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首映礼,主创团队带着诚意回母校庆祝,本来抱着加学分的态度去的,但是看上之后就一直期待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趁着情绪还在来写个推荐吧~故事讲的是一群有着各种体育、绘画、音乐、服装设计等天赋与爱好的“差生”,在遇到了一位同样是上学期间被称之为“混混”的美术老师之后,开启了他们新一番的、活起来的人生篇章~河边光影晕染着一位画画的男孩儿教室倒计时的黑板上映着那拉琴的背影和光着的脚丫偷偷翻开的绘本里,是对期待的惊喜沉入湖底的维纳斯,等待着出水那一刻的惊艳芳华黄色,是对生活的温柔,也是对理想的描绘电影很好,闲暇之余,烦请看一看吧~
看过的电影中最好的国产电影,放在这个年代,能看到这样的影片,实属不易。
这样的影片竟然没有被封,算是这个年代的欣慰。
至少这部电影就像楚门的世界一样,作者想表达什么还是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些端倪,给生活在楚门的世界中的普罗大众一点蛛丝马迹。
不过这些已经足够了,聪明的人已经能从中跳出来了。
不过我还是没有办法在影评中把一些话说得太明白。
我是00后,这部电影仍然倍感亲切。
很感谢从小能从类似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国产电影想表达的一些东西完全清楚。
这部电影的处理非常艺术,都说这个时代需要美术老师这样的人,可是只有这样的人能行吗?
麻木不仁的乌合之众又能做出什么改变?
很喜欢弹幕中的一句话,大意是,一群能力不行的家长还想自己的教育能带出来厉害的娃,真的是深有感触。
这几代人的历史看过来,真的觉得一些东西好像被无形的力量刻在身上,想改变却是像孙悟空逃脱五行山那般艰难。
冷狼老师我很佩服,能经历这么多流言蜚语还能坚持自己的一些想法,实在是不容易。
反正我做不到,所以我溜了。
如果这个社会里能有越来越多像冷老师一样坚守底线的人,那我相信整个社会的环境会越来越好,可惜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
所以我只能悲观的得出结论,这个社会很难变得像想象中那样美好,如果没有彻底的、革故鼎新似的改变。
这是思想问题,无关科技进步、经济发展。
难道这样的思想真的不能适应发展吗?
还是只是没有足够的动力接受思想呢?
经常听到一句话,上面的思想是好的,都是执行的人执行出了问题。
好嘛,甩锅扣帽子信手拈来。
有没有可能,这样的执行就是现在的最优解呢?
不管怎么说,进步总是渐进性的、需要牺牲的、阵痛的。
很可惜,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巨大的以一大群人为代价的进步。
也只能默默看着这一切罢了。
最后很感谢作者能在现在这个时候拍出一部这样优秀的电影。
值得一看 满满的回忆 这就是现在社会所缺失的精神食粮 一部80后题材 90后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值得一看 非常推荐 人生中最难得的就是回忆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给我们带来小时候的回忆 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时间转瞬即逝 留在我们脑海中只有那些稀稀落落的回忆 如果把回忆拼凑起来 那就是这部电影了
提出了好些问题,但却一个没解决,所以只能通过(半)理想叙事来缓解无奈,但终归是梦碎的故事(虽然结尾还是让“十二能”体面过活了)。
长大了(做木材的最后选择做了棺材,当小学校长的最后当了中学主任,调皮、机灵还是不适合学业学习),更是直接地展现了一副校园官府图,唠着“没王的峰”想称王,扯着蛮不讲理的话却一大堆支持,导演对于生活的提取带着一种细腻的愤慨。
找到点乐趣,找到个玩伴,找到个老师,艺术是大救星(燃烧),好的关系是亦师亦友。
少年塑造趋于性本善,又考试作弊,又老师指引,又伤感收场。
曾经长大的做着各行各业的一批孩子们,也会调侃道“得是领导死了”,“美育的春天真的要来了”,到底会不会有实现的一天。
这块地方容不得理想,纵使希望就在眼前,也会渐渐被污浊覆盖。
其实可以用冷轩老师的话来说整个学校的教师和领导,第一眼看到的是美还是其它乱七八糟的东西,取决于自己内心。
数年前,一部《树上有个好地方》横空出世,给无数80,90后带来了一波回忆杀,其中巴王超过饰演者杜旭光让人眼前一亮,瞬间带我们回到童年那些有趣的时光,不禁让人喜笑颜开,沉浸在童年时期余味无穷,这部影片也最终成为所有人茶余饭后的佳作。
数年后,少年巴王超过杜旭光又为我们带来一部《美术老师的放羊班》的佳作,几年间,从一个迷茫积极的孩子变成热爱美术和执着追求的善良少年,成长成才之路崎岖坎坷,索性遇到贵人美术老师,引导其与其朋友走上正轨,不禁让我们思念那些曾经引导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师,让人泪目,让人怀念,让人感激。
电影不但突出巴王杜旭光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一个时代,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对孩子的引导。
巴王杜旭光的实力演技远超抠图党和数字派,愿其在演艺之路更上一层楼。
好久没逛豆瓣了,好久没看电影了,好久没写影评了…跟第一部相比一如既往温情,金牛座的细节控总是无法忽略取景、拍摄手法、配乐及剧情转折……等等……庆幸制作班底未曾忘却初心。
一直认为电影编剧很重要,一直觉得国产电影不缺制作,不缺技术,缺的是好的编剧。
话剧《恋爱的犀牛》里面有句台词: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情感过剩的时代……我们有太多的要求要满足……嗯……再渺小普通的人对于自己存在于地球上的这段历程来讲都是绚烂的存在。
回归教育本身,激发潜能,找对方向的引导比一味追求成绩更重要。
看讨论区临潼取景,配乐皆是原创,陕西方言不止接地气更是体现了一方水土的地域文化吸引力…满5星的话,4.5颗星吧,月盈必亏,杯满则溢,扣掉的0.5星总感觉题目有融梗《放牛班的春天》……
在西北大读本科时的摄影/短片专业课老师就是张忠华导演,还记得这两门专业课时张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也让我对影视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时隔多年我跨专业考了研,写了融合影视的美术教学相关论文,毕业后终于当上了初中美术老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与自身的现实经历交织,形成了一场完美的闭环。
片中的小演员们都长大了,我也一同向前走着,期待早日看到第三部!
——关于《美术老师的放羊班》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美术生,电影里面的年代背景比我当年做美术生的年代要早,但依然有太多共情的时刻。
冷狼:允许一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关于美术老师冷狼,他物质条件要更好,穿着时尚,买得起摩托车,用得起手机,显然他的物质条件是优于土星中学其他老师的,有军队上的朋友,有国外的朋友,说明他比普通大众要见过更多,懂得更多的,眼界更有高度,思想更前卫,世界观更具客观性。
年轻的守候也是个独霸一方的混混,还好冷狼的年代《古惑仔》还没有盛行。
后来依然能通过美术当上土星中学的老师,说明冷狼当年还是考上了美术学院受到了正统的美术教育的。
冷狼早期的绘画作品是带有批判性的,却也是肤浅的,民众向来如此,挑毛病容易,解决问题却很难,对人对事,谁还不能挑出点毛病了,但是谁又能解决呢?
挑别人毛病的人,我嗤之以鼻,你行,你上啊!
给社会挑毛病的人,那就是愤青了。
刚到土星中学的冷狼,还只能算是一个艺术愤青,看不惯这个世界的浑浊,不与世界为伍,所以他当时的作品是《插在牛粪上的花》《虾指挥》……经历了土星中学美术教课生活后的冷狼,才算是真正的渗透到这个世界的一个犄角旮旯,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小角落,所以冷狼后来的作品获奖了,因为他后来的作品是真挚的,真真正正感受过的环境提炼出来的作品,就像陈丹青早期的《西藏组画》也是亲自去到西藏真真切切的生活了一段时间感受过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自视清高,以圣人姿态俯瞰这个世界,你看到的是全面的,客观的,丑陋的,却也是空洞的,当你趴上去,扒拉开那些细小的褶皱,里面会有卑微的美丽感动着你,感染着你。
未完……待续,改天再写巴王超过等其他角色
☔️北京这几天大雨,白天难得在家睡了会儿晚上就挺精神。
终于腾出时间可以认真看一部电影🎬上周五刚上映,还是热乎的~一口气看完,能看到这样优秀的片子,太值得了。。
看完了后,无比感动~笑中带泪,满满回忆~关于青春,关于那个时代,关于梦想。
想说的很多,但是又有点难过,因为那些美好,的确再也回不去了。
有时候时代的进步,牺牲的就是那些珍贵又纯真的过去。
我想到了很多人,我的同学们,我曾经的好朋友们,还有我的老师们,而我过去的经历,全部跟着电影情节,同步闪现,因为太多和我本身经历非常相似,所以大晚上的,一会笑一会哭。
就像程老师说的,它确实很治愈,让我感受到一直在路上,也应该偶尔停下来。
碾压了很多院线电影,可以唤起人心灵深处的本真。
特别好,真的,在如此浮躁的社会,还愿意坚持初心的团队,已经不多了,感谢让这么好的作品得以上映。
而且是疫情期间诞生的作品,背后的付出可想而知……相信会有更多人看见,无比期待下一部💪安利给大家,来场心灵治愈spa重启更多能量……❤️
素人电影最大的特点还是热切,把师生、同窗之情拍的朴实真切。
电影反映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假意安排素质教育课程,阴差阳错改变放羊班学生命运的故事。
原来被家庭、学校,甚至自己都已经放弃的差生,因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而找到了各自的奋斗目标并坚持到底,不由得让人想到现在教育中千篇一律的学生被流水线般生产出来,也是因为老师队伍的高度同化。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老祖宗倡导了上千年的“有教无类”,如果指引得当,差生也能成为先进上台演讲,也能兑现自己的天赋走上不同的人生赛道。
素人的表演还是经不起大屏幕特写镜头的捕捉,加上一些镜头不连贯,让片子看起来并不精良。
但胜在真实的表达,以及一些原创歌曲(或者是信天游?
)的加持,这种真诚的表达反而超过了很多呜呜轩轩的大片所带给短暂的感官刺激,希望这种有嚼头的电影越来越多,逐步那些预制品一样的产业之作,让观众能够看到有味有好电影。
居然是2,1没看过。就题材来说,怎么拍都不能太差,但是吧,虚构的故事还是打动不了我,我只是应试教育的大多数,这样的好老师太少,只在传说中听到过。
俗套,叙事好烂
越是真实越是伤感
没第一部好看
非专业演员、本土方言、朴实的拍摄手法、偏僻的乡村中学校园,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不管这种真实感有没有做到,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小主角巴王超过通过努力经过思想斗争最终选择走进校园完成梦想,小伙伴郝男的小提琴梦想夭折,最后得了抑郁症...可悲或可喜,生命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延伸。电影结束了,但人物的命运没结束,这样的结尾才是完美。
跑题了远不如第一部,评分高的离谱,不过跟随原主角成长的第二部,还是创新的
我就不该看没评分的hhh
你这编剧和导演这不是纯纯扯犊子呢么,偏远地区的初三学生,还是差班,没上过美术课,没有基础,第一课黑板上写几个素描要领,啥也不讲,你让学生画维纳斯半身像????
应试教育多贫瘠,音美老师已成侠。
艺术是大救星。
平平,什么都是平平的
呼吁都拍一点这样的方言儿童教育题材电影,这种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正在丢失遗忘。第一部对小巴王超过和粉提老师印象深刻,第二部冷老师和放羊班孩子们每每的心灵碰撞尤为感动。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他最能懂“学渣”心里的想法,很喜欢这样亲切而又有温度的人物刻画,拍的不刻意很质朴。
3.8,没有天生的坏子,也没有天生的好子虽然制作略显粗糙,叙事也不够连贯深刻,但立意却是极好的。中国需要这样的电影,每个人也需要这样的老师。这样的电影才应该在各大院线上映而不是仅限于网络。很幸运,在我的童年也有这样一位老师,一位在我每天放学后到他家去免费补所有学科的全能老师。虽不是学校的科任老师,却优于学校科任老师一千万倍。在小小的我的眼中,他简直就是个博物学家😄原来,蹲在地上看两个小时的蚂蚁比补课更重要;完成作业后看科幻杂志比预习功课更重要😄……太多太多,铸就了现在的我,我也将铭记一生。向每一位能称得上“老师”这个神圣称谓的育人大师献上我最诚挚的敬意!!
还是比较粗糙的……
跟第一部比没有那么出彩,较平淡。
我从小就讨厌巴王超过这样的人,似乎他就在反秩序,反智慧,电影永远都在表现这一类人的存在,他们变好。却没有表现他们给其他人带来的影响。
张导儿一直往下走吧!坚持!
4.5,稀碎,比1烂太多了,看来1的好还真是导演灵光乍现的偶作,不是他真有才华。2不管从剧情、选角还是各方面都不行,老师的人选没有1那么接地气、有魅力,学生们长大了,初中后没小学可爱,内容也没有1那么接地气。剧情走向也是稀里糊涂的,感觉剧情拼凑感特别重,想到哪儿是哪儿,唉。
#观影记录 《美术老师的放牛班》感觉这部剧的女主格格不入,简直太美好了。因为我是农村的,所以取得初步电影的真实性很欠考虑看得出很多孩子都是素人,那个想当兵的男孩子想哭,连眼泪都跳不出来,那个学小提琴的孩子琴弦被折断了,愤怒表现得不是很好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很真实,但是另一方面来讲,在我们的国情下,显得不是很真实
没想到这部儿童片还有续集,虽然前作的内容不太记得了,但男主那个超有个性的名字和有特点的小眼神我倒是一直记忆犹新。这次还是原班人马出演,由于年龄都增长了,所以把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小学搬到了初中,剧情相当于一个陕北农村版的“放牛班的春天”,因材施教理解学生的老师最后逃不过黯然离开,结局倒是更积极美好。整体还不错,90年代的乡村中学环境还原的很好,几位老师的形象和表演也很有代表性。缺点也不少,比如人物过于脸谱化,老师怒气冲冲可以理解,永远不能好好说话无法沟通的家长和热爱学习对主角从来没好脸色的女同学也太不真实了,相比起来,美女同学说普通话反而都更能理解。剧情上,设置的巧合太多,很多地方突然就开始唱歌煽情起来。但还是值得一看的,教育永远需要耐心和引导,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