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 朱元璋 小米盒子朱重八 常遇春 徐达 汤和从小一起长大 朱重八杀了财主家的牛 朱父上吊 朱重八皇觉寺出家 头上烫疤香就会灭 被逐出寺庙成为游僧 路上帮被判死刑的义军念经 判死刑的是马姑娘的父亲 义军要杀朱重八凑人头领赏被马姑娘所救 马姑娘带朱重八投奔郭子兴大帅 郭公子郭天叙目光短浅心胸狭窄 朱重八成为马夫遇到千总徐达和汤和元军攻击义军 郭天叙为自保下令保存实力 朱重八误杀长官 郭子兴收朱重八为义子并起名朱元璋 元为开始 璋为美玉 朱重八娶了马姑娘 濠州城有五位大帅产生内讧 郭子兴被孙德崖绑架 朱元璋解决了内讧 郭子兴派朱元璋去滁州 朱元璋招兵买马 任命李善长为军师 郭子兴收编了朱元璋的人马 李善长见风使舵跟随了郭天叙郭子兴与孙德奎战元军被杀 郭天叙被明王封为大帅 郭天叙去打金陵被元军伏击 朱元璋没有去解围而是攻打空城金陵 郭天叙被杀 朱元璋占了金陵改名应天成为大帅 朱元璋让李善长去请刘伯温 刘伯温为元朝效力痛恨义军 元朝因为要招安收编义军所以要杀刘伯温献给义军 脱脱擅自放走刘伯温朱元璋被称为上位 朱元璋戒酒十年 风头大了开始娶小妾 收了很多义子 义子和官兵抢劫抢女人 马夫人良言相劝 朱元璋整肃军纪 刘伯温来投 说出十点义军恶行 李善长和众将军排挤刘伯温 刘伯温离去后被马夫人请回张士诚 陈友谅两家义军准备剿灭朱元璋 陈友谅称帝派吕昶chang给朱元璋送信 朱元璋留下吕昶 朱元璋派蓝玉坚守城池 下令打造战船 胡惟庸监造战船用渔船改造战船等措施得力 朱善长提拔了胡惟庸 鄱阳湖大战 张士诚保存实力等着脱脱剿灭朱元璋 脱脱在元朝内斗中死去 陈友谅中了朱元璋埋伏战船被炸 朱元璋进攻张士诚 张士诚上吊未遂被朱元璋用弓弦勒死朱元璋欲称帝却又虚情假意推脱 朱元璋派大虎去接小明王 暗中授意胡惟庸杀小明王 胡惟庸让大虎杀小明王然后自杀以免朝中流言蜚语议论大王 大虎大骂胡惟庸王八蛋 大虎与小明王在长江沉船同归于尽 胡惟庸亲近朱元璋被推开 朱善长告诉胡惟庸现在讨赏操之过急朱元璋现在对胡惟庸是避之不及 刘伯温觉得朱元璋心狠手辣想辞官又知不允 马皇后让刘伯温帮助朱元璋五年之后放他回青田朱元璋四十岁称帝 紫金山祭天 徐达攻打元大都 文武官对于赏封之事猜忌 扬州只剩下18户老百姓 大树二十一棵 老百姓易子而食 朱元璋有每个人功勋罪行的小纸条 汤和不满封侯爵纵容属下闯宫 公爵免死三次 侯爵免死两次 朱元璋把皇子都封为王 剥夺了大帅们的兵权 汉高祖刘邦大行分封其结果长成了诸王之乱 李隆基遍设藩王引起安史之乱 历代皇上册封皇子其本意是为了戍边 祸乱并非来自边外而是来自诸王自身 拥兵藩镇割地称王 大臣上奏被摔死李善长和胡惟庸与杨宪之间的勾心斗角 胡惟庸去扬州暗查杨宪有无过错 功勋卓著的将官贪污被斩 因此朱元璋让大臣们交出免死铁券 第一次恩科所选均为南方人士造成北方学子认为伪弊 马皇后建议开恩科北场 朱元璋开启新任官员实习制度新科仕子李进扬州人有杨宪欺上瞒下黄金15两买稻穗杀人的证据 李善长告诉胡惟庸先让皇上抓住杨宪的把柄再弹劾 因为杨宪是皇帝一手提拔的楷模 大臣要比皇帝笨 杨宪弹劾吕昶 吕昶被发配 杨宪派人杀吕昶被二虎救 杨宪欺君擅权罪行被揭露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朱元璋设置锦衣卫朱元璋同意刘伯温回乡没有俸禄自生自灭 胡惟庸上奏不能让刘伯温回乡 怕刘伯温回乡威信太高 锦衣卫全程送刘伯温 刘伯温以为要杀自己 刘伯温家中每天有官员送食物家居用品等等 都是朱元璋派来的 刘伯温觉得有眼睛盯着自己无奈回朝 朱元璋的驸马获罪 让刘伯温查案 刘伯温管朱元璋要调动锦衣卫协助查案 刘伯温看到锦衣卫分布图和名单发现自己的佣人六子也是锦衣卫 刘伯温查案半年五十三岁 李善长六十二岁 朱元璋五十岁 刘伯温查出驸马以及淮西勋贵几十人参与茶马贪污 刘伯温上奏夺权 朱元璋让驸马自尽蓝玉等将官上奏杀刘伯温 刘伯温被罢黜停俸禄停米粮上街卖扇子又被阻止 朱元璋让李善长辞官去杭州归养 朱元璋选丞相 李善长故意不说让胡惟庸当丞相 李善长娶了小妾 边关烽火再起蓝玉朱棣出征 朱元璋去黄山半年让胡惟庸主政 刘伯温绝症 胡惟庸奉旨送药毒死刘伯温 刘伯温气绝长辞 刘涟送棺椁 将士们往棺椁上放鞭炮 占城国来朝无人接待 朱元璋回宫得知大怒 胡惟庸因此被抓 胡惟庸擅权枉法结党营私攻守同盟 朱元璋让大臣们互相举报 胡惟庸被判痒死被绑在树林被蜜蜂蛰死 朱元璋要杀宋濂 朱元璋让朱标监斩 朱标不愿投河被救 李进说朱标失足落水 因为李善长进谏不让胡惟庸当丞相因此无罪 朱元璋废宰相制度 吕昶冒死进谏被朱元璋弓射马皇后去世 科考时太子朱标头疼病逝 李善长弟弟李善信被抓供出蓝玉等人要谋反与李善长有书信来往 李善长蓝玉等被杀 徐达背疾不能吃鸡鸭鹅不能喝酒 徐达奉命吃烧鹅喝酒死去 二虎玉儿被放走 朱元璋白内障 刘伯温留后世君王劝诫信 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刘伯温上奏朱元璋:骄兵悍将 功勋部旧 没有法制 价值已尽 夺天下时有多大的功绩 治天下时就有多大的麻烦 天不怕地不怕 长于破坏 短于建设 鄙弃诗书 蔑视纲纪 自以为是天子的袍哥 功勋齐天 赏封之后即行裁撤 效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评判胡惟庸:时常揣摩皇上的心思 甚至把自己当做皇上的知心人 擅行生杀 久而久之 就把自己的心思当成皇上的心思 马夫人:女权主义 编纂皇历 知人善用 胡惟庸:故意唯唯诺诺 谨小慎微 筑砖砌名 建造战船获得提拔李善长:嫉贤妒能 见风使舵 刘伯温:阴阳怪气 不主动拿大主意杨宪:被刘伯温提拔 治理扬州 身先士卒耕地 把贪官做成人皮标本 剥皮为囊 震慑僚属 威及四方 被朱元璋提前召回对付鞭策李善长四皇子朱棣燕王驻大都李进:七品 成为朱元璋身边打小报告的翰林院和中书省之争朱标:心善仁慈身卧九泉 魂系君侧 死而后生 翘首进言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将帅可废 江山不可亡 封的爵位大部分都是淮西人士 淮西党 浙东党 文臣仕子 可用之不可亲之 可使之不可信之
其实要是有能在以史籍记载为主基础上,戏曲民间传说和《明英烈》等传统说部的一些素材拍摄一部朱元璋故事的剧,那该多好啊. 谁说胡军就不可能去演李世民、赵匡胤这样“文治”为重的帝王?
张少帅、项籍这些不同的人物他都演过。
不播映历史正剧《朱元璋》,却很积极地播映《传奇皇帝朱元璋》这般不传奇的戏说剧,真不知那个电视台是怎么想的。
有的剧评说《朱元璋》剧中‘战争戏缩水,武将也跟着缩水,常遇春成了大龙套,李文忠被冒名顶替,汤和反倒成了武将第一人。
徐达被人讥笑为像张飞’?
——不知朋友是否看过《传奇皇帝朱元璋》,此剧正式播映时把故事拦腰截断,莫名奇妙地突然出现朱太祖率部准备与陈友谅水战的情节,而且全剧的武将和战争戏无一例外都跑龙套了,无论步战、水战、马战全部缩水,老实本分、没被明太祖诛杀的汤和,在剧中口无遮拦、满脸络腮大胡子,徐达、常遇春等民族英雄都成了胡须如雾黑如棉花浓密的人物,而且将士们都是像《太平天国》剧中太平军的装束,常遇春也是如古代庄稼汉一般,而且头裹布巾,常遇春杀陈友谅俘虏的场面似乎显得常将军是个屠夫,很多战争拍摄场景也与《太平天国》类似。
一直对豆瓣评分8.4的朱元璋很好奇、于是潜下心好好的看了看、差点被第一集劝退、因为粗糙的画面、简陋的服装、以及开头幼年徐达以及常遇春跪在朱元璋面前、都让我觉着有种戏说的感觉。
没有尊重史诗、但是越往后看尤其是下半部分之后高潮迭起、将政治斗争以及人性的描写展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说可以算是半部神作、看完后发现冯小宁是导演。
这就比较合理了。
其实如果说预算再多一些能够把服化道解决掉、配角和群众演员如果还能选的更好一些。
一些细节上更尊重历史、这部电视剧就绝对封神配得上五颗星。
首先来说从朱元璋的出身、剧中描述是因为马皇后才加入的郭子兴、其实是幼时同伴汤和已经在义军中做到千总的位置,然后写信给朱元璋拉他入伙。
但是朱元璋不想去还把信烧了、只是最后被人告密、被逼无奈才去投的郭子兴。
在濠州的日子是朱元璋很关键的时期、不但娶了郭子兴义女马姑娘。
并且在义军内乱中救了郭子兴、于是提拔的很快。
但是郭子兴却不能容他。
于是他带兵出去打仗来换取生机、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其实这个时候朱元璋招揽了二十四人、这二十四人成为了大明的开国根基、当然还有一些亲戚、这很符合传销的架构。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信命、朱元璋的身边围绕的全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不管是周德兴、徐达、冯国用、冯胜、汤和、李善长、朱文正、李文忠等等、很难让朱元璋不成事。
前半部分最精华的地方其实就是朱元璋的战略眼光、当你手下有众多谋士和猛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判断和选择的时候、如何从中间选择最优的那条路才是一个领导者的格局、当如何选择先开战人选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选择弱一点的张士诚、只有朱元璋最终选择了陈友谅、因为张士诚有钱懦弱、不会选择支援陈友谅、反之必定是同时与两方交战、必败无疑。
但是朱元璋在此时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就是去救韩林儿和刘福通、作为红巾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这个时刻被张士诚干掉就最优选择。
而且这时候朱元璋旁边还有陈友谅在虎视眈眈、但朱元璋还是不顾刘伯温的劝阻、执意去救。
最后还是拿到了韩林儿这个烫手山芋。
并且他还执意要攻打庐州、给了陈友谅可乘之机率军60万进攻洪都、幸好洪都死守了三个月。
但是剧中死守洪都的是蓝玉、但其实洪都的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立了头功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假谦虚了一下。
朱元璋信以为真以为真的大度、结果没有封赏导致朱文正后面背叛与张士诚勾结。
幸好被朱元璋发现及时把朱文正下狱才没能酿成大祸。
当朱元璋顺利解决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顺利登基、但是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皇帝还是得解决、于是他派廖永忠去解决的、剧中又虚拟了一个大虎侍卫出来。
还受胡惟庸的指示。
所有的战事结束了就开始建国了。
重头戏也就来了、剧中是以两拨人作为对立面来诠释的。
一部分是以李善长和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党,这是朱元璋的立足根本,没有这些人朱元璋做不了皇帝、但是一旦建国、那么眼光就不能仅局限于淮西一地、并且全国如果就一股势力那皇帝就属于傀儡一样了。
于是朱元璋开始重用刘伯温和杨宪的浙东党、扶持他们对抗淮西党。
但是在剧中好像把刘伯温塑造成一种不理世事、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回青田养老的圣人、但其实身处权力漩涡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
剧中把李善长弄成了一个只会争风吃醋、好色、做事拖沓的老头子的形象、可是实际上大明建国六大公爵为首的就是李善长。
可以称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他是心眼小。
可他与刘伯温之间也是争斗频频。
不像剧中描述的所有人都在针对刘伯温一样。
刘伯温自己没有出面争什么。
可是依旧派出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杨宪跟淮西党斗争、剧中印象最深的朱元璋问刘伯温谁适合做宰相、前面都是符合史实的、唯独说到自己的时候。
剧中刘伯温说自己想要退休。
而史实说的:是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那么嫉恶是皇帝么?
所以说他想当官只是由于太聪明、嘴巴可比较刻薄。
所以不讨皇帝喜欢和信任。
而剧中是刘伯温一直想退休、皇帝不许、而历史上洪武三年刘伯温就被强制退休了。
杨宪也不是治理扬州的事爆发才被干掉、而是刘伯温不在很轻松的就被胡惟庸处理了。
当然刘伯温最后还是死在了胡惟庸的药下、虽然剧中朱元璋很生气、甚至感觉刘伯温之死才是朱元璋要处理胡惟庸的主因、莫名的搞出了朱刘CP出来。
其实处理胡惟庸很简单。
甚至兵不刃血就能解决、但朱元璋是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剧中宋濂说的话很到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基本就是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那么其实就是董事长和CEO的斗争一样。
谁强势一些权力就像谁倾斜。
那么对于朱元璋这个创始人来说、他是工作狂、而且他也喜欢大权在握的感觉、所以他不可能找一个丞相过来分掉自己手中的权力。
于是乎做了个局、轰走李善长之后、让胡惟庸做了7年的宰相、其在任做的任何事情不管多过分他都视若无睹、等待的就是真正下手的时机、那么占城国来使胡惟庸自己接见就是压倒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胡惟庸案爆发、杀死接近一万五千人、朱元璋也顺利的把宰相这个职位撤销了、直接由皇帝对接六部。
当然宰相只是名义中取消了、他自己和朱棣都是工作狂皇帝、可是后面的皇帝就不是这样了。
于是乎内阁大学士出台了。
往往首辅要比宰相的权力更大。
处理完胡惟庸、就该轮到淮西权贵了、这些都是当年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普遍将军们都是属于桀骜不驯一类的、尤其是开国将领、他们感觉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并且战争时期大权在握、执掌生杀大权、这个时候皇帝为了安抚将领就会百般容忍、但是仗打完了、将领的价值就小了、这个时候如果会做人做事把兵权一交、当个富家翁安度晚年还不错、但很多人已经尝到了权利的甜头。
自然是不会放手的、刚好又遇到了一个杀伐果断的皇帝、于是蓝玉案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朱元璋铲除淮西权贵的手段、那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把文臣武将清理了一遍。
也算是为朱允炆上位操碎了心、可惜朝廷核心力量的削弱给了藩王机会、于是乎朱棣才能成功谋朝篡位。
朱元璋可以称的上爱民如子、但是对于手下的官员就没有那么多的善心了、究其本、他小的时候家里穷的吃不上饭,原因都是贪官污吏造成的,所以他对贪官非常痛恨、所以他非常讨厌这些官员、但是他又不得不让这些官员帮他做事、所以极其容易对他们不信任。
也就造成了动辄就大批的官员入狱杀头、就以四大案来说、杀头的官员应该也得有10万人左右。
但就说他杀了这么多人。
依旧没有阻止大家贪污受贿、原因是制度的问题、明朝俸禄太低、剧中体现刘伯温已经做到二品大员了、却依旧经常为吃饭发愁、最后停薪之后家里都掀不开锅了。
其实能看到导演和编剧在影射很多东西、甚至不惜改编历史、包括进士下乡、三年扬州计划、以及封爵和大清洗、虽然很多不太符合现在的主流观点。
但是影视剧本身也能做到警醒的程度吧。
所以我还是抱有宽容的态度的。
演员方面、胡军绝对是一个人撑起了这部戏、从开始的愣头兵、到后面杀伐果断的皇帝、有的时候让人觉着很鲁莽、却又透出一股子机灵劲。
演技真的绝了。
尤其是最后抱着马皇后痛苦的戏使人潸然泪下、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主要演员都演得很好。
马皇后也把史上有名的贤后诠释的非常到位、包括吕昶、宋濂等配角也都不错。
就是一些次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真的不行。
非常容易让人出戏。
当你深入了解朱元璋这个人物的时候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属于毁誉参半的人。
他的功劳是建立了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还是少数从南打到北统一全国的、他勤政爱民、打抱不平、尤其恨以权压人之辈、而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出身贫贱、导致自身不够自信、权利欲望又非常大、控制欲也很强、还擅猜忌、不信任任何人。
动不动就知道杀人、制定的国策都有局限性、导致后期无法运转。
《朱元璋》的剧情、和人物都拍的大部分符合历史,当然也有一些不符合。
可能是为了整个电视剧的进展而做了局部修正,但是大体和历史还算接近。
《朱元璋》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特点,很符合人的本质、真实面目。
就拿朱元璋本人来说,他有私心、野心、经常刚愎自用、为了一时泄愤,痛下杀手,杀人如麻,甚至错杀无辜,很多不合理不合情的决断都在他看来是正确的。
这部电视剧,不像有的电视剧好人坏人分界明显,有的电视剧把好人演的天衣无缝,没有半点污渍缺点,把皇上演的都是那么兢兢业业、与臣与民同心同德,其实呢?
真实情况有多少是?
《朱元璋》这部电视剧拍的很接地气,里面没有明显的坏人和好人,朱元璋时好时坏,这个就看我们怎么定义好与坏的意义了。
李善长、胡惟庸、杨宪就坏吗?
他们也是勤政的代表,心里时刻是为国家着想,还经常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良策。
他们唯一的缺点就是功利心重吧,都想官越当越大。
再说他们也是派系纷争而产生争斗,甚至想借皇上的手置对手于死地。
刘伯温就是好吗?
他明哲保身,不出来做官,想撂挑子回归故乡,对于国家来说,这是自私,对于自己来说这是明哲保身。
这部电视剧里面演的很符合现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里面没有明显坏人与好人。
里面感情戏很少,剧情故事线也显得无聊,因为很多剧情贴近历史,历史嘛,本身就这样是干燥无味的。
只有现在一些穿越剧、宫廷剧他们可以把一个故事演绎的出神入化、也演绎的南辕北辙,失去了历史剧的意味。
很坏很坏的人没得,我觉得电视剧里面没得反面角色,像赵高、魏忠贤这种祸国殃民、麻痹皇上、让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大臣没得。
他们都是一心为皇上,只是派系斗争才产生了很多不同意见,皇上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平衡朝廷里面的权力和权利,以达到平衡!
这里要说明一下,看《朱元璋》学习管理,也学会看透每个人都有私心。
这部电视剧很值得看,值得学习,贴近生活、接地气的电视剧少了,洗脑传销式的电视剧看起没意思,如同爵没水分的甘蔗,无味也,也浪费时间。
力荐!
朱元璋电视剧画质粗糙,化妆丑陋,服装道具廉价,可是人物饱满,故事完整,起承转合都设计的很好,很棒的人物传记,意外的好看,尤其是人物刻画,胡军演出了朱元璋的草莽劲,又有帝王的霸气和阴狠,还有很重的猜忌心,有时又像孩子般任性,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是归根到底是一代帝王。
很不错的历史剧,朱皇帝晚年权谋有点吓人啊,能杀的全杀了,废丞相归六部杀功臣清乱党,果然当权需要狠心啊!
话说朱家人都挺善权谋的,朱棣嘉靖尤是。
朱元璋给朱标做那个荆棘的比喻很生动啊!
今天看《明朝那些事儿 》,正好看到马皇后之死,便想要写些什么。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这句话放在朱元璋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没有马皇后的出手相救,可能朱元璋在遇到郭子兴之前就被杀死了,如果没有和马皇后成亲,即使在郭子兴门下,也斗不过郭天叙和郭天爵。
她就朱元璋与危难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即将饿死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饭。
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原来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并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
更难得可贵的是,马皇后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朱元璋要杀朱文正、李文忠、宋濂时,她都出面苦苦哀求,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
马皇后懂得一个人生命的可贵,在她患有重病时,拒绝医治。
她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那样做的。
在马皇后死时,他不禁哀声痛嚎,因为他终于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唯一。
马姑娘,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这个女人给了他无数的帮助,却从未向他索取过什么,她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在她的丈夫成为皇帝后,她仍然以爱心待人,每当朱元璋举起屠刀时,她总是上前阻止。
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爱关怀和挽救了许多的人。
虽然她最终也没能把朱元璋这辆失控的车拉回轨道,但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狡兔死,走狗烹】他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打天下,拼老命;他是兢兢业业的后勤部,少言语,操劳命;他是出谋划策的良军师,茅庐出,天下统。
无论是被朱元璋誉为明朝“韩信”的徐达,还是明“萧何”李善长,明“张良”刘伯温,亦或是千千万万个功勋加身的开国武将文官,无一都逃不过朱元璋的“去荆棘大计”。
当年他与皇太子朱标的一番对话,道尽了兔死狗烹的亘古不变的残酷现象。
“父王,为什么您要杀尽功臣?
”“你能把这根满是荆棘的树枝拿起来吗?
”“不能。
”“但如果,我把上面的荆棘都给你拔掉,你是不是就拿得顺手。
如今,我就是在在位时帮你把荆棘给你拔掉,才将皇位传给你。
”而这些荆棘,也被刘伯温成为骄兵悍将。
“在打天下时,他们大破城池,立下战功;但建天下时,他们基本是无用的,甚至有害。
他们一辈子只会破坏,如今只想享受,自认为是皇帝的兄弟和功臣,不可一世。
但其实初建天下,根本没有太多财力物力给他们享受,于是他们就开始作乱。
此之谓骄兵悍将。
”这一番言论不仅点醒了朱元璋,还道出了兔死狗烹的必要性。
不仅是功高盖主,还因忽略了“上位”和“皇帝”的差别,缺乏“破坏”和“建设”的过渡,而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
而这本身又是历史中无法逃脱的悲剧:好不容易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武将无法在建国后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无法享受应得的待遇,带着牺牲战友的信仰,活生生地被自己最崇敬之人弄死,破灭信仰(当然私以为他们最终也没有破灭对朱崇拜的信仰)。
悲剧的内核,无非是在必要性和必然性之下,人物和现实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而历史的悲剧,更添深度和厚度。
说白了,无非是当功臣的,不由得骄傲放纵;当皇帝的,不得不杀功臣。
但“杀”法能变得温和点吗?
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志骄器小不可得】朱元璋曾把陈友谅定为志骄,把张志诚称作器小。
先攻张,志骄陈好生事,终造成两头夹攻;先攻陈,器小张必不支援陈。
果不其然,朱先“火烧连环船”破陈友谅,后搭高塔围城攻张志诚,终一统天下。
所以说,志骄器小都不可。
但标题只是一部分,更让我钦佩的是朱元璋的军事领导能力。
说到底,识人能力。
后来,他三顾茅庐请刘基亦如此。
而这,也是我所缺乏的。
【活得聪明反而悲剧】剧中有个角色最为网友所诟病,刘基。
大家纷纷说历史上的刘伯温根本不是那么窝囊。
历史真相如何,不可知。
但剧中的刘基,更像个悲剧人物:从一开始就看懂了自己的一生,却无力改变。
想辞官隐退,被皇帝封为监察御史,天天得罪人。
终辞官归隐,被皇帝天天赏赐日用品,只得回朝。
死的那一刻,不是畏惧死亡本身,而是认为终于解脱,坟归故里。
那是对生多厌倦,才说出如此之言。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当一个人手执天子权柄,有了毫无节制的权力,怎么会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呢?
即便有与妻儿兄弟的人伦情谊,但与膨胀的权力心相比,这些脉脉温情就显得微乎其微又不合时宜了。
天子圣聪独断,怎么可能纡尊降贵听糟糠之妻的谏言?
天子帝王心术,怎么容许臣子对他洞若观火?
天子受命于天,怎么会忍受没有兄弟子侄就没有他这个皇帝这种荒谬说法?
所以朱元璋恨啊。
他恨马皇后屡屡挑战尊卑界限,更可恨的是,她竟然有着与她地位不相称的智慧,让她有底气来挑战他的权威。
面对第一场恩科后险些酿成的学潮,她举重若轻,将北方士子的汹汹民意化为感戴天恩;在内廷,她润物无声,几十年如一日地厚待军眷稳定军心;对大臣对儿子,她比皇帝更懂他们的心思,更知道如何因势利导,使其宽心。
其实夫妻两人心知肚明,马皇后未必逊于朱皇帝,但朱元璋却说「若她是个男子,能当中书省的丞相」。
他肯定她的才能,却一定要压她一头——她能当丞相,虽为万人之上,却必要居于一人之下,那就是他,朱元璋。
他也恨刘伯温。
皇帝与臣下相处有如猫捉弄老鼠。
如果一只老鼠竟然能判断猫伸爪是要它性命还是虚晃一招,甚至在猫还未伸爪前就料到它要伸爪,那猫的尊严何在?
威慑何来?
朱元璋曾疑心刘伯温也有称帝之心,一次是问他与刘邦可有血缘关系,一次是受胡惟庸提醒担心刘归养后被浙东百姓拥戴。
刘伯温,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朱何必作此疑猜?
盖刘实在太聪明了。
刘的心智照得朱元璋的心思无所遁形,谁也不想一丝不挂地见人,何况皇帝。
进一步的,朱或许会想到,把刘放在皇帝的位子上,以刘的目光韬略,难道不比朱做得更出色?
这种「我会的他都会,我不会的他也会」的差距,对骄傲的朱皇帝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这也是他近乎虐待刘的原因之一。
而在刘伯温身上,我看到了可怜的职场人的缩影。
只不过这个职场只此一家,不能跳槽,只能认命。
老板虽然精明强干,文治武功,却视人命如草芥,触怒即杀,视能臣干吏为工具,用完即弃。
乱世之时,刘还有改换门庭或回乡退隐的机会,盛世初建,他却被削去了所有其他选项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的鞠躬尽瘁,和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哪里是一样的呢?
这部剧总体而言还是非常好的,胡军演的朱元璋完美把这个人设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是传记,但是我觉得它更侧重于帝王的心思,像开头就改编得非常好,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变成一代明君,经历多了,为了保子孙安宁,发起“洪武四大案”,胡军的气质真的是强,李云龙的脾气,结局朱元璋命下人叫住太阳别下山,一代明君朱元璋就此去世了,这部剧实打实,不错
虽然是06年拍的,现在看起来仍感觉很新。
看完全剧,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当一个人成为皇帝之后,他就已经不是人了,而是国家机器。
为了国家,必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杀不想杀的人,而这一切完成之后,留给自己的竟然只有孤独。
如此多的处心积虑为了江山基业,所有的刺都被拔掉,不但不能保千秋万世,甚至促进了王朝的灭亡。
个人觉得,拔刺也不能全拔,留几根刺可能会延续得更久点,当然,最终还是逃离不了灭亡的。
咋这么高分?!都不懂历史我无话可说,但都没看看过电视吗?!有人说只有第一集有点问题,硬忍着看了几集,我想问,哪集没问题?!人物纸片化,为了塑造主角其他角色都是棒槌一样的存在,到处都是表现痕迹,台词恶心幼稚,动画片式的勾心斗角。编剧不懂历史就别瞎写,几乎都在硬凑剧情,幼稚的地方都懒得去说了,连朱元璋名字的意义都不知道,已经懒得吐槽了。那些评高分的,你们是认真的吗?!
当时热播的时候,我觉得拍的质量一般没有看,这几天以1.5倍速看完,朱真的是狠辣手段,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强权在握,清肃杀伐,朱标真的惨,刘伯温没有辜负时代,时代辜负了他
开头是大快人心建功立业最后只剩下辛酸悲凉就连朱元璋都要在情势所迫下,作出“丑死人了”的谄媚的诈降,并确信刘邦也一定有过很多恨事,窘迫事,这样看来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更无需为自己所做的窘事感到难过刘伯温 李善长 蓝玉 都是帝国石柱,既然不能再让他们继续恣意生长那就要让他们化作泥土肥料再来滋养大明王朝绝不能简单的放归闲置当作弃子 皇上杀人不看你忠奸善恶只看他是否需要。骄兵悍将在战场上有多好用,在太平盛世里就有多祸害到最后 朱元璋也享受不到天伦之乐,一辈子都在建功立业,后世之名罢了。临了临了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还要想着朱允炆的王位如何坐稳,如何自己做完这个恶人。他的儿子怕他忌惮他,妻子对他寒了心,兄弟对他生了恨,最后也只能喃喃一句:都是为了大明嘛
从底层脱胎爬上去的暴君太可怕了,把所有跟着自己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良将全折磨死了。刑罚动不动诛九族,毫无人性。
力透纸背
5分
前面的战争戏一塌糊涂,群众演员忒不敬业了·······里面胡惟庸倒是亮点
剧中的对白不错,挺有文采的,但是故事的情节简单,背后蕴含的意义也简单,朱元璋可谓精明绝顶,滥杀功臣的意义在于保护减少民间的疾苦,勉强说的通,仔细想来,恐怕就不是这么回事吧,另,刘伯温被演的毫无仙风道骨
笨蛋,你把反派丑化成这样,主角一点都不出彩了知道吗?
小时候看这部剧,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最后一集,当朱元璋临死前,想让太阳不要落下去,于是太阳不落的命令便响彻了整个皇宫,但太阳终究还是落下了,就像朱元璋终究还是撒手人寰了。权力再大的人似乎也不能对抗规律,扭转公理,但公理和强权之间的斗争更不可能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与历史自然是有不少出入之处,但是在当前的明初影视作品里、算是还原度最高的吧
明朝历史被清朝系统性抹黑了,尽管如此,朱元璋依然是个残暴的人
比《洪武大案》强太多了。胡军演的朱元璋完爆李立群。
能看完的就是还不错的。皇帝杀人,是一种需要啊,怎么着都得死。
可学之处太多
刘伯温除了舔就是舔.群演0分.
糙,一般,各种隔。就不说战争场面的一次次重复了。和康熙雍正等剧差了一个档次。
除了主演其他都很敷衍,剪辑也不咋地,但是胡军演的真好啊
马皇后连名字都没有吗?
真的很一般,为了抬高老朱强行削弱其他配角的智商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