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三号网飞上线了一部日本新片——《母亲》,这个片名实在有点普通,影迷们马上可以想起奉俊昊、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等的名字。
即使在日本范围内,成濑已喜男、山田洋次也是二个伟岸的存在。
然而网飞推出的这部新片还是吸引到了很多影迷眼球,其中又有很多影迷是因为里面有长泽雅美大尺度转型。
有影迷相信“能和长泽雅美演激情戏,上辈子一定拯救了银河系。
”
文:东SIR公众号:抛开书本这部影片改编自日本一起真实的骇人听闻的杀人案件,外甥受母亲的唆使杀害了祖父母。
长泽雅美在其中就扮演那个恶毒的母亲——秋子。
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完全是魔鬼人设。
好逸恶劳,整日沉迷于游戏厅打弹子,对儿子周平完全没有当母亲的自觉。
勾搭上了小混混,阿部隆史扮演的辽。
二人拿着坑蒙拐骗来的钱花天酒地,挥霍一空,又一贫如洗,甚至负债累累。
很快二人又有了女儿。
然而此举并没有使他们增添更多的家庭责任感。
二人依然混乱的生活在风雨飘摇中,分分合合。
在这期间,周平日渐成长,长大成了这个家庭真正意义上的支撑,唯一的支撑。
哪怕其中经历了骗社保、借钱遭受亲戚羞辱、偷公司的物品被发现、为救辽偷公司保险柜里的钱、不能和同龄人一样上学,还要承担照顾妹妹压纪的责任,少年无怨无悔,因为那是母亲要求的,为了母亲秋子少年愿意忍受一切。
一家三口人居无定所,离开了栖身的帐篷,流浪在公路上。
亚纪还在不知愁的年龄,少年却是茫然不知前路。
秋子却再次发挥了她邪恶的想象力,杀了她有钱的母亲就有钱了。
执行人依然是少年周平。
少年依然是领命上路,依然是为了母亲。
家门启处,外婆看到是只身前来的外甥,错愕后惊喜万分,忙着留饭。
慈祥的外公也来嘘寒问暖。
然而受命而来的少年只能举刀相向。
温馨的场面立时血腥残酷。
杀人自然难逃法律的追究,面对今后的铁窗生涯,秋子矢口否认授意少年行凶,少年坦然担下所有罪责,坚称一切是自己任性所为,与母亲无关。
影片的导演是出身演艺世家,曾执导《濑户内海》、《日日是好日》、《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等优秀影片的大森立嗣。
影片主要着墨于秋子、周平这对母子之间的离奇关系。
秋子神憎鬼厌,对亲身儿子冷血异常,周平的存在对她来说更多的是有利用价值,而不是骨肉亲情。
而周平身世坎坷、前途迷茫,对周边的人、物尽管有着发自内心的向往和憧憬。
然而母命大于天,为了母亲他可以毅然抛下一切,只身迎战社会和法律。
导演在这个范围内应该是想引申出对社会、家庭的讨论,特别是对母子之间控制关系的讨论。
然而影片里的这对母子从人设到行为动机对观众来说,真的感觉是有点没有交代清楚。
人神共愤的秋子何以对屡次欺骗、抛弃她的辽尚有眷恋,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周平为她做出那么大的牺牲却冷漠无视。
少年便独立支撑着一个家庭的周平应该坚毅隐忍不乏主见的,对母亲秋子荒唐的要求为何是这样无条件的服从。
总之影片对秋子和周平人物的复杂性阐述似乎不那么充分,由此,影片所希望讨论的家庭关系、母子控制等主题也就同样不那么让人信服了。
影片也就沦落为对一桩离奇谋杀案和一对离奇母子关系的猎奇了。
在本片中长泽雅美以极大尺度转型,这里尺度当然不是指裸露,而是指角色类型上的突破。
以往的长泽雅美当然不能以花瓶定义。
出演了《海街日记》、《散步侵略者》、《你的名字》等佳作的她获得过日本电影学院奖二次最佳女主提名,三次最佳女配提名二次获奖,还有一个最佳新人奖;报知映画奖最佳女主、女配各获奖一次。
然而这些角色都有个共性优雅、温婉,几乎是人见人爱的女神。
而在本片中她扮演的角色几乎是魔鬼化身,自私自利,对他人的给予不懂得感恩,放荡挥霍,没有责任感,为达目的可以无所不为。
这与长泽雅美以往的角色差距极大,可以说长泽雅美向全能型演员的突破。
就表现而言,与长泽雅美自己过往的表现相比无疑是有着很大进步的。
然而与安藤樱、苍井优等当今日本影坛真正的优秀女演员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里面当然有剧本本身的问题。
但自身原因应该也有。
比如偶像包袱。
在本片中秋子风餐露宿、朝不保夕,可出现在镜头里的她依然是白皙紧致,我们只能感慨女神真是天生丽质无惧风雨了。
去年苍井优在《从宫本到你》中演一个普通女性,在裸露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符合角色的肤色略显暗沉,肌肉有些松弛,可以清晰看到内衣扣带留在皮肤上的印痕。
在这里从表演出发,苍井优就更配得到我们的掌声和赞誉了。
影片从题材到主创阵容都是让人有所期待的,然而看完影片有些失望。
对题材的发掘,对里面人物的塑造大森立嗣、长泽雅美都有很多事可以做,希望这是他们的成长空间。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日本电影和电视剧都看的不多,主要是不太喜欢日本人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可是偏偏我这人就是天性花心,而且爱找虐受,所以隔一段时间就会找一两部日本电影刷一下浮躁的内心,给自己上一课,同时自省一下身边的亲友关系,然后继续燃着一颗赤子之心,寡淡的去生活。
今天的这部影片《MOTHER》,单是看海报就被扑面而来的压抑悲情深深困扰,看调调像是《小偷家族》之类的家庭绝望,唉,果不其然,本片根据“少年杀害了祖父母时间”的真实事件改编出来的,电影有多绝望,真实就有多荒唐,人类世界永远逃不出这个诅咒。
剧情大概是这样(剧透慎入):影片开头女主三隅秋子女士,独身带着一个十岁的儿子周平回父母家借钱,秋子的妹妹在一旁控诉这个姐姐如何懒惰,欠钱不还,母亲的表情很沉重,手心手背都是肉,她的教育也是一视同仁的,为什么就教出来了两个孩子?
借钱当然毫无悬念的被赶了出来,并且和母亲爆发了一场摔杯决战,母子情分基本上也就在这场戏这里断送干净了。
然后这个无业的母亲又贪图享乐又不负责任还好吃懒做,居然跟一个牛郎好上了?
这他么什么奇葩脑回路,当场我就想冲劲电视里扒开她的脑袋看一看,你是个母亲吗?
有点当妈的样子吗?
更奇葩的事情是她居然就这样恋爱了?
what?
就这样就陷入了爱的深渊?
并且怀孕了,怀孕以后牛郎说天知道这是谁的孩子,用脚踹肚子,连带保护母亲的周平也被家暴了,就这,还要把孩子生下来,号称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是孩子的妈妈……可是你干嘛要苦了自己的小孩呢?
你不是要当妈呢?
你为啥要给孩子一个居无定所的环境?
你为啥不去养孩子?
要用养孩子的钱去打小钢珠,然后让母子两人饿肚子?
情况都已经糟到不能再糟了,居然还有闲心去恋爱,去怀孕?
去执拗的一个人再生下一个孩子。
看到这里我的天,就这妈 ,就这个女人,放着追她的公务员不要,就是要选择嗨天嗨地的牛郎哥哥,结果还被牛郎哥哥抛弃了,只能说人各有命,谢谢你及早退出了公务员小哥安稳的人生,你要的大风大浪公务员小哥真的给不了。
影片里出现过一位天使,那是我这个不信教的人第一次觉得她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天使,亚矢小姐姐,她给了周平黑暗人生里唯一一束真正的光,周平在126分钟的片场里,只有和亚矢在一起的画面,才像一个正常的小孩,正常的人。
可是这一切又被那个母亲摧毁了,她只要短短几句话,就能把周平推入深渊,推入那个她自己已经见底的深渊,带着一双儿女东躲西藏,还要被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牛郎拖累,等周平长大到16岁可以工作的年纪,又开始吸血他的工资,不用想都知道那个小女孩是周平带大的,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算结束,那还不算特别糟糕,可惜这个妈,她就是有着摧毁一切美好,不留半丝真爱的神奇魔力。
这一次他们又走投无路了,又饿到走路都在飘的地步,于是她有了一个疯狂的提议,一个正常人听见都会浑身汗毛立马竖起来的提议,可是周平居然同意了,并且去做了,他毫无情感的杀了自己的外祖父母,然后穿着满身是血的衣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等在小区门口的母亲。
于是,母子三人住进了外祖父母的房间,母亲躺在榻榻米上的表情,毫无波澜。
影片最后,面对律师的帮助,面对亚矢的提问,周平始终没有承认是母亲教唆自己杀人的,他淡淡的反问亚矢,“难道爱自己的妈妈也是错的事吗?
”而他的是母亲,秋子女士同样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去杀人。
何等悲凉。
日本的家庭伦理类型电影,通常都会让人反思:我们真的不会好好的去爱别人吗?
爱这种能力要如何获取、如何给予?
影片里,秋子的母亲是爱自己的女儿的,从她痛心疾首的哭泣和愤怒之中,我们能看到那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可是她的爱也仅仅止步于此,面对已经陷入旋涡之中的女儿,母亲的爱无能为力,母亲选择了让她滚,再也不要出现在她眼前。
这种情形像不像我们曾经听说或者自己经历过的某个瞬间,但凡子女做错了什么事情,暴怒之下的父母总会下意识的说出’滚出这个家门,就当没生过你’之类的话。
秋子的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去爱一个已经偏离了轨道的女儿,于是选择放弃,这份爱母亲没有继续给,秋子自然没有办法再获得。
秋子作为一个母亲,她的享乐主义排在了所有爱与责任之前,谁可以给她最低级的快乐,谁就能占有她支配她,但是想要她去爱别人、去带给别人快乐,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她连自爱都做不到。
周平成长在这样畸形的爱里,没有接受过一天系统的教育,字都不认识几个,却愿意为了母亲反问亚矢小姐“难道爱自己的妈妈也是错的事吗?
”在他不到二十岁的人生里,母亲就是他的宇宙中心,他的爱坚定但扭曲。
爱是一种能力,被爱是一种幸福,不被爱但仍然保有爱人的心更加是一种能力。
其实我偷偷的希望着,周平是为了监狱中三餐定时、有衣穿有被盖、有屋顶遮风挡雨才揽下了所有的罪孽,而不是因为那份畸形的爱。
我们一直在学习各种各样的生存技能,但是人世间五花八门的悲剧层出不穷,何尝不是丧失了爱人的能力而导致的呢?
整个社会都在鼓吹成功学,三个月的胚胎都被安排了起跑线,而谁又真正教会过人们如何好好的去爱一个人,小学课本上有写真善美,大学自修课可以选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好像越长大越忘记了人生本来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连爱都不曾拥有,也不曾给予过他人同样的爱,又叫人怎么去相信他能过好这一生,并且成为一个优秀的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整体评分:7.5分。
找虐的时候可以看看,日子不爽的时候可以看看,怀疑自己的时候也可以看看。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所爱之人,回眸之处皆有爱你的人目光殷殷。
豆瓣评分6.1,大多评论聚焦于人物动机不能被理解。
比如母亲为何不能找工作,经历过何种创伤导致如此人格,儿子为何不离开母亲,甚至听从教唆去杀害祖父母等。
相反,我倒以为本片是改编社会犯罪题材的一个范本,即不解释因果,只是写实一般的描绘,利用影像的细节去还他们的生活状态,在结尾给足力量去反手抽击。
至于可信度,已经说了,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浪费镜头去解释呢?
以下是影片前三场电影语言的还原,从文字描述中,可以更直白的感受到导演所想传达的意图。
其中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了母子二人的性格以及两人之间的状态。
场1这是平常的一天,天空并不晴明,虽没有下雨,但依旧显得晦暗。
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错落的房屋显现出无数格子窗户,那是千家万户。
路边的电线杆向远方延伸,电线的线路看似有规则,可纷错间又显得杂乱,也不知终会去向何方。
许是上班时间,这用来居住的片区显得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一位7、8岁的男孩,低着头,两手捶在身侧。
他背向那些民宅,在坡道上费力上行。
视角因俯视的原因,人物更显得渺小,有一种命运被既定的感觉。
一位年轻女子打破了这样的平静,她骑着红色的单车,兴奋地喊着“周平”顺路驰下。
她看到周平摔破的膝盖,那被擦破的地方渗出丝丝血迹。
她蹲下来,伸出舌头结实地舔了一下伤处。
她笑着说,“我也翘班了”。
那美丽的笑容足可以把这令人不适的举动化解。
周平始终表现的平静,未说一句话。
随即女子骑上车子,喊着“走吧”。
车轮顺着下坡飞快的滚动起来,周平跟在女子车后奔跑。
场2游泳馆中,女子从岸边跳入水中。
她欢快的笑声在馆内回荡,那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笑声,会让人不自觉的跟着欢快。
远处管理员大声提示禁止跳水,但女子依旧宠溺地怂恿着还站在岸上的周平。
“没事,跳吧,快点”,她用眼神鼓励着内向、弱小的周平。
周平没有犹豫很久便跳下水中,女子边笑着边游上前抱住他。
远处管理员更加冷酷的提示禁止跳水,这声音夹杂在笑声中,显得非常突兀。
场3在回家的路上,女子骑着车子,周平依旧在后面奔跑跟随。
路过的门前小院处,有一位母亲在陪着儿子踢球。
骑车女子听到身后脚步声消失,回头看到周平正驻足观看。
她喊了一句“周平”,这句与之前的热情相比,平淡的令人难以接受,她没有停留等待,继续骑动车子。
周平快步追赶。
这三场戏在描绘同一件事情,即妈妈一直在主动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周平”一直在妈妈的身后追赶。
其中,小孩子的沉默与服从性令人惊讶。
这位年轻女子作为妈妈这个角色,又有些似是而非。
在这之后所发生的所有事件,皆在此基础上延展。
无论母亲生活如何苟且杂乱,都没有抛弃周平。
而周平无论如何也都会跟随母亲。
这个无论如何,便包含了独自生活、借钱、撒谎、保护妈妈、放弃他途、偷窃甚至到杀祖父母。
周平的因果在于社会化失败,他的世界观是由母亲所构建的,于是他在母亲的教唆下杀死祖父母,是可信的。
母亲的因果在于她把年轻时的特立独行带到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成了“巨婴”, 索取、给予、爱皆变得畸形。
又如何不可信了呢?
其二,过多解释人物动机会带来主题偏离的危机。
我觉得这是本片的高明之处。
本片在结尾,由儿子“周平”所说出的那句话点明了影片主题,即很多事都是错的,难道爱母亲也是错的吗?
描述母爱或亲情的影片,通常都是由正向出发。
这个正向,是指思维逻辑上的,所涉及的主体事件相当广阔。
熟悉的比如《亲爱的》、《海洋天堂》、《桃姐》、《小偷家族》,《美丽人生》等。
而本片如过多解释人物动机,会让焦点转移到对原生家庭或社会的控诉。
比如对反面角色塑造较好的《小丑》。
同时本案也并不能像《82年的金智英》一样,代表女性或者单亲母亲的概况。
于是本片舍弃了让观众更舒服的影片结构,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律师询问母亲时,母亲说:这是我的儿子,是我把他生下来的。
他就是另一个我,我给了他所有的爱,我可以用任何方式来抚养我的孩子,这与你无关,对吗?
难道这有什么问题?
真正的目的在于,抛出一个足够令所有父母深刻反思的问题。
即儿子对母亲的爱是如此的胜过一切,你真的要这样对他吗?
这才是一个有力道的反手抽击。
都说电影是导演与观众智商的一场博弈。
导演已经预见了观众想知晓的,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惨剧。
由此去调整社会,更优的分配爱与关怀。
而观众没有预见导演的预见,导演希望通过此片告诉天下父母,你无论如何也不能对自己的孩子不好,因为他对你的爱,是如此的纯净,不加条件。
看完了2008年上映的《母亲》再来看这一部时,有一种被分裂的恍惚,同一个母亲的角色,却截然相反的人性刻画和展现。
一位是在战乱中勤劳、坚强、温柔,给予孩子心灵的抚慰和照顾的母亲;一位是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却沦为不劳而获,需要靠救济、欺骗、犯罪来生存下去,并把孩子推向毁灭的母亲。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看到的,我认为同样是疯狂母亲的故事。
一个和丈夫吵架之后情绪失控的女人,把四个孩子带到了楼顶,一个个的把孩子先扔下去之后,她才跳了下去,据说二个女儿在这个过程中有想逃跑,但都被抓了回来。
最终是女人和最小的还不满一岁的儿子没死,女人因精神上有一些问题,没有被判刑。
她带着儿子回到了娘家,和我同住一个家属院,很多次,我看到她带着儿子在街边流浪,儿子天真的在她身边玩耍,而她的表情木讷。
看完这部电影,我联想到那个活下来的小儿子,他长大后会变成周平吗?
不同的是,也许这位母亲没有这么强的控制欲,和清晰的索取;但是同样的是,这样的母亲终究会和孩子错位,变成孩子的孩子,让孩子承担不能承担之重;母亲的过度的依附,与孩子形成共生的关系,继而把孩子变成另一个自己,她体验到的无助、痛苦、挣扎,她会让孩子再度体验到。
孩子永远无法发展出自己独立人格和边界,只能一昧的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去隔离、分裂,才能让自己活下来。
电影中的秋子,也许很早,幼儿时便体验到了分离和被抛弃,甚至是逼害,因此迫害的分裂妄想得以形成。
她害怕儿子有能量,害怕被儿子抛弃,所以她不让他上学,不让他与人交往。
在她的潜意识中,隐藏着深深的对母亲的愤怒,并想杀死她的念头。
而当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表示无法理解和对这个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我在秋子面对律师,说杀害外婆只是孩子的单方行为时,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杀掉这位母亲的冲动。
这些都是我认为电影的成功之处,那些做为观众的我们所体验到的:不理解、愤怒、鄙视、毁灭等等的感受,正是来源于我们的“反移情”,也正是秋子在周围的人对待她时,她感受到的。
周平对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单纯的,但是同样的在幼儿感受和体验到的被抛弃、被虐待,又如何让他幸免,不成长为另外一个母亲呢?
而在他的潜意识当中,他也像母亲一样,渴望杀死自己的母亲呢?
回到开始讨论的,二部电影中的母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格特质吗?
二位母亲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是人性中的一部分,甚至我觉得二位母亲的融合,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性。
母亲会有天然的爱,也会有天然的恨,都会受到很多潜意识的牵引,她既无法做一个百分百的好妈妈,她也不绝对是一个一无事处的坏妈妈。
的确每一个镜头都充斥着无力的悲哀,看着孩子被一步步拖进死胡同。
真实事件改编,很震撼。
一个母亲的堕落和自暴自弃,可怜了投胎投错的孩子。
其实,长泽雅美 虽然不年轻,但是对于这个角色还是太美了,否则大家会更加痛心疾首这个所谓的母亲。
极端的事情,毕竟也是从社会中孕育出来的,日本好电影不多,节奏拖沓一直是其掣肘,但是这个事件太震撼,一步步牵着你走,算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当然,也是因为女主角太耐看,周平又演绎的真实。
爸爸问我要不要和他一起生活我很累可是我不想丢下妈妈社区姐姐问我要不要去上学我想去,第一次反抗那个男人会和她好好的我可以离开吧我还是不能离开妈妈然后妈妈叫我再一次试试我犹豫我还是去了终于可以按时吃饭,她没了我也不用怕我还是爱她的所以我陪她一起堕落我只上过小学,还没读完,但是这不影响我爱她
《母亲》是由大森立嗣指导,长泽雅美主演2020年的情剧片。
这个片长2小时6分钟,压抑到让人气愤得想要打爆电视机的故事竟然是来自于真实的日本社会新闻——2014年3月底发生的川口高龄夫妇杀害事件。
一个17岁的男孩子在母亲的教唆下把自己的外公外婆杀害了,实在是骇人听闻。
相对于那些还沉浸在隔代溺爱中的孩子们,Shuhei并没有和外公外婆建立起良好又亲密的感情。
相反,对于Shuhei来说,外婆是恐怖的,是恶狠狠的,是可怕的。
究竟他的成长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能让他把自己母亲的母亲和父亲残忍杀害了呢?
电影的节奏异常缓慢却非常的真实。
故事从小男孩Shuhei因为逃课一个人走在空荡荡的社区马路上开始。
但很快他的单亲妈妈Akiko便找到了他。
她的到来并不是为了责备逃课的Shuhei,而是她也偷懒没有去上班。
逃避现实的两人在泳池里度过了愉快的下午。
可惜开心的时间并不长,转眼便切换到了和母亲Akiko因为借钱而和家人争吵的场景。
借不到钱的Akiko在游戏机室偶遇到Ryo, 一个把原来就在社会边缘徘徊的她拖进深渊的情人。
Ryo并不是一个能让Akiko过上安稳日子的正经男人,而是和Akiko一样的社会边缘人。
也许有着相同的境遇,Ryo和Akiko过了一段似有实无的夫妻生活。
虽然和Ryo一起过着浪荡的生活,Akiko还不时利用自己的身体勾引身边的每一个男人。
最终,Ryo因为Akiko怀孕不肯堕胎,将她拳打脚踢后便独自离开了。
住在爱情酒店的Akiko突然又变回单身母亲,无奈之下回家求父母援助的Akiko又因为执意要生下孩子彻底被家人抛弃了。
破罐子破摔的她在女儿Fuyuka出生后更沦落到无家可归。
风餐露宿的生活让Akiko变得更加偏执,多次被家人,爱人和社会抛弃的她为了不让孩子离开她的掌控,恶毒地对待着来自社会的善意帮忙。
在耐心的社会工作者的帮组下,三人的生活开始慢慢地有了好转,Shuhei也慢慢地开始了他在免费学校的学习。
当Shuhei觉得一切可以回归正常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又因为Ryo的再次出现重回黑暗。
从Ryo的出现,离开再出现再离开,一切的生活境遇并没有让Akiko吸取教训,相反这个所谓的母亲一次次地给自己的儿子洗脑去杀害自己的父母,从而得到家里的家产。
曾记得一句说话,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如此压抑的剧情却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2014年日本社会。
整个电影大量使用了长镜头和手摇镜头这些在纪录片中常用的掌镜技术,让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都如此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却爱莫能助。
在观看的途中,已经不是一次听到男观众们情不自禁地说到:“不要和她睡,她是个恶魔”这类说话。
在真实世界的Shuhei小学五年级便没有继续读书了。
因为妈妈的无故离开让他很害怕被妈妈抛弃,所以无论妈妈提出什么要求他都会照做。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最后也因为妈妈而把自己的外公外婆杀害。
每年都会有母亲节,每天都有人在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大部分的柔弱女子,在经历了十级疼痛后,让她们变身成为了孩子心中的女超人。
但是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是合格的母亲呢?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让我不禁反复地在心中问着这个问题,毕竟母亲也是普通人,也有他们的喜怒哀乐。
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不能选择出生,不能选择父母。
从婴儿时候开始就必须依赖成年人为他们遮风挡雨,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做好了照顾他们的准备了。
新闻上不时都有熊孩子的新闻,熊的程度还层出不穷,不禁觉得当父母真的是技术活。
在这个什么都讲求学历和文凭的社会,在当父母之前的我们是否也需要好好学习考去一个能当父母的资格证呢?
每次电影中Akiko说:“我是他们的母亲”的时候,真希望她能真的知道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责和所需要付出的汗水和代价,因为养育孩子真的不能仅仅有爱和冲动。
先说对电影整体评价,无聊,没有完整探讨和挖掘的内核,一切操作都很常规,完全没有意外的闪光,有的意外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人物动机。
长泽雅美演技好吗?
不出彩的。
角色通篇就只是一个烂泥,能演出什么花呢?
而且演烂的部分也并没有亮眼的表演。
想想安藤樱是怎么用巴掌抹眼泪的,就知道咋才能拿奖了吧,这次就算了。
电影里每场床戏都会给人带来强烈的不适,强忍下来,看完电影却没有给我任何有价值的成果,这就叫,怀孕三年生个球。
可能我觉得女主指使她儿子去谋杀人来抢钱这种所谓“深刻”的行为在凸显剧里要传达的东西这里帮助不大吧。
女主靠色相从男人身上拿的小钱给不了家里太大帮助,而每一次生活稍微要走向正轨时就有一些事情像海浪一样把他们拍回岸礁。
给人一种在嘲笑他们这摊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
最后结局才好像让一切回到平静,不用再不安定地奔波。
剧里给了孩子的未来着落。
虽然长子替母亲牺牲了部分人生,但是在母亲这个角色的方面却没有交代好。
不过如果不纠结那么多的点,这里的社会背景放在许多的地方都是很说得通的。
另外演技方面我觉得饰演长子童年和少年期的子役在诠释这个角色的各方面都很到位,然后他对母亲的感情也很好地回答了宿命感的意思。
女主的很多地方也可以,那些让人无奈的感受都有演,只是她这个角色稍微有点复杂不是很好懂。
有很多让人觉得很疑惑的地方。
或者说剧本不知道要把女主往哪个角度塑造,好像什么点都沾一点。
所以长泽雅美是想挑战演技但是好像她是不是剧本选的不太好。
她可能当作是把她认为的“失败女人”所有可能特质汇总起来的性格群像片吧。
这样导演们就可以看到她的各种“可能性”了。
明明想看下她演不同的东西的,但是这部剧好多地方都好难啃,快进地看完了。
(不过也看了一个多小时了)
2014年,“川口市祖父母杀害事件”震惊日本,案件一出,媒体、大众纷纷开始讨论惨案的成因,不少人把目光投向那个那个17岁孩子的母亲身上,这部电影,就是由这起真实案件改编。
电影将焦点放在这对母子畸形关系的展示上,从孩子年幼时开始讲述,为我们呈现了这个孩子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为杀人凶手。
毫无疑问,周平最后的悲剧,是母亲秋子造成的,对她来说,周平只不过是一个可以随时供自己发泄情绪以及骗取钱财的工具。
作为周平的母亲,秋子总是义正言辞地控制着周平的一切,在她眼里,周平是他生下来的,她想怎么养都可以,于是她把周平变成另一个自己。
周平从小在母亲的控制下活着,小时候母亲让他去诬陷别人,他没有反对,长大后他已经对母亲的话习惯性地服从,就算叫他去杀了祖父母,他也没有觉得哪里不对。
周平曾有机会摆脱母亲,小时候,父亲询问过是否愿意和他一起生活,他拒绝了,说想要与母亲待在一起。
长大后,社工愿意帮助他开始新生活,但迫于母亲的压力,他再一次拒绝。
他为什么不逃呢?
对于一个从小就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来说,说服自己并且鼓起勇气逃离是一件困难的事。
当他杀了人被抓后,只要他说出这一切都是母亲指使,他就可以可以减免刑罚,但他还是把所有罪行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对他而言,监狱里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不想离开这里,只要我留在这里,我就能按时吃饭,我还能看书。
秋子和周平的母子关系是畸形的,即使明知互相不能友好相处,但依旧无法摆脱,甚至彼此依恋。
在利用儿子杀害自己的父母后,秋子脸上的表情异常淡定,拿到钱的他们,平躺在旅店的榻榻米上,周平在等待着末日的审判,而秋子却躺在欲望的洪流中,漫无目的地过日子。
《论如何在失业流浪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皮肤管理》
很丧。完全就是人渣的故事。儿子对母亲的爱是至亲无价的,母亲对儿子的控制和利用是深不见底的,填上这两个深渊的,是一个又接一个的悲剧。确实有点像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和《小偷家族》,但没有一点灵气,好似一潭让人绝望的死水。
分类竟然是恐怖片,剧情很致郁
我只希望被长泽雅美的大白腿夹死。
即便從兒子視角敘事,對於母親的形象難免平面,但是也可以通過表演來讓角色的心理軌跡合理化,然而即便我很喜歡長澤雅美,也不得不說她只是在表演狀態,各場戲之間、不同年齡間,都是割裂的,整個角色顯得彆扭異常,甚至只將母親視為一個純反面的存在,也讓人看到了角色塑造上的無力感。
长泽雅美不适合这个角色。
以母亲为题的电影很多,这算最新款。长泽雅美演一个堕落到底的女人,虽然道德感全失,却依然拉扯着两个孩子,叫爱吗,额,感觉是唯一可以被她控制住的两个生命吧,尤其是儿子周平,这是母子,伴侣,伙伴,甚至有点点情人的意味,谈不上变态,只是扭曲的原生家庭输出。儿子无法主动摆脱母亲,他自己说是爱,简单不,因为爱妈妈所以偷窃,杀外祖父母,他看着对社会的单纯又模棱两可的作为人的基本认识,所以对母亲的爱是唯一作为人类的的情感输出。所以人真的是很可以被洗脑的生物,不说人品德行,共情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呢。
这样的父母真是太多了
剧本找错了导演和演员
一个彪妈和一个傻儿的故事。。。长泽雅美怎么看还是那个女神,真不适合演渣妈。。。个人觉得安藤樱演这个角色绝配!
看的人极其不适
大森立嗣现在手段居然这么低劣??母亲撒旦转世的离奇设定先不管,大儿子三观像橡皮泥一样随意被剧本支配,小女儿更是完全变成摆设。毫不意外地陷入人格缺陷酿成悲剧的日式伦理片俗套,结尾还煞有介事地要警察叔叔强调一遍。。这种纯为了恶心人设置的零逻辑剧情离《无人知晓》差了一百个《小偷家族》。
长泽雅美如何做到即使流浪也保养这么好
他从来没有被母亲真正爱过,所以他不惜一切,只为了得到母亲片刻的爱。
如果仅满足于在片尾借律师之口控诉母亲的暗黑人格,及对儿子的剥削与控制,或者“揭秘”心理学定义下的“共依存关系”,那么大森立嗣就不是大森立嗣了。看看他以往《再见溪谷》《光》之类的作品尿性,他最感兴趣的压根不是社会学解剖,而是玩味人性的黑洞,像采集人性样本一样,他收藏这些黑洞。让你觉得在这样的人事面前,搬弄各种行为逻辑企图给以解释,是多么苍白无力。儿子最后在监狱里说,“我爱妈妈,不想离开她”。是啊,普通人代入正常逻辑,用所谓“动机论”,想破脑瓜也想不通的、强韧而顽固的“爱”,就是儿子与母亲一生无法以外力拔除的羁绊。当母亲不爱孩子时,孩子并不会停止爱母亲,他只会停止爱自己。至于长泽雅美,能看到努力,但看不到演技。
麻酱太好看了,转型失败……
少年握起的拳……长泽雅美不适合。
时间跨度太多了,导致节奏很差,就算是根据真事改编也无法共情,难以理解人物逻辑。
剧情很拖沓
长泽雅美不演女神 演个那么让人讨厌的恶女。 坏到地心的妈妈与自由原来是那么珍贵的儿子 唯一做的好事就是好好爱妈妈 但也是爱错啊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