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看得我好无助啊
片名起条鱼就叫象征,全程不讲话就说隐喻,人身子挂上彩灯就是魔幻现实主义。
一闪一闪亮灯灯,嗡嗡嗡嗡嗡嗡嗡
都到这份上了为什么不直接拍成同志电影。敢情最后那么长的念经时间是在为化鱼吟唱施法啊。
20190624上海大光明电影院/20190630广西南宁新民族影城。
3.5声音氛围是出色的,但拍摄内容大多空泛而寻不到趣味性何在,气质与才华并不相符。
#2nd PYIFF# 威尼斯地平线大奖。导演出身优酷釜山计划,片子虽说是邦哥一路两段式东南亚丛林神秘主义加霓虹灯美学,也有很强的政治文本(罗兴亚人-难民)。不过拍得确实棒,这个将钙未钙的微妙尺度拿捏得真是精到,况且视听上真是令人愉悦的沉浸感。
长镜头实在太迷幻了,典型的泰式美学风格,在此基础上更是利用装置艺术将隐喻挥洒自如,被丢弃到岛上的尸体同被丢弃到垃圾桶的鱼,每一颗宝石都是从血肉中生出,三个主角每个人都被丢弃过,贱民之于社会,不过是用来吸引蝠鲼的诱饵。迷幻的彩灯黑色的水波,自然最后他们也都成了蝠鲼,不再记得呼吸与说话。(ps:平遥影展应该管管了,这场电影小孩子吵闹和打电话声音此起彼伏,更别提未按时放映了)
虽然不关心身份替代的隐喻具体表达了什么,但导演的文艺片叙事能力还是能搞出像样的商业电影的
魔鬼鱼真美啊
2019.05.22 亚洲电影展。用枪伤、失语、身份替代来隐喻罗兴亚难民很巧妙,但具体到影片本身又可以做出脱离政治语境的解读。通猜的到来填补了黄毛因亲密关系的背叛遗留下的生命空白,他与通猜间建立了一种类似亲鸟与雏鸟的共生关系,而在女性身上,这种共生关系又能自然而然的转变为两性关系,因此,通猜的身份转换实质上是一个关于存在的命题,当他在最后重返丛林时,他已经不是原先的存在本身,而是被塑造的新的实体,他代表了一种超现实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的默契无声地填满了本应该充满疑虑和敌意的每一个空隙。缓慢的镜头营造出某种凝重沉滞的诗意,自然主义隐喻无处不在,但它们被分割在零散的叙事碎片中,仍然不免乏味(前20分钟尤其好睡……)不过还是很喜欢霓虹灯彩在丛林里流淌的意象。
主要是太出戏了,身上裹LED小彩灯的画面(号称全片最灵魂出窍的画面),完全是当年阿彼察邦的一个装置艺术呀。再,真的扯到罗兴亚难民的话,就让人更加觉得索然无味了…………emmmm,比《入黑之时》差多了
台词极少全靠镜头语言和背景音乐烘托。探索性的想象和探讨身份的不确定性 的确腐气 哈哈
變成人的Manta Ray被無名漁民的前妻帶進這個世界,可這層外衣被賦予者拖下後,它又回到神秘殘酷的海裡。
横躺的难民尸体和遍地的鱼,俯身倾听大地?吃药,无声,大工厂工作的妻子和海军跑了,36.00虚空的厂房,“这片树林到处都是尸体…月圆之时,宝石闪闪发光…太渗人了”,巨型蝠鲼会被宝石吸引,躲避风暴。45.32从水中跳出,鱼类的呻吟和呼吸法。50.52梦境海底-近乎溺水的体验(流动,交换?),主角被海水冲走成为失踪者。挖出来的儿童面具?57.00脚和水底幽灵灯光,森林和霓虹灯(黑色电影)的结合。但是环境议题在哪里
整体观影过程虽然有点闷但很舒服,不会觉得犯困!画面及镜头运用很有特点!拍森林那几场戏依稀能看到阿彼察邦的影子!前半段略担心会成为一部酷儿电影,后来发现有点低估导演的表达欲!作为处女作,特别值得鼓励
很好的尝试但无论从形式、人物(尤其女性人物)还是移民议题,都值得更深入的探讨。
出奇得好看
很泰国
真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