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欠袁泉的最佳女演员奖杯,请全部准备好。
《中国医生》映后,尽管在影片水准上有着或高或低的评价,但袁泉在片中的演技,值得100%好评。
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现实题材影片,讲述中国医生在抗疫战线上的故事,《中国医生》的故事剧情并不具备太大的创作发挥空间。
一场全世界都受到波及的未知瘟疫,突然在自己的身边爆发,这种临场感和真实感是众多灾难片都无法让观众感受到的。
观众在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刻,就预知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这样的故事肯定不好讲。
《中国医生》好看吗?
好看。
《中国医生》好看在哪儿?
袁泉的演技,这一次用“炸裂”来形容毫不为过。
袁泉不是塑造了文婷医生,袁泉已经成为了文婷医生。
作为一名呼吸与重症科主任,文婷医生的生活状态一开始就交代得很清楚:平时工作太忙,快递也没时间去小卖部取;工作的时候,是年轻医生眼中严肃的上级领导,爱开玩笑的杨小羊医生也要在文主任面前收敛起来;临床工作之外,还要带领科室同事共同探讨病历和解决方案……直到疫情开始的那一天,一切都像脱轨的火车,来不及刹车。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死神在人群中任意穿梭游走,呼吸间都有致命的风险,所有的临床经验都不再应验,药剂不再生效,身为一名医生的你该怎么做?
当不明病毒突然爆发、需要隔离在医院过年时,文主任没有一句废话,直接起立示意留守。
当患者蜂拥而至,暴力抢夺医疗设备资源时,文主任是第一个站出来说:“你们每一个人,我都想救。
”当患者因为排不上队,无理取闹时,文主任没有容忍加塞的行为,因为她知道,对一个人的特例,就是对其他所有患者的不公平。
当医生防护服质量太差,出现感染风险时,文主任又站出来叫停接诊,因为她知道医护人员的安全也需要她来守护。
当连轴抢救患者,同事医护人员相继生病、感染、情绪崩溃时,文主任依然用平静的声音坚守着:“放心,我在呢。
”如果是一个高喊着口号打鸡血的文主任,或许从医护同事到患者都无法相信她口中的:“有我在。
”正是因为袁泉把众多复杂的情绪、压力、痛苦都用极度克制的方式表达出来,文婷主任这个人物才更可信。
防护服和口罩层层包裹下,支撑着人物信念的,只有满身伤痕、疲惫之下的一颗赤诚之心。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满目疮痍之下,是一颗金子般坚毅的心。
《中国医生》袁泉饰演的文婷主任,其原型之一的是张继先医生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继先医生在影片首映后表示,这部电影让她“从头看到尾,一直眼泪没有干过”,这个人物也不仅仅是她自己,也是全体医务人员的形象。
众所周知的原因,演员在塑造一个角色时,能短时间去角色的工作生活环境体验生活、去试着了解熟悉角色所处的行业领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一次《中国医生》当中袁泉要挑战的角色,其原型是资深的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
学医路漫漫,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才能进入医院成为一名住院医(如同《实习医生格蕾》当中的格蕾、《中国医生》当中的杨小羊);住院医还要经过初级职称考试(通常是两年)、中级职称考试(又需要两年到四年),中级职称考试满四年后才有机会进行副高级别职称申请。
从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一名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这一路走来,要经历太多的临床实践、学术论文、职称考试、专业培训(规范培训)、课题研究……青春一晃,就这样过去了十几甚至二十几年。
抓住人物的魂,袁泉做到了。
钟南山院士看完影片《中国医生》之后,对袁泉诠释的文婷主任印象深刻:“她很像2003年我的助手刘小青,当病人抢救过来,虽然整个形象显得很憔悴,但两个眼睛放出光,流出幸福的眼泪。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现身《中国医生》首映现场,他对影片中医生职业操作的专业度表示了肯定:“一直在挑剔这个电影有什么bug,但是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基本没有找到。
”
走出影院的时候,听到身边的小朋友悄声跟父母说:“我想当医生。
”我想,这就是《中国医生》张竞予院长、文婷医生、陶峻医生、杨小羊医生和其他中国千千万万名医生,最想听到的声音。
整部片子确实泪点十足,但是最有代入感的一段,关舱之后两位护士躺在已经空无一人的体育馆:就这样躺在这里什么都不用想,真好!
直接泪目,想想当时疫情时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的自己感觉已经是最大的贡献了,在家什么都不用想每天看看新闻的自己真的很幸福。
这份幸福是多少负重前行的人换来的,更加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作为中国人真的很自豪很幸福🇨🇳
一是对 ICU 呼吸重症医生的工作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首先心要细,呼吸节律改变,电解质紊乱,血气分析异常,能尽早发现,不过现在监护室普遍经常查,不难。
心脏要足够大,重症是病的很重,就像过鬼门关,跟阎王抢人,不放弃希望,不惧怕疾病。
沟通能力要强,患者家属要能谈好,不但要交代清楚疾病的风险(这很重要)也要给家属一定的信心,但不能给予保证。
插管,心肺复苏,是对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很重要,希望医生们有一副钢铁般的身体,可以去做她们想做的任何事。
二是对整个疫情对湖北人的心理冲击比较有共鸣,医护的苦真不是一般人能扛住的。
我们湖北人对全国所有援助过湖北的医护都抱有感激之心,反正我是非常感激的。
公司组织来看的,我本来都准备好纸巾来哭了,因为觉得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拍都能好看。
结果真的是,太多镜头经不起推敲了,虽然不能用大片或者纪录片的标准来衡量你,但是真的你这个叙事逻辑,镜头安排,说你假大空一点不错。
病房一开,里面医生站的整整齐齐,等待迎接病人;病人排队的时候好好的,一进病房就开始疯抢,咋的你病房里有兴奋剂啊?
完了医生跳上去大喇叭喊了几句振奋人心的话,哇大家又突然安静如鸡的排队去了,尼玛看得我满脸问号。
然后防护服质量有问题,破口子什么的,好姐姐,只要是长了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你这个质量差是人为拿剪刀抠的口子;然后院长立马打电话问别的医院借,你猜怎么着,三分钟就借到了,紧接着宏伟的音乐又起来啦!
突然跑出来一群人抱着口罩和防护服的箱子就在空无一人的街道狂奔送过来,不是,你家医院清洁工都跑完了你还有几十个人能专门给你跑步送口罩的啊?
还两个人抬一个口罩箱子 正常尺寸的,咋的你家口罩跟千斤顶一样重啊?
五六个医生围着一个病人抢救,真实吗?
很多镜头都是开会 沉默 气氛渲染 明星飙演技,你这以点代面的表现手法真棒。
院长老婆在家里等流调人员的时候,病成这样,一个人的家,还要精致的打上脖子里的丝巾,丝巾结可漂亮了,你跟我说她不重不急,所以精致,啊那你那么着急的拿化验单干啥?
你要是急,你都不用流调人员开口,直接单子糊人脸上了真的没眼看,一半直接走人,能不能看看别人的医疗剧怎么拍的,不求你怎么高要求,别搞花里胡哨的行吗?
个人纪录片都能拍的比你好,你存在价值是什么这么好的题材浪费了,生气,可耻,拿钱不干事呗
除了构图和逻辑差了些,整体还算不错。
更像是纪录片哭的很真实,眼泪和鼻涕混在一起(像千颂伊描述的那样,特别丑的哭那种才是真哭,印证了😂)。
真实但没有美剧的那种美感,但仍然为真实故事的魅力和演员的表现所震撼。
这电影堪称“恐怖电影”!!
比恐怖电影更可怕的真实的困境,怪不得《海上钢琴师》不愿从上面下了,每日要应对柴米油盐,还要遇到疾病以及各种挑战,而且与之做斗争的每个医生都是“英雄”,这个“英雄”和电影刺青的荆轲,或超级英雄还是有区别的。
有超级英雄的世界人民只把希望寄托于别人或渺茫的某种神秘力量。
自己是英雄的时代,人们会团结并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迎接挑战,坚信并创造未来。
靠自己跨越困境的经历会成为自己真正的力量的来源,也是一个民族力量的源泉之一。
话说,新冠病人“插管”“针刺”的治疗方式吓到我,不自觉的戴上了口罩😷,不自觉用力往后靠,口罩和椅子赶紧来“护体”!
院长真的太难了!!
遇到个前所未有的新病毒,每每遇到状况,很多条生命还等着他决断,还遭遇了停电。
有很多让人泪目的情节,唯独院长和他爱人说的那段话差点让我泪流满面——“最强催泪”袁泉依旧帅气,即使脸上多了几道伤痕,手也破了,敬业的“文医生”。
还记得那句“想不想活”。
接生孩子的情节真的是酷 在理性下的判断并知道各种选择下的种种后果,但依旧选择去承担生命的重量。
相比之下,犯罪电影里各种罪犯只是凭借强烈的愤怒,也不知道后果的无知下,再加入些打着某种为了family的“正义的旗帜”——完善了自我行为正当性的这种逻辑,游走在crazy的边缘。
虽然某时候看着确实也挺酷,尤其是自己愤怒的时候,人人都有愤怒的时刻ps.据研究,愤怒的时候看完愤怒类型的电影可以适当宣泄和缓解,但暴力类型的电影有可能加剧原来的情形。
医院建起来的速度之快,和各种超大包的物资送到,孩子的接生费和医药费不用交了-国家给包,真是土豪,哈哈哈,目前最大的土豪,给力,响应速度之快,生活在这个的国家值得骄傲!
看了这部电影,只想感慨医护人员们的艰辛,尤其是在疫情爆发期间,希望患者就医时能理解他们的不容易,每个医护人员都希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真心希望医患关系能够有所缓和!
现在疫情缓和了很多,我们都能在家休息了,但是医护人员还在岗位带病上班,甚至一边输液一边工作,真心希望能多体谅体谅他们!!!
中国医生 (2021)6.9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灾难 / 刘伟强 / 张涵予 袁泉
这部电影可以这么说,是《中国机长》的大部分原班人马的回归!至少看完了这部好看的惊险大片!2020的那一场噩梦般的疫情席卷而来,把我们打得措手不及,不管怎么样,我也看到了武汉人民的伤苦之处!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战胜疫情,战胜病魔!😄😄😄😄😄😄😄😄😄😄😄😄😄😄😄😄😄😄😄😄😄😄😄😄😄😄😄😄😄😄😄😄😄😄😄😄😄😄😄😄😄😄😄😄😄😄😄😄
首先我没看,也不会看。
一看片名,就觉得胃部不适……一提起医生,然后中国,肠胃更是翻江倒海……让我想起了那个泛滥的《孤勇者》各种正派风小视频mv剪辑…………………不知道我的表达是否正确。
反正这个导演以后的任何东西我不会再看了,贬低这种舔狗的导演,无论他之前多么牛………再憋一眼这片名,几十年憋屈委屈心酸没地方去……………不过有一说一,西医在国内那股子作风,那点名号,要不是没日没夜的外科医生,单纯的仪器检验化验人员,还保有单纯学术思维刚毕业的学生在支撑,早就该滚蛋了。
临床内科那不思进取不学无术专横跋扈断章取义的作风,那手段搞钱内心阴险临床一塌糊涂的作风,先不说医德,人德都欠缺9.9999成,真是作践糟蹋那四个字“xx仁心”如果片名改为别的,抗疫使者,武汉往事什么的,可能会好点…………其他个别特么赞。
电影以抗疫为主线,这一点是大多抗疫篇都有的,但是为什么我推荐中国医生这部电影呢?
就是讲他与别的抗疫片与众不同的地方。
抛开那些都有的,现在开始讲重点。
如果只是从接纳病人,院长大发雷霆,唤醒人员,这些角度来看的话,可能与别的抗疫片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的特点,甚至比别的抗疫片还差,但是我认为大家都不认为重要的角色张吉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相信看完电影的都没有记住他吧,我认为他就是电影中大部分的线索,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开始镜头无止的给到张吉星,在第一个人离开的时候,张吉星的反应与别人一样,黯然神伤,甚至还有些恐慌。
这可能是一个正常平凡的人都会做出的反应。
人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人世,终于张吉星也快撑不住了,这时候陶主任站出来救了他,张吉星在电影中多次给医生竖起大拇指,向他们示好。
在所有的病人当中,张吉星恢复状态最好,所有的指标几乎与正常人一样,再过几天他就会成为第1个痊愈的新冠病人,之后陶主任大胆的给他拔管,他坚信他能康复,拔管是成功了,却没过几天死于心梗,这也许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吧,也令所有人难过吧,这时候沉重的打击了医生的信心,特别是张吉星颤抖着给医生比了个大拇指那里真的 我以为能活下来但是最后还是心梗去世,所有的医生都很失落,都开始自责,你们也许看不出来“张吉星”一角色带来了什么,那么我来告诉你,他就是以张吉星为线索,他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就是疫情当下的老百姓,他们的心情,就是张吉星所呈现的一切,所以说导演想呈现的就是,疫情下那些老百姓的心情,有多么的复杂,他不与别的片子一样,只有这部片子讲出了百姓的心里。
如果说这一证据还不够说出这个道理,那么你再看“金仔一家” 从片头的开始,金仔的暴脾气,就可以体现出,百姓被疫情弄的脾气暴躁,金仔就是一个典型。
自己的妻子怀了孕,而医院里全都是新冠患者,又不能给予自己的妻子帮助,为什么要写呢?
,就是因为金仔是疫情下典型的一家,而且在疫情下精彩的职业和医生相提并论。
不分高低,所以说为什么医生要全力去救助金仔呢?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那时,他们都是同一个职业,且都是平凡的家庭。
还有一个点,就是为什么要把院长的腿设为渐冻症,其实能了解背景的应该知道这是原形张定宇的特征,他也是渐冻症,其实这部电影里有非常多的原型,还有就是金仔的原型汪勇,他们都是疫情下的英雄。
他们以凡人之力 书写一段传奇。
令我十分感动的点,院长老婆说了一句让我感动的话,如果我死了的话,就拿我的身体去做研究吧。
听到这里真的是泪目了。
还有一个最悲伤的背影,张小枫父母都因为疫情而去世,只留下了一个世间最悲惨的背影…… 总体来说《中国医生》亮点很大,值得大家观看。
刘伟强的电影带有浓厚的八九十年代港片风格,快节奏。
在刑侦枪战片很好,在这种温情的叙事片,他的故事性就薄弱得如同稻草一样。
导演把故事说得零零碎碎,如果不是这段真实的过去给人太多共情的力量,本片只值得给一分。
制片人和导演的名字放大十倍,编剧去了哪里?
我国应该要重视起培养编剧了。
现在就是导演一个人不行就能毁全篇。
另外,此片有严重不实的部分,为什么疫情开始后死亡人数一直降不下来?
你刘伟强制作组不看新闻就乱拍的吗?
在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的紧急情况下,中医发挥了多少力量,拯救了多少生命,你们没人知道?
整部电影就一个画面一句台词:我建议你们加入中医疗法。
就没有了?
然后突然死亡率是怎么下降的也没解答,所以你们就是故意漠视中医的贡献吗?
就这烂片还买了一堆营销,让钟南山站岗宣传,人民日报和央视各自制作的报道和相关抗疫片也丝毫没有提到中医。
只能哀叹,我国到底进入了多少高层的内部奸细。
永远致力于把国家精粹拱手让人?
总的来说,不管是这部电影还是背后的细节,都让人失望透顶。
看了今天零点的首映场,感觉有点类似于纪录片中穿插着几个小故事的场景,感觉还好,可能泪点比较高基本没哭,不过有几个场景确实还是很感人,袁泉独自吃饭听小卖部老板语音……张子枫说,没有爸妈的小孩怎么办,还有看一些穿插的新闻镜头的时候。整体来说故事还是比较完整,可以看看。演员表演也基本没啥问题,四字和荷尔蒙带给了本来有点压抑悲伤主题一些快乐。不过有点出戏的就是张涵予动不动骂人的设定感觉不像医生而像军人一样……
这个烂片我不是看过吗?当时因为禁忌没打分?
看了上海点映,狠狠被触动到了,拍的很真实,插管啊呕血啊剖宫产啊,虽然我不是学医的,但深深震撼到了,我妈也在孩子被抱出的那一刻不忍去看,她说太真实了…感谢去年那段困难时间医护人员和所有坚持在前线工作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在能适当脱下口罩的生活。最后说一下各位老师们真的敬业辛苦,张涵予老师从楼梯上摔下来的那段一定很痛吧!谢谢老师们的精彩演绎呈现给大家抗疫精神!ps:朱亚文的陶医生角色也很有意思,说着拽拽的广普,严肃对待工作,苛刻指导小羊,能让观众为他插管拔管的拼劲鼓掌,也能用扑街仔让全场大笑起来,是所有压抑情绪的缓冲剂。
这是电影?
【💣】观看三分钟便可知道非电影。
这是我在真正接触到临床工作后,第一次从更偏向医生的角度看的医疗相关的影视,难免会在看的时候有所挑剔。但是就像张文宏老师讲的一样,它做的很细致,很难挑出什么bug,而且确实拍到了很多精髓的东西。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感动,子枫妹妹一个回眸我眼前瞬间模糊。电影拍出了很多医务工作者会面临的现实困境,我相信也许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会碰到很多迷茫挫折的瞬间,但医生也有着始终不变的信条,就是治病救人。加油哇,中国医生
今日首映。带着复杂的心情看完。我不敢打五星,因为我觉得电影远远无法表达出当时武汉所经历的。演员们都不错,特别喜欢朱亚文和张涵予,当然还有袁泉。好像又能把人带回到当时的武汉。张子枫饰演的女孩接过父母的遗物时,忍不住想起当时追灵车上热搜的女孩。希望她现在已经走出那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真的好强大。
感动不应是群像堆砌,不该是配乐处处插播,不只是放大生死离别,它是当众人只愿看向亮光的一面时,选择还会记得山的背阳面那些淌过爱别离痛的人和没法越过山丘的魂。抗疫本身必然是感人的,但这部电影不是,片中唯一戳心的只有张子枫的段落,“我只想知道,一个人没有爸爸妈妈的话该怎么办”,其余时间煎熬难顶。况且我只是想简简单单看个电影,何以还要看三次新闻联播。
我为真实的抗疫事件感动,但是说实话,电影让我看的很不舒服。叙事内容庞大,各个故事线就略显凌乱。有时候,强行的歌颂反而画蛇添足… …希望导演编剧能懂。
感动更多来源于现实,而非电影。感谢所有为武汉拼过命的人们。电影本身并不优秀,但背后的真实故事值得让每个人动容。
可能当下看感觉会不同。
“无人传人现象”“部分人传人”“隔离”“铁皮”这些怎么不拍呢。我们接受犯错。但是不接受蒙蔽双眼。
节奏紧凑 道具过关 演技在线 剧情完整 仿佛一下又回到了去年疫情期间 全程泪点但没有刻意煽情 😢😢😢好看👍
中国人共同经历过的苦难,生命面前,什么事都是小事。喜欢袁泉的表演。虽然这部电影很主旋律,但它也不仅仅是一个电影。
感动,因为那些事是真实的
让小孩吃饭的方式有很多种,ta偏偏按着头让你吃
要什么没什么,用最没技术含量的方法,堆砌了一堆素材,还都是别人嚼剩下的。拍成这样,简直是对这个题材的亵渎,靠这样的东西卖十几亿,心里没有愧疚吗?求香港的行活导演放过中国的主旋律吧!
张涵予和袁泉演真好,朱亚文的角色立体感不错。或许这一页翻过去了,但历史和时代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五星为中国医生而打,现实比电影还要残酷。每一条生命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谢谢你们为武汉拼过命,去年是你们守住了国家最重要的一道防线。今年再看去年,抬眼望全球,还有那么多国家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感谢党的科学决策,感谢武汉人民的付出,感谢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PS:袁泉和子枫妹妹的泪流到了我的心里。
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场景,一个是文婷听着老赵的语音,流着泪吃完晚饭(我必须感叹一下袁泉太厉害了),另一个是院长通过手机,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妻子。死别与生离,在疫情期间日复一日地这样上演着。谢谢你们为我们拼过命,让这样的日子永远结束在去年春天。最后想问一下小羊医生,烧鹅好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