是极限1换1。
之后4进3,所以当本跑出小木屋后,门关了,本往灯塔上爬,扶手缩进去了🤣。
4、酸雨(死2,存1,不合理)其实这里设计是合理的。
解题错误了。
电话亭中接电话的行为,本质上是留一个人牺牲,来开门。
5、童年(应该进2,存1)按原设计,应该会把内特挪过来,经历一系列解密,内特死,女主存。
以上就是展现给米诺斯客户的完美表演。
在密室之后,阿曼达出来就是为女主的表演了。
所以,阿曼达说垂直掉落之后,被床接住了。
完全可以是原始设定。
浅排一下密逃1的人数控制哈🤣1、烤箱(死0,存6,不合理)水都被喝了还给你全过了?
2、冰雪(目标是进5,死1,存4)又开始控制人数😅,拿打火机企图犯规的老玩家丹尼,脚下冰裂开了一个非常整齐的🕳️把他带走了…最后是存5个人,3、桌球(进5,囤1,存4)4、医院:杰森对麦克下手,监控坏了以为佐伊必死无疑,所以米诺斯的视角(死2,存2,合理)5、幻觉(死1,存1)两部电影,都是6个玩家,5个关卡,人数多的时候会“脚下攻击”,居中的第3关会通过“下坠通道”,利用视觉差囤人,来保证后两关不出意外。
看过网络版第二部的朋友😂设计师在电脑上问克莱尔设计的安全屋是什么的时候,是可以看到一条通道的,所以
当然电影密室可以运动必不长这样,意思差不多是这么个意思而两个版本密逃2,唯一救场的演员,可能是本🤣毕竟“阿曼达不是设计师,她说谎”成立后,两版本的差别,只不过院线版是佐伊视角,而网络版是上帝视角可以看到设计师的真面貌。
但两个版本中,本作为人质,两个关押空间是不一样的。
所以,是补拍了吧?
😂而且男主作为最后杀青的演员,补拍也方便🤣🤣🤣
注:本讨论包含剧透。
并且我院线版看的是枪版生肉,对于一些情节或许不能正确理解。
欢迎各位豆油的指正与补充。
院线版开头:Zoey在心理医生的工作室接受心理治疗。
Amanda的死让她久久不能忘怀。
心理医生是个老奶奶,她提醒Zoey——Zoey太深陷其中了。
老奶奶举起身边的笔,包和一本标题为Free Will的书,问道:这些物品对你来说也是闯关的线索吗?
Zoey也想起来了,她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和Ben一起去第一部结尾的那个曼哈顿大楼。
曾经他们试过了,但是登机前她再次想到了那个使她成为唯一幸存者的越南飞行经历,于是放弃了去曼哈顿的计划。
但现在是时候去了。
镜头一转,切到教学楼里,Ben已经等候着Zoey下课。
这次他们准备开车去曼哈顿……流媒体版开头:2003年的一个普通夜晚。
一个中年妇女回到了家里,试图和自己的丈夫谈条件。
丈夫埋头于密室设计的工作,对于家庭不管不顾。
他请求妻子再给他一个小时的时间,并建议妻子好好在后院的泳池放松一下。
妇女答应了。
等她游完泳过后进浴室洗澡的时候,门突然被反锁起来了。
浴室内的温度急剧升高——浴室变成了密室。
妇女成功找到了开门的磁铁,可惜在开第三根障碍的时候不支,最终死亡了。
镜头一转,切到第一部的结尾。
米诺斯公司测试好了飞机关卡,就等Zoey和Ben上钩。
这时两位主角将要登机,镜头再一转,切到现在。
失去母亲的克莱尔(孤儿院女主扮演)为父亲设计密室,而父亲则是为了米诺斯集团打工的。
克莱尔与父亲的想法貌合神离。
镜头回到男女主角那边。
检查乘客的空姐正是第一部最后飞机上的空姐,也就是米诺斯的员工。
但是登机前Zoey再次想到了那个使她成为唯一幸存者的越南飞行经历,于是放弃了去曼哈顿的计划。
Ben拿出了身上所有的钱搞到了一辆小汽车,于是两人准备开车前往曼哈顿……院线版结尾:Zoey从出租车后座掉下来,掉到了一个温馨的房间里。
她试着寻找线索,发现一本日记上写着Amanda曾经和她说过的话。
这时,Amanda突然出现了。
原来当初她并没有死,只是坠落到了床上——她被米诺斯软禁着,被迫设计密室。
这时一扇门突然打开——原来Ben陷入沙海过后掉到了一个密闭的容器里。
水不断地从他的头顶往下漫。
好在Zoey和Amanda及时找到了喷火枪,容器被破坏,Ben也被救出来。
三人从出口逃出——原来这是曼哈顿大厦的一楼。
镜头一转,Zoey和Ben惊魂未定地坐在警局的长椅上。
电视上播放着曼哈顿大厦发现四具尸体的新闻——致死的密室,背后的米诺斯。
一名警官把发现的挂坠还给了Zoey,并嘱咐两人。
Zoey打算坐飞机回去。
镜头再一转,飞机上。
Zoey表示这航班有点不对劲,想要起身。
Ben反问,你觉得整个警局都是假的吗?
结果在过道上,她看到了前排坐着的心理医生。
她高兴地打了招呼,却没想到原来只是一位外貌相似的老奶奶——她并不认识Zoey。
可是定睛一看——她握着的笔,身旁的包和Free Will的书——和心理医生的一模一样。
Zoey回忆起心理医生的座椅后面挂着的壁画内容,和沙滩关卡的场景一模一样。
就在这时,警报响起,呼吸面罩落下——这又是米诺斯的一个密室……流媒体版结尾:Zoey从出租车后座掉下来,掉到了克莱尔的家里。
克莱尔告诉Zoey一切都是在她的父亲的逼迫之下,她不得已设计了密室。
原来这次的密室主题是关于克莱尔的同年的。
但同时她也设置了特殊机关,让陷入沙海中的Ben能够活下来。
这时父亲发现了她的计划,派人把Ben捉走送到浴室密室中,并且亲自去找她。
她被父亲关在玻璃笼子里,已经好久没有出去过了。
一旦多次输错笼子的密码,笼子就会抽走所有氧气——她就会窒息而死。
好在在Zoey的帮助下,她成功打开了玻璃笼子。
这时克莱尔的父亲也赶到了,两个女生合力将父亲反锁在玻璃笼子里。
并且冲到书房,解锁Ben所在的关卡。
克莱尔叮嘱Zoey一定要找到证据,自己也会让警察来搞定这些的。
于是Zoey驾车离开,直奔曼哈顿大楼。
受伤的Ben正要被抬到救护车上,于是Zoey也上了救护车。
另一边,克莱尔向父亲表示你们两个夫妻都并非正在爱我,我比你们聪明得多。
(再次闪回对应密室的克莱尔同年)她放下狠话:到时候你就知道我的真本事了。
并且一边随机按着密码键盘——密码错误,克莱尔的父亲将要窒息而死……码字不易,希望你能给我点个赞哦!
别的都先不提……就是说,为什么这个电影会有两个版本啊第一个版本的后20分钟是关于密室出品人和他白切黑女儿的故事,最后女儿欺骗女主把自己放出来了,隐藏boss获得自由的剧本。
第二个版本是游戏方做了个He的皆大欢喜好结局的假象,欺骗女主上了飞机,然后呼应第一部结尾测试的飞机密室。
每个版本都有为第三部留尾巴,又都差口气。
所以第三部,又该根据哪个版本来续拍……总不能拍两个第三部吧也够怪的。
两个版本是同时拍摄出来的吗?
去过电影院的朋友们看的是哪个版本,是佐伊最后上了飞机的那个版本?
确实没第一部好,也确实有点倍速的感觉,很多迷宫感觉都有点bug。
Bug1:Welcome back这么常见的词语,出来三四个字母就想到了吧,还用找那么多吗?
Bug2:激光那个伤害那么低,都没有点的高,或者拿点重物试试是不是也可以?
Bug3:沙滩场景,明明知道每个迷宫都限时,不明白为什么很多那个沙滩场景下一堆人在说笑发呆。
为啥最后只救Ben不救牧师呢?
场景结束了,去验个尸没毛病吧?
那么大财力建造场景,毁尸灭迹,花点钱雇点保镖不行吗?
然后2个出口对应一个场景,那个印度阿姨突然跑出来都吓我一跳。
Bug4:酸雨的场景看起来只有一个人能活,那不是还没到最后一关吗,就剩一个人了?
不巅峰对决了吗?
Bug5:最后的场景Ben没解开谜底。
和开头的谜题也有点重复。
Bug6:一堆壮汉把Ben扔到密室,然后回去工作吗?
然后Boss一个人拿枪去找女主?
赚那么多钱不知道多请点保安吗?
控制室一定要放在家门口吗?
Bug7:女主瞬间消失,啪镜头一转就出现在了房间,然后要开车大老远跑回去找男主???
恰好给你停了台大G?
把女孩悄无声息的带到孤儿怨面前也太Bug了吧……还给你那么长时间解谜...Bug8:人都锁起来了,孤儿怨为啥不跟女主一起走,特意留下来黑化吗?
既然那么猛可以锁人,直接一开头把人都锁起来,你约女主单聊呗?
或者直接找人报警啊,反正最后都是找警察,找女主救你干啥?
最大Bug:和第一部Boss知道每个人的身世完全没有讲,这一集跟背景毫无关系。
最后,确实看到后面就像看了三倍速,直接到了结局,然后强制反转,结束。
Boss就是你爹,你爹都挂了,还要啥证据啊……无了个大语... 测试飞机失事那么强的财力,请不起保镖是真的搞笑。
彼时还是19年初,真的还是令人羡慕的一年,还是在影院看的第一部...谁知第二部已经疫情之后的两年了,可能剧组也是拍着拍着没钱了吧……但愿疫情早点过去,别瞎限制了
一则笑话。
一个恶贯满盈的坏蛋坐轮船出海,结果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眼看船就要倾覆了,他急忙对天祈祷说,我知道自己死不足惜,但不能让这一船无辜的人跟我陪葬啊。
这时候天上传来一个声音,你以为我凑这一船人容易么。
如果真是不容易的话,那这个组织的本领还真是通天彻地了。
如果说将所有需要的人凑到同一车厢,并且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人,属于玄学范畴。
那在市政设施范畴内的土木建设,可是权力和财力的极大体现了。
所以我迫切的想要知道,这是多大的赌局,才能让设局者收回成本还能大赚特赚。
密室的设计是否精巧,逻辑是否通顺,或许是或许不是,很抱歉我来不及想。
整个剧情的发展似乎在赶时间,作为一个密室解密类的电影,居然没有给观众时间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线索的出现和脱口而出的我知道了,基本上都是同时发生。
观众的反应应该是,“啊,什么,哦,是么,好吧。
”这让过程显得相当仓促,而且吵吵闹闹乱乱哄哄,电车男还没太熟悉就死了,流沙陷下去两个(虽然Ben没死),酸雨化了两个。
Claire和Zoey说你逃出后,客户希望看冠军赛,所以我们才让后面有人能够逃脱,你是唯一真正的靠自己逃脱的人。
因此主角光环和炮灰性质都异常明显,该死的快点去死,能活的怎么都活。
显而易见,以后的续集应该都是Claire和Zoey的斗智斗勇了,但我更好奇的是,要怎么拍她俩的关系,流媒体版,Zoey虽然知道了密室是Claire设计的,但是以为她是被逼的,而Claire是必然作为以后的大boss出现的,她俩一旦见面,必然要上演,“啊,原来是你。
” “哈哈哈,是我,没想到吧。
”的戏码。
但院线版两人根本不认识,甚至观众都不知道Claire是谁。
到底会如何处理她们之间的关联,这比密室的设计还让人期待。
另外,这的确是我看过的最可以说即使同一部电影又不是同一部电影的同一部电影。
第一次看密室逃生是看的第一部,忘记在哪看的了,看完就被结尾钓到胃口了,去百度,第二部还没出然后我写完论文答辩完,那段时间,哦,也不是没空去玩,只是那段时间没心思玩,你懂吧,事情多的时候哪怕有空休息,你也不想出去玩所以那段时间过去后,我就出去吃饭看电影啦!
是5月12号(好像是吧)的时候看的具体的观后感受忘了一些啦!
只记得看完之后,觉得被编剧耍了,而且是正大光明地耍了。
女主她说轻而易举地把她放了,没有道理,然后老太太身边的书、包包重现,呼应开头这件事,让我觉得编剧是不是有点毛病?
她说各种巧合太巧了(举出了各种例子,具体我忘了),但是其他事情也很巧,怎么不拿其他事情做文章呢?
比如为什么主角团那么聪明,每个密室十分钟那么多难题,却总能通关?
这个智商和灵感太离谱了。
编剧就是选择性的提他想要的巧合来说明阴谋,却把其他很巧的事掩盖过去。
只能说是爽文呗,金手指无法解释我看完是挺开心挺爽的,觉得很对我胃口,我也喜欢玩密室逃脱。
出来电影院还看到好几个密室逃脱的广告挂牌,让我觉得是外应。
看完之后马上写的文字:包场体验,一个人在影院里看密室逃脱2,3D环绕的大音响,空调有点冷,门被关上,感觉真的在密室一样第一部看完就等着第二部啦,终于等到了看完了,呵呵,不愧是我看中的电影,没有辜负我,做这个电影的团队不错,等3出来但是现在想起来结尾就觉得编剧膈应人,把观众放猴耍
看到片长88分钟就意识到情节之紧凑了,但还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电影用牺牲配角形象塑造的方式飞速推进剧情,节奏扯起来,骨干支棱住了,但肉身缺斤少两,整体观感下来没什么思考点,都被电影牵着走。
看多了节奏紧缓失衡不会做减法的爆米花电影,现在终于阅了部很爱做减法的,反而更奇怪了。
但是快也有快的好处,各式密室花招应接不暇刺激感官,琳琅满目尽收眼底。
《密室逃生2》的主打牌密室依然玩得出彩,地铁“杨永信”、银行激光术、流沙海景房、酸雨大都市,都是风格迥异、可以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看得还是很过瘾的。
据说流媒体和院线是两个版本,开头结尾都大改了。
看了文字版,感觉院线版的更纯粹,专注于闯关,而且结局反转很大,环环相扣上了;流媒体版则掺杂回忆和新角色,也许观众接受度没那么高。
密室逃生2 (2021)6.22021 / 美国 南非 / 悬疑 惊悚 / 亚当·罗比特尔 / 泰勒·拉塞尔 洛根·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