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女王

Mary Queen of Scots,苏格兰女王:争名夺后(港),双后传(台),玛丽一世,苏格兰女王玛丽,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主演:西尔莎·罗南,玛格特·罗比,杰克·劳登,乔·阿尔文,大卫·田纳特,盖·皮尔斯,嘉玛·陈,布兰登·柯伊尔,马丁·康普斯顿,伊斯梅尔·克鲁斯·科尔多瓦,艾琳·奥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玛丽女王》剧照

玛丽女王 剧照 NO.1玛丽女王 剧照 NO.2玛丽女王 剧照 NO.3玛丽女王 剧照 NO.4玛丽女王 剧照 NO.5玛丽女王 剧照 NO.6玛丽女王 剧照 NO.13玛丽女王 剧照 NO.14玛丽女王 剧照 NO.15玛丽女王 剧照 NO.16玛丽女王 剧照 NO.17玛丽女王 剧照 NO.18玛丽女王 剧照 NO.19玛丽女王 剧照 NO.20

《玛丽女王》长篇影评

 1 ) 人物原型对比

剧中傻白

皇后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2 ) I am more man than woman now.

杰克·劳登和乔·阿尔文太帅了,西尔莎·罗南和玛格特·罗比气场强大,举手投足间尽显王者之风,欧美的年轻演员,演技确实扎实。

为了不受政治婚姻的束缚,为了维持国内的稳定,伊丽莎白将自己奉献给了王位,她有遗憾,也会去羡慕,嫉妒玛丽。

玛丽从法国回到苏格兰,为了收回王位,两人互相博弈,斗智斗勇,也很精彩。

男人远比女人要残忍,女王一旦结婚,不仅要面临丈夫争权的风险,还要面临生子之后,有了继承人,自己的地位被削弱的隐患,从权力的巅峰到阶下囚,也不过顷刻之间,两人的结局也是鲜明的对比。

I am more man than woman now. The throne has made me so.

 3 ) “童贞女王”将“血腥玛丽”斩首!死的究竟是表侄女;还是姐姐?

西尔莎•罗南和玛格特•罗比 《玛丽女王 Mary Queen of Scots》12.07即将登陆美国院线,作为颁奖季的种子选手,可谓万众瞩目!

而主演西尔莎•罗南和玛格特•罗比此番合作,也被影迷们戏称为“伯德小姐”与“花样女王”的重量级撕逼,可见;对于两人同台飙戏,大家早已满心期盼!

《玛丽女王 Mary Queen of Scots》正式海报 导演乔西•洛克 Josie Rourke避重就轻的选择了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作为切入点,来讲诉这段恩怨情仇,无疑是个聪明的做法,一来卡特•布兰切特的《伊丽莎白 Elizabeth》珠玉在前(提名71届奥斯卡),无论是剧情或表演,都已尽善尽美。

二来新的方向和思路没准可以捧个小金人,所谓因人而异,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同一段历史,体会也各有千秋。

伊丽莎白一世/玛格特•罗比 但是;都铎王朝这段腥风血雨的历史,小伙伴们真的知道来龙去脉吗?

恐怕都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居多,否则也不会闹出“童贞女王”将“血腥玛丽”送上断头台这样的笑话。

为此咪了个鲸撩电影将给大家梳理一下人物关系,帮助理解剧情的同时,也能更好的认识16世纪大不列颠王国这段著名的历史。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画像 “童贞女王“是谁?

“童贞女王”指的是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因终身未嫁,没有子嗣,故得此名!

也被称作“荣光女王”(Gloriana)或“英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是都铎王朝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信奉新教。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画像 另外;要纠正一个外界的普遍认知,“童贞“只是广义上的说法,并不意味着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没有性生活,所谓“人红是非多”她的情感和个人生活素来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讨论重点。

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埃塞克斯伯爵罗伯特•德弗罗等被普遍认为是她的情夫。

而民间一些学者更是著书提出了匪夷所思的观点,认为她终身未婚是因为不能生育,甚至可能有某种性功能上的缺陷,总之众说纷纭,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爱丽丝梦游仙境》/海伦娜•伯翰•卡特 好玩的是蒂姆伯顿《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红皇后,当初就是以伊丽莎白一世作为原型塑造的,也难怪有评论会惊诧,玛格特•罗比是不是走错剧组,与海伦娜•伯翰•卡特的红皇后扮相简直一模一样。

“血腥玛丽”/玛丽一世 “血腥玛丽”是谁?

为什么“血腥”?

“血腥玛丽(BloodyMary)”指的是伊丽莎白一世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也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位统治者。

成为“血腥”的代名词源自她上任后倒行逆施,对将近300名新教徒进行了清洗和屠杀,另有800多人被流放,此等残忍毒辣的手段,让她当之无愧的获得了“血腥”的名号。

爱德华六世/画像 玛丽一世的狠绝当然不仅于此,1553年爱德华六世因肺结核或砒霜中毒身亡,却违背了1544年的《继承法案》钦定外甥女琴•格蕾为王,然而女王的宝座坐了不到9天,即被旋风般赶到的玛丽一世拉下马,火速送上了断头台。

1558年玛丽一世死于难产,伊丽莎白一世成为合法继承人。

“BloodyMary”在英文中意为“女巫”,对照玛丽一世清剿异教徒的所作所为倒也贴切,然而民间纯粹狭义的解读仍值得商榷,毕竟玛丽一世的排除异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考量。

玛丽•斯图亚特/画像 另外一位玛丽是谁?

被伊丽莎白一世送上断头台的其实是她的表侄女玛丽•斯图亚特,也是《玛丽女王 Mary Queen of Scots》一片中西尔莎•罗南饰演的玛丽女王,也被称作“苏格兰”女王,信奉天主教。

之所以会让人混淆,大半原因是文书上有时对“血腥玛丽”和玛丽•斯图亚特的表述同为玛丽一世,常常导致读者误解为是同一人。

玛丽一世/西尔莎•罗南 伊丽莎白一世与玛丽•斯图亚特究竟有何恩怨?

先来看看玛格特•罗比对于两人关系的感言;“两位主角之间的姐妹感情,本质上类似于爱情,而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爱情,彼此之间相爱相杀,是出于一种政治动机,当一方生存威胁到另外一方,那么你死我活是必然的结局。

由此可见,伊丽莎白作出处死玛丽的决定,并非一蹴而就,也历经了三番四次的犹豫不决。

伊丽莎白一世/玛格特•罗比 1558年伊丽莎白继承王位,玛丽以其信奉新教为由,拒不承认新女王身份,埋下了交恶的种子。

1565年玛丽违背伊丽莎白意愿,执意嫁给英格兰人亨利•斯图亚特,并且在爱丁堡举行了盛大的天主教婚礼,惹得伊丽莎白极为不满。

同年身为人臣的亨利•斯图亚特违抗伊丽莎白的诏令继续待在苏格兰,使得两位女王关系紧张。

詹姆士一世/画像 1566年玛丽生下詹姆士•斯图亚特,并于分娩前夕致信伊丽莎白示好,希望她能够成为孩子的教母,而在孩子的受洗之日,贝福德伯爵亦告诉玛丽,伊丽莎白有意将她立为英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希望能够换得在此期间不得篡位的承诺。

《玛丽女王 Mary Queen of Scots》/剧照 1568年玛丽顺利逃离利文湖,伊丽莎白一世听闻此事,亲手写了一封祝贺信给她,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与庇护。

1587年玛丽疑被卷入天主教夺权阴谋中,被伊丽莎白处以极刑,行刑当日着红衣赴死,以此表明自己是天主教殉教者。

1603年伊丽莎白逝世,詹姆士•斯图亚特继位,被称为“詹姆士一世”,英格兰和苏格兰从此同归一个君主,开启了不列颠统一进程的第一步—“王室联合”。

《玛丽女王 Mary Queen of Scots》/剧照 两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王,生平已然充满戏剧性,而个体对于命运和人生的感悟,更是让人心生敬意;玛丽女王囚禁于卡莱尔城堡时曾说过:“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我死即我生),并将这句话镶嵌在她衣服的花边上,即便深陷囹圄,也始终心智坚定,矢志不移。

而伊丽莎白的座右铭则是“video et taceo”(明察无言),谨慎治国,恪守终身。

《玛丽女王 Mary Queen of Scots》/剧照 诚如玛格特•罗比对于这段悲情关系的理解:她们之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爱情!

而不仅仅只是纯粹的皇家亲情,她们是显赫的女王,也是平凡的女人,更是权力博弈中身不由己的棋子。

来公众号「咪了个鲸撩电影」(MiJi-Film)及豆瓣「咪了个鲸撩电影」。

影心,无尽。

「咪了个鲸撩电影」公众号

 4 ) 女王对女王:玛丽为什么注定在宫斗中输给伊丽莎白

英国王室的故事是富矿,常能被影视剧取材并带来创作灵感。

在2019好莱坞颁奖季,讲安妮女王的《宠儿》夺人眼球,但另一部讲英国王室的电影《玛丽女王》却没扑腾出太多水花,在奥斯卡只提名了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

这个玛丽女王并不是指“血腥玛丽”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而是苏格兰女王,就是历史上因谋杀伊丽莎白一世未遂而被处死的那位。

其实《玛丽女王》的演员阵容还是很强的,由都提名过奥斯卡影后的两位90后女星担纲,“伯德小姐”西尔莎·罗南(饰演玛丽)和“小丑女”玛格特·罗比(饰演伊丽莎白)——以前大银幕上流行双雄,现在受女性题材崛起的影响,流行起双姝。

导演是70后英国女导演乔西·洛克,她之前主要是执导舞台剧。

主要男演员也都是90后,杰克·劳登(《敦刻尔克》里的Collins)、乔·阿尔文(他也出演了《宠儿》),可以说是青春版的英国宫斗了。

对了,华裔的嘉玛·陈也演了个配角(伊丽莎白的贴身侍女),她最近出现在了《惊奇队长》里。

影片开篇是1587年的英格兰,是玛丽女王被砍头的时刻。

历史上玛丽女王以美貌著称,西尔莎·罗南不是第一眼美人,但长了一张电影脸,是很有情绪的脸。

玛丽女王死时是45岁,罗南这张脸看着还是太年轻了。

然后时间线转到1561年的苏格兰。

这时候玛丽的法兰西国王丈夫刚去世(注:历史上玛丽出生六天后即位为苏格兰女王,17岁时还成了法国王后,但在18岁就成了寡妇),她受婆婆的气加之迫于苏格兰国内局势动荡(玛丽母亲去世),玛丽返回苏格兰亲政。

虽然玛丽从水路登陆时很狼狈,但缓过劲来后神情还是一派意气风发,配以广袤的地貌和宏大的音乐。

不过抵达爱丁堡圣十字宫后,气氛马上就微妙起来。

玛丽同父异母的哥哥莫里伯爵此时掌权,他也接受着英格兰方面的资助,但由于血统不正无法登基,他对玛丽自然不会全心辅佐。

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知道消息后,态度是她愿意接受玛丽为代表的斯图亚特家族为表亲,作为回报玛丽也必须得接受她在英格兰的地位。

当时的情况是,苏格兰王公信奉新教,玛丽是天主教徒,玛丽为异教徒,而英格兰贵族信奉罗马天主教,伊丽莎白是新教徒,伊丽莎白也被视为异端。

罗马教廷不承认伊丽莎白的继位权,如果成功罢黜伊丽莎白,玛丽大有可能继承英格兰王位。

需要说明的是,电影是艺术化的表达,对于历史它不是忠实呈现,有简化、有删减、也有改编。

不太了解玛丽和伊丽莎白生平的中国观众,可能看起电影来有点云山雾罩,但即使了解历史的,电影剧情又未必和史实对得上号——例如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应该是玛丽的表姑,但电影里二人是以表姐妹相称;例如历史上玛丽和伊丽莎白是一生之敌,电影里却为升华主题演绎起了“姐妹情深”。

所以啊,就纯粹就电影论电影好了。

玛丽给伊丽莎白去信说,希望不要由男人掌控左右,两个女王来签订协议,玛丽愿意承认伊丽莎白在英格兰王室的合法地位,条件是要提名玛丽为伊丽莎白的继任者,还提出面谈的建议,“我们也许会处理好我们的命运”。

伊丽莎白让自己的情人罗伯特伯爵去苏格兰向玛丽求婚,为的是把玛丽收在掌控之下。

玛丽原本拒绝嫁给罗伯特,但用侍女勾引伊丽莎白的使臣打探到伊丽莎白患了天花之后,她写信给伊丽莎白说答应,条件还是指定她在英格兰王室的继承权。

言辞间还各种夹枪带棒,把伊丽莎白刺激得崩溃。

这时候杀出来一个亨利·达恩利,他也是斯图亚特家族的,但他是英格兰子民,他从英格兰来到苏格兰,也对玛丽表达了爱慕和忠诚。

两人很快滚了床单,玛丽提过她和法兰西国王丈夫只圆房过一次,那次房事还不怎么成功,基本上还算处女,她对男女床笫之事充满好奇和欲望。

玛丽被激情罩顶,一意孤行要嫁给亨利,并觉得他无造反谋权之心——但亨利在婚礼当晚就本性毕露,不仅醉酒失态,而且还睡了一个男人里奇奥,这男人还是玛丽心腹(游吟诗人,玛丽的私人秘书)。

玛丽下嫁大大得罪了哥哥,他愤而退出王廷,于是追随他的新教徒们引发苏格兰内乱,英格兰还驰援了叛军。

玛丽亲自率队作战,确实还挺像个英姿飒爽的女王。

玛丽取得大胜,并在莫里生死存亡之际放了他一马,没要他性命,只是流放。

亨利毫无建树,却自high得像个凯旋的将军。

玛丽和亨利的夫妻矛盾很快发展到互相动手,不过玛丽也许是故意激怒亨利好让他勃起,玛丽只是想要亨利的种,她要生育,以此巩固和拓展王权——子嗣有英格兰血统,企图同时拥有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继承权。

玛丽如愿怀孕了。

而亨利的野心也更大了,想当有实权的国王。

亨利问玛丽:你爱我吗?

玛丽说:你已经给了我两个王位继承人,这比爱重要得多。

玛丽的哥哥从流放之地潜回,和亨利的父亲勾结想再次造反,造谣玛丽和里奇奥通奸,从而质疑玛丽腹中胎儿的血统。

王公们发动宫变,亨利也签了协议。

他们杀了里奇奥,一人捅一刀,把里奇奥捅成马蜂窝,亨利在父亲的逼迫下捅了最后一刀。

玛丽被软禁在房间里,她对亨利洗脑,说那些王公只是利用他,下一个就要对付他。

哄着亨利带她外出后,在外面集结的玛丽党羽迅速围住了亨利,从而玛丽夺回了王廷控制权。

对丈夫,玛丽自然是失望透顶,但对同父异母的哥哥,她不仅没降罪,还大打感情牌,说自己的孩子想交由他抚养,哥哥被感动得哭了,哈哈。

临盆前,玛丽又给伊丽莎白写信,说希望放下分歧,还请伊丽莎白做孩子的教母。

玛丽生下一个儿子,承袭外公和舅舅的名字,叫詹姆士。

多年来一直效忠和保护玛丽的博斯威尔也造反了,强迫玛丽嫁给她,玛丽从了。

玛丽和亨利举行的是天主教婚礼,和博斯威尔则是新教婚礼。

叛党杀死了亨利并嫁祸给玛丽,称玛丽为妓女女王,鼓动新教信徒们推翻玛丽统治。

那个年代宗教是总能蛊惑人心的,统治者都企图用宗教让臣民死心塌地效忠。

王公们逼玛丽退位,答应詹姆士长大后继承国王,现在由孩子舅舅当摄政王。

被罢黜的玛丽走投无路去求助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因为天花容貌变丑,还脱发,所以她涂很厚的粉,还戴夸张的假发套。

玛丽和伊丽莎白唯一的会面、仅有的一场对手戏,被安排在一片影影绰绰的纱帘间。

隔着纱布,说的自然都是不痛不痒的辞令。

玛丽一把扯开白纱,直面伊丽莎白:如果你拒绝我建立军队,那就当面跟我说,别逼我在你身后祈求。

当玛丽看到衰败的伊丽莎白容颜,她愣了愣。

伊丽莎白:保证你在英格兰的安全,是我能给你的全部了。

玛丽:那么多人背叛我,我现在孤身一人。

伊丽莎白:我也是,孤家寡人。

玛丽:那就做我姐姐、我儿子的教母,我们在一起,可以征服所有那些质疑我们的人,别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他们就希望我们争锋相对呢。

我知道你的内心,比那些给你建议的男人更强大。

伊丽莎白:我现在不只是个女人,王位让我成为这样的人,但我对你毫无敌意。

玛丽:除了一次次背叛?

一次次欺骗我?

伊丽莎白:如果你还想继续寻求我的庇佑,注意你的言辞。

玛丽:我不会接受下属的责难。

伊丽莎白:你的下属?

玛丽:我是斯图亚特家族的人,我比你更有权执掌英格兰。

这时,伊丽莎白摘下自己的假发套。

伊丽莎白:我曾经嫉妒你,你的美貌,你的勇气,你的娘家出身,你各方面都强过我,可现在,我找不到嫉妒的理由了,你的天赋,使你垮台!

玛丽:那现在呢?

伊丽莎白:我还会继续庇护你,只要你听我的,只要你不去挑衅我的敌人,你不用害怕任何事。

你的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上。

玛丽:如果我去帮助你的敌人,都是你把我推向他们的怀抱,你应该杀了我,记住,你杀了你的妹妹,杀了你的女王。

历史上玛丽和伊丽莎白从没见过面,电影这么安排是为了爆发戏剧张力,也是女导演擅长的舞台感。

两位女王互述心声,女性间的互相理解但不能接受,各自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心路历程,被西尔莎·罗南和玛格特·罗比演绎得有血有肉,让观众颇为动容。

伊丽莎白其实是不想弄死这个妹妹的,觉得这世上只有玛丽才能感知她的艰辛,但玛丽只要活着一天就始终是她王位的隐患,在英格兰议会施压下还是签了死刑令,伊丽莎白的心声是“愿你的灵魂能宽恕我”。

行刑那天,玛丽在黑袍底下身着一袭红色,表明她是一个天主教殉教者。

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愿我们安息。

后世广为流传的则是另一句: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

(18年后,老娘又是一条好汉)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婚无子,从未指定继承者,在位近45年。

玛丽唯一的儿子詹姆斯活了下来,并在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成为了第一位同时统治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君主。

《玛丽女王》视效精良,画面有古典学院派油画的质感,每一帧都经得起观众凝视。

而且还有辉煌壮丽的景色,科埃峡谷、爱丁堡城堡、林利思哥宫、布莱克内斯城堡(电影里被用来演绎荷里路德宫)……营造出史诗氛围。

两位女主的表演也堪称精湛,那么为什么《玛丽女王》会扑街呢?

豆瓣6.0分,IMDb 6.3分,MTC 60分,烂番茄鲜度63%,在颁奖季也几乎收获。

《玛丽女王》会输,就跟玛丽女王为什么会输,其实是输在同一条:自身定位不准。

《玛丽女王》划分在历史、传记、剧情片,但明明和历史出入太多,没有很好地解决史实与艺术表达的矛盾,观众很出戏。

像《宠儿》是划分在喜剧、同性、剧情片,它的剧情算是架空的,用了真实人物当角色原型,讲了个和历史关系不大的故事。

《玛丽女王》的女导演是剧场出身,拍电影还是太想夹带私货,表达女权方面的理念:在男人堆里做事,女人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即使,你是女王。

而玛丽女王呢,也是输在不自量力想太多。

她出身显赫,王位是奉天承运,年纪轻轻、斗争经验不够连苏格兰的烂摊子都还整理不好,却一直心心念念英格兰的王位,按王室继承规则她是有这样的权利,但她并没有相应的权力来支撑她达成目的啊,而且身为女王太过敢爱敢恨、无所顾忌,面对爱情没舍掉少女的狂傲与天真。

伊丽莎白则不同,她的王位是拼争来的,为了守住王位不婚不育,抛弃掉自我意识,甘愿被王位控制住一言一行。

但也很难说,玛丽和伊丽莎白谁的人生路就更精彩,就看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了。

不过就像盛明兰说的,这世上人与人之间,往往是看谁比谁豁得出去。

既要王位,又要自我,大忌。

 5 ) 姑姑不是妹妹

有两个玛丽一世。

血腥玛丽和伊丽莎白是英格兰的,罗楠演的这个玛丽是苏格兰的,按辈分罗楠是以上二人的姑姑。

血腥玛丽执政在前,作死后,伊丽莎白才继位,接着与苏格兰的这个玛丽(罗楠)明争暗斗,后来罗楠败北,被伊丽莎白囚禁然后砍头。

伊丽莎白得过天花,一生没结婚,大力发展造船业和航海业务,给海盗颁发皇家经营许可证,从此以后海盗变成正规军,慢慢开启了英国的大航海黄金时代。

 6 ) 戏说历史,小妞要革命

看了《玛丽女王》西尔莎罗南,我喜欢的年轻女星,饰演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信天主教。

顺便说一句,这个玛丽不是因为残酷屠戮新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的英格兰女王玛丽·都铎。

血腥玛丽是之前的,她曾经囚禁妹妹伊丽莎白,她死后,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成为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小丑女饰演的伊丽莎白·都铎,英格兰女王,即是伊丽莎白一世。

因为血统不正,是私生女,受到表侄女玛丽·斯图亚特的威胁,后来囚禁了玛丽20年,最后处死了她。

玛丽被砍头的时候第一斧子居然没砍断,又砍了一刀,可谓非常惨了,悲情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是玛丽·斯图亚特的表姑妈,血腥玛丽是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

关系很乱没办法,欧洲王室就是亲戚互相结婚,名字又就那么几个,又都叫queen。

两个女王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红王后和白王后,总是要砍人头的红王后,原型就是血腥玛丽,也或许是把两个玛丽合一了。

白王后是伊丽莎白一世。

因为美国是新教国度,美国电影里新教是虔诚洁净、朴素正直的正义一方,是新生的蓬勃力量。

而天主教则是老欧洲的淫靡堕落、保守顽固,是没落的反派。

伊丽莎白一世在历史上是胜利者,电影里往往把她塑造为不让须眉的巾帼豪杰,不向世俗婚姻和政治联姻妥协。

又有情夫,把男人玩弄鼓掌的女权先锋,是站在她的一边叙述的。

而玛丽则是冥顽不化的保守势力代表,痴肥愚蠢,没有头脑。

或者把她表现为陈腐落后的可怜虫,脑子转不过弯的殉教者,可怜的小女人。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伊丽莎白女王》就把伊丽莎白一世塑造成一代明君,英明神武,周旋于各国之间,不得不终身独身,操纵那些对她和王位有野心的男人,而不被他们操纵。

率领英国舰队大败西班牙,一举开创日不落帝国。

也不乏女性的善良温柔,杀玛丽是出于不得已,自己也很悲伤,君王的无奈云云。

这个电影倒过来了,玛丽成了天性自由、思想开明、政治正确的新女性,纯真善良,享受爱欲,追求女人的幸福,敢爱敢恨、敢想敢做、独立自主。

她的女仆也是多种肤色的,还有个基佬男仆。

她甚至轻易原谅了男仆和丈夫搞基,因为“你遵照自己的内心”,完全是个现代的自由开放腐女。

也许有点太任性小妞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以自我为中心。

伊丽莎白成了个压抑扭曲、保守顽固的老女人,为了权力牺牲自我的政治动物,活在规矩教条里,没有个人幸福可言。

还长了一脸天花,丑陋吓人,头发也掉光了,戴假发,要靠白粉掩盖。

这是对新教伦理的批判么?

或许只是小妞要革命的傲娇,总之这是这个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

影片戏说成分极大,英格兰大使居然是黑人,还有女王老公和意大利人搞基,嘉玛陈饰演的华裔女仆,显然和真实历史差别过大,像是披着古装的新时代小妞电影,伯德小姐变成伯德女王。

我认为,饰演伊丽莎白的玛格特·罗比演的更好,饰演一个不讨喜的角色难度更大。

还有,据传,伊丽莎白一世能活过天花,是因为宫廷御医采用了中医的方法——发汗。

当时女王感染天花,西医药物一筹莫展之际,御医准备铤而走险,运用中国传来的办法,让她裹着被子烤火发汗,结果真的治愈了。

实乃我中医神威的历史佐证。

如果没有中医,女王就死了,就不会有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就没有日不落帝国和殖民扩张,就没有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想多了。

因为两位女王的战争被拍过无数次,实在拍不出新意了,所以就只能这样了。

和奥斯卡提名电影《宠儿》有相似处,都是非常戏说的历史,过于现代化,女人战争,给女性看的。

还有,乔·阿尔文又又又饰演一个可有可无的男花瓶,怯懦的小白脸,他在《宠儿》里也是这样。

 7 ) 玛丽女王——失败的玛丽苏

我是因为想起在书虫系列读到过同名的短篇小说,便在浏览影片的时候觉得看一下也不错。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角度和书虫里小说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玛丽女王行刑前一晚给儿子写的信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的视角铺开。

我不知道书虫系列里的这部小说有没有删减内容,电影中间确实是感觉到一部分的删减。

但从内容上来看是大致相同的,书里没有伊丽莎白女王得天花和两个女王会面的片段。

这两个片段的增加,突显了伊丽莎白女王面对玛丽女王时的那种自卑,电影中伊丽莎白害怕见到玛丽女王比她年轻貌美,这可真是符合小说里玛丽女王贯穿全文的自恋式的意淫。

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结果不管是这部小说还是电影,全部的内容都很玛丽苏,我想很多观众都喜欢玛丽苏式的爽剧,但绝不喜欢这种失败的玛丽苏式的惨剧。

剧里玛丽女王一从法国回到苏格兰,马上就开始统治苏格兰,不采纳前任国家管理者也就是她的哥哥的建议,肆意妄为,一上台便开始革新。

玛丽女王信仰天主教,老百姓和大臣们信仰新教,这种矛盾虽然是不可调和的,但作为外行的观众来说,也非常不赞成她刚登基就立马宣扬天主教,实在是缺乏政治敏感度。

看到同父异母的哥哥在从一开始尽心辅佐她到见她完全不听劝后决然离去,真的想骂女主。

她一意孤行,从挑选丈夫到宠臣当面被杀,丈夫被杀,逃亡流产,御驾亲征,战争失败,被大臣强迫结婚结盟,最后被关在伦敦塔里的20年。

她的一系列失败的政治行为在她看来都是外在因素影响,但确实反映了她的政治才能不行。

尤其是和伊丽莎白女王对比,从小说和电影里都是从玛丽女王的视角来看待伊丽莎白女王的,她认为伊丽莎白女王一直妒忌她年轻貌美并且还有丈夫和孩子。

相反的是在很多书本和影视剧里我们看到的伊丽莎白女王都是一个睿智、聪明、貌美如花的伟岸人物。

但是这部剧从外貌到女王的智商都在丑化伊丽莎白女王,尽管这很符合原著小说,但作为还是觉得有点儿不能接受,当年安妮博林的凭借自己的美貌能将亨利6世迷地团团转,就可以想象伊丽莎白有多美,了解过她长过天花,后期都敷厚厚的白粉在脸上,但是在之前女王的脸也被丑化了,何况还是一个美丽的女演员来扮演的,还不如女演员化日常妆。

至于丈夫,还是算了,一个外貌漂亮却懦弱还是男同的丈夫,至于孩子詹姆斯,玛丽女王并未写她与孩子的日常相处,没有亲情的描写。

从历史课本上稍稍了解的天主教更保守和传统,属于顽固派,新教是开放革新派。

但在电影里感觉玛丽女王代表的天主教更开放革新,女王和侍女没有那么等级森严,和侍女可以说说笑笑,一起吃饭和玩游戏,包容同性恋的宠臣。

其实我想电影可以稍稍科普一下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好了。

我觉得在电影和小说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玛丽女王和自己的侍女、男宠臣在房间里坐着玩游戏,她的丈夫突然带着士兵冲进来,当着她的面一刀刀刺进了宠臣的身体里,整个房间血流成河。

这里其实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她已经丧失了对王权的掌控,内部的大臣和士兵开始叛变。

虽然后面与一个有强大军队的大臣再次结婚,可惜后续在战争上屡屡失败,她还是不后悔的,生是天主教信徒,死的时候还是穿一袭红裙作为天主教徒而死去。

作为一个女王,我觉得她确实不够强,没有伊丽莎白在政治上的能力,而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她到死都不更改信仰,还是挺让人动容的。

 8 ) 《玛丽女王》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

讲的是十六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故事。

类似的题材从1936年开始,拍了不少电影,这部是最新的。

故事从玛丽在1561年返回苏格兰讲起,一直到她1587年被砍头止。

玛丽这个从小在宫廷长大的女子,由着她母亲把她当成棋子来回拨弄。

直到她在法国丧夫之后回到苏格兰,才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权力,而此时她才十八岁。

那时的她,教养良好,聪慧过人,虽然耳濡目染的全是王室和贵族间争权夺利的那些破事,可一直置身事外,对于宫廷斗争仍显生疏,一路败下阵来。

婚姻不能自主,王位被剥夺,被幽禁多年之后,终于被砍了头。

生活在今天的一统华夏之地的我们,很难理解和领悟当时欧洲的状况。

很多观念也不尽相同。

所以要看懂这部电影,除了首先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之外,还要脑补一些观念。

咱们这里对国家的概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而在欧洲,就没有了普天这个词。

今天我占一块土地先活着,明天有钱有力气了,再去占一块。

没劲的时候就守着我这一亩三分地。

打不过别人,割一块土地去求和也很正常。

既没有秦皇汉武宁丧千军不失寸土的胸怀,也没有成吉思汗横扫世界的豪迈。

所以在欧洲,各国的领土隔上几十年就变一次,昔日一统欧洲的罗马帝国早就烟消云散,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打下之前,一直在苟延残喘。

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却一直由德国人担任。

现代也是这样。

阿尔萨斯和洛林在都德眼中是法兰西的,而在希特勒眼中,却是日耳曼民族的传统领土。

相似的情形在波兰在奥地利在意大利,比比皆是。

所以,他们对国家的概念更多的不是疆土,而是民族认同加上权力。

在影片中,苏格兰和英格兰是两个国家,闹到现在连爱尔兰也被牵扯进去了。

再一个就是宗教信仰。

有信仰是很好的事情,人生有了目标,有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不过这信仰也需要有胸怀。

更不应该去排斥别的信仰。

早期的多神教我看挺好的,管他是宙斯还是朱比特,虽然不时有点争风吃醋,毕竟几百个神尚能和睦相处。

后来有了一神教,犹太教兴起到基督教的产生,互相就有点不对付了。

过了些年,伊斯兰教又来了。

虽然都是一个祖宗,互相之间却打打杀杀了几千年。

不同宗教之间的战争刚消停一会,这边穆斯林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干上了,那边天主教和新教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影片中,玛丽是天主教一边的,而她的表姐伊丽莎白一世则是新教一派的。

最后玛丽临刑之时,一袭红裙分外耀眼,令人震撼,这红裙其实就是代表了玛丽天主教的信仰。

不过我想,这所谓的信仰不过是完成其它目的的借口而已。

早年的十字军东征就是打着夺回圣地的旗号开始的,顺手却把同一信仰的拜占庭攻下来了。

现在的委内瑞拉也是这样,大国们心里想的是石油,嘴里却高喊着维护民主自由。

影片中的玛丽企图让天主教在英格兰重振雄风,伊丽莎白则希望新教普及苏格兰。

其实都是在琢磨着对方的土地。

而之后的三十年战争也是以天主教和新教之争的名义展开的。

天知道这信仰在他们这些人心里占多大成分,在貌似庄严的宗教仪式的后面,无不是心怀鬼胎,各自想拳经。

接下来就是王室的婚姻。

很早以来,欧洲的王室之间就有通婚的习惯。

各个国家中也制定了相关的复杂的继承法律。

在玛丽的思维中,“我们应该先考虑继承问题,然后才是结婚。

”当时的想法似乎是有了这种联姻可以保持相互国家间的和平和稳定。

而实际上,在国家利益面前,家族的联姻起不了什么作用。

如影片中伊丽莎白所说:“做为女王是没有姐妹的,她只有国家。

”于是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战争成了扩大的家庭纠纷,无数与这家族毫不相干的老百姓为了王室们的家庭去送命。

玛丽被她的哥哥赶下了王位,被她的表姐送上了刑场。

而到了最后阴错阳差,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却同时继承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从此开始了英国统一的进程。

历史就是这么诡异。

玛丽仅仅活了45岁。

虽然她位极国王,无限风光,却从始至终是政治的牺牲品。

她的内心深处,也有女性的爱和母性的温柔。

她在新婚时那种喜悦和娇柔,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渴望,她在孩子降生的时候,流露的疼爱之情更是令人感动。

如果她出身在一个普通人家,应该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可是遗憾的是她生在王室之家,从她出生的那天起,她的命运就被规划好了。

她所有对生活的渴望都被毁了。

一旦坐上了女王的位子,她就是一个没有人性没有感情的机器。

当她的丈夫问她是否爱他时,她这样回答:“你给我生了一个能够继承两个王位的继承人,这比爱情更重要。

”影片中,旁观者在评论玛丽时也说:“这个女人生活在恐惧之中,她总是怀疑有阴谋诡计,总是害怕被推翻。

”实际上,这种阴谋在王室中是无处不在的,她的恐惧也是很正常的。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坐上权力的宝座费尽移天心力,最后才明白这无异于将自己放在炉火上烤,和进地狱的滋味差不多。

无怪乎前些天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宣布辞职后愉快的哼起了小曲,心想:可算解脱了!

所以,看完这个电影的最大体会是:千万不要当女王!

男王也别当!

玛丽女王西尔莎·罗南饰演,演技很棒,女王的威严和无奈表现的恰到好处。

她和饰演伊丽莎白一世的罗比撑起了整个的戏。

影片拍摄的苏格兰高地的风光也非常美,山峦原野,河流森林,令人向往。

只是剧情编的不怎么样,导演听说原来是导舞台剧的,所以缺乏电影应有的气魄,特别是那场战斗,几十个人打来打去,和儿童游戏差不多。

看了一遍上面写的,跑题太多。

原因一是我的心智衰退,二是影片的情节实在让我没有什么可“感”的。

本人评分:6.0。

 9 ) 在男人的世界里做女王真难

两个女王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男性的世界,一个不婚理智,一个恋爱脑感情化,想想武则天和慈禧吧,不强悍不会计谋的耿直女是做不了女王的。

不是宿命,是自己不够强而被男人们牵着鼻子往坑里跳,没有铁腕就只能听凭自己任人宰割。

只有女人懂得女人,却又何苦相逼相杀?

纵然不是出于本心,也双手染上鲜血。

 10 ) 2小時的大銀幕群嘲

抱歉,“歷史”這個標籤恕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環球但凡有一點尊重事實的態度都不會拍出這種非裔貴族亞裔近侍齊飛的兒戲據說導演用自己的舞台劇背景來辯解,看來您還是清楚舞台劇和電影不是同一種藝術形式啊?

進一步地尊重diversity,要請跨性別演員或者男演員來演“女王”,憑什麼只有女演員能演女王?!

除開這最大槽點,整個劇情也有數不清的史實錯誤。

比如蘇格蘭貴族出身的侍女“四瑪麗”變成了法國人;比如歷史上瑪麗繼位後以令羅馬教廷失望的態度聯盟新教勢力打擊天主教,影片中變成了一回國就和約翰諾克斯決裂;比如完全沒有依據地虛構亨利斯圖亞特有同性戀傾向;說實話,如果宣傳口徑是清晰的“戲說”或“基於歷史背景的虛構故事”,像《寵兒》所做的一樣,這完全沒有問題;或者能看得出來影片盡量嘗試還原歷史但是不能做到完美,這也可以接受。

只是本片遮遮掩掩地打著歷史正劇的旗號宣傳卻幾乎看不到尊重史實的態度,像不像那什麼也想立牌坊呢?

純粹作為一部電影本身來評價,本片也只是及格水準。

首先,劇情的發展沒有明顯的邏輯關係來串聯顯得過於跳躍。

其次是僅有的戰斗場面實在太小氣,兩邊的士兵加起來竟然只有幾十人… 但是無論如何,佈景和服飾,不管是不是還原了歷史場景,還是做得很不錯的,演員的平均演技也算過關。

事實上這一切都說明了導演確實有一些來自舞台劇的經驗和習慣,但這些經驗習慣在電影製作裡就顯得弊大於利了。

總而言之,導演,請您還是繼續從事舞台劇吧謝謝:)

《玛丽女王》短评

看完毒蛇王后看这部,补齐了玛丽斯图尔特的一生

3分钟前
  • Lord Foolish
  • 推荐

焦点集中于玛丽斯图尔特,却用现代女性观点与解读去诠释未免对于塑造历史人物夹带私货,后半段开始俨然是「爱与理想的使者」,同样塑造伊丽莎白一世也是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唯有罗南与罗比两位女演员的表演卖力,另一方面却也因为凸显主角表演而牺牲了故事本身。

4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双罗传里罗南确实少了些气场,倒是罗比举手抬足间尽有风采…但是电影实在不好看…

5分钟前
  • 未半
  • 较差

我单方面宣布玛丽就是最牛的同妻!!导演很会拍呀又正统又狗血,好多小细节,伊丽莎白阴影下的肚子印象最深,玛丽有头脑懂权谋但却从不收敛自己的野心,因为她一直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哪怕为此殉道。最近刚刚重温小妇人,罗南真的好喜欢这种角色和表演方式啊,罗比一如既往优秀!

8分钟前
  • 19431818
  • 推荐

五星推荐。Ronan和Margot演技爆棚,特别是Ronan妹子,每个眼神都是戏真心不是夸张。即使这不是情节和电影表达最完美的形式,但是确实是有野心的一次尝试。两个女王有很多平行时间的对比,格外让人动容。觉得两人见面有点画蛇添足,感觉是为了表现两人冲突而刻意设置的。两位女王在特殊的历史时刻,catholic 和新教的冲突、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冲突、女王和chambers的冲突。感触很深。

13分钟前
  • 浅眠的棒棒糖
  • 力荐

几位少数族裔演员在16世纪英格兰苏格兰宫廷里真太扎眼了,让人一秒出戏。导演说这是因为她舞台剧的背景,我真醉了,舞台上演员离观众多远,电影屏幕上人脸又有多大?!?!!?!//伊丽莎白的台词和罗比的演技都让我对这个配角印象更深。//没看出电影的立意到底是啥,女性?权力的游戏?自由先锋vs乌合之众?感觉都想讲一点又都没讲透。

18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豆瓣能把片名改一下吗....MDZZ看了片名,我以为说的是血腥玛丽,一度以为罗南和罗比演员选反了呢,这个只是另一个玛丽,好吗。片子过分强调人物那种小情感了,缺乏基本的政治历史素养,这在一个巨大历史题材里并不合适。服装设计其实也没有《宠儿》好,盔甲什么的跟国产页游皮肤一样没有质感,外加奇怪出现的几个有色人种,真不知道奥斯卡政治正确要走到什么时候才是个结束啊。

19分钟前
  • 春垓
  • 较差

好奇这段历史看了这个电影,没看完,真的怪不得评分这么低,到底想讲什么?玛丽女王一生经历很多,电影拍的简直没重点.

20分钟前
  • four8
  • 较差

玛丽蛮惨的,要被姐妹背叛,还要被姐妹背叛,Saoirse的眼神真好

23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推荐

为了卡司看得。罗南小姐姐露点了但颜值下降好多。罗比的那个什么鬼造型?怎么弄得像红皇后+小丑似得?很不满意。服装不错。相比之下还确实是《宠儿》更胜一筹。

26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罗南美,罗比演得更好。

27分钟前
  • 叙不明白
  • 推荐

近四星。打分低原因应该是舞台剧女导演改编的电影,是出于对电影优势运用不足吧,不玩运镜变化,剪辑闪回,多层次并进叙事等等,故事就讲的过于平淡松散。最后伊丽莎白总结玛丽的失败:“你的天赋,导致了你的失败。”这句就可从童年起拍个长剧。于平常人说节制自律审慎是体面,于这个男权觊觎的王座,节制自律审慎关乎性命。玛丽女王自小的境遇养成,让自己始终不明白自己看不起的是什么。而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太懂得。

30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笑死,不要和gay做姐妹,会睡你老公。 ps槽点有些多。堂堂荣光女王年华正好,搞成这鬼样,玛丽一副年少over confident的小笨蛋drama一堆堆,谈恋爱的时候是真实情侣上线了吗,我直接出戏… 这片亮点就是撮合了罗南和老邓 美丽的gemmachen也是很没必要

34分钟前
  • ''Sycamore
  • 还行

真的这么笨吗

39分钟前
  • 🌙e-L°。
  • 较差

But only through suffering do we know joy. Your gifts are your downfalls. 但是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一个老年妇女,而是年轻的,金碧辉煌的女王,如同我第一次凝视的五年前、二十年前的画像,当我们相遇时,她的美丽闪耀着光芒,尽管她很绝望。

43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两演技派对戏(虽然只有一场),但是把玛丽女王塑造成了玛丽苏,真的好么?

47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想要恶补英国历史以及马克第一次在Paris Theater看电影✔️

49分钟前
  • Erzählerin
  • 还行

若非对岸失火,便是此岸烧身;若无女王水性,便是夫君寻花。错把两座岛屿当姐妹,错把一个男人当爱情。也曾幻想冠盖英伦,自傲雍容,与一良人策马,与一邦国尽忠。伊丽莎白终生不婚,太阳光下盯着影子恍了神;玛丽女王不需情爱,断头台上念着誓词送了命。月事来临女人以血献祭,国难当头女王以血殉道。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玛丽洗白剂……西尔莎罗南用实力证明:玛格特罗比确实该拿影后

57分钟前
  • 我不是
  • 较差

戏说玛丽胡兰为统一抛头颅撒热血。

58分钟前
  • B-side K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