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视听语言的瑕疵显而易见,但是和《光棍儿》一样,再大的瑕疵也难掩其蕴含的浓厚的生命气息。
可能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导演会去还原这些正在消弭的生命力了。
…………………………………………………………………........................................分割线1.0本片的故事完全不是发生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北”,而是冀西北。
……………………………………………………………… ..................................分割线2.0进入正题:我和本片导演算起来应该是同乡。
我在这儿只是随便说说片中的一些文化符号。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点到为止。
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谷歌,如有错误欢迎随时打脸。
1.二人台贯穿影片始终的调调,流行于内蒙西北、晋北、冀西北等地。
和东北的“二人转”没有任何关系,但同样是“大俗”的东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轶事荤段子之类见长。
在我不怎么记事的时候,大致老家村里仍有片中走村串巷的剧团出没,后来已基本绝迹。
现在此物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但是遗产嘛,不是死人留下的东西,就是自己快死的东西。
隐约记得家乡的老戏台大概十年之前就被拆掉了。
当然没人关心戏台这种“公家”的东西。
自家土地都保不住的村里人,哪里还能保得住乡土里的那点文化。
不过明明声称自己是“遗产”,却总是唱《十X大精神暖人心》这么先进的玩意儿是肯定保护不了民俗的。
另外,冯四唱得真好。
2.走西口迫于生存压力,自明清以来山西(特别是晋北)大量人口往内蒙移民,大致通过山西的杀虎口和河北的张家口,过长城到达内蒙。
这本质上和“闯关东”一样是一条饱含苦难心酸的求生之路。
当然后来像《乔家大院》里讲得那样到“口外”经商之类,完全是后话。
正是这样的移民潮很大程度上造就现在的内蒙西北、晋北、冀西北的文化趋同性。
本人的家乡话和大同话相差无几,老家流行的地方戏也是晋剧。
3.蒙古人因为移民的关系这里的民族还不少,各族通婚也不是什么奇事。
从小学到中学同学校友里不乏蒙古、回族、满族等等。
尤记得当年高考前夕,很多同学突然失踪。
后来听说是“走了西口”,摇身一变成了蒙古人了。
4.黄米糕与莜面黍子去皮为黄米,黄米磨成黄米面,可做成黄米糕。
而黄米糕最传统的做法就是片中展示的那样:和面蒸熟,放到陶盆里揉匀揉实了。
然后在一大块儿黄糕上戳个小洞,倒上麻油,抹得油光闪闪,便大功告成。
莜面可能比黄米糕有名一些,做法花样也更多。
我就不再赘述了,这个大家可以自行谷歌之。
黍子莜麦都是粗粮,不见得能做出什么美食。
这里曾经流行它们,无非是干旱少雨,只有这样耐旱的庄稼才更有果腹的可能。
要不也不会有片中跪拜“奶奶”求雨的情节。
另外黄米也是这边方言里妓女的代称,所以嫖娼也称“量黄米”(原意为买米)。
这个可参见导演的前作《光棍儿》。
5.狐仙、“奶奶”与求雨不管狐仙、叫魂、算卦之类的都是根植在乡土文化中的,这里无需对其做“迷信与否”这样的价值判断。
这只不过是土里刨食的人们的一点思想寄托而已。
这里的干旱是透过影片的画面都能闻得到的干土味儿。
只要人们还得不到应有的安全感,这样的东西就永远有它存在的道理。
其实村里的各种古怪传说,远比京极夏彦小说里卖弄的那些精彩得多。
说句题外话,即使现在摆脱了靠天吃饭境况,以当前的经济境况,小块儿地上耕作的村里人用地下水来浇地,也是一件极不划算事情。
更何况的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想靠种地稳定地谋生都是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6.露天电影农村最美好的“文化事件”。
曾经露天电影只是如片中那样的革命样板戏的战场,但对于当时农村青年来说,简陋无比露天电影远比现在的3D好莱坞大片之于很多人珍贵得多。
当然,世界变得太快。
在我小时候这种露天电影就已经因为失去了市场,而消声觅迹了。
隐约记得看过的最后一批露天电影应该是《阿郎的故事》之类的。
总之,和很多其他东西一样,露天电影被人为推动得过快的时代轻松地代谢掉了。
7.邓丽君与脱衣舞邓丽君和脱衣舞之于村里人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都是外来的,似乎都是他们需要的。
但是不管是当初“多快好省”,还是后来“改革开放”,时代之于他们都太快了。
不管经济还是文化,他们都是“原生态”的受害者。
最后夹带几句私货,《光棍儿》和《美姐》都是一段段“含情脉脉”的故事。
但是这种“含情脉脉”最后都得像二人台那样成为遗产。
并不是所有的遗产都能换钱,所以终于有一天它会被这个失速的时代代谢掉——就像是我现在讲的家乡话一样:所有的声调似乎全对,但是我已经几乎失去了所有描述我家乡的特殊语汇。
≪美姐≫,讲述生活在农村的铁蛋从小恋慕美姐,但长大后却和她的三个女儿展开了轰轰烈烈爱情的故事。
本片远离大片的喧嚣,把观众带到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当地风土人情使得这场跨年代的爱恋更具特色。
片中所蕴含的怀旧风情使得这段被命运捉弄的爱情更有一番传统风味,不容忽视的杰作。
总之,值得一看。
两个多月前的一天早晨,醒来之后很想写一首关于外公(我们那叫舅舍爷)的诗,写了十几二十来行,终究没有完成。
电影从第一个的镜头起就把我带回了黄土高原我出生的那种村子——土墙、水瓮、柴和、茅坑,农具和鸡,熟悉又陌生。
当然差不多同时看到、听到小河作曲,已经很期待了,这部电影的原声想必也很精彩。
谁能想到茅坑里的开场如此诗意——主人公和他的女神相遇:哎,这个铁蛋儿!
你是谁呢?
我是美姐。
美姐是谁呢?
美姐就是美姐哇,还问美姐是谁呢?
你在这里弄甚呢?
尿呢哇!
我们尿是站着尿,你们是蹲着尿?
嗷,你娘是站着尿?
记忆里我和外公第一次见面的台词是:“ 杂分子娃,净淘得没眼的气!
”这句话是外公昂着脖子朝上说的。
当时我正和一帮杂分子娃在东街尽头高崖边的土墙上趴着玩。
当然这之前我肯定也见过外公,但是这句话最初开启了我关于外公甚至是我一生最初的记忆。
外公从高崖下经过,他干瘦, 脾气也干,很少笑,不拄拐杖,走起路来经常双手背到后面,戴着扁扁的土灰色的短舌帽子——有点像铁蛋爹的帽子,颜色还浅些。
他有时候还戴一副没有度数的水晶眼镜,后来他去世那天我让他们把那副一张镜片已经裂了缝的眼镜找出来,和他一起埋了。
我和外公外婆(舅舍娘)亲的一个原因是小时候我爸不在我身边,我也没见过我爷爷,外公外婆家离我家不过两三里地,他们经常来我家照看我。
我关于乡土、童年仅有的根是和舅舍分不开的。
铁蛋爷爷葬礼的时候第一次出现高原的全景——黄土任凭风割雨切,里面人埋了一茬又一茬,上面草长了一年又一年。
天虽高地虽厚,谁知道我们要被滚滚红尘带到哪里去。
我的爷爷一辈是怎么样的,我知之甚少,爷爷在我出生七八年前就去世了,甚至我关于爸爸的记忆也很晚。
可以肯定的是爷爷并非一辈子守着土地的农夫,他最终从西安三桥镇挈妇将雏地回到晋南的老家,是在1969年或者1970年。
当时中苏交恶,为了减少可能的原子弹造成的伤亡,上面下令疏散城市人口,老毛自己都躲到武汉去了。
我爷爷和外公是同行,除了农民的身份,他们都是石匠,活动范围可能不大,但也都算是见点世面的人。
务农之外闹点副业,可能是山西人中很普遍的情况。
原因大概不难理解——古代耕读传家的传统自1905年开始迅速解体,而且本来读的出路就很狭窄,耕又得靠天吃饭;近代前期之前,山西的地理区位优势还很明显,北通燕云京畿以至蒙古、俄国,南接关中中原,西去陕甘新疆。
总之“他说这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西口”。
美姐的汉子直接被称为“口外孩”,也许他是在口外出生的,但是他在铁蛋家所在的老家也有房子。
这跟我爷爷一家很像。
对于电影里的不少场景,我还保留着小时候的对应记忆,但是想不起方言里是怎样说的,即便记得怎样说,也打不出对应的字甚至拼音来。
这一点上倒是很羡慕广东人,他们可以轻易用普通键盘打出粤语来。
我个人观影的高潮来得很早。
十分钟的时候,美姐跟他汉子去口外,铁蛋追出去。
美姐说:“你快回吧,铁蛋。
你看看这路,你一个人能回去?
”小时候,妈要独自去邻村赶集或者去亲戚家,我经常在自行车后面纠缠追赶,好像自己将要就此被抛弃。
一种失落和不安,怀疑她再也不回来。
可是你要独自追出去也不行,如果在半路迷失,前不见妈,后不见家,那将多恐怖。
这是孩子的忧虑。
邻居家在聚落后面的黄土丘陵地带(沟里)承包了沙厂,沙子是在此地还是海洋的时候形成的,里面有各种大小石块和贝壳,还有龙骨。
龙骨可以止血,还可以紧紧地粘在舌头上。
我经常跟着他们家的三个孩子去沟里玩,放野火、摘酸枣、掏鸟窝,年纪大些了,还可以挖草药,风险最高收益最大的活动是夏天夜里背着矿灯去沟里捉蝎子。
捉蝎子甚至是不少大人的重要副业。
一天,我跟着老大站在沟里的一处很高的台地上。
老大偶然叉开双腿站着,弯下腰把脑袋放倒裤裆下,倒着看黄土沟壑和天空,然后他发现“他好像看到了万里长城”。
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看,真的好像看到了万里长城。
我们当然没有亲眼见过万里长城,但是从裤裆里倒着看黄土沟壑和天空的晕眩和壮丽的感受,真的好像是看到了万里长城。
至于后来见到真的长城,除了人多之外,远没有那样的晕眩和壮丽感。
我想铁蛋和楞三也许也曾在他们数数的那个平台上感受过那样的晕眩。
十年以后,女人回来,长眼的不认识了,瞎子倒认得出。
小学毕业之后,我和妈决定离开村子,去300多公里外的一个山脚小镇投奔当工人的爸爸。
我的哥哥姐姐小学毕业之后相继去爸爸那边上中学,我小学毕业时,大概妈妈在村子里的任务算完成了,地也不种了。
离开时,三姨夫开着三轮车送我们到108国道,当时和我同岁的表妹也送我了。
我坐在三轮里,想象着某种浪漫的送别,但是什么也没发生。
刚到小镇时,我普通话说不好,也没学过英语,我妈还不是工人,我家没住上楼房,这一切让我感觉自己是被移栽的小树。
我特想回到以前,第一个春节的时候,我一个人坐车回家去了,回到村子。
我住在舅舍,去了姨姨家、叔叔家、舅舅家,最后又回到小镇,以后就没那么强烈的回去的欲望了。
小学的倒数第二年或者倒数第一年的元宵节前后,我在某个邻居家听到外公挑的曲子。
村子里元宵节有“踩院”的风俗,以村里的甲为单位组织的小型歌舞团挨家挨户踩院,即在各家院子里表演一番。
歌舞团主要包括由数名少女组成的表演团队和老少男性组成的伴奏团队,此外还有打着黑伞的挑曲子的和进门之前放炮的。
我曾干过放炮的,一般放的是很响很有劲的炮,装备是香烟和老虎钳子——用钳子夹着炮竹的屁股举在手里,另一只手拿着香烟点火,这活有危险。
挑曲子是表演的必要环节,那两年的趋势是挑曲子的越来越少见,代之以少女们唱的流行歌曲。
至于传统挑的是什么曲子,多种还是一种,我不知道。
印象最深的那次就是外公挑的,那是临时客串,他昂着头,突出的喉结蠕动着,嗓子里发出了干巴巴又高亢的声音。
至于调子、歌词,我一概不记得——这大概就是我写不完那首诗的原因。
据说我二舅当兵的时候,我外公也去了一趟内蒙,不知道他是怎么去怎么回的。
初二暑假外公去世了,七十九岁,墓地是他自己挑的,那地方视线好,不过埋他那次以后,我一次也没去过那地方。
《美姐》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虽然他综合了《站台》,《人生》等名片的乡土气质,但在低层次上满足不了对欲望的窥视,高层次上缺乏对人性的探究,中间层面欠缺一个精彩的故事结构。
而且为了兼顾角色的二人台唱功,让一个中年人装嫩演年轻人,丧失了影片的真实感,数码影像更让影片丧失了乡土的质感。
和《站台》,《活着》相比,《美姐》更缺少了历史的纵深感,强调了一个人的四段感情,但却对社会时代的背景完全是浮光掠影的描摹。
原本在诸如:和美姐的不伦之恋,哑巴二女儿的畸形情感上等大有可为之处,却选择了放弃。
让人惋惜。
此外二人台对唱的片比过重,也削弱了叙事的流畅与力度。
<图片1>《美姐》真不敢相信这是2013年在内地上映的电影,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新世纪内地电影的印象和观感,其精彩的故事,极具美感的画面,超接地气的乡土味,超真实的演员表演,性启蒙与爱的主题,一个男人与四个女人的故事,爱的开始与归宿,情感的纠葛与现实变迁,这些如同一副精致粗犷的西北画卷带着土腥味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承认,我被震撼了,不仅仅是因为电影本身,更是因为能拍出这种作品的人!
毫无疑问,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内地电影,看来国产片还是有很多优秀作品等着我欣赏呢,小舞舞满分五星力荐!
是不是每个男人都曾经肆无忌惮地怀春,在幸福的意淫中渡过了的童年?
记忆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现实或想象中的女神,在她的面前,尚不能挺举而发的生理构造根本无法压抑心理的慰安冲动,更无法阻挡由此而生的高潮般想象。
男人的性冲动,可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自然本能。
而它一旦被启蒙被具象化,完了,这个男人可能从此一辈子再逃不掉,不仅他的审美开始从属于某一类型,他的勃起也从博爱般的散射开始逐渐变得精确瞄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男人对性堪称最忠诚,而这种顿悟般的性启蒙与收放式的性冲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结构,还是一个有意思的人类学与社会学话题。
《美姐》几乎就在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
二人台?
那不过是借以叙事和表达的线索形式。
禅师在开悟青年时就说了:去尼玛的,老僧的话一直明明白白简简单单,需要那么多绕来绕去的解读吗?
也许是先睹为快的朋友们给予太多赞誉,无形并肯定拔高了我的期待,这部片子没有给我预料中的惊喜,尽管他在故事气质上,颜射《小时代》,暴菊《富春山居图》。
影片开头茅厕里的偷窥明视,像极了余华小说《兄弟》里面的著名桥段。
那个定格在茅厕的镜头,也定格了铁蛋与美姐几十年的纠缠。
如前所述,每个男人都曾面对一个性启蒙的对象,她可能遥不可及,更可能近身可触,在某个意识的瞬间,她又肯定曾完完整整地被男人拥有着,这一刻的微妙幸福,往往奠基了男人一生的性象选择,也指向了男人一生的感情悲欢。
小小的铁蛋,懵懂而直接,他认定了美姐,沉溺于美姐温柔的怀抱,湿润的亲吻和喂食。
直到有一天,美姐搬去口外,小铁蛋跟在骡车后面,不住地追问“美姐,你要去哪里?
”但是他仿佛没有听到对方的回应,更像在喃喃自问。
红色的肚兜与红裙的美姐,美姐这个在汉语语境中蕴含着性意味性暗示的称谓,已把铁蛋牢牢栓在一场根深蒂固的意识里。
长大的铁蛋,倔强而叛逆,他当然没有娶得美姐,美姐的女儿却纷纷长大了。
她们在镜头里如厕,不经意间撞见了童年铁蛋的梦想。
青春靓丽而性格各异的三个女儿,不正如同美姐在小铁蛋心中的三个化身:或含情脉脉,或默然安静,或热烈奔放,却不约而同的有着美姐的长相?
故事开始美丽如白杨林里的光影,发展却粗砺如黄土高原的沟壑。
成人铁蛋追逐爱情,阴差阳错地与美姐的三个女儿发生着纠葛,成人铁蛋随着二人台的戏班在蒙古高原流浪,其实他根本也正如这高原的朔风,吹得刚猛凌厉却毫无方向。
直到某一天,他回家躺在曾极力逃离的火炕。
懵懂-叛逆-现实,一个男人的青春史诗书写完毕了。
一旦一丑的二人台,仿佛人生的两端,总是拉扯着你坎坷而行,至于远方究竟是圆满还是残缺,并不明朗,难以想象。
奋力挣扎过后,是自择的妥协,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荷尔蒙并不能主宰世界?
影片的功绩在于把二人台这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乡土戏剧变成了另一条主线索,那直白得几乎粗鄙的唱词,略带苍凉的浑厚唱腔,迸发着无比真挚的情感,这种融合蒙汉,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来的地方戏曲,更多在演唱着实在的生活,“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明显为影片增添了相当出彩的文化根蕴。
所谓的乡土与原生态对电影的叙事本就是把双刃剑,新人们想要玩的得心应手,还得下下功夫。
本片时代感的塑造不足,几个时代的过渡感觉像是大荧幕上演的话剧。
小铁蛋的戏份太少,前期铺垫不够,而大铁蛋的入戏稍迟,不过越发有味,至于结尾,好像被九十分钟的时长限制而为。
其实最近天画画天新导演们的集体习作,故事都显得不够流畅,剪辑功力有待加强。
我个人更喜欢另一个片名:《铁蛋的情歌》,热辣直白,他唱给观众,唱给美姐,也唱给自己。
《美姐》英译为《The love songs of TieDan》,中英片名各富韵味,看到老公对这部电影的排斥,我就知道什么叫小众电影了,其实他并没有看,只是在看我看什么的时候瞥见一眼。
导演郝杰打破了传统乡村题材的窠臼,用古朴雄浑的二人台做媒,把人最根本的欲望即性本能和生存的本能加以社会学解读,影片中至少有两处关乎性器和生养繁衍的符号化表现,不明白为什么最世俗化的表达却不吸引世俗化的观众?
用一个8分支持本土电影。
都说一个男人的成长要从一场远足开始,当影片的前半段看的我对乡村爱情故事重新定位时候,后半段一场远足在铁蛋儿的人生中终于拉开了最无聊的序幕。
要说故事讲了一个男人和一个老女人的故事,那真的是宣传时候打出来的中国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可是,当男主终于和那个能定义为女主的女儿谈恋爱时候,当男主娶了女主的二女儿时候,当最后女主的三女儿也很没有原因,没有过程的爱上男主的时候。
好吧,我懂了,这个电影有个真正的名字,叫做《屌丝的逆袭人生》。
《美姐》的拍摄方式,传统中国小众电影人常用的纪录片手法。
通过镜头,感受故事的真实性,看到在小成本制作下,用故事来取悦观众。
或者说,在贾柯章/田壮壮这代电影人们开始主流中国电影的时候。
纪录片手法,已经成为如此乡村小众题材电影不能缺少的拍摄手法。
故事也是用了最原始,传统的处理方法,更多显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因为对于那些看电影的人来讲,这样最原始脱离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群人,是他们好奇的。
想要讲好故事,首先需要的是有一个抓住人眼球的开始。
整个影片做到了,用了一个农村最有特色的上厕所,开始了整个男主关于一泻千里的美丽人生。
可故事好像也只有了这个用了心思的开头。
没有尿点的早熟,爱上那个能唱戏的女人,有了睡意的初恋,和长得最像自己小时候有了情愫女人的模样。
爱过了,痛过了,伤过了,娶了那个认为是三姐妹中最丑的,可给我看来长得最好看的姑娘。
生了一个每个爹都想要的小情人。
开头的情愫,贯穿故事的时候。
好像故事在说男主对女主一生的追求,最后还是要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做一个正常的男人娶妻生子。
故事在很努力的讲述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导演也在很努力的将关于成长的内容总结出来,放在故事里,开始了成长中需要的疼痛和醒悟。
还好,虽然没有近几年电影里应该有的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但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能做到将这样关于一生的电影讲述完整,又是这样的小成本电影,完全可以给个赞。
毕竟,中国的电影人,在开始的道路上是不能抱太大期望的。
有过太多吐槽的话,已经散落在一个个让我没有明白的穿插镜头,这会儿我已经再也无力吐。
找几个老乡,演了一场不是高富帅白富美的风花雪月故事,却还非要让那个脸如同饼一般的三妹,让男主那个从十几岁到三四十岁都一样一脸褶子的样貌中,寻找曾经那个他爱过的水嫩女人。
好吧,我也只是个任性的看电影人。
深深的醉在那句"妹儿你不要嫁"。
导演是一件很吃天赋的职业,王宝强最明白这个道理。
他主演了几十部电影,坐稳了一线的咖位,按理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了吧。
可他急不可耐地当上了导演,拍摄了《大话天竺》迎来的却是口诛笔伐。
宝强是个实在人,今年亲领金扫把奖,并向观众致歉。
但更多的圈内人还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肯直面电影圈的乱象:有资源拍片的人不懂电影,懂电影的人却无片可拍。
这边知名作家、过气歌手、鸡汤主持人、甚至阿猫阿狗都化身导演开始拍电影。
那边一堆浸淫电影多年的青年导演却还在打怪升级,未来遥遥无期。
他们不得不效仿当年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走了一条曲线圆梦的道路:先拍摄低成本的文艺片去国外电影节拿个奖,在圈内赚到口碑,再回来拉投资进军大荧幕。
这些导演多把镜头聚焦于农村乡镇,关注边缘人员,以小见大展现整个中国在时代变革中普罗大众的精神风貌。
他们或悲天悯人,或尖锐批判,从狭窄的题材里杀出一条血路。
郝帅,就是这批导演中的佼佼者。
2010年,他只花了30万拍摄了《光棍儿》,这部描写陕北农村性压抑的电影帮他斩获第6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他因此名声大噪。
3年后,他又花了130万拍摄了农村史诗《美姐》,这部新作为他赢得第7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他逐渐被圈内人熟悉。
音乐人三宝坦言被他的《美姐》感动,愿为他的电影免费配乐;《活着》、《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赞赏他剑走偏锋的勇气,鼓励他一条道跑到黑;有了专业人士的肯定,郝杰的拍片之路也顺畅起来。
2015年他又拍摄了自传性质的电影《我的青春期》,完成了文艺片到商业片的转型,本片入围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尽管本片国内口碑毁誉参半,但1000多万的票房,也让郝杰结束了赔本赚吆喝的苦涩拍片之路。
郝杰的导演风格兼具贾樟柯的真与姜文的猛(这一评价出自他的自传电影《我的青春期》),今天皮哥要推荐的这部《美姐》,就是这一种风格的集中体现。
在处女作《光棍儿》中,郝杰初生牛犊不怕虎,关注了农村黑暗面:黄色二人台、偷情、买媳妇、嫖娼、打架斗殴甚至是同性恋。
在《美姐》中,郝杰在“性”的方面有所收敛,但他的野心更大了,他试图拍一部反应农村二人台演员命运沉浮的史诗作品。
本片讲述了铁蛋与母女四人的复杂情感故事,全片因此结构分明分为四段。
1.铁蛋与美姐的故事(性启蒙)美姐是一名漂亮的二人台演员,邻家小孩铁蛋八岁就爱上了她。
文革来临,二人台被禁唱,落魄的美姐一家被迫离开了村子。
郝杰在采访中多次表示,自己深受影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影响,本片中他把美姐塑造成了马莲娜,是美姐完成了对铁蛋的性启蒙。
这些启蒙包括:铁蛋偷看美姐便溺,美姐喂食铁蛋食物,铁蛋搂着美姐睡觉,铁蛋撞见美姐与丈夫行房事…黄土地上简陋污浊的旱厕,土窑洞里纠缠在一起的赤条条的身子,郝杰用这些“惊世骇俗”的镜头展现了农村不为人知的一面。
2.铁蛋与大女儿的故事(自由恋爱)十年后文革结束,美姐回到了村里。
那时,铁蛋的父亲身为二人台演员,在斗争中双目失明,成年的铁蛋早已失去了小时候的灵气,变得神经兮兮,满目疮痍。
郝杰用铁蛋一家容貌的变化展现了那十年对二人台这一传统剧目的伤害。
美姐与铁蛋重逢,场面也颇似鲁迅笔下迅哥儿与闰土重逢,两人那些暧昧情愫早已耗尽,剩下的只是含蓄与尴尬。
铁蛋将幼时对美姐那种朦胧的爱慕倾注到了她大女儿身上,他们看电影,夜谈心,滚草地,一套堪称完美的恋爱操作。
然而,两人的爱情输给了现实,大女儿被父亲许配个了内蒙古一户人家。
铁蛋在情敌的家人面前慷慨悲歌,唱起了二人台表达自己对恋人的爱却被人当做了傻子。
铁蛋的初恋就这样在苦涩中收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中有一个足以媲美电影《黄土地》画面的镜头,在描写铁蛋与大女子做爱时,背景乐是二人台中的荤段子,镜头则是一个如哈哈镜下的上下起伏的山峦,好似一个蠕动的生殖器,这个镜头因为强烈的性暗示在上映时被剪。
3.铁蛋与二女儿的故事(包办婚姻)感情受挫的铁蛋精神变得不正常,家人找来跳大绳的给他瞧病,巫婆神经兮兮地说他要找一个哑巴才能保命。
美姐的二女儿正好是个哑巴,铁蛋的婚姻就这样稀里糊涂定了下来。
婚后生活当然不幸福,铁蛋对爱情绝望后将所有的热情寄托在了二人台身上。
他效仿美姐离开村庄跟着二人台剧团去外地闯荡。
铁蛋的天赋在这块土壤中很快开花结果,他凭借努力与热爱很快成为剧团的副团长,再次回到村子竟然有了点衣锦还乡的意思。
4.铁蛋与三女儿的故事(婚姻中的责任)时代在变迁,二人台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落寞了,美姐劝阻三女儿不要学习二人台,三女儿和母亲大吵一架后毅然加入了姐夫铁蛋所在的剧团。
三女儿是个新新人类,在剧团她一边跟姐夫学习二人台,一边还混搭着唱着流行歌曲《甜蜜蜜》、《潇洒走一回》。
相处中她逐渐对姐夫心生爱慕,并勇敢表白。
铁蛋对妻子并无爱情可言,眼前这个三女儿,更加漂亮,能说会道,还与自己志趣相投,他不应该有拒绝的道理。
但他已经是五岁女孩的父亲,婚姻的责任感让他拒绝了三女儿的多次引诱。
最终他回到了老家,和并不爱的妻子,可爱的女儿相聚。
铁蛋半世流离,终于收获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也许有遗憾与不甘,但这也许就是每个人真实的人生吧。
郝杰在初稿中写了铁蛋睡了小姨子背叛了婚姻,在交欢中精尽人亡,这也符合他前作中那种性欲至上的野蛮之力。
但冷静下来,他觉得这样的写法直接把铁蛋写成了一个违反伦理的畜生,于是才改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收敛版本。
此外,部分片段让我们想到了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同样是传统剧目被流行冲击,吴导演的作品中将传统与流行对立起来,表现了主角的坚持,人物高大上的形象立了起来。
郝杰的《美姐》里则弱化了这种冲突,剧团做了妥协,二人台剧团唱着流行歌曲,舞台上一堆浓妆艳抹的演员乱舞,显得不伦不类。
面对质疑,郝杰直言:现实就是如此,毕竟要生存吃饭的嘛,我就是直接把现实中的剧团表演搬上了荧幕。
如果说吴天明追求的是艺术的加工与拔高的话,那么郝杰就是原生态的真实还原。
毕竟大多数人就像铁蛋一样是个普通小人,无法扛起坚守文化的大旗;毕竟我们许多民间文化中最受欢迎的恰恰是那些下三滥的东西。
130万拍一部史诗,郝杰做得不错,但缺点也极为明显。
首先由于经费的紧缺,文革前到改革开放前这么长的跨度,场景的变换人物服饰的变换几乎没有。
其次以贾樟柯为代表的文艺片导演喜欢用非职业演员追求那种真实感,但本片却起了反作用。
片中的铁蛋是一个经历过四段复杂情感,跨度多达几十年的人物,这不是非职业演员可以驾驭的。
本片铁蛋扮演者赵四是当地一个剧团的团长,为了支持本片他带领剧团几乎免费帮郝杰拍片,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郝杰自然也很难要求人家在表演上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你看本片四段故事里,铁蛋这个人物性格过渡不自然,充满割裂感,人物并没有立起来。
最后郝杰步子跨得太大,想用130万90分钟表现这么宏大的主题力有不逮,倒不如坚持自己《光棍儿》的风格拍小人物的小悲欢,以小见大更能触动人心。
所以,《美姐》豆瓣7.8分也就合情合理,这是一部优点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这是一部充满棱角的电影!
近乎完美。
很难相信80后的郝杰不是科班出身:大女儿跟铁蛋谈恋爱时候长-短焦镜头交替出时间的流逝、二女儿收到老公礼物在炕上转圈时候响起的傣族音乐,隐隐向《青春祭》致敬,是全片唯一一次非塞北风格、更不用说剧团在路上的那个长镜头、满篇色彩的绚丽和明暗变化、……,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运用绝对是国内第一流的水平。
故事跨了三代,节奏却不拖沓。
不到100分钟的 电影,最大的贡献是保留了晋冀蒙交界塞北地区原汁原味的生活图景,多数是非职业演员,土语俗谚,极具纪录片风格,不说已成“非遗”的二人台,就是狐仙那个桥段,哪里是狐?
分明是人,让人事不省的铁蛋娶哑女,绝对是神来之笔;大女儿当然也爱铁蛋,但抵不过生活的重压,父母告诉她“蒙古人牛羊多”,她也就把这个当作救命稻草,欧美的爱情当然纯粹了,因为他们至少不饿肚子;都表现了传统剧团在通俗音乐面前的溃不成军,对比想用力不知道哪里用结果到处漏气的《百鸟朝凤》,《美姐》多么轻巧。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铁蛋看美姐撒尿,那是小男孩在确认性别,郝杰因为自信而大胆,让人没法不佩服!
长大后,他没有娶到大女儿险些发疯,娶了二女儿岂能甘心?
待到酷似大姐的三女儿大胆追求他的时候,他突然间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这才完成了男孩-男人的成长,这里没半个字的独白,他的一切都在他的行为里被旁观的我们(镜头)捕捉到:他在小店挑女孩子的用品,可以肯定,就是给三女儿准备的,三女儿突然出现,大喜过望地问他:“姐夫,是不是给我买的?
”他第一反应的否定可能只是不好意思,但那恰恰是他自我救赎的起点,他从招聘三女儿时的失态慢慢回到了妻子身边,“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丰富的民俗,非常上相的外景,但导演并未主次不分,那些都是背景,美姐-铁蛋两家两代人的纠扯,不动声色地写出来了马列-邓丽君的时代变迁、以及变迁中的人,这才是他真正关注的。
比《光棍儿》差点,不过在看过的2013国产片来说算是最好的了!张家口方言和俄们这一模一样。
SIFF6截至目前个人年度最佳独立片,二人台文化在文革打压和流行冲击中流露出的原生态,和铁蛋对大姐忘不了的隐忍一样纯粹。三位一体的“美姐”(性启蒙、性冲动、亲情)都不如热炕头被窝里的媳妇,因为前者是“在梦里,我一时想不起”,后者才是“花儿开在春风里”。
没光棍儿生猛,也没说得那么好啊
拍的稀碎,不知所谓,看来借着乡土题材,只要是原生态,不管多糙,傻子都能拍,然后得个好。再就是,一点没漏,谁他妈在那瞎比比的西西里
这是一首首简单的小黄歌,唱着人们心肠的曲折……
我覺得叫&#34;鐵蛋兒的情歌&#34;更點題。延續&#34;光棍兒&#34;的生猛活力與幽默,郝杰繼續用二人台這項民間藝術去表達他對故鄉深厚的感情。生命總有悲涼與無奈,把一切都化成了歌,留在記憶中。本身是二人台演唱者的馮四,與分飾三角的葉蘭都有精采演出,大量非職業演員也都是亮點!
对于某些小清新或者文艺青年们来说,整部电影犹如男主人公的丑陋苍老却扮演一个愣头青般令人发指,但是你不能忽视在苍老和丑陋之外,那个眼眶湿润的特写镜头就如电影在荒凉粗野的视野下,总会有些纯粹的东西让你动容。不管是厌恶还是喜欢或者鄙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电影。
也许两星是不至于 我是觉得你们这些人打这么高的分太没道理了
我的天,现在真是背靠黄土面朝天一股浓浓的土腥味美其名曰接地气外加地方民俗唱段原生态演员就可以引的大部分人拍手叫好,为其呐喊助威,这是一种病,得治。没主题,没立意,没人物,叙事与节奏都一路崩塌到尾,摄影美术毫无美感的片子,真有这么多人捧臭脚。想玩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结果成了谁都有秘密。
灾难一样的表演 真的原生态 山歌有点意思 部分镜头有想法 呈现的像sb一样 故事也就一般般 快进看的 真的受不了那些演员假装很有演技很浮夸的表演 原生态的唱唱歌不是挺好的吗
这个片子很接地气 导演的第一部戏是《光棍儿》
意外之喜啊没想到拍得这么好~!青年导演郝杰的第二部长片绝对称得上是今年中国最屌的电影 手法纯熟 情真意切 笑中带泪 女主角叶兰让我想到可爱的Giulietta
母债女还
乡土感太过重,已经和影像本身的艺术性硬生生脱离开来
方言听着不舒服,二人台跟二人转一样,太三俗,远不如秦腔之类的地方戏有艺术感染力,看着铁蛋挤眉弄眼的瞬间就想起赵本山那帮徒弟了
没有期待的好。
说这片儿是现实主义的,都是没读好书的。这片儿根儿上就是个《故事会》式的传奇故事,还没到《知音》呢。说这片儿不是歌舞片的,估计都想到《霸王别姬》或者《站台》了,可是《美姐》无论面子上里子上都是一歌舞片(唱段表达情感不叙事嘛)。剪辑很棒。要是妆再好一点,美工再好一点,五星没商量
差点意思
第二个片名比较合适。光说美姐不太搭调。不过似乎就是像魔咒一样,让他一辈子活不踏实。
小众…闷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