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和人到中年的父母总会有很多冲突,其实很多时候都因为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没有真正的从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
本片以夸张的“变身”作为契机,让母女两人真正体验到对方的工作、学习、生活,让二人开始理解对方。
其实这也是一部教育喜剧片,带有明显的教育意味,以轻松愉快直白的形式传递中心思想,还挺适合分享给父母和青少年儿童观看的。
原本我是想要看1976年版本的《辣妈辣妹》,但苦于字幕实在找不到,只得看2003年的翻拍版。
这是个关于母女互换灵魂身体的故事,除了最早的1976年版本外,此后还翻拍了好几个版本,是一个颇受欢迎的故事。
由于没有观看原版,我无法进行对比影评。
因此,咱们这一回只谈论2003年版本的《辣妈辣妹》。
尽管是翻拍的电影,但目前《辣妈辣妹》在豆瓣上也有7.4分,超过5万人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评价《辣妈辣妹》,我觉得「仓促」二字颇为合适。
这个电影的片长只有一个半小时,但次情节其实还挺多的,剧情密度比较高。
尽管《辣妈辣妹》的故事相对完整,但是很多次情节并没有较好的融合成整体。
这并不是说《辣妈辣妹》的剧情不好,实际上这个故事还是颇有看头的。
《辣妈辣妹》是一个魔法故事,我对这类想象力较高的影片还是比较喜欢的。
电影刚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对中产阶级母女的矛盾冲突。
母亲是个保守旧派的心理医生,而女儿正值青春叛逆期,喜欢前卫的新潮文化。
母女二人彼此看不上对方的品味、习惯、观念,二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代沟。
在一次意外魔法中,母女灵魂身体互换,母亲身体里的是女儿的灵魂,女儿身体则由母亲灵魂控制。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定,互换身体之后,母女二人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成了电影的看点,并且也能引导观众的开放式思考。
「如果我是别人,会发生什么?
」——这可以说是一个大类的魔法故事类型,由此衍生了很多变体。
此前热播的《勇敢者游戏2》,就是一个变体「如果主角成了游戏角色,会发生什么」。
而《鞋匠人生》的主角穿上别人的鞋子后,就能变成别人的样子,这又是另一个变体,魔法载体是鞋子。
如果看到父子或情侣互换灵魂身体,也不必吃惊。
人们从来没有停止想象“如果自己是别人会发生什么”,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意识不互通,不能像网络一样互传人生经历、情绪、感情、思绪等。
每个人都是意识的孤岛,这让人不禁好奇别人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想象力由此激发。
关于这个话题,如果要展开的话未免篇幅太长,还是按下不表吧。
言归正传。
自母女二人互换灵魂身体之后,电影就逐步揭示彼此的生活。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次情节随之衍生而出。
一方面,当母亲以女儿的身体去生活,她发现女儿的高中生活并不容易,儿时玩伴不断找女儿的麻烦,老师故意给不及格,儿子找茬不断。
同时,女儿和一个男孩还落入情网,乐队伙伴也要求女儿跟母亲表达参赛请求。
另一方面,当女儿以母亲的身体去生活,她也发现了不少辛苦之处,尤其是工作上。
但是,女儿变成母亲身体后,剧情整体以玩乐居多。
女儿将母亲身体进行了大改造,换了发型和服饰。
女儿还在母亲的采访节目中率性而为,以母亲身体与暗恋中的男孩相谈甚欢,最终女儿将母亲形象变成“辣妈”。
可以看到,在母女二人互换身体后,电影几乎将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讲了一遍。
站在女儿视角上,校园社交、乐队爱好群体、姐弟关系、家庭生活、恋爱情感,这几乎涵盖了一个学生的生活。
站在母亲视角,职业生涯、家庭情感、社会地位等方面也都一一涉及。
想要讲述这些生活,必然会增生人物角色,不同人物角色与母女主角的互动就会增生次情节。
很多电影的不足都是次情节太少,内容不够充实,而《辣妈辣妹》则陷入另一个极端,次情节太多。
次情节数量一旦太多,想要处理好它们就会非常困难。
在《辣妈辣妹》中,次情节处理不当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辣妈辣妹》有不少信息并没有交代。
女儿与儿时玩伴为什么反目成仇?
暗恋的小男生怎么从喜欢母亲到喜欢女儿?
女儿和生父之间的关系如何?
母亲与继父之间的爱情是怎么发展的?
母亲为何对女儿不管不问,只顾关注儿子?
女儿变成母亲,母亲变成女儿,她们在这期间所做的事情将如何影响到两人各自的生活?
由于很多次情节都浅尝辄止,没有过多深入,导致电影有些次情节有头没尾,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
其次,《辣妈辣妹》的次情节对于人物刻画没有过多益处。
次情节的诞生,与电影主题、人物形象、剧情矛盾有比较直接的关系。
如果要刻画人物形象,必然要谈及人物维(即矛盾的性格)。
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他需要有多条人物维,譬如既冷静又冲动、既温柔又无情等矛盾性格,不同的性格往往需要与不同的角色互动。
在不同的互动过程中,次情节就诞生了。
《辣妈辣妹》中的诸多次情节,往往是表现母女二人的生活,并借此制造喜剧效果。
然而,很难从这些次情节上看出母女二人究竟是怎样的人。
我们已经看到了母女二人的生活、性格的表面,但我们更期待表面背后两人的真实面貌。
母女二人都已经互换身体了,电影更应该让观众看到不同的风景和真相。
第三,《辣妈辣妹》的次情节让矛盾冲突有些散。
很多时候,为了增加矛盾力量,电影会增加次情节。
如果顺利的话,还可以借由次情节来对比主情节,增加电影主题的丰富性或讽刺性。
而这也是次情节诞生的原因之一。
但无论如何,次情节始终是为了主剧情服务的。
倘若《辣妈辣妹》精简一下次情节,深入挖掘那几条与主线剧情有比较直接关系的次情节,那故事整体会更加优秀。
电影的主线围绕两个事件展开,女儿的演唱比赛和母亲的婚礼。
这时候,女儿与继父、女儿和母亲的关系会影响到婚礼,而母亲的决定、继父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演唱比赛。
针对主线剧情来设计矛盾冲突和次情节,故事就能比较凝聚。
说到底,母女互换身体的魔法,是为了让两人更好的理解彼此。
因此,情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尤其是继父这一角色,其作用其实比暗恋小男生更能影响这个家庭,也更能触动母女二人的情感情绪。
他在电影中少量的戏份让人感到可惜。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部分原因在于电影可能为了讨好受众而向女儿的生活倾斜,于是青春恋情就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电影看完之后,能看出母亲的经历让她更加包容理解女儿,而女儿的经历却不能反映出她对母亲的理解。
换言之,在这次灵魂身体互换的魔法之旅中,母亲完成了更大的改变,女儿的变化则稍显流于表面。
可以看到,《辣妈辣妹》对次情节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人物剧情等各方面。
如果细看每个场景,从场景的戏剧张力到喜剧效果,表现都很不错,剧情衔接也很紧凑,故事味很浓。
并且,互换身体灵魂的剧情往往是对演员的巨大考验,女儿演员要演出母亲的感觉,母亲演员要演出女儿的效果,这确实不容易,而《辣妈辣妹》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但是,放眼全片,稍显粗糙的次情节处理加上一个半小时的片长,给人的感觉就是“仓促”。
倘若片长再长些,处理再细腻些,相信会是一个更不错的电影。
欢迎关注同名头条号、公众号(伏龟影评)
Freaky Friday的中文译名未“辣妈辣妹”,但按照英文直译的话应该是“奇怪的星期五”。
在买到这个影片之前,就曾经在“魅力英语”里面看到过原声的片断,当初被其吸引的原因是因为片断里出现了中国的餐馆和中国人。
而今天看完整个片子之后,则是被母女之间终于可以了解彼此的心而感动。
影片讲述一对品味、生活习惯南辕北辙的母女,在一个奇异的周五早晨发现彼此的身体到了对发的身上——也就是妈妈变成了女儿的样子,女儿变成了妈妈的样子。
无奈于此,她们只好走进对方的生活:妈妈就女儿的学校上学,女儿去代替妈妈做一名心理医师。
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对方,也让母女双发重新学会彼此谅解,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外人面前露出马脚前想办法变回来。
影片中,妈妈一直不理解高中的女儿,并且试图控制女儿的生活,不允许女儿参加乐队,对于女儿经常得到的F加以批评,并总是肯定的说“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会很努力……我可以通过所有的考试……”。
女儿同样不理解妈妈,她试图向妈妈解释些什么,而且一直认为母亲是幸福的,因为她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看着影片,我也联系着同龄人的生活。
也许是中西方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的孩子总是很乖(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的)。
尽管有时候我们也想张扬自己,但内敛的思想好像在我们的脑中根深蒂固,我们更习惯的是听命于父母,按照父母的安排,乖乖的走下去。
虽然有时候自己常对着大人说“你们多好,晚上可以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没有人可以管!
可我们孩子总是要被人管。
做大人多好……”,我也就是在这种期盼中一点点长大,可慢慢长大才发现,自己在高兴的听父母说“大孩子了”的同时,为什么总是羡慕的看着欢快奔跑的小孩子们?
总听人说,不学会改变,就是拒绝长大。
我经历着自己思想的日趋成熟,接受着学来的各种陌生知识,聆听着种种来自大人的谆谆教导,也试图去了解陌生、遥远的大人的世界。
影片中的母亲在丈夫去世三年后,爱上了另外一个人,并要和他结婚。
但她未曾去问过有思想和自尊的女儿是否乐意。
而女儿实际的思想是:没有人可以代替我的父亲。
而当她们变成彼此之后,女儿作为“未来继父的未婚妻”终于真切的了解到继父的想法以及继父对自己和母亲的爱……如果不是这次的互换,也许女儿永远都无法知道继父的爱。
这足以说明表达出来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爱,我就要把我的爱表达出来。
看到这里,我突然有些愧疚。
我如此爱我的父母,但十四年来好像从未面对面的对父母说过“我爱你”。
至多是在信中、电话里吝啬的说“想你”,而从未告诉过父母我对他们的爱。
尽管现在是文字表达,但我要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我每每长大一天,我的爱就会多一点,父母不仅给予我肌肤,还给了我思想和品德。
我知道互换角色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存在,但无需借助影片里中国老太太的神奇cookies,我会在成长中体会父母的感受,也希望父母可以理解一个越长越大的女儿的心。
母女两人在中餐厅吵架,被神秘婆婆得知神秘婆婆施法,使母女两人换了身份,母亲支配着女儿的身体,女儿亦然母亲去上课,得知老师难为女儿的原因是老师是她曾经的追求者,母亲被女儿仇敌陷害,后借机划乱仇敌的答题卡女儿换造型买新衣,做心理医生的工作,参加电视直播母亲以女儿身体参加演出,获成功女儿以母亲身份参在婚礼上演说,获成功亲情因理解而伟大
英语课上放的电影,开场白出来的时候,我就非常确定我曾经在某年某月不知名的英语课上看过。
可是那时我只记得开场白,我一直觉得自己不酷,因为看过的电影不满20部,就算一年一部,也有23部,可是我真的没怎么看过。
这个场景有些感动的原因是女儿收获自己的幸福同时妈妈也是。
不干扰也没纠结,妈妈明白女儿的选择,女儿也理解彼此。
其实我总觉得这世间最难的一种感受就是感同深受,你没办法经历彼此的感受,所以你也没办法去很好理解。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所有争吵都来自于发泄可是又仅仅是发泄。
你说着你的情绪,我大喊我的委屈,结尾是我们都没办法明白对方的想法。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的两个配乐,这个时候是他们第一次登台演出,妈妈思想的女儿演出结束后也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这时的音乐是take me away ,总觉得拿着吉他跳舞的女生特别酷,能和闺密一起做梦的女生也特别酷。
其实我觉得美国电影有一个很神奇的技术,就是无论我们老套的题材,都会拍的让你有想看下去的冲动,爱乐之城也是。
似乎像考试的大神,不管命题多么离谱,我让你看到我的技术。
就是让你跟着故事情节走下去,就是让你看完后想循环它的音乐。
其实我最后思考的是关于支持这个词,生活中越是亲近的人,其实我们是越难做到支持的。
因为我们十分明白每一个你支持的决定是在改变你的生活,所以支持和妥协特别难平衡。
妈妈可以让女儿玩音乐把车库让出来,其实从心底这样的支持显得那么昂贵,就是我做到了,你同时也要满足我的某些潜在的要求,其实我们都明白内心的崇拜和尊重没有。
我只是觉得你做的对才支持你,可是我不会因为觉得你是快乐的所以支持你,这样的支持还是蛮累人的。
What a amazing!青春期孩子与關愛她的母親之間的一場有趣的戰爭。
我躺床上,大笑著看完的。。
被媽説了。。
當她們被換位后,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媽媽(女兒)暴刷信用卡,剪頭髮,買衣服,打耳洞;采訪中表現瘋狂,引爆全場;与女兒喜欢的男孩大談音樂;在和女兒說話時,站沒站相,吼著個背。。
女兒(媽媽)穿上樸素的衣服;試著和一向不和的人打招呼,卻被陷害;老師又因爲母親的關係而處處針對她。。
她們終于知道了彼此生活的不易,也理解到了彼此的愛。
媽媽(女兒的身體)在台上那段表演,而女兒(媽媽的身體)在幕布後面演奏的那段。
落泪了。
她們真的做到了那張小紙條上説的。
Lindsay Lohan演的很成功。
她表現出了這樣一個叛逆期的孩子內心的躁動,覺得世界上沒人瞭解自己,唯有搖滾可以用來宣泄。
她或許就是在演自己吧。。
一開頭在車庫里的那段,實在kūbīlē了!有avril lavigne的風範。。
其實,更加成功的是演媽媽的Jamie Lee Curtis。
她的眼神,她的語音語調,在媽媽的外殼下,卻依舊能讓人看到那個活脫脫的叛逆小孩的樣子。。
那個Chinese mama好可愛。
世界上真的又這樣的糖餅么?
高中時,和媽的關係也有點緊。
象哪個小孩説,媽媽,我正處于青春期,而你正在更年期。
本以爲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是這樣的,結果,聽下來,幾乎所有的孩子在高中時都和媽媽針鋒相對的。
有安慰了。。
依我看来,片子一开始女儿对妈妈的逆反与抵触,到不主要是妈妈管她管得太多,而是妈妈武断地先入为主的认为她是个坏孩子:比如突然冲弟弟大喊大教甚至动粗教训他,妈妈认为是女儿在以大欺小折磨小儿子,再比如跟某女同学的不睦,妈妈认为是女儿没修养不肯与女同学交好,又比如考试得F,妈妈认为是女儿在胡乱找借口而直接强硬否认是老师故意针对她,还比如得知女儿跟爱慕的男孩子是在悔过室认识的后,妈妈毫无犹豫地认为那男孩子也同女儿一样是被老师惩罚得坏学生。
但是作为台下的观众,对于幕后的真实情况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在我心里,着实替女儿冤屈。
然后妈妈就一再地跟女儿强调:是你自己不够好,才导致与别人相处地不好。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妈妈这是在给女儿极为负面的心理暗示:你不好,一切都是你的错。
而如果这行为又是建立在虚拟事实之上的话,女儿对妈妈的负面心理暗示将不仅仅是不认同和自卑,还将带来对妈妈的厌恶和反抗。
所以,我觉得女儿对妈妈的态度其实非常正常。
影片似乎一直在着力把母女的焦点放在“欣赏对方长处”方面,最费劲扒拉的就是让妈妈知道女儿弹琴弹的有多么好,知道女儿欣赏的那个男孩子其实是有礼貌有修养有品德有内涵有情趣的好青年。
但其实最感动我的,是妈妈终于有机会知道女儿“坏”的真相,比如那个女同学的阴险陷害,比如那个老师因爱生恨的报复,——妈妈终于有机会知道,女儿从来没有撒谎,女儿一直在忍受至亲不能相信的折磨。
“如果把我换成你,结果一定不会是那样!
”当把女儿换成妈妈后,妈妈甚至“道德低下”的把女同学的试卷恶意涂改,甚至当众揭穿老师报复行为的丑事。
她比女儿更高尚么?
若讲“欣赏对方长处”,我更愿意把这赞美送给女儿乐队的同学们,是他们一直对女儿说:“你琴弹的很棒!
你很优秀!
”正是因为他们的鼓励,女儿才能够在某个舞台尽力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够不够讽刺?
女儿唯一的“长处”,却是由他人培育出来的,而本应最亲近的妈妈,却给了女儿无比的压抑与愤怒,和差一点就到位的绝望。
不吐不快。
黛丝(杰米•李•柯蒂斯 饰)是一个心理医生也是一个单亲母亲,独自抚养女儿安娜(林赛•洛翰 饰)与小儿子。
但黛丝跟安娜的关系一直不好,两人都看不惯对方的做法。
这天她们再次争吵:为安娜乐队及母亲再婚的事,表示如果换做是对方,事情就会有好的结果。
没想到她们读了一位奇怪老婆婆所给的小纸条后,竟然互换了身份。
惊恐中她们不得不接受事实,互相配合做好各自的事,这期间经历的事,才让母女认识到各自的生活,理解到各自的感受。
但黛丝的婚礼就要进行了,身份还没法换回……©豆瓣
刚看这个片子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青春期少女和更年期妇女的平常“战事”,但看完全片,引发了我对于人际关系的新的思考。
其实说白了,人们之间的矛盾不就在于没有为他人着想,没有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吗?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有那样一块互换角色的蛋糕,那么世界讲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矛盾。
为看林赛罗韩而来,最初知道她是在《天生一对》里面她一人分饰两角,演绎双胞胎姐妹,小小年纪却聪明可爱又甜美体贴,对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也有看她的青春舞会皇后、贱女孩,都觉得她得很好不错,这部也是。
但是在现实中她似乎有很多不好的传闻。
说实话有点羡慕她的勇敢,但更多的是觉得有点可惜,或许如果没有这些绯闻,没有这些坏习,她一定会更加闪闪发光!
初中看的电影,因此爱上了lindsay lohan。片尾曲非常好听
I'm never tired of this kind of movie
空泛的趣味。
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开头和老版相比铺垫太长了
happy together可是对我意义非凡的歌~听见就想蹦起来~~另外我还想质问一下~:为什么贩卖奇怪物品的总是中国人.....??
互换身体后小伙儿爱上“老妈”的故事 ~ ————— 📀 2003 👉 美国【3月【➊】】【2021 ▲ 180】【≈ 96分钟】【国语 ★ 没有字幕】【⭐】◀▶【⭐⭐⭐】
2018.3.6 辣妈真的很cool了
Jamie Lee Curtis的精彩演出功不可没
十分逗趣可乐!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是这么神秘吗😂那个安娜的男朋友好帅啊!
linsay直接负分
剧情说实话,很老套。难道我穿越了-= =
我真的是超爱林赛罗韩。虽然我明知道妈妈的演技实在太好,但是理智无法控制情感。太喜欢那小妞了,就算她堕落得再无边无际我也爱她。
不错不错~ 非常好看~ 里面的歌也非常好听~ 两个人的演技很好...
和妈妈咪呀一样的套路,然而并不好看
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已经看过Lindsay Lohan的好几部片子,这个算是最有意思的。
当时纯粹为了看Lindsay,印象倒还真不深了。
打发时间的一部片
当时来看,那是多么吸引人的一个片子!
看到林赛现在的照片。可怖!!!她是肿么了?
碰巧又看见lindsay lohan.就看一下,好suck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