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

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Totto-Chan: The Little Girl at the Window

主演:大野莉莉亚,役所广司,小栗旬,杏,泷泽凯伦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德语年份:2023

《窗边的小豆豆》剧照

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2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3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4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5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6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3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4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5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6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7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8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19窗边的小豆豆 剧照 NO.20

《窗边的小豆豆》剧情介绍

《窗边的小豆豆》长篇影评

 1 ) 窗边的小豆豆 随笔

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淘气的小豆豆在巴学院求学成长的故事。

淘气的小豆豆是令学校忧心的存在。

上课时会反复故意翻动书桌,发出很大的声响,打扰老师和同学上课;又会在街边艺人经过的时候,大声招呼他们表演,引得同学们无心听课,教学秩序大乱。

因为老师管不住她,所以小豆豆被劝转学了。

这样一个不受传统学校欢迎的小女孩,几经辗转来到了一所不像学校的学校。

这里有藤蔓环绕,有废弃电车做成的教室,还有干净没水的游泳池,她一眼就爱上了这里。

她与校长入学面试攀谈的时候,会兴致盎然地描绘她眼里的世界,偶尔也会开小差跑到窗边,玩上一会再继续谈话。

校长静静地聆听她说话,一直没有打断她。

小女孩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天真和好奇的。

她说了半天,问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他们说我是怪小孩呢。

”她有些困惑。

校长走近她,蹲下身子,温柔地摸着她的头,告诉她:“你是一个好孩子。

”从此,她成了这里的学生。

上学的第一天,这所学校对她来说是无比的美妙。

在她想象的世界里,长颈鹿和大象在森林里漫步,鸽子在她的上方飞行,懒洋洋的熊猫穿行在电车中,狮子在电车顶目视前方。

她还乘着电车行驶到了深海里,看鱼在游动,海豚在跳跃。

一切的奇思妙想都是如此的美好。

而实际上呢,这是一所令她目瞪口呆的学校。

上课的第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事情来做:有人在弹琴,有人在做化学实验,有人在看书,有人在画画......这让习惯井然有序的课堂的小豆豆有些愣神了。

吃午饭的时候,校长还带头说:“请大家拿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同学们熟练地说出各种食物来自哪儿,还唱起了歌。

小豆豆精美的便当赢得同学们一致的好评,她很快融入了这所学校。

饭后她们竟然不用上课,下午的课居然就是在周边散步,看山峦,看乡间小路,看路边的野花野草。

对好动的小豆豆来说,这真的是又惊又喜。

她晚上回家,开心地跟妈妈宣布她要一直在这所学校读书。

豆豆妈快哭了,终于有学校能管住这个淘气包了。

小淘气包有一个好校长。

患了小儿麻痹症的秦明同学没有去参加课外活动,校长小心翼翼地照顾他的情绪,没有责备他,而是尊重他的选择。

但是校长会特意开韵律课,让同学们踮起脚尖感受脚与地板的亲密接触,所有的人都融入其中,这堂课后,没有人会在意和嘲笑秦明走路的异样。

校长在保护秦明的敏感和脆弱。

他在孩子们懵懂的年纪里,把所有的特殊变成了平常。

而对于小豆豆,他也尊重她的不一样。

当小豆豆把钱包掉进粪坑,她把粪便倒出来以便打捞钱包时,校长没有责备她,而是告诉她,记得把东西放回原处哦。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打扰小豆豆,她明白了她只要努力了就好。

校长还会关切的问她有没有找到丢失的东西,对于她的冒失是一点也没有提及,但是为了不让一身臭味的她被骂,也会在放学前让老师帮她洗澡换衣,香喷喷的回家。

他尊重她的天性,也保护着她的天性不被大人们摧毁。

他还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学生的自尊心。

他会为了老师说话不慎怕伤到了学生的自尊而生气,特意让老师开课普及一切。

在他的教育下,这所特殊的学校没有歧视彼此的缺陷,大家都其乐融融。

也是因为他的教育,淘气的小豆豆也学会了关爱他人。

小豆豆看到了秦明的脆弱,她鼓励他,带他去体验了游泳课。

让他克服了胆小,体会到了像鱼一样游着是什么样的感觉。

她带他爬树,当他爬不上树的时候,她想尽办法带他上去,让他站在高处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她还骑着三轮车载着他,晃晃悠悠地去到了她爸爸所在的乐团。

在所有的体验里,秦明最快乐的是体验到了有朋友的感觉。

小豆豆用她的勇敢治愈了秦明的怯懦,用她的陪伴治愈了他的孤独。

秦明也会在小豆豆不开心的时候像个大人一样哄她。

她们是彼此生命里的一束光,所以当秦明不在的时候,小豆豆才会如此的伤心。

而最终让小豆豆走出来的还是校长的宽慰,在小豆豆心里,校长和秦明一样重要。

他们让她在巴学院过得快乐和充实,他们让她体验了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人一生都被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显而言之,小豆豆是前者。

尽管巴学院被轰炸没了,但它永远活在小豆豆心中,活在所有巴学院的孩子们心中,成为不可代替的存在。

巴学院没了,小豆豆无法实现她以后在巴学院当老师的愿望了,但我想巴学院教给她的东西,她会教给她的弟弟。

她会成为一个好姐姐,一个好的榜样。

电影的主题是教育、战争、友谊,每一个命题都在被世界所关注。

教育是什么?

是尊重学生的天性,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是责骂以及放弃。

战争呢?

是摧毁,是溟灭,是世界上最该关重视的话题。

友谊是是人类情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让人变得勇敢,没有人会不需要它,尽管有些人会不承认它的重要。

《窗边的小豆豆》的画风并不是很好看,对比吉卜力,它的技巧还是不够娴熟。

作为一部动画片,小豆豆的腮红和口红还会引起争议,但是我觉得不重要。

在我心里,它是一部又温暖又治愈的电影,它让我唤起了很多久违的情绪。

很难想象,我竟然被一部拍给儿童看的电影而感动,但我不排斥这种情绪。

无比的希望每一个小豆豆能遇到一个开明的校长,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会被一所巴学院治愈。

 2 ) 童年是一种感觉

以前,没想过童年到底是什么,大家只记得失去童年,有的是在某一天,有的是因为某一件事。

可能是拥有的时候不留意,失去的时候更深刻吧。

今天看,原来童年是一种感觉。

有些人,怎么都不会失去童真,她一直都有童年,比如小豆豆。

失去最好的朋友,战争,挨饿,流离失所,都没有让小豆豆失去她最珍贵的那种感觉,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有勇气,勇敢向前走。

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从电影看,她的童年被保护得很好,有开明但有原则的父母,有看上去毫无原则,但极度包容的小林老师,更有一群不合常规但是各有特色的童年小伙伴,足以对抗并不美好的外在世界。

原来,是因为他们都有充盈的精神“金钟罩”护体,抵抗一切。

小林老师有一颗比烈焰都炽热的育人心,爸爸妈妈有宁可挨饿也不肯出卖灵魂的气节,在如今九十岁的彻子的语气来看,都是她一直的底气,都是她的一部分,真让人羡慕。

我的童年失去在一个画面。

弟弟被迫转业退伍,本该是家长撑起来的场面,男家主因为欠债流浪在外不敢回家,女家主暴瘦十斤变成卧床的一个背影。

于是,本该被保护的年纪,撑起不属于自己的担子,与父母角色互换,从那时起,第一次做饭,哄着他们高兴起来,失去童年。

直到这几年,才明白,这是心理疾病,得改。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剥夺别人的苦难,尤其是父母的。

不论是教孩子,还是养自己,甚至是平衡亲子关系,他们的夫妻相处问题,都是他们自己的功课,谁也不能代为处理,最不能的就是子女。

真希望自己当时就有这个觉悟能力,那样,我可能仍然拥有童年的感觉,不会失去。

 3 ) 美好的背面是残酷和悲伤

动画电影版《窗边的小豆豆》上映于2023年,是一个很近的年份。

浏览了一下相关信息,导演兼编剧八锹新之介,之前的作品则大多是哆啦A梦系列,另一个编剧铃木洋介则没有搜索到其他作品。

可能导演和编剧都默认了观看本片的观众都看过并且记得原著的内容,也可能制作组认为小豆豆和泰明的故事是最重要的,其他同学可以忽略不计,整部电影都缺乏必要的人物介绍和前情提要。

比如,小豆豆和喜欢的男生阿泰的部分,电影没有给出阿泰的名字,甚至没有交代小豆豆喜欢阿泰,而是直接转场到小豆豆在摔跤的时候赢了阿泰,阿泰说“我不会娶你做新娘”。

又比如,电影没有提前展示“高桥君天生就长不高”这件事,而是直接进行了小林先生批评老师问高桥君有没有尾巴的剧情,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看过或者不记得原著的观众,可能根本理解不了校长为什么要批评老师,要到后面校运会的剧情,才能意识到高桥君是那个矮小的男孩。

坦白来说,我对电影主要的画风的评价不算好,主要是不喜欢人物的红脸蛋,但对景物、空镜的刻画又实在好看。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电影在几个比较关键的剧情点,用不同的画风,创意性的诠释了角色的内心。

例如用童真可爱、色彩饱满的风格,展现小豆豆第一次进入电车教室的兴奋;用压抑、黑暗的风格诠释《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奴被压迫的场景,以此来暗示泰明的离去。

总体来说,我个人更建议看过原著、喜欢原著的观众去看,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可能会有些观影障碍。

 4 ) 这种所谓的‘反战’鸡汤,我喝不下去

影片中对于豆豆的乐观、童真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我(忽略画风和一些扭捏的肢体语言)。

在一部分人眼中的‘问题儿童’,因为无法适应权威管辖下的规则,权威就可以将其驱逐——老师让他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从学校退学,军人随意剥夺小孩子在大街上唱歌的权利。

然而在包容的人眼中(小林校长),一句话(安慰被称作怪孩子豆豆是个好孩子),一间图书馆(专门为了因为小儿麻痹症不想参与同学们散步的山本泰明),一次运动会都仅仅是为了打消一个孩子可能因为某件事而产生的一辈子的自卑感,真正的以人为本。

对比何其明显。

影片中大段讲述孩子们追逐打闹、郊游、做游戏、对梦幻场景的想象,圈养小鸡等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很多人梦回童年。

‘美好的童年’之所以难能可贵恰恰在于,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是每个小朋友都应该拥有的,但现实是即便小豆豆家这样优渥的生活,她的童年仍可能有不幸,社会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更别提,同一时期中国的孩子们生活在什么地狱般的场景中,南京大屠杀,30万人尸骨无存)。

所谓的作者的反战思维,或许并不是针对侵略他国的反战思维。

他们的反战思维,在我看来倾向于“即使倾尽了全国之力,即使民众饱受战争的影响,即使生活在一段动荡岁月,然而这种动荡最后却以自己国家的失败告终”——那么“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

这让我的生活一塌糊涂。

” 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被战争反噬的糟糕生活状态反抗战争,而不是因为他们发动了侵略战争。

假使他们胜利了,他们的国债在战争后获得了高额补偿,他们还会不会有这种所谓的‘反战’作品,不知道。

影片倒数的十分钟,有一段小林校长的钢琴solo,慢镜头扫视周遭的时候,发现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孩子们多个对于军人的敬仰画作;小林校长最后站在美国舰队一览图前,上面有几艘战舰划了鲜红色的叉,显然他对于本国的胜利也是投注了希望的;而一览图无声地诉说着日本对于战争胜利无望的结果——小林气愤地撕毁了舰队图,难道不是对于哀叹他们的政府发动了战争却毫无胜算吗?

同一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民众本就水深火热,南京大屠杀更是30万普通百姓被烧杀抢掠残害致死。

小豆豆还可以在山本泰明的陪伴下,尽管不能放声歌唱,但可以享受踩踏雨后积水的韵律带来的抚慰;而我们的孩子,被肠穿肚破,被做病毒实验,被迫沦为案板上的鱼肉。

这种“反战”鸡汤我无法下咽啊。

但这并不妨碍作家诉说对于老师的敬爱,“小林老师对学生的爱,比吞噬学校的烈焰更加炽热”——作者这样描述着。

我们也仿佛真正的结识了一位,能在幼年时期渴望爱和包容的时候,把我们抱在怀里的老师。

豆豆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遇到了这样一群有爱的人,她同样有发现爱、面对生活的勇气;不幸的是战争带走了她热爱的朋友、学校、生活。

 5 ) 小豆豆与彷徨童年时

《窗边的小豆豆》是我八岁时读的书。

它是当年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书。

那个时候,我妈给我买书还是盲选,我看书也是盲看。

不像现在,买书之前总要打开豆瓣标记一下。

标记呢,就会不经意间瞄到评分,从而左右了买书的心情。

小时候看的书比现在多多了,一进商场就钻进地下书城,一呆一下午。

耳熟能详的童书作家的书,我几乎都看过。

众所周知,同一作家写的同一系列小说很容易产生同质化的现在。

例如某曹姓作家和某杨姓作家的系列丛书里就曾出现过几次相似或者类似的故事,估计是写着写着忘记这事写过了。

半大不大的小孩记忆力是很好的,或者说,他们想要接受新鲜事物的心情很迫切。

所以一看到重复的内容,就能很容易地反应过来吧。

童年时期最喜欢的两本书,都是外国的儿童文学。

一本是《绿山墙的安妮》,一本就是《窗边的小豆豆》。

这对小学时期被疯狂鸡娃的我来说,真的是非常新奇。

乃至到后来,变成了童话和精神支柱。

“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

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学校。

”还好在童年时期就看了《小豆豆》,如果是二十多岁第一次看,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愧是京爷(东京也是京),这素质教育......” 可以说,《小豆豆》为当时的我展开了一幅奇异的异国画卷,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同龄人不知道的知识。

日语的文字里有一种东西叫假名,东京有很多好听的地名,自由丘,御茶水;有一个俳句大师叫小林一茶,尽管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俳句是什么。

十三年后,我坐在文学史的课堂上,老师讲到一茶时,我的脑子里就突然蹦出了那句巴学园的孩子说的:小林一茶!

一茶老爷子的秃头!

于是我无声地微笑。

小孩们无头无脑的话现在看来十分可笑,想要把这份让人有点不明所以的喜悦跟其他人分享,恐怕很难了。

因为当时太小,尽管知道日本侵华战争,但在小说里完全对不上号。

看到他们要打仗了,没有东西吃觉得很可怜。

书里有三处让我觉得很悲戚的地方,一是泰明的死,二是巴学院毁于战火;第三处是美国回来的同学教他们英语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我忘记书里有没有提到过美国同学的后续,小时候总觉得这位同学是海归,好厉害。

长大之后才明白是什么历史背景,才发觉了豆爸拒绝用小提琴演奏军歌换家人更好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意义。

这本书为我带来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选专业这件事也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

所以直到去年,动画化的消息一出,真是兴奋到不知道怎样才好。

唯一的遗憾就是,画风太过不二家,和这些年来的想象完全不同啊。

不过,动画也纠正了很多我的错误想象,原本以为豆豆酱家的狗是萨摩耶那种,没想到是猎犬啊。

不过已经得到了彻子老师的肯定,那就是我想错了吧。

最后贴一个贴吧朋友们找到的老照片,有巴学院和豆爸豆妈的照片,动画可以说很还原了。

https://tieba.baidu.com/p/3989736812?pn=1

 6 ) 窗边的小豆豆

电影的优点是,很好地展现了二战时东京的城市风貌,只看小说并不能那么清楚地了解东京那个时候究竟是什么样。

这部电影如果抛开原作和背景不谈,单论故事的话,还行。

然后说一下电影改编让我觉得观感没那么好的几个点电影有一些自创的地方,原作整体的节奏是比较平缓的,但是电影可能为了加快剧情进度或者增加戏剧冲突就加了一些原作没有的剧情。

比如原作剧情有一段是小豆豆入学前和校长聊天,最后小豆豆说“这个领子,妈妈不喜欢”,说到实在没话可聊了,校长说“你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了”,然后就结束了,小豆豆并没有再说什么别的,但电影小豆豆多问了一句“为什么大家都说我是怪孩子”,我感觉小豆豆很清晰地明白自己是被排挤的人的这个时间点没那么早,这句话更像是为了向没看过原作的新观众强调主题而加上去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必要,因为巴学园的美好即使不用强调,观众也是能看得出来的。

原作没有泰明因为自卑而不愿意游泳,被小豆豆劝的剧情,虽然这样一改可以强调两人的友情,但是这不就变成校长平时的教育没起作用,还是得小豆豆鼓励才行吗然后就是老生常谈的“反战”这部电影非常清楚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情绪,但它反的只有攻打美英的战,而没有别的。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是1940年,收音机播着日军侵略中国的新闻,但小豆豆一家此时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该干嘛干嘛,有吃有穿,日子过得开开心心,直到41年12月,收音机播报偷袭珍珠港的新闻,小豆豆的爸爸妈妈听了新闻之后露出担心的神色。

珍珠港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就是从这里开始他们逐渐失去了美好的生活。

他们担心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和美国英国开战”,在他们心里大概欺凌弱小不算是战争,只有攻打强国、影响到他们自己生活的才算战争。

电影没有表现他们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就对战争有什么批判,这就制作出了一种滑稽的效果——他们并不在意侵略弱国的战争,他们担心的是招惹了美国英国之后他们的好日子就会结束。

即使电影确实拍出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但给人的感觉不是他们热爱和平,而是他们畏强欺弱。

故事开始没多久的时候,电影特意单独给了一个镜头“收音机播着日军侵略中国的新闻”, 我也仔细想了一下,这个镜头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因为这句话说完就完了,就像一滴水缓缓滑入了大水池一样,没有激起任何水花,对故事的发展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分析了半天,最后我觉得,可能它想表达的,呃,真的是字面意思吧——它真的是想告诉观众“我们帝国的部队在勇猛地侵略弱国”……结合后面的剧情我觉得它好像还在暗暗笑话被他们侵略的国家——“你看,我们攻打你们,你们也反抗了,但是你们的反抗对我们帝国可没什么影响,只有老美那种强国,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艰苦”……感觉原作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小豆豆去新的学校被大家接纳的温暖经历、小豆豆身边的人们之间的爱,而不是战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到有这本书,当时宣传的就是小豆豆幸运地来到了一个好的环境,遇到了好老师,拥有了好朋友,最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重点宣传它对战争的描写。

我印象中原作并没有特意强调珍珠港什么的,所以观感稍好一点,但电影强调了珍珠港这个转折点,就显得故事中的人很双标,欺负弱小时民众无动于衷,直到惹了招惹不起的强国时才终于有人察觉出问题来。

电影越是强调珍珠港之后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就越是反衬出珍珠港之前他们对战争的无动于衷、对侵略别国的漠不关心……如果他们的反战思维不能从“如果对手太强大没法打赢,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转变为“发动战争是不好的”,我非常担心,如果将来他们发现了一个他们觉得百分之百能打赢的弱国,事情会怎么样发展……

 7 ) 和我想要的教育,很像

豆豆作为多动症孩子被好多普通学校劝退这里的校长,第一天耐心听豆豆说完她想说的,并告诉她“你不是坏孩子,你是个好孩子”上课方式是,所有孩子随意学他们想学的豆豆把下水道的大粪掏出来,他波澜不惊只叮嘱让她,找完后要把东西放回去。

豆豆照做,并且清理了下水道盖子这里学校特色是拿废弃电车做教室,学生们听说夜间会来一个新的电车,都很激动很期待,于是校长让他们回家把睡衣带来,晚上睡在学校方便一起迎接电车。

音乐课鼓励大家脱掉袜子在地板上踩出感受的旋律,礼堂的地板上也用粉笔画满了音符好的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样,希望你也和我一样痛哭流涕把这部巴校园的故事看完小林校长对孩子的热爱和鼓励,让孩子们更有安全感和自信。

他给孩子们的爱,也让被爱的孩子更有力量去爱其他人就像结尾,小豆豆本来要大声呼喊东西屋,但是看着怀里的弟弟或妹妹刚止住哭喊正在酣睡,小豆豆决定不喊了,并夸赞它“你是个好孩子”

 8 ) 窗边的小豆豆

该电影生动还原了原著的温馨与纯真,通过小豆豆的视角展现了童年的趣味与成长。

影片中的演员表现自然,情感真挚,成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同时,电影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使故事更加贴近当代观众。

画面精美,音乐动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从中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力量。

 9 ) 不是我想象的巴学园,不是真正的小豆豆

感觉一般,虽然大部分忠于原著,但是画风让我感到有些许不适。

很多情节照着部分原著来照搬,只会让人感觉零散,找不到重点。

比如小林校长的人物弧光没有体现出来,小豆豆和泰明的友谊历程显得仓促,巴学园的特别并未完全体现,两个小时,远远不够。

不过电影也作出了一些改编,添加了很多儿童的幻想世界,在丰富豆豆形象的同时,使得豆豆前后的变化让人感到可惜,电影尝试用其映衬出现实战争中残酷,特别对于儿童,但是电影却又给人欲言又止的感觉。

电影海报总的来说,不论是改编的升华反战的部分还是忠于原著的部分,影片都非常的仓促松散,扭捏且无力,远远不及同为儿童视角的《萤火虫之墓》————————分割线————————上面☝️是客气的影评,下面我就不客气了。

恶心!

小豆豆的人物怎么能设计的这么恶心!

每个人脸上都拍了腮红,眼睛刚开始看很呆!

很恶心!

真的很恶心!

很不适应!

好久没看过这么丑的画风了!

受不了……很多很多我觉得特别重要的地方被草草带过,原著我觉得特别好展现反战主题的部分,就比如唱军歌的部分,就比如检票员消失的部分,还有小林校长对战争的态度,电影一笔带过,全给小豆豆跑了两三分钟全跑完了,全给小林校长撕了个战舰图撕完了(不了解的还以为小林校长是昭和死忠,对帝国溃败难以接受的感觉……我没看过原著的朋友如是说😊)。

原著的反战藏在很多细节里面,在电影表现直接也不是说不行,但是很多重要伏笔细节全没有,就是流水账,这真的很扭捏。

还有这么幼这么油的画风谁画的,无法接受……真的很不适应!

人物的神态有时候真的很呆很呆,呆到我感觉恶心。

就是……生理不适

吉卜力《龙猫》

吉卜力《萤火虫之墓》

吉卜力《萤火虫之墓》

吉卜力《崖上的波妞》

吉卜力《风之谷》

吉卜力《崖上的波妞》

《窗边的小豆豆》……这小男孩……你细品和吉卜力完全没法比!

小豆豆形象还有关于小豆豆的塑造,前三分之二的浮夸表现让小豆豆本身的魅力全无,除了笑就是哭,天真没错,但不是无理取闹。

整体的成长非常僵硬仓促,在后面才开始体现。

特别是和泰明的友谊,真的就是松松散散,很流水,没递进。

这部电影,不是我想象的巴学园,也不是真正的小豆豆!

 10 ) 随便写写

原本单纯的以为只是一部温暖治愈的日本动漫,没想到背后是沉重的战争底色,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它的美好。

小豆豆小小年纪身上却有着那么多美好的珍贵品质:善良,温暖,聪明,正义,明媚…我所有想到的和想不到的美好品质在她身上仿佛都可以找到,她就像泰明生命里的小太阳,她的出现赶走了他所有的阴霾。

在小林校长身上我看到了教育从业者的纯粹与热烈,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韵律操,图书馆…他给了巴学园的孩子们最美好的童年和最本真的教育,小豆豆在遇到他之前还是个“奇怪的”孩子,默默保护着泰明和那个内心自卑男孩的自尊心,“长大后我要回到这里当老师”是学生们对他最大的肯定。

面对烧毁的学校,“下次要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是他对教育事业终生的热爱。

成为大人以后才能体会到,拥有小豆豆这样的父母是多么幸运,给予孩子无限的爱,尊重,与言传身教。

爸爸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哪怕在食不果腹的时代,也愿意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拒绝为军队演奏小提琴,感动的是,妈妈和小豆豆也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他。

面对军官的“无理要求”,告诉妈妈不必为此道歉。

小豆豆身上能够折射出父母的品质。

后来知道,影片是自传体小说改编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有这样的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也由衷的觉得佩服。

最后的最后,希望世界一直和平…

《窗边的小豆豆》短评

这个红晕啊(=_=)…动画有种吉卜力即视感

9分钟前
  • 三角猫
  • 较差

啊,是勇敢善良聪明强壮的豆豆酱啊😢

11分钟前
  • 花岛仙藏
  • 推荐

该动画疑似是为了批发粉色眼影和口红哈。后半段看的人真是很无语呢,强化原书当中对战争的描写弱化教育故事,果然作为侵略者的国度,在当时军果主义真是国民信仰的存在呢,不管是老人,小孩,女人通通都要为战争做贡献呢,连这种思想都要打着教育的旗号疯狂传递给小孩儿,不愧是所谓“热爱和平”的岛国呢。。爱国等于支持侵略别人的国家,然而为了支持战争平民过的日子就算再节省也远远没有被侵略者国度妻离子散来的可怕。。。最后的结局是被曾经攻击过的美国轰炸也算是一种幽默

14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当初看原著是因为有我的小名“豆豆”,后来莫名的被主人公的童年吸引。是作者的童年也是我的童年。

19分钟前
  • 1零一一
  • 推荐

书里印象点深的几个情节都有了,但是为什么画风是这样的,尤其嚎哭时候的表情不是不好看,是引起我不适,就好像巨人里那种画法,很不舒服很压迫,导致我分开两天才看完的,画风太不对我了,可惜。

23分钟前
  • Laurenever  
  • 较差

这就是上层阶级的无病呻吟 怎么可能在中国上映?

27分钟前
  • reallycsc
  • 很差

小学时候爱读的《窗边的小豆豆》!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真是永远都忘不掉!看到动画化的消息很高兴,但是不足的地方太多所以给了3⭐所有角色连同小婴儿都是带妆的,天啊...动画比较粗糙,有的地方还用力过猛...但是还是很喜欢小豆豆的故事🥺

3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画风本身很清新,但是人物脂粉气太足了,有些油腻,还有就是这个背景不太喜欢,整体给我的感受类似于萤火虫之墓,只是偏温和一点

31分钟前
  • 赫凛
  • 还行

背景这么美,故事也很好,为什么人设如此诡异,男女老少统一粉色眼影口红,小孩子为什么要画的那么妩媚?

33分钟前
  • 星辰之烬
  • 还行

不喜歡改編去特別強調的和平反戰,巴學園的自由、平等與愛應該可以跨越時代,成為人們一直夢想的教育聖地,至少在我的記憶裡永駐😌

34分钟前
  • 24
  • 还行

原著都快忘完了,动画除了画风一言难尽,其他都是极好的,非常治愈童真

35分钟前
  • Θ
  • 力荐

不好看,真的是小孩子看的。小孩子眼睛画的像侏儒。

40分钟前
  • 不良人之大帅
  • 较差

唯一不喜歡的就是不管小孩大人男人女人都加眼影眼線腮紅唇蜜的畫法,好奇怪

44分钟前
  • 超黐線唔正常
  • 力荐

三星全给巴学园教育理念。但是美化侵略者的日本人扣五星!

45分钟前
  • Patricia!
  • 还行

后1/4我是失望的,看完我不禁沉默,我在期待现在的日本人拍出什么样的反战作品呢?1940年轴心国签署了三国协定,那是影片温暖的部分所处的时间节点,此时被侵略的中国儿童是否有梦想未来的可能呢,还是她们连活下去都是件困难的事呢?雨中唱歌的小豆豆被一个日本士兵蹲下来摸头告知别唱这馋嘴的歌曲,可他也是在南京用刺刀挑破孕妇肚皮的士兵,温柔留给了日本国,残忍丢给了中国是吧?巴学园里那些对日本士兵表达敬意的儿童的画是不是也证明了军国主义下,儿童也并不无辜呢?影片中以小豆豆一家为主,展现了日本穷兵黩武发动侵略后每况愈下的国民生活,可是整体的社会思潮就是心甘情愿去参军,游行是让大家节省开销做军费,并没有人反思是否应该发动战争,而影片的最后,巴学园是被美国空袭投掷的燃烧弹炸毁的,豆豆家的房子是为了躲避空袭被推倒

46分钟前
  • 朝暮
  • 还行

所以反战没必要搞太多隐喻的,直接拍效果也不错,战争就是可以让人一夜长大,不管你曾经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纯真。

50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小时候这本粉色封面的《窗边的小豆豆》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那时也羡慕过那样的学校 如今还是难得(动画里出现了更多直接的战争相关描写 比读书的时候更能感觉到无奈:战争裹挟的百姓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了牺牲者)(不过画风真的比原书插画差了很多)

54分钟前
  • Veran
  • 推荐

这该死的战争啊。小学看原作时就很羡慕这样的学校和教育方式,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教育竟然还是无法实现。本片角色人人自带眼影和唇彩以及一些讨好的表情十分令人不适。但其内核是一部好作品,所以给个五星吧。

56分钟前
  • mångata
  • 力荐

可能看过太多好故事了,这个故事就觉得很一般

58分钟前
  • 马鹿
  • 较差

人物刻画用力过猛:女主已经不是傻得可爱了,而是傻得疑似智力有缺陷。片中不管大人小孩,永远都是一副童心未泯的样子,观感很奇怪。 梦幻华丽的画风和战争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完全不搭,看着很别扭。 还有最严重的问题是,你日本一个侵略国还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吧?你家国民午餐里没荤的就天天叫苦不迭,你是不知道被侵略国的好多人房子都被炸没了、只能风餐露宿吗?恬不知耻,令人发指。 这种疑似教唆犯的电影就应该直接禁掉。豆瓣还这么多人打高分,良心都不知道长哪去了。

1小时前
  • Z1N.co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