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重奏?
恐怕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作是菲利普和伊力两个好兄弟的成长史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的重奏乐章。
两个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大有志向的文学青年,两人共同站在邮筒前并且畅想彼此出书成名后的生活,一段相当精彩的少年狂想曲之后,两人开始接受现实的考验。
菲利普先成名,但随之而来的是患上了精神缺陷方面的病症,据说和他的热恋有关,住进了精神病院,而伊力则被书商拒绝。
于是他继续勤勤恳恳地写作着,希望自己的梦想有朝一日可以实现,与此同时,他还接回了好朋友菲利普并鼓励他继续动笔。
如果把本片交给好莱坞的大师,很有可能成为银幕上的一支洒满友情阳光的励志故事。
但在这位挪威导演的镜头下,这个故事就成为了真实可信的当代挪威青年遭遇成长困惑和反映现状的毫不矫情之作。
比如那些同伴中的粗口和party中的疯狂,比如两人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一个认为女友是他生命的奇迹可不知如何正常对待,一个却一边想着女人会让自己耽于安逸疏于笔耕一边却仍然和她睡觉,再比如两人的友情也面临考量,伊力渐渐获得了书商的认可,而菲利普却没有办法再开始写作,尽管他曾趁兴写了小说但仿佛江郎才尽……片中还有一段插曲,在同类型的片中,总会出现一个指路明灯式的长者,鼓励他们继续向前,本片也有这么一个老头,他的确给了伊力鼓励,而且是在一种阴差阳错的情况下真正认识伊力的,因为他的狗咬伤了伊,但是最后这老头却自杀了。
成长的困惑留给少年自己来分析吧。
本片从拍摄到剪辑都显得很有活力,拍摄基本不上架,许多地方都采用曝光过度来描绘人的心情或作转场之用;剪辑则是相当碎,跳切不在少数,而且很喜欢把两段时空交织在一起。
比如最后伊力上了飞机,和他在讲述自己在异国写作出书的经历,那这既可以看作是闪前,也可以看作是主人公的幻想,这一招在片中反复出现,使得很多片段真假难辨,不过恰恰是因为这种模棱两可,才显示出本片的质地:飞越,灵动,青春没有什么不可能,敢想亦有可能使梦想照进现实。
这片子躺在电脑里将近一年。
几次点开又几次关闭。
总是找不到适当的观影时机。
昨晚终于一口气看完,就后悔自己冷淡部出色的片子太久。
开头那是一段黑白幻想——两个文艺青年追随自己钟爱的作家,写出两部作品,两个人的生活随着作品的发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段剪辑流畅凌厉,摧枯拉朽。
一股子朋克气喷薄而出。
转回彩色现实的时候,他们正站在邮箱前,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然后他们看到一场游行。
慢镜,配的是清冷的Joy Division,硬生生将彩色衬出黑白的感觉。
Phillip对Erik说,we have to get out of this country.这片子就在这个瞬间打动了我。
同样的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感觉几乎从初中开始就一直缠绕着我。
对周围环境的不适,最终转化成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于是音乐、书籍还有电影成为构筑内部世界的砖块。
然后文青或者伪文青就渐渐形成。
有些人出了社会,被重新纳入主流,变成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有些人沿着小径走去,或成名或疯癫,或干脆和世界say goodbye。
那群朋友中的一人发表了一段“高论”——Girls aren't cool. They can be pretty or "cute" and with some serious dieting, even sexy. Sometimes they can be nice. Dumb, but nice. But who wants nice? You want interesting people around you. Has a girl even introduced you to any new music or recommended a book you didn't already read in high school? Anything just slightly outside the mainstream? If so, she got it from ex, her brother, her father. They just pretend.因此男人,准确的是想要在文艺界有所作为的男人,不应该被女人困住而减少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
否则他们只能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成为白痴。
这段话出自一个男文青,如果在女文青嘴里,换换主语,它也照样成立。
这就是文青们的一条生存准则:远离主流。
但是在片末,也许仅是在Erik的幻想里,只有出了国的Erik做到了这点,其他人,在他回国之时,都已经出双入对。
即便是精神出了问题的Phillip,也在和Kari的纠缠不休分分和和之后,放弃了写作,笑得一脸平和。
生活就是这样难测。
鲜少有人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一个。
提起离开奥斯陆的Phillip,最终走的是Erik。
率先出书的是Phillip,最后有一番作为的是Erik。
不过,生活取走一些也会相应的给予一些。
Phillip一遍遍的倒数,换回了Kari永恒的爱。
而Erik对Lilian的不在意,也换回了她的离去。
片子就这样不紧不慢的描绘着几个北欧文艺青年的生活。
偶尔出现很凌厉的闪回。
摇滚乐始终伴随。
勾画出北欧特有的清冷气质。
收尾之后,也只会令人稍稍叹口气——This is the life.
偷偷地坐过去同他合影,在公园的长椅上。
春寒料峭,那人连看都没看你一眼。
你的朋友帮你举着相机,按下快门。
但是忘记揭下镜头盖。
那一年你刚刚出院,你的朋友开车带你回家。
你们两个都很好看,你们站在一起的时候色相互为帮衬。
23岁,还是太年轻了。
又年轻又忧愁。
你刚刚出院,你妈妈撕掉了你女友的照片。
她长相酷似一名冰岛女歌手。
她曾经是摇滚明星的恋人。
但是她一早就开始打探你。
当时你更年轻一些,刚刚出了一本书,脸被印在杂志上。
当时才华和美貌团集于你一身,你接受所有人的注视,所以你不能分辨在瓢泼而来的视线里面参杂着一颗谨小慎微,温柔得不得了的水滴。
你在黑暗中倒数,你有预感10秒之后,她会回头看你。
“女生不酷,顶多是漂亮、可爱,最了不起性感,何况老爱减肥,有些笨但是个性好,但谁在乎个性好。
你总希望交往的女生有内涵吧?
你可曾听过那个女生推荐过你不了解的音乐、书或是……任何非主流的事物?
就算有,也是她前男友或哥哥说的。
她们只会装懂。
和女生交往太久,男生会变逊脚。
只沉溺于连续剧、浪漫晚餐。
阅读和听音乐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后来甚至漠不关心,最后成为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你朋友要同他女友分手,因为他觉得她成为她追求梦想中的一个阻碍。
他有才华,他内心其实在嫉妒你。
他嫉妒你年少成名。
他接你出院,鼓励你继续写书又希望你永远写不出下一本书。
在冷灰的电影场景里面他鼓励你,在他人面前替你圆场。
在你写出新作的时候,他知道即使没那么好,他也会说好话给你听。
但是我就是知道你们心里暗暗叫着劲。
你们一起长大,一起去买书和cd。
你们喜欢同一个作家。
你们要忍受另一个同你们极端相似的人生存于世。
于是你的朋友在电话对别人讲,他要在趁你不在的时候赶紧写书。
你和你的女友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开始爱情。
现在没有那么多人注视着你了。
但是你依然没有发现,她眼里那颗谨小慎微,温柔得不得了的水滴。
你只是闭上眼睛骑单车。
在黑暗中倒数。
你和你的好好先生朋友大吵一架。
他踢响沿街所有车的报警器。
你又重新入院,他远走他乡开始写作。
大概那里是法国,你和你同一个女友两次试图开始恋情的地方。
他成名以后回国,你们相遇。
你还是呆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个女友在一起。
他和你坐在一起喝酒,讨论了你们喜欢的作家死去的消息。
你们开玩笑地说,这不什么大不了的消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书迷。
[重奏]是挪威青年导演乔基姆•特里尔初试啼声的首部长片。
讲述两个文艺青年的友谊、爱情、摇滚和写作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交合,幻想与现实的交叉剪辑,对话与旁白交织的复杂叙事,感情与事业之间的冲突,再加上多种手段的拼贴:静止照片、纪录片、录音、画面叠化……都使其成为一部复调和鸣的多声部交响曲。
★2007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挪威代表★荣获卡罗维法利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双料大奖■友情的重奏影片开头,两位好友,菲力普和伊利,面对面的站着,在同一个邮箱里,同时投下自己的书稿,等待着命运之门的滑动。
互为镜像,互文书写的两人,是感情深厚的双生儿,却站在可能将他们分开的边缘——决定未来行程的书稿,会带来什么:成功或失败,燃烧或熄灭,或是两人的分隔?
菲力普随着书的出版而走红,却在一场热恋中陷入痛苦的精神枯竭;而伊利书稿虽没被采用,却更能静心写作,并在探索下慢慢走向文坛。
故事以一次幻想为始,围绕两人交叠的生命展开,癫狂苦闷的菲力普和潜心写作的伊利都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快乐时光不断重现,现实却熟悉又陌生,两人彼此关心,却又暗暗较劲。
他们的迷茫与寻找、艺术体验与情感经历交织在一起。
最后菲力普重新入院,伊利不告而别,远赴巴黎继续写作。
故事再次以幻想为结,在一场臆想的重逢中,他们微笑看着彼此的变化。
他们还讨论喜欢的作家死去的消息,说这个世界上,他只有两个书迷。
■爱情的重奏轰鸣的摇滚音乐会上,菲力普倒数到10,数到0的那一刻,凯莉转过头看见他,那一刻他们爱上。
他们之间的爱情,跟他与写作灵感的关系一样,都飘忽不定,美到不可承受。
热恋的他突然遭遇一场车祸,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发生,但至此之后,他不能再写作,也不能再恋爱。
他精神崩溃,自我伤害,医生却解释,他是因热恋患病,两人被迫分开。
出院后的他不断寻找丢失的灵感和情感,却苦苦不可得。
两人约好再次去巴黎,寻找上一次的恋情,但是他却不能再爱,做爱的时候,他停下了。
分开后,他不断进行“倒数到10”这个练习,一次又一次寻找相恋的感觉。
他骑车闭上眼睛倒数,走路看着阳光倒数,坐电梯时倒数,终于走到凯莉办公室,告诉她,我爱你。
凯莉却说,对不起,我无法再承受。
他的世界再次坍塌。
最后,他与凯莉又开始同样的倒数游戏,当他再次数到0时,凯莉终于告诉他,停止。
这个类似休止符的0,既是结束,又是再一次开始。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但凡拿青春说事的作品,必然少不了激进思想之后的打击,和痛定之后的重生。
悲剧的结尾是没有重生,直接挂掉;喜剧的结尾就是重生获得成功,稍微耍点花招的就是在刚刚重生时戛然而止。
《Rsprise》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真不好译。
我参考了几个,有叫“重奏”的,也有叫“爱重奏”的。
重奏本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一首歌你以为唱完了,突然又蹦出副歌部分里的一句,这个旋律在脑子二次成型,你对这首曲子的印象就深了。
wikipedia对这个词的解释比较学术化,我就不在这里翻译了。
电影的主角是两个男生,一个叫Phillip,另一个叫Erik,都是年轻人,二十来岁。
两个同性主角的电影不算少,但不好拍,因为既要表现他们的价值观的不同,又要抓住他们仅有的相同点作为故事一条明线。
近期伍迪艾伦的《卡桑德拉之梦》就是一例,可惜拍得不咋地,可能是我期望太高了。
Phillip的形象很像当年拍《猜火车》中 Ewan McGregor扮演的Renton很像,都是有毛光头。
这个电影的故事性很弱,弱就弱在于把“激进思想”的意向仅仅作为内容新颖、超现代的书故事将书的出版定性为人物理想的成功。
当然书出版之后还有话题。
我这么想可能有些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导演和编剧的世界观,他们可能认为人的思想被出版商和读者认可就算理想了;而且好莱坞的美式编剧风格把我们脑子都洗坏了,即“但凡谈及理想,都要扯到政治、毒品、犯罪、性等敏感话题。
”对,电影拍成这样能赚到票房,观众会得到精神洗礼。
但是我觉得更广大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自己,要是真的出本书,就算是什么“戏说三国”或者“歪说红楼”之类恶心到要死的题材也会令自己兴奋好一阵子(PS:我小学时就“谋划”过写一本类似《哈利波特》的奇幻小说)。
我们单说电影本身,理想定为“出版作品”有点弱,但是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嗯,很崇高啦。
朋友,有时也被隐形地和密切竞争对手划等号。
Phillip和Erik同时寄的书稿,结果Phillip的先出版了,你如果是Erik你会怎么想...没过多久,Phillip居然企图割脉自杀,他的精神出了问题,你如果又是Erik你又会怎么想...很亲密的朋友,从小长到大,生死之交那种,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朋友。
想一想,请想一想,ta比你优秀,或者成绩(很恶心的成绩)比你好,或者人长得靓、异性缘比你好,但其实在你眼中ta就是那么一个你知根知底的人。
在这样一个社会,朋友被犬儒主义者利用了,这一点我深感其痛。
好了,不说我的事,继续说片子。
嫉妒?
幸灾乐祸?
有一点负罪感?
谢谢你的诚实。
我们是人,恶心的人,有这种想法证明你是个普通人,注意,是 普通 人。
但故事中的Erik真是很靠谱的朋友,起码他帮助了Phillip从思想的漩涡中逃离,起码让他逃离得快了一些;同时他暗自努力,虽然有点幼稚,但是他做到了。
这一段讲的是爱好与爱情,都是些我不太懂的东西。
爱好什么呢?
文学,音乐,漂亮女生,有点钱的话再嗑点药,男生就是这样子,“臭男人”都一个德行。
爱好的东西可以支配你干一些疯狂的事情,比如出国采风,割脉,为爱情放弃工作等等。
爱情的话我就不方便说了,因为我不是那种把爱情奉为第一位的人,也不会用“倒数10个数,你就会爱上我”的浪漫骗骗女孩子。
所以对于电影里的一些爱情和性,我还是既向往又叹息。
向往自由和开放,叹息中国“估计要等一百多年才能到北欧那种状态了”。
好了,不谈政治,最后我会在博客里贴一段视频。
片子里还是把爱情和理想描写成冲突的两方了,这是几乎是所有谈论理想的片子里固定的话题。
03年有一部片子叫《紫蝴蝶》,娄烨拍的,讨论了这个问题,将爱国理想和爱情作冲突;《紫》这部电影拍得挺有想法的,但是挑到了政府和观影人的一些神经,所以搞的两头不讨好。
去年美国有一部我超喜欢的电影叫《Into The Wild》,中文名叫《荒野生存》(一译《荒野伴我心》),也是讲一个理想主义者,稍稍地提到了爱情,实际上可以说是性的冲动,但还是和理想作了冲突两方。
我也有一个理想,伟大的理想去西部,不知道会有什么样“荡气回肠”的爱情和它做冲突呢?
下面摘录一段《Rsprise》里的情节,挺有意思的。
“他学化学,是班上成绩最好的。
曾有美国大药厂要高薪聘请他,但他女友不愿相隔两地,说她不能没有他。
于是他辞了职,搬回了家。
几周后,女友却甩了他。
他没去成美国,现在跟他妈住。
”(那个人跑步经过Erik一伙人)一个人跟Erik说:“你也不和你妈住么?
”Erik干笑了一下,突然掏出手机。
“嗨,莉莉安!
(注:莉莉安是他女友)”然后起身离开座位...欢迎访问“杨癫峰”http://yangdianfeng.blogbus.com/logs/18586542.html
台风天一直待在家里,是有点受不了,因为我是那种就算没甚么事也要出去晃晃的城市浪人。
没想到下午还停电了呢,这种状况无法使用网路基地台,就索性用充满电的NoteBook看DVD好了。
不过看DVD也需要心情搭配,心里有股郁闷想要宣泄时决计不会播放温馨、感人、浪漫爱情片的,我还是重看了今年我个人认为最好看的爱重奏。
跟第一次去长春看的心情完全不同,那时的焦点有很大部分专注在"摇滚态度"上,而主题曲"操首相的逼 Fingerpult av Gerhardsen "自然就变成使我心情亢奋的大麻叶。
在接近傍晚没有丁点灯光的书房,时而呼啸的17级阵风从仅仅开了10公分的双层隔音窗灌进来,有时还甚至把书堆上的手稿纸吹的满地,我的情绪似乎跟菲利普ㄧ样再次沈溺在焦虑、找不到人生出口的恐惧中。
我想我会钟爱这部片子很大的原因是有共鸣吧~我不也跟菲利普和伊利ㄧ样,正处在生命混沌不明的阶段吗?
这样的人有多少呢?
从幼稚园、国小、国中,一路到柯本称之为地狱的高中生涯,心里开始有对人生、对未来的疑问开始萌芽。
为甚么我要把时间耗在这念教科书?
为甚么一定要考上大学才能成功?
我一定非得过跟老爸一样的人生吗?
这时大部分的人选择把疑问埋藏深谷,继续待在体制内,但有少数的人堆积了一股愤怒的情绪没地方宣泄(问老爸老妈他们永远都是一号答案),这种人会在同学上历史、地理、三民主义课时在撞球场找人挑竿,在网咖狂练等级或是在漫画王看天子传奇...,但是他们又不是真的会坏到去吸毒、加入帮派,他们也不是真的没有上进心不念书(他们会说: 我只念我有兴趣的书)。
随着旷课时数逼进到被退学边缘、黑板上离大学联考的日子也从原先的白粉笔改成红色粉笔的99天,在得知小孩竟敢如此放肆、盛怒之下的老爸结结实实扁了这“不长进的废物“一顿,这些迷途羔羊才再次回到了学校和考前冲刺班。
说起来也挺妙的,他们多少都有点小聪明,都可以在短短两三个月内达到大学录取的最低门槛(7、8年前的标准),而没考上的有些去了重考班,有些则提前入伍作兵去了。
不过反体制、反文化的火炬并没有因此熄灭,这些刚进大学的新鲜人填的科系大多都是安全的会计、金融、财金、企管、经济系(因为不了解、分数刚好上还有家长的期望)。
上了几堂课、ㄧ两个学期之后,对每天盲目的生活又产生了疑问, 我真的知道将来要干么吗?
我为甚么要浪费时间在我一点也不想念的东西上?
我要转系?
还是休学呢?
当然,休学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不是所有人都能不顾一切的撩了去。
不过,他们倒是从地下音乐、非主流电影和一些艺文活动上找到了寄托,一种可以恣意放纵内心那股对主流价值、传统体制的愤怒与不满。
这些表面知识青年大学生骨子里沾染了60年代嬉皮和70年代反文化庞克的血,他们暗自在建构着属于他们的乌托邦。
你会在独立乐团的LIVE看到他们摇头呐喊、在不播放好莱坞商业巨片的小戏院喵到独自坐在角落的他们、在非连锁咖啡馆(他们觉得Starbucks是上班族谈生意的地方)看到他们手里拿着冷僻的哲学思想猛K,试图在沙特的存在主义、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尼采大师的主观唯心主义,或是垮掉的ㄧ代诗人思想里找到属于他们的语言,久而久之这些从来就不是父母、老师眼中爱读书的颓废学生,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书房塞满各领域书籍、 John Lennon与 Kurt Cobain 海报的文艺青年。
他们只是在用各种方式、各种关系、各种疯狂和各种他们此时觉得很屌的事来证明他们曾离群索居的存在过,只是想曾经拥有拿青春交换来的叛逆灵魂。
菲利普、伊利和他们那群麻吉显然就是这样的ㄧ群人,他们热爱摇滚,不屑只为获利、出卖灵魂的各种资本主义世界产物,有女朋友对他们来说是很逊脚的事,女人只会让你沈溺在晚间综艺节目、流连浪漫遐想,最后变成安逸的中产阶级白痴!
(这些是电影里角色说的,不是我....)不过这些想法只是他们反主流的一种过渡行为,随着年纪渐长,摇滚热血青年的形象慢慢潜伏到外表下,只有在老友相聚之时,才会把当年一起狂 HIGH 的摇滚单曲“操首相的逼“拿起来再操一次!
即使没有深入研究过北欧文化,却很喜欢北欧电影里非黑即白的纯粹美学(跟北欧人也有关系,总觉得他们都干干净净,随便穿甚么都好看),或是导演突如其来的黑色幽默。
这点跟他们的设计一样,第一个想到的形容词就是简约,没有多余的废话,从片子开头、配乐到片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如此。
有空的话,不妨去看看最近刚上映的逆向思考的艺术,一样很赞。
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也从没有谁因为谁而活不下去,当你凭借自以为是的怜悯之心道貌岸然地施与所谓的帮助时,有一天你悄悄地蓦然回首,却发现,人家本来就比你所看到的生活过得好得多,你所做的所谓援手不过是多情外加那么一点点矫情的成分而已,而不可忽略却无法忽略的是,你的生活还将在这种自造的错觉里一直犯贱下去。
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看过《我的天才女友》之后回头看这片,似乎看到了很多类似的人物性格和塑造手法。
大概,两个性格各异又互相竞争,又有一点看不破的homoerotic tension的同性朋友,真的是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Philip毫无疑问是两人里面的“疯癫天才型”,起初光芒夺目。
但是,他痴迷型的浪漫主义性格和超群的想象力造就了他的才华,却也成为了他精神疾病的导火索。
因为车祸也好,其他原因也罢,几次病情反复之后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药物治疗和同女友安稳甜蜜的小家生活,也就此停止了写作。
其实我们都很能理解他内心的争斗,像他这样的人大概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很可能像SE Dahl一样走上自杀道路;最终的泯然众人,也是他自己几番权衡的选择。
而Erik则是两人里面更内向观察型的,起初的他对Philip充满羡慕和嫉妒,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无法离开有毒的男权癌朋友圈,被潜移默化想要和女友分手又纠结下不了决心,最后还是女友弃他而去。
儿时被霸凌的阴影导致他不太自信,但是他暗地里似乎又有一种黑暗能量,督促着他一步一步前进。
所以最终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天才的他,经历了人生的触底反弹和出走,反而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
这两个人,都是同龄人里更加敏感聪慧的局外人,最后也无所谓谁的人生道路更正确;Philip泯灭了才华但收获了爱情,而Erik最终孤独却拥有他热爱的写作事业。
可能一切也不过是奥斯陆青年人生活的过眼云烟,无数平凡又不平凡的友情故事中最普通的一种而已。
约阿希姆·提尔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重奏》,当年代表挪威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部处女作揭开了他大部分作品反复探讨的主题:记忆、身份和时间,也为此奠定了悲喜交集的基调。
这是一个有关青春、雄心壮志、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两个相识多年的好友,其友情十分牢固,成为作家是两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为了这个梦想不断努力着。
才华横溢的菲利普一夜成名,艾瑞克却郁郁不得志。
很快在名利和爱情的冲击下,菲利普遭遇意外变故走下坡路,艾瑞克努力帮助他重振声望,却又在暗中想创出自己的成就,最后果然不负有心人,在知名作家的指点下获得成功。
既然是讲作家的电影,就不得不提到与提尔长期合作的编剧埃斯基尔·沃格特,他与提尔共同创作了迄今为止所有作品的剧本,可谓亲密战友。
最初,沃格特在巴黎学导演,提尔则在英国伦敦电影学院深造,两位挪威电影创作者各有大计,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创作出这部作品,再联想到片中两位男主角的作家身份,难免让人揣测这部作品的自传色彩。
也许两人都是高超的编剧,文学相关的内容一直反复出现在提尔的影片里,《猛于炮火》里小儿子写给暗恋女孩的奇思妙想短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女主角写的女性主义文章,而这部作品更有意向挪威著名作家Tor Ulven致敬。
▲两位踌躇满志的青年作家这部处女作捕捉到踌躇满志的年青人对成名的梦想与渴望,为了成功在爱情路上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取舍。
两位主角对恋人的迥异态度印证了这种理论,不论是菲利普还是艾瑞克,最终都没能收获幸福的恋情。
影片表面上充斥着青春期男生的各种低俗笑话,愤世嫉俗的音乐趣味和淘气天真的叙述方式,实则却不断浮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氛,不论是菲利普的发病入院,还是艾瑞克的恋人离去等等,最终展现的是青少年进入成人世界的一条无奈苦涩的必经之路。
作为青年导演的首部作品,往往喜爱炫耀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影技巧,这部处女作同样如此:毫不节制的闪回和蒙太奇,正常行进的情节中不断插叙,打断线性叙事;利用人物的回忆引出其他角色,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里反复跳跃,不知不觉制造出一种眩晕感。
旁白与画面不同步的剪辑方式制造出一种时间延长的错觉,粗略跳过6个月内发生的情节,之后在人物的回忆情节里重现,形成一种时间往返回旋的流动感。
这些都是提尔作品最鲜明的标签,表现出他对回忆和时间主题的偏好。
▲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致敬提尔也毫不掩饰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喜爱,观众在这个故事里隐约品尝到特吕弗名作《祖与占》的悲喜感,在黑屏和声音中断的画面里偶尔闪现出对戈达尔的致敬,甚至情节里更安排男女主角现身巴黎度假的情节,在梦幻的背景下,将两人爱情的开始与结束描绘得相当动人。
这些都可看出导演对法国及其文化的钟情,尽管存在着天真肤浅的一面。
音乐绝对是提尔作品里的特色标志,从这部处女作开始,几乎每部作品里都有一场音乐会、酒吧、舞池,或家庭聚会的情节,而且其音乐品味相当突出,这部所选的音乐大赞,从Joy Division 到Le Tigre,各路朋克和另类摇滚大牌的歌曲让人听得心花怒放。
作为在奥斯陆拍摄的第一部长片,提尔并没刻意将镜头对准这个大城市,却在不经意之间捕捉到它的独特风味,开场时的节日游行镜头扫过大街上狂欢的人群,其后众人在湖边休憩玩乐,男主角骑单车穿越奥斯陆的街景,以及提尔最拿手的夜生活酒吧场景,都将这座北欧大城市的现代感与自然环境展现得无比舒适。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哭了
看过Anders Danielsen Lie三部片,他分别出演癌症病人、戒毒所出院的病人、精神病人,是怎么做到看着病怏怏同时又性感的?
操首相的逼
joy division粉無法抗拒
挪威新浪潮;情节非线性,很散乱。
对这种冷色调的北欧电影总是有莫名的好感。
工整 兩個男主的落差與追逐 雖然主題不愛 但是憑藉敘事的公正與自由間隙
俩人都好帅
一般般,不算好看
因《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关注了导演的奥斯陆三部曲,这部很有现代派小说的感觉,先锋,实验,碎片化,无数次让我想到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是不是全天下的叛逆青年都这样,抽烟喝酒听摇滚写小说追女孩,有着自己的精神图腾,混迹在各种party里,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作家,永远在追寻,永远在批判,恨不得一拳把世界砸成碎片,然后拾起一角裱在心里。菲利普和伊利,一个是自我放逐的玻璃珠,一个是在名利场里沉浮的气球,互相映衬,伊利在史达尔家里的那场戏真实又动人,青年作家能听到那句话,也死而无憾了吧。(我很喜欢饰演菲利普的演员,很聪明的长相,眼里有种说不出倦意与警惕,随随便便套个针织衫都那么好看!!我单方面宣布他是2021年的影帝🎉)
别具一格的电影..
Lincoln Center. vibe大于叙事,又颓又清冷又张狂的北欧式青春。年轻时的Erik和Kari也太美好了!以及想念巴黎 T T
不好看。
伪善。
节奏控制真是有问题
有时候形式感的东西真让人喜悦。感觉是北欧的猜火车。喜欢冷面幽默。
2.5大失所望 不过有的镜头很美 @八又二分之一
现在才发现这是挪威的!!!!!!!!!!!!!!!!!!!
倒数之后,是开始还是重复?3.5
挪威性转版七月与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