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明代戲劇家 湯顯祖《牡丹亭》的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為什麼喜歡一個人,但是細細體會導演的一些場景和鏡頭,人物之間的愛情,還是有跡可循的。
角色性格:江怡敏的角色性格,從小家庭物質條件比較好,但是精神上缺失陪伴,並且被家長嚴格要求和保護起來,每一次她的人生決斷都是「我爸(不)讓我⋯⋯」。
P5.景深镜头的作用 00:46
P5.景深镜头的作用 04:45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K411d7cg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5.景深镜头的作用有這樣強勢的父親的孩子,是沒有很強的自我決斷能力,她不懂交流和拒絕,即使心裡不舒服,也依然口是心非說著「沒關係啦」,
P6 场景「霞關樓」的隐喻与双关 01:09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G4y147bC/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6.场景「霞關樓」的隐喻与双关長期的精神被忽視,造就了她性格上的怯懦、壓抑。
不難發現,在第一集第一幕家庭生活場景,她雖然是一個合格的母親,一個操持家庭的主婦,她依然無法真正活出自己,依然不懂溝通。
從丈夫的電話我們得知,婆婆對怡敏多少有点不滿意從另一個角度講:限制,也意味著安全。
鍾亭亭的角色性格,雖然導演沒有過多刻畫,從只字片語中可以發現,亭亭家人不太管她,家庭條件也一般,因為沒有強勢的父母管制,所以自然她的性格開朗外放,看似直接勇敢。
另一個角度看:沒有限制,雖然自由自在,但也就意味著危險。
到底是什麼吸引著學妹喜歡怡敏這種怯懦的人?
第一集「校園場景:學妹看學姐打排球」,看著學姐英姿颯爽,充滿自信的一記扣殺,鍾亭亭學妹(我們的心頭肉),那一陣小鹿亂撞的心情(通過音樂)和花痴的眼神。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y1q7rk/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3.镜中像的隐喻——掩藏不住的爱这个视频里可以看出,学妹对学姐懵懵懂懂的如梦境般的喜欢。
她或許在學姐怡敏身上,看到了那一瞬間的充滿爆發力的自信的魅力,她應該是非常欣賞 學姐打排球 / 跳舞(第5集)的那種酷酷的生命力,或许因為自己並不具備,才會被深深的吸引。
然而平時的學姐,又是那樣的沈默不語,帶有一絲孤獨感,沒什麼朋友(除了嘉欣,我們看不到學姐還叫過誰的名字),性格上的反差,角色就相對飽滿,既有魅力,又有缺陷。
鍾亭亭,在精神層面應該也是一個缺失陪伴和關愛的人。
家裡人不太管,也就同樣沒有陪伴。
當她發現,學姐也跟她一樣缺失陪伴的時候,她想通過帶給怡敏陪伴和愛,來滿足自己的缺失。
當學妹第二次說,「學姐,我載你吧」的時候,就意味著,她已經從自己心底的缺失,深深共情,而讀懂學姐是需要陪伴的真相。
這是似乎是一個心理學範疇。
但我認為是在角色人物身上真實存在的。
鍾亭亭是一個脆弱又可憐的孩子,從第一集第一幕的鏡像就可以看到
她一直右側鏡子裡呈虛像,並且她的虛像被無數條條框框割裂。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R4y1s7Mh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1.第一幕「镜中像」对结局的隐喻而且一直是鏡中像,她的愛,她的心,她的人格,是破碎一地的。
两人同时看向镜头方向她的虛無,也造就了她也必須放手一搏,她的成長,完全卡在學姐拋棄她高中那一年。
在視頻第02:37,求學妹的心裡陰影面積有多大?
一個非常標準的景深鏡頭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K411d7cg/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5.景深镜头的作用蹊跷之处是:正常情况,導演應該會先給學姐離開時,學妹的一個主觀鏡頭,也就是看著對方走的一個視線镜头,但是這裡沒有給。
导演却因为某些原因特意留了这个镜头。
她的初恋像是一場夢境,一场被突然驚醒中斷的夢,她需要找到這個夢的支點,證明自己在那個夢境中的否被愛過,這是她唯一也必須要確認的真相。
看似捕猎高手 实则荒芜破碎她的愛需要被江怡敏確認,她的心需要被呵護,才能再次成長。
初戀愛情的本質,是一種自戀和自憐。
我們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某種不具備的缺失,期待通過與對方的連結來填補,同時自己又能通過對方的反饋,看到自己的重要和獨特。
画地为牢,霞关楼内的藏着被困住的爱情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G4y147bC/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6.场景「霞关楼」的隐喻与双关看完第6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她们彼此的救赎和成长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灯,请继续走下去。
道阻且长最後相擁場景是天橋,不是馬路,不是交通工具——不是出租车,不是轨道与汽车,(外界规则掌控的方向)甚至不是自行车,不是摩托车/机车。
(自我掌控的方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R4y137eG/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2.出租車的隐喻——人生的方向盘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L4y1n7dN/影视分析电影符号逐帧拉片|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 P4.「轨道」与「汽车」的隐喻——是规则还是家?
天橋,代表了一種溝通,是預示兩種不同觀念的和解,(類似的,比如李安導演在《喜宴》中,郎雄在安檢時舉手姿勢,表達出的一種對新觀念無聲的妥協)甚至是,自我的接纳,對不完美的彼此,相互的寬恕和谅解。
行则将至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先認清自己,成全自己,接纳自己,好好爱自己,珍惜时光,千萬不要等到最後才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湯顯祖《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作者:青泉石上_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458161/ 出处:bilibili 2021年12月17日
仔仔的演技最好时候应该是后来的我们MV当她和王大陆站在门口,低头不语她拿着衬衫,她狠狠打他,仿佛在怪他,最后亲吻他
我第一次看着MV掉下眼泪是的歌是歌,但那一刻,你共鸣着这个已婚女人怀念着以前的爱人不论是幻觉还是真实的重逢那一刻,感受到这两个相爱的人,爱而不得的痛苦女主角的演技让我信服这一切,相信确实真实发生着犹如你我生活中憧憬着,和过去的爱人相逢,你们寒暄,你们走在一起,最后你们想起来分离,你们想起来当时的疼,你们开始责骂对方,开始恨自己最后却还是忍不住,摸摸这个人的头,同时狠狠的咬伤他的唇,记住疼痛,最后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她也有小孩,同时身体内孕育的生命也让她充满着温柔的母爱她走过一家洗衣店,把衬衫丢入进去,对着树洞说我好想你,你在哪儿?
但为何学妹和学姐最后天桥那段感受不到这份爱而不得的矛盾?
是学妹的演技过于出色,当她大颗大颗的泪水落在那句所以这次你又要抛下我了吗
仿佛这十几年背负的一切压垮学妹的最后一根稻草你的学姐还是要抛下你你依然是孤独一人,不论你身边有谁
而学姐却没有接住,有一瞬间我仿佛出戏你说我也有小孩,你是为了报复我吗你说我很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是最后一次眼里却没有那种疼痛,那种挣扎,那种矛盾你才发现她有男朋友,当你众叛亲离的时刻,当你以为你可以去到一个温暖的怀抱,亭亭会温柔的抱住你说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一起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却发现她自身难保,支离破碎你是不是应该更绝望一些
这里我想起了tlw的Jenny,当她觉醒决定和Marina一起开始新的生活
人家和她说,对不起,我有女朋友,我也是被包养Jenny那种绝望迷茫,对自我身份,对自我认识,对未来,都是致命的
美国人也是拍了好几季Jenny的故事,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Jenny恐怕是疯了但多年后,发现生活真的不是只有黑与白我开始觉得Jenny前两季神经质的可信,甚至心疼起来那是十几年的作品也许导演也看过花香最后的男朋友出现真的是非常棒这个作品最后有了落脚,你我真的都是普通人我总觉得在戏里仔仔没有深刻的爱上亭亭而乐乐却深刻的爱上了学姐演技是一回事比如想见你里面柯佳嬿的三重人格层层交替,也能让你赞不绝口但真的没有那么入戏,你知道这是属于片中人的感情你希望他们在片中圆满幸福而花香,却让我完全跳出剧集,我希望剧里的人幸福,希望演员幸福,也希望自己幸福如何让观众共情,显然不仅仅是演技的问题
完全意料之外的有深度。
前三集甜蜜的故事,后三集则拓展开来进行一个真正有深度的讨论。
虽然现在台湾的同性结婚已经合法化,但这并不代表普罗大众就已经真正的接受这一切了。
而在“非法年代”生活过的一代不仅知道社会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成长时经历的一切也会让她们质疑自己是否是正常的。
(如父母对她们成家的不断要求,高中时来自女老师“你们为什么那么晚还在外面”的无理质疑等)我觉得这个剧很妙的有两点。
一是婷婷的设定。
学姐和婷婷两人相比之下,婷婷其实才是更符合大众审美里一个居家女性的外表,长发且面容甜美,服装也要更宽松和女性化。
但在关系里她反而才是自我觉醒程度更高,更主动的一方。
另一方面学姐其实更符合大众刻板印象中的女同性恋的形象,短发,更为硬朗的脸部曲线,干练的服装,但她却是在关系中被动的一方,也一直屈服于所谓的“大众梦想”即女性就应该结婚生子。
虽然不知道导演这么设定是什么意思,但是很有意思。
同时,婷婷也并不只是一个完美的理想。
她也有自己的痛苦,她虽然很爱学姐,但失恋的经历也给了她巨大的痛苦,使得她在这些年不断地质疑自己。
质疑自己的性取向,也在形式上向社会对一般女性所要求的结婚生子慢慢屈服。
如果不是再次遇到学姐的话,说不定再过几年婷婷也会结婚生子。
二是丈夫的形象其实也很饱满。
他并不只是纯粹的没用的丈夫,他是一个受困于有毒男性气质的理想丈夫:能赚大钱,顾虑家庭,偶尔也能照看一下孩子。
使得他们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所谓的丧偶式育儿家庭,丈夫只是纯粹的赚钱机器,而不能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
这样的丈夫在过去是非常理想的,但遗憾的是,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了。
这也是为什么学姐的一句“她懂我”会直接摧毁他的信心。
因为他的成长中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赚钱工作养家,有车有房就是对家庭做出最大的贡献了。
而这句“她懂我”不止是否定了他的付出,也否定了他的人生。
学姐所要求的陪伴在他的理解中就是物理距离上的陪伴,就是人在身边就可以了,情感的陪伴是完全不在他的理解范围内的。
他和学姐一样,也是只个被旧思想裹挟的可怜人而已。
最近看了几部同性的片,水平都一般。
看到这剧的前三集的时候我还想着故事够甜那也可以,没想到后三集的剧情这么劲爆,信息量这么大。
真的是值得细品,意外的惊喜。
去年只看了前三集就弃剧了,因为不想等更新+不太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今年想再试着看一遍,每集20分钟很快也就看完了从拍摄手法和演员演技角度来看这部剧是很不错的,能表现出暧昧氛围和心动感觉,但是从内容来说我还是相当困惑但好像又能get到那么一些…我总觉得所要探讨的问题其实跟lgbt关系不大,毕竟异性恋中也有很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又抛弃周而复始的故事。
江怡敏跟丈夫结婚十年,孩子都四五岁了,遇见多年前暧昧过的学妹钟亭亭后出轨了。
如果放到现在看,台湾已经允许同性结婚了,那么这样的行为还能算是勇气之举吗?
婚姻像是两个家庭的合并,况且也有了孩子,怎么能说断开就断开…?
但也许这样的看法就是剧里想反驳的,江怡敏婚前想留学,却因为男方的事拖着,拖到最后结了婚怀了孕成为当代典型家庭女性中的一员;儿子患有自闭症,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但丈夫不管不顾要拉着儿子去看吵闹球赛,责怪儿子玩食物;日常生活中丈夫也是什么家务都不做,连自己衣服放在哪里都不知道。
这些琐碎像穿石水滴,将爱情一点点磨没。
而这也是大多数我们的父母在生活中的样子,操劳的母亲与在家几乎什么都不干的父亲。
但怡敏丈夫“十年辛苦赚钱养家”,怡敏本人默默承担所有家务琐事照顾小孩,有哪一方是容易的吗?
(其实看的时候我还猜过怡敏丈夫有没有出轨,但没提到哈哈哈,如果出了确实会有些俗套)是父权社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吗?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做了就能改变吗?
也许我们从一开始就需要考虑自己该做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没关系”,毕竟做一次选择就意味着承担一次责任,当然这也很难,特别是当所有选择都似乎有“答案”时。
但成为“女性”就是做了相应“女性”的选择。
“你明明可以很特别,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
”(咱们就是说,女性探索道路还是好难…(老调常谈…也许还有点偏题…?
))在这里粘贴一篇文章(不知道能不能打开):https://mp.weixin.qq.com/s/xlmZU0upbg2cxTPFsCG36Q那最后怡敏被赶出家门,和亭亭在天桥相拥真情流露的勇敢时刻,究竟是属于勇敢出轨了呢还是勇敢面对了多年来一直被自己忽视着的内心呢?
亭亭从一开始就有点女铜的“老好人”形象:载着怡敏回家,挨了骂也不反驳还为怡敏着想,甚至多年以后还会在尴尬场景为怡敏打圆场。
也许亭亭是从重逢后的尴尬聊天中听出了怡敏的婚姻不幸,她依然对怡敏表达着爱意,甚至在见完怡敏夫妇后还给怡敏发暧昧消息:“王太太,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
”(但是看的时候真的很心动…)而在和怡敏暧昧不清的同时,她还有一任男朋友…(异性恋的感情不是感情吗…?
想结束就结束吗……………或者剧里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份感情是用来给家长交差的?
或者是说受社会压力所迫?
那男方也是吗?
…?
)这也许就是属于亭亭的勇敢,从怡敏展开,又在怡敏这里发展。
可是亭亭真的能确认怡敏的感情吗?
怡敏有家庭有孩子,最初丈夫在身边时否认两人的关系,甚至在最最开始,“我们的关系太近了,我们这样很恶心”。
那么怡敏婚后的愿意靠近,是因为婚姻的无聊压抑还是因为真的心之所向呢?
而亭亭的勇敢靠近,是因为对过往未得的执念还是因为真的爱怡敏?
那么说到底让我矛盾的就是剧中人物的恋爱观,我觉得谈恋爱是需要负一定责任的,前期是很甜蜜很让人心动,那新鲜感散掉之后呢?
(这也是我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这让我有点好奇如果在之后的剧情里怡敏和亭亭在一起,那么她俩将会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是新鲜感永不消散,还是消散了又不断复燃,还是像怡敏的前任老公一样,又一个循环?
亭亭记得怡敏的高脚椅和最初的梦想,怡敏自以为铁直却还是不可避免地向亭亭靠近,也许会有美丽结局吧,虽然爱情是短暂的。
“在进入彼此生活的关系中,一个人的自我会受到考验,所以那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最佳时刻。
狡猾、自大、奉献、充实、宽容,所有这些特质都将会暴露出来。
”这也许是一个哲学问题,爱的责任与新鲜感是相悖的吗?
看完第三集,我写了第一篇影评《提前HE》。
大结局过后,我依然笃定,没有BE,一切都刚刚好。
亭亭有男朋友的设定在我看来并不突兀。
在前面的剧情里,亭亭几乎是个完美情人,甚至给学姐,给观众都营造出了一种孤独、痴情等待心爱人的错觉。
有男朋友,不是亭亭的错,是我们都自以为是罢了。
【你有什么资格说我?
】是啊,学姐有什么资格说她?
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学妹做到我们每个人都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等,傻傻地,痴痴地等15年,围绕着学姐这颗小太阳公转,中途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和生活。
可能么?
合情么?
合理么?
或者说,真的需要这么残忍,才能证明学妹的爱么?
更何况,在学妹眼里,那个所谓的“男朋友”甚至是个挡箭牌,是证明自己“正常”的活化石。
不然,她怎么能轻易说出【我可以去跟我男朋友分手,如果这是你要的话】。
够了,真的够多了。
【你知道你有多自私吗?
我接受所有的你,满足你的需要,可是你每次都选择抛下我!
】所以呢?
学妹怎么做了?
即使被刺得伤痕累累,她还是在等,等,等到自己通过各种所谓渣女的方式来忘记江怡敏。
可结果呢?
等来一个偶遇,等来的是再次地不可抑制地心动。
要有多勇敢才能重新穿上铠甲继续往前。
不让你看到我的脆弱,因为我知道你需要我,我想要让你依赖我。
我想,想要你在我面前可以完完全全地做自己。
你做什么,我都开心,就算做错,我也不会怪你。
因为,我喜欢你。
然而,我也是人。
我想要回应,我想要证明【过去的一切都是真的,不是我在一厢情愿】,我想要你给我一个答案,告诉我,你曾经也喜欢过我。
你说你非常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觉得每一次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我,又何尝不是呢?
从我介入你的生活开始,我就做好了背叛世界的准备。
小三也好,txl也好,全都不管了,我只要你,只要你能回头看看我。
人心都是贪婪的。
尤其面对爱情,有谁把持得住说“我永远只要一个简单的回应而已”。
给了一个,便生发出想要持续在一起的欲望。
所以,亭亭再次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而能把她拉回来的人,只有怡敏而已。
我喜欢你,喜欢到一次又一次地把伤害我的权力双手奉上给你。
【亭亭,我很喜欢你。
可是……】怡敏看着亭亭不住地落泪,“可是”的后面再也接不下去。
她心疼了,她不忍心。
口口声声说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眼下,她是知道的呀。
她要亭亭,她要这个能给她安全感的女人。
从头到尾,她都是爱着的。
学生时期的情窦初开,夜晚深巷里的短暂拥抱,不小心亲吻过后的脸红心跳,有哪一个不是喜欢的表现?
即便怡敏是那么“世俗”的一人,还是因为同样不可控地喜欢而暂时跳出了规训,来到有亭亭的世界里,尽情绽放。
她那么肆意,生来从不曾有的肆意。
而现在,她已然走出了组成家庭的这步。
没有错,也不需要后悔,她因此活在了大众的安全感里,躲在了大部分的背后,享受过所谓的安稳日子。
只是,当再次面对喜欢的人,她又有什么立场和信心能迎接这份感情呢?
综上,两个人都有对彼此深刻的爱意,也都有各自不可调和的矛盾纠结。
正是因为如此,两人深情拥抱的镜头,才能更加给予我坚信结局是好的的决心。
或许,逃离现实的爱终究会像烟花一样,升起,又落下。
但这个长长的拥抱,转白的天空,终于通行的绿灯,无不在暗示:就算前路坎坷,充满未知的恐惧,也会有物质匮乏、家人不支持等各种阻碍,可两个人一起面对,不就是爱情最美和最初的样子么?
没记错的话,怡敏家的栀子花,早就开了。
纯属个人主观感受,“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非专业,非逻辑党,想到哪讲到哪,后知后觉的我因为金钟奖才来看这部宝藏剧,结果瞬间入坑然后很难出来😂,有好多感受想要分享就忍不住记录一下。
开始正题!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可能这也是女性导演(编剧也是同一人)的特质,因为细腻虽然短短的六集加起来也不到一部电影的时间,却可以反复观看,每次观看又会发现新的细节。
这部剧各方面都很好,剧本、演员、台词、镜头调度、画面布局等等,什么叫做氛围感这部剧很好的诠释了。
个人觉得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电影电视剧这些视觉作品,比起文字来说,它们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视听语言,而不是纯靠台词甚至旁白来输出,这部剧的视听语言就相当精致。
其实故事很简单,但是它又有很多内涵,主演就三位,却反映了传统婚姻、男权社会、性少数群体曾经面临或者正在面临的种种社会现实,其中怡敏和她的老公是非常贴近现实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夫妻,亭亭这个角色是稍微有点理想,但也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像生活中就会有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样,而且戏剧嘛如果都是怡敏也就没有这段故事了。
每个角色都有很多面,所以多多少少每个人都会有共情,这也是这部剧这么多推荐的原因。
我想先从最后一集结尾那个经典天桥对话开始展开(其实是因为目前只截了这一段的部分图🤣)这一段可以说是前面五集全部铺垫的最后爆发,也是这一段对话她们俩才第一次谈到喜欢,才第一次互相正面谈论她们之间的感情。
第一个小细节,就是这一段对话开始的称呼,是全剧中亭亭第一次喊“怡敏”,而不是“师姐”。
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巧妙,这里说明终于她们俩在感情里平等了,怡敏终于第一次主动去介入亭亭的生活,而不是亭亭像是一个救火队员,随时准备出现又随时准备消失,只为怡敏解决她自己生活中的困境。
整个前五集基本都是以怡敏的视角去展开,花了极大篇幅去写怡敏曾经和现在经历的种种,她毕业了、大学交男朋友了、没有出国而是结婚生子了、和老公的现状等等,就像亭亭在对话里说的,是她一直在满足怡敏的需要,仿佛亭亭就是为了解决怡敏的种种困境而出现的天使,而亭亭这些年经历了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或者说是不太清楚的,只是从侧面(怡敏老公网络上看的,最后一集亭亭妈妈讲的)只言片语去了解。
但最后这段对话里,我们终于看到亭亭的挣扎,只有在最后一集,我们才得知亭亭有男朋友住在男朋友家这个极大的反转,但这个反转所带来的某种“指责”又很快消失,亭亭说的“我可以去跟我的男朋友分手,如果这是你要的话”,瞬间把这个阻碍清除了,也理解了亭亭,甚至更心疼她。
扯远一点,我看到有评论是对两个人都各打五十大板,说两个其实都出轨了是不伦恋,但我其实并不想去道德谴责剧中的这两个人,也觉得不应该。
现实中的感情或者对错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怡敏婚内出轨和亭亭背叛男朋友,不能简单地这样去做道德判断。
我觉得这里反映的其实是社会的问题,那就是性少数群体面临的困境很大,她们被迫伪装甚至连自己都讨厌自己,想要变成所谓的正常异性恋的样子,就像怡敏是其中一种,她是故意忽略或者之前她甚至没有两个女孩可以互相喜欢这个观念,只是按部就班按照社会规训去结婚生子的一种人,亭亭是另外一种,她知道了自己喜欢女生但是又没有足够信心,还是需要一定伪装或者尝试去当“正常人”。
(一不小心又说了好多,还是回到那个天桥对话吧😅)
这里的对话让我对怡敏也有点新的认识,她质问亭亭是不是在报复,其实也说明对于高中当时她说出恶心那样的话,她是知道这很伤亭亭,她有认识到她们之间不只是友情的。
而亭亭这句“我做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感受不到吗”,不得不赞一句演技到位,瞬间让我刚才对知道亭亭有男朋友的有点责怪变成心疼。
“我喜欢你”亭亭终于直接说出了告白,前五集的那么多对话里无处不在说“我喜欢你”,却没有直接说出来过,原来都是为了最后的爆发。
“如果我第一次喜欢的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你知道我有多讨厌自己喜欢女生这件事”天桥这段对话里面亭亭的台词真是太好了,也是全剧里最能和亭亭共情的一次,之前的她太像天使了,好像为了怡敏她可以永远直球永远热情,其实她也是会受伤的,她的爱是鼓足勇气的。
亭亭的剖白与告白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已经最关键的时刻,那就是现在的问题,以前的我们是怎样的我不在乎了,现在,此时此刻,这次怡敏你会做什么选择?
我可以为了你去分手的,男朋友根本不是问题,最大的决定权在怡敏。
刚去考古发现了导演上过两期播客,也讲了讲最关心的第二季的问题。
主持人问出了我们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一季结尾怡敏的那句“可是……”后面跟的会是什么?
是又一次抛弃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导演回答的意思我理解是:不想完全真空撒糖,还是像第一季一样要拍反映女性,尤其是性少数群体面临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但导演说了“我会逼我的角色们勇敢面对”🤣其实怡敏和亭亭要面对的难题显而易见,经济来源、孩子抚养、长辈难题、旁人眼光……但唯一的希望是现在在台是可以合法结婚的,也算是清扫了最大的一个现实阻碍,给角色们勇气,尤其是怡敏真正的勇气,HE还是有可能的。
虽然我也不排斥BE,特别是这么合理的BE,但还是更期待奇迹,毕竟现实这么苦了希望戏剧给我们力量,去幻想去奢望,最终获得足够的勇气,最终现实也达到喜剧中圆满的彼岸。
(好的,感觉写得像是结束语了,但还有好多想讲☺️)【人物分析】这三位主演,尤其是两位女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反差萌”:怡敏的演员仔仔是相对而言中性风格一些,从外形来看更像是女同中主动的一方,结果角色性格却是相反的,怡敏是被动的那一方。
高中作为学姐的她英姿飒爽还有点高冷,是排球队的主力,在球场上是所有人目光的焦点,也是这样才会吸引学妹一见钟情。
但她的性格却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是特立独行的酷Girl,而是恰恰相反,她的家庭里父亲是有绝对话语权的,父亲给了她相对优渥的生活,却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她,“女生之间是友情,友情和爱情是不一样的”“上了大学就是要交男朋友啊”“长大了就要结婚生子不然长大干嘛”她是那个被社会规训的人,在哪个阶段该做哪个阶段的事情,她也确实那么做了,非常及时地斩断了青春期懵懂的天然情愫,那个晚上的暴露狂只是意外,但因为怡敏本身内心就觉得她们两个女生太“好”了是不对的是会受到“惩罚”的,结果当晚的偶然意外就被她当作“惩罚”的必然,两人之间的美好故事没来得及展开就结束了,而且留下了直到十五年后还在隐隐刺痛亭亭的伤口:“你不是觉得我们两个女生这样很恶心吗”。
亭亭的演员樂樂则是外形比较甜妹,算是传统偶像剧里女主角的长相,全剧刚开始的时候,想不到她才是这段感情中主动、勇敢的一方。
如果没有最后一集的反转,我其实有点觉得这个角色设计得太梦幻了,她对怡敏就像天桥上那段对话里说的“接受所有的她”“满足她的所有需要”,哪怕学姐说出了“我觉得我们这样很恶心”这么伤人的话之后,在学姐上大学时她还主动过来示好,试图重新开始,直到发现学姐已经有了男朋友。
十五年后在朋友婚礼上偶遇之后,她又再一次扮演天使的角色,把学姐从生活的泥沼中解脱出来。
此时的学姐过上了她青春期所期盼的相夫教子的生活,但现实却不如那般美好,那天听一个宣传期两女主上的一个播客节目,播客主持人说的一点特别有同感:怡敏一出来感觉就已经“死了”,整个感觉是被生活磨得了无生气的人妻。
而这时久别重逢的亭亭,接受了学姐的已婚、学姐老公平时在外工作一个人在家带孩的丧偶式育儿、学姐孩子还是高功能自闭症、学姐和老公一起看球赛遇到她却假装不认识的一切的一切,她不计前嫌、继续主动付出,帮她带孩子看病、陪她和孩子一起玩、陪她渡过漫漫长夜等等,而且随时面临被抛弃的可能,因为她要隐身,要让位于怡敏虚伪的正常生活,有点太天使了。
不过最后一集,让亭亭这个角色真实了许多,观众终于知道,原来亭亭也有那么多的挣扎,原来她也不是那么勇敢。
我觉得到最后一集,怡敏终于从她自己的蜗牛壳里出来了,她敢于和老公坦白,说出那句杀人不见血的“她懂我”,而且最后在亭亭的告白后,终于做了自我剖白“其实我不知道我要什么”“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做我自己,做不好有人可以包容”“我一直都非常非常珍惜我们的相处,因为每一次,我都觉得是最后一次”,而且给了回应“亭亭,我很喜欢你”,虽然接的是“可是...”但已经是怡敏这部剧里最大的勇气了。
至少让亭亭知道了,这么多年来不是她一个人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她的爱是有回应的。
而在久远的高中以及重逢后的相处里,她们从来都没有正面说出来过,都没有互相坦白过,亭亭在不断地付出却没有收到过确定的反馈,直到最后的爆发。
以及我觉得,两位演员演得都真特别好,也是选角选得很好,演员自身外形气质和剧中角色性格形成了这样的“反差”,金钟奖拿了三个大奖是有道理的,仔仔演出了怡敏这个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演出了高中时英姿飒爽和重逢后被生活所磨掉的“体面”空壳,其实我们很多普通人就是怡敏。
樂樂的眼睛太有戏了,在剧里我也更喜欢亭亭(有谁会不喜欢呢),每次看她和学姐的互动那个眼神,都暗暗OS:有这样一双大眼睛看着我,肯定立马陷进去啦,哪还说得出“我说的不是室友,是结婚的家”那些话呢?
另外不得不说的一个角色就是片中的男主,李易演的怡敏老公仁修。
我觉得这部剧这个男主设定好就好在,他不是渣男,他没有出轨没有家暴也没有什么特别渣的举动,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老公,甚至除了最后那个吵架,他说出“这是我的家,你走”这句话之前,他还算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
他也愿意和怡敏沟通,愿意为之作出改变,“你列一个清单,需要我做什么”,但问题就在于像怡敏说的,两个人组成家庭过日子的点点滴滴怎么可以跟做饭一样写出食谱列出清单?
这部剧很贴近现实让人有共情也是因为这些设定,怡敏一家就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小康之家,除了孩子有自闭症以外,看起来就是分工明确和睦和谐的一个家庭,丈夫在外赚钱养家,妻子在内照顾料理家务。
按道理讲,这样的家庭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出轨都是会被唾弃的,当然在道德层面我们不讲,但至少在观剧的整个体验里,观众是非常能够理解怡敏选择和亭亭出轨,非常能够共情怡敏的困境。
因为剧里描述的怡敏一家的情况就是现实,我们就觉得很真实,也许家里的老公、家里的爸爸不就是这样吗?
这反映出了真实的困境,现实的女性在婚姻在家庭中被不平等不公平对待的现实。
男主外女主内看似一分为二很公平,其实一直以来限制了女性压抑了女性太多,就像剧中的怡敏。
其实仁修也没错,从小世俗就教育你,男人主要负责赚钱养家,所以家里晚上吃什么孩子喜欢什么衬衣放在哪里,都应该是女人的事嘛,何况周一到周五还一个人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周末回家放松一下怎么了,难道周末回家做家务。
作为自闭症孩子的父亲,他是缺位的,从剧中明显可以看出,虽然仁修是孩子的父亲,但孩子跟才认识不久的亭亭阿姨相处得更为愉快。
在怡敏工作和照顾孩子冲突了,是亭亭来帮她,而不是她的老公。
第一集怡敏拨通她婆婆的电话让她老公跟他妈妈对话那里,她老公没有跟他妈说实话怡敏去参加婚礼,而是撒谎说怡敏给他们做的晚饭吃,我觉得这个剧的细腻和细节考究,就体现在这里了,全剧没有出现怡敏一家双方的父母,但就这一段,怡敏给他老公拨通电话,以及他老公跟妈妈沟通的内容,就能体现怡敏在家的地位和困境。
在她老公、她父母、她婆婆那里,她必须一直扮演完美的老婆、女儿、儿媳的角色,连去个同学婚礼所以没做饭的空隙都不可以有,所以她才给亭亭说“跟你在一起我可以做我自己,做得不好会有人包容”,和亭亭在一起她才能做回江怡敏这个自己,在这段婚姻在这个家庭中,她只有做乖乖听话的女儿、照顾老公的老婆、包揽一切家务的儿媳。
这部剧真的有很多细节,而且前后很多地方相互呼应、别有深意,有的细节是在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之后才发现,这么精巧的设计和隐喻,容我慢慢道来,未完待续...
亭亭:只因年少时的欢喜就忍不住靠近你,因此每次都想要把握住拥有爱的机会,我想象着以后的未来里都有你,高脚椅是放在我们的家的窗边的...即便多年以后再次见到你那份悸动仍然会让我忘记曾经的伤痛,因为爱你所以会喜欢你的小孩,那份悸动告诉我靠近你再靠近你一点...就好了....(我的眼泪不值钱[泪])
很喜欢这部剧的感觉,最最喜欢最后在天桥的那一段,没有背景音乐,只有风声,车子行驶过的沙沙声,镜头拉远,天桥上两人面对面站立仿佛一副轻柔的静景。
惊叹于程予希的演技,很多细节,眼神,表情,太独到。
也很想感谢亭亭这个角色,被程予希演得极致鲜活。
天桥的对话看得我心疼,心痛。
无比疼惜亭亭,这个即使千疮百孔,血肉模糊,也用最坚强刚毅的一面去包容怡敏的所有。
她只是感情中更加勇敢的那一位,但是她不是“金刚不坏”,不是不会疼,不会伤心,更不是不会因为你的否定言语而自我怀疑的“石头人”。
相反的,她有血有肉,懂得爱,懂得勇敢,更懂得如何去爱!
可是,可惜,可谈,可悲,这份爱太不对等,对方的她,自如地享受了这一切爱,却还要控诉亭亭的“不忠”,她看不到她的伤心,看不到她在背地里的难过心碎。
写到这里,我都觉得可笑。
可是这份爱恋又多么不科学啊。
不科学的一个敢爱敢恨的亭亭却这么爱一个软弱自私不敢面对自己的人。
可是爱,从来也都不科学,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又何来那么多神伤。。。。
我沉溺于结尾,感慨而又悲伤,我写下这些,足以好好告别曾经深爱过她的那个我。
再见,曾经那个满腔赤诚的你。
愿你今后依然勇敢真诚但也好好地疼爱自己。
作者: pASslosS 是的,这部每集仅「15分钟」,片名有点小清新的6集短剧,下周就要迎来大结局了。
实际上全片加起来也只有一部电影的体量,被拆成这个样子,相当于让观众花上一个月的耐心看完一部电影,而且要为最后的15分钟再等上一周,着实煎熬。
无论如何,这种播出方式都是对观众不友好的,但《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一上线就拿下豆瓣高分,此后一连霸榜数日,这种现象合理么?
还算合理,因为每年毫不遮掩地讲述女同故事的华语影视剧简直凤毛麟角,而「结合真实当下」就更是一种奢求。
本剧导演邓依涵本身是有心理学背景的,她曾创作过《亲爱的卵男日记》的剧本,导演过短片《玫瑰色的裙》,前者探讨了同志的生育困境,后者是关于青少年的性别认同。
由此可见,《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同样属于她所擅长的题材类型。
若要形容《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首先需要坦诚的是,我并不觉得这部剧在横与纵的拓展上有多么给人惊喜,如果说它有重量,大概也就是一场梦的重量。
但「梦」又是不可被低估的享受,事实上,有很多观众需要并愿意等待一部剧或是一部电影提供这样的梦,也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部剧的内容已经被观众疯狂扩写了,以至于每个情节都能成为结合个人经验进行讨论的故事底板,如此,它的价值终究是大于那场梦了。
影视剧中,同性情侣间的虐恋一度是无法动摇的故事底色,台剧《孤恋花》和《逆女》都是经典案例。
这些故事往往比异性恋的虐恋故事来得更写实、更凄惨,如今每当人们谈到同性恋情侣的故事,也总容易把「勇气」这个词搬上台面。
的确,在同性恋的世界里,「勇气」需要被用来对抗更多的恐惧。
在这部剧中,从青少年到成年,学姐怡敏和学妹亭亭始终被内心真实的声音炙烤着,如果没有真正的成长和释然,这种痛苦还会持续更久,那么她们的灵魂中始终有那么一块不曾直面世界,某一个自己也没有「活过」。
我想,剧中她们青春期时的恋情和对自我认同的探索是《水仙花开》式的。
成年后再相遇,一人已有枷锁般的家庭,一人仍在自由地漂泊着,她们之间的阻碍是《卡罗尔》式的。
《卡罗尔》但最后影片整体给人的感觉比较纯净,更像是简单质朴的《爱的甘露》,这部les片是1985年的,有着对性少数群体非常排斥的时代背景。
但无论有着怎样的阻碍,该影片最大的价值是对女同性恋爱情故事的处理方式,《爱的甘露》完全是「唤醒式」的,旨在唤醒她们在被压抑的日常里对情感的知觉。
而且《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颇具女性气质的一处是,它不争夺情感,而是专注于向内的,对个人情感的审视。
或许这才是能够引发共鸣的地方,剧情没有以结果为导向,而是让角色在个人情感世界里寻找自洽,归根结底还是类似的问题——「我的爱是怎样的爱、我的爱是否足够隐藏/暴露、我的爱可不可以(单向/双向)地持续下去」。
两个女主都有类似的困扰,只不过处理方式不同,这就诞生了冲突,但就算观众会入戏,跟随剧情评比出谁在情感中更胆怯,谁在情感中更吃亏,这些判定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分歧,因为这只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因人而异」,毕竟亲密关系里创造遗憾的方式还是非常多样的。
其实剧中有很多值得细抠的细节,因为导演和编剧给的点都很精准,各位列文虎克们大概已经把这些细节吃透了。
其中可以肯定的是,林辰唏饰演的怡敏是个双性恋,而程予希饰演的亭亭虽未明示,但她应该更偏向女同性恋一点(仅根据剧情推测)。
对此,影片处理得真实又得当,她们除了性取向上的差异,以及互有好感的事实,隔在彼此之间的障碍物并没有因为同性婚姻的合法而瞬间瓦解。
台湾2019年通过同性婚姻法,此后人们的观念至少已经升级到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是爱情,同性之间的婚姻是婚姻」的认同。
但除此之外,有待升级的观念还有更多,比如关于家庭构成的传统概念,夫妻分工的既定模式,一切都涉及到两个生命体长达一生的理智规划,如果说性取向是关于爱情,那上面的这些基本都与爱情无关。
对于已经进入家庭的双性恋来说,如果不是非要进行抉择,选择「既定的生活」并不像女同性恋想象的那样痛苦。
就像第5集那句亭亭的质问「你明明可以很特别,为什么要和大家一样」。
事实上,双性恋女性爱上一个男人、进入家庭、育儿并成为母亲的选择并不是一种背叛,就像不想生育的独立女性同样没理由指责想要生育的女性,这都是很正当的个人选择。
但亭亭需要面对的问题的确很狰狞,那就是,双性恋确实可以做到「和大家都一样,只和你不一样」,而且她没有违心。
「她不必去特别」,这既是自由的一种,也是特权的一种。
但另一面,怡敏身上还叠加了「母亲」的社会身份,这让故事的现实层面变得更加复杂,而且不难发现,怡敏也是受困的,她更容易拥有被社会所默认的「女性理应拥有的东西」,一个老公、一个孩子,还有一个传统的异性恋家庭。
这些东西一旦拥有,那么对于家庭中的女性而言,其绑定程度要远远大于男性,毕竟同性婚姻的合法无法改良异性恋婚姻的经营模式。
所以倒不如承认怡敏从来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她不那么追求自我探索,于她而言,如果想做忠于内心的「好爱人」,代价是做社会眼光中的「坏女人、坏妻子、坏母亲」,这是普遍的女性困境,是不分性取向的。
因为怡敏这个角色优柔寡断,以至于观众一直怀疑她根本不喜欢学妹亭亭,除了在老公面前装不认识亭亭,下图中这种微妙的细节也被导演捕捉到了,哪怕无人逼迫,她还是会更靠近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但是她并没有达到令人厌恶的程度,因为林辰唏把怡敏这个角色塑造成了「惊弓之鸟」,任何有悖于安稳现状的变动都是令她怯懦的,不只是耗人的工作、老公和孩子,可能还有突如其来的真挚情感,无论事好事坏,都是对当下的威胁。
同性之爱的重新萌发对亭亭来说是试探和失望的回声,但对于怡敏,则是要重新经历亭亭已然经受的一切考验,如此,她的胆怯和疲惫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然你看,她对丈夫出柜后得到的反应,和当年她对亭亭说的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回过头来再看「勇敢」的亭亭,她一直在承担选择的代价,这样的故事如果放在内地就更惨了,因为在「不能选择」的同时也要承担代价,最后变成了「别无选择的代价」。
怡敏当下的恐惧比对出了亭亭的勇敢和包容,这点很难否认。
所以看待这样的关系,不是爱与不爱的区别,也不是爱与更爱的区别,我宁愿把她们看作两条错位的平行线,两个人处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困境,如果不能对彼此足够包容到一种同频的程度,任何为爱冒险都将是幻想,毕竟冒险的代价很大。
在同性婚姻没有合法的社会里,这个挑战就更大了。
其实在第一集就被狠狠虐到了,两个女生的婚礼,太稀少了,当时怡敏的表现也暴露了她从来没有正视过个人感受的事实,而那没有被唤醒的部分就像终生携带的死胎,感受着诡异的阵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郑宜农为该剧创作的同名主题曲,其歌词直白到可以直接作为全剧主旨,同时也是最简短和诗意的点评。
「那终将是我认识世界的那一天。
」「那是生的渴望,必须要靠近你。
」「那阵无畏的风将经过我们,嘲弄着那一公分的距离。
」抽出这三句歌词,倒着排列,基本就是本剧大体剧情了。
郑宜农演唱《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郑宜农本身就就是公开出柜的艺人,由她来创作主题曲再合适不过,这里面可能多多少少有她自己的感同身受在。
不过还是要说,观众非常需要更多关于女性情感和女性处境的影视作品存在,我认为关于女性的故事远远没有被挖尽。
因为更多作品还是围绕着那几个最醒目、最为人熟知的焦虑命题做铁饭碗,作品之间互为复读机,把不同的女性经验进行瓜分并各立门派,持「虽期盼发声却不真正交流」的姿态。
但在看完这部作品之后,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情感世界是复杂而丰富的。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资金投给这样的作品,一部电影时长拆成六集播放这种事最好不要再出现啦,真的残忍。
比起爱情的消逝、生活的无常、琐碎无聊的人生,我最害怕的事是你不敢承认你爱我。
街角的那家店,我们十几年前一起去尝过鲜,你还记得吗?
如果这你都没有忘记的话,你怎么可能没有喜欢过我。
面对每天都要亲亲抱抱的钟亭亭,江怡敏当然不是真傻,她一直努力装傻,只有不承认亭亭对自己的感情是爱,她才能勉强忍受这段被世俗禁锢的关系,她被父权压制太久了,只要成绩有一点点波动,父亲都要惩罚她,喜欢女生这么“破格”的事,她想都不敢想。
我们不能离这么近,会被别人看到,我们不能这么晚不回家,会被爸妈怀疑,我们不能、我们不能,我不能。
“你明明可以很特别,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
”不,女生爱上女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男生与男生也一样,如果男女情侣可以在公共场合求婚、示爱、拥抱、亲吻,为什么我们不可以。
看她们明明相爱,却非要后退半步的样子,风也在嘲弄她们,之间一公分的距离。
还记得十六岁那年的场景,朋友察觉到我喜欢女生,而我则尽力否定的样子,慌乱至极、词不达意、言不成句,那一瞬间我的脸变得滚烫,眼神躲闪,头颅微低,如此种种早已将一切全盘托出。
前几日与要在初中试讲的朋友聊天,她要讲罗曼·罗兰的《我为何而活着》,我提议她询问学生晚上睡不着都在想些什么。
“睡不着想的是什么,就是在为什么而活着。
”那时,一到晚上我就要与自己喜欢女孩这一事实做抗争,我的脑袋里全是她,梦里也是,但我强迫自己不去想她,逼自己到痛哭流涕和厌恶自己,每晚、每晚我都不断问上天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喜欢她,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不一样。
江怡敏一定问过这些问题。
十五年,她的自我接受之路如此漫长,而我仅仅五年时间都倍感压抑。
钟亭亭幸福啊,正如江怡敏说的,她自由自在,喜欢就追,不喜欢的事不做,她最大的不幸是第一个喜欢的人是年少时懦弱的江怡敏,不幸中的万幸是她真的很爱江怡敏,爱到终于等她破茧成蝶。
只是有一点点不一样而已,正如小哲可以上普通班,他只是喜欢排车车、排食物、排一切,他有资格和其他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这样很恶心。
”亭亭自由自在,但她又那样脆弱,她害怕她只留给她背影,她听说自己再也见不到她,连照片也不敢拍,如果拍了照,她一定舍不得撕掉、烧掉、扔掉,她会宝贝得很,但每次看泪水都会浸湿自己。
那句“恶心”让她恶心了自己很多年,或许她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会干呕,回忆太悲痛,不会不记得。
如果你跟我站在一边,就足以对抗全世界了。
江怡敏,你敢吗?
十五年前她说了“恶心”然后抽身走掉,十五年后她说了句“可是”,可是什么?
可是亭亭没有稳定的工作吗,可是还有小哲吗,可是我们都老了吗,可是父母不会同意还是大家都认识我们呢。
十五年前亭亭渴望完完全全的爱,爱是独占、是有高脚椅的家,十五年后亭亭不再奢求什么,只让我待在你身边就好了,结婚照悬在我们头上,小哲长得很像他。
做一场梦,就酣畅淋漓地做,做梦的人不会担心自己终将醒来,爱就是一场梦,有梦可做是幸福的。
钟亭亭十五年后遍体鳞伤,但她始终没有醒,她足够长情,十五年的伤内耗着她,她无法爱上别人,也无法努力工作,既然没人需要养,为什么要拼命工作呢。
自我否定的江怡敏、表面坚强的钟亭亭,她们都被困住,困在回忆里,困在不被接受的爱里,困在自身力量的渺小里。
期待第二季,有情人终成眷属。
内?
心如止水。感情不扣人心弦,出轨也不惊心动魄,取了个不温不火的中间值,嗑点和道德在打架。有个短评说剪成六集短剧给了更多遐想空间是对的,不敢想象剪成电影会比现在无聊多少……看到结尾只能说这俩太登对了。
如果你花一百分钟看完你就会发现你浪费了一百分钟
怎么都喜欢不起来,特别是E05那句“你明明可以很特别 为什么要跟大家一样”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喜欢同性并不是希望变“特别”,反而更希望这很“普通”,对学妹完全get不到,倒是觉得挺烦的,明明目的性那么强就是不表白,等人成家了再搞这一出,就很没意思
同样的素材,电影形式会不会更好?目前每集不到20分钟的内容被片尾长达5、6分钟的歌曲给打得零落。整体的感觉太散了,太淡了。演员在念台词,不是演出来,跟角色有隔阂。她有车有房,有我赚的多嘛?她哪里比我好?-她懂我。
老套
直女啊!!!!直球姬崽的勇敢都给了直女吧,哎!
最後一集全程貓貓困惑表情:這不會是真的吧???然後看評論更加大無語,真是一個困惑的夜晚,為什麼要讓初戀為之後的人生背鍋?
哦……🥱……女双性恋耻于做为双性恋。生活的不开心爱上别人为了小孩还要回归家庭。白目对白,破烂逻辑,偷懒剧本……哎……什么年代了,这样真的好吗?太落后了!我宁愿再去看一遍那些苦情的逆女,孤恋花!
学姐人设也太不讨喜了,想冲进屏幕给她一拳?这片名和内容有半毛钱关系
太有代入感了呜呜呜
我不理解...互为对方女小三,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个只想要疲惫婚姻中的出口和善解人意工具人,一个想要证明自己的感觉是真的,我真的看的满头问号
我们都有各自的人生轨迹,有相遇的时刻就免不了离别的到来,但没关系,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彼此,微小的交汇点记录了所有的美好与痛苦,短暂的相遇,成为了彼此一生的回忆,就像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你已成为了我生命里最动听的那首旋律,在懵懂的春天呼唤新生,在炎热的夏日驱散烦躁,在泛黄的秋季吹起涟漪,在漫长的冬夜温暖心窝。一切美好终会如期而至,一切等待都会有所回报,一个眼神越过千山万水,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一个亲吻超越千百轮回,我相信,此刻便是永恒。人世间最动听的三个字是“我爱你”,最无情的三个字是“对不起”,也许我们注定无法在一起,但我知道,我会一直喜欢你,我可以为你放弃一切,也可以为你改变自己,而不变的唯有那颗爱你的心。时间在流逝,岁月在荡漾,花会枯萎,叶会泛黄,雪会融化,人会衰老,但爱不会凋零。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好家伙,近年来lgbt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名字要长
小狗啊小狗 怎么会不喜欢小狗呢(小狗饲养手册:你需要提供水、食物和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爱。
最后一集,亭亭说,如果第一个喜欢的人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看哭了。所以你又要抛下我了吗。哭了。我很喜欢你,可是。
你们双⭐恋能不能吃点好的……并且这剧本怎么还在搞老掉牙的同志困境,捎带冒犯一下独身主义者,编剧皮下不会是那种假装自己酷爱lgbt的顺直娇妻吧。
没头没尾的😅最近的豆瓣高分剧都挺让人无语
展现了一种理想的状态,还有太多现实没有顾及。
不应用三观来禁锢文学作品,太喜欢大结局了,怎么可能单身十五年等学姐呢,亭亭就像一只无脚鸟,飞累了就在风中休息,能让她落地的只有学姐,再遇见学姐时还是忍不住靠近,和学姐发生关系以后也不和男友提分手,因为她知道学姐有老公有小孩她没有自信学姐会选择她,学姐:我把每一次和你相处的时光都当做最后一次,我相信亭亭也是这么想的,即使学姐最后再一次放弃她,她也可以当做从来没有遇过学姐,继续和那个男的这样下去,学妹有男朋友不敢告知学姐也不肯分手这个设定,把这个人物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明知道学姐可能不会选择她但还是在无限付出伪装自己很坚强,学姐最后也说了她喜欢亭亭,她们本应该很幸福,就算不会在一起,但也不至于被“你不知道我有多讨厌我喜欢女生这件事”这种想法这么折磨自己十五年,学姐也不至于过十五年那么压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