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着《屠杀器官》的“屠杀语言”,这是一部华丽且深刻的作品,如果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涵,还是需要一定的哲学常识,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索。
个人而言,人设以及场景呈现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态度。
动画中一直强调了“语言”作为“意志”与“思考”的表达,而“语言”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画面、气息和文字,而所有的意思表达直指一个目的,那就是“环境”的塑造。
因此“身临其境”是“语言”最强的表达,而每个人所能理解多少内容,完全是根据个人的积累所呈现,也就是你个人到目前为止的经历。
对于经历的积累,实践固然重要,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近乎无限的积累经历,那就要依靠“意志”以及“思考”,并且通过“语言”循环往复。
我们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考”至“语言”的无限循环,这样的循环之间,我们才产生了“灵魂”这一个概念。
或许我们常说,一个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这里的“气质”,实际上就是“灵魂”的一种在外表达。
在我的理解中,“灵魂”实际上混合着你的“感受”“选择”以及“表达”。
而在我们关于“爱”的话语中,“两个人共有一个灵魂”,或是“灵魂伴侣”,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即是在“思考”与“语言”的循环之间,双方处在同一个处理逻辑之下,不会引发宕机(分裂)或者BUG(误会)。
关于爱情,近期的思考是有两个指标能够衡量,一是“信任”,二是“经历”。
由这两个标准的高低所衍生的四种情况,基本能够涵盖社会中大部分的情感状态。
回到动画之中,无论是尸者还是人偶,本质上可以用奴隶以及人工智能进行理解替换。
该部作品还是有反战以及反种族主义的内容,例如棋子一般的尸者对战(现实战争中牺牲),在统一命令之下(语言)尸者的狂暴以及生者的被剥夺欲望(欲望是发展的动力)。
动画中各个人物的起名无论是“莉莉丝”(犹太教)、“华生医生”(福尔摩斯全集)、“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卡拉马佐夫”(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one(钟楼怪人)都有各自的象征。
因此The one对于“新娘意志”的执着,也是让人想到那段没有结局的爱情,令人唏嘘。
故事的结局,实际上委婉的表达了华生的“创世”(通过莉莉丝转化为艾琳艾德勒,并成为他的妻子),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动画最终,将“语言”通过实体与虚无之间的转化,让“语言”的力量以物质的形态附着在人物身上,提示我们“语言”的巨大威力(言灵与魔咒)。
总体来说,人类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类本身的自然发展。
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人类欲望的控制(剥夺或者过度满足),一定要注重适度。
先给我自己点个赞,我TM竟然看完了,这整整两个小时的煎熬!
原作如何我没看过也就不做评价,动画这边真的是一团糟!
剧情各种跳,各种赶,各种乱套。
登场人物一大段,能留下印象的人没几个,人物动机完全交代不清,几分钟前还是英国的特工,一会的功夫就叛变了。
为了让主角知道禁忌的技术有多邪恶,就把自己的同伴弄死了,然后不知为什么就自杀了。
最后还莫名其妙的搞出了一个世界系的结局,人类又如何如何了,世界又如何如何了……各种闪光过去之后,世界又和平了。
还我整整2小时生命!
没看过小说,不了解背景,只针对动画电影本身的观后感。
那些无意义的行为,才是证明自我意识、乃至灵魂的关键所在。
我们能够真正操纵的,只有极为有限的【现实】。
男主从最初直到最后,执着的东西,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他死去的友人,他只想让那个人真正意义上地复活,灵魂真正回来,仅此而已。
表面上接受任务寻找手记,表面上继承遗志想要毁掉手记,可等手记真的近在眼前,第一件事还是赶快解析手记。
他也并不想因为自己这个目标让任何人受到伤害。
看到因为手记没有及时销毁而被人拿来做坏事害死了很多人的时候,还是会自责,然后踏上了和任何主流男主一样被动地随波逐流解决事件的道路。
一路上的表现也和普通的男主没什么区别,可他的目光,一有空,还是一定会停留在自家友人的尸者上。
无论如何也无法放弃对尸者的执着么——当他被如此诘问的时候,也只不过皱着眉移开了目光,没有回答。
因为就是无法放弃,因为那已经是他活着的全部意义。
所以,事件解决完毕,自己的【使命】完成后,他拿着那些手记的铁片,依旧选择了不归路,毕竟他内心对友人灵魂的执着从未消散,既然无论如何也无法唤回友人的灵魂,那么,至少,想要和友人拥有同样的结局,借由此,似乎,就可以离友人的灵魂更近一点儿了……如果,【我】也变成尸者的话,也许【我们】的灵魂能在同一个地方,就能再次见到【你】了也说不定……即使死亡也无法终结你我之间的爱,生死的界限,在男主的执着中,也渐渐变得不再清晰了……——不知为何,面对这样的感情,哪怕我已知前面那些剧情的刻意的恶意的部份以及故作深沉的部份,所有的缺陷,全都无法阻止我此刻心中蔓延的深深悲伤。
这样纯粹的执着,真的,是最好的结局了。
这样的结局,比那些虚伪的大团圆更好。
更接近,名为幸福的完美。
最后的彩蛋里,面对星期五的独白,我们知晓,男主人公最后还是没有唤回友人的灵魂,友人尸者中的意识和机械人偶中诞生的女主的意识一样,是从一片空白中新生的意识,并不是男主的友人。
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将自己变成尸者的男主,此刻,灵魂已经和自己的友人团聚了呢?
其实有点儿好奇,男主最后让星期五给自己注入的灵素中,编写了怎样的行为模式?
男主的尸者,会重复怎样的生活?
爱的部分说完了,咱们谈谈电影的部分。
伊藤计划三部曲剧场版是我期待已久的作品,主要是当初冲方丁的《壳中少女》三部曲剧场版留给我的印象非常赞,我以为这次也是类似的东西,而伊藤计划这貌似还是遗作之类的,日本那边投资什么的好像也很用心,所以上映前在我心中期待值就极高了!
后来因为三次元的各种原因,以及我的拖延症我直到今天才看了这部片子。
我这片子是吃牛肉面的时候看的,点开我就后悔了,我深深觉得我他妈真是有病,这名字都叫《尸者帝国》了,会有这样令人不适的画面我早该想到的吧?!
这也不能完全怪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毕竟《寄生兽》《东京食尸鬼》《进击的巨人》等之前那些其他人眼里的重口味的二次元作品我边吃边看都完全没有任何不适感!
我也不知道这次是怎么回事……可能每个月总有几天心情不太好吧……举个栗子吧,我是冰火小说原作党,小说是完全可以进食的同时阅读也并不影响食欲的,非常有真实感兼具沉浸感,能带来在另一个世界身临其境般的愉悦,但影视化后完全变成了《杀与操之歌》,把原著中那些不好的部分刻意放大,展现人前。
《尸者帝国》电影这次让我感觉到的就是这种恶意,那种面对虚渊玄式装逼的恶意,面对现在好多所谓黑暗血腥的话题作故意搞出来的噱头的恶意,就是那种完全没必要的不适感!
当然,《尸者帝国》原作小说我没读,我不知道是不是原作里给人就是这种感觉,也许是我冤枉导演和脚本、分镜了也说不定。
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在吃牛肉面,对我来说吃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必须保持愉悦的心情才行,我要是不吃饭的时候看没准儿就没这么大怨念了。
这就是我看影片的时候吃的那碗牛肉面:点我看图【图不知道怎么回事传不上来只能放链接了TVT】(没错,苦逼如我当时辛辛苦苦地做完了饭,还兴高采烈地拍了照,然后坐到电脑前点开视频正准备享受愉快的用餐时间TVT) 那碗牛肉面我到底是怎么吃完的啊……真是可惜了那么昂贵的牛肉了……真的很好吃的一碗面……可我几乎是忍着恶心强咽下去的…………(现在回过头来我想了想,这锅也不能全让电影背,牛腱肉的牛筋和脂肪部分的确会有种十分恶心的口感,不看电影我也会被恶心到的)算了不想了,咱们说电影的其他部分。
原画背景什么的都非常精美,随便截图都能当桌面那种。
设定十分有创意,顺着思考下去能开很大脑洞。
整体营造的蒸汽朋克的氛围极赞,配合作品主题和当时的文化背景透露出的灰质的文艺感,整体主色调是淡淡的灰暗迎合死亡的气息,虚无缥缈的灰雾和烟尘笼罩下的城市,宛如未来的虚拟技术,机械冰冷的无机质感……赞得无与伦比。
剧情虽然多有引经据典,但实际非常薄弱,套路明显。
说实话,简直对不起那么有创意的世界观和设定。
啊,在这里抱怨一下,哪怕看完整部电影,我也始终没有找到必须弄死俄罗斯伪正太的理由。
看弹幕里说原作也没这段,只是齐刘海自己作死。
所以脚本组里其实是混进了角色黑吧?!
这是多大仇?!
音乐方面我没什么感觉,说实话最后EGOIST的片尾曲我也没什么感觉。
但我还是觉得,看完这部电影是值得的。
我和大多数人看法不同,非常喜欢电影的结局,不如说结局升华了整部电影前面剧情里所有套路和意料之中无趣的展开。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阴阳两隔,所以,结局其实是happy ending呢。
我们能够真正操纵的,只有自己触手可及的极为有限的【现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挣扎、随波逐流,至少,我们可以操纵【自我】。
影片结局男主行使了自己最后的自由。
在我看来,那个姿态,悲伤却也无比幸福。
回头一看,整部影片就是男主不断追寻、失落又不断挣扎的过程啊。
仔细想想,男主真是可悲,明明真正渴望的是灵魂,却为了灵魂不得不执着于肉体尸身,成为了所谓的尸者技术专家……对灵魂的追寻渴求,仿佛被现实中的物质世界所背叛。
随着死亡,灵魂消散,尸体却【存活】了下来。
眼中所映照的东西,只剩一片虚无。
【我】明知这个世界被怎样的规则所统治,【我】明明眼见了这样的现实,并心知即使自身也终将不得不屈从于它,可哪怕最后的结局【我】和任何他者没有丝毫不同,过程中,【我】也要尽力挣扎……——终于明白了……无论怎样的偏执,都殊途同归。
挣扎无用,我也差不多,要去见【他】了,但最后还是,谢谢你。
身处这冰冷强大的物质世界中,对于灵魂的执着是那么可笑和脆弱,而爱却那么耀眼,哪怕微弱而病态,被死亡的黑暗所笼罩,被禁忌的枷锁所限制,被横亘在生死间的巨大鸿沟所阻碍,也依旧顽强地闪耀着。
这部剧的底子是真的好,续作也是真的烂。
如果说eva是海德格尔式存在主义的宗教救赎探讨,那么这部剧就是德里达式的解构主义现代批判。
比起eva,这部剧的底子显得更深刻,也更完整。
我是愿意把尸者的帝国这部剧当做日本第一后现代科幻神作的。
好的作品总是在用各种门槛筛选读者,作者总喜欢存粹的荣誉而非廉价的媚俗。
就像红楼之于曹雪芹,城堡之于卡夫卡。
本雅明式的悲情文人也总也会有作品的价值得以呈现的时光。
命运总喜欢开一个世事无常的玩笑,伊藤计划英年早逝,囫囵修改而面目全非的续作怕是很难展现它真正的价值。
整部作品分为明暗双线,明线为以实用理性(在剧中表现为极端的工具理性)为支撑的现代工业文明,暗线为以道德伦理为支撑的古典人文精神。
伊藤用熟练的互文技巧将工业文明的物质景观交织成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代表工业文明的诸多名作,华生、鲁滨逊、鹦鹉螺号,以充实的形象勾勒了英美现代经验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大工业化社会。
在工具理性范畴下。
统治自然的合理性与阶级统治的非理性融为一体,获得了解放的生产力加固了异化的生产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大前提下,人的存在的合理性究竟为何,华生展开了他的追寻之路。
我想这也是伊藤自己的追寻之路,他由西向东,经欧美而由俄,由俄而归华、日,在反思了英美实用理性主义、陀思妥耶夫斯、托尔斯泰所宣扬的宗教救赎主义、而选择了以情为本体的东方入世主义人生观。
毫无疑问,在华生(伊藤)身上,有着一种古典主义的浪漫精神,他与友人的情支撑着他一路向东的漂泊之旅。
我所理解的尸者,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生物,这个故事,也应该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神话,故事的本质是对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的加西亚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批判。
故事的最后应该是从借助救世书,将工业文明的时间线轮转回真实现实的时间线,从而将作品还原为工业文明的史前史。
至于这个续写者,后面不知道在写些啥,说实话,我是真的搞不懂。。。。
之前看完动画版,觉得世界观、人物命名都非常有趣,但很多动画中很多部分都没能看懂,出于好奇便买了小说回来读。
《尸者的帝国》小说由伊藤计划、圆城塔合著,当时伊藤计划只写完该篇小说的序言便去世了,由其好友圆城塔写完小说正文部分。
事实上,动画版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编。
其中最大也是我觉得改得最好的部分是,动画版将尸者“星期五”与华生在学生时代的好友“韦克菲尔德”合为了一人,小说里“韦克菲尔德”和“星期五”完全是两个人。
前者是在序言中出现的角色(也即由伊藤计划创建的角色),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甚至低于普通同学的水平,反而是华生成绩优异,深受教授们的喜爱。
但在正文中圆城塔并没有使用该角色,只是小说快结束的时候,华生回到伦敦,才简单提了一下他与学生时代的好友重逢,但那时候华生仍陷入对与灵魂本质的思索中,旧时的好友已经完全无法理解他了。
后者是华生加入谍报机关“沃尔辛厄姆”后,机关给其配备的随从,归政府所有,之后冒险结束还被政府收回过一段时间。
他主要有三个功能,第一是负责记录发生的一切事情(某种程度上算是政府的监视者)。
第二是活体百科,第三是翻译(因为他的尸件被华生写入了各种书籍资料,大概类似一个移动图书馆)。
其实伊藤计划既然将韦克菲尔德写在序言里,还用较多的文字描写,他本来应该是一个重要角色才对,但这个角色却被圆城塔舍弃了。
我认为动画版这样改编或许更符合伊藤计划的本意。
另一方面,华生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是作为福尔摩斯助手的身份出现,因此如果设定华生作为韦克菲尔德的助手,可以与《福尔摩斯探案集》建立更多映射。
不同的部分太多,我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介绍吧。
加入谍报组织的动机不同:动画中,华生将好友尸者化,被政府发现,以此要挟其加入“沃尔辛厄姆”。
小说中,华生是教授苏华德的得意门生,有次苏华德邀请其恩师范海辛(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医学教授)来为学生们讲解为尸体植入虚假灵素。
华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被范海辛留意(范、苏二人都是谍报机关的特务,两人在20年前还共同与the one交过手,华生真的是进贼窝了)。
范、苏二人查看华生简历,发现其立志当军医,想着反正都是为国家服务,华生业务能力还过硬,于是推荐他去大英帝国的谍报机关“沃尔辛厄姆”工作。
我个人觉得华生会答应这份工作,主要还是他自己非常有冒险精神吧。
阿列克塞•卡拉马佐夫部分不同:动画里,阿廖沙将自己哥哥作为了实验对象,对生者植入了虚假灵素,最后甚至对自己的好友尼古拉和自己也植入了虚假灵素。
目的我仍没看懂,好像只是单纯追求技术,为了复现the one。
小说里,费奥多罗夫(动画里完全没提这个人Orz,其实是个挺重要的角色,他是阿廖沙和尼古拉共同的导师,对尸者很有研究)派阿廖沙去西伯利亚找寻《维克多手记》,通过阿廖沙找回的副本,他们解读出”向生者植入虚假灵素“这一技术,获得的尸者具有更好的行动能力和区别敌我的能力,但仍旧无法说话也没有灵魂,这说明实验是失败的,于是他们想终止研究。
但俄国政府却对研究结果很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尸者可以更好地应用到战场上以及其他领域。
虽然国际严令要求禁止向生者植入灵素,但各国都在秘密进行相关研究,其中俄国已将”新型尸者“应用于实战。
在这个过程中阿廖沙的哥哥(此前因事被流放)被俄国政府植入了虚假灵素。
阿廖沙和尼古拉企图阻止俄国政府,于是由阿廖沙带领军队内的”新型尸者“脱离军队,在阿富汗边境建立了一个尸者的帝国安置他们。
尼古拉则同费奥多罗夫一起在国内销毁相关技术。
阿廖沙并没有对尼古拉进行尸者化,他只对自己进行了尸者化。
他们的计划是,由尼古拉带领已被改造为可爆炸的”新型尸者“们回圣彼得堡复命,沙皇会接见他们,然后他们炸飞沙皇。
阿廖沙对自己进行尸者化是想亲自报仇之类的吧,很可能会失败,但这是他和尼古拉最后的愿望。
(其实这一段动画没写清楚啊,甚至有些难自圆其说。
主要是动画为了时长,删减了太多内容,关于各个国家的博弈,初代与维克多的恩怨,《维克多手记》的实质,灵魂的实质等等全给删了)《维克多手记》的不同:动画里,对《维克多手记》几乎没怎么描写,大概从日本拿走的那个就已经是原件了。
小说里,尸者技术其实并非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凭空制造!
它源于一个古老教会”光照派“代代流传下来的圣书《多基安之书》,这本书被维克多以及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共同解读,其中维克多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解读出的信息制作了the one。
其实阿廖沙他们在西伯利亚找到的是维克多在研究圣书时自己写的笔记,所以叫做《维克多手记》。
但事实上解读总会有错,而且解读出的东西正常人都读不懂,阿廖沙他们就是因为误读了才会对生者植入灵素。
这个的原理就像是随机生成的字有的都可以连成词,更别说是包含了信息的书本,解读方法不对就会存在误读。
而日本存有的是《维克多手记》的副本。
灵魂的本质不同:动画里,也不说不同吧,关键是动画没怎么描述,只点出了”语言“。
小说里,最终也没有确定的解释。
但the one的解说如下,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人类的灵魂其实不来源于我们本身,而来源于一个菌落(或者称为X,范海辛将其称为”语言“),这个菌落对于其他动物不会产生作用,只作用于人类(就像有些病菌一样,在动物身上不会致病,但在人体却会致死)。
因此只有人类有灵魂,只有人类可以被尸者化。
菌落里充满了多样性,分了很多派系,所以人的思想才是矛盾的,是因为有的X想这样,有的X想那样。
但思辨才能构成灵魂不是吗?
而”尸者化“其实是通过植入尸件与菌落中的”增殖派“沟通,说服其变成不死的无限增殖细胞(就像癌细胞一样),但由于能被说服的只有这个族群的菌落,所以尸者思维是单一的,只能执行命令,而没有灵魂。
【p.s. 这套理论是the one自己花费百年,各处走访做实验,研究出来的。
the one真的可以说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家了,很让人佩服,他最开始是思考为什么只有人类才能被尸者化,于是开启了给各种生物进行尸者化的实验旅程。
最后实验成功的只有人类和一种菌落,因此才做出了如上假设,并且他应用这套理论成功让一个日本军事家复生一段时间(通过精确调和菌落不同派系的比例,实现灵魂的复现)。
另另另外,真的很想说!
在书中the one和达尔文是同一个人!
乘小猎犬号环球旅行就是为了研究不同物种寻找灵魂本质!
不过,圆城塔果然是站华莱士的,他在书中把”进化论“提出第一人的头衔给了华莱士,而达尔文则变成了不相关的the one。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达尔文的,达华之争在我看来就和牛顿和莱布尼茨之争一样,其实闪光伟大的思想的确也可能巧合,这四个人我都是欣赏的)M的不同:动画里,M是阴谋家吧,想用《维克多手记》实现全人类尸者化。
小说里,M只是负责发任务的NPC,另一个突出贡献有一个在做”侦探顾问“的弟弟,并且一直很想把自己弟弟介绍给华生认识。
文章的最最最最后,还真的成了,华生和M的弟弟奔走在伦敦街头,在做什么作者没写,不过我觉得可以看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解一下。
大决战部分的差别太多很难总结。
the one的目的不明。
他最开始和华生说的是一套,范海辛中途跳出来揭发他说谎,两者对峙了一会儿,最后the one做成的事就是可能复活了他的新娘(的确凭空形成了一个女人的肉体,这个女人也动了,但真的有灵魂吗?
文章最后也没说,华生也不知道)。
覆写华生的材料和情况不同:动画里,为了保护《维克多笔记》不落于旁人之手,用其对自己进行了尸者化。
小说里,《维克多笔记》现在已经不吃香了,因为知道它只是一个可能包含有误解读的笔记。
《多基安之书》被范海辛拿走了,所以应该是沃尔辛厄姆掌握着。
在故事的最后,哈达丽接到任务要杀华生(他知道太太太多了,而且还聪明,伯纳比虽然知道的也多,但他听不太懂……),华生要求用”巴别塔的碎片“覆写自己。
【动画里因为没讲菌落,所以也没讲巴别塔】前文提到的菌落可以被提纯成晶体(可能和珊瑚虫形成珊瑚比较像),但现存在世的,只有顶级科学家the one自己提纯出的一小块,大决战时用掉了。
另外阿廖沙有一个蓝色的十字架,在死前,阿廖沙把十字架打碎成两半,后被华生拿走。
他前期完全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只觉得比较重要,后期猜测这个可能是传说中巴别塔的碎片(因为阿廖沙有搜寻过巴别塔的遗址,而巴别塔作为人类语言还未分立时要建成的通天塔,很可能就是由“语言”构成)。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那也是菌落的结晶体。
以前尸者化后只能获得没有灵魂的“尸者”,是因为尸件里打孔板的编码形式只可以与“增殖派”沟通,所以也只能让“增殖派”不死而已。
而直接用混沌的菌落结晶体写入,应该会很不一样。
但这个也不适宜落入任何一个大国或者研究团体之手,所以华生想到的方法是用它覆写自己,大国的博弈、灵魂探索者之间的博弈都会围绕华生这个人展开,反而更容易实现平衡(偷拿一个石头和偷走一个人,难度系数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哈达丽经过心算后也觉得这个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同意了华生的要求。
最后华生好像忘记了之前发生的一切,和星期五也没有联系了,反而和M的弟弟搅在了一起。
星期五拥有当今最先进的语言系统尸件,被写入过《维克多笔记》,也听了the one说的好多话,还经历了这么多冒险,练就了超强叙事笔法,最终他获得了自己的意识,立志要找回原来的华生,所以可能会和M的弟弟作对(会不会化身莫瑞亚蒂我就不知道了。
——————————————————————————————————因为差别有些多,我尽量总结如上。
总之,书和动画都超好看,我特别喜欢!
从小就爱看各路神话传说,也常常自己想灵魂是什么,看作者开的脑洞超带感。
而我本身是工科生,作者在描写通过尸件操控尸者方面,经常用我本专业的名词,真的很让人心动。
对于新生的富有争议的技术该何去何从的探讨也让人联想到当下(动画也展示了一部分,用尸者作为战争的兵器实在让人觉得有些不忍啊)。
用别的作品的人名命名也特别好玩,可以建立很多显性和隐性的映射,每当发现一个都很开心。
另外书中对于各方势力的博弈也描写得更复杂,动画已经删减了好几方势力了Orz小说我没有100%读懂啦,可能也存在看漏或者理解有误的情况,所以上述内容有错的话,欢迎指正。
另外,这是我第一次写长评,如果格式上或者内容上有什么建议的话也希望指出,合理的建议我会采纳并进行修改的。
关于科幻小说我果然是外行的不能再外行了。
昨日看完了剧场版的动画,制作与画风客观讲真的无可挑剔,剧情客观讲也是真的到处硬伤。
对于突来的兴趣,有时我会选择性了解一下一些影视作品的背景和八卦,《尸》也是。
原著作者伊藤计划只写了序章就逝世了,如果这部作品由他本人来完成,是一定不会差的,毕竟我也是被设定吸引来的,可惜这个故事本来的面目我们已无从了解更多,真的是太可惜了,这种可惜不同于钱钟书于战乱丧失的《百合心》,潇洒随命的钱老不写就不写了,殊不知这成了一众书迷心口的朱砂痣,委屈巴巴地惦记着。
《尸》就不同了。
私以为科幻小说的作者们对“写”的执念十分强烈,这是一种不易理解的使命感,绮丽震撼的故事借他们之口为世人所知,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可惜我们真的无法见到《尸》本来的面目了。
伊藤的好友圆城塔续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这就变成圆城塔的故事了。
显然二人的风格与想法迥异,这也是作品最后出来不讨粉丝喜欢的原因吧。
但是剧场版的结局却很吸引我。
有人说“这就是圆城塔写给伊藤计划的情书啊”,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不全然否决。
华生选择失忆给予了星期五灵魂,星期五则让华生变成笔下世界的角色,永生于《福尔摩斯》(误)。
“谢谢你。
”我真的是十分讨厌自己的脑回路,看个科幻重点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对亡者的哀思。
纪念亡者的方式很多,扫墓,照片,歌曲,传记,或者只是单纯的惋惜哭泣,星期五把华生写成故事,让其得以在文字中永生,这可否是圆城塔对故友的特有的纪念方式呢?
毕竟伊藤希望自己的文字被我们之口传颂,某种角度讲,只要能被铭记,伊藤的任务就完成了吧。
“我并不清楚你的想法,但知道你对文字的看重,既然我已无法还原你的文字,容我狗续貂尾,私心让你活在真正的笔下世界,这样你就能随意写出自己的故事了。
”据说伊藤计划与圆城塔“出道”经历相仿,同为作家彼此也一定付出了许多。
这大概是一种极浪漫的纪念方式吧。
———————— 一直对能在看完科幻作品后写出详细解析及靠谱科普的观后感的人怀有崇高敬意,毕竟我是写不出对大众有实际帮助的东西却只是私自的情感泛滥的咸鱼。
相比那些头脑高速运转的天才们,我只是浅浅掠过尽力拾取揣测他们的“共情”的普通人,我只能片面低俗地去看见所谓的生死与爱,人之常情的可惜与限制,在基于科学与幻想,忧及过去未来涵盖畅游一切的思想面前,我只是他们的限于此时此刻的一个小零件。
感谢一切像带着使命来到世间用生命去创造超越生命的产物却少有体验最原始的喜怒哀乐的人们。
感谢他们的选择与放弃。
感谢他们的执着与受苦。
感谢他们的一切。
因为没接触过原作,看标题本来以为是反乌托邦SF的设定,结果剧情由开始的蒸汽朋克大国相争,到中二老头×2拯救(划掉)毁灭世界,最后强烈gc即视感的表现手法,果然这一切全部是因为大河内??
所以说“尸者的帝国”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华生和星期五一直想证明的东西,尸者其实有思想?
语言?
意识?
灵魂?
活人不应该把死人改造成尸者,维克托手记里面为了让尸者有意识直接拿活人改造更不可取,M为了世界和平把大家都变成尸者和The One为了自己和新娘的灵魂牺牲大家的灵魂就不用说了,但是我觉得应该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没有被表现出来(还是我没看出来?
)。
而且我对于这个灵魂说有就有说没就没了还能变换容器这种玄幻的设定始终抱有黑人问号的表情。
但是字幕组很用心的把出场人物的来源都标明出来倒是勾起了我去看原著关于语言与意识各种论述的好奇心。
最后莫名担心2017的虐杀器官动画化。。
ps,热烈欢迎看出深意的同学前来讨论
冲着伊藤计划来的,除了世界观出众,其他都狗血,原谅我低俗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要毁灭世界只为了唤醒他的爱人时我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片(单身狗表示想自尽)。
好吧,来个Happy nad。
谁知,这不是真正的结局,真正的happy nad是男主为了和二男主永远在一起居然自主成为尸者。
(腐女表示好爱,拍手)总结:1星给原作者伊藤计划1星给画面感1星给世界观
以下顺序分别为【打分原因】、【感受】、【题外话】。
先说结论,给了三星,画面画风戳我萌点,剧情其实我觉得还可以,翻译组的科普非常到位,人设有喜欢的也有无感的,总体感观OK。
但如果硬说推荐朋友去看大概没几个人会坚持,可能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名著混搭+蒸汽朋克风格的电影,但朋友之中没多少,所以就没有点到推荐。
介于15年那段时间一直对福尔摩斯这一块比较感兴趣+有事没事在书报亭买了《环球荧幕》,偶然被这部电影吸引了,虽然刚出来的时候就下载了;但一直到最近b站上架了,我才没事找了一个下午看完了。
剧情没有热门评论说得那么难懂,就着部分友善的弹幕看其实还是挺好理解的。
介于我小说还没买我就不讨论剧情改编了(而且我也不会讨论orz扶额),仅说说对于设定衍生出来的一些想法。
作品将背景设定在了19世纪末,尸者是主要劳动力,这让我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科幻世界的机器人设定。
其实就设定能力上而言个人觉得尸者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很相近,包括弗兰肯斯坦作为第一个有灵魂的尸者可以类比到第一个觉醒了智慧的AI这种设定,个人觉得如果坑深挖的话其实可以隐喻到对于到人工智能的堪忧等等,不过可能原作伊藤计划只写了个框架(主笔为圆城塔)+人工智能的设定是不是过分烂大街了所以没有深挖,我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一切都是作者的想法。
总体而言就是因为缺乏了对于灵魂这一设定的深挖/或者说是主题的一个升华,使得我觉得整部片子的剧情就过于平淡了,没有留下那种看完之后和其他观众在结束时津津乐道的讨论,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看完了,然后可以忘了的那种。
不过最后那个彩蛋倒是挺有趣的,漫画结束时星期五疑似有了灵魂,并对华生(还是人类的时候)表现了出来,但电影似乎是两者做了等价交换的行为。
不过里面角色捏他的名著让我挺感兴趣的,有空可以补上(重点错)。
最后说一个奇怪的题外话,个人觉得《大侦探福尔马林》其实就设定上可能灵感来自于此书,无论是尸者、永生vs智慧、莫里亚蒂和麦考罗夫特两者的疑惑等等。
虽然漫画停更了,但按着这个说不定解答了部分漫画的疑惑呢233(只是个人感观)。
这剧前半段还算比较正常 虽然尸者什么的猎奇些 追寻传说中造出来唯一拥有灵魂的theone尸者的笔记本很狗血但起码在未解密前 还属于正常的异类科技流画风万万没想到 打开那本笔记本后 就突然变成了魔幻剧灵魂跟不要钱似的从全世界飞来最后还全世界被还魂复活…………这笔记本绝逼是外星科技啊完全无法解释怎么全世界还在纸上涂鸦阶段 这本笔记本就已经能真的创造世界阶段了 还是在原主人已死的情况下算了 放飞就放飞吧 我就看大莱莱傻乐呵管你什么狗屁道理 灵不灵魂的
囧!乃们在干嘛…这一切…是为毛!
人设作画都上乘,世界观撇开结尾都让人赞叹东瀛的想象力与考据混搭能力,音乐十分漂亮,这点毋庸置疑,思考先于文字的想法很值得回味,时下热门一个也没放过,看罢最后出字幕,发现“Door”居然好于全片的听感,彩蛋真是戏谑,不要也罢
霸权社,伊藤计划圆成塔,濑古浩司不知道原作如何描写哈达莉的,电影的情节和人设和以及思考与语言的刻画一定是有问题的
华生基佬这个属性是跑不了了,为了爱殉道也是可以了
真的是看不懂这个设定尸体 机器人 灵魂储藏器而且还没探究出结果,于是就把自己变成尸者?
我对所有死变态都怀揣着蜜汁喜爱
围着自己对故人的执念,继续他们的研究,不顾毁灭世界的危机,仍旧要探寻和确认灵魂是否可以被寻找到被放置回来。不知道原作有没有讨论“返生”“还魂”,或者说清晰一点,再生的伦理问题。起码本片是没有要作此的探究的,因为股市继续的大前提都是华生的执念,他在最关键的时刻都还在想要找回星期五的灵魂。感觉就跟片头说的那个绯闻一样——禁忌的爱恋啊!只有这个可以解释啊!这个小说设定很反乌托邦啊。
其实主题算不上新鲜,意外的给我一种90年代的流行题材感(一定是我的错觉);可以深入的点很多但老是还没展开就过了,所以有些散乱,这可能是仅靠一部电影的长度无法诠释好的吧
日本动画一如既往的sb。狗屎一般的画风,猫屎一般的剧情
虽然中二,不过倒挺喜欢的
乳摇太出戏
感
就冲这让我无语的剧情我还能看完了说明什么呢 说明人物作画是真的很不错【
两个小时都不够你圆这么多bug吗?
背后的世界观很宏大,可是一看到哈达莉浮夸的胸肌就非常容易出戏……这原画师是个死宅无疑了🥱
老早之前买过原著小说一直没腾出时间来看,告诉我原著小说不会就是动画讲的这玩意吧?要不然我得后悔买原著小说了
没耐心看完,我就是有点困惑,已经是尸体了,为什么还会被打死?
6/10。出阿富汗之前的世界观结构超兴奋,尸体炸弹的港口马车追逐、伏尔加湖的纤夫、山谷对垒的亡灵大军、绿光满溢的灵魂之雨,设定上放飞脑洞,后半段挫败坏上司和大魔王的侦探套路+语言控制灵魂的攻壳式虚无主题,结果商业套路和哲学主题杂糅得出各种谜样剧情,思绪跑到机械姬的火箭乳、飞腿去了.... @2017-11-18 23:43:01
霓虹人真不愧是最变态的ninjin......
程序猿也要当死灵法师 前半挺热闹的 很多文学梗 各种名画构图 伏尔加河上的僵尸 后半强行环游世界就一片混乱了 男猪为了给基友续命害死那么多人真是神烦 最后搭上自己也是no zuo no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