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之界

Mudbound,泥沼(台)

主演:加内特·赫德兰,凯瑞·穆里根,杰森·克拉克,罗布·摩根,乔纳森·班克斯,杰森·米切尔,玛丽・布莱姬,克里·卡希尔,露西·浮士德,小凯文·哈里森,萨曼莎·霍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泥土之界》剧照

泥土之界 剧照 NO.1泥土之界 剧照 NO.2泥土之界 剧照 NO.3泥土之界 剧照 NO.4泥土之界 剧照 NO.5泥土之界 剧照 NO.6泥土之界 剧照 NO.13泥土之界 剧照 NO.14泥土之界 剧照 NO.15泥土之界 剧照 NO.16泥土之界 剧照 NO.17泥土之界 剧照 NO.18泥土之界 剧照 NO.19泥土之界 剧照 NO.20

《泥土之界》长篇影评

 1 ) 泥土之界|那些曾经禁锢人的界限,最终都败给了爱和时间

《泥土之界》观影细节分享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原文https://read.douban.com/reader/column/7902591/chapter/46196832/试读部分章节:《泥土之界》是一部被低估了的佳片,它讲述的故事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包含的主题太丰富了:种族歧视,民权运动,乱伦,弑父,二战,爱。

故事的结构如房子的钢筋水泥般稳固,细节充满温情,又一步步导向最终的主题,人物性格刻画很饱满,细节与结构的筋骨浑然一体。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人物:杀掉叔父为父报仇人物性格的刻画在本片中是一大亮点,每个人的性格都十分鲜明,他们的形象也很立体,当影片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影片的一大特色是,使用旁白来交代前后因果。

影片中一共有5个人有资格讲旁白,分别是:杰米、劳拉、荣泽尔、弗洛伦斯、哈普,这个旁白的先后顺序,也基本暗示了人物在片中的分量。

杰米,显然是本片的重量级主角,他出现得最早,他介绍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哥哥亨利。

亨利的性格是如何体现的呢?

“我们会完成的,我们必须完成。

”这句话可以揭示亨利的性格,他是一个志在必得的行动派。

他不浪漫,他强势,自信,也爱自己的家人。

劳拉最美的笑容是为了杰米的注视亨利爱劳拉,舞会上,他看着劳拉和弟弟杰米之间火花四射,他只是摸了摸劳拉留在座位上的披肩。

后面看着妻子劳拉拥抱着弟弟杰米,他心里明白,但什么都没说。

劳拉小产,他也只是沉默地抚摸了妻子的身体。

最后,他实在受不了弟弟杰米整天颓废、不似人样地活着时,他让杰米离开这里,也是选择自己先离开几天,把选择余地留给了两个他最爱的人。

他一共开着车去了黑人牧师哈普家三次。

第一次是叫哈普去帮忙布置新家,他把哈普当成是呼之则来的仆人;第二次是哈普摔伤了腿,他来租驴子给哈普,为的是让哈普按时完成农活,同时自己少付一半的工钱,他是精明的农场主;第三次是专程来教训哈普的儿子荣泽尔,让他为自己坚持走前门的“离谱”想法道歉,他是种族隔离制度的维护者。

杰米自己的性格是怎么体现的呢?

还记得车站接人那场戏吗?

杰米提到自己像“哈姆雷特”,劳拉说他像一个调皮鬼,这里暗示了杰米是一个活泼且调皮的大男孩,但最终却背负了弑父、乱伦以及背叛朋友的罪孽。

所以说,从影片一开始,就已经暗示了杰米未来的路。

(未完)更多细节,请点击本文上方链接查看原文

 2 ) 若有感动,尽归小说

《泥土之界》,毫无动人之致,若非奥斯卡最佳改编提名作品,打死我也不会看下去。

出场人物众多,主题多义,有野心,却各种平平。

同样讲黑人被歧视,我更接受《逃离绝命镇》的写法,这就是创作者高下不同,天赋这事,真是没法说的。

既是老派的叙事,又不断切换到不同人的内心独白,导致叙事立不住,如果想撬动地球,你需要一个支点,叙事艺术,必需有个叙事视点,但这电影的叙事视点貌似有好几个,那么,也就没了视点,或者说是上帝在叙事,难道是上帝在批评自己多么失职无道吗?

我们呼唤老派的扎实剧作,此作的方向是对的,功力却不够,不必看。

 3 ) 《泥土之界》影评:一部毁灭性的南部史诗

这是一个关于二战后密西西比种族分裂的尖锐故事。

电影制作人迪·里斯给《泥土之界》带来了罕见的广度和规模——她对20世纪40年代美国南方腹地的描绘是一部史诗。

这部电影将由奈飞在无数屏幕上播放——这是一个讽刺,因为这是电影公司过去经常制作的那种大屏幕历史剧。

也就是说,他们从来没有把它们做成这样,这可能就是问题所在。

《泥土之界》是一个关于种族分裂的尖锐故事,故事围绕着二战期间和战后密西西比农村的两个家庭展开。

起初,这部电影似乎是关于麦卡伦白人家庭的故事——强壮、有进取心的亨利·麦卡伦和他不快乐的中产阶级妻子劳拉搬到了一个破旧的农场,他的弟弟杰米注定要去欧洲当一名大兵。

在过去,这对好莱坞来说已经足够戏剧化了,但里斯现在也把他们的邻居杰克逊一家带到了聚光灯下。

杰克逊一家是黑人佃农,他们的问题更严重,许多问题都是由麦卡伦一家直接造成的,因为他们住在麦卡伦一家的土地上。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麦卡伦的家,丈夫和父亲哈普,即使在受了重伤之后,亨利也希望他继续工作,他的妻子弗洛伦斯不得不担任劳拉孩子的护士,他们的儿子罗塞尔也要去打仗。

在这部优雅的、毁灭性的电影中,我们瞥见了戏剧背后的现代美国。

By:Danny Leigh

 4 ) 我的梦是棕色的

* 本文首发于 ELLEMAN 睿士,亦发表于深焦 DeepFocus。

公开出柜的黑人女导演 Dee Rees 的第三部长篇作品《泥土之地》首映于特朗普宣誓就职的次日,当日,世界各地同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女性向华盛顿进军”游行活动。

这部片子将二战前后的种族歧视悲剧呈现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讽刺的是,时至今日,黑人的权益依旧得不到保障。

不论反响如何,该片着实有着强烈的权利诉求、发出高昂的反抗之声。

《泥土之界》改编自美国著名当代女小说家 Hillary Jordan 同名获奖作品,故事背景设定于1940年代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农场。

农场上有两户人家,白人农场主 Henry McAllan 一家及以种植棉花为生的黑人佃农杰克森一家。

在 McAllan 的父亲,极端种族主义者搬来之前,两家大体相安无事。

美国宣布参战后,Henry 桀骜不驯的弟弟 Jamie 和杰克森家的大儿子 Ronsel 前往欧洲战场,前者担任战斗机飞行员,后者则是一名坦克兵。

两人均毫发无伤地从战场上安然归来,然而,与预想背道而驰,家乡没有温暖可寻,冷漠支配了一切。

Jamie 与邪恶腐朽的父亲和蛮横固执的哥哥冲突不断,只得终日借酒消愁。

Ronsel 则陷入了更为悲惨的境地,在种族主义盛行的南方,他被当作下等公民看待,唯一慰藉是却是战时记忆,为国征战的荣誉感及与白人女性的浪漫的爱情,在那里,他不是下等人。

同为二战老兵,同为家乡的陌生人,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幸的是,在“隔离但平等”的制度依旧盛行的年代,这却成了惨痛悲剧的源头。

令人痛心的转折出现在故事结尾,野蛮残忍 3k 党私刑画面来的猝不及防。

影片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文学气息,融合了福克纳风格的写作手法,缓慢节奏中贯穿着丰沛的情感,细腻地描绘了一曲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家庭悲歌。

通过展现多个叙事者的内心独白,使人物关系在时间的流变中纵横交织,丝丝入扣地体现人物情感,以此铺展这张复杂的关系网。

开头便出现了凯瑞穆里根饰演的 McAllan 妻子 Laura 低沉忧愁的内心独白,“当我想起农场时,我会想到泥土。

我的梦是棕色的。

” 在这块烦闷乏味的沼泽地里,在这个偏见根深蒂固的社会里,无数弱势个体留下了步履维艰、战战兢兢的印迹,无数的苦难与仇恨被埋藏在生活的污浊中,头顶的天空格外阴郁,像一块灰色幕布,遮掩着人间疾苦。

而结尾令人震惊的静默,则使得故事余味无穷。

同被 3k 党鞭打得遍体鳞伤的 Jamie 终于得以释放内心的压抑,将痛恨已久的父亲勒死,次日,匆忙为其挖了块墓地,拦住搬迁途中的黑人传教士杰克森,请求他为棺材里躺着的种族主义者做祷告,看似讽刺的情节,被克制的镜头赋予无限反思。

 5 ) 这不是被解救的姜戈

冗长的铺垫过后,本以为会有一次剧烈的爆发,然而短暂的爆发却又归于平和。

当时觉得冲突不够激烈,没有铺垫之后情感爆发的震撼。

细细回味,原来这不是被解放的姜戈,呼之欲出而不得出的压抑,在我看来或许才是当时种族歧视的真实写照。

人生不会总是快马扬鞭酣畅淋漓,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妥协与沉默。

 6 ) 想明白了一个问题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洽狗对黑豹这种积极向的黑人电影特别兴奋,看到黑人不公待遇的电影镜头特别气愤,是不是太过了?

还是因为我没有体会或经历过这种种族歧视,所以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难?

起码我所认识的黑人并没有听说被歧视了,为什么还是对这些镜头语言那么敏感。

直到看到地主跑去让黑人父亲租他驴子这段,跟中国之前的地主和农民关系何其相像(从电影电视里演的情况出发,现实当然不是非黑即白)。

我不是否认这段历史,而是很多情况下看到的表现好像只有他们黑人这个种族是受过苦难的,事实上每个民族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苦难史。

只是发生在中国或别的任何地方这种冲突的是相同人种,除了在当时情景下认识其中的当事人,就没办法把施暴者和受难者区分开来;而发生在美国的这种冲突是两个不同的种族之间的冲突,有直白的差别,也很简单就能说出 “都是白人歧视黑人”, 一个方便传播、容易代入自己的口号就这么诞生了,观念一旦形成就能延续下去。

延续到今天,看到黑人崛起、反抗的电影就嗨了,看到歧视黑人就生气。

把自己从人类中划为 “一种人” 而不是 “一类人”。

 7 ) 無人死亡的死亡,處於遺忘中的遺忘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他如花朵挺立,卻遭折枝。

他如影子逃逸,不再遠離。

你是否張開了眼看看這樣的人?

讓我跟你們同受審判?

誰能從不潔中取出潔淨?

沒有人。

只因有棵希望之樹,就算被砍下,仍能再度發芽。

但人死則如灰飛煙滅,正如出海之流,注定乾涸。

人死之後也不再復生,直到天堂不再,他們不該醒來。

也不該從沈睡中甦醒。

 8 ) 泥土之界――那些禁锢自由的

当战争创伤遇上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网飞电影。

当白人和黑人从二战战场返回家乡密西西比之后,白人的家人是农场主而黑人的家人则是受雇的奴隶。

前面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利用每个人的内心独白来细腻地铺陈,直到最后几乎所有的线都交织在一起引爆了最终的结局。

演员保持了网飞剧的一贯水准,故事才是影片的唯一核心。

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文学气息缓慢地表达出了每个人物充沛的情感,阴沉的天气棕色的泥土使得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低沉又忧郁。

当下的种族主义在美国横行,这是源于多年来政治正确的矫枉过正。

结尾3K党标志性的服装出现得令人猝不及防,随之而来的是白左们对黑人处以私刑的触目惊心。

无论是鄙视黑人还是保护黑人,还是在强调他们是黑人。

 9 ) 泥土之界:散文诗一般的哀伤

二战前后的美国,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经济及影响力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一。

但是,繁荣的背后,总是充满了忧伤。

就像当前的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都与日俱进,经济体与影响力与过去相比进步明显,目前明明是一个好时代,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但是,我们生活在其间的人,得到的感受却并非如此。

如果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辆飞速运行的马车,无论是坐在马车上的既得利益者,还是跟着马车跑的围观群众,很明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跟得上这辆车的车轮。

有从车上被甩出的,也有跟着跑而跟不上的,这些掉队的人,就会被边缘化,逐渐成为发展中的牺牲品。

而且,社会发展越高速,跟不上的人也越多。

更有一些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跟上,被丢的距离更远。

更何况,即便没有被抛下的人有时也会有一种无力感,觉得好累,想休息又不敢停下来。

光明的背后,总是有阴影,而距离近的人,总是感受的更清楚,所以尽管社会在进步,但我们的感觉却并不算那么美好。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既见证了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也见证了众多民间疾苦。

《泥土之界》,也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以一个很小的切口,却展示出了美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一曲悲伤的血腥的演进过程。

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后的美国,那个阶段,美国经济在高速发生,社会也在高速转型。

之前的种族歧视,正在在快速消弭之中。

但是,还没能够彻底完成转圜。

就像车轮在前行,有人被抛下车,还被车轮碾压。

于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不幸的一幕。

美国密西西比州,位于美国的南端,是一个农业州,也是历史上的蓄奴州。

时间到了二战前后,尽管黑人奴隶制度已不复存在,但白种人不拿黑人当人依旧非常普遍,种族歧视依旧严重,更有3K党出没,直接伤害黑人。

《泥土之界》作为一部体量并不大的影片,却立图讲出更多的内容来,而且还做的不错。

不仅有主打的种族歧视,更有二战创伤、乡村经济凋敝等问题间杂起来,展示了一幕乡土版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是发生在密西西比州一个农场上的故事。

杰森·克拉克饰演的亨利·麦克阿伦带领自己的妻子劳拉(凯瑞·穆里根)与弟弟杰米(加内特·赫德兰),还有自己的父亲帕皮(乔纳森·班克斯)及孩子来到乡下,想要一圆自己的庄主梦。

在他的农场上,他雇佣了哈普·杰克逊(罗布·摩根)一家,来为自己服务。

亨利一家是白人,哈普一家则是黑人,矛盾由此发生。

亨利的父亲帕皮是一位极为传统的老白右,对黑人还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视黑人如粪土,怀有深深的敌意。

亨利自己也有偏见,但作为中坚人物代表了社会主流,实际生活中能够接受黑人,并不排斥,甚至还能保持礼貌性的客气,但当白人与黑人冲突时,他又会毫不犹豫地站在白人的一边。

而亨利的弟弟杰米,作为更年轻的一代,则一切都无所谓,对社会上的新思想新观念,全部都能够接受,对自己的父亲与哥哥大不以为然。

一家两代人,三种年龄,对黑人有着三种截然分明的态度。

二战爆发后,尤其是珍珠港战役发生后,美国大力投入战争之中,也有许多人应征参军投身其中。

白人杰米与哈普的大儿子荣泽尔相继加入了美军,杰米成为了一名B-25轰炸机的机长,在战争中荣升为了中尉,获得了军功章。

荣泽尔则成为了一名坦克兵,而且是隶属于巴顿将军旗下的精锐部队。

他们尽管没有在战场上发生交集,但经过战争的洗礼,他们分别获得成长,收获了白黑平等的权利。

杰米的战机在最紧要的关头,被黑人驾驶的“红尾巴”战机搭救,救命之恩让他对黑人心怀感念。

荣泽尔在战场上不仅没有受到歧视,还被当成解放者,走在欧洲战场上昂首挺胸,被视为英雄。

甚至,他还战场间隙获得了爱情,一名德国白妞爱上了他,他们之间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她还因此为他生了一个孩子。

战后,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战争,磨砺了他们的心胸,也打开了他们的视野。

但回到故土之后,却发现那里一切如旧。

就像北漂的游子,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习得了新技能,回到家之后,却发现没有施展的空间,而且与曾经生活过的环境变得格格不入,成为一名怪胎。

于是,内心很容易就产生挫伤,对战场产出错觉,开始怀念,同时对眼下生活的不满足,觉得这里已经不再适合自己,浓厚的战后创伤就此产生。

杰米回到家乡之后,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酒鬼,整天把自己灌得醉醺醺的。

荣泽尔则想对种族歧视产生反抗,却被现实撞的头破血流,还被打的遍体鳞伤。

杰米与荣泽尔,就这样,成为了密西西比州乡村上生活着的两个怪胎,加在新社会与旧秩序之间,进退不得。

他们已经接受了时代潮流的洗礼,又无法再适应眼下的旧秩序。

唯一能做的,就是原本分属于对立的白黑种族的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但这种微弱的感情,并不足以改变他们两个人的生活。

在尚未扭转的社会风气之中,他们的种种行为都不能被认可,只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终于,帕皮带领的3K党袭击了独自一人行走的荣格尔,并残忍地割下了他的舌头。

而杰米也与自己的哥哥彻底决裂,决定离开家乡,去洛杉矶求生,最后的关头,他目的了自己父亲的恶行,并择机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就这样,剧烈的矛盾,透过两个青年,透过两个家庭,透过一个农场交织在了一起,展现出了美国经济起飞过程中的不堪与罪恶。

尤其是战后创伤与种族矛盾的结合,使得《泥土之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景观,故事具有了新颖性。

而且,看着故事的冲突与矛盾很深,但整部影片看下来,却平缓如流水,将剧烈的冲突都掩藏在了平静的水流之下。

如同长江,表面的平静与潜在的激流合在一起,看似平静,实则不平静。

《泥土之界》因此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颁奖季里一部难以被忽视的影片。

几位演员的表现,也相当亮眼。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为这部片增添不少的分数。

像凯瑞·穆里根,作为一名农妇,她在其中毫无违和感,而是出色地演绎出了一名女人的宽厚与无奈。

一笑之下,嘴角翘起,流露出的依然是迷死人的容颜。

还有加内特·赫德兰,一撇小胡子,将一个内心充满痛苦的小青年演的活灵活现。

还有戏份不多的玛丽·布莱姬,她在片中饰演了哀婉又热心的杰克逊太太,她精湛的演绎已经为她收获了金球奖最佳女配的提名。

还有乔纳森·班克斯,同样戏份不多,但他饰演的麦克阿伦老先生,不怒自威,将一个让人生厌的白右表演的淋漓尽致,相当打眼。

包括杰森·克拉克饰演的亨利,将矛盾都压在他的身上,他还要去主持大局,一个有些逃避责任,又努力维持局面的白人男性,也很让人信服。

整部片,都如行云流水,像一首散文诗,在舒缓中平平静静地讲故事,需要观影的人多一点点耐心,平心静气地看下去。

其中的好,也需要一点一点来体会,并在回味中体验出来。

 10 ) 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困苦

文_调反唱唱[泥土之界]发生在1940年代的密西西比农场,一个宛如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在那里对妇女的践踏、对黑人的偏见、对法律的漠视,像埋在棕色泥土之下的尸骨一样层叠堆积,令人发怵。

逃离失败1940年代,美国加入二战,加快了法西斯的灭亡。

与国际冲突并行的,是美国国内同样无法忽视的民族内部矛盾。

[泥土之界]意图将人们的视线从二战战场拉到生活在美国南方农场的两个家庭中去,在迪·里斯看来,国际战争不比民族矛盾更为可怕。

电影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织的手法,将那个悲惨年代在两家人火药味不断的冲突中渐露。

白人农场主家庭中的父亲是3K党成员,对黑人带有强烈的不可更改的种族偏见。

家中的长子亨利与父亲颇为相似,霸道、粗鲁、蛮横,对黑人以及妇女极其不尊重。

二儿子杰米与哥哥、父亲不同,他潇洒、崇尚自由、文明,对世界抱有理想主义的幻想。

亨利的妻子劳拉大学毕业,因急于摆脱父母的监控,嫁给了并不喜欢的有钱人亨利。

另一个家庭是黑人佃农哈普一家,家中的父亲是一名朴实本分的农民,母亲为农场主一家料理饮食起居,夫妻俩共同抚养四个孩子,其中的长子朗赛尔热爱文学、性格叛逆。

一家人穷困潦倒,常年受到农场主家庭的欺凌、冷遇和侮辱。

在全片这几个主要的人物中间,有极善的人物,如哈普和他的妻子,也有极恶的人物,如亨利和他的父亲。

至于劳拉、杰米和朗赛尔则处于道德暧昧的灰色地带,善恶美丑并存,比单纯的恶与善更加复杂,也是本片着墨最多的三个主人公。

他们都多少带有与当时生存环境不匹配的“文明思想”,因为在种族歧视相当严重的美国南部,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精神狭隘,这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逃离故乡的想法。

结束了与势利父母常年的羁绊,嫁给了亨利,可以视为是劳拉的第一次逃离。

可是她与丈夫之间无爱可言,即便勉强作为生活伴侣,也无法正常沟通,他们之间的隔阂,是价值观上的。

当这一家子搬到农场居住时,亨利嫌钢琴碍事,企图丢弃,劳拉坚决反对:“这是家里唯一一个象征文明的东西”。

正因为此,劳拉才会把希望寄托在同样崇尚文明、尊重女性权益的小叔子杰米身上。

可是,杰米无法承受住劳拉的期望。

杰米在二战时担任战斗机飞行员,当他死里逃生侥幸归来,看到的是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人们互相憎恶,故乡潜藏的恶意让他一时无法适应,整日酗酒,无所事事。

对爱的追求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意味着对未来的追求,对光明的追求。

可是在[泥土之界]里,善良与爱都是人们埋葬自己的坟墓,劳拉想要通过爱情拯救自己,逃离密西西比,可她对黑人的善良,对杰米的爱意,统统违背了当地的价值观,他们虽然皮肤是白色的,可是同样被密西西比的白人群体视为仇敌,这一切注定了逃离的失败。

黑人佃农的大儿子朗赛尔也是从战场归来,丛军的岁月使得他在长期种族歧视的压迫下终于松开了一口气。

战争给他带来的是身份的转变,一席帅气的军衣下,他从世代耕作的农民子弟变成了代表正义的人道主义卫士,在德国他甚至爱上了一名白人姑娘。

当战争结束,朗赛尔回到密西西比,脱去军衣,他不得不只能从商店的后门出入,面对比真枪实弹的战争更为庞大的仇恨。

根深蒂固的阶级意识让他小心翼翼地接受,来自杰米与劳拉的好意,可是他知道这两个人无法拯救自己。

当他接到德国姑娘的来信,信中提到两人的孩子时,他以为逃离的契机终于到达。

可是,这封信却落在了3K党手里,成为他企图污染白人群体的“肮脏罪状”。

为此,他们行私刑吊打朗赛尔,将他的舌头割掉,本片的第二次逃离亦以失败告终。

弑父成功白人农场主父亲,亲率3K党一群乌合之众,从身体与精神上侮辱虐待朗赛尔,最后剥夺了这个黑人孩子说话的权利。

[泥土之界]里罪孽深重的这个人,最后没有死在复仇的黑人家庭成员的手上,反倒是被自己的小儿子杰米蒙在枕头中窒息而死,这一弑父之举,成为本片最精彩的高潮部分,也痛痛快快地撕裂了盘踞在美国南方已久白人权威。

电影开始于兄弟俩雨中埋葬父亲的棺材,这发生在杰米弑父之后。

亨利在掘坟时发现了脑部中枪的黑人白骨,他拒绝将信奉种族主义的父亲埋葬在这个坑里,这时杰米愤怒地回答:“快点吧,我们没有时间了”。

粗暴蛮横的大儿子亨利对父亲的权威相当顺从,他的行为举止可谓是对父亲性格的延续。

但杰米则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内心渴望用爱与信仰改变世界。

这样一个价值观正确的人,做出弑父的举动,多少让人出乎意料。

弑父行为自古以来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在很多作品中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里写道:“对父亲的反叛也就是对生物学上得到合理证明的权威的反叛,杀害了父亲也就破坏了集体生命的秩序,反抗者对整个集体,因而也对他们自己犯下了罪”。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弑父同样被认为是伦理道德沦丧的悲剧,老陀将努力用宗教信仰力量压抑自己弑父欲的阿廖沙视为理想的人物,唾弃卡拉马佐夫家庭中的其他几个儿子,特别是行动上的实际弑父者斯麦尔佳科夫,认为他必须背负上帝的惩罚。

但是[泥土之界]却颠倒了道德沦丧与成为弑父者这组因果关系。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弑父意味着对权威的反叛,是对集体的反叛。

当父亲的权威代表的是让黑人受尽痛苦和凌辱的旧秩序时,杰米的弑父行为就是对传统秩序的反叛,是建立新秩序的革命行为。

从道德领域上看,杰米的弑父不能算得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弑父。

因为片中的父亲没有给杰米带来任何快乐,当他从战场返回,父亲关心的只是他的军衔。

农场的继承者是亨利,杰米没有权利继承父亲的财产。

当杰米与黑人朗赛尔成为朋友的时候,父亲绑架了朗赛尔,派人殴打杰米,逼迫杰米亲眼看着朗赛尔受刑。

可以说,对于杰米而言,父亲对他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对他的人生也没有起到任何有利的引导,杰米对于弑父也不可能有任何悔意。

在这里,杰米的弑父行为超越了个体意义上的对父权的反抗,也超越了对伦理道德秩序的反抗,直接上升到了对阶级秩序重建的诉求上,具有社会改革的意义。

如果杀害3K党头领的是黑人,依靠黑人非理性的暴力反抗,将老实的农民变成反叛者,将被凌辱被损害的受害者变成杀人者,就能解决种族歧视的问题吗?

或许这样只能被认为是愚蠢的“感情冲动”,就像美国犹太籍左翼文学评论家欧文·豪,批评黑人作家只能以“带着无法排遣的痛苦和凶猛来从事创作的愚蠢行为”一样,冲击力不够。

而当从白人内部中站出来的,具有良知的自由主义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杀害了自己所在阶级的权威时,也从内部瓦解了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思想,唯有这才使得这部作品具备了彻底击垮种族主义噩梦的力量。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泥土之界》短评

平静之下暗涌张力,算是比较写实吧,那个时代的肤色、战后、土地、3K党等问题,片中集中体现出来了,尤其是反派老头,那种嚣张而又固执的嘴脸一览无余,可惜结局有些美化,因为很多切肤之痛不是爱和时间能消弭的。

8分钟前
  • 路过人间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要放。kkk那段真的很刻意。

13分钟前
  • 🐌
  • 较差

又一个视角。黑人渐渐积攒生产资料,希望有独立农场,为自己干活,夫妻两个人都有思想,几个孩子也都懂事、聪明。穷苦白人也要组成3K党,暴打、伤害黑人就觉得自己是大爷了。只有在欧洲战场一同杀敌的战友才不会在意肤色的黑与白。

18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缓慢的节奏为最后的情绪爆发做足了铺垫。这部电影沉重的内核是如此符合时下的政治语境,一直没有被注意真是可惜。

2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旁白的积极作用,与剧情推动无关,与细微个人化表达有关。多人旁白很文艺。冲突循序渐进,好在最后给人希望。五星送给没有自轻自贱的人,最后Hap象征性地拒绝了Henry,希望Jamie和Ronsel真正重建自己的生活和心灵。Pappy可以说是近年来最佳恶人,让人恨到牙痒。Laura和Jamie上床,对双方来说都是必然。

25分钟前
  • 蓝霉沉皮
  • 力荐

The buildup is too long

27分钟前
  • Messi
  • 还行

导演这手法挺中国导演的,但水平确实比中国导演好很多。

28分钟前
  • 大白臉WC15
  • 推荐

也许适合慢慢观赏吧

33分钟前
  • 梅洛哥
  • 还行

没有一个人有主角光环,所有人都得为了ta的生活和处境挣扎——唯独把“爱”留到了最后一幕。

37分钟前
  • 光头
  • 推荐

三星半喜欢散文般的镜头感觉导演想说的太多结果就弄得很多讲不清楚杰米和女主上完就那样没了

38分钟前
  • 广州舒淇
  • 还行

铺陈拖沓 剧情支线冗赘 以至于到最后的高潮部分也无法引起内心波动了

39分钟前
  • Torrilla
  • 较差

大家的农村故事看来都差不多,女知青嫁大老粗,叔嫂偷情,父子相残,宗族私刑,狠心地主苦难长工,拉到七十年代陕西拍剧本都不用怎么改

43分钟前
  • 还行

后面关于ptsd剧情太抢戏了我还以为突然改方向了呢

47分钟前
  • 伏伏伏伏伏的馍
  • 还行

电影摄影可以是为小屏幕的吗

51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压抑为主调,结尾处给了观众一些有些欣慰。战后创伤结合种族话题算是新意。

52分钟前
  • Jason
  • 还行

沉重、棕褐如泥土。而若泥土能埋葬這些悲哀。

57分钟前
  • 另一個我
  • 推荐

三星半

1小时前
  • 捉҉依҉茵
  • 还行

後一個小時故事蠻精彩的,but,感覺想要表達,或者能夠表達的東西太多了。。。too much information。。。

1小时前
  • Chopin J.F.YU
  • 还行

想法挺好,想做成带点文学性的长篇景观画,但实施起来完全松散,最终被一个个处理得浮于表面的烂俗情节连连看给消弭了真诚。

1小时前
  • 前后目的地
  • 还行

2.5 演员演技在线,但作为一部反映种族冲突、战争创伤的冲奥片实在是太平庸。

1小时前
  • 姚星宇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