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相比第一部投资更大,人物架构更加丰满,剧情也更加合理。
编剧已经从完全的“血腥恶趣味”中脱离出来,描写了更多人物,更多复杂的心理变化,也加入了比较像样的暴力、动作场面,让第二部脱胎换骨,从一部“猎奇电影”转型为真正的动作大片。
虽然影片从娱乐角度而言比完美,但是在逻辑性上还是充满硬伤。
因为”一年一度的犯罪之夜“完全被一群无聊的、变态的、无知的人给浪费了,出来男主角,几乎所有人都处与心理畸形或脑残的状态。
要知道虽然”每年只有一天可以犯罪“,但是如果有这种制度,人们完全可以用一年时间来策划犯罪。
但是在导演看来,“犯罪”是一种发泄愤怒和满足私欲的产物,他忘记了“谋财害命”才是犯罪的本质。
希望第三部作品中能出现这种高智商的人,上演蓄积一年精巧构思的完美犯罪。
电影大环境设置很有意义。
一年中的一天犯罪合法化。
这一天可以冲突出很多矛盾。
随便选取一个点都是一部好的电影。
情节却是一只帅气的主角带着几个圣母玛利亚的战五渣配角升级打怪的糟糕故事。
主角长相装备啥的都渲染的很厉害很酷,配角带着作死的光环拖着主角的后腿,我是带着看配角什么时候死的心情一直坚持着看电影。
结果电影四分之三的时候才终于死了一个配角。
电影一条主角报复的线,一条富人阶级杀人取乐的线,一条反政府的略带V字仇杀队影子的线。
线索很多,铺垫不够强。
人物的背景提要也不够合理。
这电影适合从快结尾的四分之三的部分开始看。。。
就我一个人神烦那个黑人的女儿吗?
被人救了一直bbbbb,白人女叫了倒是情有可原毕竟胆子小嘛被老鼠吓到什么的。
就你他妈话多,问个不停,拜托,人家好歹救你们,还把防弹背心给你穿了,还说“不要”。
卧槽。
姑娘,不要使小脾气好吗?
你们现在能否存活都是个问题。
除了这个,其他不影响电影本身,所以还是很好看的,给五星。
《人类清除计划2》,低成本惊悚影片《人类清除计划》的续集。
这部片子真是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堪称小商业佳片的代表,一看完我毫不犹豫地给它打了8分。
为什么说它好呢?
下面与第一部对比说明。
如果看过《人类清除计划》,定会为其中的全新背景设定——每年一日的全民自由大屠杀而感到新奇万分,这也正是第一部能够成为黑马的原因。
所以面对第二部,人们不禁会想,第二部会拍成什么样呢?
已经知道背景口味的前提下,编剧还能在故事上玩出什么新花样?
如果评最佳续集,我要給《人类清除计划2》提个名,因为它完全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片子的升级(亦即对比第一部的更多成功之处)在于:一、 推动剧情进行的线索变化从第一部的平民反抗升级到私人复仇。
这种设定的变化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将视角全面拉到了户外的城市街头,让我们一睹只在前作中的电视上出现的街头暴动场景,更是从第一部的“反抗自救”主题升华为“城市大逃杀”。
受益于此,故事的局限性被开放,追杀情节更是让故事充满了一种剑拔弩张、毫不停歇的味道。
平民的罪恶二、 武装升级我盘点了一下,本次武装力量如下:户外普通清除力量(个人或者小团体,也是第一部的主体力量,譬如楼顶上喝啤酒玩狙击的家伙、以及地铁站里机枪扫射的群体)室内高歌上帝玩清除的富人玩家(这种玩家最为可恶,用金钱来诡辩上帝教义,西装革履拾起斧头,可以就着鲜血兑红酒,是文明的刽子手)聚钱卡车武装(这种武装比普通团体规模更大,游荡搜寻幸存者,搜刮钱财,并卖给富人当玩物)政府武装(算是本片里体制产物的大反派,士兵专属执行,装备强大,火力迅猛,有目的地屠杀,以维持清除计划本身的稳定性)对抗武装(本片里最後出现的武装,可以看作被压迫人民的革命化力量,号召人们反抗政府,反抗不道德的肮脏政策,并诉诸武力)男主角的儿子曾经被醉酒的家伙误杀(强调醉酒的意义在于醉酒者并不一定是清除计划的拥趸,而是可以归类为误杀之流,为结局改写作了铺垫),男主在今年的清除日只想进行一次简单的穿越城市复仇,却在路上困陷于几股交叉力量,最後不得已拿起武器为无辜者反抗。
富人的罪恶三、 政治讽刺与政民关系的升级在第一部里,我们可以看到,男主角身份是售卖家庭安保系统的商人,这种身份担任主角非常有效地说明了人们对“清除计划”的政策到达了一个逆来顺受的麻木状态,崇尚暴力的人欣喜于计划优势,期待在一年一次的珍贵之夜大肆走出去猎杀平民,而不愿意参与计划的群众则装好安全门,在家里看电视就可轻松地度过一晚。
而最受苦的恰恰是那些不愿意沾染罪恶也没钱給自己提供庇护的贫困人民,流浪者。
于是出现了蜷缩躲在地铁站里的他们,被无辜杀害的一幕。
在《人类清除计划2》里,新上任的元首多次鼓吹我们的政策有多么好、多么公平和合理(清除倒计时时提示的十级政府人士拥有豁免权,正巧成为对这项计划的最佳讽刺)。
同时有压迫就有反抗,街区出现了一个带领大家反抗的黑人领袖,这个领袖也多次在电视上宣扬用鲜血回击政府,简单地说就是:嘿,兄弟们,拿起我们的武器跟他们干一架吧!
草他娘的!
事实上这种反抗也颇有争议。
首先政府的计划是在一个合理的社会环境下提出来的,旨在降低失业率和犯罪率,增强社会稳定,而结果表明犯罪率确实是下降了,以一种不光彩、不道德的方式取得。
如果自己没受到伤害,人们是乐于享受在自己的窝里舒适地度过一晚的。
这种政策某种程度上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所以并没有激起全民反抗。
这种方式残忍地剥削了最底层人民。
因此,第一部里的商人男主,还有第二部里的复仇男主,他们作为中产阶级,都是不太在意制度本身是什么样的(两部影片都没有给出他们评价制度的意见)。
黑人领袖带领的群体可以认为是真正的反抗者,与男主一行人有利益上的本质差别,而他救了男主一行人,也是阴差阳错。
如果男主也是富人,哪怕没有参与清除计划,我敢打赌黑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杀了他们。
促使这些不同阶层角色转变最明显的讽刺一刻是,被男主角救下的那对情侣,男方在被杀後,女方痛哭流涕,最後冷漠地拒绝了再次跟男主角一起逃离,而是选择了加入黑人领袖一方,参加了清除计划(注意这种参与方式与男主是截然不同的,男主只想一人复一人仇,而女孩则开始转变对抗政策。
故事并未接着讲述她,不过想她接下来去屠杀富人区也不为过)。
所以如果再拍第三部,故事一定是重点讲述底层人民的起义了。
政府私自加入武装进行有目标清除,反抗只会愈演愈烈,剧情会变得更“嘲笑鸟”非常像。
政府的罪恶四、 主角变更这个跟剧情没什么关系,但我就是想提一下。
伊桑·霍克是《人类清除计划》的主角,他的演技比较好,看过《训练日》、《日落之前》等,个人也比较喜欢他。
弗兰克·格里罗是从《离线》、《美国队长2》进入我视线的,不如伊桑帅,但同样非常有型。
两个人均奉献了上佳表演,而我尤其喜欢弗兰克扮演的角色,大家总说他与惊悚犯罪片脱不了干系,可能正是源于其一种阴郁气质。
总之,弗兰克出演续集,是惊喜,也没有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的人选了。
五、 救赎主题的表现两部均有救赎主题。
第一部结局不讨喜的一点在于,邻里关系变化如此迅速,也如此狗血。
夸张化的政策成就夸张化的表达,跟第二部里的妹妹杀姐姐同出一辙,但那也没有邻居的笑里藏刀来得恶心。
《人类清除计划2》的结局令人欣喜。
当男主角惹上那么多麻烦後,终于抵达仇家。
进去一阵狂哮怒吼後,我们接着看到他走出房门,但并不知道他到底复仇与否。
然后情节再起波澜,政府武装的头子出现,給了男主2枪,没杀死,然後对准他的头再次宣扬了一番政策的优越性,意图证明“人类清除计划”的必然性,证明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
这枪还没完全举起来呢,“砰”地一声,就被男主的仇家給爆头了。
原来男主放弃了复仇。
而后自己被仇家給救了。
没有比这更合理的救赎故事了。
原谅这个词,无论念叨在嘴上多久,都是假的,只有行动才是真的。
人类自己提出“人类清除计划”,这件事一点都不好笑。
好在是看电影,《人类清除计划2》是个很好的故事。
人类清除计划2 The Purge: Anarchy(2014)人类清除计划2(2014)影评(12)|收藏(102)
第一部设定的这个IP其实很不错,一方面把美国这个骨子里白人至上的底裤扒掉了,一方面也把人性中的残暴一面展现了出来,第一部中规中矩,但是这个IP立起来了,也让我们无比期待第二部,无奈,几个圣母表拉了胯。
按常理,每年一度清除日这个设定可拍的范围很大。
可以是种族歧视者的杀戮盛宴,可以受害者报仇雪恨,可以无辜卷入变身收割机,可以屠夫被反杀,可以反对者组团与杀戮者对着干一场……总之,这一夜是丛林地狱,每个身陷其中者必须有这个觉悟。
探讨人性、政策、民间大火拼……都可以万分精彩。
影片中的一对母女加一对夫妻被一计划复仇者途中拯救,摆脱了被屠杀的命运,然后开启了纯洁无暇的圣母模式,四个脑残对他们的救命恩人不是怀疑就是指责、质问,甚至觉得自己有几分姿色的单身母亲和女儿还要感化男主,希望他别出去寻仇,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
转眼间一年过去,一年一度的杀戮日,再度降临,眼看着晚上7点放手大杀的时间即将来临,整座城市都仿佛蒙上了一层肃杀的气息,所有人都在下班前互道郑重,并叮嘱对方注意安全,然后行色匆匆的离开工作地点,直奔“安全”家。
然而看过第一集的观众们相比都清楚,所谓的安全那只是相对的,第一集中自己就是经销高科技安保产品的男主,号称固若金汤的住宅还不是一样在重火力面前呜咽倒地,不同的只是能够多扑腾几下,能在拆迁工具面前多挺上一段时间。
所以呢简单的依靠看似坚固的门栓或者仅仅就是加固一下大门,就期望安然度过这个杀戮之夜的诸多住在公寓中的中低收入者,那只是在碰运气,或者希望平时的虔诚信仰和忏悔在这一天能够得到上帝的眷顾。
依然是由詹姆斯•德莫纳克一人担当编导的这个系列的第二部,将故事的着眼点从富人区转移到了城市中心的人口密集地带,在杀戮日来临的这一天,整个国家面临12小时的近乎完全脱管状态时,生活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将怎样度过这一个疯狂的夜晚。
相对于前作描述的相对偏远地带的小规模冲突,本片该算的上是大规模战役了,在城市高楼林立的中心地带,伴随着夜幕的降临,或三五成群,或单枪匹马,更有甚者那是大队人马装备精良、服装统一,驾着战车依靠着先进的装备和强大的火力,兵分多路在城市中肆无忌惮的横冲直撞、见谁灭谁,疯狂的收割着人命。
如果说第一集的焦点是居住在城市周边的中产阶级,这些平日里领着高薪,住着洋房,开着好车,衣着光鲜亮丽的人群,到了这个特殊的夜晚,同样是龟缩在家中,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遇到袭击同样的不停的战栗。
而到了眼前的这部续作,编导没有选择对第一集的那个家庭做继续的跟踪报道,而是将视角转移,瞄准了社会中的两头,一边是极端奢华的所谓上流阶层,另一边则是如同草芥的最普通的工薪阶层。
到了这一天,在大部分的普通人选择守在家中,祈祷危险远离,或者干脆拿起武器走上街头,肆意的释放自己的怒火与不满,实施自己蓄谋已久的报复,或者无论预见谁就一通狂扫,顷刻间,不是将对方打成蜂窝,就是自己血溅五步,在看不到未来的世界中,选择来个痛快。
而另外一面,镜头扫到了处于社会中,金字塔塔尖的人群,选择度过这一晚的办法,利用手中金钱,收买人命,一边高呼着天佑美利坚,一边对所谓的新开国元勋表示忠诚与感恩,一边却冷血的对自己购买来的或者竞拍到的“货物”,举起屠刀、端起了枪口。
影片中的那一出类似拍卖的戏码,尤为赤裸的讽刺了这个极端扭曲的社会形态中所生活着的为富不仁的群体。
当然这样畸形变态的社会状况,自然有人不满,自然会招致反抗,反抗军已然初现规模,且已经得到部分底层人民的拥戴,后续的好戏,估计该是围绕着反抗军展开。
整部影片以一位身手不凡,准备在杀戮之夜完成复仇的冷峻男人为核心,因路见不平一举救下4位普通的平民,然后通过对这一行5人在这一晚之中四处躲藏、逃亡、被捕、反击等一系列的经历,将这个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各种状况一一展现,在激烈的火并与杀戮,善与恶一再的轰然撞击中,人性的美与丑进行着别样的洗练。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股票经纪在绝对该算是高危行当了,尤其是在本片所营造的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好像影片中唯一出现的对某具尸体的惨状做长时间特写,并附加台词和文字的双重死因备注,说明这个行当无论是在那个国家貌似都不是非常的受待见,而且感觉上有可能本片的编导或者制作团队中的某个重要人物,在股票上栽过大跟头。
伴随着一声长鸣,有一个血腥的夜晚宣告结束,不知道下一集会拍成什么样,很期待。
吐槽:虽然我很喜欢这个题材,但是包着华丽的外衣恶俗的讲着人性这种真受不了,剧情依旧拖泥带水。
比起第一部除了猪一样队友从小孩到妇孺,一只到一群以外变多以外,还新增政府角色和反清楚武装,就像是平常在电视里看到的恐怖分子和某美之间的关系,但在角色上,恐怖分子出演正面,政府武装清除人类,不用说了,这么大的伏笔,肯定还有第三部,估计得打起来。
难得看到这么一致的口碑,《人类清除计划》续集确实比第一集好的太明显。
杀戮武器更多,动作场面更猛,场景更开阔,故事更复杂,情感更丰富(少了矫情),世界观更完整,寓意更深入,剧情编排更用心。
这些进步是有的,也使影片更具娱乐性,然而我觉得,续集超过前一集,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一集的故事才够配得上标题。
无论是英文直译的《大清洗》,还是中译更哗众取宠的《人类清除计划》,都不是小格局可以糊弄过去的。
但上一集的主干,跟一部再普通不过的暴徒入侵中产阶级家庭的惊悚片毫无二致。
此类题材,远有《稻草狗》,近有《战栗空间》,前几年凯奇还演过一部极烂的,烂到我名字都不记得了。
在好莱坞,封闭空间的捉迷藏厮杀长年不衰,几乎能自成一种亚类型。
《人类清除计划》第一集,说好听点,叫以点带面,微观世界;说难听点,叫挂羊头卖狗肉。
无论是大气派标题,还是开宗明义的故事背景,都将该系列明白无误纳入了反乌托邦范畴。
我曾经思考反乌托邦电影的颓废情绪从何而来,后来归纳出来:整个世界到处上演违背人性的事,但至少是大多数人对此习以为常,坐视不理,这才营造出一种压抑绝望、精神幻灭、扭曲变态的特殊气氛。
《人类清除计划》坐拥一个绝有新意和代表性的反乌托邦前提,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上述氛围。
但第一集,只叫人看到变态狂徒与居家良民的两极对抗。
全民杀戮的暗黑,到续集才慢慢渗出来。
夜间空无一人的街道,蒙面暴徒横行,刀枪棍弹齐出,鲜血尸体满目,有些场景还拍出了一股僵尸电影的惊悚渗人,让我重温了读书时看《纽约战士帮》、《纽约大逃亡》的感受——害怕并刺激着,压抑并爽快着。
不满的地方是,气氛到位了,残杀尺度没有跟上。
作为一部R级片,颇有些放不开手脚,还不如同期被降格为PG-13的《敢死队3》来的残忍血腥。
暴力画面经常在远景、黑暗中潦草地带过去,刚开始攀爬情绪的高峰,到半山腰就下坡了。
就像那列浴火的电车,稍纵即逝;就像加特林扫射肌肉车,应该把车门撕下来一块才过瘾,反正主角有光环的。
期待中草菅人命的丧心病狂,差了好几口气。
第一集以省钱高回报著称,这一集增加了预算,但也只花了900万。
对比成片效果,不少人拍手称赞,但如果看多了美剧,会对省钱更苛刻。
科幻剧有外星飞船、战斗机坠毁,动作剧有枪战格斗、车毁人亡,人家也才花了几百万。
诚然,电影在视听效果上有更高的品质,但整体而言, 900万算不上太节俭。
续集抛开了两极对抗的呆板,时而敌友难分,混淆猎人和猎物,制造了许多惊奇转折。
例如一家子其乐融融、莺歌燕舞的当儿,突然有主妇举枪杀人,再如那场供富人娱乐的杀人派对。
是世界观的补完,也反映邪恶与善良并非界限分明。
许多人都有过气得想杀死某人的经历,假如给个法律免责期,恐怕有大一部分难以抵挡双手沾血的诱惑。
当然,想是一回事,真有机会能不能下手剥夺生命是另一回事,但在这样一部“反人性”设定的故事片里,能让观众将自己与角色的处境联系起来,并与全片浅尝辄止的社会反思形成共鸣,也算是爆米花电影的杰出表现了。
影片的结尾似乎是编剧在跟观众玩笑,上一集中,我们对闯入者充满憎恨和恐惧,担心无辜者为他们所害;而这一回,我们却站在了闯入者的一边,希望他“清洗”成功,至少是一度。
但相比复仇的执念,遏制住扣下扳机的欲望,并在一个催人狂躁的世界里选择宽恕,才更符合我们对一个英雄的期待。
这很俗套,但这是大银幕必须恪守的底线,它能让我们对某些美好的东西保持不灭的信念。
(文/方聿南)
2023年,人口过多.社会不堪重负.要靠屠杀来解决人口过多犯罪率过高的问题。
于是政府和市民约定好,你们在这一天犯罪,政府不管,你们可以随意屠杀,杀的人多了反而是为政府做贡献。
但只限这一天(你们要接受设定)其他时间就不能犯罪了,以此来控制这个国家的犯罪率。
好嘛,就算这个设定合理,那在我看来也应该是类似黑帮火拼一样的:忍了一年的欲望的暴民在那天晚上在大街上互相屠杀才对啊!
怎么会是街上只有少数神经病在屠杀不知道什么原因知道是屠杀之夜还在街上游荡的人,还冲到别人家里去杀人。
然而许多人却只有在家里无奈的等着别人来屠杀???
在我一瞬间的脑洞中,至少有一万种躲避这种屠杀的方法。
为什么不学某洛阳变态一样挖个隐蔽的地洞呢?
难道那些暴民还会进了你的房间后到处查看是否有暗道?
为什么不在这段时间出国呢?
为什么不跑到山野乡间,美国那么大,无人区也那么多。
非要在城市里,总不至于那些暴民还会在十二个小时内能全国地毯式搜索吧。
为什么不寻找一些反对清除计划的人,然后清除之夜聚在一起,暴民们总不可能几十个人去找几百个人的不痛快吧。
就像片子后面的那帮人,那帮反对清除计划的人,反对清除计划的人足够多的时候,暴民总不至于去专找硬骨头啃吧,然后演变成战争模式?
说反对清除计划的人也许不太合适,片中的设定是不参与清除计划,但是自身安全没有保障的人。
好嘛,勉强接受了。
但是!
那些在清除之夜躲在家里,等待噩梦降临是什么鬼啊?
好歹你也反抗一下啊!
设定中又不是不准你使用武器,热兵器不行冷兵器你也至少搞一把握在手里啊。
就算是热兵器用不来,远了你打不着,两米的距离,瞎子也能摸中人吧。
那对母女(没介绍之前我以为他们是姐妹)把枪放厨房里,然后暴徒来了就在角落里蹲着等待死亡?
我们是同一个物种么?
明知道对面被洗脑了要杀你,好歹反抗一下啊喂!
本片三条线,母女线,情侣线,复仇男(大神)线,后面五个人莫名走到一起,开始极限逃生模式,借用别人吐槽的话,一神带四坑。
敌人来了的时候:怎么办?
大神你要保护我们。
暂时安全了的时候:你这样打打杀杀是不对的,万一砸到花花草草……好嘛,一路跌跌坎坎的继续剧情,五人逃亡了大概好几个小时,一路经历了银行副本,变态朋友家副本等等,还是被暴民抓住了。
等等,原来这些暴民抓他们不是为了杀戮,是为了送给那些神经病富人们杀戮,然后五人就被富人们下放到类似斗兽场的地方。
心疼这些富人了,你们要杀就杀嘛。
一梭子下去多爽。
非要打什么真人cs。
先得把灯调暗。
让自己必须带着夜视镜这种影响近距离视力的东西,猎物反而可以靠着微弱的光勉强找到自己,再创造点草丛给猎物藏匿,让自己这方各种丢失视野,又没人买眼…最天真的是一对萌萌的姐妹花居然拿着短刃冷兵器的去脸探草丛了,然后被六神装的盖伦@#¥好嘛,这些我也勉强自己接受了,毕竟不能反杀就不叫主角了,然后就出现一堆神装盖伦…不,一群带着四级以上爆炸物的人就来了(你们这样会被起诉的你们知道么,本文设定:屠杀可以,不能用四级以上爆炸物,但是从这个片段看来,这个设定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并没有什么执法人员)。
这群人就是那群反对清理计划的人,他们来拯救主角们,顺便来反抗造成清理计划的富人们。
被救下来的这支队伍就地解散,该回家回家,该流浪流浪。
时间继续走,杀戮不休。
最后,一秒,清除时间结束,所有人停下手,不管刚刚那个人是不是杀了自己全家。
这素质.没话说。
遵纪守法好公民然后全片总算结束了。
感觉我说了一大堆,还是没吧片中的各种反人类的设定,反客观的因素说完…比如一个可以随意犯罪的城市,居然只有杀戮没有强奸,没有抢劫,差评!
影片也没有设定,比如万一在杀戮中.把一个城市所有的医生的杀完了,然后这个城市在第二天全市没有医生,或者吧所有清洁行业的都杀完。
那么整座城市将臭气熏天。
也比如说在清除之夜把一个公司所有职员都杀完了,然后这个公司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就只有老板一个人...再大点,一群有组织的人肆意破坏,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而且而且而且!!!
如果该世界观成立,那么人类有什么必要工作,有什么必要生产?
又怎么可能会有富人穷人之分?
当你认真工作生产一整年的收获不如你一夜的掠夺,当你认真工作生产一整年的收获你却没有能力保护...
第一部是从不参与者角度,以防守为主的视角去看清除计划,第二部就完全是从参与者角度,全身心投入其中,不过男主还是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并不是一个被复仇和杀戮冲昏头脑的弑杀狂人,所有必要的良知和人性在他身上还是能够体现出来,并通过男主和母女自己情侣四人的视角,全方位地反映清除计划实施期间街道上的情景,并不是只有杀人,还有反杀,还有两帮人的火并。
另外电影还加入了富人拿穷人取乐消遣,甚至观看杀人狩猎的情形,不禁让人想起《致命弯道》里的情形,另外还在其他恐怖影片里也有这样的桥段不足为奇了……故事是讲,男主的儿子被一个人酒后驾驶撞死,他想利用清除日把那个人杀死。
在前往那个人家时,他遇到了有人要把两个母女拉上车绑走,出于对儿子的责任没有尽到的愧疚,他救助了你对母女,另外有一对情侣上了他的车,他也一并接受了。
他带着他们一路跑去了母亲的朋友家,但是家里的人因为婚外情原因,发生了枪击,朋友死了,于是他们逃出了朋友家,但是被一帮人抓了。
这帮人不是要杀他们,而是把他们卖给了富人取乐。
富人们将他们拍卖,然后让买到他们的人,持武器去猎杀他们。
男主搏杀实力了得,杀死了来猎杀他们的富人。
于是富人们派出一大批守卫去攻击他们。
正在他们寡不敌众的时候,一帮反对清除的人冲进了这里,帮他们消灭了富人的守卫们。
男主最后还是冲进仇人家里,但是他没有杀他们,当他出门时,却被人击伤,母女俩还有男主没有杀的仇人一起合力救下他,将他送到医院……善恶到头终有报,还是让人心存善念,才能得道多助。
加入了富人拿钱买穷人杀之取乐的桥段,让人耳目一新。
出现了反对清除计划的人群,穷人开始通过武力反抗富人,这样的设计也蛮有新意,蛮符合当时的情况的。
但是男主突然良心发现,带着这样四个人逃离,总觉得理由和动机有点牵强,对儿子的愧疚也就算了,硬要加入的情侣有点太多余,而且男主的英雄的保护欲也太强大了吧……
尽管一样有拖油瓶的,但是比第一部强多了。
挺好的创意拍的一点激情也没有。
对这种东西提不起兴趣,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意思
比第一部好看多了
凑合,除了男主角都傻,犯傻,包括那个什么反清除组织的首领
除了女主外的女性角色怎么都被塑造得那么墨迹又聒噪 迷之卡车军团 迷之城市穿梭
母女俩已经被现实啪啪打脸了好几次,还能如此的白莲花圣母一样……服了。暗杀教室里赤羽业说过,真打架就要下狠手少说话……
不大好看,第一部一般的话,这部比不上第一部。。。真的是贼无语的剧情,什么呀!!全靠男主一人,搞得跟旅游团似的,其他人都跟着男主导游走就行了。。。
不容易,比1强。4
富人的清除计划 政府高层参与清除 主角是一个英雄 反对清除的组织出现 爱与和平
我发现左派的喷子们特别愿意拍这种东西意淫,右派都不惜的搭理他们,就好像我们这,写意淫小说超英赶美灭日的,都是一帮愤愤。。。
“导演为了服务杀戮镜头爱好者和编剧绞尽脑汁”和“导演为了表达人性不得不服务一下血腥犯罪控”之间的不同在于:前者逻辑漏洞百出遍地噱头不作死不会死,后者拍完叫好不叫座评分高票房低。对这个导演们总是为了提升作品逼格才去人性区域浅浅搀和一脚的世界真是只能摊手嗯哼来表达自己的不置可否啦。
好像比1好一点了 但是也好不到哪儿去 [再见/] PB里的小Nick耍帅 剩下所有人设都好蠢
故事背景非常吸引人,1的时候就想看,但打分太低,就忍了,现在竟然又出了2,于是没忍住。事实证明最吸引人的还是故事背景,故事本身讲得有点浅,过程也不够刺激。但看完2,竟然又想看1了,哈哈哈
讓我想起台灣電影《絕命派對》。
比一好,格局开阔了些,人类清除计划本来就是政府的一次阴谋,富人的游戏。★★☆
3.75 大叔和萝莉
如果中国有这种。。呵呵哒。。我倒是很期待。。不过这个比1精彩点
看完才知道有个系列,能把这么精彩的背景拍得这么拖沓难怪评分这么低,支线单调又没共鸣,主线全靠一个问号挂着,人物也很单薄,换成多线或者群像叙事可能会饱满很多。以为是悲剧,没想到有大规模反抗,主题和要素都够,败在单薄。
唐纳德总统在下一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