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迷城》公映之前,关于《迷城》是如何通过审查的一直是一个谜,尽管看惯了国外“文艺动作片”的中国观众,已经不再是当年看《本能》时候的由衷惊诧,但是换到国内的片子能够见到背裸,再加几个腰部动作,那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大尺度了(别想露点,咱们永远不在点上)。
虽然没人会为了几个背裸专门进趟影院,但是“惊悚悬疑”之外的一抹香艳,还是别具吸引力的。
上次在《近在咫尺的爱恋》看片会上,就听到一个还算知名影评人在谈论《迷城》时,兴奋得满面潮红,并果断地根据预告片下了个“极其情色”的论断,见过“大世面”的影评人尚且如此,也就难怪本来就是看热闹的观众心向往之了。
但是等到影片上映,这些观众一定会大失所望,因为预告片里的“腰部前挺动作”全都不见了,一场QJ戏也只是呈现了隔着几百层毛玻璃的效果,只可意淫,不可眼观。
全片唯一的香艳之处是开篇一无名女子在洗澡时被民工误撞,当是时,此女正蹲在地上,身体呈“G”字状,以极其科学严谨的遮挡动作力保不失,摄影机就这样带着万千期待从侧面一掠而过。
说话至此想必很多人已经义愤填膺了,目标自然是直指总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兴奋处负责浇冷水的某电某局,而事实上,如果你持续对比了几款预告片和公映版正片,很容易就会发现,预告片中的“精彩内容”被删剪的比例正变得越来越大。
作为专业的电影制作单,他们比任何观众都熟稔审查之道,也最善于在规则边缘周旋,很多镜头在制作之初其实就已经知道结果,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往枪口上撞”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营销,其根源在于审查部门对于“预告片”的管理漏洞。
在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的国家,电影预告片同样需要进行分级,用Green Band、Red Band来限定预告片播放的范围,同时,针对受众更加广泛的网络媒体,也有相对的Yellow Band级别以区别于影院预告片。
而在没有电影分级的中国,对于预告片的分级也就无从谈起,每款预告片都是针对所有观众的Green Band,于是一些限制级的镜头就得以借助预告片的护驾,广为流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等到影片上映,一句“被删减了”,就可以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其实观众并不是为了个别限制级镜头才去看一部电影,毕竟中国电影的所谓限制级,在今天越来越有国际化视野的观众看来,其实都不过是小儿科,但问题就在于,正是因为这么小儿科的东西都要被阉割,才令观众更加恼火,进而演变成一种对制度的抗拒,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躲在暗处的,是那些明知不可为而故意为之的虚假“广告人”。
在同类商品大量充斥市场的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一定程度的宣传造势是必然的,然而检验一部宣传片的时刻是在观众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才真正开始的,如果观众在走出去的时候觉得此行不虚,那么宣传则可以称其为宣传,否则就成了欺骗。
《迷城》的问题就在于,除了利用了一些剧中没有的东西来吸引观众之外,对于这部电影“可以有”而且“必须有”的悬疑、惊悚元素,他们也“真没有”。
电影表面上讲述贫困大学生坡坡和洗头妹甘秀的故事,前者因为从小的经历而导致了心理上的扭曲,并最终造成了洗头妹甘秀意外死亡。
但如果仔细梳理就会发现,甘秀在这个故事里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她对剧情的参与都是被动的,她被坡坡的同乡非礼,而后又督促坡坡为她伸冤,全都是坡坡脑子里出现的异象,作为真实的甘秀只是和坡坡见了几次面的一个女孩子,他们之间甚至连真正的恋爱都算不上。
正是因为其他人物对故事的参与极其有限,所以影片不得不用大量的细节来为坡坡的行为做铺垫,影片的前20分钟几乎全都用来表现坡坡在学校的自卑,但最后发现真正的原因却是来自家庭,让这段本来就冗长难耐的铺垫成了废戏,成了一段毫无意义的纪录片,而不是参与到制造悬念上来。
至于影片的另一个元素惊悚,则更无从谈起,全片唯一可以算得上惊悚的地方就是甘秀死后又出现在坡坡生活中的几场戏,但是导演为了制造悬念而降甘秀的死埋得过深,使她几次出现都和正常人出现一样,等到揭露出甘秀已死,作为“鬼”的甘秀的戏也就完了,观众要在回忆中去自己吓自己,造成后怕,很明显这点恐怖元素又是远远不够。
因此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迷城》,就是情色、惊悚、悬疑全都欠奉的三无产品,而最关键的,相对于之前的一系列走文艺路线的作品,章家瑞的掌控力在这部商业片也消失殆尽,故事行至结尾已近乎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证明并不是每个导演都可以一通百通,拍擅长的,而不是拍热门的,才是正路。
作者:韩浩月来源:新浪《迷城》是2010年国产电影的一部意外之作,这意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导演章家瑞的风格大变,与章家瑞在《花腰新娘》、《芳香之旅》、《红河》等片中流露出的文艺气质相比,《迷城》的商业成分让电影充满节奏感。
二是《迷城》对于人性心理的挖掘十分深邃,让人惊异它居然能够过审并且公映。
自小有着心理创伤的大学生,爱上了发廊的洗头妹,由于深深存在的自卑感以及对洗头妹的不信任,大学生与洗头妹之死沾染上了摆脱不掉的关系,在幻象中,大学生得以与洗头妹相亲相爱,而现实的结局是,由于精神疾病的存在,他不得不被迫退学。
——《迷城》的故事很简单,但它有一个迷人的结构,相对于《罗生门》、《禁闭岛》而言,《迷城》化繁就简,即制造了悬念,又能让观众很容易看得懂,向希区柯克经典电影《精神病患者》的致敬,使得《迷城》在富有娱乐效果的同时,也容易给观众带来很多思索点。
在影片类型上,恐怖、惊悚、文艺、爱情,这四种元素于《迷城》中得到了良好的融合,章家瑞在该片中体现了他对节奏的良好掌控力。
影片开头15分钟所展现的校园生活以及社会景象,很是有点贾樟柯早期文艺电影的味道,在观众准备保持这样平缓的情绪继续看下去的时候,故事却异峰突起,变得曲折迷离、辛辣诱人,这一点,和史蒂芬·金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平静中酝酿紧张气氛,然后用魔鬼般的手指弹奏起观者内心紧张的琴弦。
《迷城》留给观众联系现实、思考社会的窗口也有不少,通过它可以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等等,但我认为,《迷城》最大的一个话题应该是作为现代人几乎每个人都存在的“身份焦虑”问题。
“身份焦虑”问题曾困惑西方国家数个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这个问题也来到了中国。
在曾出版《身份的焦虑》一书的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看来,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充分满足之后,“身份焦虑”便会滋生,它不放过任何人,在现代社会,无论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都摆脱不了“身份焦虑”的困扰。
《迷城》呈现了中国底层民众的“身份焦虑”,出身贫寒的大学生时时不忘提醒自己,不要对富家女动心,洗头妹通过坚持不隐瞒自己在发廊打工的工作,强调职业与自尊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两个民工对于女大学生的仰视与渴望,更是已经在中国底层社会延续了二三十年至今仍然占据主流的价值观体现……就业、赚钱、过上更好一点的生活,这是《迷城》主人公的梦想,而他们只能把这个梦想寄托在飘向夜空的灯笼身上,这让人心酸。
一桩没有发生的强奸案,牵扯出一个青年的心理成长史,而这个成长史,亦可视作反观这个时代背面的一片镜子,这片镜子折射的景象虽然是碎片式的,但片片能刺痛每位观众。
这就是《迷城》,我愿意把它当作2010年度可以入选十佳影片行列的作品推荐给大家。
和影片一样优秀的是片中两位主演霍思燕和郭晓然的表现,他们饰演的发廊妹和贫困大学生,是这个时代沉默群体的代表,他们的痛与恨,与每一位对社会抱有关切之心的人丝丝相连。
赵坡是只自卑,懦弱,自负,爱炫耀,且有着精神病的癞疙宝,他生活在一个动物园里。
癞疙宝天天想要约湖里的天鹅,然后好给自己的兄弟炫耀自己能干。
但美丽的天鹅当然会拒绝满身疙瘩的他,他只好跳到野外抱着电线杆勾搭蜻蜓。
蜻蜓没有嫌弃这只癞疙宝真把他当宝,但不知好歹的癞疙宝却还嫌弃蜻蜓是野外的!
要她对他的乡下癞疙宝兄弟说她来自象牙塔,率真美丽的蜻蜓哪里像癞疙宝这么虚伪,直接对他们说自己就是野生野长的!
癞疙宝心底开始看不起这只蜻蜓,因为他妈以前就在野外从事按摩行业,给其他癞疙宝咬身上的疙瘩被他爸亲手按河里淹死了。
但这个神经病癞疙宝还是约蜻蜓出来,顺带还带上自己的那两只单身了一辈子的癞疙宝兄弟,让他们跟她单独一起耍,当他的两个兄弟把蜻蜓按在地上摩擦(后面证实他们并没有真的摩擦)蜻蜓呼喊救命的时候,他没有阻止他们,等他们摩擦完后却上去无缘无故发神经似的打了蜻蜓,而且将蜻蜓推到水里淹死了。
这还没完,这只神经病癞疙宝还去动物协会那里告状,说自己的癞疙宝兄弟奸污了蜻蜓,然后蜻蜓让他来帮她告状,现在蜻蜓飞不见了。
后面动物协会经过调查发现蜻蜓淹死在水里,身上并没有摩擦的痕迹。
因为癞疙宝种种的变态神经行为,他被动物园长请出了动物园。
这部电影我至少已经看过两遍了,最初是一位同学推荐的,可以算作心理学电影。
而我第一次看,也是以这样的角度去看的,有一些触动,但是没有那么深的感觉。
前些天重新看了一遍,觉得这是一个故事,一个孤独的故事,一个难以被别人理解的故事,然而确实每一个我们的故事。
即使到最后校长,同学给了赵坡很多的关心,然而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他,而他的老乡对他的态度可能更接近大多数人的态度。
不理解,也不愿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理解,去关怀。
而童年对我们所造成的很多影响已经内化到我们的生活中,难以察觉。
这部影片像是在陈述,也是在揭开一些事实,让我们去察觉,去理解,去思考。
可能有一些呼吁的成分,但是从影片的基调而言,又不强烈。
而这也是让我产生了共鸣的一部片子。
其实看到豆瓣的评分这么低,是有些失望的,可能正是没有被一些人理解。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心里有泪,我们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也经历了大学的生活,现在成为了行色匆匆中路人的一员,可我们走出自己的“迷城”了吗?
看到主人公的悲剧,我们想到自己了吗?
对社会地位、财富的渴望、向往,我们做了什么?
攀附权贵,趋炎附势,在浮躁的社会中追慕虚荣,我们真正满足过吗。
真正的社会底层的群体有人正视他们吗?
每个人都有体面活下去的尊严,没必要看别人的脸色,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要像男主人公迷失在这钢筋水泥铸成的冰冷城市,迷失在社会中。
我不认同给这部电影贴上灵异片的标签。
那些幻觉是主人公精神的写照。
也就是我有篇短评提的,“主人公的悲剧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为什么?
有童年心理创伤经历,并且从未抚平伤疤,在一些情景下会有创伤情景的复现,成长环境缺乏亲情,社会地位边缘化,贫穷,但他也有对感情的需要,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如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满足自己卑微的虚荣心。
为什么我不认同是灵异片?
有几个片段:甘秀都死后一周了, 为什么坡坡在避雨的屋舍里又见到甘秀?
为什么带着甘秀去报警?
我不认为是灵魂使然。
因为用心理学完全能解释,甘秀的死,特别像他妈妈一样溺亡,对坡坡是巨大的心理创伤,产生了选择性遗忘,忘记了他打了甘秀,忘记了甘秀的死,他启用了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幻想甘秀还活着,幻想能与她延伸感情,幻想甘秀要让他报警,其实这都是坡坡的心理需要,但终究要回到冰冷的现实。
其实男主人公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如果幼时创伤处理好,不被其影响,形成健全人格,能按自己的本心做事,勇敢面对,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因为创伤经历,在自己心爱的女人被侮辱时无法直面解决。
为什么会出手打了甘秀?
有内心创伤、有社会角色的作用。
为什么和甘秀走在一起,甘秀是“发廊妹”,坡坡是“大学生”,是地位的反差,给了他自尊,给了他安全感。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我审视了自己,我走出“迷城”了吗?
在这个强者为尊的社会,我是按照本心的轨迹在行走吗?
最近在豆瓣上看到了这部电影,说实话,刚开始受到了海报的一定影响,以为是一部靠一些“肉搏战”吸引眼球的低级商业片,可是看上不到十分钟,我感觉,这将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还记得有记者采访外国人,让他们谈谈关于中国一些大制作电影,比如无极,英雄,赤壁的感受,当然,开始一定是一番客套话,什么中国电影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画面精致之内的,后来他们都提到,其实,他们真正喜欢的是那些真正反映中国社会,反映中国人现实生活的电影作品,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大片。
我觉得这真的点中了中国电影的要害。
真正伟大的电影,不会仅仅为了追求感官的刺激,赚取票房,更要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甚至是教育。
我觉得本片至少是向哪个方向走的。
尽管本片称不上“经典之作”,但是,它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不错的。
比如,悬念的设置,农家大学生、发廊妹、农民工等等各种人物的塑造,都是很到位的。
但我现在就其中农村大学生这一角色谈谈我的感想。
我是来自农村的,现在还在读大学,所以对电影中的很多的场景、情感和经历我都十分的熟悉和亲切。
赵坡那土掉渣的眼镜和背包,畏畏缩缩的眼神,旧旧的衣服,分明就是一个贫苦农家学生的写照(请不要说那是虚构的,我和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和他差不多的打扮,我们是农村娃)。
同学们带赵坡去星巴克喝咖啡的那一段,我是如此的感动,似乎赵坡就是我,只不过赵坡还有勇气说出他父母是农民,如果是我,我是说不出口的。
孔明灯放飞后,甘秀问赵坡许的什么愿,他说,毕业后找个好的工作,简单的愿望,却反映出多少和他同样来自农村的学生最深渴求——生存。
他们已不敢谈及其他的奢求了。
废话少说了,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感想,当然其中其他很多的内容我就不说了。
有同感的人,咱们共同分享;不知我所云的人,就当我在乱喷口水,一专拍死吧。
从小到大,赵坡经常做的一个梦就是妈妈在水里挣扎喊:坡坡,救我,坡坡,救我,最后被淹没的场景。
爸爸妈妈争吵,幼小的他被打,妈妈水中溺亡。
所有的这些都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次一次在梦里浮现,他总是一身冷汗的醒来。
上大学的赵坡,第一眼在发廊外看到甘秀,就被她像女大学生一样的年轻漂亮吸引。
其实内心里赵坡更喜欢同校的真正女大学生殷琪,而且被她深深吸引,总是有意无意的想靠近她,请她看电影被拒,他再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来自农村的他,身边同学都是在城市生活和成长的孩子,他多少次努力靠近他们,帮他们干他力所能及的活,日常打水,洗所有舍友的碗,就连晚上关灯也是他的靠近方式之一,可是无论他怎么做,还是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自卑,怯懦,胆小深深包裹着他,只有跟他两个同村工友在一起的时候,他才觉得自己是赵坡,那个真正的赵坡。
遇到甘秀,约甘秀,感觉慢慢喜欢上甘秀,一方面是他的两个老乡经常跟他提到说他读大学可以跟女大学生耍个朋友,所以甘秀的出现,让他欣喜不已,因为甘秀真的就像女大学生,但是却没有女大学生对他那种疏离感。
他内心雀跃不已,给朋友炫耀自己交到了女大学生的女朋友。
但是甘秀却在他们第一次与赵坡朋友相约游玩的时候坦白了她不是女大学生而是发廊妹,他的朋友表面上没什么,但是赵坡心理难受不已,他的妈妈……好像又一个他的妈妈,他好像已经分不清现实和他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梦,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甘秀最后也是掉进水里,同样的场景,同样他的无能为力,好像又回去了,什么都回去了。
这就是赵坡,他身上有多少来自农村贫苦家庭孩子身上的烙印,他们自卑,懦弱,但是又善良,憨厚。
他们努力融入城市光鲜亮丽的生活,又一次次已失败告终。
甘秀只是他努力靠近所谓城市生活的一个虚荣心,是他母亲生前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是他这么多年自我救赎的一个通道,但是她也是一个牺牲品。
没有谁对谁错,可是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委实令人惋惜。
坡坡,救我。
到底是甘秀在救赵坡,还是赵坡通过甘秀在救他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标尺。
但是他没有去救甘秀,这是事实。
这是一部伟大、深刻的文艺片,表现出了导演、编剧对农家青年子弟的人文关怀!
看完影片,备感沉痛,坡坡无疑是一个可怜人。
坡坡的可怜源于小时候的悲惨遭遇,源于原生家庭的悲剧,但最根本的还是原自社会的缺陷。
作为最底层的农民阶级的一员,坡坡上学需要妈妈即使遭受周围人的非议也要坚持进城做发廊妹挣钱。
最后他的妈妈因为不被丈夫理解,在和丈夫争执中,被丈夫失手推进河中而死。
也正是在他妈妈的这场意外中,坡坡也被他的父亲失手打伤了大脑,埋下了未来发生精神分裂的生理伤害。
坡坡考进了大学,他周围人的不是家里做生意的就是海龟家庭,或者是部队高干家庭。
总之,家庭条件十分优渥。
而他作为一名农民子弟只能半工半读,拼命学习,以争取微薄的奖学金。
在与周围人强烈的贫富对比的差距下,坡坡性格敏感而自卑。
甘秀也是一个农民子弟。
她美丽纯洁、聪明善良,但是为了挣钱养活家里有智障的弟弟,不得不在高二就辍学进城做了发廊妹。
影片的最后,甘秀被坡坡失手推进了河中,而坡坡因为精神分裂产生幻觉,以为是甘秀被自己的老乡强奸,所以就去警察局报案,由此他才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从学校休学回家治疗。
影片最后,坡坡终于得知是自己失手害死了甘秀,悲伤的走进甘秀生前所在的发廊,此时幻觉重现,他又看到了甘秀,他向甘秀道歉,但甘秀却回答他说:我不怪你,我知道你是为了你妈好,为了我好。
我看电影,尤其文艺片比较喜欢倒叙风格,百看不厌。
我以为大概是因为岁月或时光不能倒流,所以潜意识中人对过去总有依恋。
无论面对自己、他人还是社会,人的思维、兴趣都很容易搜索其中的过去。
如果我对这个世界缺失信仰,那么过去就是心中飘摇不灭的慰藉。
当然,我不能把个人的喜欢当影片《迷城》欠缺的理由,但,如果这部电影倒叙展开,紧张、悬悚的色彩会浓一些。
我修改的方案是: 故事背景,江边发现一具女尸,警察由此展开调查,并很快找到发廊,发廊老板把最后跟这女人接触的赵波供出来。
所以影片一开始,是警察询问着处于精神恍惚和内心斗争中的赵波,故事在赵波不流畅的讲述中展开…… 这个修改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弥补配角警察的无能。
江边发现女尸,报纸不登,警察不调查,或调查无果都是不应该的。
知道这个女的不是他杀,而是失足落水。
可她是谁?
在哪里工作生活?
为什么会出现在江边?
为什么会失足落水?
跟她最后在一起的人是谁?
这一连串问题都应该有答案。
如果没有答案,影片也应该让没有答案有理可寻。
否则中国活出精来的人能看懂,有些人包括外国人还是看不懂。
另外,赵波报案中一些反常表现,比如人明明死了,还坚持昨天、前天这女人跟自己说什么……这能带来的后果逻辑上说,只会让警察动摇甚至推翻赵波提供的嫌疑人线索,不应该像影片暗指的那样,警察再按赵波臆想的线索去“调查”他人,如果是一般性调查,也不会害赵波他表叔和乡亲丢掉工作。
一部上乘的电影,任何一个配角的质量都要精良。
第二,通过他人问询一步步逼出真相,比赵波自己觉醒自然一些,而且对刻画人物心灵冲突有帮助。
不然,按影片表现的那样,精神恍惚的赵波挨表叔和乡亲一顿打就清醒了,这样的情节粗鲁了,貌似还给一些歧视他人的人找到借口。
影片余下内容基本没什么需要修改,演员表现都比较自然,男主角有点张国荣的味道。
女主角稍洋气了些。
另外情节交代太多太充分,影响了想象空间。
镜头少了点表达人物心理的力度。
《迷城》这个主题貌似不该是一个人的迷乱或迷狂,或似乎可以换个题目。
但总的来说,比我近段时间看到国内几个大牌导演拍的作品更有魅力。
为此,我希望导演们加油!!!
甘秀真的只是在发廊打工,她拒绝男客的特殊服务要求,可以大大方方的说自己在发廊打工,不想骗别人自己是大学生。
坦白之后,两个农民工的态度180度大转弯,对大学生的甘秀敬重有礼,对发廊妹的甘秀轻薄亵玩。
身份的不同,遭遇的态度不同,直到最后,年轻女孩子的生命被偏见的旋涡吞噬。
清者很难自清。
发廊妹儿一方面在为家人牺牲在付出,另一方面承受着身边人的歧视和侮辱。
这些男人口中“烂货”的女人们只是在打一份工,赚钱并不是为自己。
赵坡的妈妈为的是给孩子赚学费,甘秀为的是给家里智障的弟弟治病,甘秀的同事在发廊赚的钱要寄给哥哥结婚用。
改变偏见很难,能改变的是自己。
发廊妹为什么偏偏要做容易带来非议的发廊工作呢?
在老鼠爱大米这首歌流行的两千年初,城里提供给这些年轻女孩的工作机会有多少呢?
甘秀是否会有更多的选择?
清纯美丽,乐观磊落的甘秀,如果读了大学,也是赵坡和他的两个同乡艳羡的女大学生。
可是她高二辍学,赵坡主动提出要帮她补习的时候她说要赚钱,甘秀是善良的,也是短视的。
可是谁又能责怪她的短视呢?
发廊妹的身份还存在改变的可能,那些改变不了的身份呢?
生下来就是犹太人?
黑人?
没什么大意思。倒学了一句四川话,发廊妹~
很多场景很真实,但是剧情也太容易猜到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迷城,那里阴云密布、杂草丛生。
除了美女 没有亮点
这是一个教育片~告诉我们,一定不能找有心理阴影滴大学生做男盆友啊~!!
刚在电影频道看完后半段,改天再补上前半段,感觉还不错啦。男主人公的童年阴影的折射所产生的幻想。
好恐怖,看完心里不舒服
。。。。。难以置信 这部类似学生作业的“东西”是《芳香之旅》的导演新作?!?!
唯独不喜欢赵坡妈妈溺死的段落,虽给赵坡日后的命运增添了戏剧张力,但影片后来钻入了牛角尖,似乎一个人儿时的“污点”永远无法摆脱,也就减弱了“当下的中国社会”在影片中的功用。
看在首映的份上 多给一星
可惜了霍思燕,TVB两集就可以拍完
其实我想给 两颗半。。。 豆瓣这个评分能不能细一点,三分,还行,二分,较差,那一般 呢 选啥?
自己的自卑 原生家庭的原因 让一个大学生就这样变成一个害死人的问题青年。
烂片,男主是神经病,一惊一乍的
我说【看什么电影呢?】你说【这个吧 虽然不知道好不好看,而且是惊悚片】你看了看我,我说【我不怕的】。然后,我竟然在你肩上睡着了。你笑【这电影..惊悚么?】
手松一点五星。体制内的娄烨拍法。大雨下废弃学校里的“灵魂”/伦理拷问堪比路学长《非常夏日》里的马路、草丛、湖泊。同时与路的《租妻》也有一定暗合。宿舍、课堂、烂尾楼的脚手架、星巴克、孔明灯、发廊,所有的意象与道具也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如此现实主义的电影放在现在会难以过审,这就是为什么章家瑞的《白色婚礼》拖了这么多年还无法上映。
好奇怪的电影
文艺片,还不错,不收了
有思考,有探索
其实还不到五星。但豆瓣上某些人的素质及其打的分数让我实在无言以对,所以决定打高点,给这片子伸伸冤。生理所受的伤害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弗洛伊德强调的幼年经历。装逼的人终将死于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