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汉娜很漂亮的脸蛋,总算看到她主演一部正剧了,还有张赫和李准的演技加持,这两位已经不是当初的小鲜肉了,得靠硬实力了。
剧情和人物的关系是步步紧逼,情节非常有张力,三位主演很出彩,包括王太后等群演都是力图用演技来加持人设,使人物的性格和最终的命运很契合,人物间的关系随着故事线索的转变尔变化,剧中人物都是隐忍和腹黑的,不是那种大吵大闹式的,而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把你鞭打得体无完肤,或是淡淡的一个表情就立马让人陷入疯魔,戏剧化的张力在剧中无处不在,故事是以人物为根本出发点,开展铺陈有迹可循,唯一有点遗憾的是CP最炸的点不是吻戏,糖份不高。
还有就是李准演的皇帝为了表达他的沉重负担和忧心,那黑眼圈和苍白的妆也太老气和丧了,不明白为啥要这样,有点阴霾。
不过剧情和演技真是好,虽然我觉得后半段有点拖沓,anyway,推荐。
一是立意深度上的突破。
这一部是我第一次在韩国古装剧中这么一针见血地指出困惑朝鲜王朝几百年,国家衰微不堪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这个国家自始至终总基调都是一个“争”字。
从早期的功臣派士林派之争、到士林派分化的东西党人之争、到东人分裂北南之争、西人分裂的老少论之争,再到最后的安东金氏崛起,朝鲜中后期的国王就像陷入了魔咒,一直在强化王权上打转。
要么贵族废黜不听话的国王,要么国王换局弄个士祸啥的,利用党争恢复君权。
这种不良的政治环境是如何产生的?
明明世宗大王时代君臣有义,后来为什么王权会遭遇一次次挑战?
士祸会一次次兴起?
其他的剧在这方面都没深入展现,所以很多人搞不清楚怎么朝鲜时代中后期的王都那么窝囊,大臣都那么牛哄哄,这部剧第一次明晰展现了前因后果,明显立意更深一层。
二是人物的突破。
男女主角,以及男二的人物形象和其他剧相比也有所突破,更加复杂化立体化,更接近人。
女主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女主,格局高又清醒,左议政将父亲之死的真相透露给她,她虽然有所埋怨,但也理解王的立场和无奈,因为她很清楚,悲剧的根源不是人,是坏的制度,所以要上高位,以实际行动去改变国家痹症,让悲剧不再重演。
男主也不是传统韩剧中的国王世子忧国忧民的完美人设,他敏感多疑,又专情深沉,脆弱又聪明,克制又阴狠,既有成为圣君的资质,又有沦为暴君的倾向。
感觉这才真实,处于深宫之中,在血腥中忍辱偷生的人,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哪有时间去忧国忧民?
但是作为国王,他必须身挑日月的重责意识还是有的,所以让刘贞去引导他,点醒他,帮助他。
刘贞和他之间的感情,是最受考验的,也是最难得可贵的感情。
左相也是个复杂的人物,有国家道义,但更有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让他在打造美好国家蓝图的执念里偏离了方向,与自己想象的国家道义背道而驰,不但残害了无辜之人,还差点把国家推向失控的边缘(大妃发癫虽王是始作俑者,但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忠君明理的忠臣,但也不是奸佞。
每一个人都不脸谱化,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合乎逻辑,每一个人智商都在线。
三是整体剧的品位有所突破。
无论是质感,运镜,还是画面构架,都十分高级。
算是韩剧古装中数一数二的上乘之作。
刘贞在知道真相后,决定和左议政一起牵制王这是必然的结果。
原因有二: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刘贞一开始的格局就是站在国家治世的高度上,这也是左议政愿意支持她的原因。
她一直笃信好的治世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与忠”,即君臣有义。
若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若臣失忠于君,则君名存实亡,国亦名存实亡。
这也是孔孟最核心的治世之道。
所以左议政一家独大压制王权时,女主破局帮助王,因为她认为这是臣下对君王没有忠心,把君王当傀儡,这样王没有精力思考民生(这从他看到在王宫劳作的农民说的话就可以看出,为了活命夺权,他都无暇顾及百姓),被动陷入无休无止的政权争夺战,国家也会在内耗中走向衰败。
反过来,如果王权没有牵制,就会出现昏君或暴君,国家同样会陷入腥风血雨。
而这次大妃暴政的幕后始作俑者是王,虽然这是权术博弈的方式,但和当初功臣陷害女主家的方式如出一辙,与女主希望建立的君臣有义,臣君有礼的平衡治世背道而驰。
二是从个人层面来说,人无完人,圣君不可能是天生的,一定是要靠后天引导的。
对于王而言,终究只是普通人,多数人处于王弱势的处境下,想要翻盘,的确需要剑走偏锋。
但引起的蝴蝶效应,以及造成无数无辜人悲剧的结果有多可怕,很难预计。
同时,在尝到利用权术获得绝对权力的甜头后,人是会上瘾的,不知不觉就会忘记初心,成为权力的狂徒。
要知道,燕山君就是前车之鉴。
王对刘贞的感情有多深,刘贞一定是知道的,她同样也爱着王,所以她绝不可能让自己的爱人远离正道,她当中殿的目的除了复兴士林,更重要的是为了辅佐爱人,建立一个惠民的国家。
当她捕捉到危险苗头时,她一定会行动起来,用各种办法引导王,走向正途。
牵制绝对化的王权就是未雨绸缪,制衡权力分配,防止日后失控的局面的最好方法。
而在这平衡君臣权力关系的同时,重建君臣之间良性的关系,引导君王以礼于臣,归化臣忠于君,这样天下才能太平,自己和丈夫才能更恩爱。
于国于爱人都利。
比起浓墨重彩刻画的王和王妃的爱恋,更让人欲罢不能的是从细节流露出的左相与大妃的凄美。
如果说王与王妃是有名有份的爱,那么左相与大妃便是无名无份克制的爱恋。
两个人都在用着各自的方式去守护着对方,不管是一心搞政治的左相还是企图谋权篡位的大妃,二人不成正果的爱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左相。
一个长期活在暴君阴影下的,kingmaker。
不能说他毫无私心但他连私心都是为国的。
一个在朝廷上无人敢反驳君王的国家将走向毁灭。
他一直充当着那个“恶人”角色。
但最重要的一点不论如何他不过是一个建言的臣子,而不是做最终决定的君王。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凄凉的。
他也不例外,不过有一丝令人欣慰,就是他可以放下一切休息了。
生而为国,死而为爱,值了。
一个不懂得妥协,不懂得走回头路的人,这个人所有的妥协都只为一人,大妃。
也是,他把一个“准备好晚膳,等夫君下朝”就能满足的一个普通女性送入了深宫之中,只为他的爱国心切。
权力是一种让我想见的人主动来找我的东西的确,大妃谋反之后左相亲自找上门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从起初的远远相望到近距离的对立,距离是被动地拉近了。
剧情后半部让人看着心堵的大妃的一些“无理取闹”的举动,“违背法度之举”,就像她所说只因自己是个女性,是个不能过问朝政,只能任人摆布的大妃。
我要把左相建立的法度,左相的国家推翻掉大妃在无意间把左相最为看中的国家当成了“情敌”。
左相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能在他那里大妃、爱恋不过是在闲暇之余才会想到的生活乐趣;而于大妃,深宫中整天只能无所事事的人来说,左相就是一切。
二人以各自的方式爱着对方。
杀掉太妃保权力最简单但他还是于心不忍,刀剑直指太妃大逆不道应关入大牢但她还是于心不忍。
这一次又要弃掉我了吗?
这是要保你啊。
大妃是左相的棋子,但爱惜的棋子本就不能充当棋子,而二人都不过是政治权力者盘大棋中的棋子。
以为自己是下棋人,到头来也不过是一枚棋子。
第一集:1. 镜头画面真的美,但是有种mv版的罗列感,剧情方面真的有些单薄,没有内容2. 李准的气质在这个剧里,很阴郁了,不是标准韩剧正气男主感,但目前看适合这种被权臣压制的王的角色3. 姜汉娜是美的,但气质和古装不匹配,一种独自现代剧的感觉4. 第2集也是单独放映,没有任何同期,收视应该会破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集:1. 剧本问题占80%,真的没内容。
已经不是内容松散的程度,而是没有内容。
男女主为什么如此悲切,关注爱情线的叙事铺垫过于不足。
2. 这个剧的人为什么都压着嗓子说话,像是70年代的电影配音的感觉。
3. 导演第一集被夸赞的画面美,在第二集中似乎也一般般。
一种导演和编剧在斗气的感觉,编剧沉浸于自己幻想的情绪之中,而导演沉醉在自己的艺术性的“隐喻”和画面美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集:1.说实话 李准不适合韩服,显得脖子好短 女主父母都死了 还那么开心 不知道还以为是失忆了🤣 这个叙述太垃圾了 前因后果都没讲明白 只会让人感觉这个剧 莫名其妙2. 第3集 男主表现的真的像是 正在被毒杀 慢性中毒的样子,谁看这王都是中毒了的感觉,并且男主的台词很有问题 听不清 那种像悄悄说话 碎碎念的声音 没有声调。
好像要故作深沉 所以把声音放的太低,并且呼吸停顿很奇怪。
两位主演在剧中的颜值不如他们在别的剧中的原因,导演绝对有锅。
这位导演的优点很明显,会用气氛讲故事,但缺点也很明显,除了过于依赖气氛而有些忽略节奏外,她也真的不会拍演员,对演员面庞的把握有些失败。
4. 男女主角都想给父母报仇,连报仇的时间都不够,还在这里两个人痴迷爱情,真的是剧情上也没有说服力,这剧真的缺少叙事。
5. 感觉女主被张赫收为侄女 赶紧进宫后 才能真正有点展开 现在真的是 剧情本身节奏很慢,第二集和第三集压缩成一集明明更好。
但是感觉今天第三集的故事比之前两集强一点,期待女主入宫后的新斗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集:1. 这一集的后半段变得有意思了,女主和女二都进宫被封为同级的淑仪,一男二女的狗血剧终于开始了…预计张赫的儿子也会爱慕女主吧~ 节奏是真的慢,第四集结尾男女主才相认。
2.张赫是忠臣吧 kkk 为了测试王的能力… 虽然的确略微落入俗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集:1. 故事的叙事上问题最大主旋律的叙事中"是悲剧,是悲剧吧?
" 悲剧啊!!只是在强调这是虐恋这个主旋律本身 让人无法投入过于强调王像是傀儡,但是又过分像王一样展现臣子了使王者威严下降的同时 没有用相应很合理的场面铺陈,而是将如此悲剧性的叙事集中于 “纵然如此深爱的女人走但却进后宫”来表现王目前是傀儡这件事情并且设定没有那么需要悲情的感觉 左相再怎么是反面人物,以前中殿(王的母亲)的死亡也是王室内部的刺激,本质是因为当初因为暴政问题而引起的反政,所以王也没有理由如此这般敌视大臣们 驱逐暴君的反政功臣看起来不那么坏然后王 我们的男主角对反面角色咬牙切齿的理由是因为中殿(母亲)自杀了,结果却让世子嫔家族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因为是王室先提出原因的,所以其叙事本身就不觉得只有王室可怜。
本来想强调悲剧性的缘分,结果反而是反政功臣方面更说服了我,所以无法投入。
这是最大的问题 2. 选角 张赫的左相位高权重,但形象上看起来还是太年轻了,所以感觉不太均衡。
这部电视剧的主演就是以爱情为主,结尾也几乎是以爱情为主,男女主角渴望拥有纯真的爱情,可以说本剧就是以爱情为主的。
如果爱情剧要成为主要角色的话,如果左相的角色是李德华这样更年长一些的演员的话,就会觉得是左相这个角色是给一般爱情剧带来政治矛盾的素材。
3. cp感李准在过去的演技评价还是不错的,但是在这部戏中作为男一“王”的单独出演,和女主没有默契,反倒是姜汉娜和张赫没有一点爱情线的戏份,但是意外地感到紧张的奇怪感觉,李准反而女二更般配的感觉,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线过度的叙写不太合适,反而是最开始每半个月见面的时候更不错。
4. 结论 还不如写政治线更好比起姜汉娜这个角色,作家更着墨的部分是政治部分,女二 许成泰女儿,与左相的侄女女主见面,女主面对女二制造的危机,女主会选择哪条路,这种矛盾场面明显更有趣。
要在政治或爱情片中选择主因,剩下的部分作为添补,但是因为编剧过于贪心,能二选一有所侧重就好了
某种意义上的sad ending,男女主的爱情还是在他只是个书生她只是个彩箱匠商人时最美好——同行于盛开的水仙花丛和李花下,男子赠女子鬓边花,女子赠男子折扇。
第三集开头银杏下的暗伤,像在默默诉说任凭四季流转我还是最爱你。
然而男女主的感情在刘贞刚进宫,李泰溯洄从之的一幕之后,几乎就可以宣告结束了,之后再也不是从前年少纯洁的美好。
看久了刘贞后来端庄得有些冰冷的模样,真是怀念她从前的狡黠和秀美。
其实剧并非完美,但是能让刘贞从被庇护的位置走出,成为悬在李泰头上的一把剑,觉得编剧真是有想法。
李泰和刘贞既然成了政敌,那么爱情多半是不保了。
今日感情深厚能够互相容忍,将来有了积怨就不见得了,而中殿若有了孩子,只会受到更多牵制。
契红丹心之名的不止刘贞一人,还有披着奸臣皮的左相。
刘贞和左相对自己的追求都有着“泯灭人性”一般的执着,忽而圣母圣父到了极致,只是放在剧中也算能自圆其说。
大妃也非常出彩,起初像个花瓶,只是任由左相摆在宫中,外表很对得起大妃的名分。
而后她的内心世界逐渐展露,演员的眼神哀怨得可以刺痛人。
左相了解大妃,他一直知道大妃的愿望不过是等待夫君回家为他洗手做羹汤,是他将大妃栽成了一株美丽的花,故意将她放在宫廷以供自己驱遣。
但是他不够了解女人,大妃能够容忍左相将国家放在自己之上,却不能容忍突然多出来的一个女人——刘贞,取代自己的位置,于是不再甘心只是做一朵听话的花。
她有恨也有野心,有深宫经年累月学到的政治经验,即使很匮乏。
除了满足权欲,大妃也想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被看见吧。
所以若要她流血,她也一定要将这个世界化为地狱给她陪葬,这是她被埋葬大半生后想要得到的“活过”。
左相利用了大妃的愿望,知道大妃不会轻易和自己争权,而他最后却说什么是自己忘了,一直很后悔,说了一大堆情话。
其实他骄傲自负从不在意他人看法,最后的情话一定不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什么深情形象以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大概是他真的希望大妃能够快乐起来吧。
把所有罪责都推给他,明白自己是被爱过的,那么他以为的温室之花又能重展笑靥了。
可是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天真,说到底还是消泯了大妃作为人的存在吧。
大妃是左相这样冷酷的人难得有过的柔情,可他到底不曾真正尊重地爱过她。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禁止引用红丹心 汗青集前言 山巔的不國
拍戏太辛苦 合影留念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地方,因為特殊的選擇,成為背信者的試驗場。
人們在山的最高處建造城池,又在临水的岸边筑起雕像,點起了明燈,點燈的人說,他們崇尚自由和權利,這燈光照亮了背信者的投奔之路,那裡被稱為山巔之城。
在山巔之城,號稱人們生來平等,私有財產受到保護,無條件兌現承諾,但卻在內部以信仰之名,進行管控,把居民們劃分為看不見的階層。
有趣的是,山巔之城歡迎外來者帶著他們拿手的技能,還有最珍貴的東西前來投奔。
一時間,各處的精英叛國者和難民,以及被驅逐之人,還有想要寄存財富的商賈雲集此地,因為他們信任山巔之城的承諾和規則。
後來出現了若干狀況,其中有一个地方,说是国家,是被一分為二的另一邊,受到山巔之城的嚴格管理。
遇到什麼情況,都要無條件站到山巔那一邊,更有甚者,資金,財物總是源源不斷地流入山巔之城的地界,無限量供應,不知疲倦。
這麼看來,那裡就是被山巔之城控制的一塊國中之地,說是國,其實國也不國。
在這個不國的地方,每隔五年就要鬧騰一次,被稱為“大選”。
不國那邊五年一度的大選說是選舉,倒更像是一場盛大的全民狂歡,也可以理解為是全民參與的重要活動,每一位參選者都要上電視直播答辯,還要當眾回答問題。
當選者可以參與熱門綜藝節目,不算是否違背製作人和策劃團隊的意願,總之上過節目就好,反正兔牙電視台那邊,事後可以接受製作人遞交辭職信。
這個活動的宗旨,就是要讓幕後策劃者想要拉拔的人趕緊上位,而在幕後策劃的人被稱為“造王者”。
有一年的大選出了紕漏,造王者推了一位毫無經驗的素人參選者上位,可是這位素人的支持率和得票率都不足,無奈之下,只得實行B計劃,要求參選者A無條件退出,要跟素人那邊達成協議,又宣佈數十萬選票為廢票,就這樣,才勉強拉拔這位素人上了位。
素人上位之後,不國這地方的某些情況發生了變化。
譬如說,女性相關部門要被取消,代之以平等權利部門,再比如,每週工作52小時的工作制度也要被取消,代之以每週工作120小時的工作條件,要求勞動者愛干不干,不干活就沒飯吃。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國的人們就犯了難:這折騰來折騰去的,電視台總要正常運行對吧,兔牙台的綜藝都被罵了,不國台的電視劇要怎麼辦?
要是播古裝,哪怕就是道具被截圖,都會直接被罵上熱搜,被迫中止。
要是播時裝戲,會不會被對照現實情況,繼續被噴?
再不然就是,新編歷史劇?
在特殊時期,講幾個歷史小故事,但不確定朝代和对应人物,應該不會有錯。
那麼,就在山巔之城的人們即將對國將不國的地方進行改造的當口,請跟隨不國台的視線,一起看幾個有趣的歷史小故事,以慰疲憊之心。
红丹心 汗青集第一篇 爱的代价
他和她注定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殿下,请废黜世子啊-殿下,三思啊,废黜世子啊-至痛惘极!
殿下,废黜世子啊雪,消无声息地落下。
宫苑之内,大殿外黑压压地跪了一群人,就像烏鴉的翅膀那樣黑,來人都在高喊这样的话。
内室之中,心事重重的世子却要面对与母亲的死别。
-这比你每日服下的量要多,你只会病上几日。
-我,绝不当废妃。
我要以国母的身份死去,我是和世子一起被毒害的。
-你平生都要記住,一定要利用此事!
如今能保住你的,也只有人們对你母亲被毒殺這件事的同情了。
这是什么样的故事?
爱的代价。
在史剧:大长今 当中,徐长今为解开中宗李怿的心结,曾经跪地回禀:-殿下,与您成婚七天,就不得不离开宫廷的妻子慎氏,您一次也没有见过,慎氏就把裙子围在了仁王山上,可是您没有看过一眼。
这就是中宗反正之后引发的故事,具体经过可以参考史剧:七日的王妃。
就因为这样的剧情,当时不少观众都在问,如果坚持到底,慎氏不出宫,后来会怎么样?
慎氏若是不出宫,最后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结果。
即便在惊惧不安当中当了十多年王妃,却还是要被“反正功臣”寻机除去,继而导致家族满门被戳。
而坚持要迎娶世子嫔的世子,也有可能如同本剧主人公李泰那样,亲眼见到母系家族被抄家滅族,灭的是三族,而他想要迎娶的那位世子嫔,也被灭了三族,但还加上了士林同道十多人,同样都被灭了三族,也就是说,下令者效法燕王,要灭的是十族。
是没错,本剧一开始就用如此惨烈的方式给出了王室的大家长想要坚持爱情,所付出的代价。
那么,就这样付出代价,就结束了吗?
看来还没有。
如果一方没有消失,这样的较量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所以,本剧要讲述的,就是这份爱,以及付出代价以后引发的种种故事。
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年少的世子遇见了正直又倔强的官家女刘贞。
那天出宫,调皮的世子只是想去打听自己的未婚妻尹氏到底什么样,品貌如何,却不曾想到,遇见了非常特别的人。
当他看到孩子们都向同一个方向跑过去的时候,情不自禁,自己也跟了过去,就看到一个打扮朴素的女子,甚至没有披风遮面,就这样坦然走过去,要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鸡蛋,她要将热水倒入草窝当中,想趁着天气好,保持光照,湿度和温度,在这里孵出小鸡。
什么?
没有母鸡,只把鸡蛋放在鸡窝里,浇一点水,晒晒太阳,就能孵出小鸡吗?
对于这一点,世子李泰真的不屑一顾。
于是,他大声嘲笑了这位官家女,还一脚踏碎了鸡蛋,又说想要赔偿鸡蛋的钱,必须来抓他,跟着就骑马逃走,这才引得对方气愤非常,也骑马赶来,非要抓住他不可。
后续发生的事,谁也没想到,气愤逮人的姑娘催马追上了世子,她的骑术让世子刮目相看,而她的诚意解释,也让世子为之心折。
世子为什么会在意?
因为他问过她:-你真的相信那些鸡蛋可以孵出小鸡吗?
那些孩子们需要的只是今日的温饱。
他们会在鸡蛋孵化前把鸡蛋吃掉。
可是女方却回答说:-那也是,只要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就能有所收获。
那么下次,再下次,他们就会有所收获。
是,就是因为这话,还有之前的种种,打动了世子的心。
因为,以浅显的话语,解释做人的道理,使人们感悟,继而一心向学,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教化之功。
可是,教化这样深奥的道理,如此困难的事,在这名女子看来,却如此诚恳又简单,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而且,她也获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世子就是跟随市井孩童的脚步,这才找到了她,这样诚恳又热情的她,怎不让人为心动。
热忱,恳切,机智,善良,脸上时时都有笑容,身边总是围着很多人,人们都争相为之效命,这就是世子想要成为的样子,而刘贞恰好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她赢得了世子的心。
但还是世子的李泰,从见面之初,就已经显露出多疑,计较,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特质,为了迎娶这位令自己心动的女子,世子不惜说服自己的王父,给了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想要对抗功臣就要培植士林的力量。
世子的王父是因为众人逆谋得来的王位,参与逆谋的人们都被封为“反正功臣”,就因为登基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这才处处受到挟制,甚至因为与之约婚的女子出身士林,就连订下的婚约也被“反正功臣”诟病,就因为“反正功臣”之首朴继元担心正统性被质疑,处处提防。
那么,世子李泰真的是为了培植士林的力量,对抗“反正功臣”,才选择了刘贞吗?
恐怕不是,因为初见时,世子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还让手下前去打听:-快!
跟上去,看她是哪家的女儿,把她母系家族的情况也要调查清楚。
所以,向王父提出请求,包括坚持在举行嘉礼之前,不见面,不让她知道他是谁,都是世子以自己年轻又骄傲的心意做到的,完全是因为爱情,没有别的算计,说要培植士林的势力,只是少年想要顺利成婚的借口罢了。
根据世子的说法,他想要做到的是:-我不会见她,(我)要看到她在新婚之夜,大惊失色跌倒在地的样子。
世子嫔分明会失声惊叫。
捉弄最亲近的人,可不是什么好主意,至少对于世子这样特殊的人来说,不是好办法。
世子这么做,还不知道谁会在新婚之夜失声惊叫。
以刘贞的胆量,估计惊叫的应该不是她。
若非刻意隐瞒,刘贞早就见到了世子,也不会引发之后那么多误会。
之所以后来会发生那么多的变故,全都因为少年李泰那颗骄傲的心。
初见那一晚,在桥上闲谈,他对她说:-你长得可真丑啊,相貌丑陋还放诞无礼,甚至还傲慢刁钻,聒噪又无娴静之态,以后谁还敢娶你?
-所以,与我约定婚姻罢离别那一晚,获救的她意识到全族被戳,父母罹难,坐地恸哭。
在桥上告别时,他对她说:-请你活下去!
因为我,我的母亲去世了。
因为我,她惨遭灭门,就算是这样,我也要活下去。
我要活着,将屠戮我母亲和我珍视之人的那些家伙碎尸万段!
所以,请你也要活下去。
求你,求你一定要活着坚持住!
就在那个时候,她还是不知道他就是世子,就是那个坚持要娶她的人,她称呼他为“书生”。
注意:这里需要特别说明,韩语当中有关于“公子”的专门称呼,刘贞在不知情时,对李泰的称呼,不是公子,而是对待读书人的尊称,她称呼他为“书生”,因为她出身书香门第,待人接物仍然使用儒家的那套作派。
至于儒生之女称呼与之有婚约的王子为“公子”的说法确有其事,烦请参考洪氏姐妹作品:快刀洪吉童。
七年的烟云消长,原来只是桥边匆匆一瞬。
在火树银花绚烂夺目之时,在桥上等待的人,仍然是她,她只是长大了,成为一名大方得体的女子,笑容满面,精神奕奕。
时间成为最好的易容之术,现在的她在街市行走,没人能认得出她就是钦命要犯刘学秀之女刘贞,而他已经经历了几个来回,向权臣朴继元妥协,娶了尹氏,又成为一名鳏夫,整个人看起来阴沉又冷淡,用她身边的人抱怨的话来说就是:-他看起来阴沉又冷淡,感觉好可怕哦。
为什么是鳏夫?
因为后娶的中殿已经病故,病因虽然是肺部感染风寒,无法医治,但确切死因却是因为李泰的话。
因为病重的中殿咬牙切齿地说出恋慕的话,却引发了不一样的愤怒:-过去臣妾这个中殿只会乱发脾气,殿下是不是对臣妾很失望?
这都是因为臣妾恨殿下,恨殿下不选臣妾,而是选司谏之女为世子嫔。
如果她还活着,臣妾一定会杀了她!
臣妾就是如此地,爱慕殿下。
听话要听音,这话的爆点究竟在哪里?
原本已经即位的李泰只是想来安慰中殿一番,说几句好话就算了,可是中殿这番话,犯了为夫的大忌讳。
司谏刘学秀之女刘贞是李泰选择的妻子,若非尹氏一门跟随朴继元搞死谏,权臣一起跪地进谏,非要国王废黜世子,王后就不会为保护世子,饮鸩自尽,更不可能布局,让世子也中毒受困,不得不与刘贞生分。
现在,她居然说要杀死刘贞,如此狠绝,留她何用。
就这么几句话,让李泰的腮帮子鼓起了棱,为表心意,他也回敬了几句:-这是中殿你第一次说爱慕寡人,既然如此,寡人也告诉你一件事:中殿,(你)就快要死了。
-如果你真的明白何为爱慕之情,怎敢诉诸于口?!
这世上哪个子女,愿意被杀死自己母后的仇人之女爱慕!
寡人因娶了你而登上王位,一旦你死去,寡人就可以和于我有利的家族达成婚姻(之约)。
此刻的你,(是)多美啊于是,李泰走出中宫殿没多久,就听到尚宫大喊:-中殿娘娘!
中殿娘娘!
是,就是李泰以夫君之名,送了尹氏的死路。
虽然当年他出宫,还是为了看她,却没想到被刘贞吸引过去,立时无法自拔。
哪怕旁人说她一点不是,都会无法容忍,哪怕时间过去七年,情况也还是一样。
为挚爱袒护到底,睚眦必报这件事说起来,还得比较一下另一位。
虽说作为先王嫡长子即位,理所当然,又对权臣朴继元恨之入骨,可是这两人确有相像之处,这相同点无疑就是对待恋人的态度。
虽然满朝文武都知道朴继元与王大妃崔氏的关系不一般,但谁也没有胆量提起,唯有丧女的府院君大声喊道:-正因为这样,大妃娘娘的丑闻才会在暗地里传开!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府院君就是王后生父的封号。
按照古代朝鮮李氏王朝的惯例,国王在迎娶正室以后,都要册封正妃的生父为某某府院君,生父配偶为府夫人,在本剧当中,众人所称的府院君,就是当年跟随朴继元一起搞死谏,逼迫李泰就范的那位中殿的父亲。
因为女儿病故,府院君失去了所有,还被朴继元下令法办,要问他隐瞒虚报的罪,心里当然不痛快,可说是一肚子怨气。
说话当时,虽然旁人竭力阻止,可是已经迟了,此时朴继元踱步而来,不慌不忙给了他几句话:-府院君,你搬弄口舌,侮辱高高在上的大妃娘娘,作为惩罚,我就没收你的全部家产好了。
若你胆敢再有一次,我再抄你满门。
若你继续放肆,我就留下你这条贱命,将你的四肢,斩成千截万段。
-(来呀)将他藏起来的所有家产全部找出来,上缴国库。
嗯是的,做人不用忍耐,也不用报仇,不论当国王,还是做左议政都一样,只要听到不痛快的话,有仇当场就报了,这就没事了。
不过,随着处境的不同,当场反击的做法,也只能限于某些场合。
比方说,朴继元可以在议事厅内与新近丧女的府院君对峙,要罚没他的家产,而李泰就只能在中宫殿内室,针对弥留之际的尹氏说上几句狠话,送她上路。
不过,这至少说明一件事,在对待感情问题上,李泰与朴继元的想法,惊人地一致。
或者,就只有思维方式一致的人,才能成为对手。
在这一点上,李泰与朴继元的对撼,确有可观之处。
或者,就是因为这样,朴继元才拥有察觉到李泰行踪的智慧。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细节问题,内侍给朴继元拿来的是书库的一本旧书,名为《诗传》,回想起李泰身边的内官说过的话,心生疑虑,还是对照了一番。
李泰身边的人,到底跟他说了什么?
其实看起来也不复杂,但是懂行的人,会察觉出异样。
平心而论,在确认府院君没有这样房产的前提下,君臣二人的对话,确有可疑之处:-寡人准备把都城外闲置的房子推倒,给他建个亭子。
-大小如何?
-将有二十一间的房子拆除,建成四束四把的亭子,并将有二十二间的房子,建成一座三束九把的亭子。
-就这么办吧。
这是什么意思?
此处先不解释这本名为诗传的旧书所为何事,先来看连城诀的故事。
农家子弟狄云自小习武,与师妹戚芳情投意合,却没曾想被诬陷入狱,遇到了大侠丁典。
丁典因为与知府之女凌氏私定终身,又被凌氏的父亲凌知府囚禁在狱中,就为问出连城诀宝藏的下落。
耿直的丁典察觉到狄云的为人,逐渐开始信任他。
意外的是,知府为逼迫丁典说出藏宝诀,下了狠手,谎称女儿病故,把活人封在棺木中,又在棺木之上喂了奇毒。
这番布置引得丁典逃狱,去祭拜恋人,触碰了棺木,身中奇毒,却仍然凭借一己之力,力敌江湖中人。
临终前还把藏宝口诀告知,这才引出一段众人夺宝,狄云闯荡江湖的传奇故事。
可是,连城诀的故事跟本剧有什么关联?
关联就在藏宝诀,连城诀涉及的藏宝口诀,也是类似这样的数字:四、五十一、三十三、二十八,十八,七,……这串数字是丁典要求狄云一定要背下来的口诀,但狄云重情义,不在乎财宝,并未放在心上,直到他打开棺木,想要帮助丁典与凌霜华合葬的时候,才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凌氏死前身穿单衣,是活着的时候被封在棺材里,死前还想要兑现承诺,就用指甲把丁典告知的藏宝口诀刻在棺材盖上。
而那一串藏宝诀对应的也是一本书,就是《唐诗选辑》,相关对应语句是:西天宁寺大殿佛像向之虔诚膜拜通灵祝告如来赐福往生极乐贪心的江湖人士,就是对出了这些话,才赶到了那个古庙,打开了黄金铸成的大佛,起出财宝,却纷纷中毒,倒地不起。
原来,藏宝的那位君主为不让歹人拿到这批复国之资,也在财宝当中喂了毒。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看,古往今来,想要使用暗语通话,用的办法都差不多。
都是选一本暗语对应的书,名为暗语本,然后再给出相关数字,指代的是暗语所在位置。
听取之人翻书对照,就能发现密报所为何事。
文艺创作不拘一格,既然唐诗选辑可以,那么诗传也可以。
搞不好本剧编剧也在某江文学网蹲点,才能写出如此奇情故事,也曾参照过金庸武侠世界里的瑰丽奇景,才有如此剧情延伸。
在本剧当中,内官所说的暗语,对应《诗传》当中提到的汉字,就是两个字:妃死可见,国王身边的人,还是以这样的方式,把消息传递过来。
是没有错,朴继元能够解答这样的谜题,还是因为与李泰有类似的思维方式。
然而到后来,是因为细节,还是细节方面暴露了李泰日常所思所想,让人有迹可循。
循迹而来的结果,就是反制。
对于李泰而言,当感情成为砍向仇家的剑,就会无往不利。
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送了尹氏的死路,除去了朴继元想要与之联手的朴氏家族在朝中继续生存的可能性。
现在,就在拣择即将进行的当口,为了在“反正功臣”当中制造问题和混乱,他选中了兵判。
如此一来,也就能解释兵判之女为什么会有如此奇遇:出门有事,却遭遇“匪患”,前来搭救的人却是国王,这位君主笑容可掬,还对她特别亲切,特意戴着她为父亲挑选的帽饰,跟她好一番客套。
此后,在拣择的消息传开以后,禁婚令尚未下达之前,又派人给她送信,约她半夜见面。
李泰真是因为爱慕年轻女子的容颜,要跟兵判之女在夜间见面吗?
看来不是,他刻意派子女送信,就是为了让家长知晓,继而跟来。
所以,夜会兵判女息,为的是面见兵判,直言相告,哦不,面授机宜:-他们即使不听我的话,也一定会听从你的命令。
可是你能堵住寡人的嘴吗?
寡人,要去大妃殿,还要告诉所有人,寡人跟兵判之女已互通情愫-寡人知道,你才是真正的忠臣。
百姓愚钝,看不到你的谋略和人品,误以为你是左相的手下,对此我深感遗憾。
兵判,你来做元子的外祖父吧!
寡人希望,你女儿能诞下元子。
这是什么意思?
元子就是日后继承王位的人。
李泰对兵判不谈女儿的地位,却提及将要出世的外孙的地位,分明就是以此为诱饵,要求与兵判联手,对付朴继元。
在李泰看来,兵判赵元杓就是“反正功臣”当中的异类,只因他反对朴继元要把侄女送入宫中当中殿的意见,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使出反间计。
说来也是,赵元杓与所谓的“反正功臣”确实有些不同,他也是众人当中,“功勋”可比朴继元,势力不亚于他的人,更何况,他还有势力不同寻常的妻三族。
情况正如兵判之女眼见王大妃邀请外命妇前去宫中茶聚,又提出日后的内命妇首长应该是朴家那位没出现的女子,当时就气到无言,事后又不服输,气到在家所说的那样:-我的外家(母系家族)出过两位政丞呢,难道比她差嘛?!
这样看来,兵判赵元杓若是送女入宫,赵家女儿肯定当不成中殿,但却可以母以子贵,诞下王子,成为真正的后宫之首,之后还能子以母贵,将王子推向王位,这才是真正的后宫之路。
看,李泰设计兵判这一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为制衡朴继元。
相比之下,他对刘贞的情谊,倒是七年如一日,未曾改变。
哪怕刘贞的师傅派人报信,告诉他,今晚姑娘不会再来了,他也仍然痴痴等在桥上,等到她来。
终于等到她来,她问他:-我以为你已经走了。
他却说:-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这话不对,既然都不会来了,干嘛还要等?
这只能说明,二人的情谊并不只能用爱情或是恋心来形容,他对她而言是活下去的信心,而她却是他的奋战的希望。
不过,这份痴心,旁人都不能理解,这就好比刘贞的师父,只会对底下人断言:-他不会等待任何人,要等,也是贞儿等他。
却不知从前的世子,现在的国王李泰,一直都在等待刘贞。
虽然无法给她王后之位,却仍然以一己之力,每月望日站在桥上痴痴地等。
望日是哪一天?
每月都有这么一天,太阳从西边落下,月亮从东方升起,在那天的晚上就能看到圆形的月亮,这一天就叫望日。
以东方传统看来,国王常被比作这个国家的太阳,王后就是月亮,李泰选择每月这一天见面,就有太阳与月亮相见之意。
在望日的夜晚,乡民往往会把占有木炭粉的落花棒绑好插在江中,又会坐船将之点燃,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成千上万的烟火在深夜的江水中怒放的奇景:天碧星河欲下来,东风吹月上楼台。
玉梅雪柳千家闹,火树银花十里开。
诗中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在怒放的水中烟火映照下,他与她再相见。
在昏黄的茶园灯下,他收下她以心制成的竹扇,上书:纸与竹而相婚,生其子曰清风。
见到这样的心意,他却只是默默收下,不作表示,而后,又受到跟随她的小姐妹的诘问:-你有多喜欢我们大姐?
一想到我们大姐,你会心跳如雷吗?
你要是敢让我们大姐伺候你……看,还是跟从前一样,不论她去到哪里,都是那个被众人簇拥的人,目光明亮,举止洒脱,从前是大小姐,现在跟随她的人们称呼她为“大姐”。
然后,对他的差评来了:-我觉得他脾气不太好。
-他的皮肤比我想的要黑……-个子,也不高。
-面相也一般。
……如果世子不是世子,仅仅只是普通人,当年他得到的,应该就是这样的评价,时间过去七年,那怕他贵为王者,评价也是一样:性格不够圆融,肤色微黑,个子不高,面相一般。
世子尚武,即位以后也是一样,风吹日晒,就比一般人黑,个子不高还是因为李氏王族众人的普遍身高都差不多,面相这件事,就因人而异。
在不知道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跟随刘贞的人们,见到李泰,觉得他只是个普通人,对他是不满意的。
面对这样的关注和保护,他就只能虚弱地表示不满:-她们担心的方式未免也太无礼了。
可是,就是这样对他不满意的人,前去报告的事,就让他意识到,她也在打听朴继元的事。
他担心地问她:-你为何要打听这种事?
你打算向朝鲜第一权臣报仇吗?
她却坦然答道:-若能如此,又有何不可?
谋反之事牵连的书生有数百人,被灭三族的家族有数十个。
那些人并没有罪,却毫无理由被屠戮。
灭了你我满门的人是谁?
划这件事的元凶是谁,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先查出是谁害死了仁英王后。
我会找出来的。
我会抓住他,然后为仍背负杀害王后娘娘骂名的父亲洗刷冤屈。
为了我,也为了你……面对这样的她,当年因一己之私,造成如此不堪局面的李泰,真是无言以对,可是过后,他又有话要说:-如果你是为了我,就什么都不要做。
如果你真的是为了我,就忘掉这一切,过平凡的生活!
不用问,她不会听他的,他也知道,她不会听她的,尽管如此,该管的事,他还是要管。
路过市井之地,听到与她有关的事,他都会格外留心,要人前去告发,为的是保护她。
哪怕后续的事,被宫内官提醒不能与之牵扯,他也要管。
如果镜头之中蕴含着深厚的寓意,那么,他与她相见的火树银花之夜,就意味着时过境迁,又有大事将起,他与她之间的缘分还没有结束。
而他设计兵判父女,镜头却在一角窥伺,就意味着这件事不可能只有国王和兵判以及属下知道,还有跟随监视,躲在一旁窥探的人,也看到了。
那么,刘贞在午后提灯上路,独自走在薄雾笼罩的树林,缓缓而行的样子,则是在说明她的姿态端正,确有王室风范。
虽然离开宫廷七年有余,她作为王者之妇的姿态还是没有丢,举手投足,仍有王后的派头。
这一点毋庸置疑。
为什么说是毋庸置疑?
对王者之妇的要求,古代朝鮮李氏王朝數百年的規矩都沒有變化,想要通过拣择,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顶碗行路,为的是稳步而行,姿态端正,举止端雅。
哪怕碎了多少只碗都没事,姿态是必须纠正的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刘贞之于拣择,就如同已经通过考试的学生,因为各种特殊原因要再考一次,但是考题没有太大变化,只要她愿意,就能通过考试。
从刘贞提灯行路的情况来看,她还保持着身为世子嫔的姿态,姿势稳定,一点都不慌,哪怕身后出现响动,也只是回头查看,直到发现来人是李泰,这才大惊失色,急忙走到他面前。
是没有错,刘贞的师傅推断有误,刘贞之于李泰,是他想要等待的人,是他无法放下的人,也是他无论如何也要保护的人,就是因为这样,李泰才不得已推掉了给王者的经筵,称病进入书库,这样才能穿过暗道及时赶到,为的却是除去埋伏在一边,只为求财的宵小之辈。
有意思的是,本剧当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和细节,都非无故而来,过后一定会有解释。
这位出现在刘贞身边,求亲不成,恼羞成怒的无赖,原是官宦子弟,急切地向刘贞提亲,为的是迎娶女方之后,拿取钱财再还债。
这位幸运的宵小之辈,有着与众不同的际遇。
先是追求王者之妇,结果被竹林县的人们捉弄,成了众人口中的笑柄,跟着是进入兵判家中,以官家子弟的身份,想要与之结亲,另一边还在打刘贞的主意,聚集市井之徒前来拉人,就是为了绑走事主,勒索钱银。
结果他遇到了国王,还尝到了王者之剑的厉害。
当愤怒的国王以剑刃抵住他的脖子,冷冷地问他:-是谁指使你的?
他还不知道,自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物,若是兵判被君主策反,他就会成为一个地位微妙的见证人,若是兵判不想受到君主的控制,他就有可能成为兵判的女婿。
什么?
树林事件的主使者会活下来吗?
难讲,人算不如天算,当国王李泰准备挥剑的时候,就有破空之声由远及近,来到近前,这是跟随而来的人们听到打斗声,放箭试探,射殺王者身边的人。
在他躲开之后,就有刘贞赶来,与国王又是一番争执,跟着又有破空之声传来,又一支箭射到,可见,等侯之人已经非常不耐烦。
就在此时,主使者逃跑了。
等他出了树林,就有人在外等侯,要他说出所看到的情况。
可见,无论是什么情况,他仍有活路。
此时,在树林中,也不太平。
待刘贞闻声而来,急忙开口之后,为保护刘贞,李泰又抱住她转身,躲开了再度射来的那支箭,胳膊却不巧被箭矢划过,衣袖上渗出血迹。
这一幕又被刘贞看到,这才引得她扯下衣带,为他包扎,又急忙开口求情:-我不会问你为什么你会随身带着剑,也不会问为何我在平素不能见你;不过,我再也不能忍受书生您受伤或是哪里疼痛,所以,请您跟我成亲哟。
国王李泰与刘贞关注的事完全不同,他担心她遇到危险,才会咆哮大叫道:-你差点就要受伤,怎会如此鲁莽?
但在刘贞因他受伤而着急,大声发问时,他就只是问:-你为什么生气?
对方却回答说:-你受伤了,我能不生气吗?
可见,李泰和刘贞是相互关心各自安危的人,在他和她的心里,只有对方最重要,其他人与事都可放低。
这就意味着,周围各色人等,在两人身边,都会成为炮灰。
一边是王者隐情切切,只愿因他败落的世子嫔刘贞一切安好,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一边是权臣朴继元猜忌之心日益加深,还想要继续控制宫闱,打算送入族里的人,作为朴继元的侄女入宫。
此时在风暴中心的恋人,却毫不知情,心中只有彼此。
只听她对他柔声说道:-我想要慰藉书生您无法言说的孤单苦闷,(我)恋慕书生您。
而此时的李泰就一副吃惊的样子,像是突然见到梦想成了现实一样惊讶,但他也只能对她说:-我有,约定成婚的女子来着。
薄雾之中,在李泰的注视之下,刘贞表情愕然,微微后退。
她难以置信的表情,照亮了李泰的眼睛。
平心而论,李泰是一个冷酷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一点从少年时他初次见到刘贞的言行举止就可见一斑,他甚至没有耐心等到几天后看小鸡孵出壳的时候,为胜券在握,一下就踩碎了鸡蛋,惹得孩子们大叫。
但这样的他也是一个专一的人,为求娶在意的女子,不惜付出所有,即便遭遇至大劫难,也不后悔,更没有为求自身安稳,就弃未婚妻于不顾。
相反地,他在大劫难面前,在面临母系家族滿門抄斬的時候,頂住壓力,救助對方,全了忠義之名为了救下对方,甚至不惜以身犯险,去天牢劫囚,还点火湮灭行踪。
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在刘贞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一开始是因为少年心性,说是想要看对方受到惊吓的样子,其实是想见到对方惊喜的笑容,后来则是为保护对方,希望她以普通女子的身份,安心生活下去,也是为保护他自己。
这样的他,是深情的,也是自私的。
在他身边,在她身边,只要是个人都知道,总是接近君主,对刘贞这样获罪被废的世子嫔,没有什么好处,但他就是忍不住,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万一,娘子你会来赴约。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朝鮮語中,古語所說的娘子,是对未婚女子的别称,可以解释为姑娘。
刘贞娘子就是李泰身为君主,身为未婚夫,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人,是他一直都想要继续见面的人。
说到底,李泰确是一个自私的人,但是每一次,他都能为自己的私心找到合理的解释。
他冷酷地对待濒死的中殿尹氏,咒她速死是为复仇,因为她是迫使他母后饮鸩自尽的仇人的女儿,他以君王之尊,私下里约见兵判之女赵氏,是为了利用兵判的权力和地位,挑动“反正功臣”内部起纷争,继而引得众人反目。
现在,面对刘贞情真意切的告白,他就只能沉下脸来告诉她说:-我有,约定成婚的女子来着。
对于一心求得江山的君主来说,不惜代价,只为最爱这句话,原是一句戏言,但是在李泰这里,只能成为他残忍对待某人,或是对某人温柔相待的依凭。
因为,这都是爱的代价。
一见钟情,痴恋七年,为她引发滔天巨變,这样的李泰真的能够忍心拒绝真诚告白的刘贞吗?
倾心相待,却得来对方冰冷回应说已有约婚之人的刘贞,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困境?
预知下情如何,请继续关注下篇。
扫码关注林下之风
因为姜汉娜和张赫来看这个剧的。
古装宫斗?但不是妃子争宠的剧情,应该算是古装宫斗复仇。
推荐的理由:节奏轻快,人物关系一目了然。
剧里面的景色很美,惊艳到我。
尤其是一开始的书生和小姐每月十五见面的场景,真的漂亮(查了一下,叫落花秀)。
棋子转场,光影对照,导演和舞美肯定下了功夫的,点赞。
张赫演的左相和大妃娘娘这一对配角,衬托的很好很好,剧情推向高潮的时候(皇上病重),甚至可以充当主角线的任务。
人物穿插,故事衔接很到位。
不推荐的理由:个人认为李准饰演的皇上虽然满足了剧情人物要求,但是在情节细节上还是差一点感觉,我就记住了他从第一集哭到第十六集,好惨一皇上。
对中宫的挑选过程,我认为有点重复拖沓了。
可能也是为了衬托君王的孤独?反正受伤的都是皇上。。。
到了结局,最终平定左相,还是靠皇上的心腹一意孤行刺杀以后,然后就和中宫生子,全篇结束?(还是衬托了皇上的孤独,以及优柔寡断)豆瓣评分7.3分,4⭐️我个人也打4⭐️
本剧中心思想在我看来是想说明权力制衡的重要性,暴君、圈子暴力都会是国和民的不幸,如何保持权力的平衡,明君、忠臣、贤后其实都不是解法,靠某几个人终归不长久,科学的政治制度才是根本,本剧最终达成的不外乎就是王、相、后三力制衡吧。
话说时代在进步,制度的进步较之科学实在是只能一声叹息。
之所以说这是童话剧,原因有三:1、没有如此深情的王,美人和江山岂可兼得?
除非王室是当今的象征性摆设,或者干脆叫王室企业。
2、没有如此大义的后,有评论说女主应该当王,其实,女主再演下去就必然撑不起剧情了,虽说女主学养好,脑筋又转得快能抗衡左相制约国王,当忍能忍,但当狠却不够狠,挟了几个“自己人”就乱了方寸也是剧中前后矛盾的情节设计,还不如直接打造成无所不能从不失手的女英雄,那再说当王也许气还能足点。
3、没有入如此忠奸完美合一的臣,左相张赫前面有多坏,后面有多好,以为的大奸臣其实是为国为民的大忠臣,似乎颇有点张居正的味道,但就算是张居正也没这么极致的殚精竭虑和从不后悔吧我猜。
虽然是童话剧,但也挺好看,三位主演都算给力,尤其是张赫的正反派拿捏得是真好,任何时候沉稳淡定,十分让人放心。
男女主也很顺眼。
女二(大妃)太蠢,下手又黑,给她个活受罪的结局也算不错;女三又丑又蠢令人生厌。
感觉应该是8分以上的水平,不知为何分这么低。
除去剧情节奏有些拖沓,光影、镜头、服装、都非常优秀!
全员智商在线,选角也很贴切。
每个角色都立得住,但是爱情戏还是占了太多笔墨,如果权谋再多些会更好看。
男主的眼神和气质也演出了阴狠。
唯一不足的是作为君王痞气太重,毫无体态,走路像是要去干架。
左议政这个角色有黑有白,演技在剧里扛大旗,气场强大,出场及碾压,是个有魅力的角色。
他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忠臣也不是奸臣,因为经历过暴政所以用其他方式去杜绝暴政再次发生,他要站在王的对立面死死盯住对方的言行。
他要守护的从来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想要守护这个国家,能处理好国家的人。
左相对李泰也是有期待的,否则大可以完全架空他,不留半点活路。
后面他认同了刘桢且不后悔的死去,正是因为他认为刘桢是可以继承他意志的人。
这段演技拉满了
左相气场秒杀全场!
!
总的来说亮点优点在拍摄上,每一幕都是电影质感。
但是剧情还是可以紧凑一点
比起古偶更像正剧,色调和拍摄都很讲究,在一众韩式古装剧里绝对是佳作了。男主忍辱负重甘当傀儡国王,女主家道中落父母被设计斩首但才貌双全,对于治国理政有自己的想法,真的比甄嬛还甄嬛,我甚至觉得比起男主来说女主更适合做国王🙂尤其表扬张赫,叔演大反派摄政王真的是太太太适合了,其实他是对国家衷心的,只是和男主立场不一样,不过权力太大就是会使人迷失。给四星是因为有些权谋还是太过家家了。
什么鬼东西,宫斗是宫斗剧情有在线,但你们就是偷用我们天朝的服化道啊!
画面很美,开头几集一些画面简直可以截图当壁纸的程度,剧情就一般般吧,后面朝堂斗争大概没史实依托有些空洞
女主适合当王
比起其他韩剧,这部的分绝对低了
( 隔壁[紅鑲邊] 李俊昊都能拿''百想最佳男主''了😂 李准演技派, 收放自如, '王'的氣勢/權謀/隱忍都詮釋得很到位… 攝影/美術也算是講究… 收視率徘徊在4%~6%,'問題'主要還是在劇作, 前兩集節奏有些凌散, 看點也不夠明確,後面逐漸進入狀況了,男主如履薄冰地在權力/愛情之間謀劃,每集都有懸疑點/虐點… (但也不排除,古偶收視率,卡司的熱度/'顏值'也很重要)…
宫斗略小儿科 导演审美很好撑起一部剧
准啊,减肥这件事请提上日程啊,早日变得和海报一样瘦,真的不想看大饼子脸的王啊,张赫真的是沉迷于古装戏,左相很有气场,但是真想看你的现代戏啊
怎么办,我一看李准的冷漠脸和深情眼就感觉这剧将会很虐啊!
主要看赫哥, 结果赫哥挑战演坏人... 剧情估计大概率要仆街...
想吃权谋正剧这碗饭 又营销了一大堆男女主的感情戏 结果什么也没拍好 부탁 鱼和熊掌一起吃会拉肚子的
目前看了第一集,剧情拉满,画面很舒服,结尾烟花运河太美了
比较漂亮啦 配乐有部分太现代了非常违和 赫又演了个悲情到箱底的角色
很少见到这样的宫斗剧,女主绝对是我看过的宫斗剧里最有脑子的一个了,跟剧里说的一样,她要是个男的绝对是宰辅之才,男女主互相奔赴又互为政敌,全局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只有不同的立场,左相和大妃这段也蛮悲情的,全篇男主最后一段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你是我的爱人,我的王后,我的政敌。
非常非常好看。强推。布景和服装都极美。剧情更加好:每个人物都有复杂性,且人物的立场是流动的。虽然有爱情但爱情仅是辅线,描绘的是一组群像,是许多人的“丹心”。左相对朝廷,刘贞对黎民,大妃对左相,郑尚传对王,甚至兵判对女儿。不同的立场交织出的权谋争斗,但更多的是忠、义、爱与信仰。强大冷静且多智的女主角自然是理想化的,但是圣君而非圣母的形象,令人欣喜。最后几集被左相严重圈粉,一人提剑去杀大妃那一段太太太帅了。
看到第三集就看不下去了,但是不看完又对不起小玩剧的翻译,于是挣扎着看下去。看到第六集时意识到完全是女主角支撑着我看下去,这个故事没有她就太残酷了。表面上看起来是男主剧,但实际上是女主的角色撑起了整部剧。
挺磨叽的
每个人都在认真宫斗,够敬业!
节奏拖沓
拍了什么 又没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