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8月31日17:00地点:Quartier Latin影院事件: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世界电影关注”单元尽管全片透出一股浓浓的非洲本土气息,但好莱坞黑帮片对其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
抛开故事本身跟《疤面煞星》、《美国黑帮》甚至《教父》等前作的相似度不说,从影片的倒叙手法、粗粒子的摄影风格都能看到很多经典黑帮片的身影。
当然,不用考虑其它电影的“影子效应”,而就只是把本片单列来看的话,2个钟头的时间还是很容易打发的。
结论:算是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黑帮天堂:耶路撒冷》开片就掉了段文化。
我只崇拜两个人,卡尔 马克思和艾尔 卡彭。
卡彭说:要偷就偷大的,还要能逃脱惩罚。
马克思说:一切财产都是偷来的。
拉齐 库内内,布劳希尔的黑帮老大崛起故事真实地再现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演绎。
坏蛋最后逃脱的故事和电影还真不多,库内内是一个,《剑鱼行动》里的屈伏塔当然走得更潇洒,居然还继续为米国主持米国人的正义,杀恐怖分子去也。
现实里流氓带着堂皇面具在文化旗帜下猖狂肆虐,和电影里最后伏诛的坏蛋相比,那是九牛和三毛比毛啊!
“死道友不死贫道”才是真和谐。
http://axinlove.com/2009/09/jerusalema/《Jerusalema[耶路撒冷]》出路by @xinl.ve 090901看少时的Lucky Kunene与年轻的同伴肆意妄为至违法乱纪,以为电影会有超现实的浪漫主义出现,意兴盎然地等待电影后半段的狂悖想象—-有关青春梦的实现旅途。
一如通常的黑帮电影[The Gangster Film]释放着观众对主角悲剧命运的施虐和自虐,“邪恶地参与了黑帮的残忍,然后看到这些(命运)又加在黑帮自己身上,我们获得双重的满足”(注1)。
然而,被前半部分吊起的口味,又湮灭于后半段的庸常,有关黑帮电影的主角的出路,有关本片中Lucky Kunne的出路,都看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实在不愿意去评判《Jerusalema[耶路撒冷]》里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与《Slumdog Millionaire[平民窟的百万富翁]》的雷同。
对于导演的用心,只要真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全部意图或者矫揉刻意,都应该是不擅以最好的善意去看待他们的用心与心血。
两部电影里两个一起作恶的好兄弟同在两个年龄段进行着关于梦想的征途,Jamal的哥哥Salim,那个最后死在堆满钞票的浴缸的黑帮少年,他的可能成功的未来难道不就是本片里携带巨款又赢得美人归的Lucky Kunne么。
猜测Salim的命运时,其实本片的Happy Ending也就有了大致摸样,最后的确也无甚惊奇。
无法提供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又没有在社会道德和美学上的极端尝试,《Jeruslema》逐渐沦落至香港一贯逗趣的黑帮电影,甚至在“尽是癫狂”的程度上还有所不足。
在重要节点上的情节转折都有前车可鉴,编剧、导演的用心程度就需要打个问号(也可能是我太挑剔)。
根据主要人物的两个年龄层次,将电影的情节集中两个时间段,没有问题,本片的前半段绝对可以说是杰作。
非洲国度的社会底层的出路和不由的人生选择,导演不吝以冷漠的死亡和违法作恶来写真。
对以Lucky为代表的非洲青年前途与未来何在,电影提出了值得思虑的疑问。
Lucky少年时的荒唐本来不会让人想起“两小儿无赖的印度”,而本片给出Lucky的出路显得轻薄和无力,是海市蜃楼,是永远也到达不了的虚幻彼岸。
不由人不得想起2008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不是说有抄袭的嫌疑,而是表达“货比货”后的一些失落,至少《Slumdog》还把兄弟的牺牲和美好的爱情包装于其中了。
同样,少年时的Lucky驾车侥幸逃脱警车追捕(这次逃脱改写了Lucky未来的人生)的安排,可以在《Indiana Jones[夺宝奇兵]》系列中看到。
一辆车为逃避追逐,开进一个院子或仓库,然后外面的人马上恢复出一副做生意的摸样。
中年的Lucky从医院逃脱后打开豪华跑车的后备箱,拎出预备好的衣服,并露出大笔现钞,与《Prison Break[越狱]》里的Michael逃出监狱的场景也非常相近。
还有女记者采访声名鹊起的Lucky时的状况,也与《Mesrine Part Two Public Enemy[梅斯林[头号公敌]》中类似。
包括前面提到的“这些(命运)又加在黑帮自己身上”的情节,Lucky因为被更为年轻的黑人持枪抢走的士(年少时的Lucky所为)。
等等关键情节的似曾相识,让黑帮电影和本片看似都没有了出路,不得不接受一个决定金盆洗手凭海临风的黑帮顺利改邪归正。
顺便插一句,Lucky与白人女性的结合,可以说是对种族歧视的矫枉过正,是自卑生长的自负。
不要这一段情节,把命运的不可逆性刻画更深,可能会更好。
注1:Robert Warshow,《The Gangster as Tragic Hero》we gain the double satisfaction of participating vicariously in the gangster’s sadism and then seeing it turned against the gangster himself。
Jerusalema.2008.DVDRip.XviD-aAF
光看《耶路撒冷》(Jerusalema)的名,以为是宗教关系片,看影片的简介,以为是一般的犯罪片。
一开始的主角人物洛基·库尼恩的旁白,就震了我一下,决定看下去。
旁白的大意是:“我只相信两个人,卡尔·马克思和奥科普。
”(马克思知道,奥科普是谁?
这是碟里的翻译,不知道对不对,反正百度查不到。
)接着旁白引用的话是,奥科普:“既然要偷,就偷大的”;马克思:“所有的资产都是偷窃”。
我没有去查这些旁白的内容对不对或翻译得对不对,我想应该是不准确的。
但作为电影的内容,有点意思。
《耶路撒冷》是南非导演拉尔夫-泽曼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
故事的主要背景设定在南非约翰尼斯堡的休布罗(Hillbrow)区。
电影是以洛基被警方逮捕开场的,倒叙。
然后从他的中学时代开始,收到大学录取书,没有钱上,家里穷,人口多。
小子想得很多,如信奉“有金钱才能谈梦想”,还是引用那个奥科普的话。
梦想是开着宝马7停放在自己的沙漠别墅旁,于是努力赚钱。
可是赚钱大不易,于是被一个小抢劫团体引诱,干过几单抢劫汽车的勾当。
终有觉悟,金盆洗手不干了,跑到约翰尼斯堡开了十年出租车。
本来平静,但出租车被别人抢了,又想:奥科普认为(又是这个奥科普,是什么非凡的人)“听从你内心的欲望!
”于是开始找枪和手下,成立一家叫“休布罗人民房屋信托基金”的公司,理想是改善这个黑人贫民窟的居住环境,还有更高的目标是消灭毒品、妓女和其他不良现象。
办法是通过合法地办公司经营房产租赁,用有限度的暴力来侵损白人富人的房产使用权,以及黑社会性质的物业管理,过程就不说了,发了大财,还特别有象征意义的是:抛弃了黑人女朋友,交上了白人女朋友。
肯定要犯罪杀人,不过杀的是毒品黑帮,是为白人复仇的帮派火拼。
他还与白人警察有过节,当然要被抓,不过用计逃了。
故事也象其他的黑帮故事。
有趣的地方,最后又有旁白(看来导演喜欢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达到简洁):“据说,每笔财富的背后都罪孽深重。
财富越多,罪孽越深。
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说出这种话的人,肯定没有赚到大钱。
”“人生最重要的是制定目标,为之奋斗。
”我看这段话,觉得比较纠缠,把几个有冲突的观点揉和在一起,且先不多想。
影片的结尾,他逃出后,开着雪白的宾士跑车,载着一车子的现金,站在闪着灿烂阳光的海滨,想,如果那个白人女子跟着他来这里,可以用100万或600万买这里的别墅。
这可是他在乡下年轻时的梦想。
那个女人会不会跟他,以及买没买沙漠别墅,不管它了。
惊叹的是,对故事的结果,最后影片还是通过旁白:“在建立社会秩序之前,遍地良机,就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比照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实,对影片反映的观点,可以去想想:财富伴随着罪孽?
资产(指巨大的)来自“偷窃”?
社会转型期的财富机会是谁的机会?
在社会秩序建立之前的良机是什么样的机会?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梦想的基础在哪里?
实现梦想的机会是什么?
梦想可以不择手段来现实?
……http://coplysh2000.blog.163.com/blog/#m=0
托尔斯泰在他的长篇巨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留下了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有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然而,我认为,富裕的人们各有各的活法,贫穷的人们却总走同样的道路。
电影《耶路撒冷》是南非导演拉尔夫-泽曼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南非约翰尼斯堡的Hillbrow区。
电影是以一个黑帮首领洛基被警方逮捕开场的。
当一名女记者将一只录音机放在洛基的面前,镜头拉向一个在乡间火车上兜售小玩意的青少年时,我们已经知道这部电影的内容了:一个黑人,一个贫困的黑人,为了生存,为了在被白人所把持的南非闯出一片天,一步一步的走向堕落,沉沦至黑社会这个地狱。
并最终在得到财富和地位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唱出生命最后的挽歌。
确实,洛基原本是个贫穷的乡下青年,他也曾有机会念大学。
但是家中沉重的负担,只能让他对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发呆。
当他看到村里的一个混混,因为干着拦路抢劫的勾当而住上大房子,交上各式漂亮女友时,他决定下海了。
他伙同他的好友赛尼,为黑帮抢劫各种款式的汽车,终于也为家里添了电视、音响,弟妹也有了新衣新鞋可穿。
当他厌倦了这种冒死求生的日子,最后一票买卖却失手了。
他只得和赛尼远走他乡,到约翰尼斯堡躲藏。
十年。
洛基和赛尼在约翰尼斯堡生活了十年。
每天开着面的辛苦赚钱,最终却被抢地盘的人抢走了车子,而两人身上还是穷的叮当响。
洛基顶着一脸的鲜血,望着窗外的繁华都市,知道自己根本没有选择。
他让赛尼拿出仅有的一些钱,召集了一帮手下,注册了一个房产信托公司,开始了在Hillbrow的新生活。
Hillbrow是一个贫民区,住着社会最底层的人们。
狭窄破烂的大楼里,塞着大批的黑人居民,窗户破裂,电梯失修,水管堵塞。
但居民还是必须按时向白人屋主交租,并面对节节攀高的租金。
洛基号召这些愤怒的居民,让他们将租金交给他所设立的信托公司,然后再由他出面和白人屋主交涉。
替黑人说话,为穷人出力。
转眼间洛基成了当地的英雄,信托公司账上的收益也直线飙升。
洛基至始至终没打算和白人屋主谈判。
他百般拖延和他们的会面,当白人屋主妥协、为住房进行修缮时,洛基手下的人就会伪装成白人屋主的人将一切破坏掉。
最终,白人屋主总会承受不起损失,不得不将物业出售拍卖。
此时洛基的人就会出面低价收购这些物业。
于是洛基实现了他的梦想,开起了宝马七系。
不仅如此,洛基甚至交了一个白人女友,还在郊区购置了一所豪华宅邸。
一个黑人、穷人英雄的背叛,莫过于此吧。
洛基最终还是落入法网。
不过无关乎他的背板行为。
在一次的帮派斗争中,洛基的好友赛尼不幸中枪死亡了。
为了过好生活,洛基可以对很多事情忍让,包括白人警察的骚扰和羞辱。
但是赛尼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挚友,他不能让他白白死去。
于是他召集了手下,闯进仇人的底盘,双方用各式武器互相扫射。
他终于手刃了仇家,但是也因为这次火拼的阵势过于庞大。
警方出动了所有警力将他给逮捕了。
他也终于向记者娓娓道出自己的人生。
你也许以为这就是故事的全部了。
不过导演还有话要说。
洛基并没有死在监狱里,他在律师、会计师和女友的协助下,逃脱了。
开着他那雪白的宾士跑车,载着一车子的现金,站在闪着灿烂阳光的海滨,计划着要花1百万还是6百万买个海边别墅。
片尾此刻才响起了导演的最后一句话:Adapt or die(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圣地,是一个救赎之地。
Hillbrow是个贫民窟,是个彻头彻尾的地狱,但是洛基在这里找到他的救赎,找到他的希望,找到他的生活,这里就是他的耶路撒冷。
人们常常控诉富人的暴戾和无情,然而可悲的是,一个穷人摆脱贫困的路径,往往不是对抗这些富人,而是加入他们,站进压榨其他穷人的行列中。
至于富人,则是用来当做标靶,当做理由,当做烟雾。
所谓,有阶级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机会,有机会就有阶级。
如果你不能理解为什么片子里面的这个黑老大,从小抢劫出生,手里一把枪到处乱开,还被我称为革命者呢?
那个种族歧视的该死的白人警察,指控主人公敲诈白人业主。
与其说是出于正义感和法律,不如说是看不惯长期挣扎在白人脚下的黑人开的车比自己好,泡的妞比自己高档,住的房子比自己大。
不要看拉奇剥夺了白人业主什么,要看贫穷的黑人房客得到了什么。
更低的房租!
更好的环境!
从这个角度说,他不是罪犯,他是革命者,他把贫民窟变成了耶路撒冷,而一直迫害他的是什么,是种族偏见的警察,是畜生一样的外国毒贩。
当前中国的房价已经高到可以操各种核心他喵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住房的回龙观什么的地方,突然有个黑社会老大把大家集合起来说,房租先交给我,一个月交一半就行了,别让北京那些吃瓦片的既得利益者再他妈的剥削你了,一个月省好几千。
那请问,大家会认为这个是黑老大吗?
这他喵就是救世主啊,谁要是镇压这样的黑老大,坐视大家租不起房,当蚂蚁族,像老鼠一样的在地下室里高价低质量的活着,这他喵的才是反革命,才是黑社会呢。
圣经上说,如果要我忘记耶路撒冷,除非我的右手忘掉技能。
但是信徒他们都哭着说,摧毁它,彻底摧毁它。
如果一个地方,大家卖命学习却找不到工作,卖命工作却住不上房子,那这个地方,穷人永远没有犯罪的机会,他们有的只能是革命!
“每笔财富的背后都罪孽深重。
财富越多,罪孽越深。
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说出这种话的人,肯定没有赚到大钱。
”
电影《黑帮天堂:耶路撒冷》乍一看有一点像一部宗教斗争的电影,但事实上的确是一部犯罪电影,但仅仅将它作为犯罪电影看,又难免让人觉得亵渎它的名字了。
耶路撒冷是三大教的圣地,在历史上却遭到外族人数次破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将其作为首都,所以这座圣地到目前为止也与战火脱不开关系。
但影片讲述的并不是巴以冲突下发生的故事,甚至和耶路撒冷没什么关系,故事发生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两座相距大约11,000公里城市在电影中也没什么交集,或许会有观众觉得奇怪,导演命名的时候是不是喝多了?
电影开头,黑帮大佬拉吉·库内内被警方逮捕,记者在监狱采访他的生平,于是追溯到1994年,南非刚刚在曼德拉的带领下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大量白人回到欧洲,但消除白人在南非社会中的影响、撼动他们的固有地位尚且困难,更遑论种族歧视?
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黑人一直处在压迫中,生活在贫民区,十七八岁的库内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但不提供奖学金,他只能以在火车上兜售劣质香水、帮别人洗车来赚取学费。
为钱所困的库内内无意中认识了黑帮的拿勒撒,通过抢劫卡车获得了第一桶金,让家人终于能吃上一顿饱餐。
“有金钱才能有梦想。
”“既然要偷,就要偷最大的”,库内内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要不怎么说导演的伏笔是电影的重要脉络呢,开片之初那个上大学的梦想无论是在隐喻库内内的聪明或是有见地,总之,他成为一个黑帮的领导者不是毫无缘由,他能够一个地区的黑人和他团结在一起,这其实有一点呼应电影开篇提及的卡尔·马克思和拿勒撒向他提及过的俄罗斯,库内内在做的事,也很像苏联列宁时代做过的“城市包围农村”。
他通过团结贫民窟片区居民,抵制毒品,赶走扰乱秩序的“反叛者”,为当地的黑人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他与白人打交道,也压制白人对房屋的使用权,去为不平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做抗争。
影片在面对种族歧视这个话题时也很有意思,他去白人女友家吃饭,黑人女佣看他的眼神十分有戏。
2004年,距离美国南北战争结束139年,大多白人心里已经渐渐的以怀有“种族歧视”心态为耻时,生活在南非的黑人还在歧视着自己。
跟依靠剥削黑人劳动力的白人入侵者比起来,他是一个解放者,跟他那些只会信奉耶稣和《圣经》的同胞比起来,他用自己的头脑和暴力——或者说是劳动,去获得生存资源,他更像一个真正在守护家园的勇士。
影片末尾,男主人公库内内说:“每次革命之后都会建立新的秩序,新秩序建立之前,我们看到的是机会。
”他做的犯罪行径,与其说是黑帮圈地,倒不如说更像一场革命——不只是革命运动,更是思想革命。
“只是因为我是个黑人,并不意味着我要住在贫民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要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
照着这种故事拍主题大同小异然而里面的细节做的还是不错的人物的总体规划算是走上无可救药的老套路可是拿南非城市希劳布尔的社会题材作出文章带着玩世不恭和教唆的意味确实有些控诉的味道总体不过不失的剪辑加上配乐很有点那么回事就算是拍了一出别样的江湖戏台词和旁白有些还是挺有意思“有钱了......想体验一下贫穷的刺激”个人觉得最后男主角的出逃对于阶级、种族、宗教等等实在是个极好的讽刺也许自由主义和达尔文主义这样类似的丛林法则就是亘古不变的游戏规则个人评价:6.4分因为看多了港产的黑社会写实当然还有贫民窟和那部上帝之城实在觉得这片有些做作ps:黄海里的黑帮不用枪说明亚洲人谨慎么还是因为南非黑帮喜欢直接?
皆因国家法律规定不同或其他
这两天没什么心思写,反正当初的想法也是看完电影记录一下自己的心情,不至于今后完全没有印象,所以写的东西是不是有关电影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的自己在经历什么。
曾经非洲离我有多遥远,只是一个小小的概念,以为和自己完全没有交集;曾经非洲跟我有多么密切的关系,时时刻刻关注那片土地上发生着什么;今后,也许我将永远远离非洲,如果游玩或会到访,可生活中我不想再跟她有任何瓜葛。
原谅我,非洲,我不是不爱你,我只是不知该如何面对你。
非洲于我,是块感情复杂的土壤;我于非洲,是个遥遥相望的有故事的人。
而已,而已。
为了反思,所以必须有不公平的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冷漠而自私的白人,一心只想贩卖毒品的黑人,最关键还要有一个出污泥而不染智商出类拔萃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黑社会老大。
所以不要说这是一部讽喻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只不过是一部类似古惑仔的浪漫主义作品,讽喻现实只是附带。
对黑人我一直是抱有一种偏见的。
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下,才会有飞人乔丹老虎伍兹以及舌头滑溜溜的饶舌歌手。
但这改变不了美国社会最大量的底层民众一直是由黑人构成的残酷现实,改变不了非洲国家独立之后混乱程度大大增加的残酷现实,改变不了皮肤越黑能力越差的残酷现实。
看这部电影让我回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成事在人。
相比较而言,成事在人更加主旋律,但的确打动了我。
曼德拉的以德报怨和积极心态让人佩服有加。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看的这个版本剧情完全跟不上,特别跳,比如lucky为啥和女朋友分手,又为什么去杀人,做的生意是什么?中间合作伙伴搞毒品又是想说什么?自己年青的parter长大后到底是谁?操,一头雾水,看完之后,并没有任何的感受。而只是觉得国外也有烂片,白费了老子的一个半小时。
为暴力寻找合法性的人是可耻的。
不喜欢这种风格,不过结尾我喜欢
南非版«上帝之城»
金钱至上的个人奋斗,挑战秩序并建立新的秩序,你以为你是上帝,你却只是背离伊甸园的犹大。
南非廉租房
今天看了烂港片,又看了《暗恋桃花源》,本来不想再看了,但这样片子的开头和非洲题材就足够吸引我把他看完。
不晓得是信息上传者恶搞还是为了检验豆瓣装逼犯,哈哈,前几天看到有人说“就是冲着编剧是金庸才来看的”......
没有约束的自由就不能称之为自由。
太故事化了。
和阿瑞一起看的,小混混混大了的故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但是面对贫穷,作为一个少年似乎也没有什么选择。感谢和平…和助学贷款吧。影片拍得有点普通,男主有外挂的感觉,有点良知不够狠,细品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反正流水线性质的故事,无感。对社会背景本身的历史写实和群像故事,反而挺有趣。……贫穷成绩优秀少年,没钱上大学,偷车跟团伙抢劫,最后决定去大城市闯闯没出路还被欺负,于是狠下心干点大事,注册皮包公司,组人鼓动居民圈地搞房地产成名,隔壁黑帮不爽搞死好友,他去复仇被抓,逃狱。
黑帮老大总是能死里逃生
WX-D9《耶路撒冷》
片名为什么不叫《约翰内斯堡:黑帮天堂》,岂不是更符合影片内容。同样是讲述南非的黑帮片,相比于《黑帮暴徒》着眼于单个个体的小打小闹和内心转变,这部电影叙事宏大多了,主角的经历也更跌宕起伏。本片的男主才是真正把犯罪当成事业来做,黑帮名号也更实至名归。除了题材上的联系,本片里的律师扮演者好像也是《黑帮暴徒》里男主的跟班小弟之一。电影告诉我们,做流氓也要有思想有文化,才能做得比别人更成功,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即使做黑社会也要充分发动群众取得人民大众的支持,才会做大做强,有一个牛逼而又忠心的律师也是不可或缺的。看完电影后竟然觉得男主的事业也有可取之处,不仅让民众经济上受益还改善了居住环境,社区秩序和风气也变好了,难怪能一呼百应民心所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政府的无能和社会的混乱,才能让男主有机会成功。
三星半吧。中间有点犯困 = = | 原声很赞,小鼓点儿打的很切合剧情
如何建立新秩序
要不是冲着编剧金庸以及有点《上帝之城》的范儿 肯定没多少兴趣把它看完……好吧 我是快进加一心三用看完它的 讲的就是贫民窟的黑帮老大的故事嘛
拍电影的人以函授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智慧地抢劫、躲避警察、白手起家、逃脱法律制裁、重新生活。
动荡的时候,需要付出各种伤疤,在生命线上徘徊几次。和平年代,即便你付出伤疤也很难寻觅到高层的high点,因为各种环节让你没有九尾就突围不了。和平的与自己的心里相处。主角是个真男人,敢选择,有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