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一发

千钧。一发,千钧一发,老鱼,Old Fish

主演:马国伟,潘星谊,迟强,兰景林,周刚,顾尔立,韩东,黄金鉴,宋文超,于秀华,林宏,张会民,张健,杨金著,孙旋,朱镜,刘宏,陈义,王占明,王德全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东北话年份:2008

《千钧。一发》剧照

千钧。一发 剧照 NO.1千钧。一发 剧照 NO.2千钧。一发 剧照 NO.3千钧。一发 剧照 NO.4千钧。一发 剧照 NO.5千钧。一发 剧照 NO.6千钧。一发 剧照 NO.13千钧。一发 剧照 NO.14千钧。一发 剧照 NO.15千钧。一发 剧照 NO.16千钧。一发 剧照 NO.17千钧。一发 剧照 NO.18千钧。一发 剧照 NO.19千钧。一发 剧照 NO.20

《千钧。一发》剧情介绍

千钧。一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家住齐齐哈尔的老鱼(马国伟 饰)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他为人正派,兢兢业业但生活颇多坎坷。上有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下有复员待业的儿子,老婆也下岗在家,全家的生计都靠老鱼一人支撑。由于该市当年曾是日据城市之一,因此解放后当地有大量未引爆的地雷和炸弹残留,给人民的生活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老鱼虽然只是个片警,但是早年当兵的经历为他积累丰富的排雷经验,几乎所有这类棘手问题都要有他亲自出马。不知从何时起,神秘歹徒开始在当地四处安装炸弹,老鱼首当其冲,和歹徒及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展开角力……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第11届上海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和评委会大奖。影片虽然获奖,但发行却遭遇挫折,后版权被美国买去,经改编拍成奥斯卡获奖影片《拆弹部队》——导演高群书自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漠孤侠与晨同光变身控制中心勇者王FINAL死亡医生危险的恋情小男人遇上大女人灵动:鬼影实录2少侠快跑特种兵王3战天娇塔克洛班的困境纽约提喻法马文的战争龙虾刑警灵能百分百IIOVA决战江湖之烂仔鸭王白雪公主之矮人力量跆拳道我想结婚的时候你在哪雾都猎狐冲绳豆腐之恋行尸走肉:达里尔·迪克森第二季少年侯德榜风中奇缘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皮毛大衣栗子vs.小林:没吃完的牛肉无法攻略的女人公寓的烦恼

《千钧。一发》长篇影评

 1 ) 看着很写实一部剧

前天晚上在电影频道上看的,虽然从后面开始看,可能是由于口音比较纯正的缘故,就看了,老鱼开始和副科长的吵架,还有撂挑子都能表现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刻画,每次排爆都衣服都湿透了,最后老鱼写了那封遗书,反应了老鱼内心恐惧,但是不得不去的心理;今天上网查了下老鱼这个人物在现实中存在,就在齐齐哈尔,看了之后未免有些心酸,英雄的概念可能在心中有个重新的定义,英雄可能不会让人们铭记,但是他们却在我们身边发生,英雄更不是拯救万民于水火,而是我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不去讨论时候否心甘情愿,至少他们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好人一生平安

 2 ) 好看

好看。

生活往往比电影残酷:片中老鱼的原型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民警于尚清,爆炸发生后,于尚清右手拇指被炸断,食指被炸飞,整个右手掌被炸裂,爆炸碎片钳入双眼晶体,身躯被炸伤100多处。

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已成残疾,被炸入身体深处的近百块碎片已难以取出。

一年后,他被授予全国二级英模称号,妻子与儿子的工作是否解决,不得而知。

他对高群书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就是一本书,谁来都翻,翻完就完了。

 3 ) 真的还不错

为印证豆瓣上的千钧一发优于神探亨特张的论断,晚上回家看了高群书早几年的这部作品,很优秀,与神探亨特张一个调调,故事方面拆炸弹毕竟要比抓小毛贼要扣人心悬,节奏把握更好,但是亨特张里还反映了各个层面的人对时下中国的感受,例如小偷们群众们,只能说各有所长吧。

退一万步讲,这种片子的意义和耐看度远胜于高群书另一部广为人知得奖无数叫好叫座的电影《风声》。

 4 ) 电影《千钧一发》的影评

响起,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微小的原子从我们诞生之前早已存在,他们可能来自于大地或者是天空,但是在我们把他们还给星球之前,before we leaving or going home, we justhave chances to do what we want.就像vincent最终实现了自己一样,即使我们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什么,然而生命本身就足以让人欣喜,无论高贵抑或是卑微。

 5 ) 向真實致敬

在中國電影資料舘看的這片。

場内人聲洶洶,是因爲已經過了放映時間卻沒有任何動靜而焦躁。

後來在一中年男人一聲怒吼“還放不放了給個説法啊”之後,燈滅了。

爾後銀幕亮起。

說的是一個警察拆除炸彈在最後負了重傷的故事。

至於之間夾雜的世間百態,就不算在大綱之内吧。

老魚完全不是拆彈專家,他有的是軍人的責任感和膽識以及從軍的經驗和意志。

不過當時別人都更不能上——有的是實在對炸彈一竅不通,有的是爲了多活個幾年而不是去冒這種無謂的險。

作爲一個市民型英雄,把自己生命押上去时的臺詞也就是簡單的一句“那我試試”。

然後就是長久的在土炸彈與土炸彈之間奔走拆卸。

唯一的喘息時間裏他會去洗一個通徹的搓澡,然後回家整理鑿開冰鈎上來的魚,然後在八成又是叫他去現場排彈的電話鈴聲響起的時候草草擦一把手,裹著厚夾克出門發動機車。

下一刻他就出現在那個曲折淩亂的大院。

那裏所有的房梁都因爲沉澱了生活的無奈而吃力的歪斜,讓人不敢去責備而只是期望他們能安然挺立過自己的租期。

這個場景多麽熟悉,讓我總是糾緊了心。

雜亂和貧窮吞噬了多少人論和夢想,現在還有大大小小四處藏匿真假難辨的自製炸彈在暗中偷笑。

哪怕它只是一個普通的三角黃銅鬧鐘加上了雷管,倒計時總是讓人心跳加速。

這個主角實在是有夠單純,他跟上司頂嘴,他率直得魯莽,他爲了兒子的工作用自家制的醬菜去討好上頭,他總是不知退縮。

他有著我們所擁有的弱點和毛病,可是他那麽強大,強大得“除了不會生孩子別的什麽都能做”,強大得端著地雷就往荒僻処飛奔還不小心摔地上了,強大得有了尼龍繩和自製鉄鈎就算備齊了所有裝備。

看著這樣一個人,我實在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心裏有隱隱的回音。

他是個真實的人,這算不算是讚譽?

想象一個在高樓閒走鋼絲的人出行前向你告別,他手裏擧著的平衡木就是他的生命和家人的未來,你便不會覺得那些囑咐同事關照家裏的話是無謂的煽情,你便不會覺得,那張被風吹落的遺書只是個增強戲劇性的濫情橋段。

也沒有風蕭蕭兮的悲壯和夕陽如血的淒涼。

他的背影只是辛酸,隱藏在熱忱和勇敢之後的。

那並不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精神,只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哪怕,拆彈也便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作爲一部電影,它不是沒有詬病,它遠不及完美。

我完全的把它的結局想複雜了,於是有了一種空虛的失落感。

旁邊的大姐姐通宵趕畫稿於是在警笛的轟鳴中淺淺睡了一覺,也小小的説明了它有缺陷。

可把它當作紀錄片看,不得不承認導演輕描淡寫的跳躍鏡頭還是很有力度和感覺的,特寫的表現力也是足到頭頂。

雖然結局疲軟,但紀錄片不苛求劇情啦。

敍事的調門對頭就行。

放映結束后介紹了演員們,老魚的原型身上挂滿了明晃晃的徽章。

觀衆們鼓掌良久,向真實致敬。

 6 ) 一部很真的电影

这部片子是课上老师推荐看的,老师没有剧透影评内容,只说这是一部关于拆弹的影片,跟另外两部电影一起推荐给我们,特别一点的就是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

说真的,在听到是拆弹题材的电影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过去我看过的一些典型的好莱坞英雄大片,所以并没有抱着什么特别大的期待。

但是看完以后,我只想说,这真的不是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因为当你看着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不会考虑任何关于电影方面的技巧,里面的人物生活太过真实而普通,看着看着你就置身其中,从老鱼拆第一颗炸弹开始就随着他的紧张而紧张,感受其中的无奈和烦躁,没有人想冒着生命危险当英雄,就像蜘蛛侠里的那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冒险只是因为责任,也会有普通人的烦恼和困窘,因为他就只是一个普通人。

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真实,就像是播放一则新闻短片一样,播完即止,只是在陈述事实,大概每个人阚哲卜电影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吧!

这种类型的好电影在中国其实是比较稀缺的,强烈推荐大家去看,透过这部电影去看看那些英雄背后真实的平凡生活。

 7 ) 土法泡制的好莱坞小片

事实再次证明,好看的商业片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大投资的。

中国的商业片就该走这种道路:精心的构思,中小额的投资,非明星演员,用类型片来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

我以前强烈推荐的《情不自禁》和《疯狂的石头》即是范本,而《千钧。

一发》又是一例。

《千钧。

一发》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土法泡制的好莱坞式惊险片”。

男主角老鱼是小城公安局研究爆炸品的老警察,这天老城区的一片破楼里发现炸弹,小城里没有拆弹专家,老鱼临危受命上阵,把炸弹解决了,不料后面又陆续发现炸弹,前后一共有11个!

老鱼能逐一把它们拆掉吗?

中国式的英雄最终会牺牲掉吗?

电影的紧张气氛营造得不错,虽然是一个接一个的拆弹,却不会感到闷。

而且,“土法泡制”的东西要对比以往看过的好莱坞大片才有趣味,如《生死时速》那类。

举例说吧,老美放炸弹的地点,要么就是摩天大楼,要么就是飞机地铁,咱这呢,竟然是破得不能再破的居民楼,而且还是个地下烧鸡加工场,那种脏和恶心就别提了。

老美的炸弹,精致的呀,液晶显示的计时器,不断跳动的绿色信号灯,咱这呢,用来计时的是上发条的闹钟,汽油用塑料瓶装着,外面再用黄色封箱胶缠着。

够土的吧,但这多中国特色啊。

人家老美的男主角,铁定是个帅哥啊,基努里维斯啥的,临危不惧,抽空还能跟漂亮的女主角谈谈情,咱的老鱼,少说也有50了吧,老爹卧床老婆下岗儿子待业,有空就到结冰的江上捞鱼帮补三餐,拆弹的时候手抽筋汗如泉脾气暴躁跟领导提给老婆儿子解决工作的最后要求。

但这多真实多可爱啊。

咱的警察英雄片早就该这样拍啦。

而且,跟《疯狂的石头》一样,充斥在电影里的各种背景元素就是我们今天活生生的生活啊,像普通人民对日本的不齿、地下食品加工厂、开加长悍马的暴发户、洗浴中心里恶俗的二人转、买东西开发票报销、职工下岗、考警察要大学文凭、贫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党政统一指挥的新闻报道……在国产电影里看到这些,是多么的难得啊,也许并不是广电的审查不给拍这些东西,而只是我们的导演都无意识地忽略了真实的生活元素,这反而是最可怕的。

 8 ) 即使看了几遍,还是心惊胆颤

千钧重担,于一发!

于尚清英雄的真实事迹改编,2014年他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拍得好,导演和编剧都充分尊重事实,人物是充满情感的。

唉...不写了!

好的是,老于家最后拥有了一对龙凤胎,孙子孙女是老于最后数年的最爱。

单位上也遵守了承诺于尚清儿子于嘉2009年2月入警营的大门,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

截止2023年8月1日,工作在齐齐哈尔市公安局。

建华分局北大街派出所副所长,2014年获得三等功。

挺好的!

祝人民的英雄,永远安息,祝人民的卫士,永远安康!

 9 ) 看一遍就行了

这是一部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的国产犯罪/剧情电影,题材可以说是相当棒的那种,可是成片却不尽如人意,虽说还原了许多当年真实案件的细节,但是依旧感觉剧情缺乏张力,不吸引人,流水账一般的效果;并且有些情节改编得与现实严重不符,例如:老于把废品小贩收购的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从车斗里踢到地上;自己用两轮摩托车运送地雷,中途却摔倒;特意查了资料,老于曾经用三轮摩托运送日军地雷,为防止中途颠簸导致地雷炸响,全程抱在胸前,顺利到达,把地雷丢入江中;老于多次负责发现日军遗留武器的现场警戒,以及参与拆除、排爆,现实中的老于,很专业,不会出现片中展现的那种“低级失误”;此外,片中对于像疏散现场群众这种重要场面,就是一笔带过,可能是为了“通过广电审核”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节省拍摄成本,毕竟这部影片其实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拍摄水平也一般;之所以给三星甚至五星的不少,基于真实案件改编是一个主要原因,三星五星其实是打给拆弹英雄的;这么好的题材,如果拍成纯正纪录片,五星评价,应该是实至名归的;可是却拍出了一部影评和周边资料比电影本身还精彩的片子,看一遍足够了。

 10 ) 黑龙江03年酒店爆炸案回放:民警于尚清拆弹11枚

两天直面11次生死考验  2003年9月1日9时40分,正值第三届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隆重开幕之际,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萨拉伯尔酒店的报案,称该店员工在三楼洗碗间的煤气管道上发现一枚定时爆炸装置。

该酒店地处齐齐哈尔市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区,许多参加博览会的宾客下榻此地,一旦引爆大楼内煤气,整幢大楼都将坍塌,而且还会殃及附近的建筑物及人民群众生命,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也会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严重的影响。

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即封闭现场,疏散现场附近居民和群众,同时,迅速调集刑侦技术人员展开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和现场搜索等工作。

  但是,由于这类案件在齐齐哈尔是首次发生,市局没有专门的排爆力量和相应的排爆防护设备,排爆工作遇到了困难。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走动,定时炸弹的定时指针也在向临炸点一点一点地移动。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市公安局建华分局副局长王春才想到了对排爆有一定研究和能力的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于尚清。

此时的于尚清正在家里休班,但他接到电话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

在现场,局长问他有没有能力和把握排除这颗炸弹。

于尚清虽然具备一定的排爆能力,但对这种危险性极高的定时爆炸装置却从来没有接触过。

只要如实地说明没有把握排除这个炸弹,他就可以平安无事。

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又不可能选择到更合适的排爆人员,而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

于是,于尚清对局长说:“我还算具备一点排爆的经验,就让我上吧!

排爆有一定危险,随时有爆炸的可能,我们不能眼看着这栋大楼被炸,要伤就伤我一个人吧!

”。

他毅然走进了楼内,到了现场,经过仔细勘查,发现首枚爆炸装置被绑在不锈钢水池与墙壁之间的煤气管道上。

犯罪分子是想通过定时爆炸装置引爆煤气管道,造成连环爆炸。

这一时刻,用于定时引爆的机械闹钟在“嚓嚓”作响,作为引爆电开关触点的闹铃击锤与振铃触点间只剩下不到1厘米的间隙,任何震动或触动都有可能引发爆炸,必须立即拆除。

他立即让和他一同进来的同志全部撤退,然后开始排爆。

他挪开水池,爆炸装置显露出来。

他一把捏住了表锤果断地剪断了引线,又用壁纸刀小心翼翼地割开捆绑和固定爆炸装置的多层胶带,将定时装置和爆炸装置与煤气管道分离开来。

但危险并没有过去,爆炸装置上的引线必须在现场拆除。

于尚清又独自拆除爆炸装置。

他轻轻剪断白线,爆炸装置没有反应,接着又剪断红线……。

全部引线终于与爆炸装置完全分离了,于尚清立即将爆炸装置浸泡在事先准备的水盆中。

11时13分,在领导和同志们焦虑的期待中,于尚清成功地拆除了炸弹。

  当于尚清排除险情出现在战友和群众面前时,大家从内心深处向于尚清表示深深的敬意。

几个同事特意把他请到饭店,准备为他庆贺。

可是,饭菜刚刚摆好,局领导又给他打来电话,称又在萨拉伯尔酒店的四楼缓台处发现了第二枚绑在煤气管道上的定时炸弹。

于尚清二话没说,放下碗筷直奔现场。

此时的于尚清清楚地知道:第一次排爆成功后,第二次遇险的概率将增加一倍。

这一时刻,他已经根本不想自己生命如何了,但他想到了妻子、孩子。

妻子没有工作,自己一旦去了,他们将怎么办?

他给妻子打了电话,只说了一句:“今后我不论怎样你都要好好地活着。

”然后便和几个助手进入了现场。

  这无疑又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几个战友不忍心再让老于独自承担危险了,纷纷要求上去排爆。

但老于感到他们排爆技术不如自己,坚决不同意,只让他们站在离他较远的地方,给自己当助手。

他开始第二次排爆。

他紧张、但却沉稳地将引线与起爆装置进行一点点地分离。

终于,引线与起爆装置被他分离开来。

然而,就在爆炸装置即将被取下的瞬间,于尚清又忽然发现还有一个用BP机做成的引爆装置隐藏在捆绑物间,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电话遥控随时起爆。

那一时刻,他感到死亡就在眼前了,因为正常情况下犯罪分子肯定就在附近控制着这枚炸弹呢,只要犯罪分子一拨通电话,马上就会发生爆炸。

这一时刻,他对身边的同志高喊:“快跑,能跑多远跑多远!

”同志们迅速撤退,他自己则捧着爆炸装置离开煤气管道,快速跑到二楼无人处,蹲下身,开始小心翼翼拆除引爆装置,只用五分钟时间,便成功地将引爆装置拆除。

      排除了第二枚炸弹后,于尚清坐在地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然而不久,搜爆人员又在该酒店发现了第三枚爆炸装置。

于尚清甚至没有擦干身上的汗水,便又开始了第三枚炸弹的排除工作。

该爆炸装置利用数字计时器为引爆器,于尚清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将其成功分离和拆除。

三枚爆炸装置相继成功排除并安全销毁,于尚清这才露出了笑容。

  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一天终于过去了。

而就在大家为于尚清一天当中排除三枚定时炸弹而庆贺的时候,第二天晚7时,建华分局民警在对现场进行全面深入勘查的过程中,又相继发现8枚爆炸装置。

案情迅速报告到了市局领导那里,迅速排除爆炸装置的任务又摆在了齐齐哈尔市公安机关的面前。

而且,自然而然地,他们又想到了于尚清。

  但是,经过研究,他们决定不再让于尚清来冒险排除定时炸弹了,因为,谁也不忍心把这第四次、第五次······的危险全部放在老于的身上了。

领导开始务色新的人选。

但这个时候,又发现爆炸装置的事情被于尚清知道了。

他甚至没来得及告诉一下妻子便迅速赶到现场。

局领导说什么也不让于尚清排爆了。

但于尚清耐心地说服领导,称自己已经成功地排除了三枚定时炸弹,积累了经验,如果换上别人去排爆,一切还得重新开始,危险性会更大。

其实,于尚清心里明白:这一次,自己面临的危险更大了。

因为,如果说排爆过程中存在侥幸的话,那么却不可能次次都存在侥幸。

犯罪分子一次性地在同一酒店里安装了11枚定时炸弹,就是为了防止被全部拆除。

  这一次,于尚清做好了献身的准备。

在进入现场前,他匆匆忙忙地给妻子留下了短短的一封遗书:我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让孩子在部队好好干,多学技术,以后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然后,于尚清便进入了排爆现场。

  一枚、二枚、三枚……当晚23时许,于尚清成功地将第十枚爆炸装置拆除并安全移离酒店现场。

23时30分,于尚清开始拆除最后一枚定时炸弹。

这是一枚伪装在一个韩国饮料礼品箱中、利用BP机作为引爆器并设置了防拆引爆结构和助爆汽油瓶的爆炸装置。

由于结构极为复杂,于尚清和市局治安支队的李迎祥同志轻轻地把爆炸装置放在了一个水泥柱子后面。

这枚炸弹需要引爆,而这个过程中,挂引爆钩的工作最为危险艰巨。

于尚清将近30多米长的引爆拉线展开并向爆炸装置铺设过去,最后独自一人来到爆炸装置前,小心地把礼品箱撬开一点缝隙,准备把引爆钩挂到引线上,但突然,“嘭”的一声巨响,不幸发生了,炸弹爆炸了,销爆现场立时浓烟滚滚,于尚清同志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

停车场外的领导和同志们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迅速冲进浓烟中。

大家在浓烟中发现于尚清的时候,浑身是血的他正在地上艰难地挣扎着,试图站立起来,这情景使现场的所有人心如刀铰。

大家将于尚清抱起,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经查验,于尚清右手拇指被炸断,食指被炸飞,整个右手掌被炸裂,爆炸碎片钳入双眼晶体,身躯被炸伤100多处。

之后,组织上两次派人护送于尚清去北京医治,但他的伤情仍然向恶化方向发展,现在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已成残疾,被炸入身体深处的近百块碎片已难以取出。

  经过参战民警五昼夜的连续奋战,公安机关终于将此案侦破,犯罪嫌疑人谷树坤、贺景新落入法网。

二人均精通电器常识,且具备一定的制爆、排爆技术。

这是他们是为了报复、勒索该酒店老板而精心策划的一次爆炸行动。

  在于尚清住院期间,各级领导和很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去看望,许多人看到于尚清就呜呜直哭。

有一个工人,听说于尚清受伤,骑自行车赶60多里地去看他,有一个下岗职工,借了钱为于尚清买来鲜花。

当时,看望的人络绎不绝,于尚清所住的病房,一下子变成了花房。

受伤后,于尚清的眼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睁开,而且怕光。

伤口一疼就一身冷汗,整夜都睡不着觉。

在于尚清住院一周后,他的脸上、双腿和下身开始流脓。

崩入肉里的碎玻璃,一点点向皮肤外排出。

于尚清简直就像一个玻璃人,浑身都露出了密麻麻的碎玻璃尖。

妻子杜长君一边哭,一边用牙签给他往外挑,他的左腿骨上有一块大玻璃,用牙签怎么也挑不出来,儿子就用指甲刀往外夹。

碎玻璃被夹出来了,可是上面却沾了一大块肉。

那天,从于尚清身上挑出的碎玻璃,用报纸包了整整一大包。

12月30日,为了节省医疗费,于尚清在没拆线的情况下,打着石膏就出院了。

到目前为止,于尚清的左眼眼底里还有3块碎玻璃,右眼眼底里有1块,眼睑里有1块,脸上、腿上还不知有多少块。

他的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也大幅下降,右耳听力也只有正常人的20%  于尚清负伤后,身体各个器官损害都很大,需要到北京进行治疗。

分局领导给陪同他一起治疗的办公室主任下令,于尚清是功臣,对于他的要求,一切必须满足。

但于尚清却从来没有向分局提出任何要求。

他们多次到北京治疗,本来分局特批他们可以乘坐飞机,但于尚清坚决不同意。

于尚清身体稍稍恢复一些后,分局党委特意立会研究,决定让于尚清妻子、孩子陪同他坐飞机到外地旅游一次,散散心,这样对于尚清的身体有好处,但于尚清听说后,感到分局开支都比较困难,自己哪能舍得花这份钱呢?

所以,他谢绝了分局的安排,依然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在这次排爆中,于尚清的食指被当即炸飞,大手指被炸断。

在京住院时,医生明确地告诉他,他的大手指可以进行再造,但至少需要花12万元钱。

单位听说后,想集资给于尚清再造这根手指,但于尚清说什么也没有同意。

  把危险留给自己  于尚清1999年9月从部队转业到建华公安分局工作。

分局领导考虑到他是个副团职干部,尽可能地满足他的工作选择,征求他的意见。

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却提出,自己在部队期间是八级工程师,十分精通电器和各种机械修理方面的技术,而这一技术很适合治安部门管理和预防危险品工作。

分局领导便实事求是地告诉他,这项工作十分危险,尤其是齐齐哈尔市原来是侵华日军的主要集结地,当年逃跑时遗留、埋藏下了许多炸弹、毒气弹等爆炸物品,而且建华辖区当年又是占领齐齐哈尔的日本军队的大本营,埋藏的各种爆炸物品又比其他辖区多,这些年,发现和排除日本人留下的爆炸物品已经成为分局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出现危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让他再考虑考虑自己的选择。

而于尚清当即就说,自己原来就在齐齐哈尔市境内服役,这一情况他早就知道。

如果怕危险,就不选择警察这一职业了。

就这样,他被分配到了治安大队,专门负责管理危险品工作。

而一工作起来,他才感到分局领导和他说的这些话绝非危言耸听。

从警5年的时间里,辖区涉爆案件频发,一方面来自于他所管理的经营危险品的管户,更多的则来自于当年日本军队留下的爆炸物品。

5年当中,他曾30余次参加排爆,他自己挖掘、排除的各种炸弹、毒气弹等就高达2000多枚。

  2001年10月,管区一个废弃的造纸厂在进行施工时,一名民工突然昏倒,经抢救认定是氯气中毒。

接到报案后,于尚清马上奔赴现场,到现场后发现有3个氯气罐,其中一个正在泄漏,人只要一闻到这个毒气就得死亡。

在这关键时刻,又是他挺身而出,用毛巾捂着鼻子和嘴巴,只身一人将3个泄漏的氯气罐的阀门关死,避免了一起更大事故的发生。

事后,一位懂得氯气泄露的专家称:如果不是老于及时赶到,冒死关闭了氯气的阀门,半个齐齐哈尔市的群众都得中毒。

2002年4月22日,于尚清同志在深入黎明地区治安整顿时,在黎明2委9组的外来人口吴满家里发现其藏匿有28发日伪时期的炸弹、毒气弹。

他立即疏散群众,带领同事们进入现场,将炸弹进行安全处理,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2002年5月14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永盛委居民在动迁中,在一处院墙下发现了一排裸露在外的炮弹壳。

赶到现场的于尚清一面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保护,一面亲自动手用小铲一点一点排查,共挖出147枚炮弹,11枚毒气弹。

清查时,一枚毒气弹由于年久腐蚀,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导致毒气泄露,使于尚清面部受伤。

同年6月9日,齐市新江路地区一基建工地在清运残土时,发现9颗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特殊类型炮弹,炮弹弹长50公分,直径12公分,底部有圆盘底座。

于尚清立即赶到工地,冒着危险将炮弹运往安全地带。

经检查,炮弹在晃动中有液体流动的声音,是日军侵华时期遗留下的生化武器。

  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日本遗留化学武器“芥子气”中毒事件,由于没有防护服和较完备的排毒设施,于尚清同志让其他同志不要靠前,自己则冒着生命危险在“芥子气”桶存放处设置隔离带,结果树叶上的“芥子气”液体溅落到他的左手腕上一滴,将其烧伤,他立即用剪刀剪掉水泡并用清水冲洗,才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发生。

建华区有个高头村,地势较高,当年属于日军军事制高点。

日军撤退时,曾在那里遗留下了大量武器弹药。

2003年6月的一天,高头村村民在一个沙坑里发现了炮弹。

于尚清等赶到现场后,发现沙坑内有积水,寻找炮弹需要用双手伸到水下一点点摸索。

于尚清担心同事碰到引信引起爆炸,坚决不让其他人进去,自己一个人捞炸弹,共捞出140发旧炮弹。

2003年8月9日 ,建华区双河村发现29枚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炮弹,被农民砌在院墙之中,于尚清同志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将群众疏散到安全地方后,只身用2个小时的时间将炮弹全部拆除。

同日,建华区高头村一水塘中又发现两桶TNT炸药,于尚清亲自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将炸药从水塘中取出,又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现在,于尚清已经因为排爆负伤而被定为六级伤残,成了残疾人,领导劝他在家休息,但他说什么也不同意,继续战斗在岗位上。

而且,遇到一些险情发生时,他仍然像从前一样,挺身而出,冲在前面。

2004年8月,有个市民发现了一个地雷。

他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现场。

他发现那是一个松发地雷,即如果人踩到了它,它并不发生爆炸,但只要一松开脚,马上就会发生爆炸。

而一些群众不知道这些,还好奇地围着这枚地雷观赏。

于尚清立即将群众疏散,然后找来绳子,小心翼翼地将那地雷捆绑起来,骑上摩托,准备转移。

为了防止爆炸,他不能将这地雷放在摩托的挎斗里,怕震动引起爆炸,便将这枚地雷揣在怀中,慢慢地来到市郊的大江边,用力将其扔进了江中。

地雷一被投进江中,便发生了爆炸。

《千钧。一发》短评

难得的好电影,风格很大陆,但质量一点不像国产的!

8分钟前
  • 透明
  • 推荐

非常黑、非常有力的一部作品。4星半。

9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这么好的题材,又能弘扬主旋律,结果拍地稀碎…

10分钟前
  • TheK_
  • 还行

我从没在电影院看过画质这么渣的电影!!什么“千钧一发”?明明是“拆了又拆”,平淡无奇了无生趣,前排右方的西班牙人老先生睡到散场。另外,高群书要是真说过什么版权被美国买了拍成《拆弹部队》实在太不要碧莲!!!!你妹这片比《拆弹部队》差了100个《东京审判》好吗?!想到这还是打一星吧。

11分钟前
  • jun.
  • 很差

真实

15分钟前
  • 溺水鱼
  • 推荐

这么好的一个故事拍成这么傻逼,后面他是怎么拍出风声的!

16分钟前
  • 阳光
  • 较差

要不是真人真事改编,剧情有些离奇,老于很勇敢

20分钟前
  • sensor
  • 还行

一般

22分钟前
  • 天涯友情
  • 较差

09.02.03 非常出色的大陆电影,对于清雷采用写实的手法拍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看的人心惊胆战。。。一样是拍主旋律,本片从生活入手,细致真诚。。如果每回主旋律能拍到这种水平,我也进电影院看去。。。

27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1312

32分钟前
  • 沐泽瀚海潮汐
  • 很差

故事性很差 没啥情节 弃了 评分好假

33分钟前
  • xkmcfly
  • 较差

由于技术手段的原因,回头去看那时的电影,反而觉得更真实。虽然粗糙,却更质朴,剧情直接明了,叙述完整。现在肯定不会再去这样拍这样的电影去了,偶尔回味还是挺有趣的。

38分钟前
  • jad0311
  • 还行

向公安部献礼作品!

43分钟前
  • Narcisuss
  • 力荐

在电影频道看的,很有真实感啊,但估计公映的时候也是无声无息就过去了。

46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还行

还行

49分钟前
  • 小雨滴
  • 较差

惊喜,看哭鸟。靠,主旋律就该这么拍!

52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都2000年+了,看似很扯的拆弹手法,却是来自真实事件。

55分钟前
  • 悟空
  • 很差

山寨拆弹部队之东北郁闷爷们。

57分钟前
  • jiji
  • 还行

能力强就得一直上,最后老鱼的愿望实现了么?我猜是没得……

1小时前
  • kkkkkw、
  • 还行

跟儿戏一样

1小时前
  • 北边荷里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