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拍的比较真实,终篇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寡民面临压倒性优势的敌人的时候,作为国家守卫者军人的无奈。
战斗基本在班排一级,连手榴弹都没用上。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这是在打仗?
平地上连战壕都没有,打机枪就跑了。
城市战在大街上随便对射几分钟就投降了?
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相差太多,尽快结束没有意义的抵抗也是无奈之举。
小国可以如此,大国却不行。
德国侵吞丹麦,对丹麦伤害不大,这样一个小国根本就是可有可无,无战略意义,无重要工业资源,形同鸡肋,最重要的还是想借道丹麦进攻挪威。
大国放两枪就投降,基本就等着亡国灭种吧。
第一体量太大,入侵国一口吃不下,第二资源工业必然属于被掠夺对象,人民属于被奴役对象,不抵抗投降基本就宣布本民族和国家被开除球籍了。
作为大国国民,我们无法如此!
真实,克制。
这是我为什么喜欢小众电影尤其是小众战争片更甚于宏大的院线巨制的原因。
你可以说是“平民”参演,也可以说是技术限制,但不可否认,这样一部通过真实情况改编的小国影片确实带给我远比弘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类型片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冷静克制的摄影,朴实无华的镜头,小心谨慎的剪辑,中规中矩的场面调度,对有限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是它不及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在我看来也正是它胜过好莱坞战争片的地方,因为那种地方的出品,再怎么努力想还原真实、想要洗去铅华,却只能把真实感停留在镜头上,也就是停留在炮火连天的战争表面,很难做到像这部电影一样在看似不经意的平铺直叙间透过纷乱的硝烟把一切原本的情感倾泻在观众的心里。
回到正题,谈一下这部电影的感受。
从影片的一开始,寒冬、雾霭、厚重的军装、森林和鸟鸣……这些首先呈现出来的视听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一个辽远的北欧国度;当我还来不及考虑更多关于这个陌生的国家和这段陌生的历史,就被寻常的甚至略带懒散的训练以及这些士兵的训练内容所惊讶,居然是更换自行车胎,这还是我印象里第一次把自行车部队作为主角搬上银幕。
然后气氛紧接着就浓稠起来,镜头随着士兵们的疑虑和长官们的担忧,通过训练场、营地、会议室等简单狭小的场景,逐步把战争前夜这一令人不安的时间节点推到近乎爆炸的边缘。
少尉在办公室内沉默地写着家信,五味杂陈地给手枪装填着子弹,办公桌上缓缓掠过的家庭照片;营房内士兵们佯装的沉稳与自信,却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与焦躁,极力掩饰紧张的对话和快要压抑不住的情感迸发;营地院内少尉与摩托化部队的中士交换着烟火,略带惆怅和不安地以两位老兵的身份交流着即将来临的战争;简报室内大小军官围在桌前焦虑地等待边防站的报告,谨慎地探讨着抵御敌人进攻的策略……这些简简单单地一切就是把战争爆发前这样一支驻守边境的小部队会表现出来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呈现在镜头前,却也把战争来临前的紧张、焦虑、压抑、凝重和那么一点点跃跃欲试的兴奋充分地、炸裂式地涌现出来。
就像海面之下的暗潮汹涌,厚重的军装和皮靴下面透出的也是隐忍又不失爆发力镜头语言。
然而,该来的一定会来的。
当边防站最后一次通报情况:“德国军队正在向边境推进……他们越过边境线了!
我们正在遭受侵略!
……”然后就是断线的盲音,无论简报室怎么努力寻求回话等来的都是可怕的沉默。
军官们互相对视了一眼,明白了接下来他们应该怎么办了。
他们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他们的使命在召唤他们。
警报拉响,营房里的所有人担忧的也终于来了,战争的洪流已经席卷到士兵们的面前,由不得他们再踌躇什么。
急匆匆地穿好军装、戴上头盔拿起步枪,一窝蜂式地冲到楼下,面对长官的命令,排好队领取子弹和急救包。
这里运用了许多特写镜头,军需官分发弹药时的机械、士兵们接过弹药时的颤抖,士兵们脸上表情的纠结和惶恐……充分地表现出新兵即将踏上战场时的紧张。
最先出发的是摩托车连,自行车连将紧随其后。
临出发前摩托车连的军士略有迟疑地问少尉:“骑自行车到那里需要多久?
”,少尉坚定地答道:“我们远比你想象得要快。
”这是一份战友间的安慰和鼓励,满怀着对国家的炽热情感。
摩托车连开走了,紧接着出现了让我感动的一幕,少尉和中尉没有像影片开头一样“吃小灶”,而是带着同样的装备跨上自行车,冲在连队的最前面。
我同样也忘不了中尉低沉但坚定那句话:“愿上帝保佑国王和祖国。
”当一行人吃力地蹬着自行车在公路上前进时,我们看到的是笨拙的身影和疲惫的面庞,而不是我们想象中部队奔赴边疆保家卫国的雄赳赳和气昂昂。
也许这就是一个小国的无奈吧,人数装备资源全方位落后于对手,但祖国遭受了侵犯却又不得不去迎击强大的敌人,这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可能每个士兵的心里都少了那一份必胜的信念。
就在大家竭力赶赴前线的时候,迎面却开来一小股部队,不是敌人,正是先于自己开拔的摩托车连……大家面面相觑,有名新兵试着安慰自己道:“也许是战争结束了?
”。
摩托中士却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奉命守卫的隆托夫特比尔已经沦陷了,我们正要撤防到下一个村镇构筑防线,最好你们也跟我们走吧。
中尉此时略有鄙夷地回答说:“我们接到的命令是坚守隆托夫特比尔直到援兵抵达,你可以做你想做的。
” 中士的神情闪过一丝犹豫,丢下一句“你还没有看到过前方是什么样的。
”便继续带领摩托小队朝着相反的方向驶去。
然后就是短兵相接,中尉利用仅有的地势和时间简单部署了一个防御阵地,准备尽力把德军拖在这里。
就算是守株待兔,这支部队也丝毫没有获胜的可能,他们仅有的重武器是一挺老旧的机枪,面对德军的装甲车几乎无能为力。
部队被打散了,少尉率领的二排也阵亡了一个兄弟,他只能无奈地下达撤退的命令,抄近路退守至哈泽斯莱乌。
中途他们躲进了一个农妇的房子,院子里鸡犬相闻,屋子内宁静祥和,直到农妇出来被吓了一跳——也是被这些陌生的“闯入者”所吓到。
少尉见没有追兵而至,便下令起身继续赶往下一个村镇。
这里给了一个背朝镜头,直到一行人慌慌张张地走远,庭院里还是鸡犬相闻,仍旧是一派祥和,这是第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讽刺;遇见了中校,他宛若运筹帷幄一样平静询问着少尉战况同时指挥着电台装车,然后坐进汽车开走了;来到了一个小村镇,再次遇到了摩托部队,他们在这里构筑了简陋的工事准备阻击德军,可当地的百姓却像看马戏团一样欢快地再看着这帮士兵的热闹,有一个孩子还在向大家兜售牛奶……当炮火真正在身边炸响,这些平民才想起来逃跑,混乱之中那个卖牛奶的孩子被打死了,这只是这部电影里第二个阵亡的给过正面镜头的角色。
部队进行了坚强而微弱的抵抗,结局仍旧是失守。
仅存的抵抗力量终于退到了哈泽斯莱乌,负责守卫正面入口的上尉却接到命令不能放任何人进去。
少尉压抑着怒火上前与他理论,作为刚刚从前线退下来的人,说出了那句似曾相识话:“你还没有参加战斗吧?
”上尉愣住了。
少尉接着冷冷地说:“在等待你们支援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边境上失去了很多士兵。
”最后上尉打开了路障对他们放行。
守卫城市的巷战达到了影片的最高潮,说实话,这场巷战拍得一板一眼、整整齐齐,宛如搭好布景的舞台剧,丝毫没有我们所知道的巷战那样的残酷和惨烈。
但同时也拍得极其真实,士兵们找掩体射击、交替掩护,以及撤退时的混乱、无序甚至仓惶狼狈全都让人身临其境。
在城市里最后进行的抵抗,大敌当前,弹尽粮绝,这一小撮人被德军逼到角落再无路可退。
少尉面对着士兵们急切的呼喊与茫然无措的诘问,决绝地取出了曾小心翼翼压上子弹却从未勾动扳机的手枪。
耳旁一侧是近乎绝望但只要有命令就仿佛看到曙光的忠诚的士兵:“长官!
我们该怎么办?
下命令吧!
”,另一侧是大口喘着粗气、抽搐着,已经半身跌入死亡仅仅依靠求生本能支配剩余意识的伤员:“救救我……我不想死……”。
墙的后边就是近在咫尺的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军队,身边的环境非常危机非常紧迫,身边的环境也仿佛滞缓了、静止了。
少尉颤抖着、紧绷着,他咬紧牙关,他汗如雨下,他感到天旋地转……直到他木讷地挤出那几个字——“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我曾几度担心他会把亲手压进弹仓的子弹送进自己的嘴巴,却忘记了一个军人最后的也最真实的出/绝路——投降。
当少尉决绝地喊出投降的字眼,他全身的血气似乎又都回来了,尽管充满了负罪感与愧疚感,但他保住了这一群人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能总是用传统的价值观念衡量这是对还是错。
周遭前一分钟还在搏命的士兵全都愣住了,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却没想到等来的最后一个命令却是投降。
短暂的愕然之后即是释然,他们仍然惊恐却添了几丝决绝,前排的士兵丢掉手里的枪,转头便对身后的同伴像俘虏敌人那样吼道放下武器……没有人不会照做,不仅是因为长官的命令,也是在那一瞬间对生命和死亡的考虑,对意义和代价的思索。
那样千钧一发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指望每一个人都能冷静地权衡利弊,所以这个重担自然得由少尉——小队的领导者一肩扛下,殊不知决定这个选择要用尽全身力量,是怎样万般无奈与悲痛。
少尉是此时此地的最高长官,他当时在瞬间的恍惚与眩晕中会怎样思索?
自己为什么不是首相或者国王,早早宣布投降怎么会有这么多流血牺牲?
难道国家和政府都看不出来两方差距的悬殊吗?
自己为什么不是将军,在德军越境前就派遣部队进入阵地阻击来犯之敌怎么会像现在这样处处失利节节败退?
自己又为什么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而是什么他妈的少尉,下达投降这个命令有多么沉重你们有谁知道我的心在滴血吗?
……反正最后这个命令是说出口了,士兵们的性命总归是保住了。
少尉率先举起双手走出掩体,反复呼喊不要开枪,其他人也跟着他缓缓走了出来,不过惊恐并没有消失,谁都害怕对方会因为紧张而扣动扳机,如果那样,投降和牺牲就真的失去了任何意义。
好在这不是东线,任凭德军怎样吼叫他们也不会屠杀战俘。
正如高潮过后总会带来失落和惆怅,影片高潮过后的结尾给被俘士兵的镜头全都意味深长。
苦涩地分享香烟,不甘地抽着烟,被喝令站起来时愤怒地掷掉香烟,少尉下令列队众人带着仍是军人的骄傲齐步走向囚车。
这时候镜头呈现的远景,是兴奋的人群,他们看到竭力捍卫的国家到处悬挂着万字旗,竭力保护的民众竟在跟侵略者握手言欢……上车之前德军的一名军官拦住了少尉,向他表达了军人的敬意,但同时也透露了自己的疑惑:你们为什么还要拼死抵抗?
为什么还要增加这么多无谓的牺牲?
少尉不明白对方是什么意思,服从命令坚守阵地保家卫国这些不是军人的天职吗?
换做是你也一定会这样做的。
难不成你是在嘲笑我们的弱小吗?
德军军官看出了他的疑惑,转而问道:“你们的国家早在几小时之前就已经投降了,怎么你不知道吗?
”木然,木然,还是木然,这是这时最好的解释,少尉已经无力去懊恼与纠结,这一沉重的回答确实打击到了少尉,可他却已经没有力气被击倒了。
他拒绝了德军军官礼貌的邀请,坚持要跟自己的士兵同乘一趟车去战俘营。
他是最后一个登上汽车和落座的,已经坐下的士兵没有一个人在望着他,也没有人望着其他人,他们都已经没有力气了。
又是一个摇镜特写,每个人的表情都很疲惫,却又各有不同,或懊恼、或愤怒、或悲哀、或茫然、或无奈……都清晰地展现在一张张苍白的脸上。
随着汽车缓缓启动,他们经历了第一战,也完成了最后一战。
一天不到的时间,从开战到停战,从自己的军营又回到了别人的军营。
车窗外缓缓掠过的,是祖国的孩子登上德国陆军的装甲车,兴奋地挥舞着头盔和武器,仿佛他们赢得了胜利。
正片结束后是对当时亲历战争老兵们的访谈,这永远都是一个十分感人的场面,这样的采访一定要趁早,就算他们活过了战争也终究逃不过时间,可悲的是我们以后的战争片很难再看到这样的画面了。
最后说一下对于电影本身我的个人感受,如果人物对话、角色关系以及战争刚刚爆发短兵相接时的张力再把握得纯熟一些,一部分镜头和剪辑的运用再多下些心思、大胆一些,这部《开战日》完完全全是一个值得给满分的经典佳作。
豆瓣上的评分,实在是太低了。
北欧的二战是什么样子的呢?
《开战日》中当德国黑科技般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在向丹麦边境集结时,镇守边疆的丹麦自行车排正在紧张练习如何在一分半钟内补好轮胎;当德军装甲车越过边境时,丹麦士兵们不知所措地跨上座驾,在夜幕和泥泞的小道上哼哧哼哧地赶往战场;当短兵相接时,附近居民备上牛奶和咖啡,赶紧跑来围观打算看场真人秀,什么德国鬼子来了赶紧跑?
二十年前这里就是德国的领地,我丈夫就是德国人,给太君不对是给王师带路都不用点语言技能......终于上尉在付出了二人伤亡的惨痛代价后向德国投降,德军长官犹如看着邻家小哥一样笑脸盈盈地对上尉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难道你们还不知道吗?
来来来抽口烟,换上我们帅气的德国制服一起去踢斯拉夫人的屁股......
开战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丹麦没有卷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并于1939年接受德国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
但是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政府当天宣布投降。
1941年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由美军占领,与丹麦失去联系。
1944年冰岛独立,格陵兰、法罗群岛归还丹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人民在“自由委员会”、“国土与人民”等组织领导下,以各种方式展开了反法西斯德国和本国纳粹分子的斗争。
随着德国统治和搜刮的变本加厉,斗争规模越来越大,由小型的破坏活动发展到大规模怠工和总罢工。
地下抵抗组织不仅在丹麦本土活动,还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丹麦营”。
1945年5月4日德国占领军投降。
一九四○年四月九日破晓时刻,丹麦人已不再拥有自己国家的主权。
德国军队于前一天晚上侵入丹麦,迅即横扫西兰岛(原文是哥本哈根岛感谢鸥兄指正)、日德兰半岛,以及菲英岛等地的丹麦守军。
首都也在转瞬之间陷落。
运兵船「汉撒丹泽号」长驱直入市中心,德国部队也在五点前攻占俯瞰港口的古老要塞「堡垒」,不费一枪一弹即捉拿了七十名丹麦士兵。
就在地面部队入侵之际,德国轰炸机也低空飞越丹麦首都,连居民都可看得到机身上的纳粹空军标志。
从轰炸机上投下的传单声称德军前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英军入侵」,不过这个举动主要是要吓唬当地居民,使其臣服于德军的占领。
丹麦军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战爆发之后,丹麦是全欧州唯一裁减军力的国家。
在德军入侵的那一天,丹麦军队人数总计不到一万五千人,仅为原本数量的一半稍多而已。
因此,小小的“接触”中,仅16个丹麦士兵死亡。
两小时后,丹麦政府投降。
根据德国人的统计数字,在入侵波兰过程中,伤亡人数不超过50人,多为事故造成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国以防止英法入侵,保卫丹麦、挪威的中立为名,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的装甲兵越过了丹麦和日德兰半岛的防线,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和各战略要地投下了伞兵,登陆兵也在各主要港口登陆。
同时向丹麦发出了最后通牒。
70岁的丹麦国王克利西尔,急忙召开内阁会议,宣布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并命令只打了几枪的卫队放下武器。
到上午8时,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丹麦人从无线电广播中听到“丹麦已接受德国保护”的惊人消息时,都感到莫名其妙。
就这样,德军花了不到一天时间便占领了丹麦全境。
---因此,结论是,本片为“纯励志”而已!
我在演习般的战斗场景描绘中,睡着了!
抛开剧情,逻辑,演员什么不谈,只想吐槽这片子的立场——看似客观实则胆怯。
怎么看怎么觉着三观有问题。
丹麦对德国的战力等同于同时期(二战初期)的中国和日本,都是步兵对抗机械装甲部队(日本拿得出手的也没几个装甲军团),怎么中国国军就能整团整装师的拼掉了,马革裹尸;片子里的丹麦军队一个小排而已,开始到结束总共就挂了2个人,立马缴械投降了,还整的满脸的痛苦状。
相较之下,深感中华儿女抗战的可歌可泣(特指国军,你懂的)。
这种片子丹麦人自己看看了解下自己的对敌斗争历史也就罢了,真别拿出来给打过大仗的国家看了,丢人。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润声(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9668187/ 影片《开战日》是由丹麦导演罗尼-伊茲拉拍摄的二战电影。
2015年3月与丹麦上映。
熟悉二战的知道,它于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发起。
强大的坦克、摩托化和空军相结合的新战法——闪电战,震惊世界!
所以,德国的北方邻国——丹麦,在1940年4月就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影片描述的是一支自行车连队,它配合着摩托车连队在边境抵抗入侵的摩托化德军。
年轻的士兵们,每人配40发子弹,骑着单车赶赴边界的马路上抵抗侵略者。
整个王国并没有全民动员,只为了不刺激到德国。
计划中的援军迟迟未到,军队高层在等待政府和国王的决策。
带队的少尉军官执行着上级的命令出发了。
路上遇到撤退的摩托车小队,几乎是无减员就往回撤。
只装备一挺机枪的自行车小队,还是完成布防。
结果可想而知,在侵略者强大军队的进攻下,防御者被打散。
少尉只带着六人,退了回去。
躲进民宅的士兵们得到了民妇的帮助。
可民妇所说是另一种态度,她的帮助并不是因为士兵们在保家卫国。
因为,谁来统治这里,又有什么不一样了?
这里介绍一下,德国在一战战败后,把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当地民众的公投,划给为丹麦,被称为南日德兰郡。
也就是说二十年前,这里属于德国统治。
六人小分队撤回到后方,被分派到去一个城市去布防。
城市里市民们纷纷在街道上围观,小商贩在售卖着牛奶,穿着整齐军装的士兵不忘喝一杯咖啡。
没有见到战防炮,没有高层军官的统一布防,因为对外联络的电话线断了。
德军已开进城市里,街道上却仍有来去的市民。
少尉的队伍加入了布防。
轻武器肯定是被重武器给击败。
在无援军,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举手投降了。
德国军官问已成战俘的少尉,为什么要进行无畏的抵挡,让士兵们增加死亡?
因为你们的政府在四个小时后就投降了!
听完翻译后,少尉脸上透出茫然和震惊,还有对将来的未知。
押着战俘的汽车上,年轻的士兵眼光迷茫的望着窗外。
当汽车驶过一辆靠边停放的德军装甲车上,却见到几个丹麦小孩在装甲车上欢呼着,或者说是在玩耍。
影片便在这个画面中结束了。
真实的历史是,丹麦在德军入侵四个小时后便宣布投降,只牺牲了16名士兵。
然后便是5年的军事战领。
影片凝重而压抑,军官们克制而谨慎,士兵们焦虑而无助,让观众看到了开战仅一天就结束的历史。
2020-07-05晚
有一种感觉叫做:汗!
同样是二战中的一幕,丹麦军队连战壕都没挖过战事就结束了,同时也就创下了被德国用最短时间打败一个国家的纪录:4个小时。
后来历史对这一段的评述是:由于丹麦的及时投降,整个二战中伤亡极少。
看过一些老照片,场景的还原度很高,这仗也真没法打。
老兵们回忆的一段令人感慨万千,毕竟他们还是开过枪、付出过生命代价的。
本来名字想写成“该用什么表情面对侵略”,但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看到其他影评解读中有很多是中尉内心戏的~由爱国到崩溃,有焦虑有纠结,我觉得有些过度解读了,在通篇观影中我反复得看到一种情绪,就是困惑,以及困惑背后的恐惧。
黑暗中失联的3号哨所,只有两个人,电话断线,指挥所里还在“喂喂”发问,但谁都知道结果。
摩托班撤退,自行车班布防,死了一个士兵。
在接受撤退时有个士兵要提出问题,中尉硬顶回去没让他问出来。
退守城镇,驱不散的围观群众,通篇没有人问他们战事如何,只问要不要便宜的牛奶。
最后巷战,“中尉你的命令是!?
”从质询变成哀嚎。
我说不清哪一个镜头让我更恐惧一点,然而恐惧得莫名。
甚至超过了窗台上挂着的万字旗和装甲车上的儿童。
历史最后的老兵陈述也不像一般的反法西斯影片“他们说这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其中一些人(some)来说,代价太大了。
”这是最后一个老兵说的。
他是在说死去的战友么?
当镜头扫过战俘和看守时,我惊叹这个剧颜值实在太爆炸了。
年轻的看守和俘虏长得何其相似!
20年前这是德国,我与敌人一脉相承,战友的父亲是德国人,甚至俘虏我们的看守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
敌人如此强大,国王下令投降是理智的选择,我相信他们会善待我们的人民,如果早些知道情报也许能避免战友和小男孩的死亡。
甚至敌方长官还有邀请我加入的意思。
甚至可以说我的国家没有灭亡,只是“加入”了德国。
但是我的国家被侵略了。
它的主权已经消失。
我应该愤怒么?
在这片“没有被蹂躏”的故土?
在和蔼的敌军面前?
我应该悲伤么?
因为我战友的死去?
平民的死去?
还是那些长得和我们如此相似的敌人死去?
甚至,我是否应该长舒一口气,感谢国王的睿智,牺牲自己让我的家园免遭屠戮?
或者羞愧一下对面毫无战意的敌人被我们偷袭了~其实完全可以说清楚就好了?
直到现在中尉美得过分的眸子都仿佛在盯着前方,我忘了他的眸子是翠绿还是碧蓝,哪是一种素描般的图画,只有情绪,却没有色彩。
他在问:我该用什么表情面对战争?
1940年4月9日,丹麦开战日。
自行车排迎击装甲师比不上波兰骑兵挥舞马刀砍坦克的悲壮;四个小时阻击比不上中国八年——现在更正为十四年抗战。
但是小国有小国的尊严。
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坚持的意义在哪里?
我正奇怪丹麦如此重要的一部电影,国宝级演员米科尔森(《皇家赌场》《奇异博士》)居然没有参演。
查演员表发现有一个“米科尔森”。
原来这个米科尔森(《神夏》第三季大boss)是那个米科尔森的哥哥。
1940年4月9日,丹麦开战日; 1940年4月9日,丹麦投降日。
就在同一天,挪威国王也在进行着是战是降的艰难选择。
(《国王的选择》2016)
第一次睇丹麦电影,充满好奇。
中学历史书上有一句名言叫“弱国无外交”,其实更现实咁修正一下,应该係“弱国无战争”,真正最弱小嘅国家係侵略面前连战争嘅机会都冇,更唔好讲係外交谈判桌上同列强讨价还价。
本片讲嘅就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丹麦嘅战役,中国有八年抗战,而丹麦嘅抗战仅仅持续咗4个小时。
係横扫欧洲嘅德国装甲大军面前,仅拥有自行车同摩托车步兵嘅丹麦军队嘅抵抗感觉上连一场演习都不如,係不断嘅撤退之中,听到最多嘅台词係“少尉,命令是什么?
”整个民族就同呢一群少年一样,係第一次上战场嘅时候充满脆弱同彷徨。
原嚟战争亦係一种国力嘅体现,弱国根本玩唔起战争呢一个游戏。
但即使对一场如此鸡肋,充满耻辱嘅战争,丹麦人却拍得一点都唔含糊。
正得益于战争规模之小,可以俾观众有机会放大咁去感受士兵内心嘅冲突。
侵略者步步逼近,路上居然还挤满睇热闹嘅平民,当卖牛奶小男孩转眼间被流弹击毙,根本唔等丹麦士兵布好阵地,侵略者嘅坦克就碾压而嚟,呢一幕幕无疑对农业小国嘅士兵造成无比巨大嘅心理震撼,一瞬间感受到嘅嘢想必超过佢係军校呆上一生。
当得知自己嘅政府早係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而自己却仍然“无谓”抵抗导致战友牺牲,少尉陷入沉默同自责,人道主义至上嘅理念同东方忠君思想嘅巨大差异係呢道碰撞得尤为激烈,军人嘅尊严只係次要,守护生命先係天职,相信亦解释咗丹麦政府创造欧战最短抵抗纪录,仅仅4个小时就“屈辱”投降嘅原因。
的确,面对德意志战车,丹麦嘅抵抗係无谓嘅,相比之下,投降反而留俾成千上万生命活落去嘅机会,另一方面,呢个莫不正正係中国政府所以选择抵抗嘅原因么?
本片几乎算唔上战争片,连一颗炸弹都未出过场,但呢群单车少年却用另一种方式诠释咗丹麦人记忆中嘅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哋睇嚟无感嘅画面,无足轻重嘅故事,却係异国人不一样嘅忍辱负重。
作为战争片而言,唔精彩,唔刺激,但拍得很认真深刻,无碍对事实嘅高度还原,保守推荐,不收藏。
小国寡民,四小时就投降了,拍了一部两小时的抵抗电影。
二战的别样战场。第一次看到把换自行车轮胎作为训练项目的自行车兵(bicycle platoon)。看起来老百姓根本不在乎德国人的占领。一群农妇都想保护的士兵娃娃。可还是敬佩他们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状态下听从命令实行抵抗。每一个死去的同伴都让他们悲痛欲绝。可以看出最后的投降是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挣扎的。正是因为真实所以才可贵。
北欧,连战争都是清冷的
场面太小的战争片还是会闷
我怎么觉得这片儿没啥意思
电影中士兵们在黎明最先与德军交战时,德军使用MG42通用机枪(1942年生产),而此时是1940年。 而且,这部电影把德军拍成了一群铁憨憨,又笨又傻,明显没有拍出德军真实作战水平。德军在战争前期士气高昂,作战上普遍上很规范和有策略。看在这部电影比较特殊的份上给三星吧。
氛围渲染不错……只是我不小心记成荷兰了,我就说感觉开战日期和战斗流程还有语言对不上号
小另类的战争片,但是刻画很细腻,不论是局部战斗部署还是人物的性格。在别样风味中不输大片的观影体验(比如钢锯岭),能想到类似的就是《71年》,都是心头好啊。德军装甲师已经开过边境,让我们自行车排去迎战吧!
历史上的丹麦战役,双方死伤加一起都不到100人,本片确实拍出了小国的尴尬,尽管这么尬其实观赏性也就比较有限了
连一个炸弹都没有的战争,感觉就像一场儿戏的战争。小国军人的悲哀,或许也是小国人民的福气!!!
剧情简单,场面小,简单说,就是跑着跑着就投降了。
丹麦2015“冷门”战争片。是的,除了丹麦人估计没有谁会拍这段历史了,因为它太微不足道了,开战几个小时一个国家就投降了,哪有什么”可歌可泣“的?然而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无奈的命运这种题材还是深得我心。喜欢最后国防军中尉不收丹麦少尉的枪这个梗,不得不承认骑士精神在西线还是存在的。
呵呵
惊诧于二战中小国士兵的军事素养,整齐划一。其他的不谈了,一贯的欧洲风格,自然淡定地推进记录的镜头。
冰冷的现实,没有一点煽情,甚至连配乐都很吝啬,这片子当然够不上完美,写审片也不会给这么高,但真的很刺,在国家、战争面前,个人实在太渺小,你理应爱一个民族,但你理应爱一个国家么。。。
7 政府投降了 可抵抗依然在继续
情节简单的战争电影。表演一般。
二战丹麦抵抗了几小时,战死16个士兵,它能拍出什么战争片?恰恰相反,开战日非常出色,战争题材上品。它仅拍开战日一天的故事,战争气氛、士兵心理、对阵视角都很抓人,紧迫和压力贯穿始终,战争片不一定需要大场面和血浆。但由于时间紧促,所以对无谓的牺牲伦理主题展开不充分,这点不如波兰西盘岛。
分数:68 中规中矩的战争片,特色就是自行车小队阻击装甲车和坦克部队……影片中没有爆炸、没有手雷炮弹等出现,还有没有配乐是另一特点。短暂的战争,开始即结束,但令人反思。
二战对于丹麦并没有很多的故事,开战日即结束日。平淡无奇的对战,却有着更为复杂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