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夜之奔

The Night Of,纽约杀人夜(港),谜之罪夜,罪夜之谜,罪恶之夜,迷夜,事发当晚,黑夜里的正义,司法审判,Criminal Justice

主演:里兹·阿迈德,比尔·坎普,佩曼·莫阿迪,约翰·特托罗,普娜·贾甘纳坦,索菲亚·布莱克-德埃利亚,斯亚姆·M·拉斐,阿芙顿·威廉姆森,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罪夜之奔》剧照

罪夜之奔 剧照 NO.1罪夜之奔 剧照 NO.2罪夜之奔 剧照 NO.3罪夜之奔 剧照 NO.4罪夜之奔 剧照 NO.5罪夜之奔 剧照 NO.6罪夜之奔 剧照 NO.13罪夜之奔 剧照 NO.14罪夜之奔 剧照 NO.15罪夜之奔 剧照 NO.16罪夜之奔 剧照 NO.17罪夜之奔 剧照 NO.18罪夜之奔 剧照 NO.19罪夜之奔 剧照 NO.20

《罪夜之奔》剧情介绍

罪夜之奔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出生于巴基斯坦移民家庭的高中生纳兹(里兹·阿迈德 Riz Ahmed 饰),偷偷开走父亲的出租车去赴一场朋友爽约的派对。他中途迷路,焦急之际搭载了带着落寞绝望表情的女孩安吉拉(索菲亚·布莱克-德埃利亚 Sofia Black-D'Elia 饰)。霓虹闪烁的海边,两人互吐 心声。纳兹随对方回到家中,在迷幻的氛围中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可当他醒来时,却发现安吉拉已被人残忍杀害。他惊慌失措,夺路而逃,结果半路因酒驾遭到逮捕,继而因涉嫌杀害安吉拉遭到指控。在押期间,善于为边缘人辩护盈利的小律师约翰·斯通(约翰·特托罗 John Turturro 饰)决定帮他洗脱罪名。临近退休的警长丹尼斯(比尔·坎普 Bill Camp 饰)和检察官海伦(珍妮·柏林 Jeannie Berlin 饰)则磨刀霍霍,发誓要坐实纳兹的罪名。 被人称为有着“小鹿斑比似的大眼睛”的纳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警部补大魔神净化大师香草抹茶世界奇妙物语2014年秋之特别篇好汉三条半网络迷情坟地喜事好时光,坏时光爱·回家之开心速递谍海追踪黑色党徒浪子降魔无名卫士百万婚礼牵牛花开的日子盲区市民德熙亲切的警察与你随行张卫国的夏天独家头条:初露锋芒哦!我的皇帝陛下第二季阳光星旅团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薄樱鬼OVA奴隶区TheAnimation遇见董小姐空气中的变化夜樱四重奏星之海夺命五头鲨

《罪夜之奔》长篇影评

 1 ) 谈谈那只猫

来,让我们谈谈流浪猫流浪狗的问题,等等,我们不是在说《罪夜之奔》吗?

是的,想清楚流浪猫流浪狗的问题,我们也许就能了解《罪夜之奔》。

不然为什么全剧的最后镜头是那只差点被“人道”的ugly cat呢,对不对。

你大概猜到我想说什么,那些流浪狗流浪猫就是一种隐喻,一种借代,隐喻了剧中所有出现在court,jail,station和太平间里的人。

其实不复杂,每个人都生活在权力的网中,自己都有自己的体会。

这不是悬疑剧,这不是律政剧,不是《CSI》,不是《Boston Legal》,完全不是。

是的,你可以借此讨论凶杀,讨论法律,就像你讨论任何“should be”一样。

人们讨论起一些大道理后,就容易忘了活生生的人。

我曾经很爱关心流浪猫。

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喂他们。

但是讲真的我从来没有这么关爱过流浪汉,至少八岁以后吧。

看到可怜楚楚的小猫小狗,我往往同情心泛滥;对流浪汉呢,对有皮肤病的人呢,对所有被贴上标签的人呢,sorry I am not sure。

很多ugly cats被人道毁灭了,在收容所里,这是肯定的。

很多ugly cats被人道毁灭了,在监狱里,在街上,在怀疑和抗拒的眼神中,这也是肯定的。

这部剧说了一只lucky cat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它没有被关在小房间里。

Better than gas room I guess。

 2 ) An (not so) Analysis

If you want to see how a bunch of people brilliantly solve a mysterious case or some conspiracy and confronting, then you would be disappointed. However, after about 4 to 5 episodes another new discovery would strike you and you would experience this series in a whole different way and surprisingly find out about the smooth yet delicate structure like several silk scarves wave around each other. It never really is about the case. It is about change. It is about several individuals'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mindset, emotional life, etc - in a word, life paths - and how they are forced to change by this incident, by the change of other people involved, throughout the time of the trial. Just like how those scarves change their profiles in the wind. There are mainly 5 characters whose development gives a very concrete and "gritty" sense: Naz, Stone, Chandra, Box and Freddy. Riz Ahmed who played Naz presented such a fluid performance which evolves in time and showed us how a "good boy" digs up his inner darker, crueler side in order to survive against a hostile and extremely unstable environment, just like the book name: "The call of the wild". It is some abstract form of mature, only more dramatical than any experience of ourselves. It is good to see there is still a piece of softness and sympathy left in him at last.Stone looks like any of the ordinary people: he negotiates, persuades, tries to make a living and balances out conscience and reality. There are failures in sex life, marriage and relationship with kids; there are shame from untidy appearance, Eczema skin and low social status. Let alone the case. All the pressure. Yet he managed to be stronger than most and finally find the peace within himself by acquiring the "I don't give a fuck anymore" attitude. Chandra's defeat is more realistic and tragic compared to the other four characters. It showed how a "Young, attractive urban woman" tried to prove herself but failed at last. A new face with much less experience, try to make a way through her boss, the defense, personal life, danger in face of suspects and so on. I do resonate with the same calm desperation as my condition is no better than hers.Box may represent the justice. In other word, "subtle beast". He is calm, reasonable, logical yet still might be mislead by his own judgement, work ethic and life status. When you are about to retire, when you are in an environment that hardly anyone cares about what the truth is but finishing your own work and get home early, when your colleague wishes you get lost asap so that he can take your chair, what should you do? There is no wrong in "get the work done" - the process is justified already. Just not so much effort, that's all. But can you live with it? Can you accept the you that live a mundane retirement life? Can you give up your career just because of the office politics? Can you get past the tense relationship with your ex-wife and finally have the gut to face the problem instead of escaping from it by all means? We got the answer in the finale.Freddy is a much more complicated character.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mysteries around him that we are not so sure about after the finale, but hopefully we could get the answer in season 2. He looks like a classic, epic gangster hero, yet he is not. In fact he looks less flawed than any other people in this show: he respects knowledge, got a clear mind, knows how to run an organization and train his sidekicks, yet still keeps humanity. When he lost Naz at last I can almost see his anger and sadness through his masculine, broad back.Other than these characters carved slowly and subtly through the 8 episodes, there are still a lot to denote, for example the most clearly showed problematic society with discrimination and lack of understanding we are in; however, the finale showed us something more: life would be as unpredictable as it is. Who is the murderer? Might be someone we never know before. What is the fate of Naz? As we think he got nothing to prove not guilty hence must be convicted, the jury reached 6-6 and the prosecutor dropped the charge. How this comes possible?Yet it is. Just like how disappointing or satisfying life can be throughout the change of time, life could be unpredictable as much that no one knows where it would lead us. From a higher standpoint, we also don't know how big an impact such an incident at the night of Oct. 24 could have caused on the society. How much this butterfly effect would cost us can only be inferred after the following seasons. I'm already waiting in high expectations.

 3 ) 暗夜中的精神分析

(文/杨时旸)一只猫跑过街道,以傲慢又松弛的姿势。

父亲站在街上,面对着空空如也的车位,回想儿子从监狱打来的求救电话,回头望向一脸惊恐的妻子。

在这纽约寻常的一瞬,父亲却一头撞入了失常,被无助感冻结在街头。

这一瞬间,他还不如身后的那只猫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罪夜之奔》第一集的结尾。

留白、自信、意犹未尽。

人们开始知道自己或许正在见证又一部HBO的杰作。

2016年过半的时候,在这个溽热的美剧淡季中,各台都敷衍地播放着粗制滥造的伪科幻设定,或者充斥着惊声尖叫的恐怖夏令营题材。

《罪夜之奔》却显示出了罕见的力量。

它稳健又凝重,安静得近乎傲慢,不屑于与任何同档期的剧集为伍。

当越来越多的罪案剧乐于以奇观和喜剧的方式增加吸引力,《罪夜之奔》却坚定地投向了另一端。

它沉重、黑暗,用丰沛的细节和对于现实的敬重把自己置身于那些经典同类剧集的阵列,它让人想起《真探》第一季的稳固与嚣张,以及《谋杀》中渗透出的冷峻和绝望。

纳西尔-可汗作为出生于美国的穆斯林移民二代,一直是个谨小慎微的大学生,他偷偷开着父亲赖以谋生的出租车去往一个party,却意外在街上邂逅了一个女孩。

药物、酒精和性,他们度过了疯狂的一夜,醒来之后,纳西尔却发现姑娘被杀死在床上,自己成为了唯一的嫌犯……这个原本可以高度戏剧化的设定却被巧妙又审慎地冷处理,案件变成了催化剂和触发器,它本身甚至被后置,每个被卷入者的生活和心思却被意外地晾晒。

与其说,这是一场侦破游戏,不如说是一次逃亡和越狱——不只从真实的案件与实体监狱中脱身,更是从人们的怀疑和偏见之中救赎自己。

《罪夜之奔》改编自英剧《司法正义》,如果不是这次改编,或许少有人知道那部几年前的由本-卫肖主演的低调经典。

瘦弱的本-卫肖有着独特的疏离气质,他用低垂的眼神和神经质地面部抽动演活了一个孤独无依的角色,而在美剧版本中,里兹•阿迈德同样表现优异,他展现了一个移民二代特有的顾忌和倔强。

美剧的本土化改编能力,有时令人叹为观止,无论直面生活细部的《无耻家庭》还是依赖宏大背景的《国土安全》,其实都并非原创,只是这些编剧像是神奇的翻唱歌手,在此之后,都让人们忘记了原唱。

《罪夜之奔》保留了原作中的故事框架、人物性格、细节设定,乃至出场模式,但轻轻地转换就不动声色地把那个残忍的凶杀案植入了更加复杂的背景——嗑药乱交的穆斯林男孩儿杀害了一个白人女孩。

无论案情多么复杂,无论这其中的真相与地缘政治和恐怖主义到底有无关系,但凶嫌的种族出身和文化背景仍然会迅速吞噬掉其他所有细节,像癌细胞一样凸显自己。

这场凶杀案瞬间激发了“后911”时代的一切想象。

某种程度上说,《罪夜之奔》敏锐地用一个刑事案件切入了这个时代的病灶,抵达了人们恐慌、不解又不便言明的心理部位。

《罪夜之奔》决绝地拉暗了色调,它从夜幕开场,并有意识地将所有故事纳入黑夜。

此后的段落,绝少出现阳光与天空,所有情节几乎都发生在暗夜或者封闭空间——气氛压抑的住宅、凋败破旧,散发着毒虫和妓女气息的警察局以及危险环伺的监狱。

优秀的影视作品无法被彻底还原成文字,正如同真正的文学无法被有效地改编,《罪夜之奔》就是如此,它遍布细节——那种只能用视觉呈现的细节——肮脏的水洼倒影出戴着手铐脚镣的囚犯队列,破损墙壁的特写以及值班警察呆滞、冷漠又充满敌意的脸。

这些细节让隐喻与象征并存。

这是大多数商业化美剧的反面,一个更切近现实的美国和纽约,人们疲倦求生,有些东西在沦丧,有些东西在滋长。

所有人,包括主角在内,都近乎丑陋,他们肥硕或者枯干,穿着不合身的衣服。

警长博克斯低垂着肩膀,散乱着半秃的头发,律师John Stone穿着大两号的风衣,搭配着凉鞋,用一根筷子挠着长期不愈的脚癣……他们亲切又真实,如同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和生活负隅顽抗的同类。

这一切都让人想起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纽约,那位律师就如同马修-斯卡德附体,落魄又执着,是旁人眼中的寄生虫和垃圾,但有着自己的道德观,他最初把为纳西尔辩护当做意外捞到的一桩合适的生意,但不久之后,这却激发了他内心的正义。

他比那些日后出现的,布置了各种“鱼饵”抢生意的同行金牌律师都要正义,后者看似为正义而战,但总有着秘而不宣的目的。

而他本人却愈发剥落掉所有势利,淬炼出一些真诚。

影影焯焯地,John Stone会让人想到《绝命律师》中的索尔。

他身上混杂着一切经典角色的影子,标准的硬汉派侦探故事的变型,不堪的外表,隐秘的过去,被冷漠包裹的炽热的心脏。

这一切都被戛纳影帝约翰•特托罗激活。

他的脚患是底层生活的见证,成为了这个原本应该体面的职业最微妙的反讽,他是一个被主流鄙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和凶嫌纳西尔同病相怜,都被社会排斥。

他对于后者的帮助,成为了对自己的救赎。

只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如果说英剧《司法正义》所做的是聚焦,那么《罪夜之奔》所做的就是发散。

英剧从第三集开始就聚焦于法庭的质证,而美剧则不急不缓地展览每一个人背后的生活——嫌疑人的父母,从母文化的桎梏和政治动荡中逃亡到多元化的美国,却意外成为了“后911”时代的可疑对象,他们用全部经验处理这个突如其来的灾祸,却仍然不知所措,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英语,根本没有进入文化。

冰冷的法律系统、巧舌如簧的律师乃至同族人的逼问,他们两人只能沉默以对。

与此同时,律师和警察的生活也因为这个案子被纵深剖开,强装的坚强和幽默,都在这个棘手的案件面前,一败涂地。

像所有优异的罪案故事一样,那个神秘又残忍的案件成为了一面镜子,它能映射出人们心中深藏的很多面向,人们在探究真相的时候,也在探究自我,有人被它伤害,有人却也因它获救。

就如同主演之一约翰•特托罗所说,“这里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

你能看到每个人的精神分析。

”(本文首发腾讯电视剧专栏)

 4 ) 不谈套路,这就是真实

看来口味这个问题真的是差异很大。

晚上闲的无聊,想起来之前在知乎上有人推荐这部剧,也存在百度云了,就躺床上看了第一集,结果,到早上五点,一气儿看完。

看此剧需要安静,环境要安静,心态也要安静,否则很容易看不下去,节奏确实慢,和真探一、Spotlight等很像,脑子乱七八糟或者比较浮躁的时候,我是绝对要快进的。

但这种片子特别容易给人代入感,如其他人所说,这戏没有一个人有上帝视角,包括观者,只能一点一点往里进。

有回答说里面好多bug,我却觉得挺真实的。

23岁,只和一个女的上过床的穆斯林,在一个原本很有可能get laid的夜晚,碰到一大美女,一时精虫上脑,啥事做不出来;他耻于自己做过的和宗教要求格格不入的事,但他是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美国citizen,耳濡目染,欲壑难平,所以他隐瞒,他撒谎,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主动交待;在监狱中的心态的改变之迅速和彻底,和他之前的一些暴力举动也有呼应......总之,我觉得很真实,一个正常的人。

不是什么精分,也不是什么小绵羊。

在看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让我出戏,那就是,这帮law enforcement的家伙,你们都在搞虾米?

后来慢慢体会到,这也是真实的一种吧。

一般的罪案剧,正面角色往往是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逻辑推理如神一般的天才,恨不得把所有资料从头到尾一秒不落废寝忘食地看完才放过自己。

但这部戏,几乎很多关键点都是像挤牙膏一般,今天我看看卷宗发现点什么,明天你倒倒监控带又发现点什么,怀疑这个再怀疑那个,最后,居然大boss是前面大家都不认识的人!

按一般套路,肯定是一开始就出场的最无辜最不可能被人认定是罪犯的啊No,抱歉,不好意思,您说的那是套路,一个秉承“这种戏应该大反转或者要出乎意料”的套路,这个案子呢,就是我们拍的这样,DA啦、侦探啦、律师啦,都不是完人,都贪、都懒。

 5 ) 石沉大海

石沉大海,无力回天。

病疹无法祛除,就像罪性一样顽固。

老律师的形象何等真实,良心的治愈只一闪而过,且附属于欲望和罪性。

金钱、职责、名声乃至正义本身,无论何种动机,都在昏黑磅礴的纽约之夜中成为了孕育罪孽与不公的工具。

事件之真相、善良之本性,成为了情节中最不重要的东西,它们被随意虚构、自如重塑,在客观与主观的世界中同时沉入谷底。

结局似乎令人欣慰,无论是公诉人还是律师,他们的良心也无法完全祛除。

然而发生这一事件后留下的裂痕像一座隐藏于海底的冰山,如此凄怆,如此庞大,无法无视,又无法直视。

正如黑夜与罪孽本身。

 6 ) 已经晚了,是不是太晚?

E01和E08从第一集看到结束,感慨万千。

随便说一些。

”我怎么证明我是无辜的?

“Naz从一开始就陷入无比不利的境地,所有明面上的证据都指向他。

更别提所有偏见——少数族裔,高中时把两个同学送进医院,倒卖处方药给同学...无法自证真是一个经典情节,《狩猎》《制造杀人犯》《求求你表扬我》。

在被捕后,Naz应该时刻都能感觉到这种压力,为什么不就干脆屈服了呢。

给大家都省点时间。

大牌律师费尽心思争取来一个confess deal, 只要认罪,一切好说。

但是Naz还是在最后关头选择No,他相信自己是无辜的。

警察不信,地检不信,狱友不信,律师不在乎,家人不确定。

他信。

说来讽刺的是,最相信他的是一个监狱黑帮老大。

他说you smell like innocence,你身上有无辜的味道。

(他说这话的时候暖色光从头上照下,如同天使)“每个人都有负担,别管他们,好好生活”TNO不是要当一般犯罪剧(像其中调侃的CSI,关键在于谁是凶手)去看的,其关键在于人,甚至究竟有没有真凶,正义有没有伸张并不重要。

其中人物弧(弧光)是相当好看的,甚至有股宿命感。

主角Naz,第一集看上去就是个书呆子大学生,好不容易被邀请到party。

观众自然同情。

可是慢慢他变成会吞毒偷渡,甚至会利用新人的监狱二把手。

可是他过去曾一周内把两个同学送进医院。

妈妈都不再相信,问我是养了个怪物吗。

到最后地检问他:“你杀了她吗?

”他说我不知道被湿疹折磨的老律师,在走出门后恻隐回头,观众自然期冀。

可是他也自顾不暇,老婆离婚儿子不愿认。

四处求医问药没甚么用,以至于阳痿。

在更深层次,人们都看不起他,无论是病还是专代理小犯的工作。

整剧接近结尾两个人最后一次见面,都很惨,然而还是要好好生活。

其他人也都有的看,洗白工作狂警察,咄咄逼人女地检,老寡妇杀手继父,动情新手小律师。

甚至每个小配角,小混混,黑人狱友,合伙出租车司机,入殓师,法医和调查员...有时间会慢慢说每个人都相对完整而具有辨识度,宿命感就出来了。

在询问高中保安的时候他说: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他那样...然而在这个剧中,每个人只是做了自己必然会做的事情,就像生活一样。

“迟到的正义”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觉得最后结局不错啦,真凶(?

)有望落网,正义昭于天日。

实际上,Naz的生活都被这案子毁了Naz从一个大学生,成了一手bad 一手sin,沉溺毒瘾的格格不入者。

出租车没了,房子也要没了(?

),家庭关系也完全破裂了怪谁?

警察?

因为他们根本不考虑别的可能,而是都在注意加班和高尔夫?

地检? 因为她操纵证据,私通法医,并忽视Box新递的证据?

每个人都难逃其咎,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

这里还会有新的罪犯,也有新的冤屈,还有新的生活。

最后Naz坐在和Andrea并肩的河畔,roll一根回想斯人(和黑帮老大)大江东去,物是人非,唯New York永存。

P.S. 看到是神剧《The Wire》编剧我笑了,我说这沧桑感(和Omar,Bodie,Carve)哪来的。

 7 ) 看THE NIGHT OF之前,你需要知道这些

因为是刚看了第一集(20160716),就只根据自己的观感写几点观影提示看惯了权利的游戏,纸牌屋,绝命毒师等精彩绝伦的美剧,也许大家刚看的时候都会吐槽剧情的发展速度(但是人格保证HBO出品必属精品),所以入坑第一个需要知道的就是本剧根据英剧《司法正义》改编,第一集78分钟,剧情进展的缓慢均是为了主题——揭示美国司法系统的漏洞和种族歧视问题——服务的,所以观剧时带着这两个大方向去看,去品,不仅不会觉得进展慢,还会觉得制作方对细节的处理恰到好处,细节里展示的信息量也比较大。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程序正义国家,对程序的规定很细致,执行要求也很高。

假使不按程序获得了证据而且这种不按程序达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这个证据就会成为毒树之果,即使没有其他证据能够证明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审判也不能按照这个证据将嫌疑人入罪,最终结果很有可能就是无罪释放。

经典案例可参考世纪大案辛普森案。

这样看来已经是对人权的充足保护了吧,宁可放过一万,不可错杀一个,但是,本剧要说的就是,各种证据全部指向嫌疑人,相关人员也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了,最终还是会有冤假错案的可能性。

这个漏洞,怎么补?

所以就进入下一步,审判比赛中的一方——律师登场。

律师的存在,就是为了作为嫌疑人的代理人,最大化代理人的利益。

而最重要的真相,就在审判比赛中的两方对手(检察官和嫌疑人律师)的辩论战争和法官的维持秩序的过程中不断逼近。

也就是说,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审判比赛中的各方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真相——因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挖出的细节不同,对真相的理解千差万别。

剧中故意营造各种看似无关的人物登场,各种精确到分钟,秒的细节,就是为了交代清楚整个事件,但偏偏最重要的真相不告诉你了,就是为了后面可以层层拨开迷雾,给观众展现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所以,第一集觉得拖沓看不下去的,我建议,忍住,否则就错过了一道好菜。

 8 ) 仅此一季的《罪夜之奔》足够好

观看来自高晓松推荐。

快速记录下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1. 男主角Naz的演技让我惊艳,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在狱中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而是在法庭上一次又一次的面部特写,数次一模一样的表情甚至连镜头给到的角度都一模一样,简直没有表情,却清晰无误地将无辜与坚毅写在脸上。

我看到有评论说他在平时生活中是个唯唯诺诺的人,我倒不这样看,一个人性格底层的东西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哪怕是在狱中这样的极端环境下)得到改变的,我更愿意相信他的镇定与坚毅是写在骨子里的,从第一集被抓到警察局候审时已经开始展现,那样的沉默与镇定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而到了狱中,看上去脱胎换骨的变化一方面当然有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是他自身的野性被召唤出来的结果,人是复杂的,这也正是这部剧想要体现的一点——表面上的乖乖男孩内心深处有他隐藏着的愤怒,给他机会和空间他是可以展现出完全不同甚至狼性的一面的,狱中的伙伴送他那本《野性的呼唤》明示出了这一点。

2. 剧中花了好大的篇幅记录平民律师John Stone的治病之旅,是药三分毒,任何治疗方案都有副作用,像极了生活中的得与失,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道路(甚至都没有两全其美),人生便是在所有这些道路上选择一些东西并舍弃另外一些东西。

一个巧妙的地方是John的身体状况与办案过程的进展状况相暗合,侦查或庭审过程有进展则病情好转,紧张到不行则皮肤溃烂到不行,结尾在强压之下做最后的结案陈词时又退回到开始最为不堪的状态,但他选择了不放弃,依然坚定地站在信任Naz无罪的一方不放弃,正如他过敏严重到陷入绝望境地却最终对领回家的猫咪不放弃一样。

3. 抛开不熟悉的美国社会大环境和司法体系不说,我想试着从每个个体看待自身职业的角度来理解,因为我相信大环境固然可怕、无奈或看似不可撼动,但每个人终究还是会做出自己的选择,也许所谓的“在体制内”或所谓的“随波逐流”也不过是把手头上的工作当做了一份工作而已,但有些职业确实有其特殊性,例如警察、律师、医生等等,不像一般的职业少做一件事也许只是少赚一份钱而已,而是如果不是某种高于职业的使命感在驱动着,或仅仅是连“无限接近真相”这件事都不去追求的话,这个社会是可怕的!

任何职业干久了也都会有倦怠期,但良心、责任感、使命感是绕不过去的坎,如果某天被这种倦怠感裹挟着想要放弃了,问问自己的良心能否过去这道坎,或者就像John问年轻女律师一样,你最初选择法律专业的时候只是想当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工具人么?

也正因为这些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警察、律师、医生等等这样的职业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当然这些角色的承担者是否真正担起了天然赋予的重任,则又回到自己良心的自问上)。

短短八集,其中好几位主要角色都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或从低谷又到达高峰的历程,让人感叹,也给人警醒。

 9 ) 剧尾精准的隐喻

可爱的动物,每天都在受难。

他们的生活环境脏乱不堪。

没有食物,没有住所,也没有关爱。

这些是被遗忘的生物。

这些遭受虐待和忽视的可爱动物,独自承担痛苦,生活在恐惧之中。

请不要忘记它们,伸出你的援手,告诉这些动物,你会帮助它们。

拨打电话或是登录网站,每个月送出资助礼物吧。

每个月只需要18美元,你就有机会,把这些动物从绝望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把它们从痛苦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多么美好的画面,是吧?

然而这个广告只是这个世界的政治正确,是这个世界想要表现出来的,最假惺惺虚伪的一面。

即‘对异己者的同情’和‘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Fuck that,我们从来也没做到过,我们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在911之后,人们仇视并躲避着每一个穆斯林,就像他们全部都是自杀袭击的凶手。

人们看到John脚上的疮,就好像撞见了疾病本身,唯恐避之不及。

但是血统无法选择,疾病无法躲避。

可人们确实会因为一些无法选择的事情去疏离其他人,这是基因赋予我们的自我保护。

然而名为道德的假象,在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使我们超越自身,只是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旁人的冷漠在剧中是Khan和John共有的精神链接,John内心深处视Khan为自身投影的一部分,所有Khan正在遭受的,他也遭受过,或者说也将遭受,所以John才能设身处地的帮助他。

流浪猫狗被虐待被忽视的境遇大多是人为造成的,可是广告却能将之变成一种同情的展示。

为什么是捐出18美元,而不是领养回来,真正给流浪猫狗一个家,让他们脱离痛苦?

因为动动手指就能让自己被自己的善良打动,这是一桩多么合算的买卖。

齐泽克在《从悲剧变成闹剧》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当今的资本主义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本主义”。

这种“文化资本主义”是指60年代以后,在消费行为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导向,比如利益至上的同时又要环境保护,或者企业在挣钱的同时以慈善的形式返还给社会,即“当你消费的时候,你同时也为社会环境尽了消费者的责任”。

他在这里举了一个星巴克的例子,走进任何一家星巴克,在你买到一杯咖啡的同时,你买到的还有星巴克的“咖啡公平”。

它声称,我们比任何一家其他公司在购买咖啡豆时都要公平,并且,每一杯咖啡里的利润,都有一部分用于改善种植咖啡豆的小农的社区环境和规则,所以,你购买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有你为资本主义添砖加瓦后的赎罪卷,甚至是一种改善了世界的错觉。

(要理解这个例子,需要一个共识,即资本主义制造了更多穷人,极大的加剧了贫富差距)为什么只要电视上出现了可怜的人可怜的事,围坐在电视机旁的我们就会深表同情,并谴责坏人,而不是真正去了解这件事,去帮助那个人。

因为不过动动嘴皮就能让别人知道我们满怀爱心,善良无比;因为买一杯咖啡就可以为这个世界奉献出一点爱,让我们自己感觉良好,这多么划算。

不,我们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这个世界也从来不像电视上展现出来的那么美好。

但是在剧尾,在这个冰冷又精准的隐喻之后,John接回了那只连他的病痛都承受不了的猫,它缓缓地在John家中踱步。

You may never change the world,but it makes you warm when knowing that some can change themself at least.

 10 ) 人要脱层皮 Loser变成King『大结局』

The night of的第一集,各种铺垫,因为早先被剧透了一下导火索的故事梗概,所以更没有了惊奇和意外,甚至觉得没什么。

倒是男主角纳兹一身的loser模样和loser作风让我在谩骂中度过了"冗长"的一集。

想去轰趴,想泡正点的girl,却因为同学的爽约,擅自偷偷滴开走父亲以及另外两个合租人用于养家糊口的计程车。

出身传统的穆斯林家庭,家里银行账户只有八千美金,圈不住一颗年轻的贼心和色胆。

谁没有过青春呢?

直到野炮的女主角莫名其妙的被捅死在床上,一脸懵逼的纳兹在酒精、药丸和粉末的作用下,完全不知道也回忆不起究竟发生了什么。

于是,loser没有报警,而是漏洞百出的逃跑。

也难怪,美国,这个自称也一直是free country的国度,却在种族上并不free,甚至是可怕。

因为你的肤色,真相真的可以go to hell。

剧集有意思的是,抛开了以往都市犯罪题材,追踪嫌犯还需要笔墨的套路,the night of让嫌犯纳兹很巧合很轻松的被警察抓到。

因为重点不是警匪关系,而是美国司法体系仍存在的不公与漏洞。

不过在警察局中的纳兹真是把我气的好想冲进去打他一顿,偷偷藏凶器却放在自己的身上,随便一个人,想离凶器有多远就要多远都来不及。

当然,他也努力了,不过做贼心虚,还是很胆小。

本来有机会可以打电话与家里联系和沟通一下的,可却犹豫不决。

我不知道他脑子里想什么,只知道他一直都很被动,当然了,你可以说他处世不深,毕竟还是个大学生,一个只知道学习的大学生,也因为自己种族的原因,在学校里也是没什么朋友的,所以内向。

不过,right time,right place,约翰斯通,一个虽然在警察局里游刃有余,但却只赚嫖娼毒贩小生意的律师顾问却奇迹般的成为了纳兹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后来,我也理解了纳兹,你确实百口莫辩,所有的一切证据都指向了自己,而且自己的种族身份在美国社会又不讨巧。

无论约翰是不是真心想帮助纳兹的,起初的纳兹是单纯的,以至于,谁都是好人,他谁都可以信。

他也对铁手腕Box警探深信不疑过。

一直到第四集,都在讲纳兹如何从一个单纯的大学生一步一步变得如何判断好坏与是非。

监狱比大学课堂更好的给他上了一课。

他相信第一个床友,直到他第二个床友真的用开水加baby oil来故意烫伤他,他的世界观,对人性的判断才成熟起来。

他第二个床友不停的强调他的侄女是如何惨死在未婚夫的手里,而罪犯缺无重罪释放,在外逍遥。

第二个床友的接近纳兹的目的就不纯,从给纳兹看侄女惨死的案件照来看,他并不是想真正与纳兹掏心掏肺讲故事,而是暗示纳兹和那个未婚夫一样畜生,不过纳兹缺仍然相信他。

直到他烫伤纳兹,纳兹才意识到,监狱的体系要按照监狱的规则来办,满口好话的人却最终伤害了他。

于是他走向了保护的阶梯,除此,他到眼神变得更加坚定了。

真是烫掉一层皮,才成长了。

纳兹的父母因为无法支付律师费,而放弃了约翰,接受了爱丽丝之类(我忘记了)的看起来高大上的女律师,其实,你会发现,这个女律师并不像约翰用心关心纳兹,一心想帮他辩证清白的,而是为了踩上新闻热点,增加自己的曝光率。

她能做的谈判,就是讨价还价将本来的无期徒刑变成15年到有期徒刑,却从来没真正关心过纳兹到底是不是清白的。

我也不知道剧情的走向会如何,我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我也怀疑过纳兹是不是真多因为嗑药而过失杀人了。

但,约翰说过:他们讲他们的故事,我们讲我们的故事,最终陪审团会选择相信哪一边的故事,让真相去见鬼吧!

Who cares?

———————我是四集分割线——————第五集一出,赶快撸。

想看看纳兹是不是变得屌炸天了。

果然大树底下好乘凉,不但换成了单间住,泼油床友2在澡堂内被打成裸身狗。

同时,在几句话的刺激下,本来踢一脚以示解恨的纳兹爆发出了并不是good boy的一面。

削发,健身,走路的姿势盛气凌人,眼神也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单纯大学生。

这是不是真实的纳兹?

他还有什么不说的秘密?

与此同时,控方因为纳兹的不认罪开始寻找让能他一锤定死在牢笼中的证据——嗑的药是死者提供的?

还是纳兹提供的?

这关乎于纳兹是否“蓄意”下药迷幻死者。

从最初纳兹开着出租迷路的街头监控录像来看,两个误以为出租营业的青年男子上车后,被纳兹告知他不营业,在警察的帮助下,两位男子骂骂咧咧下车后,死者突然上车,而这一次,纳兹并没有拒绝,以有罪推论来说,纳兹是有“预谋”的。

并且毒理报告显示,除了摇头丸,k粉外,纳兹比死者多服用了一种违禁药,并且计量大的足以令人精神失常。

新涌现的证据刀刀刺中纳兹仅有的星星清白。

约翰斯通也开始怀疑了这个“good boy”。

他甚至觉得纳兹隐藏了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尤其他探监时,纳兹的光头look让他心里也不是很舒服。

而纳兹并不是那么风光,毕竟他不是玛丽苏,哪有那么多乐于助人的备胎。

他要把4小包海洛以吞服的方式献给“boss”。

这里也刚好说得通,boss再喜欢你欣赏你,你也要为boss的特别眷顾而买单。

压了四集的梗,两名黑人路人,其中之一一直未提起,结果被约翰斯通顺藤摸瓜挖了出来。

而黑人的慌不择路足以说明了这个案子没那么简单。

约翰斯通的人身安全也在片尾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约翰斯通与纳兹非亲非故却那么帮他?

不难理解,约翰不是个纯白人种,而且他的前妻是黑人,儿子是和纳兹年龄相仿的黑人学生。

所以,他很清楚司法体系对肤色的偏颇,也对有色人种有好感,有同情心吧。

另外,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可以说是个缘分。

约翰也确实很关心纳兹,给刚入监狱的纳兹买些贴身换洗衣服,其实约翰靠些微不足道的小官司也没什么大收入,在知道纳兹家很困难时还问他账户缺不缺钱,一种父爱?

父亲般的怜爱。

从约翰对待那只让他过敏却仍然收养的猫来看,他很善良。

而那只猫像纳兹一样,差点走到“人生尽头”却又有转机,但未来,仍不明朗。

——————下面是第六集————————约翰斯通追逐案发当晚与药店同名的黑人路人甲断线了,从他又回到家继续当过敏的铲屎官开始,至少斯通安全了。

在监狱里的纳滋也安全拉出所有的海洛因胶囊。

此处有掌声。

你会发现,导演和编剧想继续混淆谁是真凶的焦点。

年轻的女律师在回顾各个监控录像中,发现了可疑的灵车司机。

涉世不深的她前往调查时差点被吓个半死,虽然灵车司机看起来很可疑,说死者一看是红颜祸水,说纳滋就是个玩具等等之类听起来很奇怪的话,也只是说明,经常和死人打交道,还负责化死人遗容的灵车司机只是个古怪的人。

但是,确实该调查他,无论他是不是真凶,而这也应该是警察蜀黍们应该做的事,录像在控方和警探那里都有啊!

可是该走的步骤人家不走,控方和警探正全力证明纳滋就是个暴徒。

所以警探Box去调查纳滋为什么舍近求远的转学———因为他打架斗殴,差点把同学从楼梯上扔下去摔个半死。

See?

people see what they wanna see。

从嫌犯是穆斯林的纳滋开始,控方和警探一直不懈努力的做“有罪推断”——纳滋就是有罪的,所以只找他有罪的证据就好。

他打架,说明他有暴力倾向。

他嗑药,说明他蓄意诱奸。

如果不是纳滋和斯通他们的“垂死挣扎”,纳滋早就滚进深牢中呆上一辈子了。

同样该是警察要调查的,死者的继父——一个专泡老女人的健身教练。

在前四集中认尸体的时候,警察给他继女死亡的尸体照片时,他很奇怪的否认,警察认为他看不清时想带他去看尸体时,这位继父大人马上又改口说这就是他继女。

为什么纳滋问:Is she dead?

警察觉得他各种不正常,可疑,而继父大人这一前一后的奇怪举动却丝毫不能引起敏锐的警察蜀黍们呢?

于是,约翰斯通又去做了本该警察蜀黍做的工作——调查在死者葬礼上,与继父大人有争执的基金信托工作人员。

案件似乎有那么明朗化的意思呢:继父大人曾想要死者妈妈遗产的一半哦,不过死者说过:Over my dead body。

还有两集结局,纳滋快被打造成一个合格的囚犯了。

纳滋的爸爸辛苦的送着外卖,妈妈被辞退后变成了清洁工,曾经学习成绩很好的弟弟成了一个叛逆少年。

一个普普通通的巴基斯坦家庭,生活从此翻天覆地,暗无天日。

———————下面第七集————————第七集的开篇很有趣,一个和纳滋杀人案相似的案件,只不过死者不是像安德里亚那样漂亮,住在高端社区的白人女孩,而是一个无名的黑人女子,连警探Box都自嘲地说,和安德里亚的案件差不多哈,怎么没有蜂拥而至的记者媒体呢接近整部剧集的尾声,纳滋的杀人案审判也在不停的提审中进行,控方和纳滋方都在寻找着各自有利的证人。

而纳滋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安德里亚尸体各个角度的血腥照片轰炸下,作为最应该相信自己儿子清白的纳滋妈妈也崩溃了,她不但当庭离席,还质疑自己是不是生了一个"怪物",敏感的纳滋也察觉到了这个变化。

纳滋的父亲走在大街上,满墙辱骂穆斯林的涂鸦,连素不相识的穆斯林女路人都有反问他,这下你高兴了吗?

在种族歧视的大环境下,911劫难后对恐怖主义映射的残留,在社会的舆论下,众叛亲离。

原本青涩的女律师也是百分百相信纳滋的,不过纳滋却在转学前的斗殴事件中隐瞒了一件,直到控方证人,纳滋的前中学老师说出纳滋不光把一个同学扔下楼梯,还用可乐罐将一个同学的脸砸出了12厘米的口子。

这是律师和客户之间的大忌,你对自己律师的隐瞒,让自己律师像是白痴一样当庭出丑,比什么都致命。

纳滋自己也明白了,世界上唯一相信自己的只有父亲了。

而他可怜的父亲,却一直处在出租车合伙兄弟的纠纷中。

合伙兄弟的一句,you are the father of the killer,非常伤人,说完了这位老兄弟也哽咽了,眼睛湿润了,这个镜头导演给的不错,一种人与人之间错中复杂的情绪。

斯通仍在调查安德里亚的继父大人,湿疹已经治好的他穿上了运动鞋去继父大人所在的健身房旁敲侧击。

还去继父大人的前妻,又是个老富婆那里做了解。

老富婆透露了,继父大人曾经差点掐死她。

这里,我想说的是,安德里亚的妈妈被继父大人说是得癌症而死,谁知道呢。

而且继父大人的信用卡透支严重,还曾申请过破产,不是善茬。

结果,斯通被敏锐的继父大人发现并威胁警告了。

纳滋在法庭和监狱间像是钟摆。

在监狱里靠吸毒麻醉自己,还要帮老大运毒。

每次探监时,那个怂小弟的妈妈都用下体运来胶囊毒品,靠纳滋吞咽运输。

纳滋将这一套流程做得越来越如鱼得水。

最后怂小弟没撑住啊,老大的粉粉断了,口交哥也被抹了。

整个第七集最大快人心,我认为是个小高潮的是,警探Box被斯通传唤。

因为,案发现场的第39号证物——纳滋的哮喘器不在保管处,而是被警探Box偷偷拿给纳滋了,美其名曰是人道上,不想让哮喘的纳滋痛苦,而事实上正如女律师所言,这个证物让纳滋是凶手很突兀,因为一个哮喘病患者,怎么可能连续捅死者22刀?

捅个2刀应该喘到大脑缺氧了吧。

同时,该做调查的证人,Box都没有询问。

Box退休在即,他33年的职业生涯的专业度也受到了挑战。

斯通他们邀请的那个私家法医,做了大量警察和侦探没有做的现场工作。

根据这个法医的结论,其他人可以轻松从树上爬到死者家的二楼或者走生锈的关不上的后门。

同时,只有他说中了,死者手上的那一刀是“插刀游戏”留下的,因为木桌上有死者的血细胞残留,而这一切,都是警察蜀黍和警探该走的流程。

结尾的Box对大家帮他办的退休趴高兴不起来呀,面对着退休后就能让他尽享休闲的高尔夫套装,一杯又一杯的威士忌下肚,Box嘴巴上硬但内心比谁都清楚,他知道自己在纳滋的案件上到底做了些什么和忽略了些什么。

————————大结局—————————警探Box被纳兹的女律师传讯后,良心的确受到了拷问。

退休派对散场后,仍在喝闷酒的他听见旁边人打趣说要拍一部浑浑噩噩警察的电影,更坚定了他回到他不需要再来的警局办公室,重新翻看了从死者安德里亚上纳兹出租车的街头监控录像(虽然他早该认认真真研究一遍),这一次他发现安德里亚在上车前,匆匆忙忙行走在夜晚的街道上,还慌张警觉地回头张望,看到路边停着的纳兹出租车她毫不犹豫地上了车。

那么,安德里亚到底遇见了什么?

纳兹的提审进入了高潮阶段,年轻女律师和约翰斯通一起努力寻找的各个有利证人被纷纷传唤出庭,从2个黑人路人,灵车哥到安德里亚那专吃软饭的继父,除了叫威廉的黑人路人以外,其他几个都是疑点重重,仍然能让观众混淆的认为,继父买凶杀人?

多起持刀伤人的黑人路人?

家暴妻子的灵车司机?

每一个看似都是能让纳兹立刻洗白的稻草,但年轻的女律师认为这些还不够,她想让作为疑犯的纳兹走上证人席做最后的赌博——自证清白。

但这一提议却遭到了约翰斯通的强烈反对!

因为,截止到目前为止,纳兹虽然关在监狱中,但他在没有被定罪时是受到“无罪认证”的保护,等待各路证人,各种证据证明他无罪就好,而纳兹只要上证人席,他就不在受“无罪认证”的保护,如果他的证词证明不了自己的清白,那么他就是有罪的!

约翰斯通坚持认为这对纳兹不是帮助,而是加害。

但是,年轻的女律师一意孤行。

纳兹同意了年轻女律师的提议,但他早已在监狱中成了一名瘾君子,出庭辩证的前提是需要嗨一下,没想到年轻的女律师真会为他铤而走险,找黑市购买毒品,用下体运毒。

也许是真爱吧。

暂且相信真爱也不能改变事实,纳兹上了证人席后在控方韦尔斯女士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轰炸下,他自辨清白无力,因为最关键的信息都缺失了,虽然纳兹嗑药嗑得什么都不记得是事实,但是,I don't know 是最差证词了吧,听到最后,年轻的女律师当庭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正如斯通所说,我们找的几个证人还能有百分之十赢的可能,但这一次搞砸后,赢的可能是零。

纳兹又回到了熟悉的监狱,与老大一起做熟悉的事情——吸粉粉。

而且纳兹以狱霸的姿态找了一个刚入狱的菜鸟,重开粉粉工坊。

监狱老大说了,最后判有罪了也是在大牢中度过,和现在差不多也没什么不好。

更何况,大哥罩着你。

纳兹说,还是不相信大哥是真心爱护他,因为不理解,非亲非故嘛。

大哥说了,每个进来的罪犯口口声声说无罪,但闻起来都是谎言的味道。

只有纳兹闻起来是无辜的味道。

他能保护纳兹,这种感觉和方式让他觉得与众不同,像是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宝贝!

像是拥有了一只独角兽!

(这老大的嗜好太清新脱俗了,我给跪了2333333。

简单说下我对老大与纳滋关系的看法。

纳滋不是有人形容的“老大的男宠”,老大更不是gay。

从纳滋入狱的那一刻,老大看到他的第一眼,老大认为他不是个案犯,毕竟老大也是阅罪犯无数的。

可以说,纳滋的到来对老大个人来说如监狱中的一股清流。

纳滋还在读书,老大虽然无恶不作,但他也在乎读书学习这件事,监狱中老大的闺房里不是还有很显眼的书架和几本书籍么《野性的呼唤》。

老大保护纳滋,因为他unique,像照顾弟弟,又超越或者说不像是兄弟之间的情谊,男人和男人之间,比兄弟情多一点的情愫。

纳滋出狱时,老大故意避开他,孤独的去练拳击了,老大内心是舍不得的,会因为纳滋的离开而失落,但他还是会忍痛希望纳滋离开监狱这种不该属于他的地方。

我感觉,纳滋也许是老大心目中向往的自己,如果不踏上黑道之路,他也该是一名单纯的大学生吧)正因为这份独特的感情,老大得到了纳兹与年轻女律师不该发生的“激吻门”视频,他虽然想保护纳兹,但他更想让纳兹回到生活的正轨。

于是,这份影像匿名寄给了斯通。

斯通知道这是一个契机,能弥补纳兹自救失败的转折——交给律师道德委员会,撤掉年轻女律师作为第一辩护律师的资格而重审,尽管女律师会因此受到判罚或终身丢掉律师资格。

不过,这个案件的法官大人更聪明,他不管“激吻门”是不是他们一手策划为了推翻重审的手段,他直接要求斯通做最后陈述,没有重审,一切正常进行。

对于约翰斯通来说,真是鸡飞蛋打,女律师也做出牺牲了,但却然并卵。

即便是最后的陈述,斯通也是亚历山大大如山,精神性皮炎——湿疹又犯了,还更严重了,全身都是,哮喘也并发。

与此同时,警探Box也有进展,他一步步发现了安德里亚接触过的一个吵架的男子——帮她办理基金信托的Ray,正是凶手。

他们本是客户关系,却发展到了男女朋友,直到安德里亚发现Ray从她账户搞钱。

剧情发展到这里,真是意外,又不意外。

不意外在Ray是早就出现的人物角色,意外在他一直误导我们和斯通——继父大人更像凶手。

Box已经退休了,事已至此,他能做的是去找控诉人韦尔斯女士,他把证据都摆放在她面前希望撤诉吧,不过这个案子走到这里,韦尔斯应该觉得很打脸,并且可能会因此丢掉职业生涯,一句“我们有更多指向纳兹的证据”告诉Box撤诉你就别想了。

最终陈述其实挺无力的,信心满满的韦尔斯女士很煽情的在陪审团面前控诉,不过控诉到是纳兹用切肉的刀残忍的杀害死者时,她停顿了,她看着刀,居然断片了?

不,她的良心和职业(或司法体系)在博弈,我以为她会很帅气的翻盘,但,她!

没!

有!

连Box也听不下去了,愤然离席。

韦尔斯女士走向陪审团继续控诉时,她的良心与职业(或司法体系)又一次博弈,但,她!

又!

没!

有!

翻!

盘!

于是,斯通只能以差不多声泪俱下的方式讲述他与陌生人纳兹的相识相处的真实经历与感受,满脸都是湿疹,戴着白手套的斯通真让人心疼啊!

为了一个不相干的年轻人,不但没钱赚,还倾其所有的付出。

真是人性最后的光辉闪现。

原本看似很容易下结论的案件,最后陪审团一再僵局。

当天无法宣布结果。

过了几天,还是僵局,最终6比6,有罪和无罪打成平手。

那么,法官大人将听从控诉方的意见,是否更换一批陪审团重审。

韦尔斯女士看向了辩护方,那个满脸是湿疹的斯通,目光中满是希望的纳兹,最后她说,不需要再重审了。

也就是因为陪审团的僵局,没有定论,纳兹要被当庭释放!

他自由了!

我们能看到个小细节,韦尔斯女士换下了高跟鞋,穿着舒服的平底鞋离开了法庭。

Box看起来也是心满意足。

看似是个种族事件,确是每个人人性和良心的自我救赎。

韦尔斯女士和Box都没有因为纳兹案件良心翻船。

相反,退休的Box反被韦尔斯女士雇佣,去抓真正的凶手Ray。

斯通的生活也回到了从前,湿疹依旧,仍旧用筷子解痒,仍旧接妓女毒贩250美金的辩护小生意。

不同的是,那只像纳兹一样的猫,差点又被安乐死,最终却自由自在的在斯通家里生活。

而纳兹与家人,弟弟似乎变得陌生,纳兹无法释怀妈妈对他的不信任,家庭气氛一度冰冷,只有爸爸仍以最温暖的拥抱迎接他。

他的社区,他的种族,每个人都异样的看待他,一起玩的同学从此形同陌路。

纳兹回到与安德里亚去过的海边,仍像那晚“罪夜”一样的灯火斑斓,纳兹用毒品麻痹自己,安德里亚早已不在,但受害者不止是她一个人啊。

———————小小观后感———————对于这部片子,每位影友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见解。

虽然这里牵扯很多关于司法,关于种族的社会问题,而我看到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说不出的情谊。

没有玄乎其神的破案情节,也没有冤案昭雪的激动人心,非常现实,非常写实。

所以,感恩每一位曾经给予你帮助的人。

珍惜每一位关心你冷暖的人。

❤️

《罪夜之奔》短评

港真,大周五晚上三个老头一个都不出来做生意,难怪uber会兴起,这锅你们要背

2分钟前
  • 黄不一
  • 推荐

不是我的菜。我知道它要说什么,也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我不能接受它为了说什么,而让所有的东西都为它让路。

6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很差

虽然我理解导演的意图,事件对人的影响与周遭环境嗯改变,但对于追求办案节奏的我来说,这部剧真的是,慢节奏的灾难,我打算在去看一边真探。。。虽然ending凶手还历历在目。。。。

11分钟前
  • PROMISE921
  • 推荐

我有中东种族歧视,im sorry

12分钟前
  • 不是momo
  • 较差

7分,被冤枉啊。

14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卧槽,太枯燥了,为什么评分那么高,在监狱里和黑人bossgay里gay气的。搞了半天是个律政剧。

16分钟前
  • 土豆味薯片
  • 较差

遭嫌二人组绝地双杀,抽丝剥茧细思恐极。空镜头和细节描写都很有深意,会不停琢磨着看下去。猫咪和大叔果然绝配,变形金刚里鬼马特工变身矛盾体代理律师演技爆表,男主在监狱不光遇到真爱还练就了一身腱子肉及一双i dont give a fuck的眼神,跟谍5判若两人。BGM超级赞尤其片头曲,一搜编剧还挺神

18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高晓松又推荐烂片浪费我时间!煎熬一般看完。人物塑造老套脸谱化,幼稚的一逼,苦心经营的烂脚律师的反差萌实在无好感没意思,穆斯林主角没亲和力无好感,莫名傍上监狱大佬也毫无可信度,抨击制度啥的看厌了,花了心思的摄影剪辑也不出彩,#傲骨贤妻#随便一集的反转信息量和提供的思考都超过这部

22分钟前
  • DoRight
  • 较差

纽约社会生活的氛围做得很逼真。

26分钟前
  • Kat
  • 推荐

以人为本,徐徐描绘日常,拼出一个纽约。有时候真的觉得何德何能,可以在有生之年里看到这样的东西,惭愧得不知如何回报。刷完最后一集,躺在沙发上发呆,完全natural high。推荐720p mkv+fix字幕侠ass版本。

31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评分虚高。 故事主线讨论辩诉交易制度,根本没入门好吗!司法成本和司法效果,司法效率,正义实现,功利主义,这才是辩诉交易的讨论点。这剧连边儿都没挨着! 两条辅线:案件侦破有头无尾,讨论人性又浅尝辄止,编导水平有限深度不够。至于小尼,本身就不是啥好鸟,再进去是早晚的事。

36分钟前
  • 呕吐的女尸
  • 较差

高开低走,第一集非常棒,第二集开始断崖式下跌。编导想要往里塞太多内容和主题,结果哪一条也没说清楚,没深刻起来。男主是不是穆斯林,是不是少数族群,其实对剧情推动没什么影响。反倒不如原版英剧只聚焦于司法来得紧凑。最后两集略恢复了一点劲道。奈何中段已神散。凑合吧,高打可以给3.5分。

37分钟前
  • 拔刀诀
  • 还行

已弃……

42分钟前
  • 吃瓜群众🍉
  • 还行

看了四集知道这剧的尿性和《谋杀》差不多了,总之就是拍的很好,节奏极慢,等破案要等一万年。虽然不是烂片但是看完之后我总会问自己“我为什么吃多了撑着要花时间看这个?“

46分钟前
  • 较差

看最后一集前:沉浸式带你体验普通人在美丽国ga了人以后的司法流程,顺便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治疗湿疹杠杠的看最后一集后:emmmmm

50分钟前
  • 爆炒透明胶
  • 较差

喜欢这种写实的风格 几个主演也是挑的很特别好 整体条理上再清晰点就完美了 结尾很赞 情绪和背景音乐一起 在心里缓缓晕开 4星半~

54分钟前
  • nice型选手
  • 力荐

最后谁是凶手!

59分钟前
  • chiyo4ever
  • 还行

又是一部好评如潮但是我并没有觉得很好看的剧...anyway, 看完这部剧最大的感触是在美国司法系统机械式的秩序下,内里已经开始腐烂。就像很多看看似制度完善的大公司,运作越完善缺陷越不易被发觉。为了看似遵循秩序,为了拿到conviction,不知现实的美国司法系统真正“坑”了多少人呢?

1小时前
  • Sueder
  • 还行

imdb上列了一个13年没播出的pilot

1小时前
  • hgsdg
  • 推荐

★★☆ 2016.07.25-09.02 表义混乱,节奏混乱,过多无谓的旁支细节; OP同样的单乐器独奏、凝重的水墨画效果、鸟瞰城市视角,无一不想起HBO2014年叹为观止的《True Detective》,但内里实在是差了太多。

1小时前
  • 湖边の许愿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