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比旧版做得更加精美,真实。
本人没看过原版,但新版还是比较耐看的。
毕竟故事是来自小说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的一个村庄据点,为了防止士兵沉迷酒色特派一班女兵交给一个男准尉指挥留守。
一个女兵在丛林侦察发现两名纳粹。
回去报告准尉,准尉调兵遣将特派五名女兵跟随剿灭。
万万没想到,敌人居然有十六个。
准尉派一名回去颁救兵,却意外死在沼泽地。
准尉只好带着四名女兵与敌军博弈战斗。
两败俱伤,不幸准尉的四名女兵纷纷倒下牺牲。
只身一人的准尉心有不甘,奋勇的对抗剩下的几名敌人。
终于趁他们松懈时,将他们一一击破,还俘虏了三名纳粹。
最后回到据点,上头再次派了几名女兵过来补充兵力。
准尉仿佛看到这些女兵就是之前牺牲的女兵一样,第一次从军时的单纯模样。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说实话一开始给我略牛逼的感觉。
女兵在营地击落德军飞机后。
场景转换。
早晨务农的村庄,母亲哺乳的背影,德军袭来,坦克碾压。
先用母亲哺乳来表示平静,然后用德国战车拉动瞬间到达高潮。
从电影开始情绪曲线已完成一个高潮→低潮→高潮。
这一段过渡剧情没几个对白,交代情绪发展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画面和动作。
这里用了很多眼神带动镜头切换的技巧。
凭记忆力举一例,年轻士兵走上高台,开动机枪前,回头一望,镜头一切,怀抱婴儿的母亲逃跑中也回头一看,正是之前哺乳的女性,双方对视无言,无声无息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
三星电影,俄语加一星。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各位都能判断。
这些年战争片看的很多,但俄国的战争片还是第一次看。
前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有多少故事可以拿出来讲述啊。
影片中女兵的到来源自于长官对准尉的一次戏弄,准尉一再要求驻扎的士兵必须不喝酒且不骚扰女性,于是长官直接派遣了一队女兵前来驻扎,这一命令也暗示了长官对该地的防守并不是很重视。
准尉一开始对这些女兵看不上,认为她们只会胡闹。
但接下来的一场炮击敌军飞机的战斗让他对这些女兵的映像有所改观,但他还是认为女兵们意气用事,不该炮击跳伞的飞行员(根据《日内瓦公约》,己方军队不该射击敌方坠机跳伞飞行员)。
之后一女兵意外发现两名德国士兵,于是准尉带领了5名女兵前往追击。
但他们低估了德军的人数,对方竟然有16人。
于是准尉派一名女兵前去呼叫支援,自己带剩余的人与德军支援。
最后身边的4名女兵相继牺牲,前去呼叫支援的女兵也沉入沼泽之中,但准尉还是消灭了敌军,抓住了俘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故事的内核如此残忍,5个花一般的女兵对抗16个穷凶极恶的德军,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她们没有退缩,真的是战至最后一滴血。
里面准尉说了一句话,他们不能退缩,因为背后是俄罗斯。
这句话应该是引自斯大林在红场阅兵时说的话,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背后就是莫斯科。
国家在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将里面的两段裸露戏进行了删减,但我认为这样做很可惜。
因为裸露戏中女兵美丽的胴体与后面被德军杀害时血肉横飞的一幕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德军的残忍,让观众对这些女兵更加扼腕与同情,并且肃然起敬。
电影前半段较为温和,夹杂着女兵的回忆,后半段紧张刺激,将女兵与敌人对阵时那种紧张肃杀的氛围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的最后,准尉有机会杀掉三个俘虏,但他没有动手,因为他的内心还有人性,他不是战争的机器。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美军,他同样没有对放下武器的德军动手,因为战争可以摧毁我们的肉体,但它无法摧毁我们的人性和灵魂。
一半是为了苏联情怀,一半是为了熟悉的女演员去看了这个电影。
看《实习医生》的时候就很喜欢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了,典型的金发碧眼斯拉夫小美女,那俏丽的小脸几乎是照着我的审美长出来的。
电影里的加莉亚和《实习医生》中的瓦利娅很像,都是天真善良的小女孩,关心同伴,心思单纯,羞怯柔弱,甚至加莉亚的妈妈还是个医生,让我稍微有一点点串戏。
加莉亚在队伍中并不出彩,丽莎聪明细心,热尼娅机智勇敢,丽塔干练无畏,索尼娅是外语人才,而加莉亚柔弱,胆怯,面对敌军吓得瑟瑟发抖,不敢扣下自己的扳机,在恐惧中失声喊着“妈妈”,仓惶逃跑,死在枪弹之下。
可是五个姑娘中,我最怜惜的就是加莉亚。
她是五个姑娘中个头最瘦小的,但是她光着一只脚趟过了两片冰冷的沼泽地,发着高烧坚持走到了阵地,她是最不适合上战场打仗的人,但是她已经尽力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
我认为加莉亚是最能体现战争的残酷的角色。
战场不会在乎你适不适合战斗,你有没有能力和勇气,战争时,大部分人都像加莉亚那样被推上战场,去送死,然后死去,甚至没有一点功绩来装点自己的死亡,就这么像草芥一样死了。
英雄们的功绩和光环会美化流血牺牲,柔弱无力的“加莉亚”们才能让人意识到战争中草芥人命的残忍。
第一次接触前苏联的影片,看完确是如此的震撼。
这部影片,在反战题材中,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
几乎没有什么特技,也没有很冲击视觉的战争场面,没有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刻意渲染句句斟酌的台词。
有的只是一个很小的环境,一面山,一个湖,以及六个人。
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布置,却不由的让我的心灵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惟其简约,所以深刻。
这就是电影的力量,这就是电影的魔力。
一部影片但若靠特技取胜,那是愉悦和讨好观众的视觉感官;而一部影片若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制胜,那也只能相当于一部小说。
而在这部电影里,让我真正的体验到了纯粹的电影的力量。
这群姑娘,从体格和技能上来讲,并不是一群真正意义上的兵,甚至于有些娇嫩,她们是抱着理想主义或者是激情拿起了武器,因为她们身后是伟大祖国的神圣领土。
她们有义务不让侵略者的铁蹄对自己的家园加以践踏和侵犯。
从片中可以看到,她们顽皮,打闹,与需要高度投入和职业化的军人似乎相去甚远。
该片从一开场,就通过穿插进来的彩色片段剪辑把镜头拉回到了那些夜不能寐的姑娘的从前。
这只是一群普通的姑娘,是战争让她们扛起枪。
她们思念家乡,思念自己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
而就是这些普通人拿起枪支,深刻的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之所以罪恶,是因为它把每一寸土地变成了战场,它把每一个本来该正常生活的人打入了炮火堆。
我们只有从理想和信念的层面,方能理解这是一群阻挡法西斯入侵的女兵。
在这种氛围下,只要扛起枪的人都是战士,脚下踩着的都是一寸寸的热土,注定只能向前,不能退后。
而也就是这样的无畏精神,才使得苏联在二战中得以扭转战局。
我们总能在片中或多或少的感觉到一丝类似中国革命教育片里的红色味道,但是它远比中国的红色题材要鲜活和真实的多。
无论从电影本身还是从主体来讲,这都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
而那群可爱的苏联姑娘们,在黎明的曙光即将照亮天空和大地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交响了战争下的礼赞之歌。
微信搜索关注ijuntang个人订阅号阅读更多。
经典再现。
老版没看过,但这个版本非常喜欢。
有的时候,在家下高清或蓝光版来看,是比电影院看要有优势,除了可以快进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18X的东西。
那个高个姑娘还真是一绝了,相貌身材都是完美的,那乳晕都好大圈啊。
不过片子的内涵实在远大于露点,虽然只是小分队小规模作战,但小人物也是伟大的。
“ 都说历史是战争的历史,而战争是男人打下来的,此话差矣。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俄罗斯翻拍了一部经典影片纪念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它有个朴实文艺略带危险的名字,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黎明代表着新生和希望,是烽火儿女对和平的希冀,是他们用热血和傲骨平息硝烟,给后世带去的光明故事的发生地在美丽的山谷丛林,黎明时分,万物正待复苏,万籁俱寂,一声鸟叫足以响彻天际更别说是一声振聋发聩的枪声!
0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翻拍自1972年,由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导演的同名电它们都是根据鲍瓦西里耶夫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老版是黑白的,更注重诗意和艺术,新版兼备商业与艺术性少了诗意,也多了博眼球的内容,技术更好,画面更美,情节更紧凑故事的视角很独特,都说历史是战争的历史,而战争是男人打下来的殊不知,在战争的性别分成中,女性也有一席之地除了潜居后线做缝补工作和救护天使外,拿枪杆子冲上一线的也不少最著名的女兵当属苏联的高射机枪手,善打轰炸机这股力量让德军非常头疼,也非常受辱自诩血统纯净,是人类最高级的种族,怎么能忍受输给娘儿们呢本片故事即以五个苏联女兵为主角,讲述她们保家卫国的传奇,抨击战争的残酷俄罗斯人的名字太长太难记,我后面介绍人物时就用化名了02—二战开启,德军的铁蹄浩浩荡荡踏入苏联境内,苏联一时成为世界最危险的国家之一人民东躲西藏,却不知逃往何处,宛如世界末日在苏联某区有一个村庄,这里仍保持着战前风姿,美丽坚强的生存着村庄的附近是重要的铁路线,用来向后方输送重要物资常有军队在村庄驻扎这里的头是一个叫瓦夫的男人,级别是准尉他接送一批又一批部队,士兵不停换来换走,只有他永远停留在这士兵们不听瓦夫的话,没有建立严肃的上下级关系,瓦夫自然管不住他们加上离开村庄就是赶赴战场,活着回来的希望微乎及微连生命都要失去了,谁还管对他唯命是从驻扎的青年们血气方刚,在村庄里不是喝酒泡妞,就是打架滋事列夫给上面提了个要求,给他派些既不喝酒也不泡妞的来上面说,那就只有太监了老部队离开后,新部队隔了两天才来这两天要是有德军或德机,后果不堪设想瓦夫早已等的不耐烦,听到新部队来了,赶紧出门迎接结果帘子一掀,看到的是一排排女兵村庄瞬间变成了女儿国,瓦夫成了唐僧瓦夫眉头深锁,心里一万头草泥马驰骋而过他也不好说什么,战时缺人,轮不到他挑三拣四至少,这满足了他的条件,她们既不喝酒也不泡妞打心底里歧视女兵是男兵无法控制的思想瓦夫也不例外,直到在一次歼击德机的指挥行动中看到姑娘们娴熟的专业动作,才终于认可有人被德机炸伤,三个新女兵补充进来这些女兵中,有的是身经百战,阅敌无数,有的是初出茅庐,作战经验为零但她们都因为同一个理由参军杀死那些夺走她们生命里最美好的东西的敌人影片着重介绍了5个姑娘的背景有的是失去了心爱家园,有的是丈夫死于德军的坦克之下,留下孤儿寡母有的是惨遭灭门,有的是把爱人送往前线最后收到一份死亡通知书还有的从小成为孤儿,饱受欺凌,日夜渴望母亲的怀抱她们拥有共同的敌人——纳粹班长在偷偷进城看望儿子的路上发现两名纳粹,他们穿着伪装服,背着炸药,悄无声息的在树林里游荡班长立刻跑回来通知瓦夫,根据他们的装备和行动方向瓦夫推测他们是要去炸铁路取得上级同意后,瓦夫带着包括班长在内的5名女兵抄近路,赶追那两名纳粹瓦夫对此地形相当熟悉,经过一块沼泽地,早早的比纳粹兵先到选择制高点埋伏好埋伏的地方是个景色宜人的山水宝地,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将要发生的血雨腥风形成强烈他们一直等到第二天黎明,纳粹才姗姗来迟周围静的出奇,是所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他们盯着两个纳粹过去,然后一个接一个,他们数着,同样装扮的纳粹一共过去十六个原来纳粹派了一支小分队去炸铁路,那两个不过是哨兵5个和16个硬刚无疑找死,瓦夫让小黄沿路返回去搬救兵剩余4人和他一起死守,就算付出生命也不能让这16个人去铁路小黄得令赶紧马不停蹄的往回跑瓦夫开会集思广益,想法子怎么阻止他们纳粹的目标是炸铁路,他们人数不多,肯定不愿意被人发现他们对这片地形也不熟悉,如果在他们前进路上设置障碍,让他们绕回去,就能争取更多时间班长说他们可以假装成伐木工,大吵大嚷装成很多人的样子他们脱下军装,伪装成普通妇女纳粹听到动静,派哨兵前来探查哨兵一查就知道他们只有5个人,瓦夫觉得要暴露了急中生智,小美脱光衣服跳进河里假装伐累了要洗澡,纳粹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她列夫配合她演戏,言语中透露有更多人到来的消息,把小美拉上岸小美游到对岸时差点被纳粹捉住,上岸后余悸未消,掩面痛哭这招管用,纳粹另辟蹊径,又绕回去了纳粹找不到路,原地休息烤火但大意的小文却在落单时被哨兵用利刃刺杀,她临死前大叫了一声,提醒瓦夫小文是高等院校的高材生,最爱诗词,本不适合参与这次行动但因为她会德语,瓦夫就把她带来做翻译,没想到在帮自己取烟的路上丢了性命瓦夫既自责又懊悔又心痛在小美的配合下,用声东击西法,杀死两名哨兵,为小文报仇他们与德军有过一次正面交锋,但由于藏在石头后面,且又较分散德军摸不透他们有多少人,在损失两人后就趁着大雾悄咪咪的撤了战斗结束后,班长和小美开启了小爱的批斗大会小爱第一次实战,刚才双方交火时,她吓得一动不动,众人看在眼里瓦夫出面维护安慰小爱,说真正的勇气并不体现在第一次战斗,而是下一次战斗第一次谁都会慌,乱了章法他把小爱带在身边巡视,结果正好迎面遇上德军他趁德军看到他们之前把小爱往岩石边一推,自己亦往旁边一躲德军没有看到他们,但小爱听到德军的蹄子就在自己脑袋上方,声音近的吓人心态一崩,大叫妈妈,暴露目标,被德军连发子弹枪杀躲在一边的瓦夫气愤不已,转过脸射杀凶手,立刻逃走德军紧追其后,瓦夫像装了马达一般跑得飞快后面枪声四起,德军穷追不舍,班长和小美听到枪声,止步不前瓦夫疯狂向前跑,一直跑到沼泽地,德军对着沼泽池连发数枪待沼泽池恢复平静才离去,树林又恢复了前时的宁静瓦夫从沼泽里冒出,疲惫的爬上岸他抬头一看,小黄的衣服绑在一根棍子上难怪援军迟迟未到,原来小黄早已溺毙在沼泽里瓦夫看着那根插在沼泽里的木棍,想象着小黄沉落时的无助和害怕,不由心如刀绞瓦夫重振精神,与班长和小美汇合,三人决定与德军决一死战德军还剩10人,列夫他们在石头后面架起5杆机枪,3人控制,互相打配合战绩还不错,干掉4个德军放大招,在班长呆的坑里扔进一枚手榴弹,班长被炸伤小美主动现身,把德军引进树林,让瓦夫照顾受伤的班长小美比不过瓦夫的脚速,虽然干掉一人,最终也惨死在德军的枪杆子下瓦夫和班长听到树林里的枪声停止,便知小美已经牺牲班长自知活不多久,把儿子托付给瓦夫后饮弹自尽德军还剩5人,瓦夫手枪里只剩一颗子弹上天庇佑,下起了雨,德军进入山洞躲雨,留两个在外面放哨瓦夫手起刀落解决外面两个,端起枪对准洞里三个,杀的他们措手不及洞里三个德军没有武器,算是俘虏瓦夫愤怒的举枪,念叨着就算把他送上军事法庭也要杀了他们导演在这埋了个悬念接着画面一转,三个德军向屏幕走来,瓦夫举着枪在后面驱赶他没有杀死他们正当他体力不支要晕倒时,队友及时赶到救下他任务圆满完成,上级又给他调来5名新女兵她们的样貌和牺牲的5人颇为相似,列夫看着他们仿佛她们又回到自己身边,然而这只是又一场残酷的开始瓦夫驻扎在这里,经历一场又一场生离死别,心力交瘁但他依然坚持,因为纳粹未除,国家尚无太平03—反战电影多不胜数,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间最多见,为后世留下不少佳作二战是世界公认唯一正义的战争,拍反战片的导演都会选择希特勒作大反派用战场上成堆的尸首反映战争的残酷《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没有大型战争场面,动作场面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最紧张的一幕是列夫替小爱报仇后撒腿狂奔,德军的子弹紧追其后列夫在和子弹拼速度,看着人额头渗汗中间介绍5个姑娘的家庭背景,稍微有点无聊,好在只点到为止把主要信息交代完毕就结束,没有过多深入不过这样没有建立起观众与姑娘间的情感共鸣,就会减少姑娘之死带给观众的震撼痛心的感觉不深刻,后劲不强尽管如此,姑娘们坚韧、聪慧、不屈不挠的人设还是立的稳稳地影片最后少不得要飙泪尤其是结尾5个姑娘重新站在列夫面前的画面她们曾经嬉笑怒骂,好不快活一切都变成了战火里的尘埃,随风而逝香消玉殒、梨花带雨这样的词不属于她们她们有钢铁般的意志,这样的意志将传给每一个听过她们故事的人虽死,尤生!
下面改编一首《红楼梦》里的诗结束推送:女儿悲,夫离子散觅不回女儿愁,军装何时换缎绸女儿喜,打落敌军一战机女儿乐,终闻国复与家合
近日看了一些有着战争背景的影视作品,不同的导演、编剧对于不同材料的组织架构既拥有惊人的巧合,也同样带有鲜明的异质。
(补充,如钢琴师、我是一名教师等等优秀作品,都是透过有着平凡职业的普通人的目光来讲述战争,但又各有侧重。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是由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的战争片。
本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名男准尉带领五位女战士在森林沼泽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伴随着大量牺牲,小队最终艰难地成功阻止德寇的故事。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准尉台词里有一段话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地翻找典故,发现影片这句台词几乎一字不动地把小说里的原句保留了下来: “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
“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
“为什么我不放过这些个德寇,偏偏要采取这样的决定呢?
“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你们这些男子汉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使得她们被枪弹打死呢?
“你们为什么把她们交给了死神,而自己反倒平安无事呢?
“你们是在保卫基洛夫铁路和白海运河吗?
“可是那边不是也有保卫部队,而且人数比五个姑娘跟一个带着手枪的准尉要多不知多少倍呀!
” 《静悄悄》这段文字,在字里行间想要传达的旨意非同小可。
这是作者跳出了准尉的时态,站在回望历史长河的角度,假准尉之口而发自肺腑地,对良心的声声叩问。
他是迷茫不解的,因为他看不透战争到底因何而持续。
难道你们都看不到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战争“这两个字的夹缝中白白消陨吗?
这是他心底最无助的呐喊。
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人类、生命、和平”这样大的一个命题,坍缩到“母亲”这个鲜明的形象之中。
这样小大的处理,让那些牺牲的冰冷数字,骤然充满千万种可能,而读者又会瞬间意识到,由于战争,这千万种独特的活法都顷刻荡然无存。
来自虚拟语态的强大冲击,永远是启迪深思的最好契机。
对于战争片来说,炮火横飞、硝烟弥漫、血流漂橹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战争的残酷永远不应当是作品的落脚点。
如果仅仅把影片迫真的血腥视觉还原效果作为任务完成的指标,那这部战争片是极其不够合格的。
描写战争从来不是为了标榜炮火,战争片的落脚点永远是对生命的敬畏。
具体而言,这种精神可以是人性光辉,可以是良善未泯,可以是民族同声同气,可以是个人宁死不屈,可以是对暴行昭昭然揭露…… 当然,可以是对和平最纯粹的诚挚祈盼。
2021.9.4
这个假期中国票房高的几部电影,我都看过,感觉大圣归来真心不错,其他像什么煎饼侠,捉妖记就太差劲了,不知道像静悄悄这样的电影会这么惨淡,令人费解啊!
我看静悄悄,真的是泪流满面啊!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看些什么,就好莱坞大片好看?
在国外票房不好的电影,只要有好莱坞标榜,马上拿到中国来上映就会取得不俗的票房,中国人真的钱多人傻?
像什么煎饼侠,就靠些大腕撑门面,搞笑又搞笑不起来,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看?
就知道往什么好莱坞,什么明星大腕处钻,中国人就是这样永远的奴性改不了!
可悲。。。
2015年8月25日,一部“燃爆了”的战争片全面登陆中国院线,这就是根据苏联名著改编、经典翻拍的3D战争巨制《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属于经典翻拍,曾经的“禁片”再映,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
作为战斗民族的战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堪称是“战争片中的战争片”,首先,上演了一场“豪华武器大套餐”,坦克、飞机、高射炮、各种型号的枪械炫耀,琳琅满目,简直是“兵器爱好者的福音”;再者,3D技术让片中的战争场面逼真至极,身临其境,轰炸、飞车似“速激”,坦克碾压那一瞬,仿佛泰山压顶,更令人窒息的是在丛林枪战,子弹如飞梭,就像从观众耳边擦过。
除了恢弘的大场面,生猛的俄罗斯人更擅长徒手搏杀,拳拳到肉,影片中有各种形式的贴身战、偷袭,令人大开眼界,而准尉瓦斯柯夫那“稳准狠”的割喉手法,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作为小语种电影,俄罗斯影片在中国受众并不广,但其一贯品质极高,更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被资深影迷所推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俄罗斯战争影片,带有俄国电影的特质,在镜头语言和叙事表达上更多了几分静谧、神秘,有浓郁而独特的俄罗斯式的浪漫,将给观众截然不同的观影感受,必将是新奇体验。
俄罗斯电影的水平就停留在我们拍红色电影的时代
半集采用闪回方式逐一介绍美女战士,有些跳脱,战斗不真实,后面跳过悲惨情节
看到后面才惊觉这是正儿八经的战争片...前面跟玩似的,像是恶搞片,整个严肃气氛没有渲染出来,叙事也很生硬,最后也并不悲壮,很一般...
值得一看,7.5分给低了
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的身后是俄罗斯。
很大部分是1972版的翻拍。很壮美的白桦林外景,片中蒸气浴室未删节裸戏也看过,都是金发碧眼波涛凶涌的大洋马。
音乐、音效做得很好。少几分崇高,多几分细腻。摄像总是从下往上甩着摇,来提升崇高感,但是落幅总是不太好,或者剪辑有问题,有些镜头略瑕疵。老毛子死的时候都会来一句“Cолнце!”。@卢米埃芳草地
翻拍的还这么难看真是不容易
这领队是头猪吗?但凡有半点我们游击战的经验也不至于牺牲了五个女红军。战斗场面真心一般,每个人的背景烘托也非常一般,没有任何触动
B
记得在延安中学读初中的时候看过这部小说,作者是瓦西里耶夫我却错记成肖洛霍夫。1972版的电影在我父母这一代人中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如此感人至深?战争摧毁了那些美丽的女子,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但她们的美却正是因为战争而显得更加光彩夺目,错过1972版的我,决定绝不不愿意在错过2015版。
跟老版基本差不多,甚至有些台詞都一樣,敘述節奏很舒服,影院效果也很好。雖然故事早就爛熟於心,還是跟小夥伴們哭得唏哩嘩啦,姑娘們太可惜了。LUBE的片尾曲再加一顆星!
2015.10.06一群傻瓜竟然把这么经典的片子楞改成了好莱坞电影。看样子这样的傻逼不是中国独有。
有枪有肉,有血有情!
一不留神买到的居然是国语版的票,我特么yes醉了!看俄罗斯人的手撕鬼子,比中国的手撕鬼子好太多了。还有,总局你剪得时候能不能剪的不带痕迹一点真是看到跳跃画面很不爽啊!
豆瓣簡介又乱写了。剧情有些逻辑错误,不过整体还好。美貌的毛妹女兵,真是...大饱眼福。4星支持
老版就只记得妹子沉入沼泽地一个镜头,多年过去,这样的主旋律故事,还不错,就是节奏感弱了,还有对“气味”的挖掘浅了。 442
浴室和瀑布的裸戏,影院版或许没有;但这几分钟,却是战争和女人的特殊关系的映衬。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628657/
苏式主旋律电影,这个记忆很深,小说仍印象深刻,女战士们都很美,俄式战争片无疑都很壮烈,但这里把德军朔造的太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