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上周看过的电影了,今天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愿意看两遍的电影不多,但都和成长与青春有关,《海角七号》是一个,《九降风》算一个,最近的《艋舺》也算一个。
唉,怎么数来数去都是台湾制造。
我常常想,有哪个导演能把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故事拍一拍就好了,真诚一点,亲切一点,不要跟《奋斗》似的,弄一堆假惺惺的故事。
还是回来说《小裁缝》。
故事其实很简单,也很常见,不过是两个知青与一个小裁缝的故事。
关于求知和启蒙1. 马剑铃拉“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时候,响彻大山, 村民们那屏气凝神的样子,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2. 马剑铃读完《于絮儿 弥洛埃》说,我觉得整个世界完全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味道也都变了!
2. 罗明和马剑铃给村民讲巴尔扎克的《于絮儿 弥洛埃》,一帮子乡里乡亲围坐一团,用四川话大声喊: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3. 老裁缝到生产队来做衣服,连续三天晚上听马剑铃讲《基督山伯爵》。
在大仲马的影响下,他白天竟然在衣服上添了许多法国式的新花样。
这一年,凤凰山刮起了一股来自地中海的暖风,流行前尖后方的水手领,和裤脚肥大的海员裤。
大仲马要是看见这些山里姑娘的打扮,一定会大吃一惊。
4. 小裁缝给自己做了全凤凰山的第一只胸罩,一边给姐妹们展示,一边说:野蛮人只有情感,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
5. 马剑铃把喜欢的句子抄在羊皮袄上,和医生一起轻声读着:“可怜的克里斯多夫,自由的乐趣你是不能知道的,那的确值得用危险,痛苦甚至是生命去交换,自由,感到自己周围所有的心灵都是自由的,连无耻之徒也在内,那真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乐趣,彷佛你的灵魂在无限的太空游泳,这样以后,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活了。
”我虽然没有读过巴尔扎克,也没有读过克里斯多夫,但这种被人类思想所深深吸引的感受是有过的,那种感到自己跟世界的接触更深了一层,感到一种对世界和生活近乎divine的热爱,是一种多么美好和愉悦的体验!
关于小裁缝的出走这是我对影片最大的疑惑。
小裁缝离开大山并没有什么疑问,因为从一开始她就看着飞机飞过大山,有着想要出去的念头。
在听了巴尔扎克的小说以后,她明白了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她想要更多的人看到她的美,所以她要走。
但能放得下罗明吗?
独立女性就不需要爱情了么?
独立女性就不用为自己的感情负责了么?
但为什么要在她堕掉罗明的孩子,并且罗明还回来了之后才走呢?
罗明知道这回事儿吗? 电影也没讲清楚。
反正小裁缝的出走很突兀了,我是没有怎么看懂,谁看懂了给我讲讲吧。
关于马剑铃的爱情之前对刘烨的印象不咋地,觉得他痞气十足又有点神经质。
呵呵,偏见偏见,他的影迷表生气喔。
不过这部早期的电影倒是彻底改变了对刘烨的看法。
他拉小提琴的样子,看到罗明亲吻小裁缝时的样子,为小裁缝挨打的样子,帮她请大夫打胎的样子,为她卖掉小提琴的样子,都那么的动人。
最令我动容的是小裁缝被蛇咬的那一幕,马剑铃替小裁缝吸毒血,小裁缝说,蛇又没咬你,你发什么抖?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想,嗯,两男一女,反目成仇吧。
看来是我太俗了。
马剑铃最后说,是啊,我爱她,不过是另一种方式。
都说电影的魅力在于体验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倒是愿意去那个为了读书可以彻夜不眠,可以把书抄在羊皮袄上的世界。
张爱玲说,年轻时三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年轻时,能够用画笔画下一片蓝天,一片绿地,画上你,画上我,画上嘴角甜甜的笑和那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开心,画下,用一百种语言写下的你,我,你爱我。
年轻时,真好。
第三次看刘烨,第一次,那人那山那狗,第二次,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第三次,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基本上是倒着看的。
演员里,女看佘诗曼,男看刘烨。
佘诗曼是因为帝女花洗冤录里楚楚可怜的形象,刘烨则是血色浪漫里钟跃民的混不吝。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巴尔扎克的理性,与小裁缝的洒脱融为一体。
很有趣的名字,很有趣的故事,配上周迅,刘烨不算地道的四川方言,融为一体。
向所有的伤痕文学一样, 故事的设点,选在了70年代的雅安,凤凰山下,清贫,阶级斗争,空虚,当然与传统的伤痕文学一样又不一样的是,这里还有青春,而这个青春走到了一起。
一个音乐家的后代,一个牙医的后代来到这里,城里的娃,还有山里的姑娘,一首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让三颗心走到了一起。
当然还有一堆书,一堆偷窃别人的巴尔扎克的小说,让这个蒙昧的山庄,三个蒙昧的心理被来自法国的天外知音所感染,他们的天,他们的世界,他们看到的世界,变得与众不同。
一本书,就是打开时代,打开生命的莫扎特永远想念莫扎特奏鸣曲。
打开了那个皇帝不爱江山爱太监的历史记忆。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书就是一切。
秦晖在一个农民的自序里说,也许是因为寂寞吧。
缺少娱乐方式,缺少与世界的认识,让这代人,只能从书中找到子的世界。
用刘烨的话:感觉怎么样?
我感觉这个世界所有都变了样子,天空,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味道都不一样了。
生命的味道是什么?
可能只有自己知道,因为生命属于自己,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出来。
书给予思想,给予人理性,给予人思考的空间。
读书能够以为很多,让理性因为爱情变得放纵,又让,文明人除了情感外还拥有了思想。
有时候一本书,可以改变人的一辈子。
不要给他读小说,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辈子。
小小的山村,再也容不下三个躁动不安的灵魂。
因为人们总是要渴望着自由。
在肖申克监狱里的安迪,就是这样给思想插上了翅膀。
可怜的克里斯多夫,自由的兴趣你是不能知道的,那的确是用危险,痛苦,甚至生命去交换。
自由,感到自己身边所有人的心灵都是自由的,那真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乐趣,仿佛你的灵魂在无垠的太空中遨游,这样以后,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长。
巴尔扎克的小说,让世界变得与众不同, 你与我不同,我也不再属于这里。
巴尔扎克教会了一样事情,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所以周迅选择了离开,罗明选择了离开,刘烨最终也选择了离开。
普罗米修斯偷盗了火种,夏娃偷吃了禁果,拥有智慧的人类,不愿在束缚在这个贫穷,却拥有青春的小山村,一个一个都选择了离开。
书籍,智慧,真的可以给人插上翅膀,给人自由的天梯。
只不过,只不过,这样的自由是不是我们最初想要的。
在深圳的周迅,在上海的罗明,在法国的刘烨,好像都没有找到答案,也许丰衣足食,也许物质富足,而精神上, 却好像还没有那个山村给予他们的最多。
浪漫的法语,吴侬软语的上海话,似乎都没有那一句,格老子的,给予的记忆深刻。
滚滚长江水,淹没了一切,淹没了跟青春有关的回忆,让我好想, 好想在梦境中在为你演奏一曲,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交响曲。
最后的片尾,让我总想起三峡好人,寻找,找不着与否都不在重要,留下的只是忏悔,忏悔,青春好快,青春好坏,因为太美,美的让人还未记忆,就已飘然而逝。
毛主席,莫扎特,好近,又好远,远的,只能生活在记忆里,去记忆,去忏悔。
当我们走入两个男人的视角之后,小裁缝就变得不可到达了。
我们只能借由两个男人投去的匆匆一撇,看到些许小裁缝自己的样子。
罗明自负地想要用一箱子外国小说把小裁缝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是,真正选择巴尔扎克的却是小裁缝自己。
小裁缝在两个男人出现之前就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巴尔扎克则丰富了她对外界的充满瑰丽的想象。
但罗明没意识到这一点,观众也几乎忘记了,以为小裁缝已经完全陷入对罗明的爱中。
真正深陷其中的罗明,而不是小裁缝。
倘若他清醒地看到她的冲动和向往,或许就不用面对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局。
小裁缝在最后的出走如此突然,几乎没有给观众一点点准备。
原因在于,从罗明的视角去看,小裁缝的出走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而观众共享的差不多就是他的视角。
最后马剑铃说自己和罗明爱小裁缝的方式不一样。
确实如此,罗明可能从没察觉过小裁缝的心思,而马剑铃却直接参与了小裁缝的出走。
一直以来,马剑铃都是这场感情的旁观者,是这场爱情里背景音乐一般的存在。
非要说,他像是一个文艺帅气版的卡西莫多。
但他似乎对小裁缝有更清醒的认知。
他爱小裁缝,但却不完全执着于改变她、挽留她。
尊重、祝愿、帮助,并保持好恰当的距离感,让两个人都能更全面的看清彼此,这就是马剑铃爱小裁缝的方式。
很可惜,我们与马剑铃共享视觉的机会太少了。
我浅浅怀疑,编剧和导演自己也无法想象马剑铃眼里的小裁缝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一个具体、真实的小裁缝的模样。
呼唤一种面对面的爱情。
小裁缝。
周迅饰演。
一直很喜欢她。
马剑铃(刘烨)和罗明(陈坤)是老天专程派来启蒙小裁缝的。
刘烨给周迅拉小提琴,在周迅流掉陈坤的孩子的时候也是..给她读巴尔扎克的小说,让她了解了山外的世界。
她脸也不红地按照罗明的要求一遍遍地重复读写着“我爱你”,她自己给自己做了胸罩,那是那时的女人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我被刘烨的爱给感动了。
在罗明不在的时候,他天天按时给小裁缝读《包法利夫人》,用巴尔扎克的小说换来妇产科大夫冒死帮小裁缝拿掉肚子里罗明的孩子,并用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帮助手术中的她站岗放哨,随后又用卖掉小提琴换来的二十块钱给小裁缝补身体…… 还一直忘不了周迅被蛇咬的时候,他给周迅吸掉手上的毒在颤抖。
当时,我一直在疑惑,罗明不是也在爱小裁缝么?
为什么要马剑铃吸。
马剑铃很是爱小裁缝的,所以他清晰地记住这一切的故事,不远万里重访旧地,跳进天池试图寻找小裁缝的那艘纸船。。
可是最后她抛弃了他们。
连罗明最后那句,“我好爱你哦,可是你说都不和我说就走了”都没有留住她。
总之,随后,他们都没能再找到她。
看到马陪小裁缝做手术,卖掉心爱的小提琴,27年后又回旧地寻她,觉得他真的是很够男人。
不知道影片中的小裁缝为什么要喜欢罗明?
影片中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马:不如我们不要读巴尔扎克了。
下次我给你念鲁迅的?
文笔非常好。
小裁缝:不要。
我最喜欢巴尔扎克。
我哪里知道什么文笔不文笔的,反正我就是喜欢他,没办法。
不是说,巴尔扎克就一定好过鲁迅,只是,他早了一步,走入了小裁缝的心。
所以,如果让小裁缝来做裁判,巴尔扎克和鲁迅PK,鲁迅一开始就输了。
输得很不公平。
女人就是这样偏执,任她弱水三千,我怎么就觉得,唯有此瓢最好。
(与 张朝找昭荣 联合创作)导演野心很大,他想把巴尔扎克,莫扎特,知青,文革,音乐,现代化,爱情,友情等意蕴全部融进去。
如果电影衔接好了,加上神仙选角(周迅、陈坤、刘烨),拍出来的效果绝对震撼,只是受制于时长,电影略显生硬,不过仍为佳作,其丰富的内涵仍然让人产生讨论的冲动。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剧透警告!
1 结局对结局情有独钟,绝佳的立意,可惜给人的震撼力度不足。
小裁缝的出走临近结局,电影节奏略显仓促,小裁缝的出走稍显得生硬,缺少有效的铺垫。
女主的确在一直接受新的思想,但是好像还没有到那种可以抛弃年迈的爷爷与故乡自己到城市去闯荡一番的程度。
结局处理欠佳对整部电影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女主堕胎后的这一段时间是丰满人物形象的绝佳时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会,比如增加对女主心理刻画,更加注重文学带给她的思想传递,以及将巴尔扎克对她的影响具体化,电影评分完全可以往上涨。
电影不落俗套,给人惊喜。
我以为罗明最后娶妻生子,功成名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在凤凰山的小裁缝,结果……我以为马剑铃回到小山村,去到他们曾经住的那个屋子,屋子里面住的是罗明和小裁缝,我当时心里还窃喜,结果……我以为女主角会死,结果……我觉得女主至少是要在那里守候吧,结果……2 三角恋电影的最后也提及罗明与马剑铃爱的方式不一样。
电影中的最后一幕也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是拉着莫扎特在旁边默默的守护,一个是给女主读巴尔扎克直接的追求。
令人慨叹的是马剑铃对于女主的守候。
他是电影的叙述者,却始终在三人的故事中保持沉默。
只字未提对女主的爱,观众却已为他的深情折服。
尽管他的爱意关切并未得到小裁缝的承认——罗明走后,马剑铃给她读其他作家的小说,小裁缝则表示自己只喜欢巴尔扎克,其实也就是说只偏爱罗明。
二十七年后,马剑铃从法国回到凤凰山, 小裁缝以前总是追问巴黎在哪里, 马剑铃在法国圆了音乐梦是否也有小裁缝的影响在呢?
如果他是在替小裁缝看世界,这可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不曾动摇的守护吧。
这样内敛的,不求回报的爱,尤为动人。
谜底3 关于小裁缝的结局电影并未具体谈到小裁缝的结局,这也正为观众留下了丰富想象空间,我们不妨充分派遣自己的想象力。
也许小裁缝最后从香港到了法国,与马剑铃故人相遇——深情男二抱得美人归。
(男二人设,but双男主)不是说她去了深圳吗,说不定她就发家致富了——重生八零之小裁缝致富历险记。
(纯属玩笑,but有何不可)也会有担忧,出走的小裁缝会像包法利夫人那样被花花世界迷住眼,怕女主角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变成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
(PS:没有冒犯爱玲小姐的意思)但,毋庸置疑,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广阔的结局——它不局限于情爱。
小裁缝不会因为爱人的呼唤留下,而是选择拥抱自由,带着决绝,踏入自己选择的充满危险与诱惑的人生,走向远方的世界。
罗明也并未怨恨女主的出走,没有苦苦挽留,没有颓废绝望,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是让女主学习知识,尽管他带来的知识促使了女主的离开。
尽管痛苦,但他接受了这一切,他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无果,就继续过好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分手不是因为现实的压力,而是源于个人的觉醒。
主角会为了爱情激烈燃烧,但又不止驻足于此。
(尽管我为罗明与小裁缝的分离感到意难平)观影途中,看到两位男主角给女主角小裁缝念书,教她写字,隐隐约约也冒出“这样带来的必然结局会是什么”的疑问。
但电影整体力度还不够,女主的改变仍是仓促。
4 爷爷这似乎是一个传统的爷爷形象。
担心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孙女被外来的知青小伙带坏,气冲冲跑来警告,反倒被两个年轻人口中的故事吸引,收到启发,给村里人做新式衣服。
这位年迈的老裁缝曾经想要将自己全部的本领交给罗明,不难猜测他对于小裁缝终身大事的关切,正如他将最好看新颖的衣服给了孙女。
爷爷的爱,无言质朴。
这也正是我为小裁缝最后一句话将爷爷托付给罗明的行为感到不解的原因。
5 碰撞,消逝“小裁缝”和“巴尔扎克”本身就是一种碰撞。
新式衣服,队长,闹钟,拔牙,莫扎特,violin,看电影……这些新鲜事物逐渐进入村民的生活。
起初,知青们诧异爷爷“一个裁缝怎么这么神气”,山村的闭塞是爷爷地位高的原因,经济的不发达,使得人们的衣服的来源单一,只得依靠这个老裁缝。
马剑铃记录的那首山歌(谜底电影已经给出了暗示),则代表着一种传统。
不识字的村民争论书上的外国人究竟是谁,他们说马克思是个大胡子,斯大林“都没几根毛了”,大多无知,但是我仍被他们的纯朴打动。
生产队长固执地将莫扎特的乐曲命名为《老莫永远怀念毛主席》。
女主角堕胎时发出的呻吟被解释成“我尖锐的琴声象征着黑天鹅的到来”,生产队长点了点头,当了真,评价一句没有“老莫”好听,浓厚的时代色彩让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面又可见村民们的朴实,正是这份天生的朴实让他们对知青的胡说报以信任。
直到三峡被淹。
每当我想到知青与小裁缝那段美好纯洁的往事将会随着三峡的建设,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时,难免心痛。
马剑铃重返凤凰山,拍摄的录像带里清晰可见那条山路——那是出现在电影开头的路,也是女主告别男主去城里打拼的路。
那瓶未曾送出的香水名叫“巴黎情窦”,情窦!
初恋!
美好!
电影的最后,来不及回忆,镜头被洪水蔓延,曾经就消逝在水里了。
6 变与不变如同那首谜语被两位男主角两人唱起,有些东西是会被传承下来的,音乐,记忆,经历,只有过去消失了,定格了,才会永远留在记忆中,并且永远不会褪色。
现代化对传统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青时代的旧物留存已不多,一些故人不见踪迹,现代化消无声息地改变这村民的生活。
河上漂浮的长明灯,满载对故人的纪念,仿佛也预示着什么,带走些什么……凤凰山这个地方本身是有历史的,可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融入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潮流。
7 自由初见时的小裁缝懵懂无知,“巴尔扎克”使她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于是她选择出走,获得了身体上的自由。
巴尔扎克的影响是双面的,对插乡的知青而言,无异于精神养料;对长在山中的小裁缝而言,则是打开外面世界的钥匙。
他们同样没有自由,前者的自由被禁锢,后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自由。
8 其他印象深刻的片段罗明教小裁缝认字、朗读,当小裁缝读到“我爱你”时,罗明叫了停,接下来,他让小裁缝一直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罗明脸上的笑容,小裁缝的天真,还有马在旁边半蹲着,三人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
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小裁缝要去捉鳖,被蛇咬了,马给她吸毒血,小裁缝问:不是我被咬了吗?
你抖什么抖?
此处真的是完美的体现了两个人的性格,一个纯洁率真,一个内敛深沉。
马也许是因为担心小裁缝,他喜欢她于无言中尽显,小细节拍得让人忍俊不禁。
村民用土方法(鞭打)治疗得了疟疾的罗明,当小裁缝忍着心疼抽打心上人,肉体刺激使少年少女的感情再也无法抑制, 亲吻纠缠,亲密无间。
镜头透过马的视角看这一番打情骂俏, 观众感受着马的呼吸,羞耻心酸,纷纷涌上心头。
马始终不知道小裁缝的真名,当马去河里找纸船上的名字的时候,无论如何,他都找不到小裁缝,恸!
寻找纸船上的小裁缝写在最后这是一部值得长久讨论的影片,这样的立意,这样的演员,这样的取景,怎么能不给人惊喜。
所以我得再三表示遗憾,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了,却没有把它驾驭的很好。
并非我吹毛求疵,而是,它本可以更好。
出走的小裁缝
三个人的故事
欢迎来到“沈曦与禾”秘密花园,说出你之所想!
是谁改变了你?
巴尔扎克有时候能够改变一辈子的是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本书两个知青和一个山里姑娘的老套爱情故事却道出了命运也许是可以被掌握的没有见过闹钟,不知道法兰西并无所谓凤凰山都能够长眠在三峡之下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就很精彩最近看的东西里有很多关于那个年代那个耽误人的年代中下贫农最光荣的年代那个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的年代它为很多导演所喜爱拍出来让世界目睹落后的中国和愚昧的国人难受真的难受
看这部电影始于两年前的冬天.…那时该是多麽好的景像吖如画一般的山水,三个主演清涩的青春,就似影片的基调一般,有太多想说的了,但是又无以名之,当一直切永恒的失落了,每个都无可避免的魂牵梦绕,当时间洪流冲进来,人都无法逃避,我们沉浸在泛黄的时光之中,被遗忘的一切,的的确确的发生了,可是当它们成为了那些吉光片羽,我们又怀疑,这是我们的生活吗,这是我们的青春吗?
也许是因为在三峡方面的缘故,常常可以看到水。
看着看着,我似乎已经忽略了这是一部关于小裁缝的电影,沉浸在三峡风光之中,沉浸在马在医生面前哭吊傅雷感怀身世之中,还有那瓶香水和山间的楼房。
我明白小裁缝被巴尔扎克改变了,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一场梦。
梦让青春更美,让它美得心碎。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是周迅陈坤早期的一部电影。
自从看过之后,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句不地道的四川话。
“为撒子嘛?
”特别是学陈坤的语调说“巴尔扎克”这四个字。
宁静的凤凰山,那个老是被罗明在工作中拨快的闹钟,快乐的藏书洞,被《基督山伯爵》带来灵感改的海军衣服式样,马剑鸣傻傻的笑容,特殊年代里小裁缝的爱情。
电影的大半部分就像马剑鸣动听的小提琴声,以为这样可以静静永远的听一辈子。
影片的转折是小裁缝剪了短发背着小包裹,坚定的离开了。
小小的身躯,沿着山路一直走下去。
她说,巴尔扎克让她知道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
她从书里看到了辽阔的世界,美丽的生活。
选择了,就再也不回头。
小裁缝没有回来,不管她找没找得到她想要的世界,从她离开凤凰山头也不回时,她一定不会后悔迈出的那一步。
影片到结束没有交代小裁缝现在怎么样,只是从罗明口里得知她去了深圳,最后去了香港。
看着凤凰山的光盘,听两个不再年轻的知青在回忆过去,一个是博士生,一个是在国外弹奏的小提琴手 。
我有些感伤,为罗明和小裁缝没有结果的爱情,为马剑鸣的等待。
在凤凰山即将被埋没,当地人在河里放船灯祭拜祖先时,也可以替没有回来的代放。
马剑鸣跳下河,去搜寻是否有小裁缝名字的船灯。
其实,他只知道她叫小裁缝并不知道她的名字。
一辈子就像一直开往前方的列车,走过了这一站,想再回头寻找,即使你找得到那时的站,你要找的那个人就一定会在吗?
说的重庆话(就陈坤那个重庆娃儿口音正常),讲的知青事(我只能从阅读和倾听中想象),却是法国人投资,法语小说改编,法籍华人拍摄。
于是,三峡人家也有巴尔扎克;毛主席也要莫扎特;爱要有纯爱,也要有性爱;挑粪挖洞的知青终究成为了科学家和艺术家。
思想给人以想象和希望,淡泊浓重的爱,挣扎挣扎着,有的文明着,有的野蛮着。
都美着。
历史同记忆时常发生混淆,说不清谁在前谁晚来,往往是稀里糊涂的,一切就都发生了。
卧槽!我看的是法语配音版本,作为一个中国人看中国人用法语演电影本来已经很抓狂,你们仨闹来闹去到最后周迅要走的原因竟然TM是因为巴尔扎克?文艺也不是这么文艺的啊!!巴尔扎克哭死了。那我能说我穷是因为三岛由纪夫么?!反正我也不认识他。这个原因真是比走近科学那节目的真相还要欠揍。
刘烨的四川话啊~笑点很多
『补標』VCD光盘
真搞笑说是要一起看结果我下了都没有一起看成最后自己看了一半结局不看了
如果不是文学课要看此书估计也不会去看这个电影..不如说是一部献给法国人的中国电影..
不论再怎样践踏,也践踏不了我们对文明对自由的向往!
看完之后让人毫无印象,陈坤果然不是我的菜
有时候一本好书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周迅、陈坤、刘烨都好可爱,电影有股淡淡的哀愁)
不够自然,其实我不太清楚这种片子故事有什么可讲的,就算是个欧洲片也是个普通的片子。不过这样的电影现在拍出来就是神作了,唏嘘。另外事到如今,比起周迅我居然还是更能get李小璐的灵气,汗
知识改变命运开启民智,这个抱负从未过时,这部电影或多或少映射了导演的理想主义,他很好地把握了文革这个大背景,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各种关系与可能,一下就有了立体感,但一点不自恋不矫情。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念傅雷的医生,和一袭红衣的周迅,时间越久越难忘怀。
惊喜在于她不是小芳 因为故事 她从懂得自己的价值到要去大大发挥那份价值 甩下他们去怀念 她要去远走 而他 他爱她 也爱他 只是两个男孩的性格感觉不是足够清晰 但他的表演有去落实他的关怀 少年样儿真是稀罕品
前头还是挺好看的,就是这个结尾…请问七几年女主咋滴能想去成都就去成都呢?介绍信呢??过分生硬了,还挺西方凝视的,依旧是给都市人看个奇观的故事。
法国片,看起来很好,旧旧的。仿佛可以闻到青草汁液的气味,它的名字,叫青春。
在小提琴的乐声中,读着巴尔扎克的小说,好美啊……莫扎特想念毛主席,可逗死我了!!!虽然反应的是那个精神贫乏的灰色世界,但影片中不乏纯朴的幽默,又是很深刻的主题。我想这才是中国电影的应该走的道路!
和小说一样,做作到无与伦比,象是设计出来的世界全为取悦西方人的猎奇。
这作者舔法国的菊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挺可爱的小品式电影,带着点落寞和不甘心,不过似乎三人都有了最好的结局,周迅简直灵气的要死。刘烨那时候头真小,顺便再吐槽一下他真爱的是坤哥把
就冲着到了1小时30分钟才有人说了第一句本地话,都不能打比一分高。多少人看了这个片子误以为是在四川?这些人一说话分分钟出戏啊。27年后你还没有你师哥现在大,至于弄个毛主席造型吗?意思不错,喜欢小裁缝的结局。不过难道不应该是:“我知道你也爱她 ,你不说话我也知道”“我爱你啊傻瓜”吗?
因为文学而觉醒的女人,最后又消散于洪流之中,很美的结尾,但小裁缝的形象确实又如此遥远。很好的选角,周迅真的很符合神秘又反叛的女性形象,陈坤像那个人海之中总能占尽光芒的男孩,而刘烨也像极了三人行中温厚付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