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时间长度的要求,从地上拍到天上,使得影片的节奏有些赶。
看花絮的时候男一男二应该有更多的互动戏,但是为了时间,删掉了很多,地上的戏只保留了You Jump I Jump那一段,那段在真是历史上也是男一和男二之间真正形成友谊和默契的契机。
鉴于看的是生肉,听不懂俄语,但是看得出来前半部分是男二的奋斗史,以及男一对男二的同志之爱,翻窗子去看他,雨夜中独自去看加练的男二,悄悄的送给他一束花,然后在柱子背后躲起来(。。。
)在大家相聚的时候,男二对男一说,我不适合这次任务(意思就是自己几乎摔成残废的身体,不符合要求,不想要拖累创造历史的男一)男一说,扯淡,你是我的搭档。
然后冲到领导面前,力排众议。。。
哈宾斯基演的男二号总是一副面瘫脸,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不是没有感情,不是不关心别人,而是他们不太善于表达感情。
在天空遇险的情节,男二看到表盘上氧气在不断下降,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搭档到底发生了什么,隔着那道生死的舱门,他的崩溃,着急,甚至濒临绝望。。。
看到最后我真心觉得这戏哪里需要什么爱情线,同志之爱就很好了PS:最后他们用灯光引来救援直升机的一幕,为什么让我突然出戏到了泰坦尼克号。。。
不过好在最后是男一男二是HE了
之前没了解过冷战中苏联是第一实现人类太空漫步,电影中男主凭着自己对冒险热爱,上演了数次开挂逆生,我也不知历史是如何上演的。
但是电影确完美地诠释了人类太空漫步的艰难,从宇航员的训练,太空服的设计,以及航天器的测试,实验,最后也冒险送宇航员上空,一切都是在跟命运搏斗。
可能人在顺境中就要坚持自己的梦想(那个时候对于没有实现过人类太空漫步确实是梦想),人在逆境就要有毅力,勇气,敢于争取,不放弃任何给自己带来转折的机会。
从2013年的《搏击太空》,到去年的《太空救援》,然后到最近的新片《天际行者》,战斗民族完成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太空三部曲。
冷战时期的太空战的确是几代俄罗斯人的历史共同记忆,带着辛酸,也带着骄傲,它是苏联时期的伟大遗产,最终的悲剧性落幕更加引人感慨无限。
所以,很能理解俄罗斯的太空情怀。
他们需要在电影中重新感受当时的澎湃和自豪,电影可以穿越时光,截取部分,过滤杂质,让观众触及到当年纯净的伟大。
《天际行者》是一出扣人心弦的美梦。
俄罗斯用比肩好莱坞的特效技术,以传统手艺人的方式叙述故事,层层推进,跌宕起伏,每一分每一秒都死死抓住了影迷的心。
《天际行者》再现了人类太空第一步的伟大壮举,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中,苏联为了夺取太空制霸权,在各项技术和条件尚未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冒险将两位宇航员送上太空。
虽然经历各种危机,两位宇航员依然完成了人类首次漫步太空的计划。
那短短半小时的太空漫步,出仓的宇航员被一根引导绳,如济带一般连接,防止他划向宇宙深渊,全苏联,整个世界都通过收音机和少量的电视机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证明了人类可以进入宇宙,人类可以通过科技在太空中工作,地球不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整个宇宙都是人类的未来之地。
我们尚无法改变时间,但却具有了征服空间的可能。
《天际行者》有几幅象征意义浓厚的画面,一是,儿时的宇航员在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时,天地靠拢,差点融为一体,地球和太空从未如此近距离接触,这是人类期望探索宇宙太空的夙愿,它们看起来很远,但在宇航员心中却是那么的触手可及。
二是,长大成人的宇航员来成为了太空行走第一人,太空舱如母体,引导绳如济带,一边是蓝色的地球,一边是黑暗的宇宙,而在中间是渺小的太空舱和被济带拉住的宇航员。
这一次,人类终于通过自己建构起了地球和太空的桥梁。
这两幅美感爆棚的画面证明了影片不俗的审美价值和大片气质,有着震撼十足的气魄,激动人心的情绪引力。
《天际行者》为什么好看?
它采用了好莱坞非常传统的古典叙事,三幕戏结构,困难重重的训练准备,探索未知的登空冒险,死里逃生的绝命返回;影片有着130多分钟的体量,可一点不乏味,始终扣人心弦。
《天际行者》的奥秘在于不断给太偶空任务和两位宇航员制造着各种阻碍,影片在不断的解决危机中抵达终点,观众在一次次的危机面前,逐渐和角色产生共鸣,甚至心理投射,当故事来到高潮,步入终点时,影迷们早已被快感和焦虑填满,筋疲力尽,满意畅然。
观众一个节拍接着一个节拍,一个鸿沟一个鸿沟地体验生活的那种过山车般的感觉。
他们自愿跳入故事的鸿沟中,直到其脉搏也像角色一样跳动,情感像他们一样流动,电影的意义悄然注入观众的血脉。
影片中的危机,阻碍,其实就是故事的鸿沟,
是故事产生于主观领域和客观领域的交接之地。
是角色在追求自我欲望时,预期和结果之间的差异,是人物在采取行动之前心目中世界和他在行动中发现真理之间的差别。
第一幕中是对于太空的未知,家人的羁绊,国人的期望,还有国家之间的角力;
第二幕中,是行走太空的兴奋和危机四伏的困难;第三幕,地球上政治的勾心斗角,太空中的奇迹的返回;
接二连三的故事鸿沟制造出了线性的进展纠葛,为各类人物酿就了生命的磨难。
当角色面临越来越强大的对抗力量时,产生的冲突不断累积,从而创造出一系列逐次发生的事件,经过一个个无法回归的点。
在观看《天际行者》时,不断浮出的麻烦和危险,将以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带来焦虑和恐惧,宇航员和航站指挥官面临危机时,在巨大压力下做出的选择就是撬开故事鸿沟,引发进展纠葛的活水源泉。
对于太空中的宇航员来说,浩瀚的宇宙是危险丛生的空间,另外他们还有一个藏在暗处的敌人,那就是倒数计时的时间。
氧气的不足,返回时间的选取,还有第三幕对抗严寒的意外,都是时间压迫生命的象征。
《天际行者》的优秀在于很好的处理了时间,压力,选择,结果之间的关系。
正如海德格尔说,时间是存在的基本范畴,我们生活在其不断缩减的阴影之中,如果我们想要在短暂的人生中成就点什么,让我们死的时候不存在浪费时间的遗憾,那么我们将会与那些阻止我们欲望的匮乏力量迎面撞上!
生活就是冲突,冲突是生活的本质。
对于片中的主要人物来说,踏步宇宙,安全返回,就是击溃生命乏味的最完美的生命冲动的体现。
活着,拼命的活着,那是人类真正征服宇宙的智慧证明。
影片中,那位坚韧的指挥官,面临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政治压力,毅然决定首要保护宇航员的生命,而不是仅仅完成任务,表现了人对于生命的尊重。
那也是人之所以为人,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高于人类对于生命的敬畏和保证。
《天际行者》是诠释人类太空梦想和生命奇迹的雄壮交响曲,目前网络得分高达7.8分,当战斗民族的电影工作者都细腻起来,真是让大部分内地影片汗颜啊。
开头一端飞机迫降,就把我秀翻了,之后列昂诺夫和伙伴从飞机上跳伞下来骨折了, 伙伴说列昂诺夫无所畏惧,我和你不一样,处于冷战军备竞赛时期,国家的博弈,政府为了争夺第一个太空行走的定位,不惜一切也要把人送上去,那飞船那个简陋,而且试飞就已经失败了,为了面子,人命都不要,指挥官和政府之间博弈也是好看,科罗廖夫以人安危为重,让它们不要上飞船,但是列昂诺夫不怕风险,之前就是一直冒险过来的,哪怕是死也做好了准备上空,后来才知道他自己还有妻儿,他上去之后遇到危险,就想着我一定要陪孩子第一天上学,一定要回来,无所畏惧又又牵挂出发前,有宇航员说为什么不让头先进船,科罗廖夫说因为很有可能门关不上,你同伴牺牲了,而头先进去舱门无法关门,还有可能进退两难,在地面无法技术把困难突破,就要把所有危险的地方都要规避。
列昂诺夫说宇航服太重不灵活,拿出来自己的方案,链式的关节,可以随意旋转四驱,但是专家说,做出来要两年,时间不允许,它们说穿着这石棺也要上太空,哪怕是戴上脚铐列昂诺夫特别太空行走太刺激了,代入感特别强,我生怕管子会断,果不其然出了故障,压力增高,宇航服充气变成米其林,人无法做任何动作,危机时刻,他一语不发,但是心跳一直砰砰加速,为了不让别人担心, 真是替他捏一把汗,他慢慢动作起来,因为无法弯腰,头先进,门也真的关不上,只能在狭小的空间,把身体转过来,实在无法转过来,他放掉了自己的氧气,氧气的含量只剩下两分钟,他关上门时,氧气已经用完,之后也他因为这个得了减压病。
也正是因为列昂诺夫摘下口罩,产生了水珠,水珠导致太空舱无法紧闭,导致有气压不稳,太空舱自主反应,为太空舱一直补充纯氧,也让我知道纯氧中毒,会产生幻觉,会死亡,在无意识下完成了感应器的关闭,等他们醒来它们没有进入正确的轨道出舱的错误脱落导致轨道调整没有预期,它们希望进入人工调整轨道的方式,如果不人工可能会掉到美国,欧洲,最好的结果是中国,不能让密码落入别人手里,但结果是白白牺牲两名人命,科罗廖夫选择堵一把,人工方式可能成功,放手让他们做,列昂诺夫搞笑:“更坏的降落方式我们都做过了”,因为宇航员座位固定,不好校准位置,总是偏移几度,它们直接脱离座位,开始调整位置,最后氮气没有,但是角度还是差了6-7度,它们只好赌一把,不要遇上太空水漂,不然就回不去了,,列昂诺夫直接不管了,打开了零食吃了起来,这种时候只能听天由命,罗宋汤在中空幻觉飞,突然砸脸上,列昂诺夫说,有重力了,被地球引力捕获了,搞笑死了哈哈哈它们抛下了所有多余设备,坠入大气的过程真是好看,一路火花带闪电,像是流星一般,大气层摩擦可以产生1000度高温,人在里面安然无恙,最后掉落在了库里页,差点就是中国了,库里页原来就是中国的,落地队友装死哈哈哈,刚从生还的场景出来,又来到冰天雪地因为信号无法发射出去,列昂诺夫采取了摩斯电码,这样更简单,被一个无线电爱好者捕获到,但是她的妻子不让他上报,因为私人无线电在苏联犯法,这样等于送丈夫进去,做妻子不回让他这么干,一边是国家宇航员的生命,一边是丈夫的牢狱之灾,丈夫还是勇敢的选择了前者最后还是获救了,宇航员死的稿子都播了出来,科罗廖夫都准备给家人打电话,捕获到了信号,结尾有点拖沓了,但是真实是同样困难,但是拍的墨迹,最后 9分,致敬这种无所畏惧太空探索者看的时候冒出很多问题去了太空不能生孩子?
刘洋用行动打破谣言太空打水漂原理:种截然不同的物质和密度,就像从空气中抛入水中的石头一样,发生了一次弹跳,角度倾斜问题,会导致竖直方向减速,还有可能弹指上升,它们进入的角度有6-7度,如果它们当时被弹起来上升,因为它们没有氮气,就永远回不来,等到被地球引力再次捕获,可能都是3年以后了太空是否可以呼吸,无法呼吸,因为没有气压,你只能呼气,这种窒息感,只能活10多秒宇航服不需要抗冻,因为太空没有导热的空气,但是有体温和太阳辐射让人体升温,一般是液冷服降温高浓度的氧进入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极为活跃,在体内到处流窜,攻击和杀死各种细胞,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种种危害统称为氧中毒。
具体表现有肺水肿、肺淤血和出血等。
如果把人放在1个大气压的纯氧环境中,人会迅速发生肺炎,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窒息而死,存活时间不到24小时绝对零度有多可怕?
一般是-100多度,暴露直接直接冻伤摩斯码我就会一个 🆘
看了这部精彩的大片,我的感觉是,人类的进步,需要强大的系统,也就是国家做基础。
片子开头,主角靠个人,解决了棘手问题,这只是导演一个小小的把戏。
后面整个片子,遇到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团队,靠后方的国家支援,飞行中各种命令指引,还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指引切断传感器,和最后的搜救。
现在是2020年3月,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希望早日结束,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我爱幻想,爱太空,也爱科幻小说和电影。
我曾经专门跑去电影院里去看几部热门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但总觉得有点怅然若失的遗憾。
如今,当我窝在屋里,用投影微微仰头去看这部《天际行者》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真正喜欢的关于太空的幻想究竟是什么。
若论对太空的探索,我们往往只关注美国的成功,而忽略曾经苏联老大哥的众志成城。
也许对于很多俄罗斯人来说,那都是陈年旧梦了。
这部俄罗斯2017年出品的电影难得返璞归真,用影像来记录那段传奇的岁月。
而这看似老故事,反而因为真实而多了份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讲述1965年,正值美国和俄罗斯先后准备向太空发射载人飞船之际,指挥官谢尔盖·科罗廖夫决定选派飞行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和帕维尔·贝尔耶夫执行首飞任务,提前于原计划两年执行。
于此过程中,无论是两名宇航员还是指挥官和无数参与者,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风险。
万众瞩目之下,媒体同步播出了发射过程,当阿列克谢打开舱门迈出太空第一步之际,整个苏联都为之沸腾。
然而在阿列克谢准备返回的时候太空服失灵,紧接着飞船舱门无法自动关闭,让他险些命丧太空,然后坠落时有碰到了麻烦,差一点冻死在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中,不过最终平安归来。
相比于好莱坞星级大片强调的历经艰难又烧脑的完成任务,这部俄罗斯电影从开头就有了宿命的味道。
飞行员阿列克谢在贫苦的环境中长大,但他儿时对星空的幻想一直从未改变,即使他热爱画画,也毫不犹豫的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并且被航天中心招为宇航员。
苏联为了军备竞赛,将发射任务提前,给中心的所有人员造成的很大的压力。
上至不休不眠勉强支持的指挥官,中间三班倒无休假的工作人员,以及宇航员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复健、练习还有磨合。
电影将这种“主旋律”情节以朴实的对白呈现,不会让观众觉得煽情得油腻,反而在这种沉默的压力和奋斗中体会万众一心的合力。
就像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夕阳下的发射台,如此美丽又如此静谧,如千万年矗立的山峰,高傲又威武,只为腾空而起的那一天。
飞到了开空,人类第一次出舱门俯视这颗蓝色星球。
这个位置可以看到地球无法想象的广袤瑰丽,也有突如起来的危机,一重接一重。
宇航员阿列克谢曾经对指挥长说,我们曾经度过了那么艰难的岁月,我相信我们以后仍然可以战胜困难。
行走天际,这是他一生的愿望,也是苏联一直的计划。
所以两位宇航员最终凭借着信念达到了回家的终点。
家和万事。
对于阿列克谢来说,天际行走是他的目的;对于苏联来说,飞向太空是当时的目标。
在这时,很多人大家与小家形成了彼此连接统一的整体,让这次太空行走多了沉甸甸的悲壮和欢响。
曾经,他们有梦,他们在一起不懈努力战胜万难努力的实现过,这份传奇本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为在那一刻,它并不只代表了一次任务的完成,它代表的是人类对于天空最初最真切也最真实的向往。
看完这些太空电影,我有几点小感触:1.宇宙浩瀚,地球都不算什么、更何况人类。
2.我们生活的地球真的很美很美,可惜这么美的地球正在被我们破坏者,而且我们污染破坏的是我们的生存基础,生命之本源。
3.这些科学家们非常伟大,他们聪明的大脑、为科学事业认认真真甚至不惜生命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可现实是更多的年轻人崇拜着娱乐明星。
但这些娱乐明星却不能让我们的科技更先进,生活更美好。
有一点悲哀。
影片非常好,推荐观看。
首先交代了背景,政治背景是当时的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技术背景是太空探索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很多时候出问题一时半会根部找不到原因,人物背景是两个主人公都极具拼搏精神和探索精神,其中男一争取意识强烈一些,男二争取意识弱一些,脚断时会有埋怨,但想通之后也会努力练习;知道可能不是候选人后,会失望落寞,遵守规定,男一帮之争取;第一艘无人试验爆炸失联时候也会打包收拾回家,同样受到男1的感染后也会重新投入;降落后联系不到时也会说泄气的话。。。
那么多的太空探索电影,有些是宏大场面,精美特效取胜,有些是命题深邃,故事曲折取胜,而这部电影却仅仅以真实感取胜,并没有多么曲折的故事,只是一个个小小的机械故障而已,但却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来,看着结尾两人在零下35℃的天气中满脸冰雪,会长舒一口气,觉得人类探索太空的不易,同时也会浅笑一声,这两个哥们是天空漫游的第一人,但也可能是太空探索最惨的两个哥们了。
电影添加的还是真的这么多漏洞呢,不过讲道理不能每个方面都模拟到确实是有些可能出现这么四五个问题的,但是躺在雪地里肯定是要吧信号弹牢牢握在手里的呀,唯一的救命稻草哦哎,任何时候跟美国对抗都是极其不容易的,需要很多向男主这样的有远大志向大无畏的英雄人物存在,我可能不是这样的人物了哈哈不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完全能够够超高标准完成工作的人,在壁垒小一点起点差不多的医药领域,药明康德、恒瑞医药这样的企业100倍市盈率而辉瑞阿斯利康都是三四十倍市盈率,资本市场客观判断了中国人是聪明上进的了吧!
真的很棒的一部俄式太空电影,前半程叙事稍显松弛,又不乏老毛子特有的梗(比如酒,老毛子的最爱),后半程高潮迭起,宏大的场景下又不乏细腻的人物刻画,为观众展现了在人类太空探索的征程上,俄罗斯(确切说是前苏联)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因为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所以看到字幕我就马上去搜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的相关故事了,结果呢。。。
真的是生活远比影片还要精彩!!!!!
下图就是当年的上升2号的太空舱(含展开的空气闸),可以说电影的特效团队做到了真实还原,为影片增色不少。
执行本次上升2号任务的一共有两名宇航员,负责出舱的是阿列克谢·列昂诺夫。
在太空舱完成了绕地飞行第一圈以后,列昂诺夫开始了太空行走,持续时间约12分9秒(08:34:51–08:47:00hrs UTC),太空舱的飞行轨迹大约从北非中心到东西伯利亚。
(注:维基百科中文版说是大约10分钟,准确时间来自维基百科英文版)。
当年列昂诺夫同志的太空行走任务就一个,就是将一个照相机固定在空气闸口外,这样,就能拍摄他太空行走时的样子,同时,在他胸前还有一部相机,而快门通过控制线装在他腿上,这样,他也可以在太空行走中拍摄太空舱的照片。
但是,由于出仓后,他的太空服膨胀的太厉害(参考米其林轮胎人的样子),他最后无法碰到腿上的快门。
在列昂诺夫完成舱外活动准备返回上升2号时,因为航天服膨胀太厉害(还是参考米其林轮胎人的样子),他未能立刻成功进入太空舱。
在多次尝试、放掉了太空服的部分气体后才安全返回太空舱(放气的程度超过了安全下限,这样,关节才能活动),而这些情况列昂诺夫同志并没有通过无线电通报,因为这哥们怕引起大家的恐慌,感觉自己能搞定,列昂诺夫同志确实是典型的战斗民族英雄风格。
而与电影展现的一致,当年苏联的直播在感觉到太空行走出问题的时候,直接就停止直播了。。。。。。
好不容易进来的列昂诺夫同志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空气闸的外舱门无法密闭,就像电影展现的那样,原因呢?
热变形引起的,在外太空的阳光直射下,金属的舱门热涨变形了。
好吧,反正后来也解决了。
然后,就是自动着陆系统故障,必须启用手动着陆系统,就是人工控制太空舱着陆。
再然后,由于太空舱太狭窄了,2名高大威猛的战斗民族宇航员无法施展拳脚,导致两名宇航员没能及时返回自己的座位,引起飞船的重心偏离持续了46秒,po主的航天知识匮乏(不准确的地方请指正),大概意思就是,启动手工返回流程后,你必须保证在轨道的某个点上太空舱的飞行姿态,而重心偏移会影响飞行姿态,而太空飞行+返回这事,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偏这点呢,其实也不是大事,更添乱的是,返回时,轨道舱应该与返回舱分离,结果呢,哥俩感情太好了,轨道舱没分离,就这么挂在返回舱外边,但是两仓分离时是有推力的啊,结果就是轨道舱和分离仓靠着个什么扯不断的东西连在一起,就一起跳起了太空二人转,这对着陆也产生了影响,按照记录,直到距地面100KM的高度,这哥俩才分开。
由于舱室没有完全密封,供氧系统向船舱内输送了过量的氧气,导致很容易发生火灾。
桥段和电影一致,大体就是,太空舱应该有个稳定的气压值,但是由于有裂缝,所以一直漏气,气压值一下降,供氧系统就供氧,但是这是纯氧啊,所以,漏空气,补纯氧,最后就是太空舱里都是纯氧。
好吧,最后幸好没爆炸。
降落过程中因为上述的原因,返回舱的着陆地点偏离原定着陆地点386公里(注:好多公众号都说偏移了3000多公里,这个有些过了哈,386km来自维基百科英文版,更准确的地点是59:34 N 55:28 E ,时间是March 19, 1965 9:02 GMT),降落在彼尔姆区的森林中,原始森林哈。
幸好我们英勇的战斗民族宇航员们见惯了狗熊啊,狼啊,风雪啊,原文是这么说的,这片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处于春季发情期的狗熊和狼,极具侵略性。
不过,战斗民族随时都带着枪,是的,宇航员们带着部队标准的制式手枪和充足的弹药。
而本次意外着陆,也催生了一种专门配备给宇航员的手枪,TP-82型宇航员专用手枪,既可以发射霰弹,又可以发射信号弹。
一共生产了约100支,于1982年正式装备宇航员。
与电影相同,着陆后,地面控制中心确实不知道这哥俩到底落在哪里,并,是否还活着,但是,宇航员的家属们当时被告知,宇航员们已经安全着陆并被接回,正在休息。
与电影不同,不久,搜索救援人员很快就发现了宇航员,但是,由于该区域真的是太原始,森林茂密,直升机根本落不下去,只能给哥俩空投了一些吃的和御寒的东西,我们英勇的宇航员们就这样在原始森林里度过了返回地球后的第一夜,温度大约-5℃。
而且,更搞笑的是,本来想呆在返回舱里,结果,返回舱电路系统彻底失控,加热系统废掉了,但是电风扇还在满负荷出风,好吧,想象下-5℃吹电风扇的感觉。
所以,我们的宇航员真的就是呆在返回舱外边过的第一夜。
第二天,一支救援队靠滑雪终于抵达降落地点,但是这地方就是没法降直升机,所以,救援队给兄弟俩搭了个小木屋,并且生了一大堆火,我们的英雄们终于度过了一个舒服的夜晚。
第三天,兄弟俩靠滑雪滑出了这片原始森林,与直升机会和,稍后回到了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基地。
返回舱现在展出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家博物馆。
追加报道:与电影一致,列昂诺夫同志违反了操作规程,他确实是头先进入的减压仓,而且,由于他释放了过多的宇航服内的气体,导致他出现了减压病的症状。
更加残酷的事实,列昂诺夫同志当时有一颗用于自杀的药片,如果他最终无法返回太空舱,他就要吃下药片,然后太空仓里的别利亚耶夫同志要把空气闸和列昂诺夫同志一起抛弃在太空。
最新披露的材料:列昂诺夫同志在舱外的12分钟里,差点中暑,他体温升高了1.8°C,汗水在太空服里积到膝盖的高度。
写在最后:了解了以上真实的历史,再看电影,可以说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很成功地为我们演绎了历史,特效团队也功不可没。
我个人给本片打8分以上。
影片中无线电爱好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片也不断通过细腻的刻画展现人性的温暖与力量,这是从一个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所表达出的温暖。
同时,通过影片还原,大家可以了解冷战时期为了太空竞赛,都疯狂到了什么程度。
影片里这个太空舱放到现在,谁能让坐人啊?
简陋程度令人发指。
而影片中列昂诺夫同志那段关于自己身世的独白却真的是战斗民族勇气的体现。
经历过生死,所以无畏于生死,敢于接受一切挑战。
感谢为人类太空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们和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们。
附上一张苏联第一代宇航员的照片。
如果跟《地心引力》这样的片子比起来,本片顿显乏味空洞,且先不提里面尴尬的意识形态历史。
我一直觉得苏联作为能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太空大国,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太空片实在来得太迟了。
出舱、回舱和降落后的求生都惊心动魄,高度还原历史
天际行者 2018年2月
还不如国产的片子,俄罗斯电影真的不行了。
史实作底的俗版《地心引力》,俗出的却是兼容套路的真实。一部某种程度上回魂了主流好莱坞失传中的最传统叙事魅力(甚至“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苏联航天史诗。不为三幕铺排牺牲细节与曲折性、不规避牵动事件走向的丑陋政治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最纯粹的生存本能与理想主义驱动。
用最小的代价拍出最具质感的电影。
苏联也是一个很病态的国家,作为军事强国,那个时代的航天预算都比我国高了不知道多少倍,政治野心有目共睹,但偏偏没有发展经济😂
感觉哈宾斯基应该演天不怕地不怕的阿列克谢,毕竟是自带乌鸦群的男人。前半段因为字幕的原因感觉推进有些拉胯,莫名其妙就落选又入选;上天之后堪称经典,脐带的镜头隐喻不要太动人:星空和死亡是人类浪漫主义的极致。战斗民族真是不怕冷
感觉剧情很拖沓。总设计师上级倒是不错
人类的英雄
对于高饱和度、高亮度、颜色鲜艳的电影一律高分!
连刷三部苏俄太空片,估计也没谁了
算是详实的描写了苏联第一次太空行走所遇到的惊心动魄,在那个冷战年代,为了国家荣誉,为了第一个实现太空梦想,人类突破了历史上最大幅度的科技进步,值得后人铭记
曲折起伏,在那些一心想显示自己的领导命令下,航天人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技能、还有不可或缺的运气实现了目标。
[3.5/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39006209550079/1843855302398493
俄罗斯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闷~
真实事件➕太空题材,或许好莱坞能拍的更好,中国人也应该尝试。
俄罗斯的这个应该算纪实电影,没什么科幻成分,当然了,也更真实。电影拍得不坏,故事娓娓道来。
奇葩的年代的奇葩之花,好莱坞化很成功,加入家庭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