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佩
Pepe,河马皮皮(港),河马佩佩的魔幻漂流(台),Pepe, the Imagination of the Third Cinema
导演:尼尔森·卡洛·德洛斯桑托斯·阿里亚斯
主演:约恩·纳瓦埃斯,Sor María Ríos,Fareed Matjila,Harmony Ahalwa,Jorge Puntillón García,Shifafure Faustinus,Steven Alexander,Nicolás Marín Caly
类型:电影地区:多米尼加,德国,法国,纳米比亚语言:西班牙语,南非语,姆布库舒语,德语年份:2024
简介:河马本在非洲,怎会流落南美?又怎说起人类语言,叩问我来自何方、为何讲话、为何被杀等大哉问,仿佛是位哲学家?70年代,哥伦比亚毒枭走私河马,圈养在家当宠物。毒枭死后河马逃窜荒野、繁衍成群,政府认定数量失控、批准猎杀,佩佩成为美洲史上第一只被枪杀的河马。本片以佩佩的死后独白为舵,驾驶狂想飞船穿梭时空,上溯当年莫名渡海..详细 >
人类两脚兽。去非洲去南美 投入自然
HKIFF48#10 很久没看过这种不太看得懂的电影了,虽然看的我昏昏欲睡在座位上如坐针毡各种动,但还是觉得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也挺喜欢不同影像材质之间的转换,音乐非常好,竟然是导演自己配乐
80块的电影票睡了70块的
为什么不能好好拍 好好的叙事 一定要故弄玄虚的才能拿奖吗?
恍惚,昏睡,听河马喃喃自语的周末午后,幸好在快要失去耐心时候戛然而止了(也想自由驾驭那条船)SIFF26 @美琪
佩佩 你的声音也是他们的
(HKIFF48)观看的第二部香港电影节只有英文字幕的电影,其实说实话真没看懂,感觉大体上是在讲河马佩佩来到哥伦比亚一带生活以及周遭的村庄所发生的故事,影片多次出现新闻广播播报的桥段,感觉和河马佩佩并没有联系,反倒是让我看的越来越懵,给4分,影片的画面感镜头感都还可以,可惜不懂哥伦比亚的历史,多了解一些可能又有另一层面理解
好酷的作品。记录虚构混搭+动物视角旁白+银幕黑白渐变+声画分离通感。而且导演编剧剪辑配乐一个人全包。
风景很美,形式很实验,故事很散文,讲河马的遭遇,又不只是河马
借河马视角来表达政治隐喻,需知识储备型电影~
4-
3.5 摄影和音效很棒,叙事剪辑有创意有启发。在铁轨上像撑船一般划过的木板车和摩托车在后驱动的观光车,河马最后被射杀在草地上的画面很震撼,联想到把河马引入哥伦比亚Escobar被警察射杀的场面。60-90分钟河马不怎么说话,开始讲渔民疑似老人与海故事的地方有点跳戏…
河马线索中间的旁人的搬演感觉有点喧宾夺主,河马的自述虽然风格化处理了,还是也太拟人化了
快乐有四要素,可以改变的去改变,不可改变的去改善,不可改善的去承担,不能承担的就放下。当你感觉悲伤痛苦时,应该试着去学习一些新东西。学会让自己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如果你对未来有恐惧,那就行动起来,行动是克服一切困难的良药!
【3】极度煎熬。同样是现身说法的题材难怪会输给《达荷美》。视角涣散,这就不得不提及《驴叫》和《达荷美》的精准,在于将眼睛化静为动,而本片强调素材拼贴,一会儿是河马,一会儿是旁白,一会儿是素材,根本不知道讲了什么。知道是毒枭附身河马,也知道要讲一段拉美往事,but凑在一起根本就是不三不四。唯有煎熬。这个最佳导演奖给的是剪辑技术吧,这么与此无关的素材能吓到一片人也是厉害。
和《达荷美》同一年入围柏林主竞赛很巧合,相比之下《佩佩》的形式更加先锋抽象。视角在河马和不同人类之间来回切换,影像风格也是变化多端,自然风光纪录片、大部分固定镜头里的人类戏、少数用斯坦尼康拍摄的运动镜头、垂直角度航拍、动画片…不同时间地点的素材看似毫无规律地随意组织在一起。摄影上有很多灵性时刻,比如月光下的湖面上河马正好在洒着月光的地方探头喷水。河马从非洲到南美的旅程中嵌入了多元的政治表达:动物保护、欧洲对非洲和美国对拉美的干预控制、拉美当地的独裁统治等等。结尾处河马灵魂升空,但它的低语贯穿了全片。应该会是今年看过最独特的电影和最难忘的观影体验之一。
+
太前卫了,令我困惑1.5⭐
这片子吧它就不是给普通观众看的,就适合拿电影节上给评委看、拿艺术院校给学生看。这“学术放映🎥”连文青都大呼看不懂犯困!除非对那段历史特别了解。反正于我又属于知识空白了。以及现在真的烦看什么zz隐喻的,你就好好讲故事吧!这河马的配音弄得怪吓人的!说什么“一个河马的史诗”太夸张了,还得了柏林银熊导演奖。之前放过,也属于补片儿系列了。我见过野生的东非佩佩,但还没有去过西非。穿插的动画挺可爱,配乐也非常有特点。姆布库舒语是哪里的呀?!内嵌中字,和观版权。资料馆1号厅。100人左右。散场去牌楼边中影看到架子上居然又放海报了《雄狮少年2》CINITY的。此片豆瓣今晚还涨了0.1分,7.1了。
思路>观感,仅以非人化视角浅泛地关联到这个世界,而非深入这个世界自身的纹理,哪怕它外化为航拍的俯瞰。就使得它表面是地质层的,实则编排上却并未抓住层级间过渡不匀的魔幻感,即南美洲在审美意义上何以突出它的政治性?这是需要更多考量的,也恰是《达荷美》有所发挥之处,一种更具力量的诗性,而本片如两江交汇般带着生硬的对冲质地。当然完全明白南美文化在多重巨大力量下的层层失语(官方的阴邪和非官方的蛮恶),最后不得不转喻为动物和大地,一如潘佩罗层层叠化的“非人性”:明眼看来,处处是生命,场场是生活,却充满了涣散的违和感,人不在生命,心亦不在生活,总在压制中找寻新出口。但我是倾向于无论作何转喻,不可放弃一部分的直白,不仅是大地,还应是脸庞和言语,失语也有其姿态(或许这又太士大夫阶层了?值得多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