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合唱团的秘密

Mindenki,Sing

主演:索菲娅·绍莫希,多尔卡·海斯,多尔卡·加斯帕法维,波芭拉·卡拉迪,彼得·布雷扬,莫妮卡·加拉米,蕾贝卡·瓦卢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语言:匈牙利语年份:2016

《校合唱团的秘密》剧照

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2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3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4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5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6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3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4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5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6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7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8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19校合唱团的秘密 剧照 NO.20

《校合唱团的秘密》剧情介绍

《校合唱团的秘密》长篇影评

 1 ) 利益最大化就是对的?什么逻辑!

....不讲电影只争价值观,让合唱团成员默唱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行为,无论是对评委观众还是对孩子自己,但因为这种错误的做法看上去可以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竟然一直被默许着,看到这么多推老师的短评也是心塞,有没有想过这样拿到的比赛成绩也是不真实的?

有人说这样是【公平的】,让没有歌唱能力的孩子也可以参加比赛,但是【没能力】和【去比赛】明明是不能划等号的,等于说告诉他们,要想达到目的,就要采取非正当手段,这种成人式【利益最大化就是最正确的】思想其实非常可怕,很容易让人忽视道德底线,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教育阶段五星,为结尾

 2 ) 一部讲三观的电影却拥有最糟糕的人性

工作餐时和同事们看了本片,几个人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我认为这部片子让我感受彻骨之寒,也感受白左用爱发电的伟力有多么虚伪。

本片围绕着“出声还是不出声”展开,以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为载体,传达了不争名利,开心就好的主旋律思想。

但细节却处处却让我心生厌恶。

首先,整部片子中,没有哪一段音乐是不美的,从一开始新来的索菲solo,到排练,到最后舞台上的表演。

这部片子中最主要的问题 “要胜利 还是要自由” 其实从来没有被真正讨论过,只是象征性的出现了,作为一个符号完成了用爱发电的使命。

事实上,任何的革命都必然会流血,任何的自由必然需要牺牲,这种大是大非的取舍才体现自由得来不易,才体现人和自己的贪婪作斗争追求本真的赤子之心。

可我们在这部片子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孩子们的假装服从,看到最后的不留情面,看到女主女二唱歌不发声时候嘴角的嘲笑,看到了最后其乐融融,响起了天籁之音。

哎?

说好的,有人唱的不好才不出声的呢?

为什么大家都唱了,还是这么和谐?

看似是一个小小的剧本处理,其实却失去了整部片子最有力的一次探讨:任何事情都有代价,自由尤其是如此。

真正的勇者在于直面鲜血淋漓的现实,而非做着白日梦期待奇迹。

另外一点让我遍体生寒的是孩子们对于老师的不屑一顾。

同事跟我说,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他们有资格不留情面,可在我看来,这么一部打着价值观大旗的片子里,身份没有完全做坏的老师,被孩子们在台上狠狠的打脸,无论如何哀求,都铁石心肠,非要老师颜面扫地,才开心的唱出歌声,这完全是快意恩仇的路数,活生生的台上批斗。

我看着老师一次,两次,三次的哀求,看到舞台人员上来问,老师还说一切正常,真的为她觉得无力。

挑战她,激怒她,侮辱她的是她爱心关怀的孩子们。

看到最后,老师都没有彻底疯狂,只是奋而离场,我真觉得,这位老师的涵养功夫是非常到家的。

老师说的难道就错了么?

如果不是老师,绝大多数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到这个合唱团,更不用去瑞典,女主和女二的友谊无从谈起,老师是个“坏人”么?

值得被如此对待,在满场的观众面前批斗?

老师的做法是存在争议的,但无疑,这种做法给了这些孩子们反抗的机会,导演很狡猾的把斗争的大旗交在一个唱歌很好的姑娘手上,体现了舍己为人的大度,但即便是这样一点小心思也没有在最后藏住,让她出来唱了一小段solo,因为她歌声优美。

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只奖赏了没有后顾之忧的机会主义者么?

为什么不让那些五音不全的孩子出来唱一唱?

同事说,这些都是剧情需要,问我要是我来写本子我会怎么样。

我说,我会在观众开始面面相觑的时候,让孩子们不要继续酷刑折磨老师,由那个唱的不好的索菲开始领唱,糟糕但是真实,直到最后一锅粥。

而老师接受了不能胜利的结果,继续指挥。

当然不可能获奖,唱得再好的人也没有机会去瑞典,但这是大家选择的路。

 3 ) 校合唱团的秘密(剧透慎入)——胡佳

如果您想看一部关于校园生活的电影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它的名字叫做:《校合唱团的秘密》。

这部电影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索菲来到一所学校,认识了好朋友丽萨,加入了校合唱团。

老师让那个索菲默唱,被丽萨发现校合唱团的秘密,丽萨告诉老师,但老师觉得自己做得对。

于是同学们准备反抗老师…… 我印象最深刻是上课时他们班里的同学传纸条,丽萨还打了一下后面弄她头发的人,还原以前课堂上的样子。

演员的表演生动,特别是最后老师从自信满满开始指挥,但是同学们没唱,于是老师变得有些慌张,又尝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于是老师变得愤怒,还大力地摇了摇,一个男孩,最后生气地走了。

同学们合唱时声音很真实,还是现场录音。

这部片中索菲和丽萨一起听的歌非常优美,体现出她们喜爱音乐,也体现出她们的友谊深厚。

这部电影让我了解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也让我想到自己的校园生活。

人与人之间不说出来是没用的,只有自己说出来才有用。

 4 ) 生活只是选择题

在最终的比赛演出里,孩子们统一默唱,是我没意料到的结局。

在这一刻,老师终于不再觉得让一些孩子默唱是理所当然甚至宽容无私的事,她终于紧张和慌乱,狼狈离场。

生活没有那么顺心如意,想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加入合唱团,势必就会有水平的层次不齐。

明明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是老师就是选择了最伤害孩子,最差的一种。

被告知唱歌不够好的时候,孩子还是愿意练习,喜欢唱歌。

可是老师却活生生剥夺了他们歌唱的权力,甚至教会了他们掩盖缺陷。

差距不可避免,但是没有必要因为差距就丢掉所有欢喜。

或许,在每次通知孩子他需要默唱的瞬间,老师都知道这样不对。

可是在大人的世界里,这个瞬间实在太过脆弱和渺小,面对眼前的荣耀和利益,被遗忘得干干净净、轻而易举。

不是大人不分对错,只是当所有的题目都变成填空题的时候,作弊也变得值得冒险。

我们都当过孩子,我们都会分对错,我们也都有对兴趣一往无前的追求。

老天爷不是公平的,但它从来没有剥夺我们做事的权力,我们依旧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

世界是功利的,但只要你愿意,我们依旧可以选择黑白分明地生活,坦坦荡荡、不慌不忙。

 5 ) 美妙的歌声

很有意义的一部短片,故事、立意、表演都非常不错,几个小女孩也很有灵性。

猝不及防看哭我。

第一反应是这很社会主义,孩子们太美好了,我对童声合唱团真是毫无抵抗力。

多少业已成名的导演都在追求大片的路上一去不返,然而能真正撼动人心的永远都是这些小格局影片,即使只有短短20分钟却足以影射整个教育环境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我们都在抱怨不公,却从未想过反抗。

最后的歌声真美。

 6 ) 公平VS效率

这个短片的剧情很简单,索菲是转校生,加入了学校引以为傲的合唱团。

由于全国合唱比赛的到来,教师考虑到索菲是新来的学生,要求她在以后的合唱中对口型默唱。

在这之后她陷入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这个秘密被索菲的新朋友丽莎发现。

她们捅破了这一秘密,但却被老师进行“思想教育”。

但最终,大家没有被洗脑,用孩子们自己的方式对所谓“公平”进行了无声的抗议。

从学校层面来看,故事一开场,校长表明: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团。

这是来自教育中上层管理者的立场和要求。

他当然知道比赛的重要性,他也知道有新鲜血液要加入合唱团。

也许他真的是出于教育集体公平的愿望立下这一规矩,但对于后续实施并没有体谅老师的工作,也没有考虑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他有没有默认教师的不当行为?

这一点我们无从得知。

他的理想主义是公平和效率都同时存在,同时得到。

从教师层面来看,短片中的教师实行了校长的要求“所有人都可以加入合唱团”。

然而作为教师,她的做法是区别对待学生。

让音乐能力更高的学生放声歌唱,而对于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给予他们加入的资格,但是断绝他们唱歌的权利。

她自认为让每个人上台演出就是公平了,但这种公平就像她每次课后给同学们的糖果一样——维持表面的公平。

而真正的公平要遵循“差别原则”,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进行补偿分配。

应用于教育中,这种补偿实则就是老师能为基础一般的同学给予的辅导助力。

而影片中的教师在这方面则表现出懒惰、冷漠、不作为。

看着一个个孩子因自己的音乐能力被否定、被禁止唱歌而陷入自卑,却没有尽应尽的责任。

当然,辨证来看,也许老师的决定也有来自学校层面的压迫。

也许教师的堕落和学校这样的形式主义体制不无关系。

为了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目标和去瑞典的愿望,她为了成功的效率不择手段,忽视甚至践踏了教育公平。

这也是教师自私的一种体现。

她的原则是为了效率,可以降低甚至牺牲公平。

在观看过程中,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另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里面教师对于唱歌水平不同的同学的处理办法是让音色更好的同学有一小部分领唱,其他同学合唱。

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处理办法,既能够保证公平,又可以对其他合唱同学起到激励作用。

 7 ) 平实影像中的沉默呐喊

在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中,导演精心运用多种视听元素,以及贯穿整部电影的平实影像风格,为观众描摹了一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声音之战,儿童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世俗功利在声音中进行碰撞、对抗,完成了个体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质朴觉醒,更深层次的或许是导演想借此影射主流社会中的“失语者”,以及他们被强压、被剥夺的生存状况。

凭借着出色的影像风格与深刻的主旨,该片荣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在这部以合唱团为主体的电影里,音响自然就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影片中段,索菲和丽萨戴着耳机听交响曲,此时的索菲早已成为了被老师剥夺歌唱权利的孩童,而此时耳机里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成了索菲心中的生命之歌。

至此,影片也出现了转折,索菲由原来的“沉默”状态开始走向抗争,而这一切在音响的烘托下,具有了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在影片中,可以窥见导演对音响有另一份解读,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孩子们为了报复与抗议老师的不公与压迫,选择默声歌唱,此时无声更胜有声,音响的独特处理将影片推入新的高潮,一个个如索菲一般的孩子在这保持沉默,恰恰象征了更为广阔的失语者的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觉醒,从而影片也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不单是音响,在色调方面,导演也是将其“平实影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片以暖色调定调,需注意的是片中的暖色调却参杂着些许阴暗。

在拍摄人物大多是以测光与逆光为主,人物的侧影占很大比例,在辅以暖光,在视觉上就营造了一种疑虑感,人物的性格里便掺杂了许多虚伪、隐瞒的因素,在这种不确定的氛围下,索菲的活动就显得有些局促和受限,在情感上引起了观众对索菲境地的关注,而逃离、恐惧、躲闪成了索菲的状态,这也是“失语者”惯有的存在形态。

灰暗的天空、逼仄的室内、有限的户外造就了索菲以及其他孩子的活动空间,这些逼仄的环境如同一个密闭的容器,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拥有爆发的可能,而那些被剥夺发声权利的孩子正是这些不稳定的因素。

短片虽不具备长片那样强大的故事容纳能力,但这部电影却真正做到了短小精悍有力,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与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一笔。

影片围绕索菲展开,设置了丽萨这个人物作为其好友,并辅以老师作为两人的对立面,矛盾交织,一一展开。

影片采取索菲的视角进行叙事,索菲在电影中是一个闯入者的角色,作为新进入合唱团的角色,她无疑是一个探秘者和揭秘者,完美诠释片名所提及的“秘密”二字,在所知视角内,与观众保持一致,更加吸引观众融入故事,与影片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设置一个与索菲性格截然不同的好闺蜜丽萨,则形成了强烈对比,索菲在被剥夺发声权利后选择沉默与隐忍,而本身极具歌唱天赋的丽萨在得知这类不公平制度后,选择爆发与抗争,如同陈胜吴广的起义“天下云集响应”,于是乎索菲开始了权利觉醒,并且带动了更多的失语者开始反抗与发声,完成了影片的价值立意以及故事高潮。

一部好的电影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多元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选取了“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一个小切入点,由此发端,讲述的是教育问题,揭示了存在的不公平的“潜规则”,而在这潜规则下,教育的初衷已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与世俗化。

可导演显然不是全讲教育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即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失语者的存在主义哲学,被禁止发声即让步了人生的权利,成就的是看似和谐的集体之声,殊不知却泯灭了人性,如果这种不公允的制度不断复制延续下去,谁都可能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个体意识的觉醒、敢于发声与挑战,才有改变的可能。

但或许是因为篇幅较短以及导演奉行“主题先行”的思想,本片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在叙事上,影片的最后反抗存在铺垫不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导演采取的“隐藏叙事”手法;在人物塑造上,角色的刻画有些单薄,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缺乏多样化与立体感;在主题上,影片有些过于追求乌托邦的意味,导致缺乏生活逻辑与现实考量。

诚然,有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导演是否已经完成了拍摄目的与价值追求,倘若站在更高的立意上来审读这部影片,鉴于它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深刻思想,不妨把它视为一次精彩的尝试与突破。

 8 )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国内的公开课启蒙,基本上可以归到两堂,一个是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一个是《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

后者我看了好几次第一课,切入非常生动,但后面一谈哲学就跟不上了。

好在后来出了书,最近我刚开始读。

在书的一开头,作者同样使用了一系列例子来讨论德性与公正的抗争,其中一个问题是:那些为不同种族划分名额的大学,到底是带来了更普适的公正,还是损害了那些努力的人的权益呢?

这个问题放到国内就是,像北大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学对偏远地区的预留名额,到底是否是公正的呢?

这个问题很大,之前也有很多文章(比如之前那篇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提及,我并没有能力展开,就不提了。

尽管如此,政治正确、马太效应、丛林法则,这些字眼总是会出现在任何社会议题的讨论上面,任何人都无从避开。

从本片来看,结局显然是理想的:一个相信正义的强者与一个不再沉默的弱者联手,打败了分割他们的枷锁。

很明显的,他们不会像老师计划的那个样子,走到瑞士的国际舞台上,但对于这个阶段,这样的结局已经是圆满。

让我们回头来想想:1. 我们要承认,每个人在音乐上的天赋差异是存在而且巨大的2. 人所拥有的天赋与人的主观意愿并不相等在确认了这两个前提之后,本剧的矛盾得以成立。

老师的观点固然有道理:与其让那些不够好的人导致所有人错失了机会,为什么不让优秀的人带所有人得到更好的权益呢?

不谈公正这些大话题,仍然还是在合唱团这个具体事件上。

1. 合唱团的准入机制是怎样的?

是否有试唱之类的面试环节?

从小姑娘菲亚和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推测,显然不是的:这是一个因兴趣组成的团体,只要想参加就可以加入2. 那么合唱团所参加的比赛,到底是什么样的比赛呢?

比赛的实质当然是优胜劣汰,但参赛者的范围是否是强制要求必须“全员参加”呢?

我相信任何有脑子的主办方都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当然,合唱团参赛本身有人数下限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不能忽略(因为人更少的时候当然更容易保持高水准啊)。

3.而老师所想的“让长得好的带所有人登上国际舞台",本身是否违反了比赛的意图呢?

我相信主办方是没有兴趣为”因为兴趣加入但表现一般的人“支付瑞士之行的费用的,否则直接让所有参赛队伍都去瑞士就好了嘛。

4.在上面的推论下,老师这种利用群体利益来压迫个人意愿的行为,真的还存在正当性吗?

5.再有,尽管我们承认天赋有差,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努力本身是可以弥补相当一部分差距的。

但是在片中,我们是否看到了老师在这方面的任何尝试呢?

是否有对每个小朋友进行音域测试,寻找他们每个人最擅长的部分,然后划分音部演唱呢?

是否有针对不足者的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呢?

又是否寻找到其他让有兴趣的无天赋者参与其中的方法呢?

(比如,平时的训练及与比赛无关的表演由全员出动,而参加比赛时则挑选真正优秀的人上前)6.那么,到底是谁在拖慢所谓的”集体“呢?

是原本天赋有差的那部分参与者,还是想不劳而获的老师呢?

在动画《吹响吧!

悠风号》中,指导老师按照群体投票意愿,以”参加比赛“为目标全力训练,而挑选小号独奏的方式也从一贯的”学长优先“变成了”择优录取“。

水平远超他人的低年级生丽奈,和受过很多委屈的学姐一教高下,最终赢得了机会。

而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于是老师再次安排了两人的对比,而丽奈再次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没有人要当鸵鸟,否认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

但人类作为一个生存共同体,还有很多可以做的努力来尽可能填平出发点的高低差距。

而很显然的,这会是难走的那条路。

但是在”yes it is“之后,再多问一个”what could we do“,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

是的,影片中这样的结局,对于那些天赋优异的人是不够好的,他们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机会。

但是,至少孩子们做到了一点,就是在承认问题存在以后,尝试去做什么来改变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本身当作永远无法推翻的设定。

也许是我幼稚了,但是这是我愿意相信的人类的未来。

 9 ) 我们被奴役了吗?

上课前,老师照惯例又给我们放了一个短片。

在玩手机的我,忽然被歌声吸引了。

一群孩子在合唱,一个女孩作为新生来到这个小学,她看到这群合唱团的孩子,眼里全是喜悦,她也喜欢唱歌,女孩问老师,我可以加入吗?

男老师说,可以啊,在我们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加入合唱团。

这个学校的合唱团是远近闻名的,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他们也是志在必得,第一名可以免费去瑞典。

女孩加入了合唱团,她跟大家一起唱,努力摸索着,女老师听着大家的歌声,眼里露出了不悦。

课后,老师把女孩留下来,对她说,以后你不要发出声音了,你唱得不够好,也别告诉别人,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不如他们吧。

女孩心情很低落。

女孩在来到学校之后,认识了一个另一个女孩,他俩成了很好的朋友。

为了区分我们称第二个女孩为女孩B,第一个女孩为女孩A。

女孩B唱歌非常有天赋,父母有从事音乐工作的,她感觉得到女孩A也很喜欢唱歌,就爱跟她聊音乐的事,甚至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给女孩A听,但是被老师留下谈话的女孩A因为失落拒绝跟女孩B谈论音乐以及拒绝去女孩B家听歌。

偶然之间,他俩还是在一起听歌了,女孩A非常喜欢女孩B放的音乐,他们一起唱,女孩A还忍不住让女孩B多放几遍。

末了,女孩B说,你看,你还是喜欢音乐的吧,今天为什么没来排练呢?

女孩A坦白了实情,在女孩B的肩头哭了起来。

第二天,唱歌的时候,女孩B忍不住开始观察大家的口型,很明显就能分辨出谁是真唱谁是假唱,于是女孩更加生气。

女老师问女孩B,你的舌头被吃了吗?

女孩气愤得说我要退出合唱团,很多人都因为你在假唱。

老师说你唱的好,你有天赋,你可以留在合唱团,但是他们唱的不好,他们要留在合唱团就必须假唱,如果让他们走,岂不是对他们不公平,他们留在合唱团,合唱团拿了奖,他们可以对别人说自己是合唱团的一员,这次比赛,合唱团得了第一,他们就可以一起跟合唱团去瑞典,有什么不对?

(这段话,满满的都是利益,很多豆瓣评论对这个论点表示赞同) 最后孩子们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办法,集体在舞台上拒绝唱歌。

把女老师气走之后,女孩B领唱之后,所有的孩子一起唱起来。

影片就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结束了。

结局很美,让人会心一笑。

评论很多人说,女老师这段话有什么不对?!

非常有道理啊。

但是我觉得女老师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首先,因为这个事情里,每个人都得到了利益。

假唱的孩子虽然假唱,但是每天唱完歌可以得到一颗糖,对外也可以对任何人说我是冠军合唱团的一员。

对于唱歌好听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排除唱歌不好的孩子的影响,完美展现自己的声线,以赢得冠军。

但是,假唱的孩子不止一个,假设比赛必须以合唱团的形式参加,而唱的好的只有几个孩子,他们让别人孩子“闭嘴”,然后赢得比赛,共担利益,大家还会觉得他们这么做很公平吗?

虽然他们内部,共享了利益,但是他们损害的是别的参赛选手赢得比赛的权利,以及合唱团内喜欢唱歌的孩子唱歌的权利,他们这么做,公平?

其次,人们为什么会慢慢的接受这种利益的灌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体制内。

在大范围下,我们在权力和利益的压迫下,每当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我们会选择闭嘴。

假设,影片里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女孩B如果为假唱的孩子发声,肯定会被假唱的孩子记恨,觉得她矫情骄傲装,排挤她;老师,会惩罚告密的女孩A,斥责她,让她离开合唱团;当老师问谁被要求假唱,假唱的孩子会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承认。

这是假设女孩B勇敢会说,现实中,女孩B可能因为胆小,不会反抗,女孩A也可能因为害怕,不会把实情告诉任何人。

这是电影,而且是一部好电影。

真正的好电影就应该像这样,给人正能量,给人传达美好积极上进的东西,给人心灵的洗礼,比如《阿甘正传》、《沉默的羔羊》。

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大多数导演爱拍博人眼球的东西,博人眼球的东西往往有违正确的三观,比如丈夫勾搭小姨子,哥哥爱上亲妹妹,导演还爱拍大家喜欢的看的东西,比如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

有的导演,拍了电影以后,拼命到处宣传,预告片剪得引人入胜,恨不得票房破多少多少亿,甚至有演员自己买票房。

我们缺少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的导演,我们更缺少像《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的电影。

电影为我们守住了一方净土,而看电影的我们,希望不要被利益奴役。

 10 ) 教育就是为了升学率吗?

和我初中的经历一模一样:学习好的学生受到老师重点关注,学习差的在中考前会被劝退,以免影响升学率,差学生都会坐在最后一排,不听讲没关系,干什么都行,只要别影响别人,我想老师当时内心一定想这些学生不来最好;虽然我是学习好的,可还是看不惯;有人说片中的老师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参赛,并拿到冠军,让天份差的学生假唱也没什么错,但是我看到只是她为了个人荣誉这样做,就像我们初中老师为了他的升学率一样!

难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率吗?

《校合唱团的秘密》短评

合唱团的孩子们可真是团结一气啊

5分钟前
  • 吞云吐雾狮子兔
  • 推荐

很童话的一个故事。老师代表的社会潜规则必须被天才少女打破,被霸凌受害者是没有机会反抗权威的。一个体制内的受益者站出来革命很童话。

8分钟前
  • cucu
  • 还行

到底什么才是公平,为了集体的利益,还是为了自己?

12分钟前
  • PeanutKernels
  • 还行

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力,不仅是一个合唱团,而是人生中的每件事。淘汰当然残忍,但否认掉残忍本身要比残忍更残忍。

16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非常意味深远的一部小短片,故事、立意、表演都非常不错,几个小女孩也很有灵性。多少业已成名的导演都在追求大片的路上一去不返,然而能真正撼动人心的永远都是这些小格局影片,即使只有短短20分钟却足以影射整个教育环境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我们都在抱怨不公,却从未想过反抗。最后的歌声真美。

19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两星半,没觉得老师有啥错,甚至可以说聪明了

24分钟前
  • ...
  • 较差

因为这是个选美团啊!

28分钟前
  • sam
  • 还行

这种儿童寓言式的电影看得我好尴尬

30分钟前
  • zhangan
  • 较差

一个角度:合唱团老师——给那些有天赋的小朋友争取去瑞典的机会,可以在更大的舞台展现人生精彩;给那些没有天赋的小朋友有机会参与,而不是残忍的直接淘汰。这是一次重要的比赛,合唱团老师做得很好,比赛之后,没有天赋的小朋友再好好练习,用努力弥补天赋的不足,但至少先把这迫在眉睫的比赛拿下了,有错吗?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各种声音有各种的美

36分钟前
  • Adore Light
  • 还行

但愿最后领唱的天籁不是后期配音,否则太讽刺了。

37分钟前
  • Mumu
  • 推荐

每个人都有唱歌的权利,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可以不听~

39分钟前
  • 疯花乱长
  • 还行

最纯真的是非观胜过一切天花乱坠的狡辩。儿童的世界没有成人所顾忌的虚荣和欲望,呈现出来的则是对这些最有力的鞭挞和嘲讽。

43分钟前
  • 毛虫
  • 推荐

都没错,立场不同罢了,也许小女孩长大了也会步其后尘,也许还有小孩觉得我没去瑞典很后悔,只能说这种整齐划一的正义感很理想。

46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较差

8/10。视听分析课:硬光、暖色调与冷色调(绿墙、逆光)相冲突奠定整体风格,声画分离/合唱歌声传到楼下清洁工那里,校园大环摇:孩子们亲密无间地拍手跳绳跳方格,镜子/女孩回家默唱,糖果/奖品人人有分但只应许个体发挥。高潮对立:暗部的老师/反面人物与光辉的合唱队,从禁唱到合唱—拉镜头情绪上扬。 @2017-07-26 17:57:23

4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孩子们的反驳苍白粗暴,只是一时的感性胜利。老师的做法确实更有理据及更能解决问题。想起那个和珅在粮食里掺沙子的梗,纪晓岚再痛斥也拿不出更有力的解决办法。对只能相对公平的世界就不要去追求绝对公平了。

50分钟前
  • 青瓦与堤上
  • 还行

多少批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从小就时时刻刻告诉我们,服从大局,牺牲个人,不要搞什么特殊。然后压抑多年的自私自立在成年后肆无忌惮的宣泄在这个社会,前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在多年以后迸发。当然老师和孩子们都没错,错的是制度,往小了说,没天赋的压根就不要入选,往大了说,没才能的压根就不要入体制

5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还是觉得有些拖沓

58分钟前
  • Patrickk
  • 还行

其实天赋这个东西真的是不公平的。。。

59分钟前
  • 化奇迹为腐朽
  • 较差

女老師前一個髮型好像凱特布蘭切特喲!!好吧,看是不錯看的,但俺總期待更暗黑的展開呢..本來以為會是同學間的校園霸凌呢..栗色頭髮妹子真美!!

1小时前
  • 黯黠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