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开始,从巴黎乡下来寄宿的Mary对房东女儿Emma是欣羡的。
优雅成熟的医科生Emma,举手投足都让她不由得深深注目。
Emma对Mary保持着有分寸的客气,只有她不经意提到小时候Mary对自己的忽略,似乎透露着隐情。
随着Mary在钢琴学校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她越来越受欢迎。
Mary自来熟的性格却成了Emma的心病。
Emma不喜欢Mary结交异性朋友,显示出对Mary越来越强的控制欲。
两个人的关系在一次意外事件后偏离轨道,Mary情不自禁却又深深抗拒,拒绝Emma的一切关心,甚至想要搬出合租的房子。
然而Emma对Mary的情欲和占有欲都到达了顶峰,这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变成了Emma穷追不舍,Mary拼命想要逃离。
Mary交了男朋友,一起住进了合租的房子。
男朋友发现Emma越界的情愫,提出带Mary离开,不料Mary却拒绝了。
两个人在感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Mary无法接受却又难以拒绝,最终Emma意识到自己给Mary带来了太大的困扰,决定离开。
而她离开的方式,是结束自己。
影片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
Mary由开始穿花裙凌乱卷发到末尾着黑衣梳起马尾,或许象征着她由不谙世事不懂设防到内心纠结压抑控制的蜕变。
Emma出场时高高盘起发髻,单一简洁的黑色衣服,到后来披散头发,结尾时候一袭红裙,暗示了她再也无法压抑内心感受,渐渐为爱疯狂的结局。
影片的结尾Mary哭了又笑了。
其实Emma带给她的不只有困扰,还有被在乎的幸福感。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或文学作品有表现被暗恋一方复杂的内心感受的描写。
所有人以为我是你最尽职的朋友,可知我从不轻易付出,如果不是因为爱。
爱情.mary 也爱上了emma.只是她不敢面对和承认.希望两人能走在一起.
没什么好说的,艾玛是很丑恶的一个女人。
音乐学院的老师说得很对,这个女人满身都是毒液,谁碰上谁倒霉。
从开始看就想对她们写些什么,于是看了一些别人的看法,发现多数是围绕着占有欲展开的。
总有人指出艾玛的占有欲太强,但每每看到此类评价心中总是生出些许质疑,看完全片方才明白。
欲占有者,往往选择据为己有或毁于己手,然何艾玛却选择自缢。
这不像是欲占未成而做出的选择,却像无奈中萌生出的绝望所吞噬耗尽的仅存的情感的最后的宣泄与倾诉。
两人确实互相有所吸引,但纵观全局,玛丽的爱似乎更倾向于钢琴。
她因钢琴而来到艾玛身边,因钢琴中的失利而迁怒于艾玛,为了钢琴而结交男友,为了钢琴而“冒险”搬回艾玛的家。
此中玛丽的男友与其说是用来刺激艾玛,到更像是对其钢琴事业的保护伞,他可以使玛丽在一定程度上离开艾玛的“性骚扰”,使其自身对艾玛德渴望得到相对的安抚,已使其平静的参加比赛。
想到这里,又一个问题产生了:玛丽这么做是否是想逃避艾玛?
显然不是,玛丽在男友离开前邀请其一同搬去他的亲友家,但玛丽没有同意,显然玛丽并不是可以轻易舍弃艾玛的,说的具体一点:我们无法判断玛丽对男友是否真的有感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玛丽对于艾玛有着不可替代的情感与依恋,我也非常愿意将其称为爱。
我也相信玛丽是爱艾玛的。
在玛丽参加比赛前与艾玛的对话中,我们也有所佐证,玛丽始终没有对在比赛结束后离开艾玛与否做出过正面回应。
有理由相信玛丽是不会离开的,而其缘由便是对于艾玛的爱。
如同一切悲剧故事一样,相爱的两人的悲剧结尾总是有着某个矛盾因素在作祟。
此处的矛盾因素,便是玛丽内心对于同性恋的不认同及无法抑制的对艾玛的感情。
健康完整的家庭环境使玛丽有着传统与执着的伦理观,这是她难以敞开心扉去面对和接受与艾玛的彼此热恋。
这种强烈的自我冲击与自我束缚将玛丽抛来夺去。
偶尔的与艾玛的激情无法释放其内心矛盾挣扎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反而加剧着这种自我毁灭式的内心冲撞。
最终影响其钢琴演奏,迫使玛丽将内心压力的罪魁祸首指向艾玛。
事实上我认为艾玛与钢琴对玛丽而言并不是一对矛盾起,而正是因为玛丽内心的争斗使她将艾玛与钢琴放到了天枰的两端。
于是相较之下不难看出,玛丽更爱的是钢琴。
回头说说艾玛。
我实在是很难看出她所谓的强烈的占有欲,她的生活中更多的似乎是寂寞与孤独、无奈的隐忍与别无选择的接受。
在影片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远离父母独自面对生活与学习压力中成长起来的看似坚毅、冷漠、独立、自信、略显高傲的艾玛。
但这一切不过是孤独中敲磨出的自我保护与安抚的外表,是十余年独立生活所赋予艾玛的唯一“财富”,唯一的保护伞。
然而它却在艾玛对玛丽无法抗争甚至毫无还手之力的爱面前不攻自破、土崩瓦解、支离破碎。
在玛丽面前,艾玛重又变回了一个无力的小女孩。
她无法为玛丽赢得参加比赛的机会,无法消除玛丽内心的矛盾,无法获得玛丽的爱与肯定,甚至无法阻止玛丽搬走。
于是她只有重新选择忍受,忍受寂寞与被抛弃。
甚至去抓住那如同自残的最后的救命稻草,同意玛丽和男友一同搬回来。
当看见赤裸的玛丽与男友时,其内心充满了奋恨与无奈。
这便是艾玛的矛盾,无法割舍的爱恋与追之更疏的彼此的距离。
最终艾玛将这个矛盾发泄到了玛丽带回来的中年男子的身上。
而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使得玛丽在面对艾玛的穷追不舍中找到了自信,掌握了主动。
这也夺走了艾玛最后的仅存的一丝保护伞——自信,将其推入更深的绝望。
于是艾玛有了玛丽参加比赛后将离开自己的预感,而她深切地知道这次离开将是永远的不可逆转的。
不经意之间,艾玛与玛丽产生180度的逆转。
原本高傲自信的艾玛,变得绝望、无可奈何。
原本稚嫩、对大都市无所适从的玛丽,却变得自信、张扬。
(在开始与结尾两人发型的转变上,也许就带有作者的这一寓意。
)于是,自杀成为艾玛唯一的选择,她无法在以后的日子中重新找回自己那已经支离破碎的自信与高傲,无法在自己的所爱抛弃自己之后再次独子生活。
无所适从的艾玛在父母的离开后,又一次被玛丽禁锢与那个空旷生冷的家中。
最终她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她不愿再独守的“牢笼”,她要去玛丽那里,去见证那于她无关的她深爱的玛丽的成功,牢记那一刻,并且永远的不再回来。
或许艾玛在走出房门的那一刻并没有想死,或许她依然希望可以唤起玛丽对她的爱。
但在于玛丽的爱的争斗中,她已失去了自我,她与周围的一切相比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看到玛丽的成功与她家人的紧密相随,孤独感再次袭来,将艾玛拖入绝望的不归路。
使我感到庆幸的是在影片结尾,艾玛并没有死。
这使得艾玛与玛丽的爱恋萌生出了无限的可能。
玛丽是否能够借着艾玛的鲜血冲破其内心的枷锁,去拯救艾玛以及她自己那颗伤痕累累的心呢?
刚看完。
最后艾玛倒在地上被人抬走,身上还裹的是金纸。
而玛丽呢到后来是哭也是笑后来还是哭,就结局放制作表了。
不知道这是死了还是没死还是啥,就查了一堆在网上。
冒出来的没一个合格的,甚至还有人问不明白玛丽为什么那么对艾玛,还有人说自己讨厌同性,所以对艾玛于玛丽的占有欲十分厌恶。
诸如此类,唯一一个说没死的,就是没死两个字。
最后我也不想管是死还是没死了。
这部电影拍的是真的不错。
钢琴背景音加分,纵使人物没说一句话,但通过光线场地色调人物表演音乐等等,也能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很戏剧性的电影,让我感觉自己是在看一场很有故事的音乐剧。
玛丽对艾玛的态度,刚开始是很正常。
可是后来,明明知道艾玛喜欢她。
还当着人家眼皮子底下与男人搂搂抱抱,甚至在人家家里做爱?
你男友光着出去被朋友看见,不感觉很没有礼貌的吗?
最后还在笑??
等等这些细节性的我就懒得说了,以前都是艾玛给她好好准备饭点,人家病了,她准备一两次就烦了啧。
正像艾玛那句话“你把我当成什么了?
给你收拾烂摊子的你妈吗??
”可是艾玛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例如她就不应该和玛丽的老师针锋相对,虽然后来道歉了。
可也幸亏老师还可以,不然那段时间有玛丽小鞋穿了。
玛丽对艾玛的态度很正常,不正常就是没有基本礼貌。
我看见网上有说玛丽很理性,艾玛则是感性????
我可是笑笑。
这是理性??
玛丽理性?
这是在说女同就是非常不明智的东西吗?
玛丽所谓的理性,是对于世俗于les的闲话的恐惧。
她不想与大城市的人群格格不入,所以在意别人的看法,才会在要入学时,准备好裙子和丝袜。
可是后来丝袜不合适,她瞅了瞅边上才褪下去丝袜。
在穿着这条裙子过程中,一直在悄悄左看右看别人投来的目光。
后才会又去买了牛仔裤,还是在她看来品味极好的艾玛说过的一家店。
她想融入集体,才会和艾玛吃饭时自己的朋友来了,犹豫再三还是选择朋友。
而在此间她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毕竟是大城市嘛,要来体验体验。
”和这个意思差不多。
而又因为她害怕别人看法,才会在艾玛亲她时候,回头看看朋友们走没走来看没看见。
才会在艾玛当众和老师喊起来后,不开心以至于最后说要离开艾玛,回家里住。
她太害怕了,可是又太想融入集体。
发现没有?
玛丽穿的衣服那身花衣和那种厚重的外套?
当第一次参赛时候,别人都套着黑色外套,玛丽也是一样。
可是只有她里面露出来的还是那花衣服,别人却没有一个有这样的。
这身花,从开始到后来一直占据着我的眼睛。
它——太吸引人了。
因为玛丽的自卑,艾玛却好死不死在在那天当众说她为了参赛每日每夜努力,乡下如何如何,不是四岁学习钢琴的人如何如何。
这么直白坦言,而且你还和人家老师杠?
换了我是玛丽,我也会对这个艾玛产生一些不满。
玛丽最后是要哭后又解脱了地笑,又是要哭的方式。
我想是这种心理——我对艾玛其实是有说不清的那种感觉的,可是因为我的害怕和自卑,导致她成为了我心理上的累赘、是我的压力。
如今她不会再来那样于我了,我就再也没有这种压力了,一切又都会好起来。
可是——为什么还是很难过。
是啊,我还是有些喜欢她的吧。
(——最后,根据本人想法。
玛丽最后还是会忘记艾玛,去过她的新生活。
综合下来,这是符合玛丽性格的未来。
但玛丽……她应该是从来没有释放过自己真正的性格吧?
真正的是什么?
——冷漠,无情?
大抵是这样,她无所谓了。
我看电影的也无所谓了。
)
在豆瓣的小组里,同学们就“我们喜欢看的法国电影到底是商业还是文艺”发起了讨论,我觉得,看看这部片子大概会明白一些。
众所周知,商业片就是瞄准票房的,在允许的范围内,观众喜欢看什么就拍什么。
但文艺片呢,它的目的似乎并不明确,你说他完全不考虑票房吧,不尽然;但你要说他是迎合观众的,那就更不对了,文艺片一般比较晦涩难懂,他不会太考虑观众接受与否,他反应的是导演的意图。
我们对商业片的认识主要来自好莱坞,在我看来,那些情节千篇一律,人物性格单一且脸谱化的电影,都该归到此类。
在这些影片中,金发美女总是很蠢,黑人总是唠唠叨叨,白人总是一本正经且总是和黑人同事吵架(但不影响他们的交情),好人总是能打败坏人,等等。
我这么说并非是要贬低商业片,也不是说美国没有文艺片。
总之商业片的目的是让人娱乐,大家看过之后哈哈一笑,然后愉快的投入工作。
那样,它的目的就达到了,更何况,在这些电影里还能看到我们喜欢的明星。
但文艺片呢,他就没有一定之规。
比如这部,金发的艾玛就不蠢,她冷艳,迷人,偏执且神经质,人物很饱满,喜怒哀乐都有了。
我对 ISILD LE BESCO并不熟悉,但我非常喜欢她的表演,她的戏不如玛丽的多,但更加抢镜。
除此之外,玛丽把对艾玛那种爱恨交加的感觉表现的也比较到位。
这么说吧,商业片像是流水线做出来的,每一个都类似;而文艺片是手工制作,每个都不一样。
商业片里的表演是表面的,而文艺片则是内涵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另外,文艺片里的人和物往往是不那么正常的,有点病态的,就像这部,可以成为畸恋了。
另外,我觉得欧洲电影,即使是商业片,也比较文艺,拿到美国那可以算是文艺片了,而真正的欧洲文艺片,基本没人看的懂 不知我的见解是否正确,请指正。
法国电影的基调 推进的基本都很慢从Mary搬到里昂 和Emma住在一起开始 有些东西有了小小的不一样全片给我的感觉都很暧昧 很情欲 但是一样的 很绝望Mary注视着Emma用海绵涂抹润肤露 她的半透明雪纺衬衣 她的小礼服 她的金发她帮她涂指甲油 她带着她去医学院的派对 她用生气的表情说着【说好今晚就只有我们两个的】【你是白痴吗 他想要强暴你】她抱着她 她亲吻她 开始Mary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不喜欢 可是也不反抗 就像和男孩子们做爱一样 和她纠缠但是 有多爱 就有多恨最后一场演奏 Mary美得像一支黑天鹅 她高高扬起的头颅 对Emma到场感到的厌恶和烦恼透露无遗 那天 她没有正眼看过Emma一眼 直到Emma割破自己的手腕 晕倒在走廊上 绝望的死去其实我不明白她们之间是否有能够称为爱情的东西 但是Emma让我感到心疼开始的时候她是那么的冷漠 全身透露出来的 就像是浸泡在福尔马林液体里的尸体一样 冷冷的致命的荧光她忘情的亲吻 她的欲求 她睡在Mary身边时克制的自慰 她的歇斯底里的啜泣 她的笑 她用尽全力的去爱 然后 亲手把自己扼杀在那里面如果 在她们之间有足够称之为爱情的东西 那 我宁可相信那是Emma的一厢情愿 这样 会显得比较纯粹吧
为你穿上,那鲜艳的红装再为你弹奏一曲《死公主的孔雀舞曲》你的笑容宛如火焰,将我吞噬在寂静的键声中兀自旋转为何让我得到你的人,却不给我你的心
不是说你有多绝情,不是说我有多用情不是说你有多冷漠,也不是说我有多无谓看似是一个折磨一厢情愿的故事,虽然最后致死来结束这无法永远为你的思念看似也只能这样去结束那爱你的情谊,但因为太爱你了,放不下,只能带着这感情离开我想你也并不是真的对我这么冷酷,虽然已经看不到你为我留下的泪水我想你也并不时真的这么讨厌我,毕竟你也回到这个房间我只想要你,我可以付出全部,没有任何尊严,没有任何尊重,但也全力去保护你但只可惜,只有我走了,你才能知道其实也可以爱上我只是偏偏等到我走了,你才知道一厢情愿到了最后,还是一厢情愿只是那时,你知道我爱你只是这时,我不知道你爱我了原本不是太想写这关于一厢情愿的文字,因为总觉得很傻,十分傻,以前不觉得,但当自己一厢情愿过后就会分外地发现一厢情愿真的不是一个令自己感动的故事,最多就是那份乐观的傻劲会让人有单纯的错觉。
或许真的是单纯,但这样的单纯不太讨人喜欢。
那一言一语的对话效果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想象,一个人的幻想,对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实在只能心痛地骂着活该。
无奈,也无能为力,只能等这可怜的独角戏主角被真实鞭笞醒来,之后再慢慢疗伤,能否伤愈也已经不在意,只要能醒来,才去思考如何收复心情,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怕的是一直沉迷,致死的那一刻都沉迷着两个人中的那个一厢情愿当中,醒不来,最后还要带着这份真感情而逝去,也只能说,可惜,十分可惜,之后再叹气,说,何苦呢?
若然一开始就告诉自己会死心,那么是不是这段感情也不会开始?
若然很多事情都知道结果,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去伤心的去明白这个结果?
或者是说经历过的才知道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也不会预计到自己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经历得太用心那么之后的结果也肯定会令自己很震撼。
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凡是都不要太用心?
确实,用心之后,特别是得到的结果是不好的之后,再第二次选择去经历之前,就会害怕,之后就很有可能的去选择放弃。
其实这个话题时没有答案的,经历与否,也只是在于自己想或不想,我也经历过,结果不太好,但不后悔,醒过来后,不算有好转,但起码醒过来,以后知道,有些事情,可以一开始就放弃,之后就可以不用再心碎。
依然记得一句话,心碎之后,心仍在跳。
纵使是心碎了,但还没有停止,虽然不像之前那么完整,没有你的参与,心血破碎片撒一地,但生活依然需要继续,带着心痛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从深刻的痛到麻木的痛,没错,生活依然继续,只不过没有憧憬,没有当时对你许诺的美好的未来罢了,没有你罢了。
躯壳就算没有了灵魂,依旧还能呼吸,这是本能,这也是这个经历教我的,没有你我还是活着,在没有你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活着,当你没有存在过吗?
或者是我在你心中的地位和你在我心中的地位还是相距甚远,所以这个重要的相互性是没法让你感受到那真是的安全感。
这也是我尽力都完成不到的课题了,我也只能一厢情愿的去感受这重要,之后再让自己震撼地离开这经历。
你看在眼里的,也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也只是对不起,明知道你不喜欢,我也参加你的演出,但你明知道我喜欢你,却不让我看你的演奏,比死更难受。
一个是医学生,日日盘起头发,洁净面庞,房间里同时放着大幅油画和脊椎骨架,瘦削得棱角分明。
天知道在法国读医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高投资高风险高压力。
那习惯了精准和严谨的内心世界,却总是有一种无法填补的恐惧与寂寞。
影片中的Emma其实也充满了浓浓的女人味,就是那种典型的法国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素色衣服,尺寸明了。
另一个,那个名字普通的Marie,她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常年弹古典音乐的女孩,总是有一种音乐遗留的悲天悯人的忧郁,她却如此青春可爱,胸,肩膀,手指,笑容,都闪烁着少女的光泽。
回味了一下两个女主角,就是想说,法国的这部拉拉电影,和平时看的国语的les片的不同,就在于,形象和性向上的模糊。
绝没有让人一眼看住,谁是男人角色的扮演者,而谁是女人。
所谓的同性之爱,若需要在外表上有明显的形象特征,那么其实还是摆脱不了两性情爱的枷锁。
两个女子,都是纯粹的女人味,却心生爱怜,忘记了性别和世俗,才是真正的出尘的爱情。
其实导演想表达的只是爱情本身的沉沦,自私,不可自拔,拉拉只是一个载体,或者面具。
这个爱情之中的猜忌,自私,失控,无论是同性还是两性,均是相同的。
但说实话,这样强烈的占有欲太可怕。
所以Marie才这样地逃避,因此她宁愿选择一个在酒吧里偶遇的男人一夜风流,也不愿意与爱着的女人有点点的亲热行为。
的确,爱得这样痛苦,还不如不爱。
或许我是享乐主义者,我总是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这样地受罪,不如放手离去。
人面对感情最犯贱的便是又怕没有人爱,被爱得太深之时,又控诉自己失去了自由。
爱情类类,现在都看的很淡了。
不是不再相信爱情,只是爱情,或者情爱在生命中的比重已经渐渐褪去。
我的男同学说以后娶一定要娶我这样一个大方得不知所谓的女人为妻,这样便可以夜夜笙歌,甚至夜不归宿。
甚至可以左拥右抱。
我有时候也会检讨,莫非自己真的是一个一点占有欲都没有的女人嘛。
或许那只能说明,我爱自己甚于爱他人。
我再不想日日夜夜地纠结,思念,纠缠着某个男人。
我真的是害怕了那种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那是对自己最大的束缚和惩罚。
我宁愿,给自己自由。
电影中,爱到绝望,爱要沦陷,爱到要割脉相争。
这样的爱情,留给诗人或者疯子吧。
一介平凡女子,宁愿要平淡感情。
老庄就说啦,相沮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当然,这是法国人的爱情观是不同的,一如这个民族的激越,血性。
他们,只要那以爆炸为代价的绚烂烟花。
十字架,代表着爱;而爱,往往也代表着一只十字架。
因为,我们总是这样地不自由。
我真的没觉得法语好听过...
玛丽最后想哭又强笑的表情好心酸,这段“肮脏”的感情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
不小心又看了一个女同的电影。
我不理解
你是否因为我爱上你而感到羞耻?如果我变成回忆。你是否会为我落泪?
可能是只能看字幕无法听懂吧。连带感情也没看明白。
金发女长相像我一小学同学,实在无爱。最讨厌这类片子:人家不爱你,那就放手,一哭二闹三上吊只能让人家更讨厌你。
否认自己也别糟践别人啊,小丫头够狠
俩女主都不好看没看完··
3.5 拼命拗弯 但是Marie 你何必找个男人堵在人面前呢 不善良
同志们这样拍片不是办法。
小攻太吓人
太悲情了 还是别看的好 蕾丝真的都是被影响的 妈的
渣bi VS 控制狂les
金髮女同Purple姐姐一樣樣
纠结的片子
节奏不紧凑,感觉象是要写散文最后没把语言组织得灵肉结合一样。太小家子气了。。。
后面看得我终于 快进了
镜头和配乐很完美,爱的矛盾和占有拍的也很写实
要不要爱得那么歇斯底里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