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数学家的依子妈妈,在课堂上讲授:“毕达哥拉斯曾经说,万物皆为数字,即使乍看上去复杂无序,其中也必有法则可循,可以用算式表达。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和谁相遇又和谁相爱,一切皆为算式,并由一定的法则所决定。
无论多么厌恶的人,注定相遇的人都终会相遇;无论多么离经叛道的人,遇到注定相爱的对象,终会坠入爱河。
” 前途光明、严以律己的政府公务员依子和专注啃老十三年、离经叛道的“高等游民”巧因为身高、体重计三围是喜欢的质数而相识。
其实他们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小时候。
这样子的老梗也并不觉得突兀,反而会心一笑,相信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巧心目中的理想的女性形象是“赫本、原节子、峰不二子和梅蒂尔相加后再除以4”,一句话往往以“by太宰治、寺山修司”等结尾,“我不是啃老族,我只是高等游民。
”“不为社会做贡献,不向父母尽孝有什么错,你们才是禁锢在现代社会贫穷价值观里的可怜虫!
”明明是荒谬的言语,却让人无言以对。
而依子呢,东大毕业的高材生,超额完成领导交予的工作,规律生活实践者,纯理性派,遇到不开心或者慌张的事情时,需要做题来让自己冷静一下。
这样子不靠谱的两个人注定是要在一起的。
依子和巧总说是鸢尾和佳织教会了他们如何恋爱,让他们感受到了恋爱的奇迹。
但是,当依子和鸢尾约会时,提起的总是巧,比如说吃饭就要像你这样狼吞虎咽,不像谷口巧,总是细嚼慢咽;而巧也没好到哪里去,佳织帮他整理房间时,他幽幽的说,还是佳织懂我,不像依子,竟然把《凡尔赛玫瑰》放到了植物类,把《东京物语》放到了地理类,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生日会上,大家一起庆祝过后,要离开谷口家时,依子恋恋不舍,说的是:和鸢尾恋爱十分开心,但是,回忆总是不自觉地跳转到了谷口巧带来的那些不开心,然后两人争吵,然后被爸爸、妈妈和哥哥一次次叫停。
鷲尾曾跟依子说过:要忘记一个人就是把他的缺点写下来。
所以,依子拿出慢慢一本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巧的缺点。
鷲尾问:这一整本都是吗?
依子淡定的说:有三本。
鷲尾彻底放弃。
那么多都在为鷲尾惋惜,但是,感情不是谁比谁好,就会喜欢上谁。
就像《今天不上班》里,绫濑遥放弃匹配度百分百的霸道总裁玉木宏,和小鲜肉在一起一样。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说: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
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
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找寻它的奥义,这么近又这么远。
人人都在恋爱,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恋爱观。
依子可以和巧通宵达旦地制定契约婚姻,但是她的心底仍然有一个声音在叫嚣着:我想要恋爱。
第八集的主题是订婚。
不喜欢仪式的依子,为了满足爸爸“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能够开心的事情本来就不多,婚礼当然需要仪式”的心愿,重新和巧商量。
两人口口声声是为了理念而缔结契约,而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
多年前,谷口巧在情人节收到女生亲手制作的巧克力,转手便送给了别人,斥责“情人节不过是商家狼狈为奸的诡计”,对于他而言,圣诞节也是如此。
还是小学生的依子陪妈妈到蛋糕店挑选巧克力,妈妈每年情人节都会精心准备,还为依子挑选了一份,让依子送给喜欢的男生。
依子像做题一样,仔细甄选可以接收她的巧克力的男生,遍寻不获。
怆然回到家中。
只见,廊下父母二人甜蜜分食巧克力。
巧克力之于依子就像她的心一样,是不能轻易送出的。
用张小娴的话说:宁可高贵的发霉,也不要委屈的恋爱。
所以,她相亲,是为了不让寡居的父亲担忧。
和巧约会是因为两人基于平等的不喜欢的关系。
同理,拒绝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鷲尾豊,因为“你喜欢我,但是我不喜欢你。
这样子不公平。
”订婚尾声,两家人酒酣耳热,依子外出买东西,路过蛋糕店,店员交给她一盒巧克力:传统味两个、覆盆子味两个、柑曼怡酒心一个、香槟酒心一个。
那是依子妈妈在十九年前为依子定下的。
“如果有一天,这孩子在情人节来 买巧克力的话,请把跟这套一样的巧克力给她。
这样的组合,不管什么样的男人都会动心的。
”告别时,巧也看到依子的手中的巧克力。
依子说的却是:“你一定认为这是巧克力。
怎么可能。
你被骗了。
”巧明明有着期待,却也只是尴尬的笑了。
“就是啊。
我们又不是那种关系。
”夕阳下,依子坐在开满水仙的台阶上,吃着妈妈定下的巧克力,眼泪直流。
巧的出现是意料之中。
“对不起,我本来打算送你巧克力的。
虽然情人节很无聊。
我父母总是在情人节时分食巧克力。
所以,我,可能一直深信夫妻就该是那样的。
”巧递过手帕,坐在依子身旁:“你的父母分食巧克力,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夫妻,而是因为他们相爱。
因为他们结了婚,还深爱对方。
你流泪的理由,大概是你真正想要的并不是结婚,而是恋爱。
其实,你比其他人都想谈恋爱,想知道恋爱是什么。
可是因为谈不了,所以你一直紧锁着自己的内心。
和我结婚就意味着,你这辈子都不能谈恋爱了。
所以,你哭了。
”巧接过巧克力,却是让依子把桥尅送给她想要恋爱的对象。
他直言自己没有收下巧克力的资格。
这集的结尾,是依子将巧克力送给鷲尾豊。
然而,兜兜转转,最后一集,依子在公交车上遇到巧,两个人在公交车上又开始针锋相对,依子在捡“护身符”——一张老车票时,被巧踩了一脚,手指肿起来了。
因此,当鷲尾向她求婚时,她怎么也戴不进戒指,又开始了和巧的争吵。
而这张车票,竟然是多年前巧送给依子的。
佳织和鷲尾离开了巧和依子,寻找自己的幸福。
而依子和巧来到了最初相遇的公园,重新约会恋爱。
没有哪个女生能够拒绝恋爱。
所以,会有《昼颜》。
所以,《最完美的离婚》里,结夏对光生说:我曾说过你是个怪人,或许最奇怪的人是我,我没办法协调好很多事,跟喜欢的人在生活上步调不一致,合拍的人却又喜欢不起来。
我从来都无法赞同你的言行举动,却还是喜欢你啊。
爱情与生活经常发生碰撞,该怎么说呢,这或许是在我有生之年都无法治愈的顽疾。
爱情,是女生终生无法治愈的顽疾。
没有恋爱过的,说着不谈恋爱也能风生水起的豪言壮志,然而内心的某个角落还是渴望着爱与被爱。
而恋爱过的人,更像是品尝过糖果的小孩,那种夹杂着笑与泪的魂牵梦绕滋味是如此的难以忘怀。
男生可以更纯粹的为了结婚而结婚。
而女生不行。
内心还是渴望被爱,幻想在朝夕相处中能够产生出举案齐眉的真情。
感到悲伤的时候,去看海;孤单独处的夜,也去看海——by司山修司 活着,啊,是一件多么难以忍受,奄奄一息的大事业啊——by太宰治 苦难的过去就是美好的到来——by歌德人生本就孤独——by赫尔曼.黑塞 孤独是拥有卓越精神之人的命运——by亚瑟.叔本华
日剧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月档的《约会恋爱为何物》播出后,颠覆三观的台词就在网络论坛上引起热议。
男主角谷口巧是一个啃老族,终日以读书为乐,交际困难,靠年迈的母亲养活,宣称自己是昭和时代的“高等游民”。
和女主角约会时,也坦言母亲年事已高,所以想要找一个像她这样的国家公务员作为新的寄生对象。
作为一个35岁的青年,四肢健全,有工作能力却在家啃老是男主角最惹人非议的一点。
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辛勤工作,赡养父母,这才是一个孝顺子女应该做的事情。
那好,我们现在来设想一下,如果男主角自食其力过活,他的生活方式还有任何值得指摘之处吗?
曾经看过一本散文集,作者在书中坦言自己难以与人交往,工作几年后辞职回家闭门读书,靠给杂志写稿维持生计,没车没房没女友,银行存款从没超过一万块。
只有在书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如果男主角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任何错误之处吗?
或者说,如果男主角的母亲非常富有,也愿意被“啃”,他还会被批判吗?
并非没有这样的先例,有一位古希腊戏剧家就过着类似谷口巧的生活。
不同的是,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有资本不出去工作赚钱养家。
只是在读书之余写了一些戏剧,才作为戏剧家而名垂青史。
现在,把条件推到极致,假设一个人有足够多的财富,无需为生计发愁,不打算要孩子,父母的赡养也不成问题,他有权支配自己的人生吗?
这并非完全是空想,眼下,就有一个切实的案例。
最近,一条“上海一对夫妇提前过退休生活,每年只花两万块”的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
这对夫妇年过四十,不打算要孩子,想要提前享受人生。
他们有三处房产,700多万资产,按照目前的支出水平,如果没有重大变故,度过余生应该算是绰绰有余。
评论里有很多激进的回复,说不要孩子就是自私、怯懦、不孝,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有些人呵,平日自诩开放包容,一旦别人的行为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就忍不住跳起来批斗。
我想政治不正确地小声说一句,如果我在四十岁前能赚够七百万,我也愿意这样混吃等死。
但是,基于目前的状况,这个个案不可复制。
毕竟大多数人还只是在温饱线上徘徊,何谈其他。
还有评论说,夫妇俩不喜欢交际,一定是心理阴暗扭曲。
个人觉得,这样说的人一定没读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对特定人群来说,人世只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痛苦、恐惧。
好巧不巧,《约会恋爱为何物》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剧集的结尾,谷口巧向众人坦白他成为啃老族的原因——大学毕业后,去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出版社应聘,面试官毫不客气地奚落他的父亲,并和同事们一起哄笑,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主人公先是一愣,随即附和着他们笑了起来,那明显是极其不自然的假笑。
面试结束后,他坐在路边长椅上,看着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那么优秀,想着自己永远也成为不了那样成功的社会人,忍不住失声痛哭。
在很多人看来,这算哪门子的理由。
毕竟,在这个社会上,逢场作戏太过司空见惯。
如果人人能都像他这样,社会还怎么发展。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个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决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里批评了大众和心理学家都站在社会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只有那些,能够符合社会需要、参与社会再生产、承担起养家责任才是健康的人,反之与社会不合拍的人就是无价值或者说不健康的人。
因此,如果站在人本的立场去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一个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往往不如一个能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病患者”来的健康。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越是成功的“社会人”,越是远离真实的自我。
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所有人都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模式俨然已是明日黄花。
集体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新世纪是一个凸显个性化的时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共性,而是各自独特的个性。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个性发展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远未停息。
诚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从小也被教育要努力上进,热爱集体,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这些教育里面唯独没有做自己。
毕竟,做自己是社会价值观的非主流,而越是脱离主流的人,越是活得艰辛。
做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固然不错,但是,如果某些人天生就适应不了这个社会,又该怎么办呢,也应该按照既定的成功模式去努力吗?
被主流成功学价值观裹挟着的人,当真具有自由意志吗?
这是一个极度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就算只有一只萤火虫的光亮,也要照亮向上的人生”,啃老族当然是失败而悲催的存在,编剧的三观是有多不正常啊,啃老族男主居然有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屑于对这个社会妥协,自以为拥有更加高贵的灵魂,始终不愿意去面对生而为人的责任。
但我总以为这也是一种勇气,因为自由本身就有着沉重的代价,他可以承受来自父母朋友的压力,只为了遵从内心的感受,这是常人不具备的勇敢。
只因,六年前是戏外人,六年后是戏中人。
想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不想要伤害到周围的人。
最后只好选择逃避,成为世人眼中食物链底端的生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真的是人类社会的真理吗,还是只不过是世人投机钻营、巧言令色的又一借口而已。
“不行,我成为不了这样的人。
”谷口巧坐在写字楼下看着来来往往的通勤人士。
明明知道怎样做就能生存下去,却深感自己的无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习以为常的伪装和变通,这时忽然变成了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或许可怕的本不是伪装,而是大家的习以为常和不以为然。
因为总有人始终相信,有一种东西比生存更重要,比融入这个社会明哲保身更重要。
很反直觉,对吧?
生存至上,把握当下,不问意义,才是现在的主流。
可能有人会说谷口巧会变成高等游民,母亲的溺爱、父亲的严厉难逃其咎。
也有人会说,还是因为生活条件太好了,闲得慌,要是天天搬砖哪有时间想东想西。
我说,可能吧,没有这些因素或许谷口巧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社畜而已,但是,超越生存本身,才是人类一直想要做到的事情。
当生存和生活不构成问题,之后的事情才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
可是,穷的只剩下理念,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即使一个人坚持下去又怎样呢?
这一点我现在也没想明白,或许只是为了有一天,这样的观点不再是少数吧。
将一种高阶生存方式解读成浑不吝,为了满足大众的猎奇,把死宅硬拖出来暴晒在镁光灯下,让他在极度恐惧里领悟踏实做人的重要性,他的仓皇窘迫是绝佳的反面教材。
奇怪的是他品相蛮好,这就让部分观者心生异情,放下身段向他表示友好,他却来了劲,先是脸红脖子粗地高谈阔论说胡话,接着又扭扭捏捏不领情。
有趣的是他是如此不同,可惜的是他聪慧却不肯努力,可叹的是他正值壮年毫无责任心,可怕的是他觉得自己是对的大家是错的。
他应该是病了,他却说这个时代病了。
这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活法。
能否理解尊重欣赏他人的生活方式取决于自身的思想维度,教养和审美。
不愿意打扰别人也不愿意被打扰,与古圣神游,彻底融入书影世界里的恬静感可以替代恋人之间的情欲高潮吗?
向完美主义靠近是突破了人性还是浪费了生命?
安然独处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否更加强大呢?
一会没人陪就猴急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是否过于贫乏呢?
在家里看球,在酒吧看球,去现场看球,三种体验都是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代入感,吵闹中的安静,安静中的吵闹,有层级的分别吗?
片子没有朝这些角度继续深挖,剧情的发展和他的李小龙外套一样,形似而韵味全无。
第九集基因彻底变异,李冰冰和黄子华的分裂指数完成了从红楼梦向水浒传的转换。
失望归失望,还能让编导怎么样呢?
这种阴郁型反社会的怪物,深度刻画会让大众呕吐,考虑到收视率和观众的承受度,回归主流是必然之选。
这样的题材有人肯写还有人肯拍已经很难得了。
约会是无聊寻求刺激。
恋爱是多巴胺,苯乙胺,肾上腺素的提线木偶,时间跨度两到三年,这期间拼命掩盖缺点放大优点,委曲求全,随着激素分泌物的淡化,彼此无感厌弃。
这之后,有的在催产素的激励下转为亲情关系,剩下的一拍两散投身另一次背叛游戏。
从约会恋爱的角度来讲,强求恋人的忠诚度是多么的不科学和非理性。
当时的誓言承诺都是盲目下的胡言乱语。
少说多做是真理。
志趣相通的伴侣会走得更远。
灵魂上的完美契合是对个体的超越和进阶,手牵手憧憬着四目难及两心可想的绝美领地,坦然,诚实,默契,温暖。
有愿打的就有愿挨的,两厢情愿无伤害,关卿何事?
关键是另类的自然稀少,稀少的自然难找,而且,找着找着就老了。
这真真是我看过的最春天的电视剧了。
很多人在吐槽结局,我进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其实编剧大人一开始借男女主的嘴说出来的质疑恋爱的观点,并不是他的最终看法。
他铺垫了这么多,把两个看上去不可能恋爱的人折腾的翻来覆去,就是为了肯定爱情。
诚然,爱情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是“语言对性欲的美化”?
听上去好像很对但是又不全然是这样。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人们孤零零的出生,孤零零的死去。
但人也是一种社会属性的集合。
虽然孤独无法避免,但在某些时候会被片刻的亲密消解。
不能因为快乐短暂而觉得快乐不重要。
事实上,正是因为稀少,所以弥足珍贵。
我们因为与他人相遇,相知,我们有了新的社会角色,我们是儿女,是父母,是妻子和丈夫,是助理或者总裁。
因为有了他者,方能成全我们新的身份,拼合我们的人生。
爱情是最妙的一种亲密关系。
它基于荷尔蒙力比多,但又远比此复杂。
它时而如狂风骤雨吹枯拉朽,时而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它存在于城市的钢筋铁骨,也存在于乡村的袅袅炊烟。
它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层峦叠嶂,也在贩夫走卒的闲谈里险象环生。
然而谁都不能精确的定义什么是爱情。
尽管我们有无数的爱情小说无数的爱情电影,我们还是没法说清楚爱情究竟是什么。
因为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和体验都是不同的。
而正是因为爱情的参差多态,它才显得那么动人。
所以,编剧大人让看似奇葩依旧的男主女主重新回到第一次约会的地点,他们的对话好像还是不近人情,依然没有什么Romance可言。
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早已今非昔比,他们在恋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审视和对他人的理解。
他们清楚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能给彼此什么。
想要的正好是自己需要的,而对方想要的正好是自己可以提供的,这也许就是爱情最好的状态吧。
遇到那个可以和自己分食同一个苹果的人,遇到那个可以和自己只赏一颗樱花树的人,你最好握紧这个人的手,在这个温柔的季节里多留一刻。
一个,是玻璃心闷骚的死宅文科男。
一个,是智商高情商为零的较真理科女。
这样两个边缘人当他们都到了一个不得不结婚的年纪的时候,怎样到达结婚这样一个目标呢?
很多人对把结婚立为目标这一说法表示反对,但本剧不就是以男女双方努力向结婚这一目标迈进开始的吗?
男女两个人之间即使没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但是两个人都秉承着婚姻就是为了过互利互助的生活而缔结的契约这样一种观念开始谈恋爱,《约会》这部剧就在冲击力极强的动感光波中拉开帷幕。
于是,观众们有了疑问:约会恋爱是什么?
难道不是爱情吗?
约会恋爱是什么,贯穿于这部剧始终的有两种观点,这两派全程在试图说服对方。
男一女一代表着婚姻不过是搭伙过日子的理性人观点,而男二女二代表着婚姻只有是爱情的结晶才会幸福的浪漫主义观点。
其实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映射吗?
生活于这个世界的我们不就是这两种观点的矛盾纠结体吗?
很多观众都觉得男女主角将我们的三观毁的碎碎的。
而作为一个不曾真正谈过一场恋爱的人却觉得剧中的人物再真实不过。
这部剧毁三观之处就是男女主并没有以追求世间有纯粹的爱情开始而恋爱,但这也是这部剧的独到之处。
这部剧真正感动我的地方在于还原了现实社会中的我们的恋爱现状。
男女主身上具有的特质不就是广大单身狗具有的吗?
他们不是奇葩,他们只是聚当今社会单身男女所有奇葩特质于一身的奇葩终极进化体!
其实可能你们不曾不注意到遍布中国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那就是单身狗。
我指的单身狗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的自得其乐,或是学术神级人物,或是游戏高手,或是数学题狂人,但他们一进入社交世界就水土不服,或是毒舌总是不经意间重伤他人,或是交往焦虑症,或是高冷傲娇货,总之他们社会化程度太低、恋爱技能血槽为空。
而他们这样一群人或许因为太长时间没有恋爱而忘记了相信爱情,而时间不等人又到了父母催婚的年龄,所以他们开始相亲,以为恋爱结婚和他们工作学习中的任何事情一样,只要自己努力,学习知识便可以顺利结婚。
而这两位恋爱不适的同病相连的人在为结婚奋斗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一直都忘记了爱情的存在,所以他们开始转向男二女二开始学会去爱。
至此,剧的主旨又回归了相信爱能拯救一切的费尔巴哈式的虚无浪漫主义。
最近网上的评论都是这部剧如何如何毁三观,我十分不同意这一点。
我觉得这部剧正是对毁三观人口中三观的回应。
毕竟我们都是俗人,未免不露俗套。
这场撕标签的游戏,编剧已经赢了(以下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异议欢迎和谐讨论。
非授权请勿转载,保护版权从意识开始,从你我做起。
谢谢!
)明天就要放出新的一集了,对于这个马上就完结的剧,想要在最终话之前写下这些话,因为看到现在,无论结局是怎么样的, 编剧已经赢了一大部分了。
或者可以说,编剧在某个方面已经赢了。
不同于单靠情节取胜的其他剧,古泽良太这部剧的每一集都可以称之为一步一个脚印,每一集都在潜移默化的传达着一些声音,借着嘴炮max男主的”诡辩“和高智商女主的“奇葩”世界观,一遍一遍一次一次的在观众被情节逗得哈哈哈时,悄悄震碎了人们惯有的理念。
b站的弹幕已经从一开始大批量的“neet”、“啃老族”、“渣男”,变成了“不说经济能力,心地很好呢”,“对妈妈很温柔啊”。
而对cp的期待也从”快甩了这个啃老渣男选男二“变成”你们(男主女主)俩快结婚吧“(尤其最近一话接到花球的时候)。
这样的转变就是编剧的厉害之处。
他用一个喜剧,一个非正常的浪漫喜剧来一点点的敲打着我们的习惯想法,直到大家在笑过感动过之后不由自主的改变的当初的成见和心意。
一开始是俗套的网络相亲,在大众看来要贴上“剩男剩女”标签的“啃老渣男”和“奇葩理科女”,一个想找寄生对象神经质男,一个要在某个年龄前结婚机械女。
这样的设定无疑显出了狗血肥皂剧的雏形,让人犹豫要不要追下去呢。
开篇的第一次约会,别扭的男主,怪异的女主,机器人一样的约会方式,这样开端的第一集,不知道有多少观众担心着该设定会如何发展下去。
然后古泽发展了,不但发展了,还让这个剧朝着“神剧”的方向前进。
在轮船上,先用一记“正常人”代表男二和“神经病”男主女主的对答拉开了序幕。
“恋爱可是很重要的,还能让人成长。
”by 男二“所以说不谈的话,会坠入犯罪的深渊吗?
”by 女主 (顺便,这黄金经典句子要牢记,有助于所有被催婚的人提升自己的嘴炮等级。
但是用的对象请自己谨慎选择,出现不良后果概不负责。
)……“而且谈恋爱的人比脱离现实的我们精神次元更低,我是这么认为的”by 男主……于是明明是正常人的男主被说的无言以对,明明正常人的观众也“我竟无言以对”。
明明觉得哪里有问题,想说这一切都是你们的诡辩,却一时之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为什么?
大概因为当多数人认为恋爱正确,结婚万岁,把这一切当做必修课时,也没有想过为什么。
从一开始就不是追随自己的意念而做出的选择,只是……大家都在这样做而已,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做而已。
为什么?
没有想过,理由,很少人去认真的思考。
所以当面对不同选择的人放出不同的答案时,脑子自然就当机了。
因为是拿来的“结果”,所以一时之间不能说出“证明的过程”。
这场“说的太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的“正常”与“非正常”对话之后,就是男主与女主之间的互相“观察与发现”。
所谓的“脱离现实(男主巧自己说的)”的巧和依子,其实潜在在也被社会的某些观念驯化着,巧认为对方是“理科女”,没有女人味,枯燥乏味,而依子认为男主是“渣渣啃老族”是因为懒惰和不上进,无法令人接受。
于是,无法认同对方的两人开始了新的联谊(相亲会),在一群“正常人”中,通过对比再一次充分显示两位主角是多么的“与众不同”,但就在屏幕前的观众也认可这是对“奇葩”,对男主女主印象分一降再降之时,编剧开始发威了。
先是依子巧遇误闯相亲会的心理学家,由于求知本能而咨询了neet的成因,因为是个重视知识和理论的人,于是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自我思考。
同时由于依子被心理学家带进宾馆,渣渣男主显露出平时不会被人发现的温柔和善良的一面,不顾自身安危的救下了醉到不省人事的依子。
(写到这里才发现,这位心理学家是本剧的功臣呀,男主女主的大助攻,承认吧,你其实编剧本人吧,你就是古泽本人吧?
)从这里开始俩人重新开始交往,或者说商议结婚事宜。
而且与一开始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双方,已经先于其他人悄然撕下了贴在自己眼前的对方的标签——“啃老族”和“理科女”,展开了一场纯粹的男人与女人,甚至是人与人的交往。
于是,之后,观众才能通过这两双不再被标签遮住的双眼,看到这对“奇葩”身上的闪耀,看到男主嘴炮掩藏的细腻,别扭表面下的温柔内心,对母亲的爱。
看到女主不善表达的外表之内是对父亲的温柔(明知道菜单数据被改了还装作不知道)和对母亲的思念。
于是,渐渐地,看的人对他们也不再是蔑视,而是正视,不再是单一的嘲讽,而是出现鼓励的声音。
至于两人的关系,显然让他们就那样契约结婚太脱离世俗,更重要的是跑题了,于是现在女主和男二,男主和女二在一起,学习着如何恋爱。
(以下是对结局的预测女主预约的婚礼仪式是自己生日一周前,这个仪式给了男主妈妈爸爸,于是生日前结婚是不可能了,所以结婚已经不是一个目标了。
现在主题回到了剧名,就是恋爱。
至于谁和谁呢?
现在自然是男主女二,女主男二。
女二暗恋男主多年,男二痴恋女主。
但是问题是,男二能接受原来的女主吗?
女二能一直和男主读书看电影吗?
可以的话,就不用换发型带隐形眼镜,不必买衣服练歌了不是吗?
女主可能一直逛街看球赛呐喊吗?
男主可能一直穿着帽衫唱卡拉OK吗?
女二男二现在是在把男主女主改变成“普通人”吧,总感觉这不是编剧表达的真意。
恋爱难道不是两个人不必改变什么在一起就很开心吗?
或者双方都为了对方自己努力改变,总之,应该是双方的。
而不是单方面的“我要把你变成我喜欢的样子”。
所以我更倾向于通过现在的恋爱,让男主女主明白,体会,理解“什么是“恋爱”,但是也许真正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样的迁就不可能一直继续。
每个人的约会都有不同的形式,例如他们一开始在游乐园遇到的那对奇装情侣。
结婚应该不会马上马的了,本来就是讲恋爱约会的故事啊。
感觉男主女主还是会在明白了之后重新试着在一起,最后,从最开始的公园,那个喷泉旁边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恋爱。
以上是个人的预测。
)也有很多人说编剧暗示可能就维持现在的两对情侣状态或者开放式结局,男主女主成长之后开始各自新的人生。
结局如何,谁和谁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编剧巧妙的一次次,一边高调地挑逗着观众的笑神经,一边偷偷地刺激着大家心里最柔软的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编剧不允许他的角色们被脸谱化,更不允许谁被贴上社会的“标签”。
是的,编剧在这个剧里面做的最棒的事情就是“撕下标签”。
这部剧简直就是一场温和而又盛大的“撕标签”盛宴。
撕掉社会习惯性的给每个人贴上的标签,拒绝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
对于大家习惯了的人生过程,无条件接受的人生步骤,一遍遍通过这对“奇葩”的口问着“为什么”,“为什么不”。
对于社会人不自觉的“被贴标签”和再去“给别人贴标签”的“标签传递活动”表示出自己的思考之后的不同意志。
至于结局怎么样都好了,剩下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各种可能性。
但是在“撕标签”这场游戏中,编剧已经赢了不是吗?
2015.3.25终于撸完全剧,也将对每星期一次的恋爱暂告“拜拜”。
本以为最后一集也会像《问题餐厅》一样烂尾,因大团圆的结局实在没太大的新意。
还好还是把好奇心放到了最后,最后一集还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尤其是那长篇大论搭配着斗鸡血的音乐,简直高能,大笑已是止不住了。
不得不佩服古沢良太,把这么多长台词斗争到最后,让我享受了这么好的一部日剧。
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特立独行”。
一个理性得夸张,一个感性得无能。
事实证明,人太极端,就会被人当怪物来看待,竟连普通人习以为常的恋爱都要来研究。
只是,虽说恋爱是件平常事,不会的人也特么很多,至少基数大了,即使比率再低,也还是有不少活人不会恋爱,比如说本人。
整部剧,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仿佛是一场辩论赛,男女主角是主辨,和周围人辩论,恋爱到底是什么?
特立独行的人的想法和一般人的总格格不入,但最后发现恋爱不需要固定的格式,方式可以不同,感情其实都一样。
只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而已。
恋爱不必计较太多,也不必着急恋爱的到来,更不必要去刻意感受或研究,因为它来得悄无声息,甚至到你还没来得及发觉。
这部一路辩论,一路逗逼到底的电视剧向我们诠释着那些有非正常思维的人类的生活与想法与恋爱。
尤其是长谷川饰演的“高等游民”,尽管他放弃做社会人的缘由多少有点牵强,但是他的“高等游民”生活却着实令人羡慕,尤爱那个堆满书籍与电影的阁楼小房间,确是每个文青心中的理想家园。
生活仅剩对书籍与电影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应是最幸福的状态。
许多人都想如此包括本人在内,却都没有这个勇气。
好在,最后人们都接受了这种“高等游民”的独特生活方式,“每一种生活方式都该被尊重”,这是这部剧最感动到我的地方。
总之,真的要感谢能编出这么多长篇大论的古沢良太,还有要背诵这么多长台词的杏和长谷川,还有又一次搭上好作品顺风车的芋头。
受不了這種過於做作的奇葩,棄劇了。
没有打动我,完全没有打动我。看到第二集求婚那里感觉就可以全剧终了。这么厚颜无耻的男人真是罕见啊,本来期待着能看到男主翻身去求职然后重新做人结果竟然把高等游民这种角色一直从头贯穿到尾,幸亏我是先看的哥斯拉再看的这部剧不然我真的对长谷川要一生黑了。有史以来最不待见的日剧男主。
比想象中好看,很欢脱的一个剧嘛~~话说大概也因为我是一天到晚都在相亲的人所以对这题材也还算感冒,真是笑死的节奏了。不过中岛裕翔好帅的,都长这么大了。逗逼剧因为一些暖人的小细节而有了感人之处呢。比如给妈妈的按摩券,比如妈妈味道的年糕。好喜欢松重丰爸爸。看完居然喜欢男女主~少年cp可爱
梗有点意思,但三观无法接受
3集弃。完全get不到男主的魅力
又是一个神反转。在接受奇葩设定的前提下,绝对精彩。
别看最后一集
重新打分!!!!!妈蛋太好看了!!!!!!!努力学习鸭嘴中!
最早的男主設定真的非常不討喜,後續也沒有交代很清楚所以我還是不喜歡男主設定()結尾轉變生硬。但是小時候的車票梗好可愛啊。
烂的一尾
典型的浮夸风,刚开始还算搞笑,后面什么玩意儿啊
高级游民hhhh这不是性转版逃耻设定吗
最愛的是昭和BGM大好評!!!【大概是編劇太超前 有些三觀的地方跟不上 最好他不要是故意搞創新 還有命中註定什麼的梗早點鋪就好了 最後一集才出現有點硬啊
对理科女的刻板描写,反而洗白奇葩啃老男,男女主对男女二完全不负责,看的令人反胃
点是有的,但完全没有做到convincing(看晚了
人物太刻板了,实在看不到男女主角恋爱的核心动力。但是裕翔真的好帅啊!!!帅到持续犯花痴
只允许一种价值观的不是广阔的世界,只存在甜蜜幸福的不是真正的恋爱。
啊~想看下去/第一次看杏的剧/是我肯定选中岛裕翔然后不去约会了哈哈哈/脑子里还是长谷川博己在无事生非里深情克劳狄奥的形象/第五集我有点……/我……为什么要看/所以是命中注定
本人就是男一本人了。但剧情太扯了。完全无法接受。玩游戏的时候当背景音,有娱乐性但只要稍专心一点就被各种诡异的走向气到。😂
理科女和文科男的羞耻对话满满啊! 唯一不满的男主啃老。最近看的日剧都好心疼男二……讨厌生硬的cp反转啊。杏的身材可望而不可即,本剧配乐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