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退伍军人,满怀着激情来看这部影片,缺被俗套恶心了,如果把北京放在抗日战争照样可以演,我就没看出来体现了朝鲜战争的什么特色?
导演你找志愿军的后代调研过吗?
你知道美军怕中国人的什么吗?
请你不要把抗日战争的剧情乱套,把日文换成英语,把日本人的脸换成美国人的脸就来拍电影?
剧情俗套到十年前的电影就在体现的东西,现在你还在讲!
电影的逻辑好怪,结尾看到一个活人来了句,谁谁谁还活着没?
然后说你先等一下就跑了去找人,结果另一个死了!
完全没搞懂你要表达什么!
1.抒情太多,思考太少。
从头到尾,谈情谈情、喊口号喊口号、立flag立flag、爆炸爆炸……尴尬尴尬。
2.然而没有出现任何朝鲜地名,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形象。
除了枪管子上都是窟窿的波波沙、说英语的鬼子还有大一号儿的坦克外,和之前的抗日戏没有任何区别。
3.手动排雷一场戏还不错,可是这一段刘恒老师你已经在《集结号》里用过了啊。
4.“人海”战术这个实在懒得去批判一番了,好在这片子里美国鬼子跟抗日戏里的日本鬼子一样蠢,所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结尾频繁VR视角,把战争片当枪战片拍,可以,这很香港导演,也很抗美神剧。
5.片中大量抄袭
演技在线,制做精良,故事感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几场战争的发生地缺少明确的说明,如果可以和历史事件对应起来就更好了。
但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役打的多也很惨烈,即使没有说明,也不影响他成为优秀的影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前行。
孙联长和孟三夏的感情触到人心最温暖处, 到死都喜欢你!
这个电影吧,没法说 演员都是好演员,刘烨是吧王珞丹是吧黄志忠是吧杨佑宁是吧单拿出来放在合适的本子里都撑得起来,放在这部电影里,真是....... 电影的主题也不错,就是吧,本子和镜头实在一般 想说大了,劲儿不够,想说小了吧,那个台词又太空,几个小配角也一般 就主旋律可能真的不好拍吧 就真是很一般的电影 就这样吧,凑活着看还行
这部电影对当年参战双方装备的悬殊,英雄也有缺点等拍的很真实,从电影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志愿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中国为这场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代价。
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不是个别演员好而是主演仍整体表现都很棒,孙北川、孟三夏、小神仙、老爹等都演的很棒,特别是孙北川连长是这场战争中牺牲的代表人物,最后和小神仙的对话及表演太戳人了,心疼这些长眠在异乡他国的志愿军英雄,向他们致敬,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
因影片由香港导演执导,剧组的军事顾问可能顾问不到位,导致影片中有些细节的把握不够完美,加上对这场战争该不该打国内也一直有争论,左右两派对电影都不满意,影片上映时遭大量黑子恶意评分,我想说的是,这场战争的发生与否不是志愿写将士能左右的,他们没有任何私心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影片为了纪念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剧本打4星,演员表演打5星,导演3星,军事顾问2星,影片制作4星,综合4星。
这是一部被各路黑子一黑到底,严重低估的影片。
拍抗美援朝,越战片不容易!
早期的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2016年我的战争,2007年集绝号,2020年金岗川, 闪电行动,芳华,拍这2种片挺不容易,一是那个年代场景还原度不容易,二是现代的导演没在那个时代经历过,看了这方便的电影只有冯小刚的还原度高,芳华的一段战戏,2020的金岗川只讲护桥,打飞机,炮兵,工事兵,具体战场戏没拍,可能也不好拍,演员有,但场景不容易还原,韩国片太极旗飘扬还原度挺好!
期待纪念越战自卫反击战时有好新电影。
那个年代一群小伙年级正芳华,吴京,黄轩,邓超,王千源,血气方刚,帅气小伙保家为国!
感恩那些付出青春的少年!
各国正府放下武器好好种田,安居乐业,村居乐才是王道!!!
抱着很期待的心情去看的电影,但结果却一如既往的失望,看得对国产战争片失去信心了。
首先,从战争片的角度评价一下,这部电影距离战争真的很远。
我们多年来从国外战争片学来的只有一个字—“惨”,用宏大的场面来表现惨,却没有用细节体现真实,甚至在细节上违背历史。
影片中铁路桥上的战斗,我方的军列沿线不配高炮防空也就算了,居然能够被美军团属105炮覆盖。
如果美军能携带这样的重装备渗透我军后方,那这仗也没什么好打的了。
美军的武器刻画也有不足,尤其是火箭筒,居然不用“巴祖卡”,而用德军二战期间的“坦克杀手”,着实让人费解。
城镇作战的战斗中,女兵突围时被重火力压制在河边,在最后居然能用手榴弹翻盘。
从剧情上讲,有这本事为什么不早点使出来,非得伤亡惨重的时候才使。
从军事实践上看,女兵臂力相对有限,扔不出那样远的距离。
重机枪有效射程远远超过手榴弹的投掷距离,一个正常智商的机枪手,显然不会让自己的阵地前伸到女兵都能用手榴弹炸到的距离。
朝鲜战场上,美军早已换装风冷重机枪,比如M1919和M2。
老式的马克沁系水冷机枪美军也装备过,比如M1917,但是早已被淘汰了。
所以这里出现就很不合适了。
92步兵炮在电影里出现多次。
这种70mm火炮作为一个步兵连建制内的支援火力,显得有些奢侈了,步兵连里有60迫击炮就可以了。
最后一场战役,对我军的刻画很不到位。
部队战场隐蔽居然没有伪装,进攻时毫无章法秩序,不拉散兵线也就算了,人挤人像抢购一样冲锋,这简直是对我军战术的侮辱,任何一支现代战场上的军队都不可能这样做。
只有《兵临城下》、《太极旗飘扬》那种西方意识形态浓重的电影,才会有这样侮辱共产主义军队的、送命式的冲锋。
多年来,西方一直有人说我们以人海对抗火海。
如今,我们自己拍的,打着不忘历史旗号的战争片,居然也这样表现,这让外界怎样客观认识战争中志愿军的表现?
诚然,我们的武器装备不好,战争中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但这些代价都是有价值的,是用智慧权衡之后,为了胜利不得不付出的。
而西方口中的人海战术是不讲人性,不讲智慧的蠢猪式的指挥,这是对我们的抹黑,而且这样战术下的牺牲也对不起每一个生命。
如果我们是这样打仗的,有多少人也不可能把美军打回三八线。
我们在战场上成建制的穿插、渗透、包抄,用的是智慧,绝不是蛮干。
故事中讲进攻时间选择在白天,也不是很符合历史。
我方没有制空权和制炮权,反击大多在夜间。
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曾有一个连增援己方高地,通过山脚时遭敌炮火封锁,只剩20多人到达山顶。
影片中,一个补上来的新兵,冲着战士们招呼一下,大家就跟着他冲了,毫无军队中的指挥等级。
连长重伤了,那指导员呢?
副连长呢?
各排排长呢?
怎么就轮到一个补上来的新兵下命令了?
这看着不像打仗,倒像男三号招呼群众演员就位。
还有一个剧情连贯性的问题,说孟队长他们是文工团,可干着干着就成卫生队了,这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
多面手?
在剧情上,我们习惯性地加入爱情来舒缓节奏,但前提是得连贯合理。
《拯救大兵瑞恩》、《士兵突击》等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一个女的都没有,一样成为经典。
单纯为了丰富元素而生搬硬套,是得不偿失的。
电影首映一天,我对评分略感意外,看到评论中,很多写的都是向英雄致敬。
那我们应该想想,怎样做才是向英雄致敬。
凡是拍英雄的拍抗美援朝的都点赞,就是向英雄致敬吗?
还是对国产战争片提高要求,让他们拍得对得起英雄,对得起大家敬仰英雄、尊重历史的心,才能真正向英雄致敬呢?
在战争片上,我们不乏题材,也不乏成功的前例。
《拯救大兵瑞恩》被奉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源于剧情的连贯性、合理性,以及其对细节的准确刻画。
人家的电影中,士兵装弹要先把弹夹在头盔上磕一下,以防卡壳。
而我们的电影中,轻机枪射击不转移阵地、不换枪管,甚至不换弹夹,远距离射击连标尺都不开,这说明我们对战争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演打仗的人远没有真打仗的人用脑袋用得多。
面对这样的战争片,一味地强调致敬英雄,某种程度上是以爱国主义裹挟爱国者,或者是以伪爱国主义裹挟爱国者。
我们当然要铭记历史,然而,我们要铭记什么样的历史?
或者说,我们所铭记的是不是真的历史?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来书写的,我们是胜利者,难道还拍不好自己的历史吗?
我很愿意尊重历史题材的电影,但我首先要尊重的是历史。
指导本片的导演彭顺来自香港,他对于战争灾难题材的电影有着个人独特的拍摄与导演风格。
之前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影片较为稀缺,本片算是十分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入朝作战的各个历史细节。
片中有大量的战斗场景,而且有不少的近景,包括攻坚战、突围战、高地争夺战等等,从这些战争场面中,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那场战争的残酷,以及志愿军战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抗敌、誓死保家卫国的意志、毅力和决心。
不过,片中对于战士之间的人物关系的描述略多了一些,不太符合本片的主基调,略显突兀。
《我的战争》?
谁的?
你的?
你的?
反正不是我的。
别以为打出巴金先生的名号、用“情怀”绑架中老年人、用“热血”煽动青年、用“煽情”迷惑女人、用“特效”和“场面”刺激荷尔蒙、用“第一人称视角”迎合小孩,你就不是一部拙劣的商业片了。
对不起,我看过《上甘岭》、《英雄儿女》、《高山下的花环》、《战争子午线》。。。
1.一入朝先被伏击……,然后敌人到处设伏,打黑枪,埋地雷,最后我军还能打进敌人的坑道?
很多剧情不符合根本的历史事实;2.第一条,意思就是战斗场面不像抗美援朝,如果换成对越也许好些;3.战士是那代战士的勇敢,有时候有点莽撞,而感情是这代人的感情;4.也许不了解历史的小年青,可以一看。
说不定还会很感动。
抗美援朝,能让拍就不容易。中影能给拍出来,更不容易。相信战争的残酷是影视作品远远无法表达的。
抗美援朝是个非常好的题材,只要残酷到位了,政治正确了,就能广电观众两头讨好,这个题材的可挖掘性与抗日题材不相上下,然而这一手好牌都被国内的垃圾编剧导演毁得一干二净,像《上甘岭》那种抗美援朝神作现在是不可能出现了,残酷艰苦的战役硬是拍成了抗日神剧式的过家家,可笑至极!
香港鬼片导演来内地拍红色电影,这违和感爆棚。但成片来看,导演没有发挥自己的特色,就是顺应着剧本拍了一部红色剧。制作到的确是精良的。虽然无论如何它都不是一部烂片,但硬要3d来折磨人,必须2星。
历史的真相不会因为一两部电影而改变,但是无名英雄不应被遗忘。
每一种感情都足以让人泪崩,孟三夏和孙北川的爱情,王文珺和刘诗文之间的爱情,张洛东的暗恋,张洛东和老爹的父子之情。。。
爱情的力量太伟大了,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男人也可以辣么勇敢的上阵杀敌
这特么的比金刚川好太多了
孙北川和孟三夏一起排雷那块儿看得人捏把冷汗,估计是个女人在那一刻都会爱上这个粗中有细的铁汉子吧。
我爷爷就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每次回忆那段历史,奶奶都是用沉默来讲诉,沉痛在她心里已经结了痂,看完“我的战争”瞬间懂了奶奶心里的痛。
这是你的战争么?这是国家的战争,个人的悲剧……
豆瓣评分实在是过低了!这部片子即便到不了8分,也应该在7分以上。情节紧凑,不拖沓。导演没有夸大志愿军的战斗力,在入朝第一战中,十几个美军和几架飞机便射杀了我军一个河道的人。孙北川(刘烨)说,敌人比我们想象的难打多了!几次战争场面处理的不错,导演借鉴了《拯救大兵瑞恩》的技巧,但几个别出心裁的第一视角镜头确实有点假。最后攻打山头之战,我军使用人海战术,美军火力如此之猛,使我军伤亡极其惨重。我想真实的朝鲜战争也是如此,我军是用血肉之躯抵挡联合国军的飞机坦克。在那漫山遍野的人流中,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
看完回家满脑子都是哒哒哒哒哒的枪炮声
看得出来,在这部电影上,不管是场地的选择还是战争武器的还原,每一个细节都挺用心的,全片呈现出来的那种画面感和内在精神都挺打动人的。
且不说票房成绩,满屏的电脑特效、毫无意义的镜头、泛滥的抒情场面,就这诚意,如何打动观众?
无论这是不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宣传片中老艺术家们的姿态让人觉得这就是一场侵略战争,辱韩更是侮辱志愿军
孟三夏哭了,我也哭了,这尼玛太虐了,好不容易看到两人走到一起了,结果还是让人生死相隔了,太残忍了。
电影本身大概只能给2星,多一颗星献给当年真正为了这场战争献出自己生命的军人,愿世界和平。
爆破戏好吓人啊,隔着电脑屏幕都感觉到炽烈了,不知道现场是个什么情况,看刘烨的采访说拍摄过程受了很多伤,真的是捏一把汗啊。
抛开政治意识和历史细节,只作为战争电影看还是不错的,虽然部份情节略显尴尬,但至少比我刚看的《仁川登陆作战》强,冲着志愿军战士们英勇而可悲的命运,冲着他们曾经抛洒过的热血如今却在被人从那片土地上任意地抹去也要给个及格啊。没有人忘记他们当年的英勇,甚至他们的敌人,而他们的盟友例外。
视觉和画面都算可以了,只是没什么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