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动画电影,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唯一让我感动的有落泪冲动的动画电影,所以力荐,这应该是今年不可错过的佳作。
一个澳大利亚乡间(在美国人眼里澳洲就是乡下吧)自闭小女孩和一个纽约有点精神疾患的中年男人长达几十年的书信友谊,被诠释的如此感人至深,发人深思。
与平常的动画不同,没有绚丽的色彩,全片几乎都是灰暗的色调,除了人物的舌头之类的小细节,几乎不见一点彩色。
这也切合两个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吧。
看开始的来信,苦涩中又会让人微笑,这是两个孩子的对话和想象,世界在他们的眼中被重新的解构。
玛丽对这个世界是迷茫的,因此试图从马克思这个大人的眼中得到答案,但马克思又何尝了解这个让他疑惑又有点害怕的所在呢。
他们有着各自的烦恼,胎记、肥胖、性……;有共同的爱好,布偶、巧克力、炼乳……;有共同的问题,孤独……。
也许,永远无法从对方处得到答案,但两颗心相聚遥远,却不在孤独。
本片的好多细节烂漫又感人,看后让人难忘。
马克思出主意,让玛丽告诉欺负她的男孩,她额上的胎记是巧克力的,这表示死后到了天堂,她会掌管所有的巧克力,而他将吃不到,男孩伤心地哭了。
马克思有一本小册子上面画了很多人的表情,因为他说自己总是读不懂人的感情。
马克思说自己从来不知道哭的滋味,玛丽把自己的泪水装在瓶中寄给马克思。
结尾玛丽来到纽约,敲响马克思的房门,看到的一幕,温暖了她,也感动了我,相信也会感动你。
看完后,我想玛丽和马克思之间是怎样的情感。
爱情?
当然不是莫说是相差30几岁的年纪,片中玛丽结婚时,马克思也在为她感到幸福。
友情?似乎也不尽然,马克思回信绝交后,玛丽的伤心落寞不是这个可以概括的。
亲情?
也许比较接近了吧,几十年的时间里,虽未曾见面,但双方都深深的影响了对方,深深的渗入了对方的生活。
一起分担痛苦,一起分享快乐。
最后我还是说不清这感人至深的情感属于什么,但它无疑是美好的,是珍贵的。
也许现代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每天从无数人身边走过,和无数人谈话,甚至和不同的人做爱。
我们都害怕孤独,却注定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是马克思忘记了哭,忘记了笑,忘记了如何用心去说,我爱你。
这部黏土制作的动画片被选为09年圣丹斯电影节的开幕片,该电影节董事杰弗里·杰尔莫对它如此赞誉:“不仅是圣丹斯,我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玛丽和马克思》。
”凡是都有例外,其实,谈不上喜欢与否,而是观影过程相当的冷静,不似有人提醒的那样,会感动得一塌糊涂,要备纸巾。
或许,和片中人生坎坷的灰色中年男马克思类似,本人也在需要感动落泪的时候,流不出一滴泪来,而纽约的马克思还有幸得到澳洲小笔友玛丽邮寄来的瓶装眼泪,本人就没他那么幸运了。
相较于感动,个人更欣赏导演亚当·艾略特用粘土动画讲述故事的方式,他付出5年的心血,使得这个忘年笔友之间越洋通信的故事,闪耀出非同寻常的味道,始终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气息。
正因为故事涵盖了人生的晦涩阴郁艰辛孤独不幸无常和无奈,而且涵盖得颇有章法,并将成长中和成年后遭遇的种种阴暗面和副作用都呈现得细腻生动,才能走进很多观众的心里,直达其中最柔弱敏感的部分,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共振。
片中那一封封来信,仿佛两个孤独灵魂的自我剖白,既梳理自我,也抚慰对方,在笔友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犹如灵魂的镜子,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我。
影片的色调偏暗,昏黄灰色的玛丽和澳大利亚,黑暗阴沉的纽约钢筋混凝土丛林,唯一的鲜亮色彩似乎是玛丽寄给马克思、被马克思插在小帽上的红花,仿佛揭示着温暖的沟通倾诉是超脱孤独人生的亮色。
亚当·艾略特不只是这部动画的编剧导演,还是该片所有粘土形象的设计者,影片将人物和人生呈现的如此饱满、如此贴近人心,也和大量匠心独具的分镜头设计有关,特别在表述写信的过程中,将相关内容画面穿插其间,或悲伤或失意或自卑或迷茫或焦灼或悲愤甚至滑稽,所有这些串连起了马克思的人生,也提点着小玛丽的生活。
如果你被这样一部没有依靠过多电脑技术,仅以黏土停格动画精心描绘的他人人生感动,那么就更要给艾略特掌声。
人们都在寻找能够慰藉自己孤独心灵的途径,而社交障碍的产生和童年阴影不无关系,在如今快节奏却人情冷漠的社会模式里,能独立处理自己孤独的人并不多,于是,人们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于是,关注心灵的书籍和电影更能博得好感。
片中的马克思患有亚斯伯格症候群,类似于自闭症,有社交障碍,事实上,不是马克思病态,而是这个世界是病态的,马克思严谨理性的逻辑思维和世俗不容,从而他这个有着童年阴影、集某方面的天才和某方面的小弱于一身的人,注定成了“怪人”。
片中引用老歌《Whatever will be, will be》做插曲,用以表现长大后玛丽的失意——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我问妈妈,将来会怎样?
我会漂亮吗?
我会富有吗?
妈妈说,将来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我们并不能预知未来,该怎么样就会怎么样……人生还有一个命题,越早完成,就越可能远离不幸,那就是尽早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喜欢自己的不完美,片中的玛丽正以亲历及马克思的书信人生来完成成长。
这部动画里的死亡很多,马克思的妈在他6岁时开枪自杀,玛丽的孤僻爹被海水卷走,她的酒鬼妈误喝防腐剂死掉,包括马克思养的金鱼亨利,每一条都死得稀奇古怪,甚至玛丽自己也几乎“自挂东南枝”,学会面对死亡也是人类解决内心恐慌孤独的方式。
似乎通过这部影片,艾略特想要说的有很多。
马克思和玛丽都喜欢吃巧克力,大抵是因巧克力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从而获得补偿和慰藉。
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见马克思时,马克思却在喝完甜蜜的炼乳后,平静的死去,那本小时候因看不懂人们的面部表情而自做的记录小册子,放在他身前。
此时影片响起了舒伯特的《Ave Maria》,在舒缓的旋律中,玛丽看着她曾寄给马克思的照片、物品,以及贴在墙上的她近二十几年来的来信……含着泪的她心灵获得了成长,而在成长的旅程中,遥远的你是我最近的安慰。
P.S.没有被感动,并不代表本人冷血,而是认为谁没有阴郁人生呢,有些坎儿得自己咬着牙吞着血扛过去,谁也替代不了,人生不是比赛谁比谁惨,是谁的人生就得谁受着,所以大多时候,人得具备自high精神,在生活的泥泞中匍匐的同时,还要不断调试心态,否则,神也帮不了你。
PP.S.不过,影片的确给出了一些思考,例如人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相处,如何脱离负面干扰。
PPP.S.世间无人不孤独,请相信,你一定不是最孤独的。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象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本质孤独,困惑的人,在这个荒诞冰冷的世界里寻找人性最根本的一点温暖,那是人与人之间最本真,最质朴的交流,在这个吸毒,酗酒,自杀,性充斥的混乱世界里,他们废力却又认真地探讨存在既是合理的一切Max自闭,有着精神困饶,世界和外人在他眼里是倾斜的,他的小小温暖就是看noblet动画搜集noble公仔,吃巧克力,拥有幻想出来的朋友。
在其他人眼里,他是不正常的,古怪的。
Mary 是个被人捉弄着孤独长大的女孩,她和Max一样爱吃巧克力,爱看noblet动画,在和Max长达20年的书信交流中,经历着一次次的巨大人生变故。
一次事件带走了她短暂的荒凉幸福,也带来了内心煎熬的痛苦。
所幸的是最后Max的选择拯救了她的灵魂,同时也拯救了他自己的,这就是那封让我流泪的信:人不是完美的,世界不是完美的。
Max畅开心扉,用真我选择了朋友,在一封封飞来飞去的信和自我刨析中,他逐渐豁达了,当他看着自己想象的朋友离开再也不回来,看着街上乱仍烟头的行人乞丐能够平静下来时,那是他的裂缝人生人行道在慢慢向Mary的那条 靠拢,道路纵然依旧裂缝班驳,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
你的人生有裂缝吗?
有多少条?
还是很整洁?
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小或大的黑洞,只是有的外露,有的深藏。
在这漫长又短暂的困惑的人生中,如何才能找到自我,不是所有人都能象Max和Mary 一样能找到这世上另一半相似的灵魂可是,接受自己的缺点,面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缺点,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原谅,来感受,也许,这样我们能活得更容易一些。
在感恩节冷清的校园里看完玛丽和马克思,走出房门时寝室楼的长廊上空空荡荡。
然后我想起了许多。
想起儿时刚到国外读小学,清晨走进校门转过拐角,在父亲看不到的地方抹眼泪。
想起父母不在家时第一次自己上闹钟起床,空荡荡的房子和上学路上长长的街道,在陌生的国度里令人恐惧软弱也催人坚强。
多年后要回上海念书时,在深夜哭醒,因为害怕陌生,害怕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变化。
后来母亲回国探望,陪我找好学校又上了两天课,临走前一天把我的红领巾系在家里的楼梯上,说怕我早上忘了带。
从机场回来后我一直看着它哭,上海的初三那样苦,那时我是班里的倒数第一。
四年后父母又一次送我上美国读大学,又是哭,我哭,妈也哭,我目送父母的车离开学校,然后在学校里一个人走了很久,走了一圈又一圈。
这后来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心里有事时便会在校园里独自走路,在斯坦福广场回廊昏黄的夜光下,一圈又一圈的转。
我于是看懂了这部电影。
虽然我脸上没有胎记,不是肥胖症患者,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常受幸运的青睐,生活精彩而热闹。
虽然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与人交谈,开会,上讨论课,扯哲学历史艺术,交换人生故事,八卦,闲侃和相互取笑。
可我与我身边在不停地说着话的人们,我们都是马克思一样Asperger’s症的患者。
我们无法真正洞悉这世界的喧嚣,繁复和混沌,无法真正把握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善变的情感,无法真正的相互理解。
我们不懂生活,不懂爱情,不懂命运,也不懂彼此,就像马克思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乱扔垃圾一样,我们在理想和世界的落差中受尽挫折,在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中各自孤独。
我们都是孤独地走在人生路上孤独的人。
我们无法依靠他人来获得成长、快乐或救赎,却一样地渴望理解与被理解。
我们都是玛丽和马克思,是在布满磕磕绊绊地岔路上偶尔相交的不完美的人们,努力地理解与被理解。
有位朋友和他的女朋友自中学时开始谈恋爱,因为出国的关系两地分离了七八年,现在终于定下日子要结婚了。
今天闲谈时他告诉我他要娶的女生性子急脾气不太好,偶尔不讲道理。
他们也常常吵架。
可他说他们选择了要一起走下去,于是一切从来不曾变过,出现问题努力解决,努力沟通,努力包容。
而今晚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似乎终于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交流,讨论,闲侃和相互取笑,为什么要努力地沟通和表达,哪怕这世界像谜一样难以解读,哪怕我们都需要像马克思一样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儿。
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彼此原谅,犹如原谅我们自己。
你曾经嫌弃过你的朋友吗?
“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
”“你刚才说的话好丢脸啊!
”“你怎么这么不make sence。
”你可能说这不是嫌弃,是关心,但是你不可否认,你试着改变你的朋友成为你想要的朋友。
Mary想治好Max的“病”。
事实上,这是一种伤害。
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朋友,同样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朋友亦然。
影片的最后没有两人相视而笑的那种温馨动人的大团圆,但是却是最完美的结局。
就正如我们不愿意和多年没见的小学朋友见面一样,我们不愿意破坏那美好纯洁的回忆。
看了《Mary and Max》,最终还是忍不住了...好像好多人都曾经有过笔友,这好多人之中当然包括自己在内。
曾经期待从未谋面笔友来信的兴奋和小焦虑,又些许浮现出来。
我记得我最久的一次笔友是从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
从频繁的每周几封到最后的断断续续杳无音信。
却在往后的日子里,某几个小时刻,想起他,感谢这样一个人和我一同分享我的生活,我的失落,我的开心,我的激动。
我记得曾经有过一个广州的笔友和我说,我们这里荔枝特别好吃!
但你知道如何防止荔枝不上火么?
很简单,只要喝一杯凉茶,就没问题了!
我们的开场白都如同小学的作文一样,介绍自己的年龄、喜好、性格,按照老师教好的“如何写信”的规格和应该注意的称呼和落款。
我特别记得信封上,落款人要写“某某 缄”,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用“缄”字,又难写又不好懂其含义。
噢,我想起了自己的第一封正儿八经的信件。
那是上小学的时候,几年级我给忘了,毕竟我没有Sheldon的神奇天才记忆。
那时候有一篇作文就是“给他人写一封信”。
班上每个同学都很兴奋,积极的买邮票买信封,特别是在学校旁边的文具店里挑好看的信纸!
(这当然是女生干的事)我的第一封信件写给了姐姐的男朋友,也是现在她的丈夫。
我当时写了什么呢?
也无非是关于自己的介绍和交代此次来信的目的吧。
信写过去也就继续上学了。
虽然有几个睡前的夜晚会想象着,姐姐的男朋友收到信件时阅读它的表情、速度、环境。
是我从小多愁善感还是每个小孩都如此?
过了好几天,班里的同学有几个陆续收到回信。
他们成了得意洋洋的象征,所有的同学都露出羡慕的表情,我的心里也痒痒的,想着如果我也能收到回信该多好。
当然了,我也听到一些姑娘团体们,课间说到“说不定是自己寄给自己的!
”应该是一个下午,我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封!
信封上写着自己名字的信件!
那一刻,心情真的好复杂啊!
首先,感觉自己被重视了,我也有朋友给我写信!
其二,自己变成大人了!
因为往往家里的信箱里全是爸爸妈妈的信件,感觉写信是属于大人们之间的事情。
其三,我很激动!
我很激动!
其四......那封信我看了一遍又一遍!
绝对不止MAX看Mary第一封信的四遍。
课间看,上课看,放学路上看,躲在被子里看。
其实信件里的内容也不过是寒暄以及简单的说说他的生活。
我把这事告诉姐姐。
她只是笑笑,然后说她和哥哥每周写三封信,从未间断。
哇!
好厉害啊!
顺便提一下,这两个人写了5年的信,成捆成捆,成箱成箱!
这两个人,在认识十年之后,终于结婚,上个月诞下龙凤胎一对!
噢,我的小外甥们!
我还做了一件现在想起来很好笑的事情。
我当时还为自己写的信和别人回复我的信做录音!
自己念出来,录在磁带里。
因为当自己的信寄过去后,待到对方回信来,有时会忘记自己写信过去里的内容,于是就打开磁带,一边拿着回信,一边听自己上一封写过去的录音,这样就可以把“回信”看的更懂了。
后来,断断续续的又杳无音信了。
和mary&max一样,我也曾经收到过别人寄来的相片,也给别人寄过。
我收到过别人寄来的画,也寄过小零食给别人,还有好看的信封、好看的小贴纸......但,这些人都是和我一同分享过生活的人。
在一个人的时候,在夜晚,在放学的路上,他们都陪伴在身边,虽然,从未谋面。
我想,我会不会在他们的人生中某个小阶段,或是某一刻,同样作为一个“背后的朋友”鼓励着他们前进呢?
mary和max,他们是笔友,他们更是影响对方一辈子的人。
这绝对是一种幸福。
和我的幸福不一样,也无法类同。
以上。
ps,与这部动画片在2009年法国阿讷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同样得到“最佳动画片”称号的《鬼妈妈》也同样不错!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19245/pps,我这次知道,原来写信中在ps之后使用"pps"或者"pss"都成。
有个朋友在看完《玛丽和马克思》以后写了一篇短小的日志:两个loser的故事。
看完了影响心情,压抑。
阴暗的色调(只有一点点亮色),悲伤的故事。
也许对于性格明朗的人来说,《玛丽和马克思》是这样一部伤感的悲剧。
一个童年灰暗的小女孩和她自闭症患者的笔友,同病相怜、相互安慰的一生。
但我却从心底认为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故事。
因为也许那些天性开朗的人无法理解,一个人没有很多朋友,只满足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怎样的欢愉。
而我想说,因为我是我,所以这没什么不好。
马克思说过:“我觉得做一个自闭症者挺好,要治疗我就像要改变我眼睛的颜色。
”他只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觉得他怪异,而他也无法理解别人。
他不明白为什么印度很多人都在忍饥挨饿,而人们仍然会扔掉大堆的食物;为什么明明需要氧气,还要乱伐雨林;公交车不按时运行,为什么还要制作时刻表。
等等马克思也有许多与正常人不同的爱好。
比如,他喜欢“收藏”街道上行人乱掉的烟头;能够飞快的拼好一块8面魔方;喜欢自造单词;经常给市长写信提出千奇百怪的倡议;常年购买乐透时选同一组号码,并且在40多岁的时候中了乐透大奖……所有这些与“正常人”不同的特征却让我更加喜欢起马克思来。
甚至“疯子和天才只有一步之遥”这句烂街的话,对于马克思来说都显得太过平淡。
就像《革命之路》里的疯子弗兰克一样,他们只是太过智慧,而把世界和问题看得太透彻、太犀利,以至于突破了平常人平庸的底线罢了。
而从马克思对于可怜的小女孩温和的宽慰与智慧的引导来看,谁能说,马克思不是一个谦和并且高尚的人呢?
所以,即使马克思最后并没有见到他可爱忠诚的小朋友玛丽、也从来没有用过一个安全套、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从来没有一个真实世界的朋友(除了玛丽)、从来没有瘦身成功过,也并没有什么可遗憾。
因为他是一个自闭症者,不需要别人去理解;因为他和玛丽之间真贵的友谊即使只有文字传递也足以温暖彼此;因为他没有复杂的欲念,乐透大奖只要用来买可以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就会满足。
他只是自己。
像这样一生保持真我,不为了迎合任何人来扭曲自己,不为了赢得任何人的眼光去追求所谓幸福与财富,难道不是最可贵的幸福么?
对于小女孩玛丽而言,马克思对于她的意义,就像是这部电影对于大多数人的意义一样。
她懂得了,即使自己不够漂亮、天资不够聪颖、甚至自己的父母亲也不那么喜欢自己,这世界的某一处也必定会有那么一些人懂得自己,欣赏自己的可贵、甚至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怪癖。
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接受自己,毫无保留的一一接受。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我想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
”我想很多人都曾经感同身受。
比如,我为什么没有XXX那么漂亮?
没有XXX那么聪明?
没有XXX勇敢?
没有XXX那么招人喜欢?
如果你也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质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一个不必要的存在时。
不防就去看一次《玛丽和马克思》吧。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太胖、不美、太孤立、不够开朗,不过是你天性中的一部分。
而这世界本来就需要丰富多彩的存在,何必去追求千篇一律的认同呢?
所以,也许你只是自己而已,这没什么不好。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的电影。
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
玛丽是澳大利亚一个八岁多的小女孩,父母健在,不过个性都比较奇葩,一个整天酗酒,一个常年呆在仓库和死鸟(标本)玩耍。
玛丽由于长相问题并没有什么朋友。
而这样的父母也让她对这个世界充满困惑。
对于她的问题,家人常常给出善意的谎言。
比如说,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她爷爷告诉她,小孩子是从啤酒杯里来的,爸爸喝完啤酒之后就看到孩子了。
有一天,她看到两只狗在准备性交,她很羡慕,她说,真羡慕小狗可以有朋友一起玩叠罗汉。
可见她有多孤单。
因为孩子从哪里来的困惑,她生起写信给美国人的念头,想问问美国人的孩子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从可乐罐里出来的?
厚厚的书,密密麻麻的地址里,无意挑到了马克思。
马克思应该算是个孤儿吧。
三岁的时候父亲抛弃他们母子,6岁母亲自杀。
他养了蜗牛鹦鹉金鱼和猫,还有一个隐形的朋友。
其实就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
他是一个自闭症患者,没有朋友,也不喜欢嘈杂的纽约,他只想呆在安静的地方,他想去月球生活。
对了,马克思44岁。
一个八岁的澳大利亚小女孩和一个44岁的美国大叔,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年龄差距,都是非常遥远了。
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喜欢同一个动画片,没有朋友。
在我看来,马克思44岁的身体里住着一个非常孩子的心。
我觉得这是能他和玛丽做朋友最重要的原因。
他不觉得玛丽说孩子从啤酒杯里来的说法幼稚无知,他回信里说在美国,孩子不是从可乐罐里来的,如果是犹太人,就从犹太祭司下的蛋孵出来,如果不是犹太人,就从天主教修女孵的蛋出来的。
而且信中提到,他虽然在避孕套工厂工作,但是他从未用过避孕套。
我没理解错的话,他还是处子之身。
马克思是一个怪异而且非常单纯的人。
他收到玛丽的信一开始是恐慌的,凝视窗外18个小时之后他才决定回信。
特别记得这一段,他决定和玛丽做朋友,然后开始回信,打字的声音奏响了欢快的音符。
对于马克思来说,这是一个花了18个小时思考的重大决定。
他虽然一直渴望一个真实的朋友,但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让他接受的。
所以当他做出这个决定,他的心房打开了一扇窗,照进来了一束光,有了色彩和音乐。
他们做了20年的笔友。
玛丽长大之后读了大学,知道马克思实际上是有精神疾病,于是她想钻研出治愈的方法,并且以马克思为原型写了篇作品。
作品大受欢迎,玛丽写信给马克思寄去了那本书,想分享这个好消息,还说要把版费分马克思一半。
听起来是个好消息,然而这事把马克思彻底激怒了。
他愤怒的打出他的心情:痛苦,迷惑困惑,苦恼,不安,背叛,气喘吁吁……他对玛丽敞开心扉,他毫无保留的内心世界,就这样被玛丽公诸于世。
写完的信被他揉成团扔进垃圾桶。
他痛苦到颤抖到满头大汗,键盘都开始模糊抖动。
他怒吼着扯掉了键盘上的一个健,寄给了玛丽。
玛丽是照亮了他的心房,但是未经允许就带了成千上万人来参观。
这对马克思是致命的伤害。
玛丽提着行李准备出门去纽约找马克思庆祝,在门口信箱看到了马克思的来信,没有任何话语,只有键盘上的M健。
M是Mary也是Max。
马克思连M都扣下来了,可见他的愤怒。
玛丽瞬间知道她做错事了。
马克思不会再写信给她。
她在她最喜欢的炼乳罐头上写上im sorry寄给马克思。
马克思没有回信,她知道马克思不肯原谅她。
从此玛丽在自责愧疚和自我厌恶中变成了和她妈妈一样靠酒精麻痹自己的行尸走肉。
马克思最讨厌别人乱丢烟头。
因为玛丽的伤害,对随地丢烟头这事他更加忍无可忍。
他暴怒之下双手抓住丢烟头的流浪汉的脖子,发出愤怒的声音,感觉要把流浪汉掐死。
流浪汉惊恐的喊im sorry!
马克思呆住了。
im sorry. 玛丽就是这样跟他道歉的。
人无完人,有些人的缺点就是乱丢烟头。
如果他能原谅道歉的流浪汉,为什么不能原谅玛丽呢?
他决定原谅玛丽。
他给玛丽寄去了他所有的动画收藏,说是为了表示他的原谅。
看到这我眼泪掉下来。
可能是想到了不被原谅的自己。
玛丽和马克思重归于好。
影片的最后,玛丽终于去纽约找马克思。
当她推开无人应答的门,看到了坐在椅子的早上刚去世的马克思。
看着屋里熟悉的一切,她牵起了马克思的手。
她和马克思一样仰起了头,天花板上整整齐齐地贴着满满的一墙的信。
每一封信马克思都用熨斗熨平的。
空荡荡的房子,满墙的信。
她脑海里是马克思说的那句: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r are my only friend.对于马克思来说,玛丽是他唯一的朋友,对于玛丽来说,马克思又何尝不是那个唯一呢……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看到这里,泪流满面。
剧本精彩,寓意生动,这部电影让我开始思考,我是玛丽还是马克思?
还是两者皆有?
影片的最后,马克思就这样静静离去了,悲伤万分,满墙的信件让我瞬间泪崩,这个故事较会我们要更爱自己,哪怕是自己的缺失和不完美。
两个互相慰籍的笔友,故事的最后真实的残忍,这就是人生吧!
因为不想成为可耻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断地在寻找朋友。
我就是这样,常常为这个过程感到无限的疲惫。
其实,往往是那些安静的孤独的晚上,对着键盘的时刻,才让我感到无比的自在。
如果说我是Max的话,我宁愿就这样在某个清晨悄悄的死去而不打扰到曾经让我学会微笑的朋友。
其实,从Max写给Mary的第一封信开始我就不断地流眼泪。
看到他坐在打字机前面认真的敲打的每一个字,那些单调而寂静的场景是多么的熟悉。
大部分时间,我就是这样度过,或者说,即使有很多人在身边,我也常常会有一种很安静的感觉,似乎只能听到那些声音的频率而已。
我仿佛看到我自己,丑陋,肥胖,懒惰,懦弱,却渴望美好,勇敢与坚强。
而同时Max又是那样的可爱,他会发明属于自己的词confuzzled,他会给市长写信,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多么可爱而顽皮的一面啊。
但是同时,他不断的在数有几根烟头。
我一直觉得,当有一天你觉得生活不再精彩的时候,就会开始计算身边的一切,就如同睡不着数羊一样,这只是一种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办法。
那些一个人寂寞的夜晚,如果是日久天长的话,一定会吞没心中的信念。
我想我之所以像Max一样也如此的焦虑与厌烦多半是出于对于自己的失望。
我们都曾经因为自己的小智慧而得意洋洋。
但当我走过青少年时代,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好看,也没有很有钱之后,我并非自愿但是毫无选择的接受了“我并不完美”的这个事实。
我无法跟任何一个人很自然的在生活中谈起这些事情,因为这些心底的痛苦似乎并不适合作为日常交谈的内容。
我每天都如此深刻地感受着自己的不完美,却无能为力。
我发现原来我可以成为任何样子,却不可能成为我所期待的那样子。
就像Max所说的那样,when i was young, I want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似乎如果有一天我真地对自己彻底失望了,我也会开始和Max一样过上单调的生活,因为如果无法成为最完美的样子,其他的一切都并没有什么区别了。
如果我不能像Max一样遇到Mary,我宁愿一个人静静地在某个清晨离开。
也许人生不过就是这样。
这就是我,在孤独中可耻的人Max的最后一封信Dear Mary, Please find enclosed my entire Noblet collection as a sign that I forgive you. When I received your book, the emotions inside my brain felt like they were in a tumble dryer, smashing into each other. The hurt felt like when I accidentally stapled my lips together.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 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 even the me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 my warts and all, 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 however, 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am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at everyone's lives are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 like mine, have cracks, 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s. You are my only friend.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witz.这是第二早有看了一遍之后写下的补充,Max即使中了头奖,也还是那个在别人眼中贫穷的人,因为他不是贪婪的人,所以即使拥有了再多的财富,他还是那个只需要巧克力和noblet的人。
但是Max临死的时候,身边并没有巧克力,他所有的noblet都送给了那个曾经伤害过他的朋友。
他微笑,看着那些远方飞来的一封一封的信件,手里拿着的不是巧克力,而是Mary最爱的食物,[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只是没想到原来交汇点却是路的尽头。
我想到了所有悲伤的事情,却感觉很温暖。
我真的只是觉得一般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最后一分钟太震撼太煽情,让人绷不住的泪流满面。
非常不喜欢这种画面风格
泪瓶那个桥段不错。
不喜欢那中被白交错的感觉
幸好我们还能互相安慰。
闷.
两次落泪。一次是中间看到玛丽写自己被欺负时眼泪落到信纸上,另一次是玛丽抬头看到满墙自己写给马克思的信。
微信里有些朋友,感觉像是现代版的《玛丽和马克思》。他们写信,你们发微信,互道衷肠,但永远都不会见面。
不管怎么说,看到最后让我有想哭的冲动
需要关怀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应该拍成真人才对
如何不在自信里伤害到他人
因为最后一个天花板的镜头给了五星
。。。。。。。。。。。。。这部动画我看了不下五次。。根本看不下去。。
孤独的人不可耻,贩卖孤独才可耻。
非常朴实的粘土动画片,最后那一幕很感人。
没有很感人,老头子和小姑娘,笔友间的感情,我不喜欢这种人设,剧情也太慢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