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她的才华甚至一开始让维克托害怕,但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了爱放下了自尊,电话打到让人害怕,甚至为了接近维克托和他的哥哥在一起。
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如果她仅仅是一个没有自尊,失去理智的女人,维克托会爱她吗?
她放下的自尊,跟她眼神里闪烁的自信比起来,算什么呢。
她给维克托的不止是爱,是对他人生的帮助,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本身。
她一直是付出的那一个,但是最后被留下的却是维克托。
被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沉浸在别人爱你时对你的好的人是可悲的。
爱的能力才是珍贵的,这不只是指你能去爱,更重要的是你有能力去爱,去给予所爱的人所需的,最好是一切,不然,总是会辛苦的。
阿德尔曼夫妇,分分合合,不就是这样简单的原因,分开时总是某个人失去了爱的能力。
而现在有的是连爱的能力都没有,还自诩深情的人。
我们对爱如此渴望,只是希望被爱。
我以前以为无法爱,是因为自我意识太强,太过自私,现在猜想,也许恰恰相反,不能爱是缺乏自我意识,把自己活在了他人的期望里,甚至不敢伸手去要自己真正渴望的。
阿德尔曼夫妇在我看来像是一部套着爱情外壳的惊悚片。
电影由14个章节串起,讲述了一对恋人从年轻到年老的全部过程。
通篇暖色调的打光和充斥着法式小资情调的台词,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岁月静好”的爱情电影。
直到最后狂风骤雨般的剪辑和反转,众人才看清在爱情的矫饰下,那几乎令人难堪的真实。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阿德尔曼夫妇》的片名和海报欺骗,以为这只是一部烂俗的法国爱情片。
偶然看完这部片子,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充斥着辛辣讽刺的黑色喜剧,并且带有一定的悬疑色彩。
因此,相比那张男主从背后拥抱女主的浪漫风格海报,我更喜欢下面这张:两位主人公倚靠在书桌前,表情凝重。
《阿德尔曼夫妇》是本片男主角尼古拉斯·贝多斯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长片,他和女主角多莉亚·蒂利耶共同为影片编写了剧本。
虽然是一部处女作,影片的质量依然非常成熟,无论是巧妙的剪辑、配乐,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没有粗糙的痕迹。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的葬礼开始。
葬礼结束后,一位记者采访了维克托的遗孀莎拉,于是她回忆了自己与丈夫历经半个世纪的爱情,揭开了他们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同样是以作家为主人公,2016年有一部西班牙影片《杰出公民》,讲述了一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衣锦还乡,先后与朋友的妻子、女儿发生不伦恋,最后被捉奸并险些丧命的故事。
在讽刺文学界知识分子虚伪、堕落、缺乏道德感这一点上,《阿德尔曼夫妇》与《杰出公民》风格颇为相似。
(以下内容有剧透)莎拉与维克托的初次相遇发生在一家酒吧,莎拉对维克托一见钟情,于是对维克托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然而这段女追男并不浪漫,甚至有些畸形。
为了吸引维克托的注意,莎拉设计了各种偶遇,甚至与维克托的哥哥上床,只为了让对方吃醋。
维克托对莎拉的感觉是恐惧多于爱慕,因为莎拉太聪明了,她有古典文学的硕士学位,还能从维克托的作品里挑出一大堆毛病。
莎拉的这些特质让维克托感到自卑和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和莎拉这种女人交往下去,自己迟早会被她从精神上"阉割"。
不幸的是,维克托的预感在婚后真的变成现实。
在这两个人的婚姻中,起初是维克托占据主动地位,莎拉爱他更多、付出更多,为了取悦维克托,甚至不惜吸毒。
维克托则是一名十足的渣男,婚后不断的出轨。
不过当这段婚姻的时间拉长至40年,我们就会发现婚姻不会永远让某一方占据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克托的头发秃了、身材胖了、才华枯竭、人气下降,变成一名油腻中年大叔。
莎拉则逐渐展现出成熟女性的人格魅力,学声乐、学绘画,结识社会名流,将生活经营的非常精致。
面对这种地位的转变,维克托开始猜疑、嫉妒、无理取闹,最终莎拉和他离婚,嫁给了一名IT企业家。
其实维克托在文学上的成功,多半也归功于妻子莎拉的聪明才智。
影片结尾一个重要的反转,就是莎拉向记者透露,维克托的很多作品是由她这个妻子代笔。
维克托第一次接触莎拉的家人时,发现莎拉一家居然是犹太人,而犹太人的历史、文化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无穷的灵感。
于是他干脆以犹太人自居,甚至将笔名也改为"阿德尔曼"这个犹太姓氏,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就这样,在上世纪70年代,维克托搭上了反映犹太人苦难的文学热潮,在文坛一战成名。
影片描写维克托的成名经历时,顺便讽刺了文学界的诸多弊病:"色情场面、乱伦情节、暴力情景,讽刺左派、讽刺右派、讽刺弱势群体,所有(博眼球的题材)都写过了,人们已经不读书了。
人人写作,无人阅读。
"原来,维克托这个获得过龚古尔奖的文学巨匠,表面上充满智慧、善于思考,所著作品以严肃文学自居,实际却根本没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只为了博眼球、标新立异。
为了获得更好销量,维克托还曾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写了一本讽刺中年贵妇的小说。
当她的母亲读完这本小说后,感到万分羞辱,随即跳楼自杀。
这种吃至亲"人血馒头"的做法,一步步让维克托登上了文坛宝座,却也让他背负了一生的负罪感。
而所谓的名声和地位,又脆弱的如过眼云烟。
在维克托与莎拉离婚的那几年,维克托写作风格突变,创作了大量诸如《婚姻的陷阱》、《别相信哭泣的女人》、《魔鬼的高跟鞋》这样的厌女症小说。
讽刺的是,维克托此前的读者多为女性,于是他的作品销量严重下滑,经济状况陷入窘境。
受声名所累,反倒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真实观点,这又是作者的幸运还是不幸?
当然,维克托与莎拉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又发生了多次地位的转变。
最后,这段感情的结局是维克托患上老年痴呆,认不出自己的妻子。
莎拉带着维克托来到两人第一次度假的地方,像年轻时那样蒙住他的双眼,然后看着他坠下悬崖。
因为维克托身为一名作家,当他停止思考的那一刻,他的灵魂早已死亡,而莎拉不忍心看着爱人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维克托死后,参加葬礼的亲戚们怀疑是她谋杀了维克托。
只有了解过两个人这40多年相爱相杀的婚姻,才能理解莎拉和维克托之间的感情,是被彼此的灵魂吸引,根本与忠诚无关。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阿德尔曼夫妇》又被译为《从前的我们》,不得不说,这一译名也非常契合。
电影由尼古拉·巴多斯、多莉亚·蒂利耶主演,两位主演既是演员又是编剧,导演也由男主尼古拉·巴多斯担任。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很多,有从剧情角度分析的,有从爱情角度陈述的,还有从婚姻的角度对婚姻进行深度剖析的,应有尽有。
我打算来分享一下这部电影中美丽的台词。
在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才发现,这部电影中的台词几乎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句话环环相扣,衔接紧凑。
有的台词文辞优美,有的台词引人共鸣,有的台词道尽人生真相,有的台词揭示着秘密和真相。
莎拉第一次在酒吧见到维克托时,她的双眼就像被拴在了维克托的身上。
她是这么描述当时的情景的:就像一桩灵异事件。
如此俊美的男孩,有着沉静的魅力,深邃的眼神。
而我则像一只被灯光吸引的蚊子,几近被烤灼。
从来没有人在形容自己被人吸引时将自己比作蚊子。
这比喻多么怪异但异常贴切。
当我们被另一个人深深吸引时,那焦灼的心可不是像被炽热的灯烤灼吗?
萨拉和维克托共度一夜之后,提前醒来的她看着睡梦中的维克托。
她说:他还在睡着。
而我,我已经知道,我的一生将与他缠绕。
这个男孩很简单,这正是我需要的。
这世上能有几个人会这么笃定地说“我已经知道,我的一生将与他缠绕”呢?
同时,震动我的其实是这后面的一句“这个男孩很简单,这正是我需要的”。
莎拉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的聪明不仅仅在于她的头脑伶俐,还在于,她懂得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法国女人都是如此。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世上有几个女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莎拉带维克托去见自己的父母时,她说:看到他身处我长大的地方,让我很感动。
这一句话很触动我,是因为,我同样觉得,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身处自己曾经成长的地方,有着一种别样的浪漫。
就像一场时光之旅。
我的过去,你未曾参与,但现在你来了。
现在的你站在我的过去,回望。
这场景,能激起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维克托在处于事业低谷的时候,整个人都变得很讨厌,像一只浑身是刺的刺猬。
莎拉说:人们总是以为自己被疏远是因为失败和弱点让他们变得令人不快。
其实,他们被疏远是因为他们本身变得让人讨厌。
这句话很睿智。
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脱离这部电影,这句话也可放在我们身边时时警醒我们。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容易被自己的失败和弱点激怒,他们被自己激怒之后迁怒于旁人,并疯狂地觉得是身边的人讨厌自己。
维克托没有自信,从电影的开篇就已经点出。
连他的心理医生都提醒他要找到自信,多喜欢自己一点。
莎拉和维克托曾两次一起私奔。
莎拉在回忆他们的过去时,两次都说到:没什么能比半夜跟你爱的人私奔更刺激。
私奔这个词本身就充满刺激。
能和私奔的人在一起共度余生更是浪漫不已。
第一次私奔时,维克托对莎拉说:“我们走吧。
”他们便一起驱车离开。
第二次,是莎拉对维克托说:“我们走吧。
”两人便又一起驱车离去。
时隔五年,两个人再次走到了一起。
真正的爱情就是缠绵,即使想要分开也不会得逞。
尽管缠绵一生,这其中充满快乐、激情与浪漫。
但他们的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
他们生了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儿子,维克托对婚姻感到厌倦,出轨,爱上别人。
这些,都是婚姻故事里老掉牙的情节。
可见,婚姻真的是一个令人生畏的陷阱。
我们究竟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态面对婚姻?
我不知道。
就连如此相爱的他们也难逃婚姻带来的疲倦与背叛,何况我们?
但本文并不打算对婚姻问题进行细究。
这部电影的精华都在台词里。
每一句话都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快乐的,悲伤的,令人心痛的,剑拔弩张的。
推荐大家仔细去细嚼这些台词,每一句都耐人寻味。
婚姻或许是波折的,但爱情是真的。
不管怎么说,他们是相爱的。
莎拉的那一句“而我则像一只被灯光吸引的蚊子,几近被烤灼”,给了她毕生的热烈。
一部feel比较悠长有余味的电影,从女主对男主一见钟情到想各种办法像和男主在一起,然后男主爱上女主并结婚,迎来事业的上升期,男主开始一路上扬。
这个过程中,女主和男主还是属于势均力敌,比较平衡的,姑且命名【阶段一】。
然而,在女主怀孕生育下有问题的儿子,家庭生活似乎陷入阴霾,生活表面上是物质越来越丰腴,男主也沉浸在出差中。
可能女主还是迷失了吧,也对,原本有才华的她,陷入了一滩死气的生活,影片甚至隐晦表达女主陷入毒瘾。
这个阶段,女主陷入自我怀疑,男主保持光芒,避免家庭冲突,命名【阶段二】。
好在女主再次怀孕生下一个健康的女儿,女主也似乎慢慢找回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习新的东西,让自己生活丰富起来。
而与此同时的男主,事业陷入瓶颈,开始多疑苍老,更在女主生日的时候,找了男性服务者来满足女主。
在我看来,这种真的其实算是一种侮辱吧,似乎像是男主在和女主说,我不行了,但我还是愿意去满足你的感觉。
然后,女主提出了离婚,也不太意外,法式的爱情大概就是,爱不存在了,那么婚姻也就没必要存在了,很自由大胆。
在这个阶段,女主找回自我,男主开始走下坡路,命名【阶段三】。
女主再次结婚,生活平静美好,但可能是缺少了点什么。
男主奇迹般的上门拜访,想带走女主,也许女主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吧,她跟着男主走了。
这个情节的设计,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戏剧,可结合当下大S与20年前初恋结婚的事情,似乎又显得不是那么drama了。
Anyway,男主和女主又在一起了,开始相濡以沫的老年生活,命名【阶段四】。
一般常人的故事到这,应该是结束了,看似一个happy ending。
然而,男主晚年当老师的过程中,与年轻女学生有了特殊情愫,而这一切可是让女主看在眼里的。
不出意外,女主大爆发,赶走了女学生,生活又恢复平静了。
该阶段,真的挺有意思的,说明人啊,还是不珍惜的,明明好不容易再次结合的生活,偏偏男主还是会想爱年轻女子,多么讽刺,命名【阶段五】。
男主没有了女学生,竟然陷入了老年痴呆症,多么吓人,他甚至开始对女主时而记得时而忘却,真的挺吓人的。
男主女主相约去悬崖边看风景,女主可能也是无法接受现阶段的男主,女主替男主的眼睛绑上了布条,任由男主一步步走向悬崖。
至此,该阶段,像是男女主,双方彼此解脱的一个过程,爱还是很脆弱,经不起折腾,命名【阶段六】。
故事到这,本以为该结束了,可剧情又有所增加,透露出在男主年轻时的手稿,均有女主润色或者说是实质性参与。
emmm,这么说来,女主图男主什么呢,图那一时的多巴胺的分泌吗?
可能,女生相较男生,还是更感性一些吧。
这个故事,一直感觉余味比较长。
感受最深的,还是女主吧,一直表现出来的都是勇敢大胆,喜欢的都会去争取和想办法,不会去委屈自己。
可能也就是法式大女主的魅力吧。
爱了就上前,不爱了就分开,人生那么短,亦那么长,胆子大一些也勇敢一些!
1.首先台词贼有趣,可能是伍迪艾伦之后为数不多一直逗乐我而修辞又高级的电影之一了。
摘抄了一些精彩台词:a.不得不说,他经常引起女人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有纵火癖的消防队员。
b.她笑起来就像一台自动点唱机,让人想要不停地投币播放c.我不需要喝酒了,这个女孩就是伏特加。
d.她靠一场辩论就能让我硬起来e.为什么要送礼物我不知道,似乎人们相爱的时候,总需要用物质形式来表达,用一种资产阶级的方式说我爱你f.看看这两个女人(妈妈和女儿),你不知道哪个更美,你根本可以写一本五卷厚的书来比较这两个人的美文学化的表达所暗含的幽默仿佛重现了好莱坞黄金时期那种台词的精雕细琢,也包含着无处不在的法式幽默。
2.文学爱好者的福音,他们在其中的谈话,如果你看过其中的书,肯定会会心一笑。
《暗店街》的吐槽真的xswl3.男性对自我阉割的恐惧。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男人对女人的感情很复杂:同时包含着恐惧和痴迷。
恐惧是因为男人害怕自己终将成为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女人(是被阉割的男人的形象),而因此男人需要对女人进行掌控,从而压制自己内心对女人的这种天然恐惧。
在这部电影中通篇充斥着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在男主角和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或精神分析师是后精神分析时代“救世主”形象之一)的多次谈话中都可以看到。
他对于性的看重。
当男主刚开始认识这个女人时,他是有掌控力的,因为他的知识和幽默令女主产生了崇拜(或者说他自认为如此)。
女主比他高在一开始就令他有些不安。
这是男性对自我性别焦虑的开始。
而当男主开始走向“阳痿之路”(更恰当的说“男性气质”的缺失时(生理上秃头,老去,不能勃起或者精神上衰弱:写不出东西or气势压制不住女主的时候),他便更加有了自我阉割的冲动。
他在见到了女主的家人之后彻底拜倒在犹太文学之下,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女方的姓。
而姓氏本身就是一种男权社会的象征,在家族中的姓无论东西方,均是以父系为纽带相传,而男主则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姓氏(在片尾的翻转中是女主建议他换掉的,但他还是接受了),以此进行了自我阉割。
而他飞黄腾达,也是在他“归入阿德尔曼”这个举动后开始的。
这意味着他从此的命运其实有意无意的,都已经掌握在女主手里了。
在片子中点的时候,他甚至找了一个年轻小伙Pablo来“献给”妻子,而弥补自己所缺失的男性气概。
这部片的名字就叫做阿德尔曼夫妇。
女方家族姓氏为名。
可以看得出来,编剧深谙精神分析的概念并把它化用到了影片之中。
4.女性主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说,女主一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特别是最后的一下翻转,女主原来是男主背后的枪手这一概念的确立,更是标志着对男主气概的彻底否定。
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在真实版本的故事中,男主不是被“阉割”的,而是他本来就“不存在任何雄性气质”——如果按照真实故事版本,可以很轻松地推断出女主靠近男主的时候,可能是近乎于挑选猎物一样的方式进入了男主的生活。
她什么都不求,只求爱,男主其实是个没什么天赋的蹩脚作家,而她正好可以帮助男主打通工作的坦途,男主追求的更多的是“女人对他的崇拜感”,也就是原始的力量—-雄性气质。
而她所要的回报一辈子都只是爱而已。
最后男主女主在悬崖边故地重游,她最后一次回忆了他们两个人的温馨甜蜜。
那是两个人爱燃尽的最后一次升华,当男主拥抱过后再次忘记女主,女主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最后一次控制男主,就像她“控制”(或者说帮助)男主工作一样,只不过是以控制其生命的方式,完成对他们一生感情之路的埋葬。
妻子在真实版本中(即结尾翻转后重读故事),果断,有才华,对爱有着狂热而又孜孜不倦的追求。
只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是对男主本身的追求,而是对“爱”的追求。
在索绪尔的语言学指认中,即女主追求的不是男主这一“能指”(指认对象的表象)而是男主所代表的,能够提供给女主的爱的这一“所指”(指认对象的实质。
这一点可以从结尾女主在葬礼上狡黠地和新情人眨眨眼睛可以看出。
她对男主是有爱的,但不是那种非他不可的爱,而是对爱情本身的爱。
用弗洛伊德弟子拉康的话来说,恋爱中的人不仅仅在爱着对方,也在爱着恋爱中的自己与恋爱的状态。
女主对男主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掌控”,类似于—我给你灵感,帮你事业步步上升,我心甘情愿当你的小迷妹对你崇拜,让你获得“我有男性气概”这一感觉,而我索求的,是你忠诚不逾的爱情。
可惜根本求而不得,男主在每次获得/(或者拥有)男性气概后/(时),都会自我膨胀,选择沾花惹草或者对女主蔑视(比如瞧不起她如今“无聊”的贤良淑慧,而希望她能够变得像以前一样青春活力)以往这样的题材到最后都是悲剧走向,女主被抛弃,男主找到了新的妻子,原配则会孤注一掷复仇或者开始新生活,而这部电影中的女主并没有这样做。
编剧虽然安排她“吸毒讨好丈夫”的桥段,但她在后面却依然掌握着主动权:他们有了一个健康的女儿之后,女主真的变得更加年轻优雅了,而男主则变得衰老,肥胖,秃头,此时男主的男性气概再次衰落,甚至不能勃起,他急需要证明自己,便有了Pabli小鸭子的故事。
而在女主再婚后,她虽然和男主再次私奔,但却在车上给男主签订了一份早已准备的契约。
其大意指向男主不许过问自己这几年的再婚生活,而只能接受之后好好生活的决定。
女主再一次,(其实也是每一次),控制了男主的气质。
而这部片中的翻转,也使得女主的地位或者气势得到大幅的加强,可以说,这部片子表面上是一部描写婚姻成长的片子,但其实本质上是新时期女性主义的一种体现。
女性有智慧,有金钱,有掌控力,有身材,有外表。
以往这些只有在完美男性角色上才能有的标配,在这部电影中悄然地完成了对女性的“女王角色”的转移。
但这部片子是那么地谨慎,似乎是在最后一刻,观众才悄悄发现皇冠戴到了“女人”头上。
这和那些飞扬跋扈的伪女性主义(女性角色标榜自己的权力或能力,什么都硬抗,最后还是需要依靠男性角色安放自己的温柔的刻板角色)不同。
可能是我观影量还不足,但起码这是我观影以来第一个见到的,我自己认为的,完全觉醒的新女性角色。
5.对婚姻生活的寓言好多啊..写不下了,下次想到再补充吧。
只是自己的一些拙见,欢迎各位讨论分享哦。
3星,影片故事非常散乱,完成度也不高,但核心内容不过就是女主痴情,男主花心。
其实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有先天缺陷的婚姻,注定了悲剧结局。
从一开始就是女主狂追男主,男主对女主则没什么热度, 选女主其实是无奈之举。
俩人可以共患难,但显然不能共富贵,自古如此, 男的一旦得志就想出墙, 一旦落寞就又可以找女主抱团取暖。
而女主的痴情和手段会让落寞时的男主感动,但在男主得意时他就会觉得女主恶心。
所以说强扭的瓜不甜,还是双向奔赴比较好。
“人们总以为自己被疏远,是因为失败和弱点让他们变得令人不快,其实他们被疏远,是因为他们本身变得令人讨厌。
”这是莎拉对和维克托那段在我看来最糟糕时光时说的。
电影的最后几分钟完全颠覆了我对前面内容的认知,心中的五味杂陈让我在思索着,莎拉和维克托的结合究竟是否是厄运使然。
维克托有才华,却才华不及抱负,而莎拉钟爱秘密,她不在意那些名誉,但她或许也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得以施展,所以借由了丈夫的手,这也印证了维克托对妻子依赖中的一部分。
我觉得,莎拉可能太骄傲了,她接受不了近乎纠缠一生的爱人不再认识自己,甚至不再爱自己,选择了那种极端残忍的方式剥夺了丈夫的生命,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可悲的放弃,放弃了对绝对的爱的追求,也放弃了借由丈夫之手施展自己的才华,何其可悲。
我不想说他们的分分合合,我觉得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纯粹,容得下背叛,容得下本不应出现在夫妻间的事物,两个人纠缠着,早就磨灭了最初的美好。
你摸摸我的衣服,看看是不是做你女朋友的料子墨镜一带,谁也不爱如果问我思念有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私房书》 简嫃你是这白开水一样淡的日子里偷偷加的一颗糖🍬(*/ω\*)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耐心和向往,你还有诗和远方,排骨和汤,烤肉和馕,虾和蟹黄,火锅和麻辣烫,烤鸭和涮肥羊,咖啡和焦糖,饼干和牛奶棒,炸鸡和大酱汤,榴莲酥和虾饺皇,杏仁豆腐和棒棒糖,椒麻鸡和辣鸭肠今天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你的情况,发现你侧面也很美。
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还是相互成就和相互温暖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文/杨时旸)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创作了一本又一本书,而他的妻子莎拉创作了他——某种程度上说,维克托,这位功成名就、熠熠闪烁的文学明星其实是莎拉的作品,终其一生,她都在修正、斧凿、规整自己的丈夫,把他从一文不名推上盛名巅峰,在他一次又一次失控的时刻将他拽回轨道,而这一切,外界并不知情。
《阿德尔曼夫妇》弥散一种神秘魔力,讲琐碎日常,讲夫妻一生,讲一位作家的波峰波谷,讲青春年少和野心,讲暮色将至与死亡,它在看似平缓的叙述中,一直牵引观众,把平凡都幻化成奇绝,然后又让人们从奇绝和耸动中看到普遍的生活真相,所有人的爱情或许都能从中找到对标的时刻。
这部法国电影使用了一种经典的叙述模式,记者的来访和莎拉的倾诉,故事在当下的对话中展开,回溯了过往的一生,而这场对话是在维克托的葬礼之后,于他的书房进行的。
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反差,门外都是慕名而来的宾客,说着虚妄的致辞,祭奠一个被维系起来的著名符号,而屋内,却进行着一场彻底剥落人设的对话,打掉了所有光环、包装与虚名,显露出的真相让记者瞠目结舌。
《阿德尔曼夫妇》是一个爱情故事,从两个浪荡青年在酒吧相遇开始,历经试探、相爱、婚姻与撕扯,共同面对现实生活的窘迫、成功带来的眩晕、激情退却后的厌倦以及难以舍却的相濡以沫。
正是因为作家的设定,让这个故事生出了别样的光彩。
通过这个身份得以探讨了真实与虚构,而这一点正是这部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
这里所说的真实和虚构有多重指涉,首先,有关维克托创作的小说内部的状况,他书写了一个犹太人的故事,作为非犹太人故意启用了一个犹太人的笔名,以此获得盛名,在此之后,所写的故事也都虚虚实实环绕自己的家庭成员和现实生活,在收获财富和名望的同时也把有些人的人生推向了死角。
第二层,有关于维尔托自身身份。
在莎拉对记者的讲述中,直到最后,一切似乎都已经显露无疑,那些杰作其实都由莎拉悉心编辑和改写过,没有她的默默润色,维克托的作品不知道是否会获得如此成功,而时至他暮年时拿出的作品,甚至都是莎拉所写,只不过署了维克托的名字,彼时,维克托已经时而清晰时而糊涂,忘记自己写过那些草稿又漏掉了哪些笔记,他稀里糊涂地将妻子递过来的手稿付梓出版。
一切都混沌起来,他的名望中有多少真实又有多少虚构?
而这些真假参半之中是否涉及道德,关乎欺骗?
而第三层,则从具体的维尔托与莎拉的故事中蔓延出去,指向了所有人的生活。
我们都在生活中扮演几重形象,职场中,生活里,家人眼中,朋友心里,还有,只有我们自己知晓的时刻,那些秘而不宣的角落,而这些形象有些维系了一生,有些被中途撞破,而这一切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出于需要而自我虚构的?
当然,还有一层,关于维克托死亡时刻的叙述,在众人心中,这位神志不清的老人在散步时意外坠崖,终此一生,但在莎拉的讲述中,是她有意没有阻拦,甚至鼓励他继续向悬崖边走去,这到底是出于爱意让维克托得以解脱,还是出于多年来积攒的厌弃?
而有关这死亡一瞬的叙述,甚至对于他们一生的叙述又是否可靠呢?
如果说,莎拉在此之前就默默虚构故事,她的讲述中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回忆,哪些又是玩笑般地虚构呢?
这一切都成为了一场叙事圈套。
当一切讲述完成,那位记者在暮色四合中面对幽微灯下的莎拉,他的形象几乎成为了每一位观看者的缩影,震惊、拒斥、惶惑、理解、释然,这心理过程其实是从旁观者到代入自身经验的过程。
当被带领着纵览一生,似乎区隔到底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已经无关紧要,这宏大的混沌感才是生活的本真。
这故事从爱情出发,一步步闯进宽阔又纵深的生活,看起来洞悉一切的作家其实不过也在迷途,而旁人以为的追随者其实才是清醒的引航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莎拉是一位“元作家”,把丈夫的肉身与精神,才华与愤怒,希冀与绝望,以及对于生活的所有体验都化作了自己的素材,她把一生变成了一次漫长而沉郁的创作,吞吐狂喜和悲伤、告别与死亡。
中后段有点俗套和无趣,最后三章实在太好!前面的许多看似无心的细节全都有呼应,尤其喜爱最终章女主既是坦白亦是表白,两人分别蒙眼在悬崖边走是“编织女孩”中的信任也是阿姨说的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信任,但她却看着他滚下山崖。这两位主演兼编剧各有所长,化学作用奇特,好多熟脸客串。2018.8.6 再度重逢,总算看了个完整版,剪辑版这东西吧,看过的人觉得无所谓,没看过的觉得差别太大。这次感觉非常清爽,虽然没有初看的欣喜;但对于此片我跟哇哇一样,可能是欣慰多于其他了。
聒噪烦闷到放弃!装逼做作到极点!一查才发现导演跟主演是一个人,我去你的吧~
难看。无聊。枯燥。看不进去。
以肉欲开场以文艺结尾的浪漫只有法国人才拍得好 强行加快剪辑的技巧也拦不住流水账走向平庸 镜头语言却设置得精巧 结尾仿佛是双方最后欢愉后的高潮 用文学来辅助爱欲能夺人眼球却不能引起多大共鸣 最后 我有考虑植发
很认真去看,再一次证明,这类法国家庭片或者说爱情片确实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故事讲得非常啰嗦,台词也并没有很有趣,至于表演还可以吧
法国电影总是话多,明明是部爱情电影,但谈论的话题还挺高深,还行,没评论那么好。
聪明人和他的爱情。她。但是真难啊,要遇到一个聪明人。
非常法国的爱情故事,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Je suis profondément émue...好喜欢Sarah,role model!结尾好choquant🙃所以到头来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客观成分,有可能从头到尾都是虚实夹杂甚至彻头彻尾的虚构。毕竟她是可以帮丈夫改作品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这个电影各个年龄段的妆简直润物细无声,法国化妆技术这么牛逼吗
最后一段着实恶心,这世界上我还没见到过哪个男人愿意用自己的才华给自己的妻子做嫁衣,反过来却太多,这两人看似美好默契的婚姻是以这个女人的无私和才华为前提,瞬间沦为一段鸡贼无比的婚姻。
结尾令人失望,其他还不错。不作不生不作不死的生活,相互羁绊相互折腾相爱相杀一生的两个人。
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座,法国人真是…最后男主怎么没的这太法国了!7分,目前8.3。
最强代笔 都是夫妻无所谓啦 打打女拳爽一爽是吧。
故事转折设置不错 女性主义色彩浓郁 爱我 就给你名给你利甘当幕后为你改变推倒重来 为你吸毒亢奋容你的性欲给你生娃给你当妈 不爱我 就送你去死 这男人被这女人在第一眼相中后 就坠入网中 生命力的猛烈爆发、交融和蚕食
前三分之一耳目一新 可所有的元素 都有点过 没有浑然天成的自然
爱情、婚姻、夫妇,真是个烦人的玩意儿
突然冒出来的自拍自导自演+简介里只有这一部电影的女主角拍出的这一般法国夫妻既有的漫长纠结的拉锯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心自我走向和永远的失去后才知道后悔莫及然后珍惜的爱情内核的故事就把分数刷到了8.7?没看到剧本哪里好啊,只是时刻的变化记录婚姻历程,到头来感动的会是爱情么?
我再老点可能就懂了
虐爱?女权?人生如戏?男女主角都挺招人烦的,恕我没看出来这片的point在哪里……
不是特别喜欢 但是也欣赏这种灵魂吸引不在乎忠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