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去电影院看,是在CCTV6看的。
刘佩琦老爷子的演技无话可说,原以为曹云金会毁掉这部剧,发现演技还算可以,反正戏份不多,中途还领了盒饭。
特效虽然不行,但是战争场面和文戏太精彩,连对手都有血有肉,也就忽略了特效,就是结尾的火龙不应该添加,整部电影还是很尊重史实的,特别是服装很良心,将中法战争的惨烈与无奈描写的很好,算是2017年很让我意外的一部电影。
给你们讲一段剧情:首先曹云金与壮族女孩在打仗前夜自己决定洞房,洞房还设在了酒窖,当时我没想明白为啥洞房要在酒窖,还以为是个习俗,后来发现我太年轻了。
接着开始打仗,打起来是炮弹不要钱似的放,机关枪(你没看错就是机关枪还是重机枪)哒哒哒哒一场战争就没停过,比抗日神剧的火力猛多了,让我一度以为这场战争发生在二战时期,白刃战只有非常少的一小段镜头,还是在最后法军拿着枪冲上了清军阵地后,居然默契的没人开抢了,开始和青年军拼刺刀。
然后晚上休战,曹云景犯军法,自杀了,自杀时跟他爹说“我做鬼来帮你打仗”我以为他就是喊喊,没想到他是认真的,因为紧接着第二天白天正在打仗时 统帅居然睡着了,然后大白天还看到了他死去的儿子曹云金的鬼魂,鬼跟他说,我跟你儿媳妇打炮的地方有个酒窖,你把它烧了能够退敌。
我以为他就是说说,毕竟酒窖怎么能烧死敌人,后来发现我太年轻了,一队官兵来到酒窖准备放火,这里还有段感情戏,好想放火的人会被烧死,他们在生离死别,而我强忍着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烧个酒窖会死人,后来发现这个酒窖点燃跟煤气爆炸一样,不光炸死放火的人,还把山炸漏了,然后整个山跟火山喷发一样喷烧着的酒,法军远远看到大喊:快看!
火龙!
然后这条火龙嗖的就烧到了几千米之外的法军阵地,把法军烧的大败,清军大胜!
这也是这个电影之所以叫《龙之战》的原因,编剧扣题能力还是没得说的。
中央六台无意中看到的电影,觉得很不错。
写个读后感,弥补没去电影院看的遗憾。
把事情按宏观到微观的层面来分析,比较有意思。
第一条线:对敌。
战略层面是冯子材老将军通过偷袭战对攻战等方法消耗敌人的弹药和人数。
,再想办法耗到最后与敌人肉搏战。
清军弱在武器,但强在人多,武功高,保家卫国的士气高。
只要耗掉对方的弹药,逼着对手肉搏,赢的概率就很多。
别低估肉搏战的重要性,事实上,即使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李云龙的大营长也经常背着大马刀往前冲,李云龙的骑兵营的主要配置之一就是大刀,虽然在亮剑中骑兵营基本没有派上用场,最大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让观者泪流满面。
而法军最大的优势则是有钱有武器,所谓有钱,就是必要的时候用钱砸的雇佣兵拼命。
武器则出现重机枪和大炮,这两者除了杀伤力强,瞬间端掉清军的大炮和阵地,还可以发挥远攻的最大特点,减少自己的损失。
当年外国列强用极少的人数就可以攻入北京,一路拉枯朽木,就是占尽了武器的好处。
扬长避短,发挥冷兵器的作用,这就是冯将军的战略选择,结局证明,这是一个完美的战略。
战役上则有偷袭龙临镇,伏击运输队,死磕镇南关,决一死战。
这三个战役一环扣着一环,由小到大,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偷袭龙临镇的成功,他就无法获得苏总督的支持,得不到人力配置,也无法激励士气。
而若无伏击运输队,法军的炮弹源源不绝,战争就永无止境,清军根本耗不起。
而最后的镇南关之战,则是胜负之战。
命悬一线,没得商谈。
所以这三战都非常关键。
战术上冯将军的选择则有挖坑设障碍的埋伏站,伏击运输队的水战,掏土炮的对攻站,抗大马刀的肉搏战,用火烧酒窖的火战等等。
鉴于兵器落后,实战中冯将军必须借助地利优势,把战术发挥到极致。
这与毛主席后来的游击战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拘一格,效果为王。
战斗除了战场上与法军的肉搏之外,电影还设置了冯老将军与老部下彭大帅单挑,冯将军与雇佣兵黑人单挑等战斗。
这些战斗,强劲有力,拳拳到肉,让观众在不得不感慨冯子材的老当益壮,身手不凡之外,也看到了战友与战友感情的表达方式,军人不畏对手的一面。
有柔情,有铁血。
第二条线:复杂的人际关系。
说说我个人的感慨,社会分层,等级区别不是开玩笑的厉害。
首先,老百姓与底层士兵蝼蚁的命运真的悲惨。
有的老百姓排队站好被机关枪屠杀,有的老板姓被吓破了胆四处流浪,不仅不敢抵抗,还畏惧的瑟瑟发抖,那一句法夷是过界阴兵,下山魁拔。
几乎让人心酸。
无论何时,战火一起,最可怜的就是百姓。
而底层战士,没有人关心他们,尸体就随意的埋在战场。
枪炮之下,他们很多瞬间就没了生命,连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而活着的也好不到哪去,伤病营中重伤的恨不得当场死去。
其中有一个拉着冯将军的手,说出内心的愿望,就是想喊一声冯将军“爹”。
这里除了看到冯将军的个人魅力外,也看到他们的渺小。
这里面还有一个士兵,曾经救过冯相贤(冯将军的儿子)的命,他也想离开逃离战场,因为三兄弟死的死,残的残,他想回家供奉父母,结果冯祖贤心软之下,放他离开,结局就是军法处置,两人都死了。
在这里我想到了《芳华》中的刘峰,战争之后,能不缺胳膊少腿的活下来,那该多好啊还有阮小姐,给法军做内务的哪位,在战争中也立了大功,但是她不能留在中国,她强留的代价就是丢掉性命。
其次,冯将军够猛吧,他也要绞尽脑汁的去想方法,斗智斗勇,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这样才能获得军事指挥权和粮饷。
为了征得更多的部队,他甚至还引入了战争因素,引苏都督加入战争和牵制苏都督。
冯将军不容易,他儿子就更悲剧了,一时心软,就犯了一次错误,就死翘翘了。
他儿子死的时候,冯将军都几乎瘫软在地了。
再次,冯将军在拼命的时候,苏都督就看个热闹,捡功劳即可,而在这里面还有克扣军饷的贪官,虽然这部电影里贪官被砍了,但实际上别的战争中,这种贪官大有人在。
当然,这里面也有让人感动的好领导,比如一开始力挺冯子材的两江总督,及时赶来杀敌的黑旗军刘永福等。
但这些你都会看到冯将军的无奈。
最后,他在山顶,冯将军解甲归田的一幕,实在让人心酸不已。
最后,再高层,皇宫还是那么金碧辉煌,慈禧还是那么漂亮,那么光鲜亮丽,边上的大臣想求和,还在唯唯诺诺的说冯将军的坏话。
这里,如果你把这几层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巨大的台阶感。
哦,对了,还有一个人忘记交代,那个战败的法国统帅,他干嘛去了,他挥一挥衣袖,回家了,回家去了。
而且,他回去之后混的还不错,继续当他大军官。
你问我后面的情况我怎么知道的,嗯。
百度查的。
唉,一声叹息。
人际关系层面,战略上,冯将军调动一切能用的资源。
战役层面,则是搞定同僚,招老部下,立军威,(杀人)。
“算计”苏都督。
战术上则包括把功劳给苏都督,单挑黑人雇佣兵,背棺材上战场,慰问士兵,冲杀在第一个等。
除了曹云金和罗云琦,其他演技全部在线,为数不多反应清朝战争的片子,不虚夸,不浮躁,这是罗云琦的角色让我觉得多余又无聊,满屏都是大胸大屁股,特意去搜索了下,居然没有一张图片和剧中的身材相仿,也是醉了,曹云金全程面无表情,还是请曹老师好好的去说相声,赞我刘佩琦老师,把一位爱国英勇,刚正不阿的老英雄演的惟妙惟肖,这是唯一让我能看下去的理由,为刘佩琦老师向大家推荐,尾声的火龙凸显五毛特效,请忽略
故事以历史史实为背景,讲述的是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慈禧无奈之下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给予抗击。
冯子材不惧年迈,战事期间亲自勘察地形,修建关前隘,以己之勇携众将士奋勇杀战,用一腔热血谱写了忠臣勇将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情。
先说说片子的亮点: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冯子材的饰演者——刘佩琦老师年近六旬的刘老师,依然可以真刀真枪的亲自上阵,这份对作品的认真程度非常值得后辈们学习。
刘老师参演角色类型众多,亦忠亦奸,能文能武,既扛得起主角也担得起绿叶,这份不忘初习认真塑造角色的态度确实让人不得不竖大拇指,真心要为刘老师的认真鼓掌喝彩。
再聊聊片子的槽点:相声演员曹云金应该算是影片男二号的设计吧。
但片中曹的表现很一般,感觉这个角色既使不是他饰演随便换个人也无所谓的,可见他的角色多么扁平化没有存在感了吧。
这么说并不是对曹云金的演技有多质疑,而是他诠释的这个人物设定让人很无语。
按常理说虎父无犬子,真不知历史史实就是这样的,还是编导人为安排的,竟然安排让其在战场上私放战士,这种低级错误简直令人无语。
一腔热血没有撒在战场杀敌,反而死在自己的无知之举上,真是太不值当了。
本身影片是个挺热血的历史战争题材,编剧和导演理应将精力放在两军斗智斗勇的对垒,突显冯大人的骁勇善战和爱国爱民的情怀吧,但是当不当正不正的安插一个辣眼的越南女是几个意思?
当翻译就踏实当翻译,写个翻译信不系衬衫纽扣是想干嘛,明摆着是让男人对她起性骚扰的心思呀。
随着后面剧情的推进,这个角色除了晃着大胸脯子在镜头上一闪而过还有什么有建树的成就(私放人质一带而过根本算不上片中核心)。
难不成她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吗?
挺严肃和有逼格的故事都让她的桃色氛围带着跑偏了。
在残酷的战争中铺垫爱情未尝不可,起码是给冷酷的战争带来一丝柔情和温度,让人们更加渴望和平,渴望国泰民安。
但编剧你的感情线能否铺垫的高明些文艺些呀,咱能不能不要这么直白,直接脱衣服上炕呀。
试想一下洞外战争正在吃紧,洞内干得热火朝天的,这战还怎么打,也太直给了吧。
关键这也不是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呀,反正在我眼里不伦不类很是反感。
阮月的酥胸挺拔,是裸露的。
隐喻着东方山河秀丽却不知四周群狼环顾,所以阮月被法国佬给日了。
阮,某国国姓之一,但更长的时间,某国也曾是我国的领土或附属国。
之后冯子材小胜,阮月的胸也知道稍加遮掩,这时表明东方人逐渐有了警惕。
清军得胜,阮月终于不漏沟了,她发现自己的路只有一条:自杀。
被强*时没有反抗,自己所受的侮辱更是因为清军的胜利而对比的无地自容,她只有死。
不然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对的起后人?
阮月这个“婊子”,与英雄的区别,就是逆来顺受和拿起武器反抗罢!
后人时刻要警醒,面对侵略者唯有反抗才是唯一出路。
最近几年,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吴京、林超贤等人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高峰。
但是整体上,这个类型在观众心中依然不讨喜。
尤其是一些小成本制作,也许质量不是很差,就因为“主旋律”这个标签,被苛刻的划进了“烂片”的行列。
2017年上映的《龙之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龙之战》由央视电影频道出品,可谓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影片。
主演除了曹云金,没什么有名气的演员,而曹云金的票房号召力显然撑不起一部电影,更别说他因为德云社的风波备受争议,不减分已经是万幸了。
另外影片的名字也是个败笔,乍一看以为是奇幻题材烂片,其实讲的是清朝末年冯子材援越抗法的故事。
如果直接用《镇南关大捷》作为片名,或许还能唤起一部分观众的历史记忆,让票房口碑更好一点。
目前这部影片在豆瓣6.5分,仅好于16%的历史片和战争片。
其实这部片子真有那么差吗?
比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肯定是强不少,和国外同类型的历史片比,大海觉得也没多差。
关于“镇南关大捷”,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就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一是“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二是“战争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作为清末对外战争为数不多的胜利,老将冯子材和“镇南关大捷”只在历史课本留下了寥寥几笔,但是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赢得这场胜利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壮举。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
慈禧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
冯子材接手战事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
朝堂之上,主和派李鸿章称冯子材有“四不能战”,其手下的淮军贪污腐败,军官克扣粮饷。
战场之上,清军器不如人,丢盔弃甲。
法国侵略军在安南(越南)、广西一带烧杀淫掠,甚至刨掘祖坟,妄图彻底消灭当地百姓存在的痕迹。
百姓们被杀破了胆,战意尽失,冯子材麾下的“萃军”招募乡勇,却没有人胆敢与法夷一战。
面对这种局面,冯子材在朝堂上竭力周旋,一边整顿军备,采购火枪、大炮,严惩贪污腐败;一边召集萃军旧部,联络淮军、黑旗军,团结一切力量。
在战场上,冯子材力挽狂澜,打赢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并在百姓面前亲自斩杀了法军黑人上尉,破除了“法夷刀枪不入”的神话,振奋了民心。
一切准备就绪后,冯子材与法军展开决战。
影片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侵略者当成弱智,渲染主角光环,反而在战术上展现了对手的强大。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个情节是冯子材之子冯相贤(曹云金 饰)与壮族女子依南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潜入溶洞中的水池,越过法军防线进行袭击。
后来法军发现了这条暗道,就在水面上布置了一张网,当清军“蛙人”部队浮出水面,网上的铃铛就会吸引法军朝水面射击,给清军造成了不小损失。
在战场正面厮杀的时候,双方统帅也根据各自所长,采用了合理的战术。
法军统帅料到清军会袭击水上运输队,于是故意让辎重船晚一天出发,换机枪队进入清军的包围圈,打了一个反击战,让清军死伤惨重。
在陆地战场,法军利用大炮射程更远的优势,先对清军大炮阵地进行轰炸,然后再派遣部队冲锋。
冯子材则预料到清军在炮战中会处于下风,于是提前在树林里隐藏了一半大炮。
等法军以为摧毁了清军的全部火力,派步兵冲锋时,再出其不意的进行炮击,重挫了法军。
除了你来我往的战术对决,真刀真枪的战争场面,《龙之战》也展现了战场上的人性,渲染了战争的残酷。
面对法军大炮的轰炸,清军的前方部队溃不成军,一群败兵撤退到关前隘,让督军冯相贤打开城门。
冯相贤为了避免乱军冲关,选择了严守军令,对败军进行射杀。
所谓“义不守财,慈不掌兵”,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清朝腐败落后,历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是一场惨胜,而对这场战争结果的表述,各方史料也不尽一致。
有一种说法是“镇南关大捷”法军只死了几百人,甚至几十人,借此矮化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成果。
其实像法国这样的老牌殖民帝国,它的军队也是由法裔军人搭配当地仆从军、雇佣军组成的。
在影片《龙之战》中,法军统帅往往先派遣安南仆从军(越南人)充当炮灰,其次是北非雇佣军(非洲人),法裔军队(法国人)则躲在后面放冷枪。
按照这种无耻的打法,法裔军人的死伤当然是最少的。
“镇南关大捷”中,中法军队的战损比确实差异巨大,但是加上安南、非洲仆从军的损伤,清军的战果也十分可观。
试想仅仅死亡几十名法军的一场战斗,如何能让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呢?
类似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很常见,例如很多人在评价抗美援朝时,喜欢拿志愿军与美军的伤亡人数作比较,从而得出中国打平美国是“堆人头”的结论,似乎包括南韩以及十几个国家在内的“联合国军”都不算人一样。
而《龙之战》这样的影片,就给了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一记耳光。
除了《龙之战》,2017年还有一部赵文卓主演的《荡寇风云》上映,讲的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赵文卓之前还主演过一部《英雄郑成功》,也是一部主旋律历史片。
不过他主演的这两部影片和《龙之战》的命运一样,票房口碑都很差。
尤其是《荡寇风云》,因为是抗击倭寇,很容易被人们当成“抗日神剧”。
很多人可能根本没看过这部片,其实《荡寇风云》根本不存在“抗日神剧”的问题,反倒是夸大了倭寇的战斗力,让一个日本小藩就口出狂言,妄图征服明朝(丰臣秀吉:喵喵喵?
),甚至在影片结尾虚构了日本正规军参与作战的情节。
历史上的倭寇确实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但是戚继光的戚家军练成后,对倭寇的战斗经常是打出零伤亡全歼敌军的战绩,因为倭寇本质上就是一群散兵游勇。
当然电影要是这么拍就没意思了,所以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
不过《荡寇风云》关于戚继光惧内,明朝官场腐败,汉人勾结倭寇,以及鸳鸯阵等历史细节的还原很到位,如果不是太苛刻的话,这类片子比家长里短的大河剧好看多了。
(因为太拖剧情,很多日本大河剧被吐槽是“小溪剧”)各个国家的电影工业,都会拍一些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作为文化输出的一部分。
通常也会艺术性夸大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功绩,往老祖宗的脸上贴金。
无论欧美的二战片,还是日韩的古装片,都存在这个问题。
有时候国外观众自己都看不下去了,觉得编剧YY的偏离了历史,依然不妨碍这些影片在其他国家备受欢迎。
同样拿2017年上映的影片举例,欧美电影中,就有外媒质疑《敦刻尔克》把溃败拍成了胜利,《至暗时刻》过分夸大了丘吉尔的功劳,其中《至暗时刻》最初在IMDb的评分甚至低于6分,但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奖。
日本电影中,2017年上映了战国题材的《关原之战》和《忍之国》,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
实际上这两部影片对历史的改编更加夸张,加入了不少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另外战争场面也一如既往的拍成了“村长械斗”,视觉效果还不如国产片,再者就是感情线占据了大量篇幅,导致影片的节奏缓慢,尿点太多。
至于韩国、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同类影片,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其实只要有一定的阅片量,不难发现正规团队制作的国产电影,对历史还是保持了相对客观的态度,质量也不太差。
(那些粗制滥造的“手撕鬼子”当然除外)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曾这样讽刺好莱坞电影:“哪个国家会把角色和电影取名为‘法国队长’、‘巴西队长’?
没有,因为我们会不好意思,但是美国人就这么做了。
”所以,相比外国观众的“厚脸皮”,部分国内观众对待国产主旋律还是太苛刻了。
很真实,不像抗日神剧,雄于天下的广西狼兵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广西狼兵的决死相拼看哭了我,希望自古出精兵的广西在没战争的年代也能有很多人参军,狼兵应该时刻保卫祖国不管有无战争。
但是演广西狼兵的群演演技不咋地,完全看不出广西南蛮之地的那种野蛮和傲骨,和我见到的广西人一点都不像。
片子很感动。
桂地
狼性
我常常想,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磨难,却依然在世界名族之林里熠熠生辉?
我常常想,中华民族的国魂到底是什么?
看过《龙之战》之后,心绪起伏强烈,情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究竟让我惊憾与意难平的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知道了,是影片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众志成城的军民一心,是剧情里中国人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百折不挠,是故事里的儿女情长、家国大义……
看完电影之后,舍友问我看了些什么,给他讲讲。
我说,我看见年近古稀的将军,为了百姓家国,抬棺上阵;我看见一个喝过洋墨水的年轻人不惧生死,深入敌军;我看见一群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我看见与将军同生共死兄弟的义薄云天;我还看见中国军民坚守阵地的铁血丹心,百姓黎民的奋勇当先……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看到清王朝岌岌可危的专制统治;我还看到朝臣阴暗自私的丑态;我看到中国法国的军事悬殊;看到临阵脱逃的士兵;看到公报私仇的官员……
《龙之战》,是我们中国人与法国人的战争,是我们龙的传人与外来侵略者的战争。
我突然间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国难兴国”。
有人说,中国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
有人说,我们有感谢那个侵略者,他们虽然带来了杀戮,但是他们也带来了文明。
有人说,要客观地看到这百年屈辱的正面意义。
可是,我确实极其不认同这种说法,“国难兴国”,真正兴国到底的是什么?
不是战争,不是侵略,不是西方列强带来的所谓文明。
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应该是那些国难当头,依然义无反顾,心怀家国的仁人志士;真正让中华民族强大独立的,应该是那些浴血奋战,舍身为国的英雄烈士;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应该是那些无私大公,百折不挠的义士军民。
而不是战争和侵略。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家里进了强盗,在我们家里烧杀抢掠一番之后,我们难道要在修好防盗措施之后感谢强盗们提醒了我们维修防盗措施吗?
所以,我们的中国,能用现在的光辉灿烂,我们应该感谢的,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那些舍身求法的人,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是那些奋不顾身的人……当然,我们也要记住战争,记住侵略,记住屈辱,记住仇恨,但不是为了感谢,是忘了铭记,为了吸取教训。
难得一见的良心作!
尊重历史事实,不急不躁,不卑不亢!
却也荡气回肠,气壮山河!
演员表演到位,诠释形象饱满,推荐认真看看,因为认真看了才具有发言权!
背景基于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老将军冯子材老当益壮,治军严明,用兵如神!
法军拥有强大的炮火,装备力量悬殊,因此冯军需调动一切力量,严密布阵,合理攻守。
整部电影看下来如行云流水,无一丝喘息机会,犹如身临其境,直至播放结束方才如梦初醒,不禁感叹!
爱国可以,但不能因为爱国你就把一个历史片,拍成科幻片和奇幻片吧?“天降火龙”大战法军是几个意思?一山洞的酒点着了就能有那么大威力?那是一山洞酒还是一山洞凝固汽油弹呢?还有不抄《最后的武士》,这片儿是不是就不能拍了?
刘佩琦的演技没得说啊,就是看着曹有点跳戏,总感觉他下一秒要说相声……认真看还可以。
给我整逆反了,就要给个五星,豆瓣对主旋律电影还真是恶意满满,这片虽然很CCTV,但诚意很足啊,结尾几场战役看得热血沸腾的,怎么都不至于才6.4,7分往上总该有的!瞅了一眼油管几个频道播放量加起来已经六千万了,称得上墙内开花墙外香。
假脸大胸妹子一出场,全场倒吸一口冷气,拒绝被拙劣的直男癌审美绑架,导演请扪心自问这么做对得起老戏骨刘佩琦?
前3/4基本在线 剧情紧扣人心 后面1/4的托梦和龙就有点玄学成分了。。。老老实实拍的话还是不错的
看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中国人永远都不敢直面自己被欺辱的那段历史,影视作品往往都充满了yy 和无限对中国人的美化
很不错,火龙特效减分。完全没必要
…………………………………………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很心痛,参加完提前观影更是觉得要好好推荐一下,当年外国侵虐军的铁蹄踏破我国河山,满目疮痍,卸甲归田的老将挺身而出,已过花甲的老戏骨刘佩琦老师饰演的冯子材,晚清时期的大将风采一览无余,这类充满民族气节的电影就该好好支持
边看边觉得憋屈,难受,被欺负的历史,赢了也要赔钱。曹云清有几段挺出戏的,像是在说相声本来想打三星的,但是刘佩琦老先生演的真是太棒了,非常喜欢他,加一星。
更像电视剧 画面不精致 剧情有点拖沓 火龙下山的情怀有加分 刘佩奇老师演技好
谁想的这个鬼名字?我还以为是什么中二电影差点错过。后来看到微博安利才去看。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场面很宏大,特别佩服刘佩琦老先生这么大的年纪还能做完这些打戏,厉害了。现在的某些小鲜肉手指破了就拿出来晒,不觉得羞愧吗?
抗法英雄冯子材
又一部民族英雄战争大片,场面震撼血腥! 老戏骨刘佩琦把老将冯子材演绎得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正气凛然!英勇义士用血肉之躯抵抗外来侵略者,可歌可泣!
油管上播放2000多万的反法联盟盟主影片,前来膜拜一下,以后可以多拍,文化输出
西陲抗法。
刘老师一个人撑起演技
刘佩琦很棒,那般不顾小我的勇士再也无了。
2.5
不咸不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