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120击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心动120(港),BPM(台),心跳120,120拍的节奏,120 Beats Per Minute,BPM(Beats Per Minute)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诺德·瓦卢瓦,阿黛拉·哈内尔,安托万·赖纳茨,阿里尔·博伦斯坦,费利克斯·马利陶德,阿罗伊斯·索维奇,西蒙·博尔加德,梅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每分钟120击》剧照

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7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8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9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0

《每分钟120击》剧情介绍

每分钟120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彼时艾滋病肆虐,一个名为“ACT UP”的民间公益组织走到了公众的视线之前,其中汇聚的除了同性恋群体外,还有身患艾滋病等待着医疗救助的病人们。组织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过激的社会活动来激起民众和政府医药部门的关注。 内森(阿诺德·瓦卢瓦 Arnaud Valois 饰)是刚刚加入了组织的新人,在这里,他结识了名为西恩(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饰)的活跃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西恩身患重病,病情在不断的恶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积极的投入到了抗争的潮流之中。在此过程中,内森的角色从一个情人渐渐向照拂者转变,他对西恩,以及对ACT UP组织的感情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法留学生巫师镇犯罪都市3奇遇天缘烈马柔情羁绊者对影当然是选择原谅她单身汉狗狗学院第二季吓一秒恋人囧女珍娜第一季哥斯拉X机械哥斯拉遥不可及国家形象天涯热土VR推理战记山路十八湾战中女人江湖正道三更2像雾像雨又像风温柔的斗牛士木棘证人11时我的情人是条狗大大哒长生志心灵融合梦精记2

《每分钟120击》长篇影评

 1 ) 爱病死,一百二十击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每分钟120击》当中要选出今年最好的同志电影很难,但如果问我哪一部更重要,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每分钟120击》。

重要,因为这是一部让人感同身受的“沉浸式”电影。

它的故事发生在艾滋年代,但罗宾·坎皮略没有用现代眼光回顾得云淡风轻,而是自始至终都带着沉郁的激情。

LGBT观众仿佛只要纵身一跃,就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病魔的无情、社会的恐惧和人性的对撞。

那些感动、羞耻、绝望、亢奋、焦灼、愤怒、欢笑、泪水和鼎沸,就像搅动生命的万重浪,又像川流不息的动脉血液,每分钟都在锵锵敲打心脏。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部非常“挑观众缘”的电影。

它的前半部分是激荡的群体运动,后半部分是个体的爱、病、死,衔接两者的是一段露骨而缠绵的同性床戏,像是考验观众的“分水岭”。

不少异性恋观众都在这里退场(我在电影院看了两次,两次如此),让我很怀疑导演是故意为之——用冒犯性的内容赶走叶公好龙的观众,然后才进入私人化的视角。

接下来电影的节奏由疾转徐,像从湍急的河流折入幽深的湖泊,讲述两位男主角在病痛中相爱的故事,剪辑也充满了诗意:巴黎公社的起义篇章和抗艾人士被铐起的画面交叠在一起;上一秒是夜店轻舞飞扬的尘埃,下一秒变成病毒对细胞的入侵;触目惊心、被鲜血染红的整条塞纳河;雪夜里断续如白烟的呼吸…就艺术性而言,《120击》毫不逊色于1/4世纪前的《费城故事》。

然而和《费城故事》不同,《120击》的主角不是艾滋病人而是艾滋组织“ACT UP”。

这个词组其实是一个缩略语:“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艾滋病人联合起来释放力量),它从一开始就是一群愤怒人们的集合。

如果说之前的艾滋电影已经让人们见识到这个群体如何对抗制药公司、对抗政府机构、对抗社会偏狭,《120击》则是让人们看到了这群人如何对抗自己。

ACT UP内部的冲突和对抗是《120击》塑造得最成功的地方。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各不相同的个体每周集会、平等发言;大家认同就打响指、反对就发出呲声,充满开诚布公的争吵。

电影里几乎五分钟一小会、十分钟一大吵:要不要泼颜料?

要不要使用手铐?

要不要参加新药的临床试验?

如何让口号和海报更加“冒犯”?

每个人都面对艾滋不同程度的威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诉求,求生的欲望让他们声嘶力竭的呼喊,哪怕伤害同伴也要提出自己的主张——因为沉默意味着死亡。

男主Sean抨击一位血友病男孩的母亲,事后他只是耸耸肩:“她很强大,她受得了。

”ACT UP巴黎负责人去医院看望病危的Sean,问他为什么讨厌自己,Sean怼得理直气壮:“我也不知道”。

这种群体内部的“戾气”是之前所有艾滋电影都不曾有过的真实,它让ACT UP在革命情谊中带着私人的碰撞,呈现出运动最丰富立体的一面:也许我对你不爽,也许你就是个碧池,但在这一刻我们是战友,我们共同面对死神的镰刀;你的倒下让我同情、让我愤怒、让我悲伤,让口号更加沸腾、让游行更加悲壮。

同志、变性人、流浪汉、瘾君子…不同性格、面貌和身份的水滴汇聚成乱涌的潮水,反复拍打社会不作为的长堤,这样无序的前进才是草根运动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它和最后横七竖八躺在广场的血肉之躯一同构成了边缘人最决绝的反抗。

在病和死之外,爱是一个单独的主题。

坎皮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没有刻意讲述同性爱的死生契阔,更多的是爱在特定年代的不拘一格:很可能6个月前你就打算把他甩掉了,但艾滋让这个计划无限被推迟。

你见证他的枯萎他的憔悴,陪他一路走到最后;你对他有了责任,他对你有了愧疚。

电影借Sean之口对男友说“很抱歉那个人是你”就是基于这种现实,病痛和死亡对爱的入侵,就像艾滋病毒改造人体免疫系统一样让爱发生了变质。

但变质的爱依然是爱,这样的爱只发生在艾滋年代,带着冷暖自知的荒谬,充满离经叛道的尖锐,让人在死前还想着撸管泄欲,跟朋友做爱时会痛哭流涕。

电影里没有圣人,只有肉体的温度和对人性的贴近。

很多人都说《120击》最后20分钟有些拖沓,就像在看晃动而不肯熄灭的烛光。

读过坎皮略的访谈后我想我能理解,那是一种亲身经历者的事无巨细。

导演以《追忆似水年华》般的心情,将敝帚自珍的亲身经历全部重现在大银幕上:给男友整理遗容、陪男友母亲煮咖啡、开骨灰分配的玩笑…坎皮略说他清楚记得当时的心情不是难过,而是丰富到漫溢的生活细节。

电影中也有这样的呈现:卧室里是停止呼吸的死者,客厅里大家都在笨手笨脚的改沙发床;有人找吃的、有人聊天、有人准备第二天的游行和葬礼。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生活总是以琐碎的、日常的形态推进。

因为评委原因,在戛纳电影节上《每分钟120击》没能拿到金棕榈,阿莫多瓦甚至委屈得掉眼泪了。

其实无论获得金棕榈与否(or入围奥斯卡外语片奖),这部电影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它已经在同志影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

它提醒着依然可能被边缘化、被污名化、“存在即是原罪”的我们: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80下,LGBT需要每分钟120击——因为只有每分钟120击,才能让我们不受践踏的活下去!

 2 ) 硝烟后的微光

今年的两部LGBT的片子资源早就下好了攒着没看,一部撕裂一部纯爱,先把撕裂的这部看了。

前半段的社会运动拍的非常惊艳,没有落入俗套的执着群体和政府的对抗,而是把目光多放在了ACT UP的内部斗争和意识对抗中去,这才是合理的社会运动描述,若一个群体总是一个声音那和邪教无异。

内部会议开诚布公的讨论和争吵,展示不同的诉求,与命运对抗的祈望让他们声嘶力竭的呼喊,因为沉默意味着死亡。

这种真实残酷让人有些不适的“戾气”是全片最后魅力的地方,无论哪种社会草根运动都是混乱无序又同时不断整合进步的。

说到后半段,回到了对生死以及情爱的反思中,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但激昂运动的背后,不少见一个个孤独,或残病的个体,如幽幽烛火般,在一次次与生命的搏斗后微光散去。

 3 ) 性爱告白(剧透慎入)

刚刚从墨尔本影展看完放映回来,憋了一肚子的话来捋一捋因为错过了Call Me By Your Name的放映日,无意间扫到的同样作为headliner的LGBT影片BPM。

看了一下预告,被紧实的配乐和男主的眼睛深深吸引而定了票。

全片144分钟,色调偏冷。

其实我不太喜欢民间团体的运动的题材,电影掺了政治味变得太冷酷。

但是这一步冷得温度正好。

裸眼3D做的病毒在细胞内增殖传染和现实的镜头相互渐入渐出。

那种悄然而生,在生命力旺盛的欢呼声下,悄然发生的破坏,让人理解并且原谅了ACT UP那些破坏性的抗议活动。

这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丧命的末日狂欢。

搭配强烈的音效与闪光灯,一切都是美好的,不忍白目的。

最喜欢的是导演对床戏的处理,一丝不挂一点不露,这已经在众多文艺片里习以为常了。

而绝妙的是导演把回忆里的性爱场景与当下的画面,借由人物身体的轮廓做了Dissolve。

这样连续的裸露镜头看着,不但不违和,因为连续性被延续,反倒创造了一种与角色同步呼吸的观影体验最震撼我的还是在医院,Nathan和Sean的飞机戏(有这个说法吗?

不能说是床戏因为两人并没有上床啊喂)Sean绝望的大眼睛像是一面平静的湖,他虚弱到连掀起涟漪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对Nathan说着”我想你”,眼泪滑落,Nathan上前亲吻他,用嘴唇给他最切肤的安慰。

Nathan抚摸Sean的下体,两人疯狂的亲吻,也许是因为最后一次,也许是因为分开太久,也许是因为爱的太委屈,也许是因为还有太多的爱没有办法做了。

我隔着屏幕, 能感觉得到满屏的负面情绪,有无助,有怨。

Sean发出的,不知道是哽咽还是呻吟,他扭动着身体仿佛用尽了他最后的力气完成了这一次与爱人,特殊的交媾。

他笑了,如往常逗人一般地笑了,那一瞬间他仿佛还是那个在地铁里谈笑风生的Sean。

Nathan用纸巾擦干净Sean小腹上的精液,然后再抽了一张拭去爱人眼角的泪水。

这一幕看得我真的是太揪心了,我曾片面地认为染上艾滋就是因为频繁性爱和”行为不检”,可是看完那一幕我才理解:人们的爱是那么深, 那么浓,这样的爱不是纸笔,音符,颜料能够传达的;只有最纯粹最原始的切肤交合,才能表达。

我们想要表达,我们需要表达。

而我们之中就是有人那么轻易就爱上一个人,那么轻易,那么“随便”地,把身体献给自己爱上的人,在床上、在桌上、在阳台、在湖边。

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告白,用不会说谎的身体告诉对方对他的爱。

从这个角度看来,并没有作贱自己伤害自己,至少故事里的Sean,他并没有。

对着被染红的河流的长镜头(那个时候我实在憋尿憋不住错过了两分钟!!!!!

)仿佛在暗喻着,死于艾滋的人们也血流成河。

躺在病床的Sean,去到舞池却没了爱人陪伴的Nathan,他们即将和可能会成为那血河的一滩血水。

Sean死的时候,镜头的特写给到Nathan的同时也用余光给了Sean不瞑目的双眼。

他的眼睛像陈意涵一样无辜,天真,悲伤。

Sean的两成骨灰被洒在了下一个抗议运动的会场,他会被雨淋湿,然后冲击下水道,他也会蒸发成云,与自己的理想和爱自己的人们一同奋斗。

我讨厌骚人他人生活的,“莫名其妙”的抗议示威活动,但很难去谴责这故事里的这群人,如果他们不持续向制药公司施压,制药公司就可以一直装死:反正得艾滋的不是我,有没有至于药物与我何干,我大可以有意限制生产,提高价格,大赚一笔。

而那些被视为滥交的“淫乱“之人,却要承担经济,心理,身体,道德偏见上的四重折磨。

最后影片在高强度的闪光和节奏中戛然而止,没有后续交代,没有二十年后。

就像为理想奋斗过的运动,也许是自己内心崩溃的发泄口,也许是对社会歇斯底里的愤怒。

运动没有结束,运动不会结束。

就像Nathan的爱不会因为Sean的死就五年守寡,触屌生情。

他的爱情,人们的爱情;他双唇的激情,人们在床上的万千体位,川流不息,不会停止。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束冷冷的火星,多加了蓝色的冷色调,冷静的欢愉,冷静的悲伤,冷静的崩溃,看似强悍,实而迷惘不安的嚣张。

Nathan最后与Thibault雨云之际还是崩溃大哭。

是对Sean的心疼与不舍,还是群体伙伴们殊途同归的结局感到悲伤。

 4 ) 用响指敲碎沉默

Act up的每次周会是用响指表示赞同,不单单是响指,血包、口哨、标语、再到最后的骨灰,都是被漠视的人所发出的抗议。

他们是激进的,却又是理智的。

矛盾中的冲突激化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助,也凸显了他们的孤勇。

西恩的勇敢、激进初看的不理解,到最后死亡来临的沉默。

血红的塞纳河相伴的是他痛苦的呼吸,整个电影是沉重的,从开始的生气到结尾的缄默,在我看来就如同整个病症给人带来的折磨。

最后撒骨灰是戏剧的,也是符合西恩性格的。

片中的几次舞池转场恕我见识短浅没太看明白,但个人理解是第一次是内森融入act up,第二次是爱上西恩,第三次则是内森因为快要失去西恩的迷失…同时,我也很喜欢片中对两性知识传达,正如片中所传达的,得病之后的了解远不如事前就建立起认知。

片尾密集的鼓点归于沉寂,我想也是点明标题和点明西恩人生的结点,闪烁的镜头内都是act up成员的面孔,想来也是在暗示他们鼓动着的心。

(一些个人的想法:很喜欢片中的充满性张力的镜头,但最后内森通过性爱来释怀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有些些震撼的

 5 ) 有幸参加南宁《每分钟120击》电影沙龙

同志题材电影看的不多,这部电影对我有两个触动点,一是第一场床戏过程中的对话,“你是和我做爱的人里第一个坦白自己是HIV阳性的”,这关乎人之间的信任,事先都不知道自己身体状况的就另说,所以戴套很重要;二是第一场同志骄傲游行中摔倒后站起来的男生,这站起来的过程时间变慢了,仿佛垂死之人弥留之际看到了光明。

结尾大家都在讨论主角是否是被安乐死的,主角睡前说到“我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他男友注射药剂时并没太多表情特写镜头,而且安乐死药剂注射完还会好好放回抽屉吗?

不得其解

 6 ) 尘埃与光斑

(文/杨时旸)《每分钟120击》错过了戛纳金棕榈,让很多人惋惜,就像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那舞曲的强劲节拍以及血液敲击心脏,每分钟120击的鼓声——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故事,有关于权利、政治、斗争以及摒弃偏见与身份认同。

“同志”和艾滋病题材的佳作屡见不鲜,如果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泛起的是涟漪般的柔情,更多的甚至是无关性别的爱恋与初见,那么《每分钟120击》则粗粝得多,它只注视“同志”内部的激情,间杂着死亡和绝望,其实,由于题材原因,这部电影有时会让人想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同样的与艾滋病斗争的故事,同样有关争取权利与打败偏见,但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直男的眼睛从外部向内打探,而《每分钟120击》最典型的特质则是从内部窥探内部,同志圈子内的视角,圈子内的故事,圈子内的隐秘心事与外界不知的细节与况味。

所以,有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这像是一部纪录片,有人举着摄像机不加干预地走进了他们的集会现场和活动中心,看着他们赞同时打起响指,反对时响起嘘声,在街头高声呼喊,对着他们认为虚伪的人和公司扔上一包猩红的假血。

从这个角度上讲,与其说这是一个精心编织的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次让外界得以目击他们真实境况的机会。

这个故事被分割为前后两段,前半段展示群像,后半段聚焦个人。

1990年代初,巴黎的抗艾组织Act Up努力用各种方式唤起公众对于艾滋病的重视,他们和药厂拉锯,到学校宣传,在街头呼喊,而与此同时,组织内部的新加入者Nathan与其中的激进成员Sean相爱,并且陪伴着Sean在斗争与爱恋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绝大多数人对于“同志”只有态度,而缺乏细节上的认识,徒留下政治正确语境下的虚泛口号或者偏见驱动后的极度鄙夷,在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一群“异己者”,最多只不过是供自己表态的客体,而不是一群和性多数群体有一样欲求的普通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分钟120击》并没有故意介入某种态度,而是选择让细节轰然而至,它客观、真实地描述那些人的炽热,努力,而与此同时,也不加掩饰地展现他们的幼稚和自私,所以你能看到他们在骄傲游行中的大放异彩,也能看见他们在平日会议中的怒目相向,甚至,在很多拉锯和表态的场合里表现出了反理性的态度——他们也是普通人,和异性恋一样,时而勇敢时而懦弱,有些人秉持理性,有些人会被情绪控制,当然,同样,他们的爱情中有专一也有谎言。

相较于描述个体故事的后半部分,它的前半段看起来更像是某种政论片,用正面强攻的写法直接描述Act Up的一系列活动。

影片开场,他们吹着哨子闯入了一个演讲现场,那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基调,一群年轻的、穿着牛仔裤的HIV病毒携带者,冲着一群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中年“体面人”发起了攻击,他们想拆穿遮蔽物,想发出声音,一切由此开场,它在总体上关乎于一个少数派群体与社会坚固现实与长久惯性之间的对决与对峙。

这个伴生着疾病、痛苦与死亡的故事,却有着昂扬的节奏和高饱和度的色彩与光亮,它极少出现那些晦暗和灰白的时刻,即便某个人在叙述自己染病的过程,即便最终还在讨论一场丧礼,但呈现的方式仍然是平静的,它少见沉郁和哀婉,也没有自怨自艾,顾影自怜,更多的却是饥渴地享受生活与当下,以及竭尽所能的为权利斗争,这些随时可能走到生命终点的衰弱者却有着难以想象的蓬勃生命力。

而在群像之外的个体的爱情故事中,能读到的也和那些男女爱恋毫无差别,衰弱的Sean对恋人Nathan说,“很抱歉让你成为了那个人。

”那个人,指的又是什么?

或许是说,那个看着自己的恋人走向死亡的人。

他们的每一天几乎都在爱欲与死亡的边界上,而他们却愿意高举起彩虹,狂欢和呐喊。

这故事中那几段跳舞的桥段中闪烁灯光下到处是光斑与尘埃。

这几乎就是这群人的写照,散落在各处,沉默无闻,却时而闪烁耀眼。

 7 ) 每分钟120击的温度

每分钟120击是什么, 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60下,那我们LGBTQ需要每分钟120击。

这部影片带给我的震动非比寻常,让我又不得不说的冲动。

有的人会说这个片子的节奏控制不好,前半部分很精彩,后半部分松懈了,都是些琐碎的有的没的。

影片确实存在前半段激烈的群像动态,到后半段转入个人视角的差别,刚好我是分了两部分看的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片子,能感觉到这种差异,可是我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割裂,而是从干流慢慢回溯支流的一种沉静,中间有种一以贯之的东西。

第一天晚上,我看了前半段,在act up各种活动中感受到无比的震撼和蓬勃的生命力,并在粉色丝带球和银色碎片的游行中达到高潮,简单的颜色,却是鲜明跳动的。

一个个运动的特写镜头将激情和热力表现极致,令我想起《阿黛尔的生活》那种贴脸而来的鲜活温度,但总有一点不一样。

仿佛有一层隐忧,像灵活剪辑中穿插在节日气氛中寂静,明明是在party狂欢,快节拍的音乐确总藏在寂静之下,灯光是暗淡的深蓝,破碎的彩虹浮动在看不清的脸上,逆光中闪烁的尘埃与被艾滋病毒侵入的细胞的镜头叠合。

果然第二天下午看后半段,开始转入个人视角,这种隐忧被一点点扩大,最终就像掀开病床上的被子,晚期患者的病躯暴露无遗。

游行也变成黑色,大家举着十字架缓缓涌入夜晚的街道,喇叭里控诉着对疾病蔓延的漠视,成员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形成最坚固的墙。

以及最后陪伴主角肖恩一点点到生命尽头,搬家、住院、吊唁,各种琐碎。

这么一看,好像后半段节奏真的泄气了,会让人疑惑这种前后的不一致,但是仔细体会,你又能发现导演真正想表达的“120击的温度“何在。

作为一种政治正确,LGBTQ被大家熟知,但有多少人是真正尊重他们,想要贴近他们,关心艾滋病的痛。

其中不乏一些伪君子,“同志”标签只是他们表达立场的工具,以此标榜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文明人。

所以他们是喜欢标签,刻板印象和各种虚泛口号的,因为这样更好用。

“xx不就是,,,吗,” “我了解,我知道,我见过”, 就像早期殖民国家的人类学家分类土著人,没有把后者当成跟自己一样的人,看似是了解尊重,其实潜藏一种肤浅的鄙夷和傲慢,是缺乏细致的了解和真正人性的温情关怀的。

如果真的有一个艾滋病人倒在他们面前,这些“叶公好龙”的人可能会一脸惊慌,捏着鼻子走开。

很惭愧,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也觉得艾滋是一种“封闭的疾病”,感染艾滋=做过坏事。

而事实上病毒不挑什么群体,谁都会感染,谁都会被疾病折磨得失去原来的样子,是造物主给所有人类的考验。

作为一种血液疾病,LGBTIQ群体、性工作者,瘾君子等边缘群体,因为生活方式和边缘化的社会处境,使他们成为更加容易被攻击的对象,而缺乏相应的知识和保障。

他们本该受到更多关注和帮助,而可悲的是,这却成为了歧视的借口和实施仇杀的血淋淋的刀子。

所以再多精彩、戏剧的表现只是给更多叶公可乘之机,让通往平等的堤坝筑得更高。

基于此,我认为贯穿影片前后的是一种真实,真实的温度。

而正是这种切入肌理的真实带来的理解,才是抵抗冷漠、虚无、歧视和污名化的利器。

影片没有华丽的表现,没有正经的说教,没有精心设计的剧情,而是展开枝枝蔓蔓,构筑一种氛围,看似无序平淡,却在不经意的时刻击中内心,就像生活本身。

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慢慢走进一个不被看到的世界,抗艾组织,患者的生活,有冲突,有矛盾,有希望激情,有对死亡的恐惧,看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看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电影里没有圣人,只有肉体的温度和对人性的贴近,每分钟120击的温度。

在展现act up对抗药企、抨击政府、学校宣传和游行活动中的团结努力的同时,也不吝暴露集体中的争执和矛盾。

而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七嘴八舌实际上就是正义实现的过程,对“silence=mort”最直接的回应。

很喜欢一位豆友的影评:“这种群体内部的“戾气”是之前所有艾滋电影都不曾有过的真实,它让ACT UP在革命情谊中带着私人的碰撞,呈现出运动最丰富立体的一面:也许我对你不爽,也许你就是个碧池,但在这一刻我们是战友,我们共同面对死神的镰刀。

不同性格、面貌和身份的水滴汇聚成乱涌的潮水,反复拍打社会不作为的长堤,这样无序的前进才是草根运动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

”后半段面对死亡,爱人离去,也是一种平静温情的真实。

没有什么壮阔的渲染,悲痛欲绝的诀别,狗血的剧情,顾影自怜的自怨自艾,更多的是客观呈现细腻的内心变化,对死亡的恐惧,落在爱人长着病瘤的躯体上的亲吻,竭尽所能地抓住当下,朋友之间的释然。

这些随时可能走到生命终点的衰弱者却有着难以想象的蓬勃生命力,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艾滋病晚期患者的样子。

虽然我们不能感受到针头埋入体内的痛,全身被夺走防御机能的无力,但人性中那份真挚的流动是共同的。

生活的温度就是恒常体温,不冷不热,不管经历了什么激情痛苦,平时怎么不顺眼,当死亡那一刻到了,也会随着一句小声的“我想我准备好了”,和解,归于平静。

一瞬间,报纸杂志上晚期病人的照片不再可怕,“同志就该死,艾滋属于同志”这种话也变得虚伪无力。

包括肖恩死后的家中吊唁,有的人觉得琐碎,但其实那是一种亲身经历者才能说出的事无巨细。

跟往常一样陪伴监护的夜晚,在这个午夜,只有一点不一样,内森平静地爬起来把吗啡推入爱人的静脉,仔细回收好注射器,摸着渐渐冷却的身体不敢发出声音,做了那么多却无法做到给遗体换衣服这样的小事,努力克制情绪却在床伴的抚慰中失控哭泣。

这种真实细节的叙述让我想起《利己主义》,也是一场让我印象深刻的葬礼,铃木亮平饰演的角色在男友的葬礼上悲伤地无法站立,逝者妈妈拍着他颤抖的肩膀,淡淡的感谢和安慰。

这些看似很细很私人的东西,却是最动人最普遍的真实,无论练习过多少次,面对爱人离去,我们都很无力。

当然家中场景的设置也有一个背景信息,直到2017年6月20日,在法国因为艾滋病去世的人都没有权利得到殡仪服务... 疾病的痛苦不被看到,甚至死亡都没有体面的权利。

半夜act up一波波人出现在公寓门前,分享那一点速溶咖啡,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悼念主题的集会,是组织成员的再凝聚。

就像电影最后的镜头是俯拍大家把肖恩大部分的骨灰洒向保险公司的豪华聚会,继续着抗争,继续发声。

电影一开始陌生的面孔,到最后好像个个都是熟悉的亲朋好友一般,走过这趟旅程,局外人的视角融入到了具体的个人中。

从一个成员的死讯,到另一个鲜活生命的终点。

闪亮尘埃汇聚的河流,生生不息的循环。

这种抗争延续的感觉很像《云图》,无论生与死,我们与他人相连,在每一次抗争,共同孕育我们的未来。

这种精神在充满勇气和能量的肖恩身上得到极大的释放,16岁开始就被艾滋病定义的人生,他没有放弃,没有妥协,没有怨恨,而是燃烧每一分激情斗争,积极策划参加运动,他大声争辩,只为唤醒更多的人,奉献抗艾事业直到生命尽头。

如黑夜中的点点星光,前赴后继,滴水可成汪洋。

虽然被漠视,被反复践踏,每一天都在爱欲与死亡的边界上徘徊,但我们依旧会高举彩虹站起来,用每分钟120下跳动的温度抵抗冰冷,发出心底的呐喊。

 8 ) 爱,疾病,死亡,与抗争

每分钟120击 (2017)8.32017 / 法国 / 剧情 同性 / 罗宾·坎皮略 / 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阿诺德·瓦卢瓦一首关乎爱、疾病、死亡与抗争的交响曲影片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巴黎,那是一个被艾滋病阴影笼罩的时代。

全世界范围内,因艾滋病而死亡的病患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00多万,而且感染人数仍在飞速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巴黎的一个抗艾组织挺身而出,他们通过集体行动,唤醒大众对患病群体的关心,并迫使政府和医药公司正视问题。

这是一个为艾滋病患者发声的组织,他们不求治愈,但求人们能给予这些病患更多的关爱与尊重。

而90年代比较流行的house music,这种音乐的拍数正好是每分钟120次。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灵感是否脱胎于这种音乐,但是这种音乐风格它自身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的氛围,是可以完美体现了影片中同性恋群体在艾滋病危机中的生存状态和抗争精神的。

每分钟120次的心跳,既是lgbt群体面对困境时的紧张与焦虑,也是他们坚定抗争、追求尊严与生命的节奏。

电影的叙事方式极具诗意,无论是蹦迪时灯光里的尘埃,还是游行时粉色的啦啦穗飘扬,都给人一种宁和的悲壮感。

而影片中对死亡的描绘,更是令人震撼。

当塞纳河水被染成暗红色的警示,当逝者骨灰如复仇的烟火洒向敌人的盛宴,这一切并非仅仅是同志情感的探索,而是一部揭示边缘群体力量的街头政治巨作。

《每分钟120击》不仅揭示了艾滋病患者的困境,也展示了同性恋群体在社会边缘的抗争和自我认同的觉醒。

影片中的每一个冲突、每一次抗争,都是对社会的偏见和不公的挑战。

而影片的成功,也离不开其出色的演员阵容和精湛的导演技巧。

这部电影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99%,这足以证明其受到的广泛赞誉。

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只能说《每分钟120击》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一部时代的呐喊。

在艾滋病无法得到有效根治的时代,在死亡驱逐着鲜活生命的恐怖下,艾滋病人的心跳仿佛每分钟都在加速,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他们不得不以更快的节奏、更坚定的态度去抗争。

他们的每一次心跳,都是对不公命运的反抗,对生命的热爱与坚守。

 9 )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能够理解我们、接纳我们的人。

1、即使弱小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有伙伴。

2、我们要向着阳光,去争取我们的权益。

3、我们不希望被遗忘,我们的声音必须被听见。

4、我们不是受害者,我们是战士,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未来的人。

5、活着,就要坚持希望和爱。

6、我们的身体权利不容侵犯,我们的声音不容忽视。

7、我们不是无助的,我们只是在等待机会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8、当你们沉默时,我们的死亡持续进行。

9、真正的勇气,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并不期待回报。

010、我们的行动会改变世界,每一步都是对压制的反抗。

11、团结在一起,我们将无所不能,我们将不再孤单。

1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

我们不能选择生活带给我们的困难,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它的方式。

13、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但我们必须从中站起来,继续前进。

——《每分钟120击》(百度)当时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就猜到了120应该是心跳的速度,看完电影觉得这个名字取得真好。

世界上需要他们这样积极勇敢 充满生命力的人,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平安。

 10 ) 每分钟120击

凡是革命无不流血牺牲我们为自己的权益而战不思进取的当权者我们来帮你们进步用我们仍在跳动的心脏无法殆尽的热情来干预你们对鲜活生命的漠视每分钟120击击穿你们虚伪的体面每分钟120击激荡着我们对生的渴望一声一声我们竭尽全力嘶吼试图唤醒麻木的生灵一升一升我们奋不顾身起舞极力挽救无知的生命你们也许有健康的身体但灵魂早已腐朽不堪我们或许很快就会死去但奋力挣扎的我们从不会感到狼狈一生一生我们无所畏惧其易逝用短暂书写永恒

向act-up组织成员及像他们一样的社会活动家致敬!

感谢你们的勇敢、善良、正直和对这个世界无私的爱!

《每分钟120击》短评

不知道怎么评价

4分钟前
  • alan3396815
  • 还行

真实感人,充满力量。这部电影带我们走入一段黑暗的日子,却又给我们带来一股无限的温暖。它以影像为媒介,让我们感受着生命每一分钟的跳动,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5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貫穿始終的一組蒙太奇:①喧囂抗爭。庭審劇般的爭論場景;衝進政府、藥廠、校園和民政部的鬥爭;迷亂的同志游行和夜店party。②寂靜做愛。不太明白爲什麽肖恩莫名其妙就和内森相濡以沫了,最後那個過夜炮似乎又在重寫對男通訊錄的刻板印象。“艾滋”在影片中又重回桑塔格所摒棄的戰爭-軍事-政治隱喻,同時還落入過分煽情的窠臼。唯一能夠共情的是對艾滋病患者瀕危時刻近乎真實殘忍的臨摹,被放大的喘息聲源自《呼喊與細語》,像霧霾籠罩在畫面-城市之上。整體觀感不如2016年的《同船戀歌》,後者用一種輕喜劇和瑣碎日常的方式解構了附加在艾滋上的過多意義。

10分钟前
  • Mediterranean
  • 较差

瑞典的带上手套擦泪,美国的当我们崛起时,英国的Pride,这部每分钟120击,除了辩论的过程很法国之外,并没有看到太多特别的东西。当然,不能否认每个国家都需要这样一部片子,来纪念那些应当被历史铭记的运动。

12分钟前
  • RainbowCannon
  • 还行

冒死拉低平均分...实在想不通男主为什么要通过跟别人上床来排解悲伤.

15分钟前
  • 科洛林
  • 较差

难道去砸药厂就能让那些药物快点出来的?人家辛辛苦苦读phd搞科研, 花钱花时间来给你研究药物,你就每天sex, party加parade然后还嫌研究进度不够快. 干嘛不自己去读大学搞HIV研究?要不然像扎克伯格自己投钱搞研究院啊!

17分钟前
  • muahaha
  • 较差

惨烈,悲壮,平凡却伟大。

20分钟前
  • XXX
  • 还行

不喜欢,一部增加了政治色彩的「戴上手套擦泪」,除了几段法兰西式的迷人的电音舞曲下年轻肉体的展示,算是把Félix Maritaud的长片补完了,不知道今年会不会有新作品呢?

24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2024-05-31 10:44:08

26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2.5 许多部分都不太共情但理解尊重吧,想必在戛纳的阿莫多瓦一定能看到记忆里熟悉的身影,也许自己对于激进式社会活动能否真正make a difference到底还是持保留态度。前半段充满愤怒与冲劲的纪录檄文在凌厉的剪辑中具备一定能量,但口号式的高密度台词输出以及阶梯教室里的大段讨论戏码,并未传递出什么有价值和思考深度的观点。而后半段重心转移到单对代表性有限的情感摹写上,表达就更加显得坍缩了。

29分钟前
  • Mocuishle
  • 较差

这部电影真的有这么好看吗?真的值四、五星吗??

32分钟前
  • augustus
  • 较差

一个作精倒下去,千万个作精站起来,peace

34分钟前
  • 线性代数
  • 还行

从电影角度,没意思啊

39分钟前
  • 豆亨
  • 较差

确定不是在黑这个群体?瘾君子注射毒品怪国家不提供干净的注射器,染上艾滋闹医药公司研发药物进度慢,典型的弱者即正义。

44分钟前
  • 苏莫
  • 很差

他们的辩论用片中的一句台词就能完美概括:我不知道你们在吵什么。特别是玛莲娜那次结果也没吵出什么所以然。抗议那么久也没取得什么进展,得亏制药公司脾气好没告他们。可能这部片就只是以平权为名来描写同性恋不同于异性恋的感情生活吧。那么片中的感情线是怎样的呢?肖恩快死了,说他浑身酸痛,内森就给他打飞机。肖恩死了尸骨未寒,内森就跟蒂博大干特干干到哭。直人们看了真的不会变得(更加)反同恐艾吗?

48分钟前
  • 较差

如果说call me by your name是把同性标签摘掉的爱情片,那么这就是年度同志电影标杆之作!个体的病爱生死和群体的激荡运动都表现深刻,相信在接下来几年如果要盘点最重要的LGBT电影,这部将是绕不开的经典!PS:你还认为他们是暴命吗?他们只是要活下去的病人!

53分钟前
  • 力荐

Sean的母亲太可怜了

58分钟前
  • 老挝探长杨豆蔻
  • 还行

从冗长的开会、游行、喋喋不休的申诉来展开艾滋病维权组织的日常,到中后段开始的性爱、病痛侵蚀至死的两段式剧情,大与小,面到点,穿插舞池中扭动的身体、性爱的喘息和空气中的微尘。整体冗长,因缺乏代入感导致对情爱部分的不适。音乐是亮点。

1小时前
  • 倒带
  • 还行

爱和死一样不可逆。当病魔缓慢吞噬着健康、生机和平等,性、爱和发声与抗争是为数不多的保有尊严的途径。相信很多人会把这部片作为2017的句点,就让心跳保持在BPM120,感知我们还活着的痛苦、力量和幸运。

1小时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一部自信的电影,拍得沉稳自信,演得诚实自信,自信地面对疾病,自信地面对身体,自信地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自信地去激辩,去抗争,去生存,用陈丹青的话说,里面每个人都长了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很惭愧啊,别人的电影在自信地关注自信的问题时,我们的电影还在猥琐地关注猥琐的话题。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