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相愛的兩個人為甚麼會是這樣的結局?
與其說是甚麼時候開始改變的,不如說兩個人誰也改變不了誰。
cindy一開始就想要當醫生有自己的事業. 但是dean想要的是簡單幸福的家庭生活. 就像一開始cindy問的問題,‘ 人那麼容易變,怎麼可以相信寧外一個人的愛呢?
’就像dean一開始的話, ‘男人比女人要浪漫,因為女人會去比較會去想這個男人要找甚麼工作要賺多少錢,但是男人覺得this is it之後就會想要跟女人在一起’ (somehow更加說明雄性容易靠視做決定的本性)。
兩個人誰也不可能妥協。
怎麼跟自己本性妥協。
it will never works out.How do we come to this? or when do we come to this? or Why do we?問題好像都沒有甚麼意義了.because we want different things in life. so it will never work out.一個朋友的父母,爸爸是普通的司機,在香港就是在一般的區域過普普通通的生活。
雖然沒有特別優越的條件但是對我朋友關心入微, 當爹又當媽, 朋友記憶中炒菜做飯縫縫補補甚麼都可以,家裡甚麼壞了爸爸都會修。
而媽媽一直都是很努力想要有自己的事業的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爸爸給不起, 後來大陸開放的機會就跟著工作的老闆到廣東當開荒牛開製衣廠, 一個星期僅僅週末回家一次. 雖然這樣她對朋友也很好, 甚麼都提供最好的給她, 來英國念書也是主要媽媽的支持.早就分開了的父母一直沒有在一齊。
當初也有愛。
媽媽後來有交往了將近10年的男朋友, 媽媽現在已經40几歲了一有空還是要去學東西. 而跟著爸爸長大的朋友說這20几年爸爸從來沒有帶過一個女人回家也沒有夜不歸宿, 爸爸現在有了女朋友, 但是爸爸說家裡有一個空房間永遠都是留給媽媽的。
她永遠都可以回家。
“我觉得男人比女人更浪漫,我们只会跟一个女孩结婚。
一直会坚持这么做。
我们遇见一个心仪的女孩,就会想:她是如此的好,如果不和她结婚,就是个白痴。
但是女孩们好像一直都处在选择中,选择一个最好的。
我认识的结了婚的女孩们,她们的另一半都有份好工作。
她们一生都在找那个白马王子。
但她们最后嫁的都是有好工作的男人。
”片子的前部分,瑞恩·高斯林饰演的男主角在工作休息时和同事的聊天。
我相信,真正爱上一个人时,有的男孩比女孩更一往情深,更浪漫更持久。
因为他们也会相信一见钟情,相信感觉,相信“那个对的人”就是她,并去实践一生的诺言。
若是女孩违背了誓言,他们会伤心会落泪。
常常觉得,若是一个男孩为了一个女孩的离去而伤心落泪,那么这个男孩是该好好珍惜的吧。
爱到浓郁是深蓝。
是不是我看太多电影了,我相信一见钟情。
事实是,我看见她的第一眼,我就感觉认识她。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
这是一种感觉。
她就是看上去不一样,我不知道,我就是对她有感觉。
斜对面的敬老院里,他们初次眼神交汇,他认为她会以为他是小偷,于是走上前去解释,两个人的故事就开始了。
我记得,在公车上,他跟她说,女孩子越是漂亮,就越疯狂。
我一直不是很能体会这句话,但是我能深刻地感受到他爱的疯狂。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爱上“越是漂亮地越是疯狂的女孩”的人,肯定更疯狂。
不得不说,一部电影里,交叉两条线,不算罕见,我们也都见过交叉过N条线的。
然而,此片的交叉很炫美,亦如片末的烟火。
极致的蓝,迷炫的蓝,纯净的蓝,忧郁的蓝。
学过一点英文的人都知道,BLUE在英文里,除了解释蓝色外,还有犹豫的意思,但我想,导演不会仅仅只是想谈及婚后的感情的抑郁。
所以我拼命寻找其他的蓝色。
想起服装。
他们注册结婚时,啊不得不说,米歇尔·威廉姆斯头上插着小花,真美。
恩,那时,瑞恩·高斯林的礼服就是淡蓝色的。
那时花开,情窦初开的蓝,是淡蓝,纯净得美好。
恋爱时,米歇尔·威廉姆斯有件外套是蓝色格子的套衫,此时爱已渐渐深入,两个灵魂彼此交融。
想起布景。
那个未来之屋的情色旅馆,整幅的背景是深蓝色。
此时,婚姻已步入常人所指的七年之痒的年代了,孩子正是最可爱之时,但是夫妻的感情会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不同。
多少夫妻,经历过新生儿的喜悦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打拼岁月的旅程。
多少不和谐,就这样诞生了。
我从来没想过,用蓝色来形容爱情,但是,现在我觉得爱到浓郁是深蓝。
神迷,深邃,忧郁,平静。
你如此美好,没有人配得上你,而我想成为那个人。
纵使,我们吵架了,我不小心在气头上将戒指一扔,但我会立即下车,在草丛里拼命地寻找,就像又可以重新抓回你的爱。
you always hurt the ones you love。
是歌也是事实。
我想世界上其他的歌,都是俗物,都俗不可耐,只有一首歌,可以代表我们,唱尽我们。
它就叫《you and me》,penny and the quarters的作品,真的是太棒,虽然听过的音乐也不少,然而甚是喜欢。
最朴实,最好听,最真最动人。
有一种歌,就是歌声想起,我们就想翩翩起舞。
再有不和,有矛盾,有犹豫,那也是爱。
爱到浓郁时是深蓝色的。
蓝色情人节是一出非常简单的一对蓝领阶层从相爱到离散的悲剧,残酷的真实书写到令人绝望,充满人生的细节,能令人听得见心跳的情感漫溢,动人而又令人感到无措而近乎麻木。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革命之路》,虽然二者除了都定位在一对夫妇身上讲述残酷的现实外并无多少可比之处。
对我来说,《革命之路》在于讲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无望以及这如何伤害、异化我们的情感,走向必然的分崩离析。
成长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了解着自己的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经受着这类挫折的考验完成所谓“成熟”的过程,但是直到我们遇见我们觉得是生命中头等重要的那个人,走近到可以从彼此身上折射出的一切缺陷中看到最最真实的那个现实——折射,往往是因为对方先于你自己看清了你,你们彼此看透——人们才往往真的意识到这个现实有多么沉重。
很多人自然性的妥协,对彼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人不堪忍受,他们通常终其一生也无法越过这条线;有些幸运的人则能相互支撑去敢于面对和接受现实,甚至得到更多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力量(虽然很多时候是以一方做出牺牲为基础);更多现代人,则企图忽略,保持距离,认为自己不需要或不想要有人一起经受现实。
说回蓝色情人节,先来说说两个人。
Dean的标签应该是“胸无大志”,college辍学,安于做搬家、刷墙的蓝领工,他甚至有些anti-social,让人怀疑有暴力倾向,他抓住话头不停的反问,比如“potential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这代表什么?
什么意义?
……”的样子简直让人抓狂。
Cindy的标签则是那个家庭背景略好,会对丈夫有策略的激励和惩罚的“俗妻”,“你这么有potential……这样的生活从没令你失望吗?……”,对Dean的求爱冷漠相对或控制不住的施以恶劣的拒绝,如同在说,你有能耐来rape me啊。。。
贴着这样的标签,他们似乎是两个“极品”,然而,事实是Cindy隐忍退让,操持一切,承受着家庭方面的隐形压力,曾经的美丽活泼,而今所剩无几。
Dean善良、细腻、有情趣,他说的这段话让人动容:“我以前也没想过要做谁的丈夫,也没想做孩子的父亲,那不是我人生的目标,那是别人的理想,不是我的,但无论如何,这变成了我想要的,我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的,我不想要别的,只想做这个,我工作也是为了这个……我的工作是可以让我从早上8点开始喝酒,多享受啊……我起床、喝瓶啤酒,去工作,给别人刷房子,他们很满意,然后我回家,我跟你在一起,这就是,我的理想”。
事实上,这是一对并不新鲜的组合,轻易的让我想起正在读的《月亮与六便士》。
安于清贫是说起来很容易的,但对于Cindy来说,我能切身感受到一个父母争吵的家庭带给她的不安全感,即使她不是个要求很多的人,但至少仅仅有“爱”对她来讲是不够的,何况她还是个母亲。
而对Dean来说,真的要为“爱”变卖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简单的快乐根源,成为追求而永不能被满足的社会浮尘中的一颗?
不,他们不是特殊的,因意外怀孕走在一起只是诸多矛盾根源中的一种,如果没有这个,他们也会在一起,也会有其他的问题,而根本的,还是在于他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的接受无法统一。
Cindy一步步退却,终于觉得无法妥协,Dean却早已在现实中安营扎寨。
我惧怕面对这样的选择,我的不安全感和Cindy一样,而在理想与现实的缠斗中,我和Dean一样,偏偏只保留了最昂贵的尊严。
渴望妥协又不甘心,不屑于太大的野心,却无法忽略世俗的看法和压力,我这种人,千千万万,在理想、现实和时间组成的人生的坐标系中,诡异的伸展,能遇到另一条轨迹相近的人生的几率微乎其微。
还是说回片子,这部本当讲述爱情(不是婚姻)的电影。
两位主角的表演令人赞叹,他们如此流畅自然,还原了所有两人关系中的细微末节的反应,能让人肯定这两个人一直到最后都是如此相爱着。
但是结果我只看到,它讲述了爱情卑微的一生,是多么的无足轻重,无力对抗。
影片最后一幕,当初他们穿着蓝色的礼服走出教堂走入阳光,片尾字幕的背景上,他们一起的欢乐时光在瞬间即逝的烟花中被一次又一次的照亮,这不仅仅是怀念过去式的伤感,这是在现实露出其狰狞面目时,这种叫爱情的东西最后的微弱呼喊。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原本的面目就是如此。
Cindy家的厨房里,Dean还是忍不住哭了."Just tell me. I'll do it."这话重复了很多遍.其实自始至终Dean都没有变,他一直都是那个肯在街上拉着琴为她唱歌的他,一直都是那个为她不说苦恼而爬上护栏要跳河的他,他也一直都是那个录了一盘只属于他们俩的歌的他.两个人若最终没有在一起,不是因为不可抗力,就是因为不够相爱.这一次,是Cindy并不够爱.确信Dean的爱其实很简单.他说,他的理想就是做Cindy的老公,做Frankie的老爸.这就是他所追求的,他做什么工作也都是为了这个.但Cindy呢,抱怨他工作不满意,不如婚前般浪漫,就连管孩子的方式都那么的强硬.说实话,真的不喜欢Cindy这样的女人,当然她也有她的苦衷,她只是觉得这些渐渐都不如她理想中的爱,就像她的父母一样,开始相爱,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互相的无法忍受.也许她注定重复走父母的这条路.影评其实没什么好写,整部影片也没有什么亮点.穿插的叙述,婚前婚后的对比,不出格也不欠火候.只是翻翻影评发现不少人说爱情已经没有了,不甚认同罢了.爱情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有些女人,不够成熟,又不够用力的爱,换了形式的爱情就不认识了.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我相信轰轰烈烈的爱情依旧是可以细水长流,而不是转瞬即逝的.片子够蓝色.嗯.
电影要展现逝去的爱情,不管用倒叙还是现在与过去交替着双线叙事,都是极其残忍的,过去越美好现实越难以接受,感情问题没法倒旧账,不是你过去对谁多好,别人就得一直忍你,做出重大牺牲的一方切不可把自己当成圣人,圣人是施与压力的角色,感情生活中并不招人喜欢,片头大量的双人镜头均采用数码变焦来展示夫妻的关系就是个不详的预兆,宠物狗走失在无尽的公路是事件的触发点,Dean让人心酸的背影是故事的终点,爱情在这条危险的公路上还是抛锚了七年之痒引发的婚姻裂痕,犹如火山爆发后的绵延岩浆,看似缓慢而将熄,实则炙热而焦灼。
它深深烫伤了双方,永无止境,直到一切终结。
爱情的来临也许只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心灵碰撞,火花的迸发或许只需一首歌的时间。
然而婚姻却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与考验,一首歌的搭调并不能保证漫长乐章中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永远合拍。
是一拍两散还是不断磨合?
影片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只能在片尾曲那灿烂的烟花中回味曾经的美好。
这部电影跟爱情有关系吗?
一个人只顾自己的生活是会把别人拖垮的。
这种敏感、天真、任性对一个小孩子可以,但是对成年人不可以。
因为我们总要对别人负责,而不管你愿不愿意。
成天以伤害自己来威胁别人的人非常可怕。
不能解决问题,总想要别人告诉他,教育他。
这样的男人继续下去只能是家暴。
迫于无奈的婚姻,从开头女人就看出男人的懦弱,但是女人却不肯为当初的错误买单就只能一错再错。
这种男人,在拥有正常的基础上拿来回忆是可以的。
但这种生活上完全不能指望的人,相处不长久。
但是,男人很不靠谱,但是他没错,这是他的生活方式。
错的是女人,错在一认人不准,二知错不改,三决心不够。
她觉得她很苦,男人也觉得男人很苦,可是是她自己把两个人致于这种可怕的境地。
男人有追求的权利,她同意也有拒绝的权利。
这种不靠谱的男人只能找一个傻乎乎,整天听他高谈阔论,跟他做爱的简单女人。
从头到尾,这两个人根本就不配,而她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没有勇气放弃了。
人 是能够改变的吗??
可能有,但是这不是你的责任,也不该是你应该做的期望。
我们要寻找的是一个合适的人,而不是一个合适的具有很多种可能性的模型来改造他。
我说,我看完《蓝色情人节》,依然相信爱情,对故事里或真实或不真实的婚姻生活叹惋,却也依然不畏惧挺胸抬头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是,我不觉得这故事了的两个人有过真正的爱情,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婚姻的失败。
爱情是什么?
其实很难说清楚,但有体会的人自然就会明白,自然就感觉的到,自然就会产生共鸣。
不用说太多,自然会心一笑。
《蓝色情人节》里两个人之间的那种情愫,就不该是爱情。
一眼定情可以,但是盲目的追随只是一厢情愿的付出,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之道。
爱是有来有往、有进有退,不是一个人像夸父逐日般的去追,而另一个人茫然的从。
异性之间并不是只有爱情,而且其实能称得上的爱的感情更是少之又少。
朋友也是可以逗彼此开心,分享快乐和痛苦,甚至是sex,但那不一定是爱。
或许只是寂寞时的抚慰,悲伤时的取暖。
也或许是暧昧,两个人仅仅陷入一小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习惯之中。
都并非是爱。
更别说片中的女主角是多么的被动,他对她可谓是一见钟情、锲而不舍,而她对他起初不过就是一阵新鲜感,一股并不太反感的暖意。
她在他眼中宛如女神,遥远、孤傲、不可企及;他在她眼中不过是恍恍惚惚、若即若离,不讨厌,也并不沉迷,不需要时只是一条平行线,需要时好歹是个温暖的臂弯,仅此而已。
所以,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
有了爱,就有了意,就会感到不离不弃,就想要生活在一起,这便是常人的套路,亘古不变的真理。
爱他,自然愿嫁;爱她,自然当娶。
步入婚姻的殿堂,一切便不再是儿戏,不再是一时冲动的肉体结合,这关乎许多。
中国自古便讲“门当户对”,现在看来似乎已有些可笑。
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也如午夜的水晶鞋,时时闪耀着光辉。
可是诸多的现实都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古训,爱的对象可以没有限制,可结婚的双方必定要起码匹配。
片中的他和她无疑是不匹配的。
她出生自完满的家庭,拥有平和的亲戚,她本身是优才生,有理想有抱负又努力。
而他出自不算完整的家庭,人虽善良但犯有前科,虽有些许才华却也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
这不说是差距,也起码是差异。
他们偶然相遇,但生活背景大为不同。
而且她嫁个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还是在于她的意外怀孕。
应该可以说,他们的婚姻基础不是强大的爱情,完全是她的失足和他的幸运。
一个摔的巧,一个 接的准。
这虽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巧合,却称不上是缘分。
他第一次去她家,饭桌上的她都很少言语,因为她也并没话说,他们并不了解彼此,只是赶上了一个合适的时间,而她也想不了太多,怀着个孩子,影响了她的判断和思考。
至于婚后的无数个日子究竟是怎么过来的,我们无法详细得知,但是可以猜个大概。
每一日的朝夕相处,家庭生活、彼此的工作、习惯,等等,差异只会越来越明显。
他有很多优点,但是她只能看到她无法忍受的缺点。
而且由于不爱,她也没了那么多的耐心。
这个失败的婚姻故事不同于《Revolution Road》,他们之间有爱,只是那里的她有些歇斯底里了。
也不同于《天水围的夜与雾》,那里的他们也有不同于此的爱,但是由于生活的变故,那里的他丧心病狂了。
《蓝色情人节》里的残破婚姻,爱情的缺失是前提,甚至可以说是祸根,而两个人的差距是致命伤,伤口越撕越大,两个人的心也就越扯越远,婚姻的裂痕愈发无可弥补。
爱情和婚姻并不当然有必然联系,但是该有。
婚姻说到底就是一纸契约,爱情通常是两个人的合意,也是捍卫权利和心甘情愿履行义务的心理基础。
如果合同履行过程中,有谁动了他念,那合同自然很难维系。
若没有爱情,婚姻倒也可以开始,为了某些利益,也有很多人就那么走到了一起,并在婚后的日子了培养感情和习惯。
但是权利义务双方得平衡,不能差距太大,一旦差距太大了,双方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再平衡,就会发生矛盾和纠纷,契约就难以维系。
《蓝色情人节》就是这样。
每一个失败婚姻的故事都让人叹惋,也容易给人不好的暗示,但是有失败也是因为有成功。
要相信爱情,也要承认有时爱情的屡屡爽约,都是平常。
要敢于面对婚姻,也要理性考量彼此,要下决心,也不要盲目自信。
一切总归是平常。
有人喜欢蓝,也有人喜欢其他。
全看命运怎么安排。
你平凡得丝毫不起眼;你相信love at first sight;你愿意在街头为她显得有点蹩脚的踢踏舞伴奏演唱;你不管她作出任何决定都会选择包容;你在她最彷徨无助时告诉她:"Let's make a family.";你会为你们两人挑选一首主题曲;你在结婚前告诉她:"There's still time for u to change ur mind."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够好;你爱她和孩子还有那只叫做megan的狗,并且从不在孩子面前说脏话;你在任何时候都会在外人面前维护她,即使前一秒她还在对你破口大骂;你会因为发怒扔掉戒指,但随即默默地找出来;你意识到自己再努力也无法挽回她的爱,选择按她的要求独自离开。
Dean,有这样的你,我还会在乎prince charming吗?
而Ryan,你又扮演了一个让人不忍心伤害的痴情男人。
虽然你总是在银幕上尽可能把自己变得普通而低调,但我永远忘不了8年前那个面容清秀的金发男孩。
下一次,你又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看完这个电影,一度陷入压抑的情绪里,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拍得太真实了,真实的“七年之痒”。
一直在思考,为什么Cindy和Dean会走到这一步,想了很久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去看,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婚姻,这是两码事。
从爱情的角度来说,爱情不是一个对象问题,而是一个能力问题。
很多人把能力问题错误归因为对象问题,以为换一个人就能收获完美的爱情,这是不对的,你会发现,谈恋爱像画画一样,是一个技术活儿,不会画是画家的技术问题占大多数,不能把责任一股脑推给模特。
就好像梵高,不是恰好遇到了最适合他的那几支向日葵,才画出了举世名画《向日葵》。
梵高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星月夜》《鸢尾花》自画像系列,都是举世名画。
显然,Dean和Cindy都不太具备:爱一个人的能力,或者说长期爱一个人的能力。
就算他们和其他人组成恋人/家庭,也很难经营好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从婚姻角度来说,他们俩虽然结婚但是核心问题主要是:一直没有完全进入到婚姻中的“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情感需求和价值理念严重不同频Cindy的行为或许比较符合世俗意义上的好妻子人设——指的是努力工作赚钱养家,还要承担起大量的家务,长期这样的压力下生活,导致Cindy整个人毫无生气,充满了疲惫。
而Dean对生活的追求只停留在做着“每天早上8点喝完酒再去的工作”,不求上进的状态里。
Cindy的同事对Dean的评价也不高,我想这多半来自于Cindy和同事的倾诉或者Cindy本身不由自主呈现出来的“婚姻倦态”所导致的。
这也侧面证明了,在世俗眼中,Cindy的女性同事和男性上司眼中,Dean显然都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
Dean的工作价值理念,不仅让Cindy一个人承受着几乎全部的家庭生活压力,更可怕的是,这他无法正确的认识到Cindy的工作价值,所以他才会不顾一切的跑到Cindy工作的地方大闹,甚至打人。
他没有意识到这份工作对Cindy来说,对这个家来说多么重要,就这样任由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尽管他内心很痛苦,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来说,作为一个丈夫来说,难道不应该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和妻子沟通吗?
非要砸对方的饭碗吗?
缺乏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沟通的意愿+沟通的能力。
前者是想不想沟通,后者是能不能好好沟通,是对共情能力的考验。
Dean浑身艺术家气质,但在世俗眼中有点不求上进了。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Dean想好好沟通,但是,一旦遇见问题,他的沟通能力就下线了。
例如,Cindy找到了宠物狗狗的尸体,但Dean却责怪Cindy为什么不把门关好。
虽然事后他一个人掩埋了狗狗的尸体,付出了实际行动,但当下那个场景,太缺乏共情了。
这种时刻,哪怕一句话不说,默默地握着她的手或者抱抱她要让人好受得多。
不得不说的是,高司令的台词功底实在是好,那些重复唠叨的台词,穷追不舍的质问,真的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感到一阵阵窒息。
Dean的沟通意愿还表现在蓝色情人节这天,精心准备情侣酒店这件事上。
他希望借助这个具有仪式感的举动来缓和两人之间的关系。
酒店房间的两个主题,很有内涵。
一个是丘比特,主题象征两人热恋初期的甜蜜浪漫;一个是未来主题,暗示对现实的无力和对逃离的渴望,寄希望于未来可以拨云见月。
Dean和Cindy两个人独处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假性僵死状态,在外人面前尚且能够进行日常的社交,但是面对彼此的时候,既不能做当下的自己,又无法回到曾经深爱的过去,更不可能一夜之间跳入未来。
Cindy压根儿不想白费力气去情侣酒店,她很累,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去上班。
但Dean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执意定了酒店。
Dean选择了未来主题房间,走进房间后,开心得像个孩子。
潜意识里他把婚姻里的矛盾想简单了,认为搞点浪漫的举动,就能解决婚姻中的问题。
却对 Cindy的心如死灰视而不见,他没有意识到这段感情早就已经貌合神离。
或许当婚姻和爱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多数男性总是会本能地把问题进行一轮简化,而女性思考得则更加深刻长远。
Dean没有放弃努力,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弹幕里对Dean投去好评的一部分原因吧,但遗憾的是,Dean还是不够成熟,太浪漫主义了。
婚姻生活中最可怕的是,一方的耳朵像被油胡上了一样,泼水不进,另一方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耳朵有问题,说话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顽固。
最终,一个选择逃避,一个走向极端。
他们之间的沟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Cindy说:“我们很少坐下来像个成年人一样聊天,因为每次我试着这么做,你都会把我的话曲解成别的意思”。
电影只是生活片段的一个截取,我们不知道Cindy是否也曾做出过类似的尝试和努力,但从结果层面来看,两个人都没有抓住婚姻生活中沟通的本质。
爱一个人VS了解一个人Dean有一种认定一个人、一件事就会,排除万难,一追到底的执着。
年轻的时候作为搬家工人,不顾工友的再三催促,也一定要把沃尔特的房间布置好。
结婚后,不管婚姻中的两个人已经是多么的伤痕累累,也一定要固守婚礼上的誓言,相伴到老。
可以说是痴情浪漫,也可以说是小孩子气的幼稚。
我要玩这个玩具,你答应过我,所以哪怕天下刀子,我也要玩这个玩具。
他爱Cindy,但是以自以为是的方式在爱着Cindy,更何况他其实根本就不了解Cindy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熟悉和默契,并不能取代灵魂上的共振和互相吸引。
很多人走进婚姻,仅仅是因为荷尔蒙和运气,其实根本不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性生活不和谐二刷这部电影,发现了一个细节。
开头女儿叫醒Dean时,Dean睡在沙发上,Cindy睡在床上。
在情侣酒店,Cindy明显对Dean存在一种生理上的排斥。
女人因爱而性,一个女人心里到底没有一个男人,口头上说什么可能并不重要,因为身体是最诚实的。
两个人有婚姻之名,却没有婚姻之实,也就是说,空有承诺而没有激情,这样的爱情是空洞之爱。
Cindy和前男友的孩子,是Dean不安全感的根源Dean坚守着一见钟情式的浪漫,哪怕明知Cindy肚子里的孩子是前男友的,也毅然决然和Cindy结婚,组成家庭,并且视这个女儿为己出,百般疼爱。
但他依然非常介意前男友的存在,有多爱Cindy就有多介意。
他越对女儿好,就越加剧了内心的不平衡感“我连你和别人的女儿都接受了,你还想让我做什么?
”同时也加剧了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因为自己无论多么努力,对女儿多么好,都无法成为女儿的亲生父亲。
假如Cindy前男友回来要孩子,眼前的一切都有可能被一下子打碎,高攀的妻子和非亲生的女儿,都会被人夺走,而他保护不了这一切。
就像年轻时候被Cindy前男友狠揍一顿一样,而他毫无招架还手之力。
在情侣酒店,Dean问Cindy:“想跟我再生个宝宝吗?
You wanna have another baby with me?
”,认真听这句话,重音放在了“我”“me”上面。
Dean想要一个属于他和Cindy的孩子,原本开心的Cindy听到这句话后,瞬间清醒了。
孩子,应该是Cindy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坎,当她得知自己意外怀孕时,她并不想要这个孩子,最后在手术中途情绪崩溃,最后生下了孩子。
这就是是内心深处最疼的伤疤,不能轻易被提起。
而Dean似乎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不懂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却一直拒绝我,为什么我们不能生一个孩子。
Cindy的痛苦无法言说,只能一个人反锁在房间里,默默流泪。
Dean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嘴里无力地重复着“开门,开门”。
当初追问Cindy有什么心事的时候,Dean采取的方式也很极端,或者不成熟。
他用从桥上跳下去来逼迫Cindy,最后Cindy不得不说出自己怀孕的事情。
最后Cindy选择生下孩子,Dean的解决方式是结婚,组成家庭。
但是,婚后在情侣酒店,Dean说:“我不想成当什么人的丈夫,也不是当谁的爹,这不是我的理想。
(That wasn’t my goal in life),但不知怎么的,我就想做这些,之前没意识到,我现在只想做这些,这就是我想做的。
”连他自己心里也非常清楚,可能当初决定结婚,只是他这样一个普通的穷小子唯一能和漂亮、高学历的Cindy在一起的唯一途径,否则两个人的差距太大了。
他为了和心爱的女人在一起,强迫自己改变“天性”,违背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结婚,养育小孩。
用这种牺牲,来证明爱情,直到最后,自己也莫名其妙地接受了这一切,认为现在的一切就是自己想要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Dean真的快乐吗?
浪漫主义情怀是否是婚姻的天敌?
或者说,婚姻生活是否杀死了Dean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怀?
Dean年轻的时候,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搬家公司工人,依然会带着一颗热情、浪漫的心,为沃尔特布置房间,悬挂国旗、彩灯、收纳藏品。
可是,任何性格上的优点都有其反面,浪漫的背后是脆弱和自卑。
在柴米油盐的婚姻生活面前,浪漫失效,Dean显得有心无力。
他不是不想做好,也没有放弃努力,但似乎做多错多。
唯一让他付出的浪漫得到等价回报的是年幼的女儿,Dean和女儿的互动是全片里为数不多的温馨画面,让人动容。
他纯粹地爱着这个小精灵,女儿也深深地爱着他,女儿是Dean最后的浪漫主义角落。
电影结束时,父女二人最后相拥时夜空绚烂的烟花,代表着Dean心中的浪漫已死。
绚烂的烟花,是对Dean也是对所有爱情浪漫主义者的最终致敬。
爱情是nobody but you and me,但婚姻是两个人从物质到精神的重重磨合,最终变成契合。
俗话说“相爱容易相处难”,相爱的时候确实很美很动人,但婚姻生活不止是这些。
婚姻是爱情的延伸,好的婚姻应该是始于爱情,终于责任。
价值观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爱消散后,沟通成本急剧上升,一方无法忍受选择逃避,一方不明就里蒙着眼睛努力,但所有的努力就像是压迫一样,让人喘不过气,逐渐走向极端,走向无力。
所有的努力就像是在沙子上盖房子,而那些时不时掺杂着的昔日浪漫激情的回忆,反复提醒自己“爱过”,但这种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的尝试却一次次适得其反,反而把两个人推得更远。
“爱情这个事情的终点都是消亡、或者说非常平淡”。
婚姻不能解决恋爱中遇到的问题,婚姻本身就会创造出无数令人头疼的问题,俩人就是在恋爱都没谈明白的情况下,选择了组成家庭走进婚姻,认为这是当前感情问题的最优解。
面对即将到来的孩子,他们选择了用看似负责任的方式走进了一无所知的婚姻。
殊不知是带着孩子一起掉进了一个更大的漩涡里,无法自救,也无法携手前行,走出迷局。
爱情是否能持续,持续过久,取决于是否有新的连接出现,不断刺激爱情以新的形式重生。
我以前把“特修斯之船”当成是一个哲学问题去看待,看完这个电影,我发现把它当做爱情问题去看也是能说通的。
简单说就是我们造了一艘船,命名为特修斯之船,然后这条船经历了几十年风雨,在这个过程中,修修补补,甲板坏了就换一块新的,诸如此类。
直到有一天,这个船上最初所有的零件、木头、发动机全部被替换成了新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艘船还是特修斯之船吗?
物质上:有100块钱和10块钱的体验是不一样的,10块钱和没钱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情感上:就是爱和不爱,没有多少(说多一点少一点的都是扯淡)不过爱情有时会反复:对一个人,一段时间不爱 ,再过段时间又爱了。
人的状态和情感需求是流动的,毕竟人不是活在一个真空状态里,像小龙女在古墓里那样。
所以我觉得爱这个事儿吧,需要不断刺激,新生,蜕变,成长。
是需要经营的,尽量延长保鲜期,像皮肤护理一样,明知道老了都一样,全是褶子,但你可以让褶子来的更晚一些,即对已知的结局,做力所能及的改变。
或者调整预期,和褶子和平共处,俗称:“搭伙过日子”也许很多婚姻开始的时候,都始于一个誓言,一个关于永恒的爱的承诺。
也许很多婚姻中,爱情死去的时候是静悄悄的。
直至爱情消亡,身处其中的两个人,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以为爱是良药,但爱是幻觉。
又到一年“冲奥”时,各种大小片都开始摩拳擦掌,“奥斯卡情结”并非我朝导演们所独有,在这些影片当中有两种倾向,明显是为了向小金人抛媚眼而拍,一种是往外放,借助历史的厚重背景,涂抹细节;另一种则是往里收,深挖人物内心,以一种暧昧的情绪代替思考。
但无论哪一种,他们都不是把观众放在第一位的,这样的影片或者真的可以赢得奖项的青睐,但是于多数观众,则需要强迫自己才能进入“规定情景”,以体味人物心情、际遇之一二。
相比之下《蓝色情人节》这样的电影姿态则要低得多,类似于小津安二郎那样的平视视角,端坐一隅,静观其变。
即便未曾经历婚恋的人,对于这种影片的认同也不会全然无感,因为那种同一样的言语,同一种动作,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微妙变化,并非只有爱情才会发生。
它渗透在我们与人相处的每时每刻,嬗变缓慢,但是等到发现时却是如此湍急迅猛。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中间一刻未停,因为我想要找到一个点,将两个人由相亲相爱到剑拔弩张的分野明晰地标注出来。
虽然我心里很清楚,这是徒劳,但是就像每一对陷入危机的恋人一样,还是忍不住想要去试着梳理,究竟从那一刻起,我们的爱情开始变成了一种负担。
这部片子一度让我想到弗朗索瓦.欧容的《爱情赏味期》,在这部片子里,欧容将一个爱情故事完全倒置,从离婚到邂逅,逆向行走的五个片段,让人用一种伤害过后的极端理智去重新打量曾令人沉醉的狂热,几多况味。
与此相比,《蓝色情人节》比《爱情赏味期》要更直接一些,它以婚礼为截点,将相遇相爱和最终走向分离的两条线索并置,相互参照让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更具深意,热恋之时爱情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恋人也可以把无聊当有趣,甜腻像空气一样塞得满满当当,而当裂隙已然出现,那么即便是精心营造的浪漫,也会变得寡淡无味。
在超市遭遇旧情人之后二人在汽车上的对话,令人哑然失笑,那几乎是人人都会遇到并纠缠的争执,一句无心的言语,一方耿耿于怀,另一方不得已妥协、道歉,但道歉绝非心悦诚服,而是一种变相的消极抵抗。
至此,所谓爱情,已经在加速向下冲了。
我喜欢这个片的另一个私人原因,大概是因为这部片它暗合我对婚姻这回事所持有的悲观论调,我相信一见钟情,相信爱情(姑且这么说吧)会在完全陌生的两个人之见瞬间迸发,一泻千里,而又势不可挡,也相信会有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但是很难相信爱情它一直存在,并粘合了两个人的生死不渝。
因为相对于爱情的产生,守住它,难的不是一丁半点。
当爱情的炽烈灼烧退去,无外乎分手这个事实,我们从电影、电视剧里看多了旧情人决定分手后的那种如释重负,因为这个结果本身并无令人惧怕之处,可怕的是每当有人走到此处,总是要忍不住好奇地回头张望,想要看清是何时何地的何种心情,导致了此时此地的此种结局。
在回忆里持续燃烧的旧爱,令回望的人们感到不舍,于是想要拼尽最后一点力气,试图挽回什么,而这种欲挽而无能为力的挫败感,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当影片中的两个人从教堂里走出来,我以为电影应该就此结束,因为那实在是一个最完美的节点,无论最终人们是与子偕老了还是劳燕分飞,那都是现实里唯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爱情曾经来过,一路奔向不归。
好难看的一部片子啊……
让时间再慢一点。
无感
有爱不一定可以相守。爱情它曾经如此热烈,只是究竟如昙花一现。两相对比,如此纠结。
i dont like the story. so, 1 star it is.
越爱越远
港译总是那么销魂。有人喜欢蓝== 看完我都blue了><太现实"I am so out of love with you". (┳_┳)...
太闷了!
爱情与婚姻,甜蜜与厌倦,they get used to it,or they get out of it.
闷,不是偶的茶
56
两种形式的无聊
实话,没太看出意思来。高斯林在里面絮叨的让我受不了,女主有点绿茶婊,想把故事情节处理的平淡中见真情,但是我是实在没看出前因后果和主题来。
我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
谁还记得爱情开始变化的时候 我和你的眼中 看见了不同的天空
木看懂啊木看懂
让我好失望。
很现实的婚姻故事
立于纯粹感性的立场,爱就是最美好的,初恋最毒,随着新鲜感褪去,如何打量以前的过程,是瞎眼愚昧还是无知幸福?洗
crying my heart out in the end. Close-up + extreme Close-up + hand held camera + Parallel montage X 2 phenomenon 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