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的悲剧

The Tragedy of Macbeth,Macbeth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阿历克斯·哈赛尔,博迪·卡维尔,布莱丹·格里森,科里·霍金斯,哈利·米尔林,迈尔斯·安德森,马特·赫尔姆,摩西·英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麦克白的悲剧》剧照

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2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3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4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5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6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3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4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5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6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7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8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19麦克白的悲剧 剧照 NO.20

《麦克白的悲剧》剧情介绍

麦克白的悲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以华盛顿饰演的麦克白为主线,他被三个女巫说服,认为自己注定要成为苏格兰国王。他和野心勃勃的妻子麦克白夫人(麦克多蒙德饰)一起,开始把预言变成现实……结果是大量的鲜血、背叛和死亡。格里森饰演国王邓肯,米尔林饰演邓肯的儿子马尔科姆,霍金斯饰演麦克达夫。布鲁诺·德尔邦内尔([醉乡民谣])担任摄影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菜鸟囧探最强的两人:京都府警特别搜查班绝命毒师第四季成长不容易第一季幸福请你等等我遗梦京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不羁夜2022暗影大剧院亦真亦幻不正经的魔术讲师与禁忌教典女人们探案拍档第一季雾山日心说摩羯女人最可怕尽管如此也要发誓相爱吗?切·格瓦拉传:游击队咒怨:白老妇桃花运凶兆离秋艾伦·德杰尼勒斯:感同身受老千3:独眼杰克FAKEMOTION-唯一的愿望-迷藏军人荣誉执行法官偶像选拔

《麦克白的悲剧》长篇影评

 1 ) 春节档前对冲一下

春节档开启的前一天,在家看了一部莎翁戏先对冲一下,本以为以丹泽尔•华盛顿这样一位黑人影帝和科恩嫂这样的美国影后来主演莎翁戏多多少少会有点不适,没想到观影体验依然小有震撼,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见仁见智的黑白画面,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批评某些独立电影人对于黑白影像的滥用,只为凸现一种质感,而无具体的艺术构思的支撑,但个人觉得这部《麦克白的悲剧》中的黑白画面与莎翁古典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很搭,再加上精心设计的构图,最后呈现出的整体审美价值相当不俗。

另一方面也是演员出色的表演,其实丹泽尔•华盛顿多年来在表演中的一些小动作在这部戏中依然会出现,但这不妨碍他用他的美式发音将莎翁的台词念得抑扬顿挫,仿佛神谕,而科恩嫂棱角分明的面容更将麦克白夫人的野心和欲望都演绎得锋芒毕露,过目不忘,还有女巫的呈现更是邪异鬼魅,令人印象深刻。

唯一略显遗憾的地方,也是很多莎翁戏的通病,就是电影主创们似乎都不敢对莎翁戏“动刀子”。

个人有一个浅薄的认识,莎翁作品的魅力主要是其华丽的台词,并不是故事层面的设计,尤其《麦克白》这种本身留白就相对多一点的作品,完全可以在剧情上多一些自己的、更现代的设计。

这让我想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与后来的新《三国》相比,很多人以为央视版本的成功是对原著小说的照本宣科,没有自作聪明的蹩脚改编,但其实央视版中也有不少导演和编剧自己的原创桥段,戏剧效果都相当不错,比如大家最熟悉“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2 ) 不是问题的问题

或许为了求新求变吧,这次拿起导筒的是不知道暂时还是已经分家的科恩兄弟的乔尔·科恩指导,演员则请到了超强实力派丹泽尔·华盛顿,以及导演的老婆,也就是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这是一部形式大于故事的先锋性实验作品,4:3的构图,黑白美学硬光摄影质感,每一帧画面都透露着特立独行,去对撞流传经典的《麦克白》故事。

当然这带来的不是问题的问题是,这部电影注定也是会成为在故事上没有新鲜感的配比,最终还会回到观众的选择上,如果你喜欢《麦克白》的故事,看他!

如果你沉浸在摄影美学中,看他!

反之亦然。

 3 ) 那颗心长在身上,却不是他的

幸甚至哉,这是语言最接近思想的一次,每句话都像诗歌那样优美。

权力的游戏,即便乌鸦为真,也只是诸神的闹剧而已,如果那是谣言,也能侵入恶人的心。

“因不义而起的事,必须用罪恶来巩固”,麦克白做到了,“用小事赢得信任,是为了在重要的事上背叛”,因此他将走向自毙。

命运无法抗拒,就算知道了结局,依然选择接受。

就像这令人感慨的执行,不断被印证,却难以回头。

那些群飞的乌鸦,遮天蔽日,像心内的低语,像大脑的幻影,更像苦口的呻吟:“繁星啊,藏起你的火光,不要照亮我黑暗、强烈的欲望”。

眼前的宿命对手,仓皇拾起的王冠,那个人何其悲哀。

 4 ) 莎士比亚与奥逊威尔斯

(发表于《陀螺电影》)从奥逊威尔斯到黑泽明,从波兰斯基再到几年前的贾斯汀·库泽尔,莎士比亚的这出“提到名字就会引来厄运”的苏格兰话剧一直饱受世界各大名导的青睐,被多番搬上银幕。

可是,至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任何导演能够完全征服这个故事。

就连黑泽明都得另辟蹊径,完全地改动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剔除莎翁原著诗性的话语,才能把这出被排演了几个世纪的经典烙上自己的印记。

而乔尔·科恩的这次改编,则古典和先锋性兼备。

这部电影是他离开了兄弟伊森之后的一次单飞,不过这并不代表着这是一次孤立无援的创作。

乔尔还是和一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共同创作着。

《麦克白的悲剧》是一部100%的科恩电影,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部100%的莎士比亚作品。

《麦克白》讲述了忠诚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在一场胜仗后遇见了三个神秘的女巫。

她们寓言麦克白很快就会取代现有的苏格兰国王,自己登上王座。

麦克白不信女巫的话,但是权利的诱惑始终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地盘旋。

在妻子的诱导下,麦克白终于觉得实现女巫的寓言,在庆功宴的夜晚刺杀了醉酒的国王,取而代之。

当上国王后,麦克白因为女巫的预言变得疑神疑鬼,易怒暴躁。

被他杀死的昔日旧友的鬼魂也开始纠缠着他,让他不得安宁。

时日不长,麦克白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暴君,麦克白夫人也因谋杀的阴影陷入癫狂,神智不清。

最后,国王的儿子带着亲信旧部从英格兰借兵杀来,杀死了麦克白,夺回了王位。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充满了对人性贪婪丑恶的深入刻画。

对于麦克白和其夫人深陷人性黑暗面,走向自我毁灭的精湛描写,让这部话剧成了一个文学经典,麦克白也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象征性人物,几百年来被无数名角扮演。

苍凉而邪恶,是科恩电影常见的基调;自毁的悲剧主角,也在科恩作品中屡见不鲜。

从《缺席的人》到《老无所依》,甚至到黑色喜剧《冰血暴》,这一个个虚无的谋杀者中都能看出麦克白的影子。

《麦克白的悲剧》不是科恩第一次改编文学经典了。

乔尔和伊森之前已经将《奥德赛》改编成了一部颇具自己个人风格的荒诞美国南方神经喜剧(《逃狱三王》)。

可是这一次,科恩放弃了炫耀自己在剧作和台词方面的强项,反而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莎翁原著的情节和语言。

这一次,科恩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对视听语言的构建上。

科恩的上部电影《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是他第一次尝试从胶片摄影转移到电子摄影,而从最后的成片,观众也能看出视觉效果上的些许生涩——有些镜头背景的绿幕过于明显,而另外一些镜头调色则显得过于平庸和偏白。

这次,有了莎翁扎实雄厚的文字作为基石,科恩可以全神贯注地调教和掌控电子摄影。

最后呈现的结果,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迷雾中朦胧的憧憧人影;极度特写下如雕塑般深邃,却又有些扭曲的面孔;20年代表现主义式的几何构图;黑白冲突对立明显的光影...如果说从文本上,科恩是站在莎氏的肩膀上的话;视觉上,《麦克白的悲剧》则是对奥逊威尔斯的一次招魂。

如果有时间和能力细细拉片的话,你甚至可以找出,这个尖锐的高塔是似乎是来自威尔斯的《奥赛罗》;这个倾斜的木屋仿佛是出自《午夜钟声》;投射到人脸上的一道道如锁链般的阴影则让人想起《审判》...这并不是说科恩的新作只是单纯对名家的一次模仿。

尽管不是自己的文本,导演本人的作者印记在各种细节和对原著的改动中清晰可见。

比如,原著中著名的女巫三姐妹,在影片中由一个演员饰演。

一开场,皱纹深邃面目狰狞的女巫扭曲着自己的身体,蹲坐在沙漠之中。

原文三姐妹来回的盘算和谋划从演员一人口中说出,声音忽高忽低,表情风云变幻。

邪恶神秘的三女巫在科恩的镜头下,成了一个喃喃自语的精神分裂患者。

对畸形异类和癫狂人物的偏爱一直是科恩的特色,莎士比亚的女巫也被重构成了科恩的小丑。

表演风格上,科恩也延续着自己一贯的风格。

虽然麦克白的别称就是“苏格兰戏剧”,但科恩并没有要求主演们试图模仿苏格兰口音,而是保持自己的原本口音。

因此,苏格兰将军(丹泽尔·华盛顿饰演)和其夫人(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都操着一口现代的美国口音。

不符史实的口音并不会让观众出戏,反而可以产生一种布莱希特式的离间效应,强调了影片本身的舞台性和戏剧性。

当莎翁的文本不再以观众熟悉的英式抑扬顿挫的发音被念出,而是被华盛顿附以流畅而粘稠的美式黑人口音,这种对文本节奏和侧重的重组仿佛也赋予了文本新的内涵和引意。

在华盛顿的演绎下,麦克白不再是以往的野心勃勃却备受良心拷问,挣扎在道德和欲望之间的反英雄;而是在军旅生涯之间耗尽一生,年迈之时终于下定决心去夺取权利的悲剧人物。

在一场很能彰显科恩风格的戏里,由黑人演员饰演的麦克德夫之子问母亲,自己流亡的父亲是否是个叛徒。

这场戏的语言风格在黑人口语和莎士比亚的诗词之间来回切换,在体现了科恩式荒诞的黑色幽默的同时,其语言的现代性和亲切感也迅速拉近了观众和这两个边缘角色的距离,让他们不久之后宿命性的灭亡更加悲壮沉重。

每次莎士比亚被重新改编,创作者都会试图赋予其新的时代性和政治性。

比如,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内外百老汇就上演了无数映射特朗普的莎剧改编——特朗普可以是麦克白,也可以是李尔王。

但是,科恩却没有这么做。

他的视角和手法是极度古典的,如果不认识这些演员,你完全可以以为这是一部和奥逊威尔斯同期的电影,毕竟充斥着全片的表现主义光影和构图比起2021年,更像是1941年的产物(当然,电子摄影偶尔还是会“露怯”,比起胶片的颗粒感显得过于光滑)。

但是正是这种古典,让本片有了一种超越了时代的普世性。

《麦克白的悲剧》和莎士比亚的原著一样,尽管有着极其精确的时代背景,却是一部跨越了时代的艺术作品。

莎翁的文字至今仍保持着隽永的诗意,科恩的影像也会如此。

 5 ) 2021 纽约电影节

科恩嫂人很有意思,在问答环节讲述了自己14岁的时候在学校演过Macbeth,而之后多年试镜失败,直到64岁终于演了自己的麦克白夫人。

科恩相比来说比较严肃,两人在一起真的是性格互补的感觉。

电影因为莎士比亚式的台词有些晦涩难懂,但黑白画面和有些魔幻感觉的3D场景设计又超越了戏剧传统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戏剧文本的抽象感和想象空间。

将电影形式和传统戏剧舞台相结合,总体还不错。

 6 ) 电影版的话剧,话剧版的电影

2021美国剧情片《麦克白的悲剧》,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定级R,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7.6,IMDb评分7.4。

电影版的话剧,话剧版的电影。

本片的影像风格让我想到了《灯塔》,太像了,同样是黑白片,同样是4:3画面比例,同样是要构建极具风格化的视觉效果。

本片是我第二次看电影版的莎士比亚《麦克白》,之前是2015年的英国版,彩色,宽屏。

本片是美国版,黑白,方屏。

莎士比亚戏剧非常适合舞台表演,但说实在的,不适合改编为电影。

本片虽然是电影,但是正如我影评开篇的第一句话——“电影版的话剧,话剧版的电影”。

全片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没有真正的外景,是一部摄影棚电影,并没有用电影这一表现形式来给舞台剧注入新活力。

本片几乎就是将舞台剧拍成了电影,连实景话剧都称不上,人物以外都是舞台剧式的布景和道具,投资很小,成本很低,很省钱。

主要的成本在于男主女主的片酬。

虽然本片的口碑评分还可以,但我的观感很平淡,没给我带来什么情绪波澜。

莎士比亚华丽的台词放在电影里很别扭,角色们一个个是自言自语式的话痨。

话剧因为观众是远距离观看,所以话剧角色要突出内心独白,而这种形式放在电影特写镜头上就非常别扭,角色唠唠叨叨,成了话痨。

丹泽尔·华盛顿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影帝影后级的重量级演员,但是在表演上没有亮点,在表演上没体现出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掌控能力和强大的台词功底,或者说二位并不适应这种舞台剧式的戏剧改编电影。

2015英国版还算有一点战争戏和动作戏(虽然比重很小),而本片则是标准的剧情片文艺片,只有片尾王子与麦克白决斗算是一点动作戏。

本片让我想到了一些词汇——恶有恶报,罪有应得,做贼心虚,最毒妇人心,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几词汇按照剧情发展排序为——最毒妇人心→做贼心虚→恶有恶报→罪有应得→多行不义必自毙。

每次看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都会惊叹于莎士比亚无穷无尽的华丽修辞,我经常会想莎士比亚是怎么构思出那么变化多样的修辞,不愧于世界戏剧大师,修辞文笔无人能敌。

 7 ) 单飞乔尔的极简莎翁,请再来一打

37年了,科恩兄弟终于也要单飞了。

据说原因是弟弟(伊桑)不想拍电影了,于是大哥(乔尔)只得自己(顺带捎上大嫂)过了把莎翁瘾。

剧情几乎严格忠于原著(当然删减了约半小时的内容),包括后来被科幻片玩烂的自证预言梗(麦克白会即王位),爱洗手的麦克白夫人,文字游戏(森林移动,非女人所生)等。

麦克白捡皇冠时被斩杀倒是首创,不知是不是受了子路结缨而死的启发。

科恩兄弟二十年前为了致敬黑色电影,曾把《缺席的人》拍成了黑白片。

本片的黑白画质连同其他场景设计则呈现出极简主义风格,在我看来正适合这部被演绎过千万遍、观众对故事台词都稔熟于心、与其花里胡哨不如一展精髓的经典剧目。

其实乔尔本来是想在苏格兰(原著人物原型所在地)实地取景的,只是后来迫于疫情才不得不改在摄影棚拍摄。

这个计划之外的舞台感可能是新冠病毒在肆虐好莱坞的两年中所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提名实至名归。

丹泽尔·华盛顿凭黑人版麦克白蹭了个影帝提名。

但我觉得最该提名甚至得奖的是饰演女巫的那位(仨人/鸟都是一个人演的)——那表情那仪态那口音那装扮,以后就是妖精天花板了。

最后是表白:乔尔,这样的大银幕莎翁你拍一部我看一部。

 8 ) 《麦克白》的悲剧

《麦克白》原著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完美的戏剧(废话,不然怎么能被称作“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不同时代对其的解读也足够多,而且相当多的解读是极具“创意”的。

曾看过的比较好玩的解读是高中语文老师曾在课上提到,《麦克白》在某些时期被解读为昭示“封建君主必然灭亡”事实的戏剧,配合“打倒孔老二”,上演得不亦乐乎(坏了,“不亦乐乎”也是孔老二的话///)。

科恩版的《麦克白》从标题似乎就表明对原著的解读是宿命式的:你已经知道这是个悲剧,只需等待悲剧发生即可——这种解读方式很容易想到拉康对《失窃的信》的解读,三次看信对应三次女巫的显现,因为对拉康的阅读数量还不太够,暂时不展开...谈些好玩的:

“什么锅配什么盖”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畏惧流言蜚语,但却不知道为何畏惧”——它似乎否定了流言蜚语对我们的伤害,但在当代,我们所目睹的网络暴力显然会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情形(比如刘学州的死),这句话似乎在想要强调:流言蜚语真的能够伤害到我们本身吗?

说的具体一些,难道刘学州的死仅仅是因为网络暴力?

他所经受的来自父母的暴力,他所经受的来自体制的暴力,这些难道就没有为刘学州的死造成一点点的影响?

当然有!

那么他们呢?

与其说我们不知道为何畏惧,倒不如说不知道畏惧谁:真正畏惧的事物从来不会被揭开面纱,这就是语言的暴力之处。

切身体会也告诉我,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对我的情绪真的很难有多少影响,真正对我情绪有影响的是那些不太熟悉、却似乎有着关联的人,比较生动的例子就是朋友圈的那些人,他们的话真的很容易伤害到我(怎么变成吐苦水勒!

我就要说,发朋友圈的都是傻逼)——当然,前任对我情绪影响最大,换位思考就是,我的出现对前任的影响也难以忽视,所以,不联系最好!

在林中的对话很有意思,导演在“老旧的”剧本中注入了一些“新东西”,女权主义,当然没那么明显,而是以“男性也可以表露感情”来反映的,不过这句话同样蠢...“你可以不像个男人一样”,“你可以像个男人那样去感受”:语言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两处“男人”似乎是不同的,但又似乎完全一样,这会让男性观者很迷惑,我到底像哪样?

——如果观者会思考这个问题,那就太好了,虽然表现手法是有问题的,但引人思考就很好,而且,男人应该怎样,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前沿且热门的话题。

在此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男人怎样都可以,没有应该一说,更进一步的,放弃男人这个身份,拥抱一些自由。

这张图也很乐,我不知道男主说出这句话时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前后两句话是完完全全的反讽,更是对由黑人来扮演麦克白这个角色的巨大讽刺...我不明所以欣赏下这部电影的绝美画面罢,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

 9 ) 麦克白的悲剧

凡是知道莎士比亚的,很少不知道麦克白。

作为沙翁的名剧,欲望,罪恶,忏悔,毁灭,穿越了整个剧。

当然这部剧是要告诫人们不要被贪婪凶狠蒙住了双眼,到最终这一切都会反噬施恶的本人。

劝人向善。

布道式的说教我们暂且不去说他。

单从电影而言,黑与白的色彩反差,含义是多重性的,即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因与果,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我很喜欢黑白色彩,简单而且明了,更能够突出人物场景的多重性,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色彩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引起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进行再一次的反思。

其次是画面做的很精美,将绿屏的元素加入其中,不显山不漏水,至少是电影的画面不显得平庸。

由于剧情表现的需要,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的特写镜头,但是随着剧情的伸展,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负担和厌烦,相反这种反复出现的特写画面,对人物内心世界表现的渲染,达到了一个峰值。

最后,丹泽华盛顿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妇。

真的可以说是令人难忘。

作为一个黑人演员,细腻的刻画了麦克白这一内心世界是否复杂的人物,丹泽尔华盛顿,可以说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那种发自内心的邪恶,贪婪,狠毒,通过面部表情展现出来,有的时候还真令人不寒而栗。

演员当然是很优秀,但是导演对于演员的认知更让人夸赞,那样的一张脸演这样的一个角色是一个角度上的杰作,但是很可惜,这个人物的最后处理显得有一点简单和贫乏,但这绝对不是演员的错。

 10 ) 叹为观止的镜头艺术-2022.01.23

硬逼着自己看了两遍因为前一晚第一次看直接打瞌睡了咬着牙再磕一次然后不得不承认 影片表现形式非常出色看这样的艺术电影 需要耐心戏剧舞台布景、戏剧表演手法、戏剧感氛围溢出屏幕配乐和摄影都在强调一种悲壮的史诗感黑白配色可以完全忽略人物的肤色年龄隔阂这是全片最妙的一点保留原汁原味的莎翁故事和冗长对白用镜头张力凸显戏剧冲突用摄影技巧记录内心独角戏黑白色调将肃杀气氛烘托到极致可以忽略世俗适配度因为黑白之下都是用灵魂全情投入的艺术个体也许Oscar一席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但是真的想做到一次观影而不会昏昏欲睡是一门大学问我突然顿悟为什么Shakespeare数百年来稳坐神坛为什么只一个人就能被奉为英国文学的骄傲因为他牛逼在大量内心独白、人物情绪描绘、警世哲言频出、处处比喻拟人修辞用细腻文笔勾勒简单的故事 凸显戏剧张力和强烈的情绪冲突感这是独属于莎翁的戏剧创作特点所以无论在影视还是书籍处处可见被引用的各式各样的莎翁名言因为他的大量作品实在是金句频出名言警句多到让人想忽略都不行

《麦克白的悲剧》短评

极简主义电影欣赏不了

4分钟前
  • 吉檀迦利
  • 较差

Macduff差了点,遗憾

6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力荐

无论什么导演给A24拍的古装片好像都是一个调性. 上一部在美学上有所突破的是19年的<灯塔>, 这一部有所借鉴. 很好奇A24有没有对导演和摄影师洗脑. 导演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简化文本, 有意使用了现代感很强的室内空间, 靠摄影和声效维持了电影感. 女巫和王冠的造型是亮点

11分钟前
  • 拉凡德山的暴徒
  • 较差

3d版舞台剧?

15分钟前
  • 达达主义
  • 较差

形式上的极简,相当考验演员演技。科恩嫂的表演没得说,华盛顿的念白带着一股黑哥们rap腔。不失为有特色的一版。

17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去年还是前年看的电影了,在西雅图,但忘记打分了,路过补上。其实我是中途退场了的,家里领导倒是看完了。我是真的不是很喜欢。

22分钟前
  • 扎学家施耐庵
  • 较差

这部也期待了很久,但看完心情复杂……首先没有想到会让我觉得很无聊!诚然我有很多喜欢的地方:摄影机无疑像是把戏剧舞台搬上银幕,白屏的开头和黑幕的结尾也别有用心,电影里的符号、造型、演员、场景和氤氲且黑暗的氛围也是我喜欢的。但就是啊,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得很到位,例如这个偏装置艺术的后现代城堡在整部电影中的作用,还有演员使用古英语但仍然十分现代的口音,有一种同古典戏剧内核剥离的违和感。(3.5/5)(@Angelika)

25分钟前
  • Algiersea
  • 还行

三女巫还行,跟71版波兰斯基肯定没法比

28分钟前
  • Suito
  • 还行

真是喜欢麦克多蒙德的念白啊。

33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舞台劇搬到大螢幕 還是有點彆扭且無聊

37分钟前
  • Rachel瑞球儿
  • 较差

在华盛顿的landmark,一场坐了六个人,台词很难懂而且没字幕,坚持了二十几分钟退场了,应该是我艺术感不够欣赏,布景,画面感觉都很糟糕,感觉是为了营造剧场氛围而为之,一星为个人感受,同行的朋友美国人,人文专业博士学位,也表示台词表演和舞台远逊于预期,看到有人说没听懂或者听懂了不到50%仍然给五星的,还是要祝贺你喜欢电影的布局和场景设计。

39分钟前
  • Skiptomylou
  • 很差

黑白有质感是谁说的,完全没有一点儿依据。如果真的黑白有质感,为何屏幕厂商不真的把屏幕调成黑白的,反而越来越追求色彩还原?在当今能拍出令人惊艳彩色 效果反而执着于使用黑白电影是一种浪费和倒退。剧情很狗血,像看魔幻剧

43分钟前
  • 矢志不渝
  • 很差

戏剧的体量,冗长的台词像是在背课文。

46分钟前
  • 存在与虚无
  • 较差

三星半,在2021年的片子里看到这么表现主义的置景还挺惊喜的,构图及镜头调度也都是极简的阴森和神秘,舞台感十足的同时也不乏电影艺术。与之不太相称的是表演吧,特别是两位主演,撇开肤色和口音不谈,我个人感觉华盛顿和弗朗西斯肢体和台词都通俗感太强,特别是很多靠着两人独白起范儿的段落都觉得劲道不够。

51分钟前
  • 罗莎琳德
  • 推荐

3.5 更注重技术探索而非故事,摄影和布景令人印象深刻,但演员表演实在让人出戏,一板一眼照着剧本念台词,实在不适合通过电影表现,麦克白夫人的选角挺好的……

56分钟前
  • E3F058
  • 推荐

是不是每个天才导演都想挑战下莎翁剧,不过有黑泽明的珠玉在前,科恩这个形式感玩儿得稍显呆板,完全把精力压在了构图摄影这些技术层面上,文本和人物就没什么创意,华盛顿挺卖力但不对味,身上没有暴君感。

6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这种风格的电影,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会觉得很闷无聊。电影的台词和念白充满了舞台剧的气息,虽然黑白色调,但是却层次和构图来增强了画面的美感,还有打光也太棒了,让建筑彰显棱角分明,气势磅礴, 连人的面庞也英武很多。

1小时前
  • 井口之蛙
  • 推荐

艺术气息和舞台剧和形式过重 大段大段晦涩飘忽的对白 就很沉闷了。

1小时前
  • Seuysiro
  • 较差

不用再改编麦克白了吧,《蜘蛛巢城》之后,不管后来的导演们选择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改编切入点,在这座大山面前,都显得没多大意思了。对于这版极简舞台剧的风格,打光是最大亮点,也是它在电影化上最成功的地方。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不比凯撒要好看多了么

1小时前
  • 林有夏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