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

1980年代的爱情,Love in the 1980s,1980s' Love

主演:芦芳生,杨采钰,李舒桐,马书良,朱颜曼滋,李虎城,柴蔚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1980年代的爱情》剧照

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2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3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4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5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6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3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4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5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6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7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8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191980年代的爱情 剧照 NO.20

《1980年代的爱情》剧情介绍

1980年代的爱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经,关雨波(芦芳生 饰)是学校里唯一一个考上了大学的高材生,他的名字因此响彻校园,成为历史。如今,四年过去,命运让关雨波再次回到了闭塞的小镇之中,成为了一名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本以为能够逃离这个封闭的世界,哪知道转了一圈之后却依旧回到了原点,关雨波感到现实是如此的讽刺。 失意的关雨波只能向酒精寻求安慰。某日,他意外遇见了如今在供销社上班的成丽雯(杨采钰 饰)。远在学生时代,关雨波就喜欢上了成丽雯,后因为分隔两地而渐渐淡忘了这段感情。如今旧梦重温,关雨波内心里对于成丽雯的感情蠢蠢欲动,可是成丽雯却对眼前这个颓废的男人态度冷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花花公子消灭都市天之茶助亲爱的,孩子们归你了!伊普克雷斯档案黑色星期一第三季摩登原始人:石器时代大乱斗另一个世界北京爱情故事加加林三傻大闹宝莱坞轻松自由真假陪酒学园金戈梨园玉米地小丑风云九州2魍魉之匣尸袋我的野蛮同学噢!我的鬼神了不起的亡灵玄门大师夜幕女王随性所欲第四季鱿鱼游戏第一季僵尸海狸伙伴宪法与我让我看见你是谁穷友记第一季

《1980年代的爱情》长篇影评

 1 ) 一九八零年代:不只有爱情,错过就不再

一、鸿沟《一九八零年代的爱情》开始公映了,评价两极,喜欢的爱死,不喜欢的烦死。

一位八五后的单身男生在响应我的推荐去观影之后私信我:“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等待是最矫情的自high,可能我没有经历过,真不太能认同这种爱情。

”忙完一天,晚上十点,一个人坐了N站地铁奔到广州唯一一个有夜场排片的影院。

商场正打烊,与人潮艰难逆行往上冲,我终于摸黑坐到了小小的影厅里的最后一排。

开场了。

画面优美,音乐悠扬,每一帧都赏心悦目。

然而剧情推进舒缓,影院里明显有急性子不耐烦,一段时间后,前面一排的两个人离场,嘴里嘀咕着:“文艺癌”。

银幕上,丽雯正关上供销社的木门把雨波拒之门外。

我身边的小年轻讪笑出声:“绿茶婊。

”黑暗中,我叹了口气。

在如今这个弘扬直白、不端、真性情至上、颠覆反鸡汤的时代,人们是如此矫情地痛恨“矫情”。

习惯于青春片的堕胎车祸三角恋,习惯于美剧的舌吻扒衣滚床单,眼前这种平淡、克制、朴实甚至有些沉闷的感情与时俱进地令人费解和困惑。

想想看,假若现如今生活中出现一个明明很爱却拒人千里的姑娘,一准儿被冠之以“做作、心机、欲擒故纵”吧。

那么有人“婊”字飙出,也便不出奇了。

二、清教徒原著里,在公母寨供销社门前,雨波回城、和丽雯即将分别的前夜,作者野夫有这样一段描写:“在这一刻,雯似乎突然意识到她将从此错过这一切。

一种长期自控压抑的情感,被酒意和月光所燃烧,顷刻间难以自持一泻而出。

她猛然扑进我的怀中,呜呜如失群夜鸟般,低声痛哭起来。

第一次双手嵌进我的双臂,秀发覆盖着她的头,深埋于我怀中抖动。

”“直到此刻,我才似乎确证她的爱情早已深埋于心。

我惊疑之间,突然想永远抓住这迟迟才明白的感情,甚至试图放弃一切而决心留下。

”“我努力想扳起她的头颅,企图去吻她的嘴唇,却怎么也无法靠近她万般躲闪的唇。

她的头在激烈扭动,娇喘吁吁抵抗着不让我吻到唇上。

我虽然已经激动难耐,难以自持,但只能贴近她的泪脸,并不敢真正野蛮冒昧地强迫。

我在她的疯狂投入和拼命对抗里,最初不明所以,又恍惚若有所悟,最后只好绝望放弃。

”“她的哭声戛然而止,抬头松手,退后两步,默然相视片刻,忽又转身轻说:对不起!

以后多多保重,我走了!

然后疾步而去。

我流泪目送着她的背景消失在月色屋影中,只听见沓沓的跫音在青石小街上的余响……”文字的描写连些微心理触动也细细捕捉,复杂而纠结的过程丝丝入扣。

电影艺术或许太难呈现,这一段整个删除了。

一年前在采访野夫时,我曾问及小说里这个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

他的回答颇为动情:“完全是真实的故事。

我们那个时候是很纯洁的,你明明非常爱这个女生,但根本不敢去主动拥抱她一下。

当她突然哭着拥抱你的时候,你一下意识到她是爱你的,你想去吻她,这个时候你被鼓励了。

但是你发现她坚决不服从,你又一下又觉得无可琢磨了,不能把握她究竟是礼仪性地跟你告别,还是想把你留下来”。

用如今的网络语汇形容,这大概就叫做“虐”吧,历经劫难微微舒缓的人们从小的成长都是在严酷的对人性的挤压之下,尽管社会刚刚放开,那份庄严却依然如暮色沉沉。

“是的,特别虐心,那个年代很多爱情都是这样从手中滑落了的,那也许就是后清教徒时代的痕迹”。

三、所谓成全与放逐看完电影,我找到了年轻观众觉得矫情、无法共鸣的源头:“一九八零年代”这六个字承载得太多,太沉重,太欲言又止,太感慨万千,而电影砍去背景,裁掉枝桠,只剩下了——爱情。

丽雯究竟为什么要冷若冰霜,又为什么在多年后主动和男主角做爱,之后又再次不辞而别。

我试着理解。

原著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其实从很小开始,就意识到我们成长的那个时代的粗野和怪诞。

我在转学去县城之前,生活在另外一个小镇。

整个‘文革’年代,那个小镇充斥着无端死亡的气息。

”“我曾亲眼目睹,一会儿是造反派把当权派(基层政府官员)捆绑上台批斗毒打;过一阵子,又是保皇派把造反派捆绑吊上了房梁。

每个人都在喊毛主席万岁,胜利者却总是诅咒对方是毛主席的敌人。

人群被莫名奇妙地划分为敌我,仇恨和报复循环往复。

我的父亲和丽雯的父亲,都是国运下的祭品,他们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各自分担着恶世的疼痛。

”个人成为最最微不足道的殉葬品,领袖意志和集体主义代替了一颗颗具体的千差万别的心脏无声地整齐划一。

爱又如何?

那个叫做“出身”的东西,真实地相当于今天年轻男女谈恋爱的房子和钞票,每个人自觉地思忖:“我配吗?

”拖累和株连是真实上演的戏码,一声表白前被压上无数大山。

屈辱隐忍也好过自不量力,祸害他人。

一九九零年代以后直至今天,在我们全面扑向消费主义的社会里,安全套已经随处可买,十几岁的小姑娘暑假堕个胎甚至生个孩子连社会新闻版面都上不了了。

那仅仅三十几年前曾经厚重的情感与压抑已然恍如隔世。

电影中还有一处让人理解的改动,男主角在一九八九年之后的入狱原因被改成了安全的经济罪,原本野夫个人被大时代残酷裹挟的命运多舛在这里简化成了下海的追名逐利和玩世不恭。

姑娘多年后献身的深爱、心疼夹杂敬意也便变的没有了来由。

一位七零后已为人父的男士看过去年我对野夫的采访,看了电影后很触动:“我能理解,可能我足够老吧。

人性的压抑、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的思想,男女之间过于拘谨导致遗憾。

或许也正因为有这样的遗憾,这段感情才被铭记,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回味。

”四、远去的一九八零年代文学评论家敬文东在序言中这样描述一九八零年代:过来人都愿意承认,一九八零年代是奇迹,是共和国历史上罕见的清纯时代,是废墟上生长出来的好时光。

那时,野夫年轻,爱情更年轻;那时,野夫纯洁,不敢亵渎神圣的爱情。

在一九八零年代,牵手,于夕阳或月光下散步,是爱情的万能公式。

蔑视权贵和金钱,崇尚才华和艺术,是爱情的最低标准。

不像现在,一切都需要货币去定义。

因此,前世的爱情构成了野夫心中隐秘的骄傲,也是整整一代人的骄傲。

作为一九八零年代才出生的人,我不敢妄言自己能够心有戚戚。

但我依然喜欢这样的作品,能使得我在一地鸡毛和无谓压力之中与自己静静独处,怀念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多灾多难的善良人们最为怀念的那个时代。

正如野夫所写:“我想纪念二十世纪唯一一个美好的年代。

那段时光留在每个过来人心底里的,是久禁复苏的浪漫人性和绝美的纯情。

我们那时在初初开禁的阳光下,去学着真诚善良地相爱,去激情燃烧地争夺我们渴望的生活……最后,那一切,在成长的某个黎明,被辗为尘泥。

如今,在回望的眸中,那曾经存在过的理想和激情,像童话般虚幻而又美丽,像一轮永远无法洇干的泪痕,充满了感伤和怀旧的气息……”

 2 ) 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

看得上影节金爵竞赛场,编剧郑世平老师和两个主演都来了。

片方还为每个观众准备了一瓶矿泉水,好感动,看来他们知道我们这些穷逼看电影的中午买了面包填饱肚子就没钱买水了,好渴,我先猛灌了两口。

没想到的是,这瓶爱心水却为后半程我对电影的观感立起了高高的flag。

开场主持人就讲,电影还没开场,要买纸巾的朋友们可以先去买包纸巾。

我摸了摸口袋,心想,恩,纸巾我还是有的,您就放马过来吧。

郑世平老师接话说,对对对,大家赶快去买纸,因为我们这部片子呢,是非一般的感人,特别是那如诗如画又刻骨铭心的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

听荃萎人士们这么一说,我觉得可能电影第一个画面出来我就要开始哭了,这不,鼻头已经酸了。

不知道是被什么东西酸的。

片子的导演霍建起,我很喜欢他的那山那人那狗,一个大山邮递员和他狗的日常,这部片子似乎也是讲大山里面的故事。

坐我后面一排的有许多外籍人士,想必他们一定会喜欢吧。

尽管现在大家都很反感中国电影贩卖中国特有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取悦老外,但你们不同意喜欢外国片中的异国风味吗?

哼~电影终于开场了,哇哇哇,大荧幕上那如油画般质感的人物景色丝毫不出我意外的,惹的后排的城里人发出类似bravo的激动的呼吸声。

渐渐地,我被电影的剧情吸引住了,女主是一个长相酷似巩俐的小镇杂货铺贩卖员,高中辍学的她却有着大学生难以企及的品味,现在的大学生只知道综艺美食追星,人家虽然年纪轻轻就接手了杂货铺,却订阅大众电影和收获的杂志,读泰戈尔的诗集,连织毛衣都要学着三浦友和的样式,啧啧啧,难怪男主会看上她。

哦,不,其实男主高中就向人家表白了,但是女主却没给他答复。

男主也是幸运,即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还有一个初恋在守身如玉的等着他,简直就是主角光环加蛋的待遇啊。

慢慢的,男主撬开了女主的心房,原来不是女主不喜欢他,而是不能喜欢他。

因为女主的舅舅是文革期间逃离国外的右派,她爸是个桥梁工程师现在却只能在山顶编花篮。

出身不好的女主不能拖累男主,而且还毫无怨言的给男主烧洗澡水。

片尾,男主的调令终于来了,他能回到发达的城市,但他舍不得女主。。

真的好凄美啊,我以为电影要在这种难舍难分中结束。

灌的矿泉水也终于在膀胱里起了作用。

好~就让这苦涩的爱情故事由泪水化为X水一起冲进马桶里吧。

可谁知,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男主回到了城市却迷失了自己的目标,可能是因为没有女主纯洁的圣母光环净化他的心灵吧,我这么想。

终于,高中同学聚会,他们俩又要相见了。

可是这前后画风不一致,让我不能入戏,已经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憋尿上,你们快点重聚吧,要不我就要胗亡了。

可这时候的女主却变成了孩子他妈,一个死了出租车司机丈夫的寡妇,一个照顾瘫痪婆婆的苦命女人。

可此时的她仍是圣母,她用自己的献身,换来了男主的觉醒,然后接着回大山里去做她的苦命女人。

当男主终于混的有了名头,她的使命也完成了。

哇哇哇,真的好惨啊,电影结束后我要第一个冲出电影院,大泄一番,以此慰藉我憋闷的心情。

 3 ) 只能说还行

片子很文艺,整个过程也蛮流畅,属于一开头就能把人的内心乱七八糟的想法都烧的火热火热的那种。

故事的情节也属于特吸引人的类型,一个大学生,一个小镇姑娘,有着一堆故事会发生的小镇上,湿漉漉的石板街,淅沥沥的梅雨季,错过了四年的高中同学,郎情妾意不在此时发生又该如何呢?

可片子把过多的时间都用在了扣题上,爱情的美好,伴随着《一江水》的旋律,让人觉得那么简单。

但是其实,小说的我没看过,但我觉得是不是女主艰涩的付出方面,影片建设的太少了呢?

这个话题够厚重,也值得现在很多爱情痴迷客去深思,让很多婚姻速食者去消化,二人感情的浓烈和女方厚重的压抑,是如此的让人能不自持。

可,好像,都是一带而过似的烟消云散了,仿佛就是男方淡淡的讲了一个故事,不温不火,也好像没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过生活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反正,这道菜的味道,只能说,有点儿淡,没有我想象的那般,浓烈。

 4 ) 八十年代的克制与爱情 ——《1980年代的爱情》影评

电影改编自野夫的同名小说。

野夫是我最喜欢的散文作家之一,但他那种诗化语言的平铺直叙却不适合小说,所以尽管在看电影之前我已读过小说,但是因为时间久远加之缺乏高潮,因而小说给我留下的印象基本是空白。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说是不带任何被小说影响的主观情绪的。

当然,除了对野夫的偏爱以及片头看到编剧和总策划的名字是“郑世平”时的小激动。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取景。

据说取景地是湖北省利川市。

清新的自然山寨,蜿蜒流淌的小河,陈旧潮湿的木屋,温热的袅袅炊烟,古朴绵延的老街,还有土家族的跳丧与哭嫁习俗,有些硬气却不失柔软的民歌。

很多个镜头的构图和切换都有着恰到好处的美感,一帧帧都是绝美的风景画。

尤其是女主父亲所在山上的古寨子,烟雾缭绕之下散落一地的编织物,隔着屏幕都嗅得到空气的潮湿和清新。

取景和镜头技巧满分,接下来说演员。

女主杨采钰在这部片子里的表现倒是出乎意料,眉眼间颇有刘亦菲的气质,加上角色本身就是一个恬静温婉、不苟言笑的美女,所以驾驭起这种角色还算轻巧。

也因为角色本身不是那么考验演技,所以杨采钰在电影里的表现还算令人惊喜,至少把女主那种美人的骄矜、爱人时的克制和离别时的挣扎都表现出来了。

娇俏的身躯加上恬静的美颜,在山水风光的衬托下,举手投足都是一幅幅八十年代的海报。

相比之下,扮演男主的演员就有点尴尬了,个人觉得觉得男主的颓废和挣扎等情绪不应该靠凌乱的发型和胡子来表现,对女主那种求而不得的爱情也表现得过于现代化。

在我看来,八十年代的落魄知识分子,即使在表现颓废和买醉,也会在骨子里透着知识分子的清冽和骄傲吧。

电影的情节倒是一直很平缓,毕竟是文艺片,又是小说改编,于是甚至在一个多小时之中找不到一个高潮和戏剧性的冲突。

但是,电影毕竟不同于小说,即使是文艺片也不能只由好山好水来搭建骨架,更重要的还是情节的推进和叙述的手法。

电影大体的结构是这样的:大学生关雨波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偶遇了高中暗恋对象成丽雯,两人互生情愫但是关雨波还是因为回城而与丽雯分离。

多年以后关雨波经历人生最落魄时再次遇到丽雯,而再次被她拒绝和放逐。

在关雨波获得成功之后回乡寻找她,却发现她已经经受了人生太多磨难并因病去世了。

情节毫无可圈可点之处,估计这也是我读完小说几乎没记住什么内容的缘故。

既然是以时代作为背景的,那么在我的理解里更重要的应该是用人物的喜悲起落来映射时代的冲撞和变迁。

但是在电影里,“时代”反而被淡化了,八十年代到千禧年的过渡,仅仅出现在男主角的内心独白里和城乡的不同人文环境里。

(顺便说一句,觉得在电影里生硬地插入人物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真的很难接受,即使是文艺片也不行。

)八十年代,在我的理解里应该是一个孕育着时代剧痛的年代,六七十年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逐渐收场,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刀手起刀落,那么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应该还在陈旧封闭的克制和百废待兴的开放中挣扎。

但是电影表现的八十年代让我觉得脱离了那个它想要表达的具有独特烙印的时代,何况山水之间偏僻封闭小寨子里的八十年代,本身就缺乏代表性吧。

在电影里,八十年代的爱情是克制。

就像关雨波在火车上读到丽雯的信,她称自己将他“放逐”。

他们的爱情是与父辈的爱情作比较的,女主丽雯的父亲为了爱人留在了落后的小村里,从此改变了前程似锦的人生轨迹。

丽雯为了不重复母亲歉疚一生和父亲毫无用武之地的悲剧,在自己的爱情里极尽克制,将爱人放逐。

宁愿他在陌生城市里做一个闯荡无依的游子,也不能将他留在身畔山水之间做一个温柔爱人。

我不知道,这种克制的爱情是否真的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或者说我更愿意认为,这个爱情故事与其说是时代的代表,不如说是地域的代表,是大山与城镇的冲突,是责任与梦想的矛盾。

最后,依旧致敬野夫,尽管看完电影后我对这部小说仍然无感。

我想,除非是原本就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否则拥有再多史料的后人都无法对一个遥远的年代感同身受。

而对于电影来说,表现文艺和情怀,平衡情节和淳朴,终究是艰难的大课题。

 5 ) 那个年代的爱情和这部电影里的地方 —— 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首映式小记

《中国民族网》对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首映式小记2015年9月10日,北京蓝色港湾传奇时代影城,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籍作家野夫(本名郑世平)编剧并于利川拍摄的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在此举行堪称“盛大”的首映发布会。

柳传志、俞敏洪、徐小平等百余位大咖到场祝贺并观影,新华网、人民网等全国50多家媒体的记者与会进行采访报道。

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和恩施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出席首映活动,并借此推介恩施州、利川市。

这场爱情是淡淡的,却也是芬芳而永远镌刻在心底、回忆起来还有些许浓烈而悲伤的恋情。

武陵山乡的小镇风景,山里姑娘成丽雯与昔日高中同学、如今大学毕业回乡工作的关雨波之间隐忍多年且又纯净凄美的爱情故事,土家族的淳朴民风和“哭嫁”、“跳丧”等原生态歌舞,加上“文革”刚刚结束而改革开放刚刚启动的时代底色,这个克制得有些压抑的平淡故事,隐藏在不断的拒斥中的呵护与成全,引发中年人共鸣的同时,也对当下信奉想爱就爱的年轻人的接受能力构成挑战⋯⋯《1980年代的爱情》由出品过《那山 那人 那狗》的著名导演霍建起执导,根据野夫半自传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我们多数人都从小地方走出来,视80年代为精神故乡。

这个电影拍的不仅是物质的故乡,也是精神故乡的存在。

”这部有着鲜明霍建起“诗意”影像风格的作品,把野夫根据个人情感经历创作的文学故事的样貌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出来。

唯美浪漫的风格和对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入刻画使得该影片好评不断,受到诸多业内人士追捧,被誉为“中国好电影”。

实力派男星芦芳生以及新人女星杨采钰,在片中分饰男女主角“热情似火”的关雨波和“冷若冰霜”的丽雯。

影片曾经在上半年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影片金爵奖提名。

影片在之前的点映中受到了广泛赞誉,不仅院线经理们纷纷表示要给予《1980年代的爱情》更多放映场次,许多文化界和商界的名流也纷纷支持。

而在此次的首映发布会上,更有百余位商界、文化界大咖亲临,将现场变成了“最强精英”的老友会。

他们当中不仅包括任志强、柳传志、俞敏洪、徐小平这样的商界领袖,还有杨锦麟、吴征、许戈辉、罗永浩、田沁鑫、张一白、老狼、萨顶顶等文化界的佼佼者。

发布会由杨锦麟主持。

9月10日,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和恩施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与野夫、任志强、柳传志、俞敏洪等近百位跨界大咖共庆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首映《1980年代的爱情》故事原型发生地和拍摄地,均为恩施州利川市。

自然而然,恩施、利川也成为首映活动上大咖们关注的另一焦点。

发布会上,州委书记王海涛首先表达了恩施对广大观众的问候和祝福。

他说,恩施山川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这里的人们有性情、珍友情、重恩情,知恩必报,侠肝义胆,乐施尚善,宁折不弯,热情好客,热忱欢迎大家来电影的拍摄地恩施做客。

届时,将以硒茶敬客、以歌声敬客、以高粱酒敬客,欢迎尊贵的客人。

三分钟热情洋溢的致辞,赢得大咖们和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首映发布会前夜,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也通过北京电台的访谈直播节目,向听众推介了这部电影以及利川的自然人文之美。

除80年代的爱情之外,影片中的纯净山水、独特人文也成为大咖们话题焦点之一。

杨锦麟主持时称野夫的家乡“山川壮美”,戏称当天为“恩施节”。

他说,恩施、利川没有来晚,来得非常是时候,作为《1980年代的爱情》拍摄地,一定会成为影迷、书迷关注的焦点。

并且,恩施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连接前方战场和重庆大后方的战略重地,还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最美电影拍摄地、真爱之乡、仙居之乡、土家苗寨,恩施、利川在广大影迷中间收获了不少的美誉。

“怀旧,是因为与当下的不谐。

才过去二十几年的风物,一切又都恍若隔世。

我们不得不坐在时光的此岸再来转顾那些逝去的波涛。

”野夫在感叹世易时移的同时,也写下了为何要讲述一个属于过去时代的爱情的理由。

50后的任志强观影之后,谈了自己的感受:“这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爱情故事。

1980年代是春意盎然的,那时整个社会百废待兴;但1980年代的爱情却是克制的,有些幸运的人拥有爱情而有些人却没有。

野夫的作品也让我追忆起我的似水年华。

”而60后的俞敏洪则是感同受身,他说起了朋友的故事。

“1980年代初,我并未有幸拥有爱情,但我看到过别人的爱情,的确如影片中表述的主旨,是隐忍而成全彼此的。

唯独不同的是,影片将那个时期爱情中悲伤、无奈的部分放得更大了。

”学者易中天虽未到现场观摩,但他献给高足野夫的影评处子秀《爱在1980》却带给我们别样的视角:以前,我从不怀旧,从不。

在我看来,那是老年人的事,而我还很年轻,年轻得就像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不能说哪个时代的爱情是好的,哪个时代就是不好的。

爱情本身一样美好,不同的只在方式,只在风格。

1980年代的风格是克制。

时代总是要变的,把今天的恋爱方式变成1980年代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只有克制是成就艺术品位永恒不变的保证。

因此,如果你是有品位的,或者希望有品位,那就去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吧,只不过别带爆米花。

不知道利川那古朴的小镇会不会因此而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只希望去到那里的人多少能有一点敬畏之心。

你可以去怀旧,也可以去猎奇,但贫穷和苦难不该成为消费品。

山野中孤独的村寨当然承载不起记录历史的重任,却并不妨碍我们对那些木楼老屋和袅袅炊烟心存一份谢意和谦恭。

那么,还是去影院看看这部《1980年代的爱情》吧!

带着爆米花进场,也无妨。

看了电影,再去恩施的利川。

世界那么大,先去这个有过如此凄美爱情的地方看看。

2015年10月8日

 6 ) 在隐忍和成全之间

杨雨波的隐忍,成丽雯的成全。

山水间的重逢,让人哀婉叹息。

欲说还休的坚持,也许我们这代年轻人无法体会,导演传达给我们的只是在岚烟缥缈中一对男女的感情故事,结果还是给碎了,败给了年代,败给了时间,败给了那场夜雨。

杨雨波是隐忍的,他用尽了一切暗示,却还是得不到,谁又料到得到后是怎样的荆棘?

成丽雯是成全的,她的付出不计回报,大概天下男人是不讨厌这样的女子的,久别的那次重逢终于还是滚了床单,成全了雨波多年的思念。

那些誓与红尘同生共死的人,被世俗的烟火呛得泪眼迷蒙,被风刀霜剑伤得千疮百孔,也不禁要怨怪起,人生多戏谑,世事太无常。

他们感叹现实太残酷,所有的功利、情爱以及繁华的一切,都只是镜花水月的幻觉。

自诩为可以经得起流光的抛掷,可以将这杯掺入了世味的浓茶一饮而尽,然而,一次简短的离别,一点人情的凉薄,就弄得他们措手不及。

仓皇之际,只有选择逃离,在某个莲花开合的角落,寻找慈悲。

总有一些时光,要在过去后,才会发现它已深深刻在记忆中。

多年后,某个灯下的晚上,蓦然想起,会静静微笑。

那些人,已在时光的河流中乘舟而去,消失了踪迹,心中,却流淌着跨越了时光河的温暖,永不消逝。

  

 7 )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山岚昏沉,暮烟缭绕,黄昏的河水开始朦胧了。

”小镇里的姑娘撩起衣袖,和翁小关泼水的一幕。

男女主人公飞扬的笑脸,飞溅的水花与清澈的河水,悠扬清净的小镇景色感染了我。

电影全文渲染出一种80年代的气氛。

我最初对80文学思潮的理解,源于对高晓松的认知。

文学,爱情,梦想。

那是回不去的曾经过往。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波兰来客》 ---北岛北岛的这首小诗,是对80年代知识分子时代背景的最好描述。

没有功名利禄,追求着诗歌,编织着梦想。

丽雯深爱翁小关,但她宁愿将他推离。

她教给他的关于勇气,源于梦想,归于执着。

却不曾索取什么。

她对他说:“我知道,你是那种为道路而生的天下客,只有行走才会有意义。

”她是那么美的女子。

惊艳着时光,温柔了岁月。

“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

”顾城的这句诗,也许就是对这段爱情,最好的诠释。

 8 ) 如果……

如果有一段类似无奈又痛苦的爱情;看完后纵有五谷杂味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如果有来生,渴求再来一次这样的痛苦……哪怕,依旧遍体凌伤看了第五遍才来说点什么,心情真的好复杂……只有在深夜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才敢独自偷偷的带着耳机看。

他是幸运的……她是美好的……尽管,结局让人遗憾的窒息,但是,拥有过,总比没有经历的好很多不是吗

 9 ) 风景美如画

故事的情节很普通,心情虽有起伏,偶能随之一笑,也会因而叹息,但能让看片的我整个人都安静下来耐心的看完。

感觉导演对农村的自然美景特别有感情,我也经常行走于乡村之间,但看到多是破败和落后,导演镜头下的乡村,宛如世外桃源,如画一般的美。

每一个开始的镜头,都像风景明信片一般,让人向往。

而且对于中国名俗的传统文化,导演也是很喜爱的,借讲故事之际,还记录了关于喜和丧的农村特有的仪式,让人感叹和唏嘘。

一个简单的那个时代的故事,一个认真用心拍的电影,一种对往昔、对自然、对文化的偏爱,化作一部让人静心欣赏的电影。

 10 )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能够挽留的

自“我的故乡在80年代”成为80后的集体抒情,回望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怀旧跻身流行。

可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影片《1980年代的爱情》,却怀缅上世纪80年代的爱情。

换言之,镜头聚焦的,是80后父母辈的故事。

该片昨天下午在上海影城放映。

影片开场之前,主创人员列队发言,编剧野夫上台,场下爆发欢呼。

他自陈,希望观众看到“不一样的爱情,同时用这样一个故事来纪念美好的1980年代”。

可惜,纵观全片,诚意可谓十足,却也难称完美。

身为知名作家,野夫的文字特点鲜明。

其间有金玉声,往好里说,字斟句酌以至力透纸背,温热与力量扑面而来。

可另一方面,由于主观意愿过于强烈,不少普遍的故事,会显出殊异,也容易失准。

确凿的是,野夫笔下的故乡、名物,无论高尚、平凡、悲苦、任侠,都是鲜活的,延宕出命运与离合。

影片导演霍建起则以色调、画面和意绪的柔和著称。

当百炼精钢遭遇绕指绵柔,《1980年代的爱情》如何破题?

备受关注。

利川油绿的山水间,大学毕业生关雨波分配回县,派到乡间锻炼。

这位身着格子衬衫、T恤和牛仔裤的城市青年,在民族服装和青石板街道之间,颇有他者的异质。

在公母寨的供销社,雨波和高中同班的倾慕对象成丽雯重逢。

丽雯未曾上大学,反而回到寨里,是为了陪伴年暮的父亲。

这位当年的桥梁工程师,因为要和妻子共度风雨,罔顾家庭背景与职业生涯,选择留在深山。

在雨波和丽雯之间,似乎又将上演当年的故事。

可深知父亲内心苦楚的丽雯,却反复地将雨波往外推。

在她眼里,雨波是“天下客”,注定要闯荡四方。

对他最彻底的情感,便是成全。

但朝夕相对,细密的情意,哪怕再加掩藏,也足以感知。

斑驳潮湿的乡政府办公室,幽暗温暖的供销社小屋,寄寓了大量隐秘的情感符码。

而缝纫机、毛衣、《收获》和《大众电影》杂志,大白兔奶糖、散装巧克力,以及泰戈尔、舒婷的诗,三浦友和的海报,多少也勾连起上世纪80年代的画面。

相处日久,雨波开始试探丽雯的情感,希望“患难相依一辈子,留下来也没什么不好的”。

得到的回应却是:“你懂我爸的陪伴,可你理解我妈的歉疚吗?

”1980年代的爱情,是不说“爱”字的。

情到浓时,沉抑在心底,听凭对方误解或懂得。

影片有不少动人画面,譬如覃幺妹出家,按风俗要陪哭。

可说到要出嫁,当远行,却真正触动了丽雯的款曲。

画面一转,葱翠的清江边,丽雯坐在河岸,晃荡双脚,音乐响起,是《永隔一江水》:“波浪追逐着波浪,寒鸦一对对。

姑娘人人有伙伴,谁和我相偎。

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儿已等碎,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假使到此为止,影片当是清新的小品,纵然冠冕过大,到底代表了那个年代爱情的一种类型。

惜乎,为了与现实形成反差,好强化80年代的美好,电影又铺陈了下文。

雨波回城、下海,驰骋风雨,不免起落,在另一个拐点与丽雯再见。

又一次,他表达了留在丽雯身边的愿望。

而丽雯,再次放手。

按雨波的理解,这是放逐,亦是成全。

再回首,想重寻丽雯的雨波,得到的,却是斯人故去的噩耗。

雨波和丽雯的投入和对抗,的确是上世纪80年代爱情的一种。

若以此指代整个80年代,似乎失之轻率。

至少,影片的对白,譬如“水过三秋,有些话就像梦一样,说破了,就剩一地碎片”,美则美矣,放在当事人身上,却有后来附会的失真。

而可以把控的张力,因为绷得过紧,也容易叫人出戏。

《1980年代的爱情》无愧肺腑之作,但着力强调含蓄的情感,命意却过于直接。

用力太猛,难见峰峦与峡谷,情感也便拉平了。

或许,对所有时代的留恋与追溯,说到底,都是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能够挽留的。

然而,不能够,不代表不值得。

深挚诚可贵,释然更珍稀。

《1980年代的爱情》短评

大自然的诗意和人心的善美冶于一炉,大多数的爱情讲的是追逐和相互占有,这个却是一个成全的故事。要是时间不是那条碧清的小河就好了,就永远停留在当时多好,后半部分太烂了。 最美好的是不是永远在记忆里?还是一个人只愿意去过滤痛苦,守护自己最美好的部分,或许也是自己对自己的成全。

3分钟前
  • 采葑采菲
  • 还行

离我越远说明混的越好,这电影除了风景和女主以外都不太行,是看了b站一个桥边姑娘的剪辑视频来看的,给我的一个思考就是要能分清不可回溯的生命中什么最重要,也许当你望向一个人的眼神时就该明白自己做什么,偏偏拍成这样。

8分钟前
  • 若你遇见她
  • 还行

仿佛因為知道想表達什麼,便更覺得莫名其妙

13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较差

非常惊喜,看景都已经让人心醉了

17分钟前
  • RayHH
  • 推荐

厌世的脸,绝症的人,美丽的杨采钰,动人的旧爱情。

19分钟前
  • Neutralization
  • 推荐

很喜欢的色调和节奏。当然缺点还是很明显。可是这样特征鲜明的爱情一看难忘,不是当下青春片能比的

24分钟前
  • esoteric
  • 推荐

前面2.5颗星,后面0颗星。

25分钟前
  • 寄遥
  • 较差

★☆

26分钟前
  • pooh
  • 很差

朦胧的爱情,羡慕能得到它的人。

30分钟前
  • 春水鸭
  • 推荐

一江水

32分钟前
  • zxy507
  • 力荐

虽依据野夫老师的同名著作而拍,但视频语言与文字的介质不同,使得野夫老师那在文坛不多见的中文风格没有得到优势体现,沦落成曲高和寡的文青电影。另外,应该是为了能上映,片里老同学聚会的缘由从书里的出狱接风洗尘变成了北上饯行,不如书里那般更能提现丽雯希望雨波“雄起”的殷切期待。最后,强烈喜欢本电影与希望野夫老师的找原著来看下。

34分钟前
  • 北漂老汪
  • 还行

纵有瑕疵,男主,台词,完整性,流畅性,烂尾……仍然好啊

39分钟前
  • 帕特熊
  • 推荐

电影只触及到了野夫小说最皮毛的部分。

41分钟前
  • 斯坦利酷酷迪
  • 较差

公映

46分钟前
  • pipboy
  • 还行

霍建起这片子是骗人的,我仿佛看了一个假的霍建起。故事不连贯,细节无法推敲。哦不,是没有细节!通篇最好的一点,只有杨采钰情爱状态的克制是好的。火车中信的内容是美妙的。仅此而已!要80年代,没有80年代。要现代整的好像瞬间穿越,除了男主憔悴外,没有感受到不同的时代感。随便一个南方小镇,卖点小酒,你告诉我是曾经?霍导你这有点忽悠了,80年代初,也不会有如此“嬉皮士”的男士性格。在搞什么?曾经《暖》的方式,有一次就好,也不用后期用一副好似《生活秀》的方式来一场城市观光。哎,想表达遗憾,没表达明白;想表达寂寞、纯情、爱,都没整明白,都是浮点而已,没有穿插成线。最后,让看的人,看了个寂寞。让本要平静的一颗心,变的更浮躁。悬着,思考着!

50分钟前
  • 邵禹升
  • 较差

多么好的小说,多么好的爱情,为什么要拍得昏昏欲睡?霍建起导演,您已经无法逃出自己的窠臼了……

55分钟前
  • 真诚的人
  • 较差

80年代初的爱情,一代人至纯至爱的故事,挺动人的~景赞到爆~

59分钟前
  • 破亭子
  • 推荐

女主憋屈的厉害

60分钟前
  • Van
  • 还行

想起朋友的故事。

1小时前
  • 日暮倚修竹
  • 力荐

男女之间念腔对白也是醉了,你们是在作诗吗?神烦男一号,读野夫原著也不是这个样子啊。圣母拯救文艺渣男,555~两道招牌被毁的干干净净。构图不错

1小时前
  • bird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