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的故事以两对情侣作为核心人物设定,但两个女性角色只负责「美和善」,她们同以被追求的目标出现,亦都和重要利害冲突擦肩而过。
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刻意地安排亦或善意,女性角色在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中,呈现了永不凋零的美好,与之对应,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则都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竞争、相互猜疑,独自成长、困斗并衰老,唯有文学让反倒让两个陌生男子之间建立了奇异的亲密。
在登场的男性角色中,两位被害者要么是社会体系的权贵阶层、要么是家庭关系的话事人,他们同以「施暴者」的姿态高高在上,但影片又刻意呈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黄觉饰演的杜国金吟诗作画游泳,无不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魅力;而徐峰的继父虽然出场不多,但炒菜吃饭自得其乐,神采飞扬了父权的张狂。
作为标靶,他们的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至少都是毫不自知,展示了霸权者的娇蛮,亦反射出反抗者的孱弱,可能这也比较接近一切谋杀的本质。
罗晋饰演的王栋和辛鹏饰演的徐峰,是故事里互为镜像的主角,胆怯给了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同行的理由。
他们的命运承担了导演的价值选择,《追·踪》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体察人的自省意识:欲望催人向上亦拽人下坠,我们若对自己诚恳,就能关照出曾被欲望扭曲的恶意,倘若愿意视而不见,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辩护理由。
如果说比起《少女哪咤》有什么飞跃的话,在《追·踪》里,导演李霄峰保有少年心性却不沉迷其中,既愿以赤子之心去体恤少年愤懑,亦能以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辨罪与罚。
如果你女朋友被人强奸了,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最好朋友的女朋友被人强奸了,你会怎么办?
《灰烬重生》的故事,就与这两个问题有关,以最出人意料的方式。
这部6月25日在优酷视频独播的电影,是一部原计划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
我有幸在影院看过之前114分钟的版本,知道它有多对得起大银幕。
那是一场非公开的放映,此前我在电脑上看过一个顺叙的工作版,觉得平平。
那场放映,让我大惊失色。
大银幕当然放大了影片的许多优点,但最令人惊讶的,是导演在叙事结构上的巨大调整。
这种调整带来的提升,和这背后的自信,让我忍不住跟导演开起了玩笑:李霄峰,这是你自己剪的吗?
新的结构带来全新的魅力。
当时这部电影名叫《追·踪》,第一部分叫“追”,这部分的叙事之自由令人惊叹,尤其是影片在十年前和十年后的自由穿行。
其中的一次穿行是用一个开门的镜头来完成的:推门的是十年后的警察,推开门却是十年前的涉案人——这分明就是中国版的《猎凶风河谷》啊。
“追” 的英文名是Ghost,而黄觉在这段的呈现,恰似鬼魂。
比如罗晋见完女主角之后,镜头切到他在烤肉,然后是黄觉入画,整个过程中两个人和女主角没有任何交流;你甚至无法分辨,黄觉是不是罗晋内心的幻觉?
而这种幻觉感,正和影片的内涵相呼应:罗晋是一个要拿最高分的人,而“镀过金”的杜国金,根本是他难以逾越的一个存在。
他想超过杜国金,做梦。
这一段里罗晋也有令人难忘的表演。
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自卑,为了她一个人在天台练交谊舞,那段跳舞的长镜头里,谁能相信罗晋翻身上了房顶,竟然是即兴演出的神来之笔?
而摄影机流畅的运动,把这一切都熨帖进远处的灯火。
还有一个96分钟版里剪掉的镜头我很喜欢。
王栋陪妈妈在河边散步说话,随着演员的情绪如潮水般涨起,周围的风越来越大(是的,不是风机吹的)——这就是黑泽明的等云到啊,这就是称之为电影的时刻啊。
《灰烬重生》的美术也很出彩。
在十年后的“踪”那部分里,罗晋每次出场都自带红色,而红色,象征着危险。
停车场的那场跟踪,视觉太惊人,罗晋被跟上的E区,墙壁突然从绿色变成红色,而E,可能就暗指他“Evil”。
后来罗晋做检查时脸上的红光,片尾墓地对决红光吞没一切……对一位拍第二部长片的导演来说,这种视觉上的自觉,了不起。
以及,什么叫余音绕梁?
看完这电影之后的几天,我都会下意识哼唱马旭东被杀时的那段咏叹调。
而Simon Fisher Turner的配乐,真该出张原声碟。
叙事,表演,镜头,美术,音乐……这部电影值得细品。
《灰烬重生》比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少女哪吒》有了太大的飞跃,看到朋友拍出这样的电影,真的开心。
You made it,当浮一大白。
看到这飞跃的不止我,还有豆瓣上署名顿河的影评。
后来顿河当制片人,李霄峰做导演,合作了《风平浪静》,正在后期制作中。
青年电影人因为作品惺惺相惜,又联手创造新的好电影,这例子再好不过了。
期待《风平浪静》。
现在,让我们先好好看看《灰烬重生》。
影片整体有种沉郁细腻的风格,故事背景有明显的年代感。
聂远饰演的警察把交错的时间脉络串联了起来,写实与写意结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气质,让人在已知与未知之间辗转前行。
徐峰和王栋在各自的生活中沮丧失意,却因一本小说结缘,对彼此的经历产生共情,并相互帮对方除掉障碍。
对于徐峰来说,这本小说带给他与一个陌生人命运的连接,但他们终究来自不同背景,有着各自重视的东西,即便他可以出于同病相怜而作案,但他未能看清自此之后给对方带来的改变。
于是王栋起初通过书信与徐峰往来的目的就显得模糊,到底是真的出于同情,还是为了铲除情敌而对徐峰的利用,或者两者皆有?
这些也构成了影片值得回想的地方。
其中一个亮点是徐峰参观王栋的书房时说,你现在也不看书了。
渗透出了两人在达成短暂的共识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转变。
王栋作为既得利益者,暴露出了真实的本性。
也许这部影片并非意在突出犯罪和悬疑,更多的是对那样一个文学时代的回溯与缅怀。
而如今,文学的处境和沟通手段都已发生了巨大改变,精神层面上所能达成的一致也越来越稀有。
我们与那个依靠阅读和信件守望彼此的时代渐行渐远,直至无路可追,无踪可寻。
这是一部讨论因为感情而杀人的电影。
从这点上还是要给导演一些肯定的。
因为要说明白为什么有人会为了情感而杀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这种以爱为名的凶杀案。
剧里主要讲了两起凶杀案,王栋为了喜欢的女生被渣男抛弃而愤而杀人。
徐峰为了母亲和自己免受家暴而心起凶念。
两人因为交换杀人,十年时间都得以逍遥法外,但杀人后的感觉并不痛快,如影随形的罪恶感侵蚀两个人的其他所有情感。
最后都走向悲剧的命运。
徐峰因此十年后向女朋友和宣慧坦白并希望自首以得解脱,但还是死于王栋之手。
王栋最后也是因为自己妻子的告发而落入法网,并且他最希望得到的妻子的爱和谅解也没有得到,可能这也是对他犯下的罪最好的惩罚。
剧里没有交代宣慧跟王栋哭诉了什么:杜强奸了自己?
还是只是说自己被杜抛弃了?
我们无从推断是什么成了压倒王栋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起了杀心。
但善恶往往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又有谁说的清楚谁是谁非呢,所以还是认可导演对这部分的处理。
无论别人是否完全无辜,但无论如何以爱为名的犯罪,到最后承担后果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所以虽然导演的拍摄手法还不算非常成熟,有些细节没有很明白的交代给观众,表达的过于隐晦和模棱两可,但勇于探讨这类社会话题,还是值得我们的鼓励和肯定的,看过这个电影还是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的。
一看是网大,再看阵容还不错,再看悬疑类,挺有兴趣,应该和烈日灼心差不多吧。
结果,画面光影不敢恭维。
墓地那一场黑红光,就感觉是特地营造的,而不是自然流露来影响观众,几分钟演员脸都看不清,出戏。
情节,草率,太碎。
有那么一条线贯穿,但是太单薄。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两个主角,十年前十年后,加上有关联的一些支线人物,各自老婆,工作,俩人之前之后的交集等等,再加上聂远饰演的警察,一大堆太乱了。
刚进入又给切走了,没办法形成连贯的画面。
黄觉的角色很自然,故事算比较流畅完整。
本来特别期待聂远的警察有什么牛掰的操作,结果好像也没干啥,罪犯自己都是解决的。
整部片都有种很刻意的感觉,真正的牛导应该是行云流水,让观众自然而然跟着情节走,而不是最后,我看了个啥。
比起导演自身叙述功力的心余力绌,罗晋的表演显得很脱颖而出,渴望、压抑、徘徊深渊的恨与怕,希冀救赎和佯装无事的复杂情绪,诠释得都很准确,像他这样戏有品质的演员,早应获得更好的大银幕机会,不该继续被看过就算的流水剧耽误;这是一部2017年的电影,经历不停改档到2020年,终于在网络平台播出了。
电影的形式很强烈,叙事和画面讲究很好。
虽然作为“悬疑”元素为主打,但“悬疑”并不强烈,反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探讨。
罗晋和辛鹏表演都很克制自然,角色塑造的都非常立体,摄影灯光和美术在小成本电影里做得算精致了,片子如果能更写实一点,节奏更到位一点会更好。
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的时候,我就很期待,看完以后,觉得这部电影也没有让我失望,是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一看的。
演员的演技就不用多说了,聂远和罗晋还有黄觉的演技都是很好的。
而且整个电影看下来,觉得比较深刻,还是要做个好人啊。。。
电影有时候看着觉得有些紧张,剧情推进得挺好的。
背景音乐也会加剧剧情的进程
演员演技很棒电影也非常好看本片原名叫《追·踪》,后改名为《灰烬重生》,个人认为后者确实更好一些,前一个名字更像是聂远所饰演的陈维坤视角所发生的故事,但是该角色在整个剧情作用上发挥有限,改名后,名字更贴合故事——一场已经燃烧过后化为灰烬的罪恶,如何在时间的变迁和人性的苏醒后重新面对灵魂的审视。
很难用标签去定义这部电影,刑侦剧、犯罪片、文艺片都不是,又都不纯粹。
故事其实超简单,就是两个文艺青年交换杀人,十几年后随着成长和人生机遇不同,心理产生产生了矛盾,最后内讧的故事。
整体是文艺片的气质,节奏很慢,一个动作一个凝视能保持一分钟那种。
光影很讲究,年代感很强,气氛营造也很用心,感觉导演是想认真拍一部直击人心的电影,奈何能力有限,力不从心。
剪辑跳跃,冲突感缺失,细节不够,你能看出他的用心,但就是感觉别扭的那种。
称不上烂片,冲罗晋的演技给个三星,打个CALL。
我很讶异,这导演是多大能耐,把聂远、黄觉和罗晋都拉来演一部网剧,里面的一众美女也是又养眼又不拉胯。
尤其是罗晋,一直以为就是个没啥演技的流量明星,从来不看他的剧,谁知道还是很有演技的,在单纯和阴鸷之间横跳,在深情与偏执之间游走,最后剧场那几分钟,表情克制而丰富,高光时刻啊!
可惜其它两位实在没啥发挥空间,还不如那个小鲜肉塑造得饱满。
“杀人,是不对的!
”你以为看到了别人的罪恶,其实那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你没资格决定他人的生死。
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过是谎言,掩盖的是自私和狭隘、对权利和金钱的追逐,以及贪念。
真是最近看的最好看的一部电影了,镜头的使用, 演员的演技, 剧情的安排,都是加分项,堪称完美!
电影也很有现实意义,看过之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重生多么美好的一个词,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知道重生不可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好当下,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不让今后的我们回想现在的我们去后悔!
PYIFF看的 抱着很高的期待 然而剧本人物走线近乎弱智 摄影审美初级 导演自我陶醉 一星良心评价
两星半,没什么生命力,不论是人物还是故事,平淡无奇
很幸运的看过2次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细节值得深究。《复活》里提到过我们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以为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为了享乐。这显然是荒谬的。要知道,既然我们被派到世界上来,那是出于某人的意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罗晋演的很不错,情感很到位
全片碎裂又干涸,《复活》的引用毫无意义
故作惊悚的样子也是有点尴尬
傻逼
一气呵成的爽,上学时看过导演的书一度很喜欢,错过了少女哪吒,提前看到了追踪也算是一份弥补了。(女演员们都好好看啊…………)
男演员都很有范,聂远、黄觉、罗晋。一本《复活》串联两个雄性,各自外延另一个男权形象,控制与被控制,孰对孰错?在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故事背后,添加大时代洪流注脚,在十年空间里,每一个角色的人性、动机都富有层次感。叙述更成熟,也更作者。不过,聂远角色和徐峰人物尚有空间变好。
本以为会走向悬疑,片段化地穿插叙事加之导演刻意的打光色色调运用让电影逐渐走向了意识流的概念,那就是一切答案都是鲜明的,而真正要探讨的还是人物内心。王栋,看似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哭泣却让他成为了最悲情的浪漫主义者。徐峰造型上的刻意也许和他不明确的动机有必然关系。最后一幕还是很有力的。
对《风平浪静》所有的劣评理由都能在导演的这部作品里找到,同样是相距十年的谋杀案,这部的野心更大,可是暴露的问题也更多。警察这个可有可无的视角令原有的双线人物叙事更加混乱。跳跃的剪辑和饱和度的色彩灯光在导演看来是自成一格的作者特色,但在观众看来很可能是无助于讲好犯罪类型故事的元凶。
整个故事不复杂,横跨十年,一对共犯,两个家庭,家庭背后的苦难是两条不该死的命,这两条命一直压抑着两人,压了十年。追和踪的,是尘封的罪恶感,是自欺欺人,是十年前的歇斯底里,电影好看!色彩用到极致,绿是绿,红就是红,特写也推到最近。警官线太弱了,线索很少发现、搜寻的过程,更像是自白。
我觉得警察的戏份有点乏力,连带着十年后警察和妻子参加前同事婚礼这场戏都显得没有必要。但《火车怪客》的概念用在这个片子里我真觉得还可以,即使女性角色沦为符号,还是得承认整体有质感,有几场戏我还挺喜欢,比如十年后王栋在家和妻子跳舞,一个镜头里,共舞的人变成杜国金,杜的第一次亮相蛮好;之后杜国金和徐峰在游泳池交谈、而后杜国金到江边赴约,徐峰在水里只露出一颗脑袋,那里也蛮稳。
别拍了,不行就是不行。跟处女作一样寡淡,别扭。
我们总说,为什么成长总伴随着变成我们讨厌的人,其实人是有选择的,追踪讲述的就是选择的勇气。比起精气神总在那里,《追踪》呈现出来的是导演技术和手法上的更加成熟,更可贵的是,影片有这个时代华语电影稀缺的文学性。
补标,叙事结构有新颖的尝试,对年代感的还原、影像塑造等也保持了较高水准,一部成熟的悬疑之作。
近期难得一见的新片。李霄峰导演的第二部影片沉淀这么多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上线,不得不说还是有点遗憾,因为影片对于光色暗影的运用,构图,摄影机运动都作了可见的精心铺排——却也导致了无必要的画面浪费。交换杀人的剧情,深挖的点还是有很多。女性成了虚渺的功能性符号,她们作为男性主角犯罪的动机,连个近景也不肯给。整体台词不多,一开口却讲不通。故事有看头,叙事也有设计的空间,但最重要的还是应是人物各自的状态,以及彼此间状态的对立。犯罪后的情绪是复杂的,一位被愧疚主导,一位以逃避遮挡,都没有给予充分系统的施展与呈现,而是碎片化的,一蹴而就的。另外聂远的警察角色,作为开场引领者,却既不工具,也不情感。出场人物众多,却抓不准明确的定位。罗晋有少年感,也是斯文败类演绎者好的人选。记住了辛鹏。
优酷#仪式感大过内容,罗晋很用力,衬得聂远很无力,也使黄觉的风头轻松位列头名。罪案没有探案,而是靠罪犯觉醒你能相信吗
当年很喜欢《失败者之歌》。。电影也是很失败。。做作又生硬。罗晋演男主简直就是灾难!
最喜欢的一个点是,这里面没有人是值得同情的。
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