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尔的一生

The Life of David Gale,铁案悬谜,命悬一线,绝命调查,铁案疑云

主演:凯文·史派西,凯特·温斯莱特,劳拉·琳妮,加布里埃尔·曼,梅丽莎·麦卡西,罗娜·迈特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3

《大卫·戈尔的一生》剧照

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7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8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9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0

《大卫·戈尔的一生》剧情介绍

大卫·戈尔的一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贝茜•布鲁姆(凯特温斯莱 Kate Winslet饰)是纽约某新闻杂志的知名记者,她接到了一个任务是去采访一名死刑犯大卫•戈尔(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饰)。戈尔的罪名是强奸并谋杀了康丝坦斯•哈拉维,并将于周五下午6点被处以死刑,那么布鲁姆将要采访并记录的就是戈尔人生最后的三天,而此前戈尔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的导演艾伦•帕克凭借该片提名200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处刑人藤枝梅安1亚森·罗宾第一季我的奇妙男友祖宗十九代反正都快死了孤独的美食家特别篇!盛夏的东北·宫城出差篇禹神传之王者少年坎大哈过往的梦结缘千万里喜耕田的故事2诡订餐杀手面包师视点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热血江湖之龙虎斗妙探乌龙记极道鲜师2黑衣天使原力篮球魂仙境圣诞前夜新成长的烦恼第二季虽然妈妈说我不可以嫁去日本达古末世新途象棋的故事火武耀扬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上)爱情能用钱买吗湾畔倾情第六季

《大卫·戈尔的一生》长篇影评

 1 ) 雅克拉康如是说

人活着有没有意义。

曾经看到一句话,这么说:当这个问题被问出的时候,上述疑问就已经自然而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这话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必然伴随着当事人对自我人生的回顾与反思,为此后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与契机。

不对是因为,仅仅作为一个契机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这只是突如其来的失落和挫折感使活着骤然平添了一份荒诞感,一个萌芽不经悉心养护、培育是不会继续生发、展叶、开花、结果的,一个可能的伟大时刻可能复又被持续的无聊,寻乐,无所事事所填补。

当《大卫·戈尔的一生》中男主角David Gale还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哲学系主任时,曾在课堂上如此描述拉康(法国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哲学: The lesson of The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拉康的教训是:为自己渴望的东西而活着永远不会让你感觉快乐。

)wha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真正符合人性真谛的,是为了理念和理想而活。

) And not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sacrifices. (不是通过已经得到满足的一己之私来衡量人生的意义,而是那些微小的瞬间:真诚,同情,理性,甚至是自我牺牲。

)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s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因为到头来,衡量人生意义孰轻孰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Gale的授课逻辑并不十分明晰。

他先从欲望的客体不在场,给幻想(fantasy)腾出了永恒的空间。

继而把幻想的抽象本质引申到人应该为理念和理想而活。

但最后一句话,他把这种理念和理想并非仅限定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投射到如何评估他人的人生上这一点,似乎毫无逻辑可言。

不过,情节之后的进展把上面的论述演绎的淋漓尽致。

就在这节课后,Gale的学生Berlin色诱他,表示愿意为了不挂科做任何事情,被Gale碰了一鼻子灰。

继而Berlin被学校勒令退了学之后的一个party上,喝了点酒的Gale面对Berlin的再次诱惑没有把持住。

事后,Berlin诬告Gale强奸,工作丢了,老婆也带着孩子远赴西班牙。

他整日酗酒成性,消极度日,唯一的伙伴的就是同为死囚守护者组织执委的Constance,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废除死刑。

不想就这么剧透了,只消提一下最后的结局是,Gale和Constance为了这个ideal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是生命。

乍看Spacey这张脸,清晰的眼袋,嘴角微微向下,脸部赘肉下沉堆积,在下巴处挤出一条小缝。

但当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凝视着你时,仿佛背后有无尽的文字未被道出便失去了话语,饱经岁月的摧残和时光的洗刷沉淀下来一股坚不可摧的暗流,穿透你的灵魂,质问你的心象。

《七宗罪》的末尾,Pitt狂暴地失去控制,愤怒地把枪口指向这个终极犯人,看到的是这样的脸;本片末尾,在塑胶袋上轻轻留下指纹,回身缓步走近三角摄影架时,看到的也是这样一张脸。

只是这回,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关于本片核心的情节设置,用作煽情之用无可非议,当然结局是理想并没有因为一个伟大的牺牲得以实现,邱少云董存瑞似的奇迹没有出现,不可挽回的遗憾与无奈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思。

毕竟,对于以诸如“举反例”这种方式来对抗体制(或者按片中所言的“机器”)的行为,若放到现实的处境之中不免显得有些愚蠢。

对于一个致力于自我牺牲力图抵达理想彼岸的人,我不该有过多的苛责。

但实际上,Gale真的可以不必去死。

这时候我们可以谈谈这部电影的主题——死刑,或者更进一步死。

文章开头提出了人生意义的问题,这是从“我”的个人价值的角度出发。

但谈到死刑该不该废止,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以“他者”为对象的人生观。

关于死亡,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与法国犹太现象学家列维纳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不可能的可能性”,不可能意味着不可超越,用海德格尔的话叫做“无漏”。

任何一个生者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或早或晚。

你或许可以替他人去死,但那不过是延长了他人的寿命,并没有消除对方死的可能性。

死后会如何,没有人知道,或许有地狱、天堂、阴曹地府、极乐世界,想象终归只能是对付恐惧的安慰。

生者不曾体会死亡,死者必然无言诉说。

死亡成为一道墙,墙后的可能性被抹煞了。

但同时,死亡又是如影随形的,按我外婆的说法,“人从一岁死到一百岁”。

它或许距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活着的每一天又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种晦暗不明且又无时无刻不萦绕着我们的可能性,恰恰就是无法参透却又无处遁逃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说,正是在这种悲观的氛围中,昭示着存在的意义——那就是迫使我们对此作出回应——每当阴云密布时,我们才会本真地思索活着的意义,活着为了什么。

面对紧追不舍的光阴,我如何才能超拔自我,超越自我,完成自我在世的使命。

列维纳斯正好与此相反,他的观点是死亡是“可能的不可能性”。

从翻转的语句结构便可见一斑,他真正想要说明的正是活着的并不只是“自我”。

我们从小到大,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亲人友人的离去,列维纳斯正是于此指出人正是通过“他人”的离去而意识到死亡的。

亲朋好友的离去会让我们痛苦,悲伤,哀戚,不能自已。

看着他人的生气活力骤然被抽空,并且将永远不复存在,忆起往昔岁月,点点滴滴,无不让人动容。

然而,这又是不可挽回的,我们无能为力,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这时仿佛自我的一部分也随着死者一道被时间的漫天洪流吞没,永远消逝了。

于是,他者的死亡,或者说他者有死的可能性,让我们感到自我的存在是无法与他者分隔开来的。

他人死亡的无可挽回才是生者对死的直接经验,无法回应构成了无法超越的不可能性,而这样的不可能性给活生生的充满各种可能的他人蒙上了阴影。

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引出了个体对他人的责任,它是一种关怀、挂念与牵绊。

俗话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样,你也不是一个人(或者说“孤零零地”)活着。

依我看来,两者的结合再合宜不过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实现与爱。

在此,后者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因为,爱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情感,它突破了孤独的界限,拆解心与心之间的高墙。

一个人即便无法成为上帝心目中完美的理型造物,也可以而且应当在芸芸众生中感受哪怕微不足道的支持,体味到爱的热切温度。

对死刑犯处以极刑,固然剥夺了当事人成就自我的机会,就像Gale哈佛出道,27岁已著书两本,刚过而立之年便已坐稳事业之巅,这种牺牲不仅抹杀了个体发展的可能,同时也是人类知识界的一大损失。

同时,这也剥夺了他作为父母期待的儿子,妻子挚爱的丈夫,儿女仰仗的爸爸,组织成员们的亲密战友,学生敬仰的老师,左邻右舍共同生活的邻居,拥有共同理想的仁人志士,在他们心中的那个鲜活的形象。

当然,小我的终结在本片中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这既是Gale的心愿,也是编剧真正希望向世人传达的本意。

虽然我很不愿意这么说,但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目的达到了——肉体的死灭使得Gale以及无数与Gale同一阵营的理念得到了伸张,通过令人惊骇的悲剧式的结局把一种抽象的意念无限强化,深入骨髓。

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认同“为了理念而活”并不等于推崇可以“为了理念而死”。

倒不是说这样的人不值得尊敬,除了上述为他者而活的理由,还有一点很重要,需要通过极端的方法才能达成的理想很容易让人怀疑它本身是否正当。

反例太多了,历史上打着共%产民%主的旗号而酿成的惨剧实在不计其数。

当肆意的疯狂盖过按部就班,当激情的冲动越过理性的控制,世界会失去平衡,本来善性的观念也会因此衍生出可怕的恶魔。

所以正常人的底线,把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关照周全,身体力行,能做到无怨无悔就足够了。

为了理想超拔自我也可以,但不能越过生命的界限,走向极端。

至于死刑是否应予废止,至少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来是不当的。

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没有理由按照计划和时间表被处死。

无论怎样的生都大于死,活着是一个人独一无二不可剥夺的权利。

至于政治、法学的方面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就不多谈了。

本片结尾处出现了Berlin的那张明信片——I'm sorrier than you can know. 这“罪魁祸首”最后到来的忏悔,既是对Berlin的反拉康式报复的否定,既是对Gale的拉康式人生的金质奖章。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

 2 ) The Life of David Gale

《The Life of David Gale》是一部非常严肃的政治电影,但是艾伦·帕克十分懂得揣摩观众心理,他懂得运用怎样的手法来取悦观众,让观众接受一样一部有着非常严肃主题的电影,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部作品的非常迷人的悬疑片外衣——一个漂亮、执着的女记者企图穿越重重迷雾,来弄清出一个奸杀案件的真相。

仿佛如同一系列经典悬疑类型片一样,我们仿佛在这个作品身上看到了《七宗罪》和《罗生门》的影子,艾伦·帕克也企图不断把观众拖入一个个似是而非的歧途中,我一开始认为这个片子又在讨论人性的善恶,后来觉得是不是在阐述真理的难以揭露性,又似乎觉得有点在揭示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迫害,不知不觉好像自己也变成了片中的女记者凯西。

一直到全剧结束,一切真相大白之后,我就一直楞楞地望着不断向上翻的演职员表回不过神来,脑子里好像一家打翻了的颜料店,一切有用的无用的线索一涌而来,半天好容易缓过来,又重新看了片子里几个关键片断,这才有了一点眉目。

影片的关键点在于记者凯西对于大卫·戈尔的三次访谈中,大卫·戈尔提到的诸如“权利、爱、真诚、自我牺牲、承受”等几乎一晃而过的字眼,这些看似普通,仿佛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听,时时刻刻都被提倡的东西在这里却非比寻常,再联系到影片开头大卫·戈尔在大学里的哲学演讲,也就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发现艾伦·帕克的目的在于将矛头志向现在最为敏感的一个社会问题,电影被撕掉悬疑片的外衣后,露出来的是一个对于死刑问题的讨论。

大卫·戈尔作为一个终身致力于废除死刑的人由于被诬告而遭到传统社会的抛弃,人们宁可相信既定模式和“官方说法”也不愿意用实践探究来寻找真理和真相,于是大卫·戈尔和身患绝症的女同事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对传统司法制度的核心,死刑的嘲讽,让一个无辜的人,一个真正的受害者称为宗旨保护受害者的司法制度,死刑制度之下的牺牲品,成为了最具有讽刺力度的全剧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有凯文·斯派西,《The Life of David Gale》既可以看作斯派西延续了他在《美国美人》中的悲剧人生,又可以看作是《七宗罪》中变态杀人者的反面,同样可以看作是为了承担某种“事业”而负起责任的“殉道者”。

影片的一开始,大卫·戈尔在大学中进行的一场哲学演讲讨论,他引用福柯的欲望理论庸俗化来理解一个关于人生奉献境界,他认为对于生命的衡量应该是正义和爱心,理性以及自我牺牲,因为最终唯一衡量自己生命意义的方式就是珍惜别人的生命,而这个不仅仅是艾伦·帕克的答案,我们曾经看到过许多讨论人性和人生意义的电影,有些最后给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有些只是提出问题让大家去思考, 《The Life of David Gale》是不是第一次想要终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影片,我并不知道,但是无疑珍惜别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不可否认,每个人归根到底还是利己的,由此可见这个答案是如此的高尚,甚至已经如同天使般的行为了,真的希望人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当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学会并懂得珍惜别人时,包括《The Life of David Gale》和《七宗罪》,以及其他所有关于人性的讨论都可以就此终结了。

 3 ) 两次半死刑和从死刑中“复活”的女记者贝西——关于女记者存在必要性的一点看法

今天看了大卫戈尔的一生,上厕所的时候回想了一下剧情,挑出了几处疑问,然后又想通了。

上豆瓣一看,却发现排在前面的影评都不是很合我心意。

于是大略地写篇东西来谈谈我的观感。

本篇只从剧情方案进行推断,在死刑存废与否方面没有偏向,也没有对影片中的某些哲学用典、音乐选择加以深究,仅供自己备忘和有缘人参考。

豆瓣上很多人表达的态度是“前面的线索给的太多太明显,像我这种观影无数的人早就猜到结局了,一点也不冲击,负分”。

对这样的人我只想说,呵呵,君不见看过的十个人里八个人都声称猜到结局了,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为大部分人还是想不通究竟女记者角色的设置到底有什么用。

因为乍看之下,没有女记者,按照他们的原计划,杀人、栽赃、死刑、公开录影带,也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样玩这个记者,难道就是为了给导演拍部电影赚点票房?

我看到有同学如此解读:1、为了赚那50万,2、把自己的故事告诉记者好在死后能帮他洗刷罪名,让他的老婆孩子知道,这一点电影中明确提到了的3、如果记者脑子快一点或者车好一点,那他就不用死了不是么,凯文史派西是不是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但如果是的话貌似与他殉道者精神不符。。。

4、最后告诉记者骗了她,自己是故意去死的。。。

但是这样的话记者心情会好起来?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并不完美。。。

算是优秀吧,IMDB的7.5分较合适怎么说呢?

这位朋友有在思考,不过没想进去。

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首先,许多人提到的是,为了五十万的采访费。

好吧,这个无需赘言,不过我觉得这不是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大卫他们利用这个女记者,是为了扩大这次事件的影响力,并让这个女记者成为他们的一员,坚定不移地继续她保护弱者哪怕是犯罪者的基本人权的报道路线。

据说导演拍这个片子是为了反对布什公开表示支持死刑,所以价值观导向是十分明显的。

在影片外,我们观众和女记者是同一个视角,所以给女记者洗脑,也就是给观众洗脑。

(一)我们可以先回想一下大卫为什么会选中这个记者。

首先,她为了保护一个嫖雏妓的买春者,不惜蔑视法律进监狱呆了七天。

这件事可以说明大卫非选她不可的几个品质:一、与大卫等一行人相似的正义观。

嫖幼女是罪,她拒不透露那个嫖幼女的消息来源其实就是包庇罪犯,是非正义的行为。

但是她认为这个报道写出去,会让社会上的人对未成年卖淫有更深刻的理解,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避免未成年卖淫。

报道带来的积极意义比单单制裁一个买春者更大。

这种比起个案的正义与否,更看重其背后的整个价值导向的的正义观基本上和大卫等人是一致的,这是大卫他们找她的基础。

插一句,这是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的传统悖论,女主的偏向是明显的。

二、完美的职业操守和守口如瓶的坚毅性格。

众所周知,保护线人是记者的底线,她维持基本底线不动摇,而且绝不暴露秘密这一个性,也成了大卫放心拉她入伙,且让她知道所有真相的保证。

这些品质是大卫拉她入伙的基础条件,也是为什么两人一定要单独谈话,实习生也不让带的原因。

(二)那这个访谈的过程,告诉她自己的一生,然后又引导她推理出真相,让她看到垂死的康斯坦斯的录影带,又让她明白这些都是为了自我牺牲而做的设计究竟有什么必要呢?

这个就要回到大卫在课堂上阐述的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

So the lesson of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to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s,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of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 sacrifice.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that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译文:所以拉康教会我们的是,“以你的欲求作为动力而活着,那你永远不会真正快乐”。

成为真正的人意味着努力为思想和理想而活,不是以满足了多少自己的私欲来衡量你的人生,而是以那些正直,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微小时刻来衡量。

因为到最后,我们唯一可以衡量自己生命意义的方式,在于珍视他人生命的价值。

)大卫身为反死刑组织的头头,给记者来了次“体验式营销”,让她明白自己组织的理念,正是珍视他人生命的价值。

而执行死刑,是满足自己仇恨的私欲,毫无罪恶感地站在杀人的一侧,践踏了生命的价值,给被执行者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绝望和痛苦,是非常残忍的。

(三)大卫戈尔和他的设计解析:两次半死刑和从阴间返回的贝西电影中的主角们执行了两次半死刑,大卫一次,康斯坦斯一次,贝西半次。

贝西一直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记者,强硬地不要带实习生,哪怕要单独采访的对象是一个强奸犯加一级谋杀犯。

为什么这么强的一个人,看那卷录影带的时候被强烈震撼,强大的气场崩塌,甚至难过害怕到靠在她一向不屑一顾的实习生怀里哭泣,之后还彻夜难眠呢?

因为她目睹了执行死亡的过程。

一个女人,躶体,双手被手铐禁锢在身后,手铐的钥匙在自己的胃里,头被塑料袋蒙住,在有限时间内就会窒息而死。

她看不见外界,但外界的人可以将她一览无余,任何隐私的角落,看着她挣扎、咽气。

See?

这和给死刑犯执行死刑是非常类似的。

记得影片中每次大卫结束采访被狱警带走的时候,镜头都会特写一下他双手别在身后被拷上的镜头吗?

这和康斯坦斯被铐的姿势是完全一样的。

一个被法律认定的死刑犯,他的私生活被无限曝光,所有人都可以对他和他的家人指指点点,这和裸体有什么区别?

而大卫的“自由钥匙”,就是那卷录影带。

就像康斯坦斯自己选择吞下钥匙一样,他也自己选择将录影带交给达斯第藏匿起来。

所以,录像带的出现,给贝西带来的极大的精神震撼来源于:一、大卫不是凶手,拥有录像带的凶手仍逍遥法外,结合大卫的人生经历,让她产生了对大卫的怜悯和束手无策的无奈;二、康斯坦斯被杀的过程太过残忍,非常不人道,造成了她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排斥感; 三、她领悟到,无辜的大卫被州法律执行死刑的过程,与康斯坦斯被套上头套禁锢双手杀死的过程是如此一致,于是她总算明白了大卫一行人为何要反对死刑,并初步建立了对执行死刑的印象:哪怕是直接旁观也觉得非常残忍。

那么对于被执行死刑的人来说,主观感受是怎样的呢?

这无从知晓,因为(也是影片中提到过的一句话)“没有人能回来”向他人解释这种在绝望中被执行死刑的痛苦。

她为了理清推理的思路,重演了犯罪现场,甚至很拼地自己蒙上塑料袋,戴上手铐体验死者在黑暗中窒息的感受。

这下她在身体上也感受到了被执行死刑的痛苦。

而真正让她成为大卫他们的同路人的,不仅仅是她旁观的感受,甚至也不是身体记得的被窒息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经历过一次死刑执行的那种绝望体验。

也正是我所说的半次死刑。

在她收到录影带,意识到大卫是无辜的的时候,就已经被套上了窒息用的塑料袋。

但是汽车老是出岔子,律师不给力,警察不提供帮助,法律和政治都站在她的对立面,她绑手绑脚,束手无策,仿佛被戴上了手铐凶手寄录像带给她,但又不告诉她真相,这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又像是被蒙住了眼睛。

她想救这个无辜的人,但是时间太短,线索太少没有办法救他,这种绝望的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被执行死刑一样。

她唯一可以用来解脱的自由钥匙是完整的录影带,也就是证明康斯坦斯自杀的证据,但是最终也由于时间来不及而在最后一秒失去作用,就像是被永远吞进了胃里。

但是最后大卫把真正的“自由钥匙”邮给贝西,解除了她没能成功拯救他的愧疚无奈怜悯和绝望,告诉她,这一切都是我知情且参与安排的,你已经尽力了,错的是我,我利用了你,你没有任何错。

这把真正的钥匙在贝西窒息前解放了她。

这一整个过程下来,这个敬业的、坚定的、有着与大卫一行人相似正义观、且经历了两个要案成为著名记者的女人,彻彻底底了解了死刑的残酷和以道德和正义自居围观死刑的荒谬,成为他们死去之后能够最大限度扩大此事影响力的人。

因为从客观上来讲,两次争议极大的案件采访经历使她积累的名气可以让她的声音被更大范围的人听到,更具影响力。

而从主观上来说,她是唯一一个经历过“死刑”,然后又回来世间的人。

 4 ) 随便说说

Alan Parker是个很独特的导演,隔几年来一部戏,每部戏的风格变化都不小,有Midnight Express这种残酷的,也有The Wall这种迷幻的,还有Evita这样有点绣花枕头的,但无论怎么说,老爷子江湖地位还是摆在这的。

这部拍于01年映于03年的The Life of David Gale 也算是老爷子的一部力作了。

剧情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复杂,其实看到一半甚至一半不到,惊悚片看得不少的童鞋应该就能猜出真相了,不过这无关紧要,影片的结尾只是说明一下其构造的精巧(其实细究,还是有bug的),同时反一反格里菲斯的最后一秒营救(呵呵,我剧透了),用一组平剪来调动气氛,煽情同时让你着实去关注一下主题。

说到这里,这电影有点像The Brave One,摆出来的是一个争议性的故事,关乎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表面上看主角是站在其中一方,但作为导演,你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他自己是站在全知角度,仅仅平缓地告诉你这个故事,虽然在一些方面对主角施以了同情(比如全片贯穿的图兰朵,他不是随便用这个音乐的),但在问题上,他只是将争议话题摆了出来,并没有明确给你他的观点,问题仍然需要你去思考。

关于死刑存废,这是个老话题了,我不想在谈这部电影时把影评变成哲学或者法学论文,但影片选取探讨死刑的角度,多少是有些不合适的:死刑可能会造成冤假错案。

这虽然可以给攻辩者很多话题,但只要一点就可以点破——如果死刑犯确实是有罪呢?

毕竟影片是一个个案。

所以,仅从立意而言,《杀人短片》要比此片就要高出一筹了。

不过比较讽刺的是,拍摄了间接为波兰一度废除死刑推波助澜的《杀人短片》的老基,本人并没有Alan Parker那么强烈的诉求——至少从影像上来说,是这样的。

Any way,电影是不错的,旋转镜头、字母特写的快切,我仿佛看到一点Parker对Stone的影响了(两人关系不错,Stone写Midnight Express的剧本拿了奥斯卡,并且担任Evita的制片)。

当然,几个演技派一个比一个抢眼,特别是Kevin Spacy,这个家伙我没话说了,他能把任何不同的角色变成自己——无论是失败的中年男人还是上进的竞选顾问,你看了他的表演后都会感觉到只有像他那样去演,才像那么回事。

他不像其他影帝那样,要么一炮走红(比如那个色狼),要么众望所归(比如Paul Newman),要么被头衔压得喘不过气来(比如Jamie Foxx),他获奖让你觉得不意外很应该,但他获奖后,你也好几年见不到人,偶然出来演一下(Recount)照样惊艳,除了让你惊叹——What a fucking guy,没有别的办法。

 5 ) 理想的伟大献祭—《大卫·戈尔的一生》

震撼。

这是我看完《大卫·戈尔的一生》(又名《命悬一线》)后最深切的感受。

也许世界并不完美,人生也不乏空虚无聊,但偏偏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坚定地信仰并执着追寻着理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铺就着通向理想的路途。

很多情况下,这些理想的殉道者并不能够被世人理解,有的甚至遭到人们的误解、唾骂。

但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以飞蛾扑火的精神给人类预示着希望和未来。

大卫·戈尔无疑就是这种人中的一个。

大学里受人尊敬的哲学教授,同时更是一位反死刑运动的激进分子,大卫·戈尔的这两种身份在他的人生价值观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他在哲学课上这样对学生说:“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

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或许,正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更理性的看待他人的生命,真正明白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所在,大卫还有他的助手康斯坦斯才会更为坚决而激烈的反对死刑。

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议,从贝卡利亚起已经进行了两个多世纪,孰是孰非,双方各执一词。

其实从目前看,死刑的废止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要让那些认为只有用死刑才能惩治极端罪恶、彰显正义的人改变看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事实上,死刑不能终止犯罪,也并不一定能昭示所谓的正义。

我们应当尊重人的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在这一权利面前人人平等。

在这意义上,死刑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即使是对罪犯而言。

更不用说死刑还可能造成无辜者的死亡。

另外,从宗教的角度讲,生命是神圣的,用任何方式剥夺生命都是禁止的,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是如此。

故事发生的德州是美国执行死刑最多的一个州,大卫·戈尔和他的女助手康斯坦斯等人为死刑废止奔走呼吁但收效甚微。

在电视节目上,大卫与州长进行激烈的辩论,尽管他旁征博引占尽上风,当对方让他“举出一个发生在德州,我任期内遭误判被处死的例子”时,大卫却只能保持沉默。

无论多么精彩的辩论,终究比不上一个实例更有说服力。

这似乎成了他们事业上的一个瓶颈:必须证明死刑会中有误判,否则一切免谈。

随着一个个“预期”死刑犯被处决,大卫和康斯坦斯愤怒悲痛却无济于事。

每个人都有会追求理想的冲动,但能为理想坚持奋斗,最终付出多少走多远呢?

特别是这理想的实现于个人并无多少即得利益。

大卫和康斯坦斯以生命为代价做出了惊人的回答。

在他们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中,康斯坦斯痛苦的死去了,大卫则作为谋杀犯走上了刑台。

当女记者贝茜从录像带中得知真相的时候的那份震撼,我想,每一个观者都能强烈感受的到。

谋杀是不存在的,恐怕强奸犯的罪名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想到大卫对贝茜说的:“我不是让你来救我的,我只是想我的儿子以后可以找到关于他父亲的记忆”,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

影片最后,康斯坦斯自杀后,大卫平静的走向镜头,关掉摄像机。

面对镜头的一霎那,一丝忧戚,一丝悲悯浮现在大卫的脸上,伴着他无言的平静,带给观者的却是令人震撼至极点的后的沉重。

那一刻,我想到了走向十字架的耶稣。

而死亡是为了拯救。

大卫·戈尔是一个理想或者可以说信仰的殉道者,他为之献上的伟大的祭品就是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也正是他基于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上做出的选择。

如果说康斯坦斯选择死亡,得了白血病是其动因之一的话——她要让自己的死亡更有价值和意义,大卫的选择则具有更为纯粹的殉道意味。

或者在某些人看来,大卫等人的举动是疯狂的,但反过来讲,缺失了偏执狂热的人也就很难成其为殉道者。

按照加缪的人生哲学,没有任何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理想的殉道者们也在追寻着自身生存的极致状态,他们的幸福不在于理想的成功,而在于追寻理想的过程。

当这一过程与他人的救赎相结合的时候,神性的光彩就会燃炽。

向大卫·戈尔们致敬。

 6 ) 有社会就有法律,有法律就有死刑

前几天闺蜜去台湾旅游,正好遇到震惊社会的精神病患当街杀人的案件,整个台湾对「废死运动」有极大的抵触舆论。

她回国后,感慨很深!

不解为什么死刑能废除,当废死团体为手段凶残罪犯伸张人权时,谁来为无辜受害的孩子伸冤,给予受害家属公义的安慰!

我们谈的义愤填膺。

圣经上表明人人皆有罪性,自有社会就有法律,自有法律就有死刑。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是存在每个人内心的公平正义。

当然,人也有慈悲宽恕心肠,当一个罪人忧伤痛悔时,圣经也提到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

即使慈悲如神,圣经上的律法也有死刑,因为神也是公义圣洁的,罪的代价就是死,即使是恩典与救赎,仍然要有耶稣背负十字架、钉死在十字架上,为所有罪人流血洗去罪污。

这部电影想着墨于讨论「死刑的存废」,导演希望透过此片来表达对法律执行死刑的不满,想要陈述废除死刑的因素,不过我一点也没有被说服。

男主角大卫•戈尔(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饰)是名将伏法的死囚,从不接受访问的他,突然指定纽约某知名新闻杂志的女记者贝茜•布鲁姆(凯特温斯莱 Kate Winslet饰)受访。

连续三天,一天采访两个小时,他期望女记者透过这六小时的访谈,去了解原来大卫盖尔的案件是冤案,但等到她抽丝剥茧,厘清真相的当下,人命却已无法挽回......剧中的伪受害者康丝坦斯,是废死人权团体的领导者,主角戈尔是哲学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该团体的要角,两人是推动废死运动的伙伴。

他们积极四处奔走、参加辩论节目,推动废死运动始终受挫未果,在盖尔与德州州长电视辩论时,州长询问盖尔若能证明在他任内哪件定谳的死刑案是冤案,他可以立刻延缓该案件的执行,重新审判,可是盖尔却答出不来...后来盖尔遭受陷害卷入学生性侵案件妻离子散失去一切,康斯坦丝也罹患血癌末期时日无多,既然终归一死,不如干脆将自己奉献给废死运动作为祭品,两人因此策划了这出假冤狱的自杀案件,希望能够借以废除死刑...盖尔被控性侵杀害了自己的友人康斯坦斯而遭判处死刑,伏法后才被证实清白。

故事的营造让此案表面上看来是场冤案,然而未公开的真相却是,废死支持者用激进的殉道方式,也就是「自杀」,来假造死刑犯的冤狱案,借以营造出死刑存在的争议!

然而这一切根本就是一场骗局、一齣经过废死团体算计的殉道记,以如此偏激扭曲的手段倡导废除死刑,我一点也不能同情,更不能同理这样的做法。

律师虽不是神 ,不能全知全能;你也不是耶稣,能替所有人赎罪,代替每个受害者去宽恕每个罪犯。

我认为犯了错就该有对应的惩罚,虽然法律也讲人情,真诚悔改、道歉赔偿,才有机会获得受害者、被害家属、社会大众的原谅宽恕。

但是受害的人已失去宝贵生命,要如何赔偿?

恶意伤害无辜,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即使你悔恨自责痛改前非。

公义之前仍要偿命的。

这些坚持废除死刑的社会运动者,扯着许多生命哲学为言谈立论,站在至上道德高峰垮垮而谈废死之文明理想,我真是无法苟同,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替被害者宽恕罪犯!

我完全支持对恶行重大的人执行死刑。

废死团体主张的论点:1 以暴制暴,以死止死不能改变罪恶本质与比例。

我的想法:TMD你有多少值得信任的科学数据研究报告支持这论点,就有人因为废死主张而更张狂犯罪,你怎麽视而不见???

2 人皆可教化,死刑剥夺罪犯悔改的机会。

我的想法:请先以入监狱感化教育罪犯为终生职志。

将每个罪犯都感化成良民再来谈废死。

3 生命太可贵,既然杀人是错误,法律更不可以执法之名而犯错。

何况:死之不可逆,不可有任何因误判而冤死的情况。

我的想法:在我的天平裡,善良的被害者生命比恶行重大的罪犯生命要珍贵太多法官不是神,固然可能误判,但是法律信任并赋予法官判生断死的权责,完善律法、完备优质律师,为社会公平公义公正执法永远是重要的。

至于如本戏中,刻意殉道,欺瞒法官而致死的大卫•戈尔。

我觉得你活该狗带,我没有半滴眼泪与半分同情给你。

 7 ) 妈蛋政治宣传片

两个独立账号的推荐,今天下午这两个账号在我这里都被划入无脑营销号了。

以后metacritics和烂番茄还是要先翻过再看电影。

对那些为了理想不择手段,没有根据,并且把理想当首饰戴的人一定要警惕,因为他们足够susceptible又足够狂热,碰到高明的煽动家或者足够有迷惑性的理念就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危害,沾上鲜血后可以仅凭鲜血就自我封圣的尤甚。

导演sided with 那帮liberal的时候我是咯噔过的,万万没想到啊,体现在主线里了。

万幸是故事不是真事。

女记者在录像带前哭天抢地的时候我觉得煽情有点过了。

而且从逻辑上讲,证明的点也错了,他证明的是司法系统弄清真相的无力性(事实上从他自己放弃辩驳和放任律师弱逼表现来看,甚至这点也未能成立)。

 8 ) 我以为大卫会更聪明一点

我以为大卫会更聪明,但他没有,我一直在等导演反转,我觉得这么个故事应该会有点新意,然而没有。

看到最后女主接到录像,发现大卫知道一切的时候,我很震惊她居然会哭,我以为谁都知道大卫参与了这个计划,剧情看似震撼,但一点都没有触动我的心灵。

大卫跟着一个狂热的牛仔和一个白血病人搞了一场看似很有意义的行为艺术。

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白血病人因为自己要面对死神,面对死亡她感到很害怕,觉得自己命不该绝,所以就决定让别人也拒绝受到惩罚。

最令我意外的是大卫,一个大学教授,智商超群,居然会同意这个漏洞百出的自杀计划,每个人都前赴后继的送死,不计后果,不考虑死后的事情,天真地认为这样能救更多的人。

这不是殉道,这就是一厢情愿。

说实话,我看到他们死刑犯在照片上打红叉时,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爽,这种不看罪行轻重就妄图一刀切废除死刑的做法,让我觉得很草率,很没有动机。

说白了,死刑只是某些杀人犯得到了应有的处罚而已,杀人犯将别人的家庭毁了,现在大卫告诉他们:“不要这样,这样只会恶性循环”或者什么,“他还只是个孩子,有光明的未来BALABALA” 然后搞了一场蔑视法律,自我高潮的一场儿戏罢了。

说实话,这个事很震撼,也很蠢。

 9 ) 传说中的黑衣人组织

开始没明白为什么要找记者。

不是主动参与,决心赴死了吗?

为什么还要人来揭露真相,而且还是在如此紧迫,这么困难的情况下。

用意何在呢?

直到重新回忆起结尾处“自由之匙”的情节,才恍然大悟。

原来记者是钦定的接班人,而最后三天的采访,是黑暗组织对她的考核与施洗。

记者三天采访实际是被戈尔以他的信仰洗脑,成功完成inception。

让她相信有冤假错案的存在,让她深感制度的桎梏,最后以自己的死造成记者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记者到最后都一心想着要救他的。

通过这样的切身经历,将记者的思想拉入他们的阵营,从而完成接继。

本人初看之时也深受感染,证明思想植入很成功。

当第三盘录影带出现时,感觉女记者完全被耍了,人家玩自杀,结果她陪了半天感情,可能还会自责自己当时没有更迅速更有效的救戈尔。

这么想着,忽然觉得这个组织很可怕,黑暗色彩绝对配得上他们的风格。

不但自己以命殉理想,而且还以非常手段吸纳教徒。

信仰达到一种支配生命的程度实在有些过激。

革命自会流血,但是是否应采取革命的极端手段有待商榷。

另外,本片有混淆概念之嫌。

废除死刑到底是出于一视同仁的人道主义理念,还是不可错杀一人的考虑。

如果是前者,他们的案例并不对能佐证他们的理念。

正如州长所言,虽错杀一人,却不可更改律法,让其他十恶之徒逍遥法外。

如果是后者,那么他们的出发点就是片面狭隘的,在判决结果绝对正确可信的假设下,他们将无人可救。

本帖纯属吐槽贴,讲的都是批评之词。

或许在导演眼中,废除死刑就是一场革命,所以使用非常手段,流血牺牲也确乎必要。

正如本片是打着惊悚片的幌子,行伦理片之实一样,若非如此包装,又有几人会关注此类话题呢。

 10 ) 乱扔垃圾的人就不要总说环保了

看完,零感触,只知道自己看完了,期间吃了不少泡椒凤爪觉得嘴里好辣。

有几点确实不太明白,1记者发现真的录像带为什么要看完再走?

直接拿走就好吧,这么赶时间的事还得痛哭流涕伤感几分钟,那边都要注射了。

2他们在汽车旅馆里抱电视老板不管吗?

3车子不好为什么不换一辆租车公司服务好差,福特到底投资没,你们这么黑福特他知道吗?

4记者拿走录像带时牛仔大叔在旁边淫笑,大叔莫非已经知道他们的车会坏吗?

大叔也是开福特的所以早就知道车子会在半路抛锚吧,果然是老用户。

5为什么一个不尊重自己生命对家庭毫无责任感随便乱搞的叫兽会为了废除死刑牺牲自己,就好像一个天天乱扔垃圾的人口口声声的说着支持环保,最后为了阻止央企随意排污强烈抗争战死在一线一样。

6记者在路上打个电话给法官检查官或者什么人的,在我大天朝发现新证据可能证明不应适用死刑的都应暂停,美帝这么落后吗?

必须人到了给你们看了才可以,果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7派西,搓比叫兽不适合你,还是去演英俊潇洒的党鞭吧。

《大卫·戈尔的一生》短评

将时间定位在了主人公被注射死刑前4天,以此为起点相反的两条时间线进行叙述。剪辑是本片的亮点,尤其是结尾女主带着录像带赶回警局时紧张的令人窒息。并对于是否废除死刑进行了反思。并没有最后一分钟营救,反倒是最后一分钟反转。震撼至极!作为一个殉道者,大卫戈尔是悲哀的,却也是幸福的。

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1.剧本扎实(Kevin spacey总挑这类本子)2.自愿做殉道者的smart ass是在用死亡布道吗?不,他更多的是嘲笑!就如Cons评价:你总是如此自负!当他最初背负污名到他最后谋划一切,印证了Kubler-Ross死亡五阶段:愤怒、否定、商议、沮丧、接受;3.“人们透过这层玻璃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他们的罪行。”4.电影主题句已在戈尔的课堂阐明:“衡量一个人的生活,不能看他欲望实现了多少,而要看他付出了多少真诚、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牺牲。因为到最后衡量我们生命意义的唯一方式,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5.三星半。毫无反转,自负的人走这条路合情合理。

7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还行

刻意制造悬疑,刻意贴近伟大,烧灼的功利心让“理想主义”蒙尘。

1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正好前几天看了有异曲同工的长夜难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有点冗长。反对死刑只是理想主义的一个代表,并没有特别篇幅讨论关于死刑的问题,更多关注的是我们以怎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态度来诠释展现捍卫我们某一种自以为坚信着的核心价值观。人生际遇能给予殊死一搏的机会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颠倒闪现的文字有点意思。凯文的演技自然不必说,但实在是没有什么惊喜。

13分钟前
  • 等待如果
  • 较差

为实现政治诉求而殉道可敬但不可取 如果立法要靠个别极端案例来煽动民众情绪 支持死刑的一方完全可以如法炮制:死刑犯改判无期——减刑释放——出狱再犯命案——再次收监 信不信因大卫·戈尔冤案群情激奋的废除死刑请愿者会马上倒戈

15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还行

三星半,一直很赞同“杀人偿命”的朴素观点的,即使废死派提出的无辜者的风险和资金浪费现象也很值得注意,但是片中人物对死刑者的无差别情感投入的倾向怪怪的,无辜的人在死亡,善良的人却在为刽子手而心痛流泪不懈奋斗,殉道者令人敬佩,可惜不知道到底值得与否

16分钟前
  • 伏伏伏伏伏的馍
  • 还行

开头能猜到结局,如果说《沉默的真相》是为了公正司法,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而赴死,那这部影片就是为了政治立场而戏弄社会。只有严重犯罪情节的罪犯才会被判死刑,同时死刑也越来越严格了,冤案很少。有些人说政府机器执行死刑是谋杀,那谁又来维护正义呢?难道让受害者家属同样把犯人杀了吗?法律是代表受害人维护正义的一道防线,如果不加严惩,大家为什么还要遵守法律?那样只会让犯罪率上升。死刑不可废。

21分钟前
  • 得诶
  • 很差

没看明白戈尔为什么要安排采访,就为那点钱?显然电影也没表现出他们缺钱。不知道真正的反对死刑运动者是什么样的,但我觉得应该是更理智思想更深入的那些人,而不是墙上贴着死刑犯照片,执行一个伤心流泪那样。

26分钟前
  • chenweijc
  • 还行

其实以死殉道的结果只能说明定罪要慎重,证据要充分,跟是否要废除死刑完全是两码事啊

31分钟前
  • 是怂怂啊
  • 还行

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卫悲剧的导火索是波林,波林让他失去了一切,而世上唯一理解他的康斯坦斯也要离他而去,所以最后他们一起为了此生奋斗的事业编造一个故事。但是,如果没有波林呢?

36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力荐

(5.6/10) emmm很没意思的一部片子。本来是看了导演的《迷墙》来看看这部豆瓣的口碑佳作,但完全没有影像风格。作为一部悬疑片,细节基本都明示了,即使不知道有反转也大概猜得八九不离十,悬念一弱,煽情就显得尤为做作。而作为表达社会议题的电影,太低级了!倒不是死刑不死刑的问题(我也算半个废死派吧),过于片面的故事和直白的呼吁在这类社会诉求的题材上说服力极差,让人一开始就充满戒备之心。

38分钟前
  • 绘枫
  • 较差

即使是真的因为程序错误而造成冤假错案也不会支持废除死刑,何况是以欺骗世人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39分钟前
  • YoYo
  • 很差

【A】“这样好的阳光,可惜再也看不到了”我看完脑海中就冒出了安陵容的台词也不知道为什么...1.想看这个电影很久了,因为是曾经top中的电影,我首次知道这个电影的时候,还是在榜的;还有就是凯文·史派西和凯特·温斯莱特。但是我看完,我才觉得这里面最吸引我的是劳拉·琳妮,知性的,勇敢的就是她了。2.我看电影一直有个习惯,就是不猜剧情,绝对跟着剧情走。但就是这样跌宕起伏的剧情,却没有牵走我的心,我想是我在其他的事情。午夜、暴雨、汽车旅馆,这样的经典元素,造就不一样的故事。3.关于死刑,我一直是支持的,看完也还是支持的。国情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情况。关于时疫,只能...“我这一生,本就是不值得的”PS:这部电影 我截图很少一共八张,因为舍不得暂停。没有标签页面 真的好不习惯 也很难受...

40分钟前
  • 蜂唐罗隐
  • 力荐

I knew it! david was part of the plan! 凯特温斯莱特的几场哭戏看得我莫名其妙,一直被人当枪使却还被自己感动了! 劳拉琳妮的脸看起来好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看到过!

45分钟前
  • 朝鮮有個大胖子
  • 还行

这是典型的……不过两位主演真的好喜欢。

50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白左真的是恐怖分子

52分钟前
  • Fal Conde
  • 较差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剧本写的如此愚蠢,就像那些动不动就切腹救国的人一样,风平浪静之后,who care....... 演技和配乐都值得称赞,凯文史派西你就神啊。。

55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除了剧情的完全可猜性以外,其他都很好。无可失去的理想主义者是没什么可以阻止的。关于犯罪、罪犯、监狱以及死刑的讨论都是老生常谈。所以说好电影就逃不开成为桥段的命运。

57分钟前
  • X
  • 推荐

坚持到最后你会被震撼,David课上那段话其实是他所为的最好注解。Fantasies have to be unrealistic, cos the moment u get what u seek, u dont u cant want it anymore.In order to exist, desire must have its objects perpetually absent.

58分钟前
  • 木子汐
  • 推荐

看到评论我就放心了。我只想说这是不对的,就好像你为了证明某个假说,伪造实验数据,这就违背寻求真理的意义了

60分钟前
  • 月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