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因这是由真实事件改变的原由去看这部电影的。
冗长的开端和缓慢的节奏让我几度昏昏欲睡,后来真的睡着一小会,我以为错失了很多情节,才发现其实才刚刚开始。
期初因那些急促莫名地敲门声和利器摩擦的声音而心生恐惧,后来想索性豁出去算了,反正都是一死,何必畏畏缩缩,还不如转守为攻,争取主动。
想到这里,电影就更加亲和起来。
既然他人要夺我性命,何不拼死抵抗,不能如砧板上的肉般任人宰割。
倒是最后的那句“I love you”有内涵,和爱的人死在一起,怎么也瞑目了。
剧情:5/10惊悚:6/10表演:8/10综合评价:C看完《The Strangers》,很容易和我去年看过的三部电影联系起来,一部是Naomi Watts和Tim Roth的《Funny Games U.S. | 趣味游戏》(B; 极度扭曲的罪恶),一部是Luke Wilson和Kate Beckinsale《Vacancy | 针孔旅社》(C-; 古代惊悚已经过时了吗?
),还有一部是Elisha Cuthbert的《Captivity | 囚禁》(C+; 发行策略失败的牺牲品)。
(图) 受尽折磨:《Captivity》和《Funny Games》的海报看其中一款海报的模样,《The Strangers》和《Funny Games》和《Captivity》如出一辙,都是女主角经受折磨的哭泣的脸。
剧情方面,这几部电影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电影都是在讲述在一个小空间里遇上的变态虐杀狂。
不同的是,《趣》是典型的“艺术”拍法,剧情虽然恶心,但是拍摄过程彰显风格和演技。
而《陌》和《囚》乃至《针》一样,都非常的好莱坞 - 只是另一部恐怖惊悚片而已。
从演员角度讲,《陌》更接近于《囚》,有大段的女主角在隔离恐怖中出色的个人表演 - 这对美丽的当事人Liv Tyler当然是好事,但是观众也许并不开心。
因为从故事的叙述来看,《陌》的情节和《针》一样,除了被害者到处乱跑,缺乏必要的剧情变化,高潮到来缓慢,过程冗长。
从这个角度讲,《囚》的故事看点更多。
我还是要说一下《The Strangers》在电影质量平平的情况下取得的令人称奇的票房。
同为暑期上映的影片,《The Strangers》简直是小成本恐怖电影发行的楷模。
在今年5月底恐怖惊悚电影的断档期,以区区$9M的成本开画当周就从《Sex and the City》手中抢下$20M(【欲望都市力困奇兵】北美周末票房:05/30/08-06/01/08),迄今已经拿下$52M,翻了近六翻!
相比起去年《Captivity》由于市场发行的重大失误而导致的惨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Vacancy》在去年春末表现一般,而《Funny Games》根本没有大规模上映,显见得片商对片子的“非好莱坞”或者“非大众化"的特点是了然如胸。
不过,高票房不见得就是牛片。
想刺激一下打发打发时间凑合吧。
来自我的博客《和老豆腐一起看片子》:http://oldtofu.blogspot.com/2008/09/strangers.html
也是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电影,预告片的感觉也很好。。。
虽然说所有的预告片都很好。。。
舍弃了看纳尼亚2的机会看了stranger。。
有点失望呢。。
气氛营造的还是蛮好的。。
不过感觉有点秀逗。。。
最后结局也是。。
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杀他们之前还给他们盛装打扮一下。。
也许变态杀人狂们想让他们死的美一点吧。。
感觉有点摸不着头脑。。。
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吧。。。
这样子恐怖再加上几分。。
我這條評論感覺很奇怪 和大家差了好多年我的感覺是雖然是個懸案,兇手很明顯是一家三口當然是已經扭曲的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女兒)女主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對他們,他們說了句‘cause u r in home ’爾故事的最後兩個小男孩他們卻沒有殺 因為是在外面遇見的 爾他們這一家人只開了一輛小破車(可能是到處作案的)就是心存嫉妒那些有房子豪宅別墅的人吧
because you are at home ,在泰勒多次声嘶力竭的质问中,凶手给出了这个答案.就象东野圭吾的<恶意>中,警察分析凶手的动机总结出来的答案--"没有什么原因,就是看某人不顺眼".我在看得过程中,非常痛恨女主角,总是泪眼婆娑的瑟瑟发抖,"james,james"的叫个不停.还没怎么样呢,自己已经吓得几欲仆地.在她的渲染下,男主角也差不多了,嘴里喊着"冷静",手里也没闲着,抠动扳机,好朋友"立仆".心里看得很是憋气,不如<导火线>看着解气.
纯真的恐怖我就是要吓死你玩死你杀死你不要理由那天晚上,我们游魂(这点功架真的要有)到这里,碰上你们两个倒霉蛋和大屋,不玩恐怖玩什么这里边还有我们很多高招手机扔到火里烧得你毫无知觉,你看塑料都没烧出味儿,电池我都拆好了才扔进去的,因为电池一般都写着may explode if disposed of in fire;还有屋子里的鞋子我都收好了,所以kristen只能整晚光着脚跑来跑去,james叫她穿也找不着;
几乎所有看完这部新片的人写影评都会用一句话来开头,就是“冲着丽芙泰勒才看的”,我看完一如所有人的观点,实在是部没有多少意思的心理恐怖片,倒是丽芙泰勒的“人”让这部片子有了许多可以不被唾弃的理由。
不能完全否定这部片子,这类恐怖片的存在就注定了它的弊端和审美疲劳点,尤其是当年的《来电惊魂》大玩了观众智商被骂得狗血喷头之后,有些日子没有出现
辜负了我们所有人的疼爱啊!
典型的美国式商业恐怖片形式还表现在,导演似乎在刻意地堆砌所有经典恐怖片的场景,比如男主角走出房子去边上的仓库求救的情节很没出息地模仿了《来电惊魂》的情节,男女主角开车被撞的情节让人想起了《惊心食人族》,男女主角被绑在椅子上被三个凶手一刀一刀地捅总觉得像《德州电锯杀人狂》,男凶手的面具和短暂的被监视画面有点像《惊声尖叫》,而丽芙泰勒最后垂死挣扎的穿睡裙爬行就是向贞子同学致敬;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情节的流水延续,虽然用了部分倒叙的手法,可最后看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连开头的那段模仿《恐怖洞》的报警都没有再交代,而男主角的求婚事宜这么好的煽情点竟然也被导演这么忘记掉了,实在无语。
我知道片子再怎么不好也无法阻挡人们对丽芙泰勒美貌的欣赏,那么既然是存在的,就平和地对待千百部这样千篇一律的美式恐怖悬疑电影吧。
近期看过不少平庸的恐怖片,但也很久没见过像这个莫名其妙的。
本想进来打一颗小星星偷偷走人的,却发现这里居然有给打五星的,拜读了貌似专家的评论,还是不知所云。
我绝非专业人士,看恐怖片纯属爱好,动机简单,标准更简单:能不让我吐的算“还行”,能吓到我的就“推荐”,能让我半夜里吓得跳起来的算牛,要“力荐”。
这部电影,看在Liv Taylor的精致的脸的份上,给个“较差”不算委屈它了。
这个片子还可以啊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还没想delete呢 女演员Liv演的很真啊 恐怖的效果也有 不同于其他 是不是结尾太差了导致豆友不满 但这个惊悚过程我觉得还可以的
因为看着海报,貌似安娜苏的面具拿小刀玩,就看看。
彻底失望。
除了耳朵受了强烈的刺激之外就没什么特别的了。
莫名其妙的被盯上,莫名其妙的杀人,还不杀干净。
开始还以为目的是杀人,结果知道目的是吓人。
何苦呢?
失败!
被林中小屋怪物嘉年华骗来看的。求婚必死梗(伊甸湖、德州电锯、切尔诺贝利日记,肯定还有别的但想不起来了)
一星给famous mask icon,一星给Tyler的颜,不能再多
只喜欢《陌路狂杀》这个译名。
被《林中小屋》的露脸吸引,看了才明白,敢情这就是《林中小屋》所讽刺的流水线恐怖片呀
其实我很喜欢啊,毫无理由和动机的杀人什么最棒了!简直想成为他们家庭的一份子!
7.0。电影紧张感营造的非常之好,无理由杀人,杀人者有面具不露面,神秘人若隐若现,正反派实力相差太大。
美國式恐怖真的能嚇死美國人。但是嚇不倒我因為我是外星人。
印象比較深刻的一部片子。冷到你骨子裏。
男人……女人……唉~
能再SB点么?
拍恐怖片不是靠故弄玄虚的,残杀不需要理由也不是件很cool的事情
真实事件改编也麻烦你挑个有情节的故事好吗导演 这种没有逻辑没有意义的拍出来找骂 情节拖沓 没高潮
就是一部惊悚片
没那么差,首先有些桥段说明导演是有想法的;其次成本低、色调佳,“莫名其妙杀人模式”也运用自如。惊悚片就是制造恐惧,总是对所谓“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挑刺那你还看尼玛的惊悚片,左转纪录片啊。
乱七八糟
心理惊悚片,导演故意设置成了反高潮模式,那三位身份不明、动机未知的蒙面客也顿时有了几分自我映照的哲学意味。
因为真实,所以很烂。
红衣女面具有点好看
能懂很多人讨厌它的原因,但这片子实际上某种程度可以说是“跑偏了的哈内克”,虽然没有哈内克那样的剜心蚀骨,只是简单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却也成功表达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心中最单纯的恐惧。视听比较有想法,把超模请来演杀手却不让她露面也是个聪明的设计(就算把面具取了也不给看!正所谓套路内的意料之外)。
草。实在太烂了。没有情节。没有逻辑。没有因果。还根据真人事件改编。我累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