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它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而孤独。
质数当中还有一些更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比如11和13,17和19.可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有一个偶数挡在了它们中间。
当我们感到孤独,不是远远躲开就是拼命追逐马蒂亚他忧伤的眼睛,化在浓浓的睫毛深处。
童年时与残障妹妹走失,他内心上阴影不散封闭自我是一件强大的防护伞,身处真空除了呼吸不畅,但却能保证不受外界的干扰,蜗居于壳。
他逃避父母强力又压抑的关注,拒绝同伴小心试探的接近,沉默在爱丽丝坚持的爱中。
他是妹妹坚强的保护者,也是自残的少年,是学术上的天才,被艳慕的学者,然而也是一个无法直面现实世界的平凡人。
爱丽丝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生命坚韧的一面。
是孤独中隐忍勃发的生命力。
童年的事故造成终身残疾。
少女时期成为同学中的异类,但这并没有妨碍她的成长,成年后做着自己心爱的摄影工作,原谅伤害她的女友,在她的婚礼上为她拍摄。
她爱着马蒂亚,从和他在中学的走廊上擦身而过开始,她一直注视着那抹深不见底的忧郁,第一次牵他的手,第一次拥抱他,第一次吻他,然后一次次询问他是否爱他,从卑微到坦然。
在爱情里,她从一个青涩单薄的少女成长为饱满的女人,又被思念折磨得瘦骨嶙峋。
身体变化,是历经心路磨砺的镜子,七年之后,坐在浴缸里的爱丽丝有着突兀的锁骨和脊椎,而马蒂亚则留起了胡须和长发,大腹便便。
她有着浓重的黑眼圈,黄色卷杂的发。
涂着黑色的甲油。
和她的母亲一样,烟瘾巨大。
作混乱的梦,梦里是马蒂亚的家,他们之间是绿叶繁茂的花园。
他也脱下格子衬衫,换上得体的西装,在众人艳羡中得到最高荣誉。
她的跛腿越来越轻,几乎可以忽略;而他身体的疤痕也变得清浅,少年时的伤害在身体上的痕迹逐渐消失。
痛苦被磨平,变得不再张牙舞爪。
很喜欢片中雨夜车中的那一组镜头,美轮美奂。
两人的脸最大程度的出现在荧幕中,没有任何修饰,只是在缓缓的流动的光线和光晕里忽明忽暗的变化着,低眉浅笑,眼帘闪动,每一块肌肉的运动,都呈现最为舒展和优美的状态。
蓝和红的特写镜头,像是同基耶斯洛夫斯基经典的三部曲致敬。
夜色在灯光下变为沉郁的蓝色,光线分割他们的脸,划出柔和的弧度,温柔的难以抗拒。
夜半惊醒,她坐在马桶上,晃动曲线优美的修长小腿。
画面是不太饱和的红色,就好像暗房昏暗的红色灯光,下一秒就能在显影液中呈现出各种画面。
导演的叙述方式基本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但其中的插叙用的比较巧妙,不显突兀,恰到好处的引领观众深入情节,然而又聪明的留下一丝丝悬念,等待接下来的发展。
#没有你我怎么办?
我看见你,却试图不去看你。
你出现在我眼前,我却闭上眼。
没有你我怎么办?
#质数的孤独,就是永远不会完满的爱,不同步,不同质,只在最接近的那一刻,达到最孤独的亲密。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2个具有童年阴影的人在今后生活中相遇,感受到了彼此间似有似无的联系,并减轻了彼此的孤独感的故事。
看完后,觉着整体的电影氛围让人觉得有点窒息。
原本以为是个悬疑片,原本以为前面的人物和故事(例如爱丽丝的好朋友菲奥娜)都是为后面做铺垫,哪知那只是两位主角的“孤独”的衬托。
质数,也称素数。
在所有比1大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别的因数,这种整数叫做质数。
这种间隔为 2 的相邻质数,它们之间的距离已经近得不能再近了,就象孪生兄弟一样,称为孪生质数。
Alice和Mattia便是如此。
Mattia身上的疤痕,是他心里的追悔伤痛。
Alice那个噩梦般的早晨,让人看了震惊的动画片情节,不想喝的牛奶,不想出门的雾天,憋着不能去厕所的痛苦,风里迷失在雪坡的无助……是他们人生的缘起。
伤痛伴随着一生。
小说是看了一个开头,倒是没有我讨厌的外国小说的翻译腔调。
可是电影好像除了演员的长相还满意之类的还真是没其他的感觉,片尾曲轻松好像和电影本身相关的,反正我也没听懂词
——没有你我怎么办?
——你要不要吻我?
——你家有厕所吗?
同大叔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好像心理电影,视觉跟音乐都有很炫的地方。
挺文艺的,现场有不少观众退场。
内嵌英文字幕,中文字幕敲得慢半拍。
没看过原著,电影用了插叙的手法,三个时间点混搭一起,有点废脑子,好像看推理片,呵呵。
滑雪受伤的爱丽丝,因为弄丢妹妹而自残的马提亚。
11与13,都是质数,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
七年后,她嫁给了医生。
后来他成了物理学家,他去找她,在公园结尾,ending……110626上外公家
我没读过萨特的书,但这句话在第一时间击中了我,我还记得这句话出现在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关于萨特的介绍中。
当我在大学物理课上学到“一维无限深势阱”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有同样一种被击中的感觉,没有足够能量的粒子,永远无法跃出这个势阱。
我们不也是一样?
对最最亲近的人,那个生你养你,那个与你同床共枕,那个你看着长大的人,你真的了解他么?
或者说,了解到最深又如何呢?
你真的敢质询他人,质询自己么?
于是遗忘是多么重要的东西,没有遗忘你将怎样存活?
或者把影片的主题定为爱,这倒让我想起《两小无猜》,欧洲人都这样么?
折腾一生,去寻找那个人?
好折腾啊,真的好折腾啊,但是让人欲罢不能。
另外还有点,好像有说Mattia的父母将累赘一样的女儿抛给Mattia去管,Alice的父母好像也是各种悲剧(需要再看看细节),看电影我常暗自发誓,比如在这不电影中,我发誓要给以后的孩子营造最完整没有缺陷的家庭,我发誓要找个同样有这样想法的人来当妈妈,如果还有灾难降临,我只能去皈依主,或是佛门。
之所以是推荐不是力荐,是因为有些东西,即使值得一看,也不见得人人都爱看。
这部电影感觉和以前看《monster》一样的冗长、压抑毫无背景音乐可言让人感到如此的苍白无力3个线索(男主 男主妹妹 和女主)3个时期 (幼年 少年 青年)错综复杂的向我们交代了这样孤独的背景我并没有看完全篇中途女主小时候手上那段 漫天的风雪 直接跳过看到男主把妹妹弄丢之后 我就关机了他的世界她并不了解她的世界他也不清楚可是即使完全的不了解 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对方同样的孤独 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孤独是人类的共同话题两个同样在家庭里得不到理解,得不到安全感一个弄丢妹妹自责,即使这个妹妹让他很烦恼或许他潜意识的就是想要把妹妹丢弃吧母亲总是说他是哥哥应该照顾妹妹让他总得不到母亲直接的关爱之后母亲又说读不懂他 他令人害怕其实说他冷漠了别人不如说别人冷漠了他一个确被父亲逼迫学滑雪她或许不喜欢 可父亲引以为豪让她觉得进退两难母亲确一直旁观而长大之后 父亲对她的态度急而转变 这样的父亲很是势力眼而母亲听说她想要纹身确开口询问母亲为何又现在关心?
弥补以前的过失么?
他们第一次的约会他只是赌气给母亲证明自己不是孤零零的而她或许只是想讨好帮她选衣服选男友教他kiss教她纹身的那个女朋友她和他牵手走向大家只是不想让她的那个女朋友觉得做了这么多的前期准备却失败告终不意料到她生气不理她 她却被彻底的伤了心大家都理解偏差 导致真正的心意无法正常传达就像信号灯坏掉 无法向外界传送信息无论怎样 时间还是会继续走没有人了解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人生来孤独
很慢很慢的电影,花了三次看完。
觉得要电影去表现真实的生活真的很难,大家看电影求的都是短暂的感官刺激娱乐,要么恐怖,要么欢乐,要么悲伤,要么震撼等,类似这种大起大落的情感。
如果要去表现真实的生活,难免少了大起大落,但是刺激还是有,而且有些赤裸裸。
角色内心的活动,需要很长的镜头去表达,因为真实生活中,没有谁的内心活动,是可以一闪而过的结果。
凯米拉尖叫,不会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福祉而停;马蒂尔为了不再朋友面前丢面子结果丢失自己的妹妹,人生开始转折,并致一辈子的心理阴影;艾莉丝从小过着被父亲强迫的身不由己的生活,父亲甚至不让她大便导致她大便失禁并最终摔断腿,人生也开始转折,心理不再阳光。
两个心里都失去阳光孤独的人遇见,并相在一起。
还不能说他们在相爱,我始终没有办法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爱意,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感觉。
马蒂尔突然去德国也是为了逃避面对心理阴影。
分离七年里,两个人都过着颓废的日子。
越发的孤独。
七年后再重逢,马蒂尔回到最后见到妹妹的座椅前心里还是被阴影笼罩,爱丽丝向前决定给他一生的安慰。
虽然剧情戛然而止,留给我的想象是:接下来的日子,爱丽丝将会帮助马蒂尔慢慢的把生活过得很正常,很平凡,伤口慢慢的愈合;爱丽丝也会在马蒂尔的陪伴下慢慢走出灰暗的生活。
两个孤独的质数彼此陪伴,到终老。
电影的立意很独特:质数只能被1和他自己所整除,他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又孤独,数字中有更特殊的数字,他们是“孪生质数”,就是距离很近的质数,几乎彼此相邻,比如11和13、17和19,可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是有一个偶数挡在了他们中间。
女主角因为滑雪事故而成为瘸子,男主角因为小时候的贪玩和小心眼丢失了妹妹,他们两者很像,当男主角后来在德国孤独地做学术时,我真为他感到难过,而女主角则在意大利颓废地活着。
男主角找到女主角时,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真好!
原著看的唏嘘而无奈,仿佛爱丽丝和马蒂尼该有更好的归宿,却又觉得这样的结局才对得起他们深入骨髓的孤独。
不抱什么希望看电影,只希望它能还原原著。
大量记忆的穿插重叠、通过开场若干时间提示对应的那个岁数的爱丽丝和马蒂尼,其实是有用心的,只是略显混乱。
书里最爱的一幕是多年后马蒂尼坐在爱丽丝房间放眼四周发觉都是他不熟悉的物件摆设,那种力不从心和失落。
五颗星给重逢和我的眼泪。
真是见不得重逢:在7年后马蒂尼因为爱丽丝简短的一句卡片赶回来,爱丽丝慌乱的收拾自己,见面的一刻他们好像早上才分开的家人淡淡问候却不多言。
书里说“如果给我一个理由,我就和你共度余生,而这个理由终究没有出现。
”最后一幕爱丽丝在那个让马蒂尼梦魇的湖边,那个米凯拉坐过的长凳上,找到马蒂尼,从后环抱住他,轻轻婆娑着他的发丝。
那个时候时光仿佛倒退到奥薇拉家楼上房间内他俩第一次相拥的那一刻。
我想,这就是那个理由吧。
太闷了,不过萝莉灰常美~
后半部要干什么?
改编自同名原著,我读过两遍但没什么印象了,看着看着还是想起来不少情节。这版改编在部分关键性剧情上挺工整地重现了原著(例如少年马蒂亚怕丢脸故意不带妹妹去同学家派对导致后者走丢,少年爱丽丝被同学霸凌又被她PUA),但在整体架构上舍弃了部分过渡性情节,再加上双时空并行的剪辑方式和意识流桥段,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还是有点难度。而且这版改编也冲淡了「质数」的概念,只能扣紧「孤独」了。编导常将主角置于逼仄的空间,再以近景镜头拍摄以塑造局促感,表现人物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而外景中少年马蒂亚将妹妹弄丢的段落反而以手持摄像完成以衬出他的无助。两个马蒂亚选角都比较贴合原著,少年爱丽丝选得太美演孤僻封闭少女并不使人信服,减肥后的成年爱丽丝罗尔赫瓦尔倒是比较有厌食症患者的憔悴感与破碎感。配乐风格显得突兀。
估计是我浅薄吧,真心看不懂……
配乐太不着调了,这么突兀,跟恐怖片似的。觉着剪辑跳跃也不自然,可能反而不玩花样,就两条线索顺序发展会好很多。
女主中学时代太漂亮了。
影片让我在观看的时候知道这个故事里面的人物是孤独的,却无法让我感受到这份孤独。人物塑造不立体,孤独止于表面,几个虚幻飘渺的物象增加影片孤独的氛围,却也无法与影片的内容相互融合。配乐和剪辑的使用,使得影片在前面的几个片段营造出紧张而孤独的感觉,还算不错,越后面越疲软。
还是小说好看。
如果孤独是本质。那就不要再劳累生命。
神经病们应该在一起。
感觉‘质数的孤独’这个概念是被生搬硬套上去的,男女之间的关系交代得太模糊,两个女孩之间倒是很有奸情。。。
书看到一半的时候看的电影,电影完全把书毁了。本身只是孤独,但电影拍得很诡异。
无力欣赏。
尽管独特,却注定孤独,即使相遇,仍难免陌路
看得很灰
马马虎虎表现了小说的十分之一,诡异的悬疑音乐和过多的默片式人物剪影既刻意又空洞。
看得想死
如果没看过小说我不知道我能不能看懂...
很喜欢
谁此刻孤独,将永远孤独。四星半。小爱丽丝和小小爱丽丝都很美。婚礼上拍成的那张照片,是两个人心灵最近的时候,微妙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