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二)【 明 報 專 訊 】 《 J. Edgar 》 裡 的 狄 卡 比 奧 化 身 FBI 情 報 頭 子 胡 佛 , 造 型 不 算 神 似 , 演 技 上 , 若 跟 現 實 相 比 , 也 有 過 火 , 過 度 神 經 質 , 跟 胡 佛 的 公 眾 形 象 頗 有 距 離 。
電 影 裡 的 胡 佛 , 從 早 到 晚 繃 緊 臉 上 每 一 條 神 經 , 雙 目 含 火 , 嘴 角 抿 住 , 更 常 無 故 耍 動 手 掌 , 彷 彿 想 把 手 上 所 有 細 菌 抖 掉 。
走 路 的 步 姿 , 說 話 的 語 調 , 亦 是 高 度 緊 張 , 彷 彿 是 蘇 聯 集 團 下 一 秒 鐘 便 會 對 阿 美 利 堅 合 眾 國 發 射 火 箭 , 國 家 興 亡 , 匹 夫 有 責 , 所 有 美 國 人 的 生 死 存 亡 都 壓 在 他 的 膊 頭 上 。
但 在 新 聞 照 片 和 電 視 紀 錄 片 裡 的 胡 佛 , 很 明 顯 放 鬆 得 多 , 面 對 鏡 頭 , 他 通 常 是 帶 著 微 笑 發 言 , 下 頦 微 揚 , 沒 有 把 太 多 人 放 在 眼 裡 。
說 好 聽 , 這 叫 做 「 舉 重 若 輕 」 , 說 難 聽 , 這 叫 做 「 恃 權 傲 物 」 。
胡 佛 或 容 傲 慢 , 卻 不 算 是 神 經 質 ; 他 或 算 是 威 嚴 十 足 , 卻 不 算 是 緊 張 兮 兮 。
事 實 上 , 情 報 頭 子 很 少 神 經 質 , 神 經 質 的 人 都 難 做 情 報 頭 子 。
像 民 國 的 戴 笠 , 火 裡 來 , 刀 裡 去 , 站 在 蔣 介 石 面 前 或 會 稍 有 膽 怯 , 伴 君 如 伴 虎 , 鬆 懈 不 得 , 但 當 出 了 場 面 , 便 總 談 笑 風 生 , 揮 灑 輕 撥 , 已 足 置 人 於 死 地 。
且 看 他 於 抗 戰 勝 利 後 親 自 宴 請 周 佛 海 等 大 小 漢 奸 , 把 酒 言 歡 , 酒 過 三 巡 , 忽 而 闖 入 軍 警 把 他 們 統 統 抓 走 , 這 是 何 等 厲 害 的 沉 著 與 演 技 , 難 怪 能 在 老 蔣 身 邊 紅 得 發 紫 。
狄 卡 比 奧 在 這 戲 裡 的 表 演 跟 《 不 赦 島 》 甚 至 《 血 鑽 》 甚 至 《 飛 行 大 亨 》 都 有 雷 同 之 處 , 也 有 幾 乎 似 《 潛 行 凶 間 》 , 都 是 肉 緊 得 稍 為 過 頭 , 扮 演 在 刀 光 劍 影 裡 出 生 入 死 的 虛 擬 角 色 倒 無 所 謂 , 但 當 演 繹 的 是 真 實 人 物 , 而 且 是 美 國 史 上 的 著 名 情 報 頭 子 , 便 稍 失 分 。
或 許 到 了 他 懂 得 什 麼 叫 做 放 鬆 放 鬆 再 放 鬆 的 時 候 , 才 是 他 更 上 層 樓 的 新 階 段 。
演 員 失 分 , 導 演 難 辭 其 咎 , 尤 其 是 奇 連 伊 士 活 這 個 級 數 的 老 導 演 , 他 對 老 男 人 的 神 態 掌 握 應 有 一 定 的 準 確 度 , 沒 理 由 會 容 許 甚 或 指 引 狄 卡 比 奧 犯 此 毛 病 。
這 個 角 色 處 理 得 太 格 式 化 、 程 式 化 , 似 是 讓 演 員 沿 著 一 個 模 子 說 話 行 動 , 看 似 有 血 肉 , 其 實 很 空 洞 。
更 讓 人 有 點 摸 不 著 頭 腦 的 是 , 導 演 花 了 不 少 篇 幅 刻 劃 胡 佛 跟 男 人 的 同 志 戀 情 , 彷 彿 暗 示 在 同 性 戀 的 壓 抑 情 緒 ( 以 及 戀 母 狂 !
) 與 控 制 狂 的 病 態 心 理 之 間 有 著 某 種 關 鍵 聯 繫 , 這 算 不 算 是 「 抹 黑 」 , 恐 怕 要 去 問 問 基 界 朋 友 。
老 伊 士 活 這 回 , 失 手 了 , 老 馬 失 蹄 , 情 何 以 堪 。
这部片子信息量还满大的,尤其是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我这种美国社会历史常识白痴来说,看一遍有点不够>。
<。
单就感情这条线来说,我能看到片子里的胡佛是个心高气傲的,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对英雄的崇拜甚至有点单纯,但是他又极其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极端地追求控制力和权力来彰显自己,追求自我心中偏执的信念,并且不容许任何失败,任何瑕疵,即使用谎言也要粉饰一个完美的自己,一个完美的属于他私人的联邦调查局。
他用一生来向外界证明自己对于国家的分量和价值,是一个高傲的、极端的、同时又极脆弱、极易受伤的疯子。
我想就是这种纯粹的疯狂所散发的光芒吸引了克莱德,一个跟胡佛完全不同的人。
克莱德温文尔雅、善良、浪漫,独独缺乏一种锐利的、强有力的外放的气质,而胡佛有,因此两个貌似不般配的人像互补的两块拼图走到了一起。
这个我倒是可以理解的,有的人往往就会被那些拥有自己没有的特质的人所深深吸引,温吞的人容易被果敢的人吸引,情感起伏少的人往往向往大喜大悲。
克莱德大概明了自己的性格,就像他的简历描述的那样,他比较随遇而安又带有一丝聪明人的油滑,那种冲、那种烈、那种心无旁骛疯子一样追求自己的信念的东西他一生都不会拥有,所以他选择尝试拥有胡佛。
而缺乏安全感的胡佛,在像港湾一样的克莱德面前束手就擒也是自然而然的。
两个人在本质上就互相吸引。
另外说一点,胡佛在克莱德表白之后故意说起自己的女性关系,绝壁是胆小闪躲的表现,他不敢承认,他怕自己变得不完整、不完美,他连“求你”都能说出口,唯独说不出口“爱你”。
我怀疑他一辈子都没把“爱你”两个字当面说给克莱德听,“我从未像这样需要一个人”恐怕是最高级别的甜言蜜语了吧╮(╯_╰)╭真是个死要面子到有点可爱的人啊。
2006年,Robert De Niro说了Edward Wilson和CIA的故事(《特务风云The Good Shepherd 》),我盘算着,不久,就会有人来说J.Edgar Hoover和FBI的故事。
5年后,Clint Eastwood来说这个故事了,我很不愿意是老牛仔来说,怕他说不好。
事实上,没有导演能说好这个故事,因为他们难以塑造Hoover成为一个银幕形象,他太复杂了,复杂到只适合存在在现实中,可是在现实中,他却又显得那么的超现实。
片名取自Hoover的签名——J. Edgar ,这是很非主流的签名。
一般来说,英文签名的格式是名字的全写+中间名的首字母(或没有)+姓氏的全写。
而Hoove的签名完全违反了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律——名字的首字母+中间名的全写,甚至省略了最重要的部分——姓氏。
做这种事的人只有两种:一是不想倚仗自己强势的家族,而是靠自己打拼。
这一点,在中国的逻辑里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Nicolas Cage,他略去了金光闪闪的姓氏“Coppola”;二是不想让别人关注他的家庭,通常是没有背景的,但是连光耀门楣都不想,只想作为个体被社会认知。
这种情况少见,但是Hoover是一个例子。
而全写的Edgar透露了他的俄狄浦斯情节。
他爸就是一Losser,也没有留给Hoover什么社会资源,并且也没有在教育Hoover上有过什么太大的贡献,甚至都没有获得儿子的崇拜。
然而,上帝给了Hoover一个极其强势的妈,比别人的爹妈加起来还要强势。
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是非常态的,或者这么说吧,就是变态的。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诞生了,他是自卑的,却用冰冷的清高加以掩饰;他一丝不苟,因为他学不会潇洒,这也是为什么他对潇洒的Clyde Tolson(即好基友)显示出了一丝热情,而且是一辈子的热情;他有强烈的控制欲,那是因为随时伴随他的可怖的不确定感;他执着于事业,因为除此之外,他毫无存在感;他怀疑所有人,这很正常也很公平,因为他也怀疑自己变态的人有什么用?
做变态的工作。
1919年,24岁,刚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的Hoover骑着自行车飞奔到美国司法部长Mitchell Palmer遭遇袭击的住宅前,他嗅到了XX主义分子,不仅仅是一次袭击,而是他们的整个的阴谋——他们要来搞垮这个国家。
这个也太迷幻了吧?
只是一次袭击,就想到那么严重的后果?
的确,在hypersensitive的他看来,这是最符合逻辑的推理了。
胡佛受Palmer的招募进入司法部,组建特别情报小组(GIU),并和小组成员以缜密的推理和侦查,将当时美国无政府主义的导师Emma Goldman和肇事暴力分子一网打尽。
随后,他实施了各种防止XX主义分子渗透的措施,挫败了多起他认为的恐怖袭击。
他的hypersensitivity还体现在Lindbergh幼子绑架案中,他敏锐的发现了但是的司法体制中的漏洞,也是可以让FBI提高地位的缺口。
他夺过了公众刺向他的非难,转而向政府施压,通过了Lindbergh Law,同时规定:受害人一旦跨州即为联邦犯罪,联邦调查局将取代州警成为执法主体。
此后,FBI的地位扶摇直上。
戏剧化的成功带来的媒体以及公众的追捧腐蚀着Hoover,他慢慢的体现出性格中潜在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元素,他乐此不疲的找寻政客名流们的把柄,用录音窃听等非法手段。
影响最大的事件自然是对MLK的非法监听,Hoover想利用MLK在诺贝尔奖前夕背叛妻子出轨的录音作为筹码。
“凡动刀者,必死在刀下” ,他自己跟Clyde Tolson同样见不得光的关系让他也成为纽约黑帮的要挟对象。
他开始隐瞒,撒谎,要挟,篡改和多疑。
正如电影预告结尾,那句“伟大的人,也可以是腐败的”。
据说,Hoover,历任八位总统而始终不倒,掌控FBI半世纪的人物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发——身穿丝绸睡袍躺在地上,身边散落着权贵人物的性爱录音笔录,还有打碎的男性裸体雕像。
他是一个暴君,他是一个先知,他是一个疑似同性恋者,为什么克莱德会如此喜欢并甘心委身胡佛阴影下50年?
编剧Dustin Lance Black的回答是:当你喜欢的人只要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啊,你们看:It is absurd to divide people in to good and bad. People are either charming or tedious. -Lady Windermere's Fan, 1892, Act I ,Oscar Wilde把人分成好的与坏的是荒谬的,要么令人着迷,要么索然无味。
-《温夫人的扇子》,1892, 第一幕,奥斯卡·王尔德
影片的开头是描写共产主义分子的,那情景和今天的恐怖主义真是太相似了,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是怎么回事。
胡佛是很有野心和权利的人,但很好奇他所谓的秘密档案是否真具有那么大的威力,政治人物本身都不干净,但胡佛其中几位总统上司不是泛泛之辈,有的还是二战英雄和知名将军,如果靠着秘密档案就让美国总统束手就擒的话,总统也太不堪一击了。
说实话我实在觉得这是一部爱情片...尽管不排除类似理查三世这种实际骁勇善战身材英武,但在莎翁笔下退为驼背瘸腿的情况在此出现;但看本片并稍微联想一下当年,胡佛的形象在历史和电影中大概都是这个特点:独霸专权。
真是独啊。
年轻的时候自不必说,到老了临死之前的最后一晚,居然还在老相好托尔森劝他早日激流勇退的时候道:我凭什么要激流勇退,他们凭什么不能认同我的功绩,你再这样说我要怀疑你对我的忠诚度了!
忠诚度,唉。
几十年前按耐不住只亲了一口,之后再没怨言地跟在您身边,到了还被质疑是否忠诚。
托尔森真是忍让,听到这么刺耳的话不过是冷声重复一遍,再无其他怨言。
最后倒是胡佛自己回过神来,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但肯定是最后一次轻轻吻了一下托尔森的额头。
下一秒,托尔森仰起头不可置信又充满感情地答了一句Thank you,于是女性观众们心全都碎了随即又被蜜补上缺口...这怎么能够不是一部爱情片?!
不过说实话,电影最开始,大概也是因为观众对人物本身还存在新鲜感,被影片带着会思考不少问题。
胡佛提到如果想要扩大调查局的能力范畴,必然要借力于地方检察系统。
都是权力机关怎么愿意随随便便就把职权范畴拱手向让呢?
这还不简单,先拿检察长最不待见的公众人物开刀:庭审,判决,驱逐出境。
东风这就来了。
因此联邦调查局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调查机构之一,显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任何事情做的太极致,都是一把双刃剑。
保护公民安全,意味着需要掌控所有人的资料,不管是公开的还是隐私的。
这大概是为什么片尾胡佛去世后,尼克松的第一反应完全不似之后全民广播中表述的沉痛哀悼,而是痛快地告诉手下人:终于送走他了!
赶紧冲进他办公室,把那些天杀的秘密文件给我拿回来!
做到这个份上,胡佛本身该有多悲情,我都不愿意再往下想。
他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坚定不移地认为是正确的正义的。
旁人大概也从不辩驳,唯一唱反调的就是托尔森,却很难落到好。
影片中间胡佛和托尔森的关系已经愈发密切之时,一天两人和三位女士喝酒。
胡佛对于其中一位女士跳舞的邀请极为烦躁,回到房间后和母亲抱怨(朱迪丹奇爵士您是要演戏演到什么时候?!),母亲循循善诱,最后告诉他,我宁可失去你也不愿你有奇怪的性取向。
所以才来了这么一场观众们看着都要憋屈死了的感情戏啊...必须说,莱昂纳多大概是冲着奥奖去的,但他还真不是片中最出彩的人。
Armie饰演的托尔森那双亮闪闪的蓝眼睛真是会说话,尽管那场高潮的争吵片段演戏的痕迹还是有点明显,要多多修炼呀。
最让人舒服的,还是娜奥米沃茨的角色。
稳重踏实,其实却感情丰富。
最后吐槽,傲骨贤妻真是一部老牌电影演员捞外快的好地方啊。
作风不拘小节的法官Abernathy,L&G律所的离婚案首席David Lee全都出现了,搞得他们出现的时候我都有点出戏...不过总而言之,不枉一看。
但重点真不是在工作,是在基情啊扶额..
优秀的传记片编剧,不流水账,选取的人生片段都很精准的体现了主角的复杂性格,蒙太奇的跳时间法也规整有度不让人错乱。
我看到了一个嫉恶如仇、极其能干、相信科学、引领时代的天才,也看到了一个攫取权力、公报私仇、无视人权、虚荣爱现、恋母的偏执狂。
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胡佛,但的确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有意思的人物,没有落入传记片过度美化而苍白的窠臼。
比较失败的点在同性恋上,看不出火花,由此结尾对两人爱情有点拔高,也没有反映他深柜却迫害同性恋的历史。
视觉上也很出色,沉稳的学院派,打光一流。
配乐竟然都是伊斯特伍德自己作曲,再拜一次。
这是一部“超出预期”的电影。
137分钟的片长,只有中间偏后一点儿略显缓慢;看似“凌乱”的剪辑,对于那些做了一些功课去看电影的人来说,恰是把主线拎起的最好方式。
可以说,迪卡普里奥张力十足的演出,让这部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充满了活力——老爷子的风格本身偏沉闷,而迪卡普里奥的中和效果,则让这部影片找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执著。
就像《飞行家》里面的霍华德-休斯先生一样,埃德加-胡佛先生同样执著得疯狂。
他执掌了调查局(后改名联邦调查局)长达48年之久,历经8任总统,16任首席检查官,为国家服务了一生——这样的服务,不是每天坐坐办公室、看看报纸就能打发的,而是经历了众多挑战、对手的敌视、同僚的猜忌之下,自身权衡的结果。
正如影片所反映的,如果没有那些“机密档案”,胡佛很难在这个位置上坐长久。
因为他享有的调查“特权”太过于宽泛,所以对他的质疑从来没有间断过。
无论是听证会,还是面见总统,每一次都是在火山口上行走,而这一切也为他的传奇人生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胡佛对于礼仪和学历的看重,让他的调查局从一开始就不同于普通的警局部门,而他对于刑侦学的贡献,同样丰富了现代的侦查手段和技术,更不用说那些足够让人惊奇的文献检索设计了。
作为一个“在打击犯罪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且偶尔为此违反程序”的人,胡佛对于罪犯的追究近乎偏执。
在《公众之敌》中担任主角的罪犯约翰·迪林杰,就成为了胡佛扩展自身管辖权和控制权的最好借口。
无论他是否完全出于公众利益,至少FBI的成立,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合法权利。
作为一个一生都致力于打击罪犯的人,作为一个完全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人,胡佛用一种执著的信念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哪怕这些价值有着极大的副作用。
胡佛一生未娶,与副局长关系过密,一辈子只有一个私人女秘书;当然,这些都是事实。
只是当我们感慨“人无完人”的时候,是否真正想过什么才是完美的人生?
难道传统的世俗价值所决定的,就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吗?
难道我们无法容忍一个视为榜样的人物,有着这样那样不完美的缺点或瑕疵吗?
是否,我们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观点看待自己时,却用一种近乎苛刻的标准去看待一个真正伟大的平凡人——他与我们一样,只是方式不同。
事实上,胡佛无法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虽然我们的教科书会“教导”我们,历史事件是客观的,这个人不推动自然会有后来人去助其发展;但是正因为推动者必须放弃许多,他才得以牺牲自我成就大我。
他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人的心态之上,因为他已经不属于他自己,当所有人的责任需要一个人去抗的时候,我们无法探究这个人的真实想法,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综合体,一面时代社会的镜子。
只能说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看了J.Edgar我会以为这部译名为胡佛传的电影是讲总统胡佛的。
原来FBI还有一个叫做HOOVER的局长,改制后的第一任局长,历经8个总统,48年,爬上了权力的高峰,之后草草的被心脏病夺取性命。
自大的,高傲的,狂躁的,自闭的,多疑的,嫉妒的,毫不坦诚的,爱撒谎的,急功近利的,爱好权利的,收集绯闻成癖的,掌握总统们小辫子的,反激进分子的这么一个人,且带着若有若无的恋母情结和同性暧昧的胡佛。
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只是枯燥,有点看不懂。
记得Edgar的狂暴和孤独,狂唯一的供喘息处就是他和Clyde的爱情。
第二天白天的时候,突然觉得很想再看一遍,也许Edgar的死让人揪心,他生前的偏执狂和强迫症让人难受,他们的爱情让人动容,或者最后那句温柔的话语,也许只是我中邪了,whatever 晚上的时候又约见了胡佛先生,或者也能这么称呼他的话,Edgar。
第二次看就完全是另种感觉了,故事理顺了,一个没朋友有野心又有头脑的小伙子,突然变成了FBI的局长,于是他开始自己对FBI的改革。
一方面打击黑色势力和激进分子,一方面掌握所有人的黑色档案。
但是我要说的还是爱情,当他在晚宴上第一次看到Clyde Tolson的时候,他首先被他吸引住了。
之后他心里一直没忘记他,直到叫Clyde来面试的时候,他紧张的出汗,甚至紧张的有些张口结舌,做记录的时候边说FAIR ENOUGH,还在偷偷的瞄了一眼Clyde。
这地方小李演的特别好,偷瞄的那一眼,包含紧张,怯,意图确认,以及掩饰。
在Edgar说希望Clyde变成他的Second man也就是副局长的时候,他说I need you,并且眼睛里迸发出热情的光芒,热切期待,以至于Clyde愿意为了他改变不抛头露面的生活,Clyde说:on one condition the day is good or bad we agree or disagree,we should never miss a lunch or dinner togerther,带着温和的目光和语调。
于是胡佛怔忡的敛住了笑容,说我也只能答应你这件事儿,之后又展露笑容。
这地方小李那被感动到无以复加连笑容都忘了的表情太好了,锤子君也简直了温柔和话语说的特别自然和宠溺。
而且把Clyde的直接和顺其自然和Edgar的逃避掩饰表现的都很熨帖。
向母亲坦露了性向的Edgar,却没在一贯宠爱自己的母亲这里得到包容,而是得到一句:宁可要一个死儿子,也不要一个娘炮的儿子。
这里大概能感觉到这个家庭的原则性。
于是他试着和女性交往。
到他们去旅行的时候,两人穿着浴袍坐在沙发上,先是嘴欠的讲别人的闲言碎语,后来Edgar决定告诉Clyde他准备有一位胡佛夫人。
他是这么起头的,我很在乎你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Clyde的直接,他说:and I love you,Edgar。
眼神坚毅口吻坦荡。
于是Edgar心虚的转头,抽回被对方握住的手。
他告诉他,他应该有一个胡佛夫人了,并且他有了对象,已经在一起一段时间了。
于是两人因为这件事儿吵架,摔杯子,继而上升到拳脚相向,在地板上撕扯翻滚,Clyde按住了Edgar,狠狠的狂暴的吻住他,即使这时候他们的嘴唇还带着血。
这时候胡佛的眼神从惊讶到忧伤,甚至可以说对自己的感情更明朗了,于是安静下来。
Clyde向外跑去,Edgar追过来说不要离开我,我求你,after all,after all...we have another day of races togerther,这时候小李在处理胡佛想低劣的借口的眼神和顾盼特别好,其实他肯定想说的爱,但是他这逃避和胆怯的心让他没敢说,他后退了找了个可笑的借口。
Clyde跑了之后他才说:I love you,clyde,I love you。
本剧里这是胡佛唯一的一次说到爱,还是爱人不在的时候,恐惧,委屈,也有懦弱。
在爱情故事里面,Edgar永远是一个逃避者,正如爱情来的时候他浑身出汗不自在,从来不说爱,就说你对我很重要,我很在乎你,但是Clyde像水一样一直包容着他的怯懦,偏执,狂躁。
一直到他们老去。
老年的时候,Edgar变得更偏执,也更脆弱。
到了退休的年纪却不想急流勇退,毕竟高傲的头颅很难放平。
于是Clyde劝他是时候休息了,享受荣誉。
Edgar说你这么说我只能怀疑你的very loyalty,之后Clyde难得的反抗了,他历数了Edgar扯的谎,他说你可以骗了全世界人,却骗不了我。
但是他却没有出卖他。
Edgar说我开始就不该让你进FBI,你根本不合格,当时你进来,帮我整理窗户,捡起我的手帕给我。
我当时流了很多汗。
是因为我知道没人对我来说那么重要,像你那么重要。
Clyde又递给Edgar手帕,Edgar有点身体不适,他只说是消化不良。
他说我们明天去属于我们的餐馆的小角落吃饭吧,颤巍巍的吻了Clyde的额头,手绢还给Clyde,并把手一起放在他的手里。
Edgar走后,Clyde拿起手绢嗅Edgar的味道。
那是他们最后一天dinner togerther。
因为Edgar晚上就因为心脏病离去了。
Clyde来看他的时候,看到他睁着眼睛上半裸躺在地上,Clyde开始抽泣,扯下床单给他裹上,颤巍巍的,抱着地上躺着的人。
没人知道胡佛究竟知道多少人的多少秘密,他的值得信任的秘书,帮他处理了所有私人机密文件。
还有那一份他让多印一份的机密情书留给了Clyde。
FUNNY HOW THE DEAREST FACE WILL FADE AWAY IN TIME,THE MOST CLEARLY I REMEMBER YOUR EYES WITH A SORT OF TEASING SMILE IN THEM,AND THE FEELING OF THE SOFT SPOT JUST NORTHEAST OF THE CORNER OF YOUR MOUTH.Clyde的墓就在Edgar的墓几码远的地方。
又是伊斯特伍德老爷子擅长的纪录片加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讲述的是那个霸占FBI局长整整半个世纪,见证了美国整整半个世纪历史的传奇人物J.埃德加.胡佛!
故事依然选取了轰动美国历史的真实案例,FBI从成立到声名大噪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和高层之间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交易,整个故事的还原度还是很高的,看起来津津有味,但是对于埃德加胡佛的私人生活却显的不够细致,虽然也重点讲了胡佛和克莱德之间相伴到老的情感以及私下里所谓的异装癖,但是对更多细节的揭露却遮遮掩掩,这不太像老爷子的风格,当然了可能正如电影最后字幕交代的有关胡佛的档案永远尘封在了历史的硝烟之中了……莱昂纳多和艾米汉莫都奉献了堪称精彩的表演,但是确实两个人老年的贴片皮肤的装扮让人忍俊不禁,超爱娜奥米沃茨,依旧那么有魅力!
英雄?
枭雄?
功或是过,自有后人评说!
情节稍微散乱,最大的问题是剧中演员的老年妆,可能是脸上贴的胶太硬了,脸上的肌肉都僵硬了,看上去简直就是活僵尸,吸血鬼,但仍然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莱昂的演技不用说了,他最擅长这类个性鲜明偏执的角色,看过电影,感觉这大概是天朝最痛恨的电影了吧,呵呵,铁定不会引进。
剧中穿插的胡佛与助理的恋情,表现还是很到位的,两个人应该是一见钟情,胡佛第一次见到托森,就让托森去联邦调查局面试,托森就去了,胡佛就问女助理,有没有一位叫托森的,果然有啊。。。。。
两个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电影表现两个男人的恋情和彼此的信赖,用的篇幅并不多,只有一场亲吻打斗的场面,可是一点不恶心,非常自然,非常正常,就像男人就应该跟男人谈恋爱,男人就应该跟男人住一个房间,男人就应该把手搭在男人手上,男人就应该吃男人的醋,男人就应该跟男人一起慢慢变老。
FBI一代掌门人的那些事,小李气场很强大。
混乱、没有重点并且又臭又长、毫无惊喜,小李子出色的表演都完全撑不起没劲的本片,整个叙事就和白开水一样,小牛仔真的不行了啊。
无趣的政治片, 炒作同性恋题材不是百发百中的得奖的.
chuck在里面打酱油了。。。。
居然是基情片
传记片,基友情深。
咬牙看完了。。。可累死了,老神经病,那个装画的跟长疮了似的。。小李那个哭腔说话方式,我可是真烦。。。
这电影就该以基情戏为主线来演!东爷一边要讲述凄美的两人相伴终身的爱情,又一边野心勃勃要描摹胡佛的一生,结果两边都要顾及乱了手脚。最可怕的三个人的老年妆,跟鬼似的!两个僵尸在那里惺惺相惜,全场都笑了!亮点全部在艾米汉莫,笑容真好看,小李无功无过,估计这次又要和奥卡无缘了。
也许&#34;Good day or bad, whether we agree or disagree, we never miss a lunch or a dinner together.&#34;会成为基友间最佳表白。
看的时候就老想到飞行家,都是偏执型人格
要说的太多,说出来的没多少
从海报上看原以为Eastwood会排出一部铁腕的J.Edgar。。。结果竟然Σ( ° △ °|||)︴ ………………不说了,为开头短短的1分10秒里面的情节缅怀,为了Naomi Watts缅怀,为那个有点儿岳不群似的老年妆而呕吐(&#34;▔□▔)
本来想跟导演齐齐打三星,回家望着墙上还贴着小李呢,我对他是真爱啊,加星吧。想讲述的东西太多反而弱化了本源的故事,其实不论是案件,还是基友,甚至是恋母情节,都可以单独拎出来好好讲。更何况东木一介硬汉,确实没有把同志情拍好啊,台词略雷人。小李和基友化妆之后感觉都没法做表情了。
1.本片绝对是回忆录式双线条发展的传记片模板,剪辑、配乐、画面、人物等方面可圈可点,中规中矩。2.莱昂纳多仿佛像胡佛先生一生都为国家服务一样的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服务。3.莱昂耐多对角色的演绎,在事业、“爱情”、“亲情”方面都表演的不错,可惜了...
人物传记片就完全靠演员的演技了,可是怎么看小李子都是平常发挥,除了G的几场戏有所爆发。再加上剧情本身跟记流水账似的,还偏要弄回忆和现实交替。最后还有那个化妆师也太重口味了,这老年装太受不了了。
the kiss so warm,melts my heart!
最大的亮点是小李的爱情线吧?!!因为求爱失败所有就转性了么!!!
一部赤裸裸的基片!莱昂纳多暴露了本性。
一颗星给海报~
很久不见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片了。不是说大量的传记片和人物无关,而是他们太过关注于“他做过什么”,而不是“他是谁”。上一部让我强烈感觉到“他是谁”的传记片还是《飞行家》。