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与朱莉娅

Julie & Julia,朱莉对朱莉亚隔代厨神(港),美味关系(台),朱丽与朱丽娅,茱莉对茱莉亚,茱莉与朱丽叶,美味厨神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艾米·亚当斯,斯坦利·图齐,克里斯·梅西纳,琳达·伊蒙,海伦·凯莉,玛丽·莱恩·莱杰斯库,简·林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9

《朱莉与朱莉娅》剧照

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2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3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4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5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6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3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4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5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6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7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8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9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20

《朱莉与朱莉娅》剧情介绍

朱莉与朱莉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对工作感到灰心沮丧的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员工茱莉•鲍威尔(艾美·亚当斯Amy Adams 饰)决定用一年时间实践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茱莉亚•切尔德(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第一本食谱《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写博客记录每日进展。与此同时,电影平行穿插茱莉亚•切尔德随美国新闻署任职的丈夫保罗•切尔德(斯坦利•塔奇 Stanley Tucci 饰)于1948年来到法国巴黎居住,学习烹饪,并历经十年艰辛出版厚达七百多页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过程。茱莉•鲍威尔在模仿茱莉亚•切尔德的历程中终于找到了自我,而随着博客浏览量的增加,就连茱莉亚本人也得知了茱莉的存在,但结果却在茱莉意料之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阿米娜炼狱信使元祖观察之死无对证满江红英雄权欲第三章第三季超人:解放龙兄虎弟之老铁别跑麦路人公园之夜如何与我的猫分手心动的他奇逢敌手外道之歌百姓贵族多龙芝一拳超人OVA2高山清渠完美的他馄饨面逐梦之舞天伦之旅盾牌第三季舌战皇牌空战恋爱大逃杀不怕贼惦记夺命追捕马桶神探谍海风云

《朱莉与朱莉娅》长篇影评

 1 ) 以女性的名义拥抱男权

当你不得不就一部电影写两次评论,第二次便注定是理性版。

不过搁着没处放,索性贴上来。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我看我家里的每一颗钉子都是我自己买的,没用男人一分钱,但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如果碰巧你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对苏青的这两句话深有感触惆怅莫名的女人,那么号称“以‘女性电影’名义领跑2009暑期档”的《朱莉与茱莉亚》将会在你身上产生难以言喻的化学反应——我是说,它们所表达的情绪如此相近,以至于你会在浑身酥软或者一场痛哭之后,用残余的理智发现,这是一部“伪女性”,甚至是“反女性”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两个生于不同年代的女性成长故事:茱莉亚,政府小职员,美国五六十年代著名的美食家和烹饪师,外交官的妻子,唯一的兴趣是享受美食。

在跟随丈夫前往法国后,因百无聊赖而决心把兴趣变为职业,最终克服万难坚持信念成为美国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厨师;朱莉,21世纪女性,政府小职员,因生活枯燥而导致心血来潮要在一年时间内学会茱莉亚的四百多道美食,并将其雄心壮志通过博客公告天下,最终冲破情绪和现实的艰难险阻,名利双收。

朱莉和茱莉亚的故事在影片中反复穿插,但几乎没有实质交集,唯一的联系就是两位女主角经历的相似性以及朱莉对茱莉亚的刻意模仿。

你可以说这不过就是“美国梦”(AMERICAN DREAM)类型电影的变异,但影片中添加了美食、和乐的婚姻生活、女性特有的同情、敏感和猜忌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几乎就要相信这是一部纯之又纯的女性电影。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一、为什么一定是厨房?

厨房和烹饪,在女性主义的观照下是“私人领域”的典型象征,影片正是依赖于这个象征展开全部故事。

当茱莉亚的丈夫问她兴趣何在时,茱莉亚乐呵呵地蹦出一个词:“食物!

”;而当朱莉的丈夫问她要在博客上写什么时,她说:“我想写一些能让我完全放松的事情,就好像……我每次做饭都能感到非常放松。

”这让我想到美国小说《小妇人》里这样一个情节:梅格为了增进自己与丈夫约翰之间的感情,心不在焉地谈起政治来:“他欣然应允,非常温和地读了一个冗长的辩论,然后十分清楚地解释给她听。

梅格装出深感兴趣的样子,想找些聪明的问题来问,尽力阻止脑子从国家状况漫游到她帽子的状况上。

然而,她暗自思忖,认定政治和数学一样让人头疼。

政治家们的使命似乎就是互相咒骂。

她把这些妇人之见留在心底,当约翰停下来时,她便摇着头,说出她认为具有外交含糊性的话:‘嗯,我真看不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约翰笑了起来。

”(第三十八章)接下来,梅格兴致勃勃地谈起手里的帽子,约翰便带着怜爱亲吻起他的小妇人来。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梅格针对约翰读出的辩论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政治见解,并与约翰就此展开争论的话,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呢?

我想可怜的约翰非但不会亲吻梅格,反而会奇怪自己怎么娶了这么个女人,然后索然无味地倒在摇椅上打起盹来。

而与此同时,读者也会索然无味地翻开这页书,认为还是被丝绸包裹着的莫法特太太比较讨人喜欢。

同样,我们也可以就影片这两段对话做一些假设:如果茱莉亚说“我的兴趣是政治”,朱莉说“我每次想到法律都能感到非常兴奋”,事情会怎样发展呢?

不管她们的丈夫会怎么说,电影至此肯定会响起一段讽刺性的音乐,听起来像是“老天爷,你就不能干点别的?

”那么,为什么是厨房呢?

为什么政府工作或法律不能让她们幸福,而只有厨房能让她们幸福?

为什么办公室里的朱莉总是那么心烦意乱,而厨房里的朱莉总是充满激情(即便遭遇挫败,朱莉的反应也是非常“积极”的,不像在办公室里那么得过且过)?

为什么曾经是政府职员的茱莉亚对政治局势一窍不通,在麦卡锡时代还能保持天真的幻想?

难道女人只能在私人领域里找到天堂吗?

影片对这些问题的回避或忽视决定了它显然不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

当然,平心而论,我相信连同我在内的许多女性都更喜欢食物和帽子而不是政治和法律(当然,我们喜欢嫁给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法律工作者,这是两码事),更喜欢烹饪而非哲学思辨和口头辩论。

而且基于女性主义理论的众多分支,“是厨房”本身并不能说是“反女性”,影片真正“反女性”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只能是厨房”,从而粗暴地关闭了女性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茱莉亚走向烹饪之路,是因为作为外交官夫人,她无事可干又想有所建树。

但摆在她面前的机会非常少:既不懂当地的语言,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如前所述,她唯一的兴趣就是食物),更没有机会发掘自己更多的兴趣,因此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在烹饪和美食上下功夫。

朱莉是碌碌无为的政府工作人员(其地位相当于中国语境下的“编制外”职工),年届三十而看不到事业上任何光明前途,她几乎是在极端绝望的情况下才想到利用自己唯一的专长:做饭。

朱莉和茱莉亚不是在政治、法律、教育和烹饪中“选择”了烹饪,而是在注定的失败和可能的成功之间选择了“唯一可能会成功”的烹饪。

事实上,这就等于没有选择。

影片中,朱莉说到烹饪对自己和茱莉亚的意义时,用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字眼:拯救(save)。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被烹饪拯救了”(”both of us were saved by food in some way or others”)。

亦即,烹饪并不是一个可以由她们自主运用以提升自己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把她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人格化的东西,她们像躺在玻璃棺材中的睡美人,等待“烹饪”这个王子来把自己吻醒。

烹饪拯救了我们。。

这句话完全可以翻译为:除了烹饪,我无可选择。

于是,通过情节和语言的设置,《朱莉和茱莉亚》明白无误地昭告它的女观众:觉醒吧,除了私人领域,你别无选择!

二、“一个好男人娶了她……”朱莉在一篇博客里比较自己和茱莉亚,其中提到:“一个好男人娶了她,一个好男人娶了我”(“a really nice guy married her, a really nice guy married me.”),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在这部影片里,女性的主角地位毋庸置疑,男人似乎只是一种陪衬,象征着“美好的婚姻”。

不过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男人才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一个幸福的女人背后,总有一个成功的男人。

这句父系氏族社会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茱莉亚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茱莉亚学习烹饪之初,学校主管告诉她课程很费精力,也很费钱。

茱莉亚听了以后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双眼放光,立即报了这个课程——我承认自己在那一刹那非常嫉妒:这个女人哪来那么多钱和时间?

答案昭然若揭:不是她有出色的能力,而是她有出色的丈夫。

我的专业告诉我一些外交官夫人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也同样告诉我大多数的外交官夫人的全部作用不过就是跟在丈夫屁股后面微笑和挥手。

茱莉亚显然属于后者:有太多的时间,但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还好她出色且善解人意的丈夫保罗给他提供了钱,甚至给她提供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童话式环境,自动屏蔽了外界的霜风剑雨。

即便在麦卡锡主义闹得人心惶惶的年代,她还是不以为意,一心扑在自己的烹饪书上。

茱莉亚依靠男人的庇护成就了自己。

相比之下,朱莉更独立一些,但这种独立也带着几分虚幻:朱莉心智成长的每一步都是丈夫艾瑞克促成的:是他提议她写博客,是他鼓励她不要放弃。

遇到挫折时朱莉只会躺在厨房地板上闹脾气,艾瑞克却总能说出那么一两句理性的话。

反正,朱莉的成长几乎完全归功于艾瑞克,而同样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艾瑞克几乎不需要成长,似乎生下来就那么理智。

这让我想到《爱玛》——艾瑞克不过就是一个年轻的奈特利先生,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女主角父亲的角色。

假设茱莉亚的丈夫是一个蹩脚的懦夫,朱莉的丈夫是一个暴躁的酒鬼,你觉得她们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她们的丈夫从一开始就反对她们成为美食家,她们还有没有可能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或者,如果她们干脆没有丈夫呢?

我想,故事可能从一开始就无法成立:茱莉亚作为政府小职员,根本不可能去法国,即便去了,也根本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朱莉不过是连房子都租不起的工薪阶层,没有目标,没有毅力,只有一大泡眼泪,即便开了美食博客,也不会坚持下去。

如果说对厨房的“选择”表现了影片对男性主导的妥协,那男性“保护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设置便意味着它对男权主导毫不保留地拥抱:没有保罗和艾瑞克,就没有茱莉亚和朱莉。

《朱莉和茱莉亚》也许是一部好电影,但绝对不是一部女性电影。

本文开头引用了苏青的话,现在想来不免引喻失义:苏青笔下的故事的确是“女性”的,它体现了女人的挣扎和宿命,是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反思。

那两句话里包含的复杂意味,本片不能及其亿万分之一——它甚至还比不上美国肥皂剧《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后者中的女性似乎还更独立一些。

《朱莉和茱莉亚》仅只把女人当做一种可以被尽情观看的依附物,并对此欣喜莫名。

反女性不是错,但以女性的名义反女性,我想,就难免太不厚道了。

 2 ) 论为什么老朱不喜欢小朱

这部电影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爱厨房,老公爱我。

当然,按体育总局于副局长的教导,应该是:妇女同志首先热爱国家,其次热爱生活,最后热爱厨房,至于热爱男人么,这么西方的表达,还是算了吧。

梅姑演的那个Julia Child,高高胖胖,咋咋呼呼,在外头买个菜嘻嘻哈哈,回家来做个饭叮铃当啷,别说毫无外交官夫人的范儿了,简直就是马大嫂和小燕子的二合一灵魂附体嘛。

可她傻得还真可爱。

看着她在美食学校里把一把菜刀舞得呼呼作响,从切洋葱山到卸龙虾甲,硬是把起先瞧不起她的男同学们活生生比了下去;看着她有板有眼地和女伴谈判不肯纵容她的捣糨糊,看着她用打字机咔嗒咔嗒一字一句地打菜谱,看着她在电视里从容淡定地做美食,她的开朗、较真、正直、坦率、孩子气,就像一只不断加温的煎锅,把你的心变成一块黄油,迅速而温柔地熔化,还要滋滋冒着香气。

所以,我们终于理解,她那个温文儒雅的外交官老公,为什么可以永远温柔地看着咋咋呼呼的她,可以在她一低头时就发现她的伤心并马上给个肩膀to cry on,可以深情地当着一大桌人大声说:“You are the butter of my bread, you are the breath of my life.”(不过得插一句,她老公的凝视常常让我发毛,因为他在lovely bones里演那个变态男演的实在太入骨了…)相比之下,我们的同龄人Julie的生活就不那么愉快了。

她上一份枯燥无聊的班(公司接线员之类的),住皇后区的一小破房子,还有一群个个混得比自己好的女朋友,连她老妈都数落她“一件事儿也没做成过”。

她这个looser的生活,全靠一个脾气好的男友,一个残存的作家梦,和一个爱烧菜的兴趣死撑着。

一次和女友聚会受刺激之后,Julie小姐决定做点什么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男友的启发下,她决定按照自己偶像Julia的烹饪书,在365天之内做完其中的524道菜,并用美食博客来记录发布。

接下来当然是她天经地义理直气壮顺理成章一发不可收拾地红了,成了徐静蕾、梅子和林无敌的三合一灵魂附体。

这样一个idea是多么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胃口啊:美女、美食、博客、自我挑战、全程直播。

我觉得Julie和她男友可以直接去芒果台当编导了。

估计看电影的人都在等着Julie红,即便我们知道她欢呼雀跃地奔向老公“床庆”是迟早的事儿。

等看到了looser女变身徐静蕾,我们才舒坦。

好比啃了半天烧饼,等出个响嗝儿才舒坦。

其实商业电影不就是个大烧饼嘛,导演一口一口地把我们喂饱,不就是等着听我们惬意地打个嗝嘛,这才两情相悦皆大欢喜和谐社会嘛。

这部电影的“意义”被定义为,当代女性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我。

可我觉得,这就是教当代女性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名人效应、和广大人民的窥私癖来自我炒作来走向“成功”。

而我们时代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出名、有钱、下次和朋友聚会时有资本可劲儿得瑟。

不信你看,在电影里Julie几乎一直哭丧着脸,唯一开怀大笑的时刻,就是家里电话不断响起约她出书、拍电影、上节目的时候(徐静蕾她们家估计就这样)而Julia最开心的时刻在哪儿呢?

是当她在市场上发现了新鲜的菜,当她在厨房里把锅碗瓢盆敲得叮当响,当她把大龙虾大卸八块… 这个女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沉浸在做菜本身里。

电影没有解释为什么Julia前辈不喜欢Julie这朵后起之秀,这事儿经不起解释。

我想是因为那个后起之秀,不是“优秀”,而是“真人秀”。

事实上,除了没有孩子,Julia的生活都是幸福快乐的。

而我们的现代女性Julie,除了出名,她的生活没什么是快乐的。

当然,我们作为现代女性还是有优势的:不会像Julia那样闲得发慌,咱们有工作啊;不会像Julia那样因为没孩子而伤心,咱们能丁克啊;不会像Julia女友那样没老公而五雷轰顶,咱们能单身能二婚能打官司要赡养费啊;就算没有Julia老公那样的绅士来表达爱慕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抢先表白啊: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

妇女解放运动这么些年,就是把我们从附加品黄油变成了必需品面包。

所以牺牲一下黄油的香滑有什么关系,面包才是王道,才是那个噎得你说不出话打不出嗝儿来的东西。

 3 ) 充满生活况味,刚好是我现在喜欢的主题。

缺点是有点刻意为之了。

想要表明生活充满阳光,也不用四个人老是那么甜甜腻腻,太假了。

梅姑,太活泼了。。。。。。

活泼得太假了。

包括年轻那位,把龙虾锅盖盖上我就知道它要弹起来。。。。。

导演你不能比我这个观众还没创意。

 4 ) 为什么Julia不喜欢Julie的项目“一日一道Julia的菜”?

根据Russ Parsons,一个和Julia相识的美食作家的说法,他打印了Julie的部分blog文章并转交给Julia后,Julia说她觉得Julie并没有认真对待她的食谱。

她不喜欢Julie对她食谱的指责(电影中Julie也常表达Julia把做菜说的太容易,参看肉冻布丁等桥段)。

“Well,” she said, “she just doesn’t seem very serious, does she?”“I worked very hard on that book. I tested and retested those recipes for eight years so that everybody could cook them. And many, many people have. I don’t understand how she could have problems with them. She just must not be much of a cook.”来源:https://lessisenough.wordpress.com/2014/01/16/julia-on-julie/

 5 ) 主妇万岁

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很有点意思,上一期刚刚为读书写作的女人说话,这一期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要高呼主妇万岁,好不自相矛盾。

作为前者,曾经有读者写信问过我,女作家是不是都鄙视世俗的生活,瞧不起做饭这种事,我回复说写作的姑娘里有很爱做饭的,不写作的姑娘里也有很讨厌做饭的。

做饭这种事,和读书写作根本不是对立的。

当然很多人并不这样想,比如《朱莉和茱莉亚》中的主人公朱莉,作为生活在美国曼哈顿下城区的一名普通政府文员,家庭主妇,刚过而立之年却庸庸碌碌。

她原来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可是她一事无成,于是在沮丧和赌气之中,决定要在一年之内完成美国最受欢迎的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的那部《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把这期间的点点滴滴的感受用博客记录下来。

用现在话说,就是做一名美食达人和草根名博。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在自己的坚持和大家的鼓励下,朱莉还是将它胜利完成了,她把她的这些经历写成了书,并且最后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在电影中,穿插着的还有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在1949年定居巴黎后,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精通法国烹饪艺术的艺术》的经历。

我个人认为这是整个电影里更好看的那部分,看着茱莉亚带着珍珠项链,头发温丝不乱的在厨房里做饭,看她为了学习厨艺切了跟小山一样高的洋葱,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前一阵曾经看新闻说,有政协委员提议家务劳动工资化,结果媒体到民众中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笑话。

在论坛里经常看到有人讨论,女人要不要回归到家庭中去,身边也有很多女性动不动就感慨,外面的世界太无奈,还是回家当家庭主妇,找个老公来养比较安逸。

还有人拿西方,拿日本来做例子,觉得人家经济条件好,男人在外面奔波,女人都不用工作,在家享福,那才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

曾经读到过一个娶了日本太太的中国男人讲述的故事,他在日本生活,结婚不久之后,太太就提出要辞去工作回家做全职太太,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会被人说老公养不起,于是他也就同意了。

太太回家后,每天尽心尽力,把家里拾掇的很好,一点家务活也不让男人干。

但是你知道在中国,男人有时候也是干干家务的,这个男人是很好的人,有时候就觉得回来也给太太帮把手,一来二去,太太有一天就很委屈的对他说,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家务做得不好,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才要自己动手的,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嫌弃我了。

结果把中国男人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干家务了。

读过这个故事,我也恍然大悟,再联想到看到其他国家的主妇,让我对主妇这个职业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以前我也曾一度认为女人回家做全职太太就是吃男人的喝男人的被养起来,是社会富裕的表现。

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家务劳动的尊重。

而这位太太的反应,其实和职场上对待工作的反应一样:我的工作都被你干了,那我岂不就可以被老板炒鱿鱼了吗?

事实上,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经买过一本日本主妇写的关于收纳的书来学习,看完之后,对日本家庭主妇们的敬重之心也油然而生,她们勤劳而有智慧,有经济头脑,把家里的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得甚至用牙刷来清洁厨房的瓷砖缝,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点不比在外面工作的丈夫们差。

小家庭的主妇勤劳节俭,大家庭的主妇精明能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主妇,能够那么心安理得的呆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出了什么问题,还能够理直气壮的跟丈夫据理力争,离婚的时候全社会都认可家庭主妇也要分一半财产,不会觉得自己对这个社会毫无贡献,比人矮一节的原因。

因为不出去工作,并不是做依赖丈夫的寄生虫,这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她们同样为这个世界创造了社会财富。

也理所应当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尊重。

而我们有些人,显然是学到了人家的皮毛,并没有真正的学会尊重,年轻的姑娘连煮饭放多少水都不知道,就口口声声的说要去做全职太太,不过是觉得凭着漂亮就该去让男人供养,过舒服的寄生虫的日子罢了。

而某些男人老想把女人轰回家,但是他们从心里鄙视家务劳动,从来不认可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所以对于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女人来说,回家做家庭主妇是一件被剥夺了社会价值的事,成了一件危险的事,这不仅仅是经济原因所致。

还有对家务劳动的态度所在,所以才会出现调查的时候,男人和女人都认为,家务活不应该算作社会价值。

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中国的价值观,注定了我们没有了不起大的,成功的主妇,因此电视电影上凡是和家庭用品相关的广告,都是找漂亮的女演员,模特儿来假模假式的演一遍。

这也使我怀疑中国观众在看《朱莉和茱莉亚》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否终究会有点隔膜。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家庭主妇,茱莉亚·切尔德夫人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她就是凭借她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天分,将家庭主妇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的,十年默默无闻的主妇生活,没有现在这样的博客可供她进行生活秀,没有读者,没有观众的鼓励, 524道法国菜,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是她一丝不苟的研制成品,也同样是艺术品。

出版商曾一度嫌她的书太不像家庭主妇的小食谱,但是她坚持,凭什么主妇就只配看傻瓜烹饪手册?

最后,这本七百多页的烹调书在美国再版了将近五十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她最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

包括我们这部电影的另一位女主人公,刚刚三十岁的朱莉,开始的时候,她想当作家,却只写了半本书就半途而废,讨厌自己的工作,也讨厌自己,她开始想到做这件事,也就是因为无聊和郁郁不得志所致。

但是到最后,等她真正完成了切尔德夫人的五百多道菜,她对自己的过去也开始重新审视,她学习到的不仅仅是524道法国菜,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无论做什么,哪怕是一道菜,都不能空谈,也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持不懈,注意细节,勇于实践,永远珍视自己,相信自己,热爱生活。

所以在最后,她虽然没有得到切尔德夫人的承认,但她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着心中的偶像,因为她已经教给自己太多。

2004年秋天,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去世,享年92岁,她一生喜爱厨艺,热爱生活,友善待人,与丈夫保罗彼此相爱,相互支持走过近五十年的岁月,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女友LOOK》专栏,平媒勿转

 6 ) 《朱莉与朱莉娅》:你完成了目标,但仍然是个失败者

很多人喜欢电影《朱莉与朱莉娅》。

因为里面有美食,有爱情,有青春,有梦想。

更有一个普通人实现梦想后的成功和喜悦。

但在我看来,剧中的两位女主角朱莉与朱莉娅是不一样的。

茱莉娅是达成目标的成功者,朱莉虽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但却是个失败者。

为什么呢?

就像《一代宗师》里的那句话:“人活一世,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里子。

”朱莉完成了自己制定的目标,赚得了名利,活成的是面子。

而茱莉娅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实现了自我价值,活成的是里子。

一、《朱莉与朱莉娅》是一部根据真人经历改编的电影。

茱莉娅确有其人。

她叫Julia Child,是美国著名的厨师、美食作家和美食节目主持人。

电影中的情节,基本还原了她学习厨艺,出版著作的过程。

朱莉娅的主要著作就是这本厚达700多页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

这本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先后再版了60多次,是经典中的经典,名副其实的长销书。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后世誉为“一代厨神”的女人,直到37岁,还完全不会做饭,连煮鸡蛋都不会。

在剧中,当茱莉娅打电话给父亲,说她要去学烹饪的时候,父亲竟然说:“你没钱了吗?

我给你钱,去请个厨子!

”家里不需要茱莉娅去当个厨子。

她的父亲是个成功的房产经纪人,母亲更继承有家族产业。

而她自己,曾经就职于美国战略情报局,也就是后来CIA的前身(我确定她跟《碟中谍》中的阿汤哥没关系哈)。

朱莉娅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一个职业女性。

可为什么后来茱莉娅要去学做厨子,而且要做个好厨子呢?

因为她喜欢。

茱莉娅和丈夫是在工作当中认识的。

丈夫保罗是外交官,被派往巴黎就职。

茱莉娅就这样接触到了法国美食。

曾经,朱莉娅也和很多女人一样,想亲手给爱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男人的胃。

”可她手艺太差了。

加上老公也不计较。

所以,做饭这事就放下了。

到法国后,茱莉娅试过学做帽子,学打桥牌。

不过最后她发现还是喜欢做饭。

不是煮鸡蛋这种家常饭菜,而是地道的法国美食。

她已经被法国菜迷住了。

喜欢上一件事情,就像爱上一个人。

让她做什么都可以。

她想上专业厨师学校。

老师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不可能。

因为没有女人学专业厨师。

但茱莉娅去了世界上第一所,也是最有名的西餐与西点人才专业培训学校——蓝带厨艺学院。

到了那里一看,真的全是男人。

而且,茱莉娅基础太差,切洋葱时连刀都不会拿。

这点困难算什么?

茱莉娅在家买了一大堆洋葱练习刀功。

丈夫保罗下班,没走到厨房门口就被熏得两眼掉泪。

而茱莉娅却边流泪边哈哈大笑:“我可不能输给那些男人们!

”第二天到学校,切洋葱,谁都不是茱莉娅的对手。

茱莉娅是个非常乐观的人。

电影里有个镜头,初到巴黎的住所,茱莉娅看到什么都觉得高兴。

看窗外觉得风景很美,趟床上发现床很舒服。

可又感觉哪不对。

抬起身一看,原来,她个子太高(据说身高1.88米),双脚都伸到床外了。

可她照样乐呵呵的。

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她成名后,也依然随和没有明星的架子。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她在节目中翻锅失败了,就随手将撒到外面的食物放进锅里,很自然地说:“失败了整理好就行了,反正厨房里就你一个人。

”这种直率真实乐观的态度,不仅让电影里她的粉丝朱莉哈哈大笑,连我们这些看电影的观众也会笑起来。

真是个有趣的人。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茱莉娅吸引了大量粉丝,不仅是电影里的朱莉,连我们华人世界有名的美食家蔡澜,都被茱莉娅吸引。

甚至将她的名字“Julia Child”直接译为“朱儿童”。

两个有趣的灵魂相遇,注定会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朱儿童”的称呼果然贴切自然又风趣。

茱莉娅对美食的态度就是:永远不要为你做坏的东西感到抱歉。

别管好坏,吃掉它。

二、可50年后的年轻姑娘朱莉,却没有她的这份天然与洒脱。

朱莉和丈夫住在一个披萨店的楼上,周边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

她很不满意。

不过因为离丈夫上班的地方近,就将就住下了。

朱莉对工作也很不满意。

她在一个公司做小客服,每天要应付大量无聊的电话。

而闺蜜们则都飞黄腾达,有的生意越做越大,有的职位越升越高。

只有她,30而立之后的改变,只是让自己的作家梦半途而废。

唯一能让她开心的只有晚上回家认真做一顿饭。

为了逃离琐碎的令人心烦的生活,朱莉决定写博客。

把自己学习美食的过程和心得写出来。

而她学习的榜样,就是朱莉娅的食谱《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

她要用一年的时间,做完书里的524份食谱。

在此之前,她从没有完成过一件事。

人的一生,总要做件事吧。

最后,朱莉的博客如她所愿,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很多出版社都来找她,希望将她的文字结集出版。

甚至,连朱莉的偶像朱莉娅也知道了她,也看了她的博客。

但,朱莉娅不喜欢朱莉。

为什么?

朱莉不理解,观众也很迷惑。

一个粉丝喜欢自己的作品,亦步亦趋地按图索骥,学会了自己所有的食谱,难到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学生,一个优秀的粉丝,一个励志的好青年吗?

直到结束,影片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三、答案就藏在朱莉和朱莉娅的人生态度里,藏在对待烹饪的态度里。

她们都喜欢烹饪,也都认认真真学习烹饪。

但朱莉娅通过烹饪,收获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朱莉则用烹饪收集大众目光,最后获取名声和利益。

朱莉娅为了练习刀功,在家自己练习切洋葱,不惜辣得眼泪直流,但依然笑容满面。

为了取得考核机会,拿到毕业证书,她不惜一次次向不喜欢她的学校负责人提交申请。

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她始终不气馁不灰心,坚信自己一定会是个优秀毕业生。

朱莉就不同了。

她会因为害怕博客没人看而惴惴不安。

会因为没有处理好冻肉而发脾气,咒骂厨房,咒骂这所房子。

甚至后来有一次,一个小小的失误竟然能够让她崩溃到直接躺地上大哭起来。

只有粉丝们的回馈,媒体的注意,才能让朱莉兴奋起来。

可当第一次媒体采访因为大雨取消时,她感觉整个世界都被毁了。

自己辛辛苦苦做的美食,没有机会被品尝,被赞赏,便白做了。

这是多么功利和可怕的想法!

丈夫安慰她说:“这么美味的食物,我们自己吃不也很好吗?

”朱莉依然不懂得放下。

当她发现自己拼劲全力做的主菜,竟然忘了放盐时,朱莉恼羞成怒,和丈夫大吵一架。

朱莉被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智,逼得失去了理智。

四、纵观朱莉从学烹饪,定目标,列计划,到关注博客的留言量,再到出版自己的书。

她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这件事能为我带来什么”上。

而朱莉娅则始终关注“我学习烹饪,能为别人带来什么”。

有人说,在茱莉亚之前,美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烹饪,充其量只会填饱肚子。

朱莉娅认为自己的老乡们,太没有口福了。

她一定要让美国人学会享受法国美食。

所以,当她一次次被人说“你不会喜欢的,你不行的”时,她始终坚持不放弃。

当出版社说她的书太厚了,没人喜欢时,她坚持说这还不够,还有很多美食需要介绍。

当出版社拒绝出版后,她也曾经失望过。

但丈夫一句话就点醒了她。

“你学烹饪的目的是什么?

”“对啊,我学烹饪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教别人啊。

出书只是一种手段。

我还可以办学习班,还可以到电视上教。

”几秒钟之后,朱莉娅就又笑容满面,信心十足了。

具有不同目标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著名的情绪ABC理论也是这么认为。

A指一个人外部的人和事和物。

B指一个人的内心的信念。

C指一个人的言行和情绪。

人的情绪言行是由外部人事物,和内心信念结合产生的。

人的信念目标不同,同样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和言行。

朱莉和朱莉娅的内心信念和目标完全不同。

所以,她们为人处事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而朱莉娅对待朱莉这样的人的态度,片子里其实早有说明。

一个美食著作的前辈,来向朱莉娅传授出版经验。

但整个过程根本不说烹饪,口口声声只有钱。

朱莉娅对她嗤之以鼻。

这就是为什么朱莉娅不喜欢朱莉的原因。

五、比起朱莉的博客时代,现在的互联网自媒体更火了。

也有更多人想和朱莉一样,飞快跑到最强劲的风口。

听说开公号赚钱,有人就去报各种写作班,并发誓一定要日更。

听说小视频火了,有人就赶紧下载抖音快手。

但结果呢?

很多人报的学习班都静静躺在手机APP里,日更也因为积累不足,无法继续,或者勉强更了,也因为没有得到自己的预期而中途放弃。

而刷抖音快手则让时间悄无声息地快速消失。

在风口被吹得最高的猪,掉下来也一定摔得最惨。

就跟朱莉学烹饪的目的一样,做一件事,如果为了跟风,为了博眼球,为了单纯的物质回报,即使坚持下来了,完成了自己制订的计划,也会不开心。

而如果像朱莉娅一样,为了发自内心的喜欢,为了给他人提供价值,不但一直坚持下来,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1966年11月25日,朱莉娅以“法兰西厨师”(the French Chef)的身份,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2012年8月15日,在茱莉亚百岁诞辰的时候,谷歌首页显示:朱莉娅·查尔德是改变了美国人厨房的一位大神。

她的料理电视节目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大受欢迎。

以至于她在将近90岁高龄都没有淡出公众的视线。

为里子而活的人,心态是放松的,性格是开朗的,待人是热情的。

她的价值满足,不用靠外界人和事的肯定。

为面子而活的人,心情紧张,情绪不定。

她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

活里子的人,不为别人活,却能自然得到外界的认可。

为了面子的人,在得到面子的同时,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

 7 ) 他们不懂女人的心

早在八月份的《看电影》上,我就对《朱莉与朱莉亚》兴趣盎然。

后来得知此电影票房收入一般,梅丽尔·斯特里普对此的反应是:“男人永远不懂得女人的心。

”我也深以为是。

男人如何能欣赏这本来就起承转合得琐碎又诗意的生活呢?

她还说,女人懂得男人却很简单,只要跳起脚来大喊“我要看《特种部队》”就可以了。

她真是个聪明有趣的女人。

就如同电影中的朱莉亚一样。

和璐璐曾经探讨过,电影很难把握女性题材,顶多只会反复描摹她们的寂寞与欲望,要不就是她们的疯狂购物,很少能切实表现她们纯净简单却色彩艳丽的内心世界。

作为女人我不知该觉得好笑还是好哭。

可能诺拉·伊芙隆这样的女导演,才能拍出真正吸引女性的电影。

《西雅图夜未眠》的浪漫,《电子情书》的精巧,以至于这部《朱莉与朱莉亚》的精彩,“七十八岁的诺拉·伊芙隆依然宝刀未老”。

一位是享誉美国的年迈名厨,一位是年轻抑郁的纽约小白领,三本书,一个博客,365天,524道菜。

电影内容给人莫大的猜测兴趣。

只要对生活仍保有热爱,人们就还会喜欢美食,喜欢和美食有关的文艺作品。

我很为电影中的朱莉亚所动,她四十多岁与外交官丈夫一同来到美丽的巴黎,百无聊赖下开始用心去做自己喜欢的烹饪,作为一个职业厨师从头开始,与法国烹饪界那些眼高于顶的男性厨师一起。

她勤学苦练,剁了一大堆洋葱来练习刀工,以使那些男人不再小瞧她;在她的带领下更多女性来到专业的烹饪班级来学习,她和两个女子开始为美国人介绍法国的美食……她总是笑呵呵的,天真浪漫,面色红润而声音高昂。

她有很爱自己的丈夫,有自己专注的烹饪事业,她常常兴致勃勃地逛菜市场,比对服装店帽子店都更有兴致;她在烹饪班领先让她无比的幸福。

每天都早早起来到烹饪班学习,削土豆皮,给鱼去骨头,煮高汤,用很多的黄油做蛋糕,烹饪鸽子……这一切都让她的生活快乐得像在金色的池塘中跳跃的水珠。

因为“我一直在男人中遥遥领先,他们对我很不友好,直到发现我是无所畏惧的”。

朱莉亚与丈夫的爱情也充满如奶油一般甜的浪漫心思,即使是睡个小小的午觉,夫妻俩都寸步也不离开对方。

她知道,乐趣,开心,这些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

就像在烹饪中一样。

朱莉对于烹饪的诉求却来源于生活中的压抑和苦闷。

她是政府文员,每天负责接许多牢骚满腹的投诉电话;生活平凡,住在比萨饼店的上面一间窄小的公寓里。

她想通过美食和毅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当她喜欢上烹饪节目中那个乐天又热爱烹饪的朱莉亚后,就开始翻着朱莉亚厚厚的菜谱,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践工作。

她想做的是把朱莉亚的菜全部做一遍,并发表在博客上。

“有人会看的。

”朱莉手中的食物越来越美味,朱莉的博客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朱莉的丈夫因为红烩牛肉与她大吵一架并出走,朱莉躺在乱糟糟的厨房地板上哭泣……朱莉在做菜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着朱莉亚做菜的技法,也在学习她的信心、快乐和对婚姻和生活都充满热爱。

她终于可以像朱莉亚一样了,做出让心爱的丈夫爱吃的美食,终于完成了一年的守候与希望。

她回到了原点,她用法语说,祝好胃口!

即使最后朱莉亚不认可她,她还是会说,我爱你,朱莉亚!

电影交错着两个女人,两个女人的爱情,事业,烹饪,与生活。

它给人带来许多生活上看似平常但是却滋滋有味的美丽细节。

朱莉亚的厨房最后被收在了博物馆里,一切陈旧的物什都仍熠熠发光。

厨房是最体现女性化的地方,我真愿意一直住在厨房里。

导演诺拉·伊芙隆说,我希望每个人看过电影都想马上出去大吃一顿,因为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她达到目的了,我真是热爱我的人生,更何况还有《朱莉与朱莉亚》这样美好的电影。

男人怎么会懂得女人呢?

他们不懂女人除了美好的家庭和爱情,还需要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事业——他们连女人要什么样的爱情都不懂得。

也许还有男人真的认为,会有女孩子喜欢看《特种部队》呢!

 8 ) 吃在法国

在印象深刻的几次美食经历中,在法国人家里和在餐厅差不多各占一半。

南瓜汤,牛舌,煎饼,海鲜拼盘... 还有各式的奶酪甜点,我的最爱. 去餐厅的话基本是apéro+前餐+正餐+甜点+咖啡。

酒另点。

很喜欢的一家餐厅 Atelier des gourmets,侍者对酒很精通,而且会详细介绍每道菜的食材和制作方法,光是听他说就已经食指大动。

每天每道程序会有三种选择,比如上次主菜有鸡,羊肉或是鲑鱼。

选好后再听从他的建议选搭配的酒,然后就边聊天边等。

一道道上,细细品,周围的人都低声交谈,虽然隔得近但互不打搅。

这样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聊天,3,4个小时就过去了。

总是好好友同去,和好朋友吃饭的好处除了有共同话题之外,我们还总是尝对方点的菜,有时甚至把盘子换过来。

上个周在一个朋友家吃饭,她煮的南瓜汤喝下去像丝绒般滑润,美味又暖胃。

以前很不喜欢汤汤水水,特别是蔬菜汤,可最近发现大冬天喝一碗浓浓的,由土豆,胡萝卜,大葱等煮开再搅碎的蔬菜浓汤真是再舒服不过了。

一次20h新闻报道说法国人是欧洲人里身材最苗条的,也是最会吃的,呵呵法国人有个说法,把菜心和心爱的人分食。

经常把生菜心和朋友们分食,大家会心一笑。

很多感情都融化在细节中,就像融化的奶油,让每样食物都变得浓香宜人,美味可口。

片中的两个女主人公都为自己,为心爱的人做菜,用心去烹饪。

有些餐厅的食材很棒,但吃起来一般,而家里煮的菜,总有种特别的味道是餐厅做不出来的,想来就是那份爱心的区别吧。

 9 ) 没啥整体感受.........

我第一次不太明白豆瓣上为啥得评分较高的电影,为啥我看完没啥感觉。

只得一些碎片而已。

Streep的演技毋庸置疑,但我对原型不了解,还是怎的,我总觉得演的过火,整个戏里摇头晃脑,动作夸张,仿佛酒醉状态,就没醒过。

不过,倒是不会让你看到一半,就想放弃。

总结起来,此片告诉我们如下几点:1、公务员工作很无聊,从古至今,各个国家;2、必须得有爱好,本行业只够糊口,爱好让你名利双收;3、女人面对无聊琐碎的生活,可以想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能力男人似乎没得;4、做诸事之前,有个永远爱你的老公,是前提条件;最后,我认为,如果有了第四点,其他啥啥都不太重要。

 10 ) 煮出我天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无法阻挡命运把我们送到何处,脚踏实地却时常感觉虚空,但我们至少可以抓住一种坚持,如使用固定的玻璃杯子喝水,清晨起来擦擦植物绿色的叶子,每日为味蕾加一点惊喜。

钱锺书说过:“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有人造的,音乐和烹调。

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做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日渐情感麻木,却常被美食一击即中,可惜人间美味越来越少,加之囊中羞涩,五星美食可望而不可即。

由于我深感julia的伟大,让不懂做菜的美国人都能享用色香俱全的法国菜,让只应天上有的美食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美食缩短胃与心的距离。

julie与julia相比显得功利,在背后藏着的是时代的焦虑。

生长在城市的裂缝之中,像随时都能置换的零件,没有你地球还会转,太阳不会西边出,你的位置随时随地都会被某某换上,没有配不配,合不合适。

就好似没有人会记挂落了画的旧电影。

明天起床又有新的烦恼,商业社会,没有什么大恩大德值得记挂一生,亦没有什么仇恨会有一世仇。

我们以迅速的姿态拿起放下。

“我们需要能干活的人。

”julie的上司如是说。

我们无法不需要功名成就,因为只要拥有它才能理直气壮地撑起被现实白眼伤得遍体鳞伤的疲惫梦想。

太渴望也太容易迷失。

当看到好友们生活忙碌而成就感十足,自己却每日坐在亭子间接各种恶毒的,沉闷的,痛苦的电话,工作不见起色,算得上中产,有着关爱自己的家人与老公,有点天真幻想,也时常半途而废,年近三十却没有能够大声说出来理直气壮独立完成的大事。

julie的困惑焦虑也极其成为我们的未来,岁月令生命太多可能变成不可能。

当出版商不肯出版julia的cook book时,她有一些疑惑地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然后豁然开朗地笑起来了:“为了不会做菜的美国妇女能做法国菜。

”走了一大圈,始终不能丢失的是最初朴实的梦想。

julie清醒的反思的处理有点牵强,但为了影片主旨的表达顺畅有时难免要牺牲一下。

“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

”举着酒杯对老公含情脉脉地示爱。

她也终于找到了坚持的价值。

《朱莉与朱莉娅》短评

U R MY FINGER

6分钟前
  • 半边番茄
  • 还行

学会了继Ratatouille之后的第二个法语菜名——Boeuf Bourguignon,无可抑制地爱上了Amy Adams。是,我之前也很喜欢她,但现在全然是在falling for her了!AA在我心里大概就有Julia在Julie心中那么完美。以及这是我看过的最赏心悦目的交叉叙事电影。

7分钟前
  • 老海拉鲁人
  • 力荐

女人真可爱~

9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偏蠢

14分钟前
  • PXY_milan
  • 较差

哦吼吼吼吼吼。。。。梅姨啊

17分钟前
  • 惧色
  • 还行

美食版《两生花》,真人版《料理鼠王》.

21分钟前
  • 堤契诺的亚克力
  • 还行

梅丽尔·斯特里普演技很强大,但是穿越?传记?美食电影?很多情节都好牵强,三星是极限,也许我多看几遍改观吧,但实在没有什么抓人的地方。

22分钟前
  • 菜嘻嘻
  • 还行

Julia的乐观,Julie的坚持不懈,她们的丈夫的默默的支持都散发出一种柔软的温馨。故事的架构和节奏掌握的非常好,没有拖沓和沉闷,色调和配乐都很温暖。除了美食和浪漫,还有感动和励志。真是一部好片儿!

23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每个人的生活在一个层面来讲都不完美,可是,换一个方向,总有一件事我们擅长并且爱生命的

24分钟前
  • V。
  • 力荐

梅丽尔斯特里普演成这样为什么还能提名?实在受不了她的腔调。絮絮叨叨

27分钟前
  • 大树
  • 较差

会煮菜的女人

30分钟前
  • 偶尔微量
  • 还行

挺美好的故事整罗嗦了,斯特里普算合格吧

3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拖着给看完了, 一开始一度以为Streep是弱智。郁郁叨叨的,还 不如看集还珠格格。。。豆瓣应该有个0分的选项。

37分钟前
  • 晨风
  • 很差

好温暖且好饥饿的片儿..

38分钟前
  • 宋一枚
  • 力荐

Meryl could have certainly done better than this...much worse than I expected

41分钟前
  • SS宝er
  • 较差

梅姑腔调太奇怪..

46分钟前
  • _Moiii
  • 较差

Boring

51分钟前
  • 超濕貓咪
  • 较差

实在不能接受梅太的口音- =

52分钟前
  • Dita
  • 推荐

可惜了这么美的画面

56分钟前
  • minox
  • 较差

Meryl Streep的角色很欢快 色调加分

60分钟前
  • 小儿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