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星。
太差了…开场一二十分钟就明显感觉,同样是大概90年代一个小镇的事情,《河边的错误》明显比这个强得多。
表演、摄影、镜头调度、色彩都要差一截,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像学生作业。
美术也一股子劣质虚假感。
里面对回忆的呈现也很无聊。
整片看下来感觉跟之前看过一个也是悬疑故事的学生短片很像,有点娄烨式悬疑的调调,不过是学生短片版。
可能剧本阶段觉得还不错,拍出来就每个情节都差。
人物表演方面,里面一些人物比如那个黄毛痞子就很莫名其妙,导演不会觉得这挺幽默吧?
放其他电影可能这种角色还真有点韵味,但在这个剧作里毫无必要性,一个没屌用的角色造型搞这么突出,毫无用处,只会造成困惑。
章宇也不是这么用的吧,让我想到猎冰里面都感觉张颂文怎么演得这么烂,更不用说二公主了(二公主也是全程面瘫哈哈哈)。
群演也是,一板一眼,人物表演都差这肯定导演的问题吧…疯子那个角色写得也太单薄了剪辑方面,老用一些回忆蒙太奇以及一些作者意味的切物品(手表、日记)的蒙太奇,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这么用太低级了,像是在导演层面想法太少,在后期就决定多用这种手法增加表达。
悬疑片,但悬疑技法却如此弱。
情节推进毫无力度,狗很快就揭露这也没什么了,真相都是他吗由各个写得不好的角色慢慢说出来,毫无代入感。
这部电影呈现了一种微妙的审美和叙事风格,使其在观众中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与一些评论所持的夸赞态度不同,我对这部作品的观感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私以为在故事塑造,镜头运用和场面调度等维度上,影片显得相对拙劣。
在我最近观看的《杀人回忆》和之前拉片研究的《绿鱼》《燃烧》的影响下,我发现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和主题探讨方面与前述作品疑似存在高度重合的成分。
这种相似性在整个电影的叙事国逻辑和主题表达上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我感到这部电影的创作缺乏独创性,似乎沿用了先前成功作品的套路。
本片在技术层面的表现显得极为平庸,缺乏创新和深度。
影片似乎未能展现出导演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是陷入了对前人成就的模仿之中。
这使得整体观影体验相对乏味,难以引起观众的深刻思考。
在评估这部电影时,我将从故事人物塑造、剧本真实感、主题代入感、角色塑造力、场面调度、色彩美学以及镜头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更全面地呈现出对该作品的客观公正评价。
首先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表现不佳,尤其体现在对话和交流场景的特写运用上。
导演通过过多地采用特写镜头,将观众视角狭窄地限制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上,而未能提供更宏观的全景机位。
这造成整部电影在观看过程中始终停滞在一种过于局促的感觉。
特别是在黄毛唱歌的情节中,虽然运用了推拉的长镜头,但却未能有效地展现出场景的整体氛围,黄毛唱歌的远景,格格不入的戏台班子和酒席里的其他人作为中景,几位故事人员的交流作为近景,本身应该是复杂的,精妙的设计,但是现在由于导演镜头的切换,导致中后景揉成一团,混乱的,毫无美感的存在,同样上下级的交谈疯狂的切近景特写导致我只能看到演员的表情动力,但是完全没法将几位演员角色的内在动力和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同时也缺少关键性的动作和矛盾点展现个人角色的观点,立场和内在动力。
也正是因为这一大问题是特写之间的切换过程,导演未能停顿足够时间,而是过于仓促地选择了特写镜头,从而使观众失去了对细节和神态转换背后的关注。
这种处理方式使人物的行为和动作显得缺乏连贯性,削弱了人物塑造的深度和细致度。
而整个电影的情节和镜头语言的割裂也体现在了情节设置过度强调人物的变化,却未能通过镜头语言充分呈现人物性格的特点,如握拳、皱眉等,而更多地依赖于对语言内容的阐释。
结果,观众难以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在世界,产生了剥离感,使整体观影体验受到影响。
其次,这部电影在某些具体情节编排上显然借鉴了《杀人回忆》,特别是在黄毛尿尿看到狗的尸体的场景中,呈现出了与前者类似的情节元素(麦田里出现尸体),死者从红衣女孩变成了白色的狗;影片在后续剧本编排引起了我的疑惑,尤其是审讯室的高低差设定,同样呈现了与《杀人回忆》相似的元素,包括从上到下的视角转换,暴力执法刑讯逼供以及机动手段的展示。
对警察角色的改编为联防队员,在追逐场景中引入本土化元素例如大棚,将飞踢情节变成扇耳光的改动(更不符合男性愤怒状态的表达),虽然这样的借鉴有时给我带来了较多的熟悉感,导致我认为在本片中,似乎缺乏对这些元素的巧妙重新构思,使得影片在情节设计上显得缺乏独创性。
整体上,这些调整似乎未能摆脱对《杀人回忆》情节结构的相似性。
这使我对这部电影的原创性产生了疑问,因为它似乎更多地依赖于对先前成功作品的模仿,而非在细节和情节层面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
电影中语言表达的混乱性似乎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导演对方言的运用上。
整部电影中,我难以准确辨识出使用的是哪个地方的方言,因为导演试图融合四川话和贵州口音,使得语言体系显得混杂而不一致。
这种语言的混合并未形成明确的风格,而是让整个电影缺乏了一个统一而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
尤其令人感到离谱的是,电影中采用的方言并未得心应手,导致了语言表达的质量不佳。
试图模仿四川话口音和贵州口音的语调和说法,使得整个电影中的方言显得生硬和不自然。
虽然可以理解导演可能是出于本土化和地域元素的考虑,但若方言的运用并未为电影带来正面效果,或许更值得考虑采用更为统一和自然的语言方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西南官话的模仿在父亲对儿子的一段对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父亲说的话太话剧了,语调太平缓了,说的话也是一半普通话一般方言,完全不贴角色。
这种语言混合的尝试并未成功地融合普通话和方言,反而显得别扭和不协调。
在没有为电影情节和角色带来明显益处的情况下,这种混乱的语言表达可能会对观众的理解和投入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电影在语言体系方面的不一致性值得导演认真审视和调整,以提升整体观影体验。
电影在调光和色调的处理上选择了一个相对较低的白平衡范围,大致在1600k到4000k之间。
这样的调色方案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冷色调,使得人物脸部呈现出过度的蓝色,同时整个场景中的物体也倾向于强烈的冷色调。
尽管在拍摄灯笼或回忆场景等特定情境下这种色调或许呈现出一些吸引人的效果,但在追逐戏、探案过程等需要详细揭示线索的情节中,这种调光和色调的选择显得不够合适,而且这边说个题外话,追逐戏本身应该是镜头音效和角色动作的一个衔接点,但是演员的体态都是没怎么跑的,直挺挺的,不疲惫的,这边演的听出戏的。
在追逐戏和线索寻找的情节中,影片呈现出的冷色调使得画面显得游离而怪诞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代入角色和故事的能力。
这样的调色选择让整个电影过于游离于现实,使得观众难以真实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紧张氛围。
在这些关键情节中,调光和色调的过于强烈的怪诞感使得影片失去了一些必要的情感共鸣和紧张感。
电影整体叙事呈现出三个主要案件漩涡,其中包括男主父亲被推下水坝的工程问题、杀狗案以及男主身世背景。
然而,导演在叙事结构的比重上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对第一个漩涡的过度侧重。
影片在前段时间占比过多,导致在后40分钟拍摄后两个案子时,细节处理不到位,许多情节显得突兀。
特别是关于男主母亲撕掉照片,水坝的合同,以及最后出来字幕的情节,让观众难以理解,而且呈现得异常突兀。
电影中的另一问题是女主角,她在整个三大案件中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此外,女主的演技被批评为木讷,她在大荧幕上的表现仅仅体现在几个与男主的对话中,却未能呈现出深挖角色内心的细致表达。
在一部文艺片中,角色的面部表情通常占据重要比重,而这次的表现则显得缺乏立体感和美感。
整体而言,女主角的角色显得空洞无味,对于整个情节的塑造貌似可有可无,删除她的部分或许对影片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尤其是她与男主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深厚的感情,为了加而加。
最后,影片在描绘红白喜事的色调和情节时显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两场戏原本应该是整个电影中重要的情节节点,具有突出的色彩和情感,但由于导演未能运用这两个元素进行冲撞和对比,导致了整体节奏的平淡。
在色调、拍摄手法以及节奏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缺乏张力和巧妙处理的状态,使得这两场戏反而成为影片中突兀存在的部分,让整个电影显得枯燥乏味。
另外,在对民族传统艺术和风俗的描绘方面,影片在场景调度和道具设计上也存在问题。
例如,祭祀的台风水方位放反、符咒的展示方式过于虚构等,都显得不够真实和细致入微。
男主进入祭祀坛后,镜头未能展现出祭坛内更多的灵异元素,仅仅呈现了一个娃娃,使得整个场景显得空洞缺乏内涵。
此外,一些标志性元素的选用和特写镜头的呈现也未给观众足够的思考时间,显得仓促而匆忙。
这些问题使得整个描绘民族传统的场景显得匆忙和不够丰富,影响了对于文化元素的深刻体验。
在未来的创作中,导演可能需要更加用心地处理这些细节,以确保民族传统元素得到更为真实和富有内涵的呈现。
感觉就像是为了预告里面剪辑进来就是为了好看而强行加的内容,为了醋包的饺子。
电影尽管运用了商业性的探案节奏和情节元素,但其本身更偏向文艺片的类型。
然而,影片在故事叙述上存在一些问题,文本量不足,导致很多场景的塑造显得游离。
尤其在主角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方面,缺乏足够的解释和分析,使得观众难以理解男主角为何疯狂,究竟是因为何事而心情失控。
男主角在整个影片中的情感状态和心理状态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刻画,观众难以理解他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矛盾。
整个角色表现出一种木讷、神秘的状态,缺乏当地人真实精神气质的呈现,使得人物显得缺乏灵魂。
这种模糊的情感描写导致了整体故事的悬浮感,观众无法真正投入到主角的内心世界中。
所以这个片子我觉得挺失败的。
观影体验还算好吧,在一大半时间零碎不断切换的电影场景后,镇子上的联防队长李立忠诱供傻子二陈那里,二陈说看到他爹在坝上被砂场老板干死了,砂场老板笑话二陈,二陈就把砂场老板干死了,二陈杀狗是看到白色的东西了,还嘟嘟哝哝哪里不对,这里很牵强,要真是这么个真相出了影院我就打一星了,死狗事件跟杀人事件没啥联系啊,能联系起来的仅有那句台词“人就是狗,狗就是人”,后面李立忠在精神病院看望二陈,二陈说当时在坝上还有一个人……后面奎叔死了,李立忠在其葬礼上看到了奎叔的一部分遗物,有他和砂场老板签的合同,和一张残破的三结婚照片,合同日期是十月十号(之前还出现过一份李立忠他爹要和砂场老板签 但没签字的合同日期是十月十九号),照片是李立忠他妈在中间,奎叔在左侧,李立忠他爹在右侧但被撕去了,在奎叔葬礼上人都走了后李立忠他妈给李立忠戴孝……电影有个开放性的结局,没交代二陈在坝上看到的另一个人是谁,是奎叔还是李立忠他妈啊?
沉默的原因倒是明确了,因为李立忠在知道了他爹这些个破事后还是选择了接受破获杀人案的功名,然后考编制上岸正式入警编,暗示着后续他也将成为这么个人吧,片尾曲假假條的《大決大》给了我一激灵,好刺激啊,咋犬字还不让出现呢笑死了
点映礼结尾尬吹 忍不了
主演说:有点瑕疵请多包涵
嗯,我觉得是这样刚看完总结一下10分钟农村趣事 AI扩写成90分钟不同于看过需要多刷的剧,每次看都有新的理解和深意这片: 噢,这事 然后头脑清醒看导演故弄玄虚跳大神但: 流程? 没问题。
手法? 没问题。
伏笔?
没问题。
书上写的都对100分前30分钟要睡着了 到最后30分钟来点【惊悚闹钟⏰】把你喊醒全程就像:一进影院,一股浓浓的农村乡土糊你脸上,睁眼稀泥,闭眼吸土,如坐针毡,坐立难安闲着无聊就在思考,我为什么来看这部剧:Red Book推送,收割想看点映礼的文艺富有青年【但我穷】两个人花了120可以合理推测一下吧,低成本投入+高成本营销=收益反正我被骗了,我去了,贡献了,知道了这部剧是人是狗【真的狗】如果你觉得 宇宙探索编辑部 很酷,你很喜欢,那我建议你去看,和续集差不多行了就说这么多,花120说两个字不会被和谐吧
《沉默笔录》——杀狗案引出的杀人案【不止悬疑,还有诡异】每年上映的国产犯罪悬疑片很多,但把故事放在西南小镇乡村就多了很多创作的空间和风格的可能,随着案件的抽丝剥茧逐渐明朗,不止铺垫了悬疑氛围,更是增加了很多封建迷信、鬼神怪谈、婚葬寿礼的元素,使得观影过程紧张刺激又充满悬念。
(当然,有些地方镜头太晃、记忆闪回太频繁,也会有轻微头晕的观感)【白狗不白,真相不真】小镇里频繁出现的狗尸引起了联防队的注意,尤其队长李立忠对此追查不懈,他的父亲刚刚去世,是意外还是他杀有待查证。
结果随着线索的拼凑和嫌疑人的排查(这段有点《杀人回忆》的风格),杀狗案和杀人案之间暴露出隐秘的关联,而最后的真相荒诞又讽刺,知道了又能怎样,不过是多了一个埋葬秘密的人,徒留“人就是狗,狗就是人”的嗟叹。
【不经疯魔,无以成仁】说是替父追凶,其实也是李立忠被迫成长的过程,对着二陈(疯子)歇斯底里求一个真相是他最后的疯狂,一动不动讶异着被母亲穿上孝服是他成熟的洗礼。
石头被水冲刷会抚平棱角,人被生活鞭打会变得圆滑,他从小镇考编家变成李警官,从桀骜的幼犬变成了体面的大人,亲手扼杀了自己的个体性,服从了社会的规则性,他曾叫嚣着追寻的真相,最后只能以沉默作答。
【关系复杂,情绪厚重】电影的重点不在悬疑和追凶,而是其中掺杂的人物关系和人性百态:父亲李保国既是保卫乡镇的治安管理者,又是上游采砂引发水灾的奸商勾结者,既对儿子严苛管教暴力游泳教学又在心底埋藏父爱为儿子考编奔走铺路……奎叔在李保国的葬礼上笑得开怀,却也对他的名声保护有加,接受了采砂厂老板的股份贿赂,却也死在了抢救水灾的第一现场……电影中有很多对准人物、情绪放大的镜头特写,都很加分,尤其是章宇的表演,手持烟花追缉杀狗犯和结尾揭示真相的披麻戴孝,为整部影片注入灵魂,凭借本片拿下平遥最佳男演员当之无愧。
整体来说《沉默笔录》在故事悬念和侦查设计上,很像《河边的错误》,虽不及后者,但沉下心看进去的话,也有很多值得揣摩之处。
太愣了,就像个完整作品的百分之四十,结尾音乐比全片还劲,神奇对是我竟然还能理解到导演想干啥,李是被抛弃的人这种永恒对滞留及其有张力,但是试听搞得一塌糊涂,我好久没见到这么大片大片没有美感摄影和分镜了,道士纸钱亡灵闪回等等很有意思的东西压根没留住,那个疯子是我讲过最像真的的,演的特别好我都想揍他,还是太糙了,尺度比什么坚如磐石大多了,是一部极其习作性质的电影,我甚至都难以理解我是怎么从中get到导演想法的,画面简直丑的难以言喻,很久没见到这么难看的画面,但是他们的想法又很棒,我又能想象到,如果有强悍的美术指导和摄影指导加入会好成什么样,剧本更是好看,一个因为父亲的沉默而被迫变得沉默的男人,在最后又被所有人以沉默,以对孤独的沉默在原地,这么个好东西被呈现出来708落,一塌糊涂,它就像成篇完成了40%一样,真的要有机会的话,重置一下吧,挺好的
角色的局部近景过多,几乎每一场有对白的戏都是角色A特写说话切到角色B特写说话,然后有的时候又会切几个特写给CD看反应,这导致了四个必然出现的问题,1.我们无法同时看到说话者和聆听者同时的反应,一切的内容成为了导演有意为之的结果,我们是被导演带着看电影而不是自然的被各个故事人物矛盾冲突的内容所共情2.对于对白戏周围环境的细节描写会被全部吞掉,特别是室内戏,在审讯戏和酒桌戏这种存在明显前景,中景和后景的戏剧设计的内容里,所有的镜头都被导演有意打在了演员的脸上,很多的内容和应该呈现的细节和内容都被吃掉了3.由于她的镜头是一个近景跳切到另一个近景或者特写的,导致演员的情绪和语言是存在割裂的地方的,其中有两处是比较明显看得出来拍了好几条的,首先是有人说又有狗死了,那个地方的“报案者”角色前后的表演在剪辑出来的结果中把本来应该递进爆发的桥段演成了前面很疯狂后面非常理智,就是他特写的表情和内容情感强烈程度是远大于他在全景爆发的内容的(如果你可以在看一下你就会明白)4.缺少观众参与感,好的电影应该是多个主题多个人物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的,而不是你导演只让我看什么我就必须要看什么,现在的出来的结果是很大程度上是导演并没有给予观众可以有不同维度思考的故事的,观众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会大打折扣
沉默笔录影评,还行,悬疑属性不太高又沾点诡异和贾樟柯式文艺的悬疑片,观感跟河边的错误有点像,但没河边的错误那么错乱,主题却是另一个视角下的涉过愤怒的海,就不剧透了。
总体观感不错,章宇演技不错。
尤其是最后字幕出现前的影片结局,确实不错,披上白衣的一刻,人就变成了白狗,在权力和制度下听话的沉默的狗。
去年在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颁奖典礼上,当嘉宾周冬雨宣读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是章宇时,章宇大感意外。
对于首次获得影帝的奖杯,章宇表示很惊奇自己5年前拍摄的电影,竟然会让自己获奖。
这部让章宇意外获奖的电影作品名叫《沉默笔录》。
该片由郝飞环自编自导,章宇、马吟吟和孙敏主演。
影片故事背景设定为90年代西南地区的偏远小镇,章宇出演的联防队长李立忠多年来一直在调查父亲意外死亡的真相,恰巧镇上发生了多起狗狗被杀的案件,透过蛛丝马迹,李立忠发现狗狗被杀与父亲意外死亡的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把几十年前的时代背景搬上大银幕,是需要仔细考究一番的,这包括当时的人和事,单就联防队长这个职务,就属于是时代变迁的标志性产物之一。
在影片被贴上悬疑和犯罪的标签之外,其实还有满满的文艺风,就章宇在片中的表现来说,与他的那部《鹦鹉杀》十分的相似。
片中所凸显的偏远小镇朦胧的画风,则是为了给影片主打的悬疑氛围服务,当每次镜头对准狗狗的尸体时,这种悬疑氛围竟显得格外的吓人。
当然这样一部慢条斯理的年代电影,对于当下快节奏的年轻观众们来说是十分不具备吸引力的,这也导致该片票房惊人的惨淡。
其实该片为了优化院线票房还是做了一番工作的,具体的举措就是打破传统院线统一放映的模式,搞起院线分线发行。
不过累计143万的票房,也着实体现出该片的小众性十分明显,同时也体现出章宇作为独立男主挑大梁的能力有待继续加强。
这种需要加强的能力,同是去年上映的朱一龙主演的《河边的错误》就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不过章宇此次能够获奖,相信也与该片的联合出品人之一的贾樟柯,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END】
“人就是狗,狗就是人”本片经典台词 ,网络流行语你是真的狗,看完这个影片完美诠释。
最狗的是周圣奎,炸裂的是周胜奎是杀人凶手,虽然影片没有说,但是二陈说还有第三个人在坝上,以及影片最后翻出的可以生效的合同,李父葬礼上笑的很开怀的周,不难推测周就是推下李父的凶手,还是觊觎忠哥母亲的流氓。
难以想象忠哥怎样面对母亲,奎叔帮了自己又是间接杀死父亲的凶手,最后母亲亲手给他披孝衣,多么可笑,多么痛苦,为杀父凶手披孝衣,母亲还和他生活。
他多想把自己承担不住的真相告诉她,但是他不能,真相只有自己知道,仇恨也只有自己消化。
经典画面是忠哥在两座坟头中间,对称式构图,父亲和继父都是做了亏心事的人,谋私利害死了镇民,身披白色的他是最后的纯粹的正义,也是不同于老一辈处理案件方式的对立。
最后他破获迫害人的纱厂生意,是对父亲赎罪,也是对带有仇恨的往事告别。
那时候的联防队很容易腐败,幸亏新生力量没有按照老一辈以暴制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案。
讽刺的是因为做了亏心事的周弥补过错参与修补河坝被水淹死反而成了英雄,也算是报应。
最讨厌的还有90年代的周警官,出命案才当回事,今天1.10第四个警察节,还是希望多些像忠哥一样一心为案件干实事的公安。
章宇在为仇人披孝衣的那段表演把绝望隐忍可笑悲愤通过眼神和笑声传递,无台词却无声胜有声,陈二的演员在演逼问李父死因的那种疯癫状态面部肌肉时笑时狠,把精神病人的状态诠释的很好,吊打娱乐圈演技。
女主的设定更像是男主的超我,她可以代替男主离开了这个困住人的镇子,看着女主离开的车,男主何尝不想离开这个困住自己但让自己当上梦寐以求的公安的枷锁?
所以他放她走了,让女主代替自己换种生活。
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励志的落编成为编制人员的鼓励大家考编上岸的宣传片。
严重被低估的电影。那个时期的社会矛盾通过联防队体现出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剧情也很符合逻辑,又有出人意料之处。演员方面,表演都很自然,贴合剧情设定的身份。颇有《心迷宫》的风范。
之前拉低预期,比想象中得的好。章宇粉丝过年,奎叔和他“袒露”完所谓的“真相”后,那一秒的表情,是本周末最佳。全片就靠章宇撑起来,其实演得都还行。是有氛围感的,尤其是道士、纸钱、尸体(不只是人),肃杀但不清冷,有人和人情世故的“无趣”让这部电影多一些平庸但也有人味了。有些场景有点MV的感觉。故事稍显单薄和刻板,所以比较可以预期。
沉默笔录已看,环师继续拍吧,有点东西,这部电影给我一种可以常常在电影频道放一下的那种气质。一点点想法:1.整个故事里男主都是处于无力和泄气的状态中,想证明亲爸是被害不是意外,成功了,但是凶手死了,目击人是疯子说的话乱七八糟,而且亲爸不是英雄是混蛋;接受了后爸,又发现后爸是凶手之一,后爸突然也死了(我怀疑是男主干的)。反正就是找到真相的时候人都没了,有种报仇无门的感觉。2.男主的妈也很有问题,90年代一万是什么概念,那会儿只有存折或者现金,可能老婆知道,后爸一直觊觎男主的妈,前面她也老帮后爸说话,说不定男主就是后爸生的(我怀疑)。3.影片最后两段字就是为了过审吧,不可能真的去举报的,亲爸那份物证男主烧了,证人是疯子,亲爸是联防队后爸是抗洪英雄影响很大,怎么看都不会翻案的。
章宇演得像一众乡村/小镇青年里的一个城里人(代入一下马修麦康纳at真探)。他甚至有daddy issue。
剧本属于故事会水平。演员都还不错,西南方言听着亲切。
垃圾堆
“父亲”被老周杀害,蒋子龙被傻子正当防卫杀害,狗子被傻子屠族(因为狗子目击了傻子杀蒋子龙),老周与母亲搭伙,老周死在了采沙场崩塌事件中……老周前面跟忠哥说的他父亲恶行,其实是他和李保国一起干的,通过老周嫁祸给涂老货杀狗可以看出,他经常用这种手段;通过两份合同日期可以看出,老周的这份是10月10日,李保国的是10月19日,可以看出,老周前面已经跟蒋子龙达成协议了,后被李保国发现了,他也想要股份,结果三人在大坝上吵起来了,然后老周将李保国推下大坝了;影片结束时,母亲给他披麻戴孝时,他才发现自己是老周的亲生子。
1994,狗年,改革开放。父权制的背后:杀狗、采矿、抓贼、弄人…而编制的一面是干净笔挺的军装。死亡与新生在脱节,而隐喻的蒙太奇中摇曳着许多梦的碎片,“忠哥”(中国)会留在黄符满天的乡野,还是将来到大变的港湾?这些都写在捺印着指纹的笔录中,会是罪状或颂扬,更作为某种证据直白存在着。
虽然开头一度觉得剪辑和配乐有点故弄玄虚,但逐渐进入到了故事中。儿子对父亲的看法经历两次反转,在过程中加入乡镇官商勾结等几个社会议题的呈现,直到结尾两座坟头带来了强烈震撼。不过值得商榷的是,谜团的破解完全依赖一个傻子人物的交代和偶然发现的遗物,不免让人觉得编剧上少下了点工夫。
这有限的想象力,这做作的故弄玄虚,这莫名其妙的片尾字幕,似乎一切都没啥必要大费周章弄成个电影出来。
够乱
支持!
过于装腔作势。看完我选择沉默。
这部和巧巧,风平浪静,甚至都能连一个章宇的宇宙。女朋友去深圳之后回来是巧巧,男主有这样前爹后爹背景也可以风平浪静一下。剧本是有一些问题,家庭惊悚好像不足以支撑,还是单薄了一些,但是小成本还是值得鼓励的。人就像狗一样,得找主人,找爹,被喂养被利用被舍弃被诛杀被吃干抹净,男主带的一小队人来回来去的也很像狗群行为模式。章宇是值得钦佩啊。
过于陈旧,没能摆脱杀人回忆的影子。
土狗电影,比较明显的反抗父权主题,情节编排还是过于简单,章宇独挑大梁稍显吃力,6.5。
①每次看国产片都是一次冒险,而看或不看,全凭直觉,幸好这次赌对,虽有瑕疵,但确是一部不乏亮点的诚意之作,这对于一部广义上的电影来说只是入门要求,但对国产片而言,已属难能可贵;②联防队长一心要报杀父之仇,但当他逐渐接近真相,却忽然被告知其父真实身份是一恶霸,而这样的剧情设定,并非故弄玄虚,毕竟此后的进展和演绎,颇有几分追问人性的意思;②男主不止不够帅,还略丑土,但反而是这样的地痞式造型作派,恰恰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反而是文艺范十足的女主,相对于这个年代这个环境这个土渣人设的男主,过于清水芙蓉了;③表演方面,几位主演至少演技过关,但二陈道士等几位次要演员略渣,令人出戏;④几处剪辑和氛围设计意外不错,虽尚欠老道,但足够令人侧目。三星半,多半星鼓励。
在犯罪片类型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浅显的隐喻(考编与去外地打拼等)。整体完成度相对较好,但还远远不够。
好电影,四川版银河映像
如王垚老师说的不可靠叙事和可贵的zz表达 即便粗砺有瑕疵 但依旧掩盖不了片子的生猛和张力 还是鼓励有想法的青年导演的首作 (青葱你干点活吧啊!有生之年dream胡老师剪个全版|12.30“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