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下的部分评论真让我大开眼界。
公主杀巨怪有错了?
不过是个民间故事罢了,还什么放在中世纪背景下国王遵守诺言把女儿嫁给巨怪没有错,笑话了,中世纪哪来的一诺千金,背信弃义血雨腥风写在每一页历史上了,哪只眼见过国王把女儿嫁给山洞里的野蛮人,中世纪的公主没有门当户对有政治利益的结婚对象,可以在修道院里关一辈子好吧,把女儿嫁巨怪的失心疯国王没被踢下台只能是公主年幼傻白甜的缘故,也只会出现在民间故事里了,在这种故事里,某些人怎么就上杆子不假思索的认同了巨怪,怎么就不认同被巨怪手撕的马戏团一家呢?
题外话,某个中世纪的民间故事里,国王可是看上了他的亲生女儿。
真要论中世纪背景,把女儿嫁给山洞野蛮人的国王可比睡女儿的国王异常多了,某些人是不是还要给他唱赞歌呀?
认清本质,这种人就是强权崇拜罢了。
国王对公主,君对臣父对女,国王必须是主子,所以国王是对的。
巨怪对公主,夫对妻,妻子必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被关被奸都是随意,否则就是贱人不守妇道,巨怪必须是对的。
巨怪对马戏团……都手撕了他还有不对的吗?
呵呵。
再对某些人多说几句——特指认为“公主不肯跟(住白骨洞杀人如草芥的)巨怪过日子就是嫌贫爱富”的某些人——姑娘家嫌贫爱富不值得提倡,但也算是普通正常的人性,你这“我想跟你过日子所以你就必须跟我过日子”的想法可是危险得很呐,趁早自我认识自我修正一下,要不然,保不清什么时候我们就在社会新闻上看到了你,“一时糊涂”毁了两个家庭呐。
的确黑暗,整部电影都是怪诞,荒谬,不适。
就算是貌似平和的表演观众的笑声,掌声都充满诡谲的气氛。
感触最深还是跳蚤的公主出逃的那部分。
电影电视剧看多了,恐怖的剧情也看过不少了,但从来没有像这样因为一部电影,而感受到如此铺天盖地的恐怖与慌张。
从小公主被带进那个山洞里开始,密不透风的恐惧和不安啊 ,就像是我们生命里那些最为可怖的噩梦,它捏住了你的咽喉。
无力,崩溃,一无所有,遇上救命稻草一般的人,只有一声又一声的please,哀求啊,跌跌撞撞奔跑、逃离啊, 一直一直,用尽所有力量,挣扎、挣扎、呼喊终于在最后一刻,斩断了,那根貌似唯一与恶梦相连接的绳索。
一下好似重获新生,被黑暗笼罩的她挣脱了,但故事总是这样,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那些,和她曾梦想的一样,英俊,勇敢,救她出来的少年的模样,还没好好品味这英雄救美的“童话”故事。
那股力量又硬生生的把你拖回去跌落在那恶魔的手掌,摧毁了一切。
和看到的很多“浪漫”故事一样,野人下不了手杀公主,我灰心的以为,故事要走向大家最习以为常方向,公主试图安慰和接近他,他被烧伤的皮肤,还有血肉暴露在外却原谅了公主准备像一开始那样背上公主带她回家。
就以为要结束时,下一秒,公主手起刀落,终于终于一切一切真结束了。
看到这里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在看的时候,被这个故事拖入了那种无边的恐惧的情绪当中一直在想,迈出那步,跳下那个深渊就不用在痛苦了。
但无疑,最后那一刀无疑是最好的结局,不是用哀求换来父亲的心软,不是狼狈的逃离,不是被曾经心中优秀的少年所救,然后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是亲手,一刀砍断了那只一直掐住了咽喉的手。
看到很多评论里有说野人可怜,野人其实很温柔,公主冷血,杀死自己丈夫的。
我实在是无法感同身受,一个前一天,还像我们很多人曾经一样是幻想着白马王子无忧无虑的少女,突然有一天被自己父亲嫁给了连他都害怕的人,被拖入森林,掉在悬崖,被丢进那样到处都是骨骸的洞穴,是否又有人关心她的感受?
没有平等,尊重又谈何婚姻,从头至尾这都是一场他们对她的毁灭。
为什么大家选择性的就缩小甚至忽略了女主的痛苦?
是因为太多这样的弱势的女性被欺凌的故事和桥段?
还是那些见怪不怪的男权思想作祟?
让我们习惯了女性总是在充当的受害一方,让我们习惯了男性一下杀死那马戏团一家人甚至也差点杀死那个弱势的女性的残暴形象。
以至于当野人在施暴后停下拍拍的肩膀和一些小小的“人性”,让我们的早就习惯撕扯的神经产生错觉,让我们默默接受,好像他挺好的啊,女主应该跟他回去啊,公主也可以跟野兽过上“童话”般的幸福生活啊。
还好剧中的女主很清醒,她知道,自己好不容易逃出来了,绝对不能再回去那里过她噩梦般的生活,有些残忍但却果断了杀了那个野人,然后拿上他的头一步一步走回那里,去找回她的生活!
祝福自己,也能逃出那些囚禁的洞穴的,勇敢的拿起刀,去割断那些掌控我们的恶魔的咽喉。
第一个故事里可怜的国王和无辜的海怪暂且不表。
女王为了孩子毫无留恋地丢下丈夫的尸体当日生下了孩子。
同样是看没有营养的杂技,皇后却绽开笑容,与之前的冷漠截然不同。
最后的最后,王后为了追回逃跑的儿子而被杀死时,有一瞬间,我觉得莫名的悲哀。
与神话中的“弑母”不同的是,这里面的母亲是一种自我牺牲,她对丈夫的爱并没有移植到其他人而是自己的儿子身上。
在迷宫中的追逐实际上是其中求而不得的映射。
真正的爱确乎是在于放手。
其实国王爱王后什么呢?
依旧是求而不得无法放手吧。
同样的,第二则故事的开始也在于国王对于一个女子的求而不得。
贯彻整个故事的同样也是姐姐对国王的求而不得,妹妹对姐姐的求而不得。
最终,妹妹为了陪伴姐姐而剥皮,姐姐为陪伴国王而欺骗对方,相信法力消失后的结局一定惨不忍睹。
有人说国王可怜,但一切的源头不过是好色的国王用自己的权利逼迫一个女子的屈从。
权利是这则故事的起因,或许更是源头。
同样的,第三个故事的源头亦是权力。
国王用自己的权利胁迫女儿嫁给了一个野蛮的怪物,而原因却不得而知。
或许是不希望女儿出嫁,或许是想满足自己独特的恶趣味。
野人可怜吗?
确乎有一些,因为从他的立场来说并没有做任何伤害公主的事情。
但他没错吗?
有,他在最开始就选择了本不属于他的东西。
通过侥幸赢取到了公主,却从来没想过自己与这份侥幸是否合适。
同时得到公主,知道她并不爱自己后也没有作出过任何努力让对方真正喜欢上自己。
一味偏执地占有最后的结果必定是两者皆殇。
公主最后成为了女王,看起来似乎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这份帅气果敢的背后是怎样的折磨啊!
故事的开始那样一个单纯可爱的小公主,最后竟然学会了以退为进欺骗残忍。
公主在杀死野人那一瞬间的笑容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黑化”吧,一种解脱与快慰,一种战胜了牵制与内心怯懦的放松与释然。
不难发现,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皇后/女王,平民/皇后,公主/女皇,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地位上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为自己的改变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每一部都是一个悲剧。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
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位老巫婆想要变成王后,坐拥金银珠宝的故事。
一天,国王听见了无比美妙的歌声,便着人去寻找,送了很多金银珠宝给她们,却不知道这歌声是由两位老巫婆发出的,老巫婆知道了之后就想要凭此当王后,可又担心国王发现自己的面容,于是回应国王说可以给他看一个手指,两个老巫婆都想得到国王的喜爱,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手指变得细皮嫩肉,最后有一个终于成功了,国王看到后,越发地想要她们,后来她们就提了个要求,要见可以,但是不许有灯,国王答应了,可第二天发现自己身边的是一个满身皱纹的老太婆,气愤下就命人将之丢下了城堡,后来那位老巫婆遇到了一个人,无意中自己就变得年轻貌美,她很高兴,在这时国王也发现了她,并将她带回去,准备封为王后,结果在举办婚礼的那天她又变回了曾经的模样,被国王丢弃。
所以说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Birth is always stained by death. And death, in turn, is simply one element of birth and not even the most dramatic one. Every new life calls for a life to be lost. The equilibrium of the world must be maintained. ""Every desire,every action corresponds to another. A violent desire such as yours can only be satisfied with violence. And there will be a cost. "
归功于童年那些封皮都被翻烂了的童话书,得以对这故事中的故事几乎都有熟悉感:国王身上的跳蚤、渴望要孩子的王后、总在该出现就出现时刻的巫师、为了虚荣而换皮的妹妹、通过某物体变质而知道彼此近况的魔法等等。
只不过那时候的书不会详细的告诉你出处甚至作者,只有大杂烩般的混在一起任君挑选。
很多故事总有相似之处,回忆中不免鲜血淋漓残尸遍野,人们前一秒中还在惊愕后一秒钟就化作顽石。
这是充满了奇幻和想象的时代,超越物理和医学的严谨古板,华丽之外皆是一颗颗执念太深受伤太重的心。
《故事中的故事》里讲述了一对兄弟、一对姐妹、一对夫妻的悲剧:异母兄弟因为王后的固执而无法相亲相守,一对姐妹因为一个国王的色心而互相抛弃,一对夫妻因为国王的玩笑而被迫结合斗得你死我活。
在瑰丽浓烈的魔法国家中,人们一边恪守着宗教法度一边寄希望于无妄的迷信,悲剧的产生往往因为巨大的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导致。
三个故事之内的故事其实阐述了一个道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而这里的一家人,则是中国传统的谚语——门当户对,否则不仅仅是个悲剧,更是个笑话。
三个故事彼此穿插进度一致,最后让所有人来一次亲切的晤面,虽然并卵但依然让人觉得命运之神奇。
虽然女王根深蒂固的阶级地位之偏见让两兄弟无法相认甚至相伴,然而本可坐上王位改变这一切的男孩也在一次奋不顾身后燃烧掉了所有的激情,放任兄弟离去,而自己继续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
尽管空虚,却是他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规则,熟悉的阴谋。
姐妹俩的故事可算传奇,色欲熏心的国王因为歌声而遥遥眺望了老太婆的身影,还以为是个妙龄少女,急忙上门求爱,两个老太婆的智慧也算抵得上三分之二个诸葛亮,于是就有了浓胶拉皮试图把身上下垂的皮肤扯成妙龄少女的举动,然而国王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柄蜡烛就识破了一切(真好奇他居然在过程里居然不知道,那个呕吐的动作颇为内涵)。
而被丢出城堡的姐姐昏迷中喝了巫婆奶汁后化作少女,重新投入国王怀抱。
受虚荣驱使的姐妹俩一个高空被扔、一个剥皮换肤,自以为可以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却不料只是做了跳梁小丑。
青春和美色徒留人们一副皮囊,而为此深受折磨的人却无法看开色即是空的假相。
两姐妹原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在遇到色欲熏心的国王之后反而互相伤害神志不清,一味以如此昏庸的男性思想要求自己,最终招来的自取灭亡也是自然。
而最后一对夫妻其实是个很悲伤的爱情故事,女儿因为父亲的一个玩笑被迫嫁给了不爱的怪人,怪人霸道而又隐忍的爱只能让她的怨恨与日俱增,看到他一次次受伤而又一次次原谅她后反而被她割下了头颅时不免感到一分心酸,想告诉他,“其实她没那么喜欢你”,可惜都已来不及。
比较平常的意大利奇幻片,远远比不上六七十年代的分段式恐怖片精彩。
但精良的服装和完美的布景绝对值得一赏,树林里半裸的少女是全片最美得一幕。
虽然整部戏里面最喜欢的还是两个老妇人的故事,不为什么,就为了那种心理阴暗的满足。
但是这篇评论我只想说说巨怪和公主的故事。
看见短评有人说觉得巨怪可怜,应该是因为觉得他很无辜,一开始赢了赌局娶了公主是理所应当,后来因为信任公主而被杀所以非常可怜。
我当然不否认巨怪可怜,但是原因和公主无关,原因在于丑。
如果他长得帅也许就不会死了。
至于赢了公主公主却背信弃义逃走什么的,拜托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要用一个活人的婚姻做赌注?
这本身就是皇帝的恶趣味。
为什么巨怪明知公主不愿意还强行带走公主?
最后还强奸?
这和拐卖有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他的父亲亲手促成了这桩拐卖。
一个活人,一个女孩子本身就不是个物件,根本不应该被用来做赌注,最后公主杀了巨怪虽然有点阴暗,但莫名看得我心里一爽,这里的公主才不是傻白甜等王子营救的废柴,而是勇敢的女人。
改编自被格林兄弟盛赞的童话 《五日谈》,五日谈简单说就是一群人在五天内讲了五十个故事,而本片节选改编了三个:皇后,两个老妇人,跳蚤,均来自第一天。
童话,在我们心中都是美好的,比如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故事并不是这样,一对兄弟,一对姐妹,一对夫妻的悲剧,荒诞黑色童话,我想这么说(就不剧透了)。
重口,血腥,压抑,欲望,无时无刻不在颠覆我们的童年,深刻的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从头到尾的我看的都有些压抑。
画面,我想说真的美极了!
每一帧自然风光都可以当桌面。
另外两个画面印象极深,一个是老妇人剥皮之后,一个是斯黛茜马丁披着红发半裸的站在森林里。
真是无法想象为什么五日谈第一版叫做 《最好的故事,小孩子的消遣读物》, WTF. 不错的奇幻电影,有机会看一下。
2017.05.19
故事中的故事——控制狂与缺席者时隔多年再次重温《故事中的故事》,我终于搞清楚了故事中的迷人之处来自何方。
最近读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发现故事里的父母角色一个是控制狂,一个是缺席者。
求子心切的皇后是控制狂,她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儿子,眼中根本看不到其他人,这种狂热的爱先是让国王去世,然后又把儿子逼走了。
她要求儿子也眼里只有他,甚至不许拥有朋友,更没有自由。
为了占据儿子所有的注意力,她甚至差点杀了儿子的朋友,而这一切的借口都是“世界上没人会比我更爱你”。
现实中这种父母也存在,他们以爱为名绑住儿女成长和奔向自由的意志,不允许他们违背自己的意志,否则就要以伤害自己或伤害孩子来威胁他们。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就把希望和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这种负担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太过沉重,最终每个人还是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缺席者则是公主的父亲,他沉迷自己古怪的养虱子爱好,完全无视女儿和其他人的存在,最后甚至任性地用虱子皮来作为选女婿的标准,极其不负责任。
同时,这种缺席中也存在对孩子的控制,因为父亲说了,自己之所以选择虱子皮是因为他以为根本不会有人猜中这是什么皮,本质上还是想让女儿留在身边,不想让她结婚后离开家。
然而孩子终究要长大,于是公主就反抗了,但第一次的反抗是出于赌气嫁了一个巨怪,其实她内心是希望父亲终于看到自己了,并且为自己的缺席而忏悔。
女儿浴血归来,掌控了自己的人生,虽然代价惨烈,不但自己度过了噩梦般的一段时间,还让会走钢丝的小丑一家惨死。
而小丑一家就是开场为皇后表演的小丑们,说明那个走钢丝的男孩就是那个被泼了冷水的女人肚里的孩子,他为了救公主被巨怪杀死时才十六岁。
这也与开头巫师说的生死相连呼应。
电影中的生死为何如此紧密相连,其实是因为孩子无法忍受父母把对人生的希望投射在自己的身上,就像一个人长大后却仍然用脐带跟父母相连一样,必须剪断那条脐带,孩子才能拥有自由,才能真正成长。
然而控制狂父母养大的孩子会对那条脐带又爱又恨,既想剪断它,又怕因此伤害父母,因为他们把那条不合时宜的脐带合理化,一边说它是爱,一边用它绑住孩子,因此拥有逆反心的孩子也会对自己的反抗感到愧疚。
但是反抗是必要的,不挣脱脐带,就无法真正成长,无法成为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完人,永远会怀疑自己的感情和选择,也就无法确认他人的心意。
没必要对父母愧疚,因为他们也该拥有自己的人生。
那么好色的国王和贪婪的老妇人故事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国王是在控制狂父亲和缺席母亲养育下长大的另一种形态。
前文提到的王子和公主都是被美化后的孩子形象,而国王反而更接近被扭曲后的孩子形象。
他极其缺爱,这反应在他色情狂的表现上,对欲望的无限渴求,但不会尊重人,只会掳掠和占有,还要求女人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否则他就要滥用权力。
他强迫唱歌的老妇人见他一面,先礼后兵,送礼不成就要动武。
而老妇人在假冒年轻女子和他见面后,就被残忍地丢出了窗外。
实际上这反应了他对母爱的渴求,一般低自尊的男性会更可能被年长得多的女性的吸引。
渴望在其他年长女性的身上获得他缺失的母爱,然而内心深处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母爱的空洞无法轻易被填补,而他继承自父亲的无法善待他人的控制狂天性,又让他很难守住爱,所以老妇人变成的少女终究还是变了回去。
贪婪的老妇人是扭曲孩子的另一个侧面,只是把对爱的缺失变成了现实中的贫穷和衰老,那个扭曲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如此丑陋,不值得被爱,只有通过撒谎、欺骗,甚至是幸运魔法,才能帮自己赢得爱情,然而她知道,那个看似完美的自己只是假象,她认为别人永远无法接受真实而丑陋的自己。
因为没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只能伪装一个乖孩子来赢得喜爱,所以就不相信别人也会无条件地爱自己,就像那个剥了皮来试图变年轻的老妇人,就曾被撒谎怕被认出来的姐姐拒之门外。
就像那个可怕又可怜的巨怪,一次次被伤害后仍然渴望爱。
就像国王为了让皇后露出笑容,选择冒着生命危险去屠杀海怪。
里面的人面对爱情都是如此卑微。
他们就像小丑一样,耍着把戏,取悦众人,小心翼翼地走着钢丝,维持着脆弱的谎言和完美的假象,面具之下却流着泪。
然而,丑陋的那一面,其实也是美的。
我看过电影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巨怪那温柔而又残暴的爱,还有母亲怪物被儿子杀死后安详的脸,还有妹妹被剥了皮后蹒跚向城堡走去的身影。
真实的自己或许确实不那么美好,甚至很扭曲,然而那才是给人留下印象和值得爱的部分。
扭曲的小孩哪怕泥泞不堪,满身鲜血,也渴望被看到,渴望被理解,被信任和拥抱。
剥开假象后露出的痛苦,是我们为爱付出的代价。
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你想得到,总需要先付出与失去。
印象里的意大利导演马提欧·加洛尼似乎还是拍摄《格莫拉》的样子,而在他的新作《故事的故事》中让人着实惊艳了一次。
和他以往的电影不同,在这部电影中,加洛尼似乎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它带着卑劣的诅咒,可怖的预言以及死亡的腐败。
电影改编自十七世纪的古老传说,加洛尼给这些古老的传说穿上了一件精致的衣服,并且让这部由古老传说改编的电影有了自己的意义和语境。
和加洛尼以往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惊艳四座,美不胜收。
尽管这部电影以童话为根基,但是,整部电影的受众却是成年人,除却那些怪异的角色之外,整部影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不安的恐惧之感。
阴谋,情欲,控制,死亡......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童话中的词语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同样,也是它最玩味无穷的地方。
影片围绕着三位皇室成员展开,一个是求子不得的王后,一个是耽溺于情色的国王,还有一个是为昆虫而痴迷的君主......诅咒和宿命,欲望和陷阱,怪异和反叛,水怪,预言者,仙女,魔鬼,怪兽,流浪艺人,老妇......这些元素和角色逐次登场,构筑了三个古怪而又悲戚的故事。
在电影中,加洛尼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变幻无穷的画面将每一个故事都演绎的近乎完美,其中还有不少对历史风貌以及社会风俗的描绘。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各个元素经过疯狂的,绝妙的,美丽的视觉形式呈现,让人沉湎于一个新的世界中。
第一个故事,美丽而残忍,美丽的王后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而苦恼,一位预言师告诉她,只要能够杀死湖里的水怪,并且选定一位处女来烹调,吃了之后就可以立刻怀孕。
为了实现自己的生育之梦,王后牺牲掉了国王,最终得到了两个有白化病的双胞胎。
第二个故事,可怜而无奈,耽溺于情欲的君主痴迷于一位只见过背影的老妇,他误以为老妇是年轻的少女,于是朵拉在黑暗之中和他有了一场鱼水之欢。
直到第二天早晨,阳光照在朵拉身上,才发现这是一场噩梦。
第三个故事,荒诞而悲凉,古怪的国王喜欢养奇怪的生物,有一天,他抓住了一只跳蚤,并且将它养大。
跳蚤死后,它将跳蚤皮作为为女儿选择夫君的测试,最终带来了可怕的后果。
影片以明快艳丽的童话风格进行着,而其中不时出现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彼此之间的强大反差形成一种怪异的视觉张力,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比如朵拉的妹妹请求刮皮匠剥掉自己的皮肤,当她血淋淋的出现在城堡周围的时候,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当镜头从背后转过之后,观众看见的是鲜血横流的面容。
当这种残忍和宁静的城堡发生碰撞的时候,影片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残忍的阶段。
和其他的奇幻电影相比,《故事的故事》弥漫着一些死亡的阴郁,导演让观众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中,在荒诞的故事中感受幻象和真实。
影片中存在的欲望,贪婪,虚荣,欺诈,暴力,死亡等等都是现实生活的投射。
加洛尼用自己的镜头,将这些奇幻故事从现实中剥离,而后在光影之间转换成一种预言和映射。
结尾,在杂技演员在绳索上自由穿行,这一设定和影片开头所说的“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你想得到,总需要先付出与失去。
”形成一种呼应,得到和失去,现实和梦境,都是隐藏在这部童话中的真意。
真正的魔幻文艺片。有别于商业制作,没有动用太多特效就讲出了最引人入胜的故事,画风还有一点点哥特。(两个银发小王子的故事好腐啊~)
补标。三个略重口的黑暗童话。
挺还原欧洲大陆童话故事原型的,野蛮血腥恶趣味没逻辑,艳丽萧瑟滑稽又色情,搞基百合恋子杀夫怪兽巫婆一个不缺,还有,这应该是我在电影院里看过最多的欧派了= =+
老瓶装老酒
3.8。加上个人爱好会给四分。喜欢这类型的怪异小故事。
没有魔法的黑暗童话世界 就像成人的《花园墙外》妹妹剥皮那幕真的太残暴。没想到是这么一本正经地讲故事啊。嫁给巨人最后弑夫回归的公主,才是真正的赢家,爬上巨人脖子那一刻我还真以为她认命了。不快乐的婚姻和不幸福的童年,都需要通过杀死丈夫杀死母亲才能解脱
双生子托物传达自己的安危在好多童话里都有,第一次在电影看到时觉得神奇和自己看书脑补时觉得很理所当然的感觉还是有区别的,第二个故事里的剥皮没有看过,但是有点恐怖,公主一开始看上去有点傻白甜,但是在屋顶上跟她老爸对话时的决心也挺佩服的,所幸后来也回来了,可惜了走钢丝的帅小伙
对这种黑暗系成人童话迷到不行!
你大爷的大爷
活着就像火上履丝。
完全不知道三个故事相互穿插着叙述有何意义,大概只是为了不显得那么无趣。这种方式还不如无头骑士异闻录来得有趣。
另类故事集,充满欧洲中世界童话故事的血腥和暗黑,不知所起不知所终,好人好报的故事模式在那个年代还不盛行,故事主要是用来警示大众的,所以重口味居多。几个段落的视觉形式很有感染力。
重看了一点点。跟好莱坞同类童话题材比,有其不具备的“尺度”,但也仅限于此了。
黑色寓言、最后的一幕、走钢索的人、从一边到另一边、哪边都不是归宿
好诡异,好喜欢…服装、场景美得像油画,这本子要给塔西姆·辛拍就更绝了
不好看,和童话里的完全不一样。太暗黑了
完全没看懂,海怪的心脏为毛有人工授精的功能?老国王都死了,怀孕一晚上出来的孩子为毛没有人质疑是谁的?还有换皮的老女人为毛没有死?
太 cult 了,看完想吐
这和小时候听的那些没头没脑的故事有什么区别?
调调很喜欢,但还是差点。最爱返老还童妖精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